特产 | 简介 |
---|---|
笕桥中央航校旧址 | 笕桥中央航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笕桥中央航校旧址位于笕桥镇东北部横塘村。1930年,蒋介石决定在原中央军校航空班的基础上,择址杭州笕桥,扩建为中央航空学校。1931年春,校舍和机场等建成,设立机构,采购飞机,招生办学,并先后在洛阳、广州设立分校。至1937年抗战前,共培训学员500余名。抗战爆发后,航校先后迁往云南昆明、巴基斯坦拉合尔,并改名为中央空军军官学校,而笕桥机场作为空军的主基地使用。至抗战胜利学校又迁回杭州原址。1948年冬,迁往台湾。杭州解放后,航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接管,仍作为航空学校和军用机场使用。1957年,改为军民两用机场。2000年,因杭州萧山机场建成使用,民航撤出笕桥机场。 笕桥中央航校旧址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组织健全完善,管理最严格的航空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学校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由国内优秀的军事人才担任教官,教学模式先进。笕桥航校为中央航空学校,影响遍及全国,吸收广大有志于飞行事业的爱国青年入校学习,至抗战前培养了500多名飞行员和航空机械等方面的空军人才,被誉为“中国空军的摇篮”, 航校的许多毕业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为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笕桥机场是抗日战争初期空战的主战场,1937年8月14日,高志航大队长率机击落多架日本海军航空大队战机,“八·一四”空战创造了中国空战史上光辉的战绩,这一天也因此被国民政府定为“空军节”。笕桥中央航校大大加速了中国空军建设的步伐,对研究中国空军发展史、航空技术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当时航校东部为机场等军事设施区,有弹油库、机修厂、飞机制造厂等建筑和设施,西部为教学生活区域,有运动场、办公楼、学生宿舍、别墅群等建筑和设施。抗日战争中部分建筑被破坏,后予以修复。目前航校旧址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其建筑时代特色鲜明,类型独特,对研究民国时期军校建筑等具有重要意义。 |
钱塘江潮 | 古时杭州观潮,以凤凰山、江干一带为最佳处。因地理位置的变迁,从明代起以海宁盐官为观潮第一胜地,故亦称“海宁观潮”。 “钱江秋涛”闻名国内外,早在唐宋就已盛行。观潮之日,尤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几天,路上车如水流,人如潮涌。远眺钱塘江出海的喇叭口,潮汐形成汹涌的浪涛,犹如万马奔腾,遇到澉浦附近河床沙坎受阻,潮浪掀起三至五米高,潮差竟达九至十米,确有“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势。不同的地段,可赏到不同的潮景:塔旁观“一线潮”,八堡看“汇合潮”,老盐仓可赏“回头潮”。 如此壮丽景观,世上只有二处,一是南美洲巴西的亚马逊河,一是钱塘江。为古今中外观潮者所倾倒,称为“天下奇观”。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往东注入杭州湾,流入东海。 钱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 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观潮始于汉魏(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盛于唐宋(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南宋每年农历8月18日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库,以后沿习成节。除农历8月18日前后三天观潮节外,农历每月初与月中皆有大潮可观,并可作一潮三看“追潮游”。 在中秋佳节前后,八方宾客蜂涌而至,争睹钱江潮的奇观,盛况空前,距杭州50公里的海宁盐官镇是观潮最佳处。 |
闸口白塔 | 闸口白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闸口白塔坐落于浙江省杭州钱塘江边闸口的白塔岭上。 闸口白塔位于钱塘江边,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末期,与六和塔遥遥相望,是钱塘江的标志性建筑。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写有《过余杭白塔寺》诗:“登临江上寺,迁客特依依。远水欲无际,孤舟曾未归。乱峰藏好处,幽鹭得闲飞。多少天真趣,遥心结翠微。” 白塔全部以白石雕刻砌筑而成,是仿木构楼阁式的雕制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九层,高约10米,逐层划分,比例适度,出檐深远,起翘舒缓,轮廊秀丽挺拔。塔的最下边是基座,雕刻有山峰、海浪等纹饰,象征着“九山八海”,其上立有须弥座。塔座的束腰上刻有佛经,再上分为九层,每层由塔身、塔檐和平座三部分组成,塔身上浮雕有佛、菩萨和经变故事,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刻画生动。 在中国的中原和北方地区,很少见到平面八边形的楼阁式塔建筑,这种塔的建筑形式大约开始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后来逐渐影响到中原以及北方地区,并成为元、明、清时期南方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塔筑形式,闸口白塔就是现存的五代吴越末期仿木构塔建筑中最精美、最真实、最典型的一座,因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杭州的江干一带,自南朝时逐渐成为重要的渡口,凤凰山是隋、唐时的州治及五代吴越国的宫殿所在,北宋的州治、南宋的皇城都曾设在这里。所以在前后近七百年之中,一直都是杭州的政治中心,因而文物古迹十分丰富,白塔是五代吴越的重要文物,不仅是珍贵的古建筑,还为历史地理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国家文物局) |
娃哈哈下沙工业园 | 娃哈哈下沙工业园位于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是“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可满足前来参观、学习、交流经验的全国各地政府代表团、企事业单位、社会团队、学生团队。曾接待包括0、-、-等多位中央领导人。 |
夏衍故居 | 夏衍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夏衍故居位于杭州庆春门外严家弄50号,建于清末民初,属中式平房,著名作家夏衍曾居住于此。现为陈列室,是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被命名为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居原名八咏堂,为五开间七进深院落,为夏衍诞生至青少年时代的活动地,现经扩建,占地一千两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六百平方米,采用院落式和江南民居式样。陈列室展示了夏衍一生从事电影活动的生平事迹,以及夏衍生前用过眼镜、衣物,还有名家字画等。 夏衍(1900.10.30-1995.2.6),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汉族,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祖籍河南开封,曾创作改编过《春蚕》、《狂流》、《烈火中永生》、《祝福》、《林家铺子》等著名电影剧本 。 夏衍 (1900~1995)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中国著名文学、 电影、 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 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早年参加五四运动,进步刊物《浙江新潮》。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 详细++ 夏衍 (1900~1995)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中国著名文学、 电影、 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 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早年参加五四运动,进步刊物《浙江新潮》。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 详细++ |
六部桥 | 六部桥建于南宋,横跨中河,在南宋大内的地形图上清晰地标着这个名字。凤凰山脚下的皇城被焚之后,遗存在地面上的皇城建筑物除了这座六部桥外,还有一座凤山水城门。六部桥得名,是因为宋廷的行政机构六部要员早朝时必须经过这座桥。这座古老的石拱桥,早已是青草拾阶。 你想不出这座桥上曾经发生的事,竟加速了一个王朝的没落。长沟流月去无声,人在桥上只有两袖的风凉。事变发生于韩史两大家族之间,事变发生时南宋王朝一直与金兵战和。韩侂(tuō)胄是北宋名将韩琦的曾孙,又是皇亲,因定策立宁宗有功,-为大官,权位比左右丞相还高,这就招来另一个大官史弥远的憎恨。这韩侂胄虽然气焰嚣张,但力主抗金。他请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把秦桧死后所封的“申王”给改了,谥为“谬丑”,风波亭的**至此得以大大舒展。他为了抗金,捐出自己的家财二十万两白银充作军饷。遗憾的是,他力主的北伐不断失利,南宋王朝风雨飘摇。这个时候,主和的史弥远乘机在杨皇后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就在这座六部桥两侧埋下三百伏兵,在韩侂胄上朝时,发动了突然袭击,用铁鞭打死了他。韩侂胄的人头被装在木匣内送往金营,以示当权者苟和的决心。这史弥远和秦桧、贾似道一起被史学界并称为“三大*贼”。“六部桥事变”之后,南宋的皇帝看到太阳在西湖群山间升起的日子越来越短了。 |
千年丁桥古镇 | 千年古镇丁桥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 |
凤山门 | 所谓城门,是古时杭州城通往城外的必经之路,出了城门就是乡下了,古时十道城门圈定了杭州城的范围:东有庆春门、清泰门、望江门,南有候潮门、凤山门,西为钱塘门、清波门、涌金门,北为武林门、艮山门。 如今,古老城门大多已不复存在,城市的边界也早已扩张了何止两三倍。据考证,杭州的旱城门目前已全部不存,今六部桥南的凤山门为元末张士诚筑造,是杭州目前仅存的一座古代水城门。老杭州城门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杭州城市的发展和杭州人居住环境的变化。 凤山门位于市区江干区城区中部,为中山南路、万松岭路、凤山路、中河路相关地域名,以门名为地名。城门故址在六部桥西,为南宋大内北门和宁门,元代称凤山门,也称正阳门。南宋时为御街南端,三省六部诸官署、学士院均设于此。现仍为城南交通旅游要地,有凤山水城门遗址和中河路治理工程纪念碑。 |
皋亭山旅游区 | 皋亭山旅游区位于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杭州城区的东北部,在江干区与拱墅区的辖区范围内,主要涉及江干区的丁桥镇与拱墅区的半山镇。该区域东北部接余杭区的星桥镇,东部连江干区丁桥镇的三义村、大塘村、赵家村,南部与江干区丁桥镇的建塘村、下城区的石桥镇为邻,西部与拱墅区的上塘镇、康桥镇接壤,北部与余杭区的崇贤镇相邻。 皋亭山,由天目山脉向东延伸而形成,与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鸡笼山、虎山、元宝山等诸山一脉相连,连绵10余公里,基本上呈西南-北东走向。在江干区域山体面积约为5000亩,皋城村、沿山村各半。主峰皋亭山,海拔361.1米,东经120°1339”,北纬30°2323”,距现杭城中心18公里。山的南麓有杭州最古老的上塘运河。 皋亭山目前已成为旅游大都市杭州东部乃至嘉兴、湖州、上海一带唯一未被开垦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积淀深厚的旅游处女地。 皋亭山在杭州城区的百座群山中历史文化积淀最为深厚。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不仅留下了秦始皇、钱鏐、宋高宗等帝王的踪迹和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抗元的故事,且记载了白居易、苏东坡、刘伯温、厉鹗、郁达夫等文人雅士的诗词赋文近200首和10部专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第49回便记载了皋亭山。此山的“珍珠泉”与虎跑、龙井齐名;此域还盛产杨梅桃子,当年临安城(杭州旧称)曾有“超山赏梅、皋亭观桃”之说;皋亭山的太山石,色泽洁白,以贵重名闻遐迩。 皋亭山最早记载见诸于《唐书.地理志》,南宋宁宗皇帝曾御书三字匾,因前有半山掩其脊,所以冬月常积雪,站在钱塘江畔鱼鳞大石塘北眺,此山亭亭玉立恰似仙女出浴,故而“玉柱临风”一举成名,“皋亭积雪”也成为明代钱塘八景之一。 皋亭山不但蕴涵着与杭州历史文化一脉相承的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宗教文化、南宋文化等,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孝道文化、丧葬文化、兵寨文化、土物文化,成为杭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皋亭山不仅历史文化类资源单体空间分布密集高,而且其民俗节庆类资源的发生频率也非常高,时间上分布稠密。如春有皋亭观桃、桑秧会、半山娘娘庙会等民俗活动,夏有龙舟竞赛,秋有登高揽胜,冬有皋亭积雪。 |
杭南宋官窑博物馆 |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位于西湖风景区南缘,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地处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南缘,位于杭州市江干区复兴街化仙桥施家山42号。馆址为宋代著名瓷窑--南宋官窑的遗址所在地,闸口乌龟山南麓。全馆分展厅和遗址两个部分。 展厅由三个展室组成:第一展室展示了在杭州出土的历代精美陶瓷器珍品;第二展室展示了中国古代陶瓷历史和南宋官窑建立后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及发展的情况;第三展室展示了国内的仿古瓷研究及运用现代技术仿制官、哥、汝、定、钧宋代五大名窑和越、建窑等精品。 遗址内有建筑面积达1700平方米的作坊遗址保护厅和龙窑遗址保护廊,是我国最大的古遗址保护建筑。 作坊内的水沟、练泥地、陶车坑、釉缸、素烧炉、生坯堆和窑炉均是当年的生产设备和制作流程,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
地区 | 特产 |
---|---|
俞章社区 |
---- |
农科院社区 |
---- |
机场社区 |
---- |
范家社区 |
---- |
花园社区 |
---- |
草庄社区 |
---- |
白石社区 |
---- |
枸桔弄社区 |
---- |
笕桥社区 |
---- |
笕新社区 |
---- |
金色黎明社区 |
---- |
横塘社区 |
---- |
同心社区 |
---- |
黎明社区 |
---- |
黄家社区 |
---- |
浜河社区 |
---- |
天新社区 |
---- |
东港社区 |
---- |
明桂社区 |
---- |
水墩社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