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怒江州 >> 贡山县 >> 丙中洛镇

丙中洛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白汉洛教堂

白汉洛教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汉洛教堂  白汉洛教堂位于贡山县丙中洛镇白汉洛村,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法国传教士任安守建。为中西结合的木构建筑,占地454平方米。门为牌楼式样,用六抹格扇装置,二层明间用拱形窗,三层为钟楼。  1905年当地民族举行反洋教起义,烧毁教堂,即白汉洛教案,现存建筑为任安守用清政府赔款重建。虽然文革期间,教堂内的许多文物被毁坏,但经法国传教士传播到民间的法国葡萄酒酿酒工艺得以保留。现在,白汉洛葡萄酒及利用法国葡萄酒酿酒工艺酿制的各种白汉洛野果酒,是到贡山必品的上乘佳酿。  景点位置  云南怒江贡山县丙中洛乡白汉洛村白汉洛教堂   丙中洛镇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辖镇。1933年称贡山设治局打拉乡,1939年称启文乡,1950年称贡山县一区,1969年建丙中洛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自治县东北部,距县城30.5公里。北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面积823平方公里,人口0.6万,有怒、藏、傈僳等民族。怒江纵贯全境。辖秋那桶、甲生、丙中洛、双拉等4个行政村。以农为主,产玉米、小麦、水稻等。…… 详细++

丙中洛

  丙中洛位于贡山县城丹打以北42公里。  怒江从西藏奔腾而至,在丙中洛绕了一个大弯,形成了一块-坝。也是怒江大峡谷在怒江自治州最大的平坝。  这里居住着怒、藏、独龙、傈僳等多种少数民族,形成了多民族的文化和多元的宗教。既有原始图腾的崇拜,又有-教,还有西方的天主教。多种宗教在这里共存共溶,成为宗教的一个奇观。  这里的怒族、藏族能歌善舞,是怒江的歌舞之乡。  这里还有远近闻名的怒族“鲜花节”,石板粑粑、石片盖屋等风俗和景观。      位于怒江傈傈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北部,距州政府所在地六库329公里,距贡山县城43公里。东邻迪庆州德钦县,南连捧当乡,西接与缅甸接囊的独龙江乡,北邻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全乡国土总面积823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是滇西北三大山脉即高黎贡山、怒山、云岭,与三江,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二形成倒“川”字的“三江并流”核心区、怒江山北向南贯穿全境,东面为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明显的高山峡谷地貌。  丙中洛境内有国家级4A景点3个,怒江第一湾、石门关和丙中洛田园风光,省政府批准的一级景点2个,二级景点6个,三级景点3个。丙中洛呈不规则四边形,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峰嘎娃嘎普雪山5128米,终年积雪。最低海拔为与捧当乡交界处江面1430米。乡政府驻地丙中洛坝子海拔1750米,是怒江峡谷深处难得一见的开阔台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四面环山,整个坝子被念瓦洛河和格马洛河分割成三大块,平坝周围的石崖多为羊脂玉岩,南为贡当神山,北为石门关,南北遥相呼应,形似“相约无期”的一对恋人,怒江从北部的秋那桶深谷进入丙中洛,从丙中洛南边一直到大拉,形成弯弯曲曲几道弯,最大的一道弯在坎桶被称为“怒江第一湾”。  丙中洛自然环境奇特、壮观,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丙中洛靠南边的地方有一天两次日出日落的奇妙景观,冬至上午,太阳从碧罗雪山缓缓而出,太阳在狭长的天空行走不到两个小时,就匆匆地落入矗立在丙中洛西南角的贡当神山背后,时隔半个小时,太阳又一次从贡当神山背后露出歉意般的万道霞光,半个小时后才落入高黎贡山的背后,形成丙中洛一天两次日出日落的奇妙景观。  在丙中落台地北端,是一路夹江而行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两座绝壁从江边垂直而起,直冲云天,形成一道500多米高近200米宽的巨大石门,怒江从石门中喷涌而出,奔泻而下,当地人称它为南礼墙,又根据地形地貌,取了个很形象的名字-石门关,石门关不仅雄伟壮丽,粗犷凝重,还有许多动听的民间传说,而且是进出滇藏的必经之路。5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二六团的指战员就由此进入西藏,为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  “佛光”  丙中洛还可观看到难得的“佛光”。整个景区为立体气候,冬可观雪景,春可赏野花,秋可走田园,夏可览江河,嘎娃嘎普雪山终年积雪。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及集市贸易:丙中洛境内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植物资源主要树种有云南松、油杉、滇青风、元江栲、还有大叶南烛、香白珠、马桑、木姜子、大百花杜鹃等,草木有厥类、白茅、金茅、细叶菊、倒钩刺、早茅、黄背草及兰科植物,经济树木有油桐、漆树、板栗、核桃、苹果、桃李、木瓜、梅子、柑橘等。动物资源有小熊猫(金狗),狗熊、扭角羚,雪雉等珍稀动物,还有较多的高山草场,十分适宜畜牧业的发展。  丙中洛境内的格马洛河盛产黄金,几年前还有人在此淘金,重丁村山坡离江边100多米的半山腰,现还保留有三个金矿洞遗址,距此不远的怒江第一湾的坎桶村更是以出产沙金而闻名遐迩。丙中洛坝子周围的石门关、贡当神山多为羊脂玉石。“羊脂玉”质如凝脂仅贡山独有属稀有品种。  丙中洛由于地域的特殊位置,成了怒江北段重要的集市贸易和商业集散地,又是茶马古道的转口站和商品集散地,从丙地来的商贩把商品物资运到这里,有的在当地换成山货药材,有的又经过茶马古道运往西藏。  丙中洛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一个东西方宗教相互交融,多宗教和谐共存,有着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多民族、多文化和谐共存,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是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随着国家、省、州、县的不断加大投入和扶持,交通状况、食宿条件都不断完善。民风存朴、多民族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平等互助、正直善良、热情好客的丙中洛人民欢迎天下所有向往世外桃源的游客到丙中洛来,来体会都市生活及其他风景区无法体会到的人神共居,人间仙境。    丙中洛镇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辖镇。1933年称贡山设治局打拉乡,1939年称启文乡,1950年称贡山县一区,1969年建丙中洛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自治县东北部,距县城30.5公里。北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面积823平方公里,人口0.6万,有怒、藏、傈僳等民族。怒江纵贯全境。辖秋那桶、甲生、丙中洛、双拉等4个行政村。以农为主,产玉米、小麦、水稻等。…… 详细++

秋那桶

  这是怒江大峡谷北端的最后一个村子。过了朝红桥的尼打担,翻过一座山就到了。朝红桥也是一座吊桥,修建的年代比较早。沿山坡分布着民居,到了这里,再往北就只有马帮的小路,可以直通西藏察隅。  秋那桶峡谷是整个怒江大峡谷精华中的精华部分,原始森林茂密,瀑布众多,人在峡谷中穿行,沿途景色十分壮观.从丙中洛到秋那桶约有17公里,车只能走到石门关,其余路程必须步行(大概要叫、时。只要不下雨,路还好走,到秋那桶的路——遇下雨就很难通行,最好带上向导。  用时参考  1天  交通  丙中洛到秋那桶约17公里,车只能走到石门关,其余路程必须步行。  景点位置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秋那桶村    丙中洛镇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辖镇。1933年称贡山设治局打拉乡,1939年称启文乡,1950年称贡山县一区,1969年建丙中洛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自治县东北部,距县城30.5公里。北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面积823平方公里,人口0.6万,有怒、藏、傈僳等民族。怒江纵贯全境。辖秋那桶、甲生、丙中洛、双拉等4个行政村。以农为主,产玉米、小麦、水稻等。…… 详细++

丙中洛茶马驿道

  丙中洛茶马驿道是一条从贡山通往西藏的人马驿道。驿道穿越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转换的整个地带。途中地形、地貌独特,风光优美,景色无以伦比,瀑布无数,珍稀生物繁多,且不乏危险。全程步行,约四-五天时间,到达西藏的察瓦洛。   丙中洛茶马驿道是当年解放军进驻西藏的通道之一,在领略风光的同时,可体会到当年进藏大军的艰苦。    丙中洛镇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辖镇。1933年称贡山设治局打拉乡,1939年称启文乡,1950年称贡山县一区,1969年建丙中洛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自治县东北部,距县城30.5公里。北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面积823平方公里,人口0.6万,有怒、藏、傈僳等民族。怒江纵贯全境。辖秋那桶、甲生、丙中洛、双拉等4个行政村。以农为主,产玉米、小麦、水稻等。…… 详细++

贡当神山

  贡当神山位于丙中洛南面,是丙中洛十大神山之一,意为白色的狮子,因山形酷似狮子,岩石全是乳白色的羊脂玉大理石,故此得名。可坐车上山观景,山上山花烂漫、风景优美,可观双象峰、仙女峰、仙人洞,登高远望丙中洛坝子和气势磅礴的怒江第一湾一览无佘。  山上山花烂漫、风景优美,可观双象峰、仙女峰、仙人洞,半山有两座观景台,一个可以俯瞰丙中洛全景,另一个可以俯瞰气势磅礴的怒江第一湾。  地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村乡丙中洛村西南方向  类型:山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  丙中洛镇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辖镇。1933年称贡山设治局打拉乡,1939年称启文乡,1950年称贡山县一区,1969年建丙中洛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自治县东北部,距县城30.5公里。北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面积823平方公里,人口0.6万,有怒、藏、傈僳等民族。怒江纵贯全境。辖秋那桶、甲生、丙中洛、双拉等4个行政村。以农为主,产玉米、小麦、水稻等。…… 详细++

嘎娃嘎普雪山

  嘎哇嘎普,意为高大的雪山,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的西面,是丙中洛十大神山之首,终年积雪,有现代冰川、冰蚀湖分布,海拔5128米,是丙中洛最高的山峰,也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最高峰。      嘎哇嘎普,意为高大的雪山,高黎贡山山脉,海拔5128米,是丙中洛最高山峰,也是怒江州境内的最高峰。一直以来,历史上,这里一直鲜少有人来往,人迹罕至,是中国最为偏远、通行困难的地区之一,因此这里的风景自然纯朴,没有任何人为破坏的痕迹。雪山脚下有独龙族、怒族的村庄,村庄里的人也纯朴善良。  交通  丙中洛到雪山约十几公里,徒步需3小时左右。  景点位置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    丙中洛镇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辖镇。1933年称贡山设治局打拉乡,1939年称启文乡,1950年称贡山县一区,1969年建丙中洛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自治县东北部,距县城30.5公里。北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面积823平方公里,人口0.6万,有怒、藏、傈僳等民族。怒江纵贯全境。辖秋那桶、甲生、丙中洛、双拉等4个行政村。以农为主,产玉米、小麦、水稻等。…… 详细++

怒江桃花岛

  桃花岛位于丙中洛东面的扎拉桶村,因怒江环绕,成半岛状,岛上桃花甚多,故此得名,该村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桃花节民俗。   传说解放前,把麻风病人关押在次地,有名"麻风岛",怒江第一湾又名"麻风湾"。    丙中洛镇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辖镇。1933年称贡山设治局打拉乡,1939年称启文乡,1950年称贡山县一区,1969年建丙中洛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自治县东北部,距县城30.5公里。北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面积823平方公里,人口0.6万,有怒、藏、傈僳等民族。怒江纵贯全境。辖秋那桶、甲生、丙中洛、双拉等4个行政村。以农为主,产玉米、小麦、水稻等。…… 详细++

那呛洛峡谷

  那呛洛峡谷――位于丙中洛镇秋那桶村,是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转换地带,地形、地貌独特,风光优美,是怒江峡谷中的最美峡谷。  丙中洛镇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辖镇。1933年称贡山设治局打拉乡,1939年称启文乡,1950年称贡山县一区,1969年建丙中洛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自治县东北部,距县城30.5公里。北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面积823平方公里,人口0.6万,有怒、藏、傈僳等民族。怒江纵贯全境。辖秋那桶、甲生、丙中洛、双拉等4个行政村。以农为主,产玉米、小麦、水稻等。…… 详细++

独龙江

  独龙江峡谷位于云南西北角,北连西藏自治区,丁部和南部紧靠缅甸。这里因居住着史上称为"太古之民"的独龙族而闻名,也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偏僻闭塞而被称为"神秘的峡谷"。纵贯全境(250千米)的独龙江源于西藏察隅县,东面是5000多米高的高黎贡山,西面有同缅甸毗邻的4000多米高的担当力卡山。  独龙江由上游克劳洛河与麻比洛河汇合后从迪布里流入贡山县,到茂顶双转向西流,过马库入缅甸。汇入恩梅开江。在中国境内流长90多千米,流域面积1947平方千米。独龙江落差大,江上支流飞漠多达100余条,由于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雨量3200毫米以上,为云南之最。河谷中植物繁多,有名贵的秃杉、三类杉、珙桐、硫磺杜鹃、水青树、树蕨等。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稀有动物有虎、扭角羚、红岩羊、金丝猴、小熊猫等。  世代居住在峡谷里的独龙族,直到50年代独龙族仍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如打猎的弩弓是用黄桑木做成,渡溜用的溜筒用的是清香木、黄桑木,穿的衣服用的是野生麻类,连五彩的独龙毯也是用野生麻类织成的,住的房子更是离不开竹子和茅草。  50年代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独龙族人民垦荒造田,建设国园,独龙河谷地区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已修通了从县城到独龙江江边的人马驿道65千米,从独龙江到县城走驿道需2~3天时间。独龙江河谷内修了人马驿道79千米,架起了4座钢绳吊桥,结束了过江靠溜索和藤蔑桥的时代。贡山至独龙江的扶贫公路目前正在修筑中。  地址: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怒江大峡谷

  怒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与缅甸、印度接壤,国境线长达449公里,面积1.4万平方公里。怒江僳僳族自治州首府设在六库,共辖泸水、碧江、福贡、兰坪和贡山5县。人口45.4万人,有傈僳、白、怒、普米、独龙等少数民族。怒江和独龙江在境内高山峡谷中流过,为举世闻名的怒江大峡谷的主要地段,高差多达4740多米,长达621公里。两岸有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群峰雄峙,横亘千里,其间的怒江奔腾咆哮,沿江多急流、险滩、峡谷、溪流、瀑布、翠竹绿林,云雾拥山,景色壮丽,有“东方大峡谷”之美誉。  在贡山还发现了古老的岩画,怒江及其支流独龙江上,还保留有溜索、藤桥、铁索桥等各式桥梁,宛如一座活的桥梁博物馆。在泸水县片马口岸建有片马抗英纪念馆,展示边疆人民-英军入侵的史实。傈僳族和独龙族村寨的垛木房及生产、生活用具独具民族特色。傈僳族信仰原始宗教,保存有原始图腾崇拜的遗迹,有“伴朵”、“迪母瓦”、“盍什”等民俗节日.怒族有“仙女节”、独龙族有“卡雀哇”等民俗节日。他们穿自制的麻布衣、火草衣,显得古朴大方。傈僳、怒、独龙等民族性格豪爽,热情好客,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怒江地区民俗丰富多彩,尤以傈僳族的刀杆节,独龙族的镖牛习俗最为独特。各民族均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原始宗教、-教、天主教、基督教并存。  怒江是我省高山河谷探险和考察民俗的重要旅游区,六库距昆明635公里,至大理235公里,至保山150公里。有公路接320国道,即滇缅公路,通往昆明、大理、保山等地,泸水县的片马为省级边境口岸。  奔腾的怒江,仿佛是一条被激怒了的金色大蟒,自北向南奔腾而来。汹涌澎湃的江水,冲击着石崖,震撼着山谷,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像怒江这样狂暴、险恶的河流,只有到此旅行,亲自耳闻目睹,才能体会到怒江这个名字真是取得太妙了——这是一条真正的愤怒之河啊!  这条流贯中国西南横断山脉的大江,源出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上游叫黑水河,藏名叫“拉曲卡”。经过西藏、云南,出境流入缅甸后,称为萨尔温江。它全长3200公里,在中国境内有1540公里.怒江两岸,东边是怒山(又名碧罗雪山),西边是高黎贡山,许多山峰海拔超过4000米,峰顶积雪皑皑,而河床海拔只有七八百米,江面与山巅高差达3000米左右,为中国最著名的大峡谷。据说,怒江峡谷,全长310公里,平均深度200O米,仅次于世界最著名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全长348公里,深度1737.4米),为世界第二大峡谷。  月亮石是谷中的一大奇景,从公路上遥看,清晰可见山峰拖着一轮园月。实际上,这是高黎贡山的一座岩峰开了一个约100米高、直径45米的竖椭圆行大洞,可以窥见山背面的天空。怒江两岸尽是高山夹峙,峭壁千仞,危岩磷峋,不少江岸都是垂直的石壁。由于江水长年累月的冲刷,有的甚至形成向江面倾斜欲倒的险崖。当地有一首顺口溜形容怒江峡谷:“上山到云端,下山入深渊;岩羊无路走,猴子也发愁。”  这里实在找不到什么平地。沿江公路,不是削坡而筑,便是炸石掏岩,硬把公路嵌进山崖里。远远看去,这条造价比一般公路高出三倍的山间公路,就像一条风中的黄色绸带,飘拂在悬崖深谷之间。历史上,怒江曾使一些勇敢善战的英雄为之驻足。相传,三国时代蜀国宰相诸葛亮曾带兵远征到这里,当他听到部下报告“一十卒未过二三死”时,这位著名的军事家只得摇着鹅毛扇叹息道:天堑为阻,人力弗能。  1942年,日本侵略军占领缅甸后,妄想东渡怒江,进攻中国西南腹地。可是,由于当地人民的-和怒江天险的阻隔,也使他们最后望而却步了。  从前,高山深峡的阻隔,民族之间的压迫,使这里连盐巴一类的生活必需品,也缺得出奇。不少人一年只能吃到几次盐,有些老人临终前的最后希望是吃到一次盐巴。      地址: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  类型:峡谷河流  游玩时间:建议24小时  门票:50元  

独龙江河谷

  南省地图西北角有块突出的狭长的长方形地区,它北部紧连西藏自治区,西部和南部紧靠着缅甸,这一地区就是很少有人去过的独龙江地区。这里因居住着史书上称为“太古之民”的独龙族而闻名,也因他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偏僻闭塞而被称为是“神秘的河谷”。河谷中有种类繁多的自然资源和峭壁千仞的峡谷奇观以及丰富多采的民族风情,是我国难得的多学科的实物博物馆。       纵贯全境(250公里)的独龙江源于西藏察隅县,这条异常汹涌的河流紧贴我国著名的横断山脉主体的西北麓,被陡峭的高山所围堵。东面是5000多米高的高黎贡山(傈僳语称曲果),西面有同缅甸毗邻的4000多米高的担当力卡山。独龙江由上游克劳洛河与麻比洛河汇合后从迪布里地方流入贡山县,到茂顶又转向西流,过马库入缅甸,汇入恩梅开江。在境内流长90多公里,流域面积1947平方公里。整个独龙江犹如一条青色的长龙,奔腾咆哮在云雾缭绕的群山之中。整个河谷地形复杂,从高处望,河谷的山峦绵延起伏-茫茫蔚为壮观。从山肢到山巅气候温度相差很大,平时沿江行趟,挥汗如雨,行至山腰就有了凉意,待到山顶就是寒气袭人了。独龙江水落差很大,远望江水上游,有如从天而降之感。   江上支流飞瀑多达100余条,不仅水力资源丰富,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由于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雨量达3200毫米以上,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河谷中植物繁多,有名贵的秃杉、三尖杉、珙桐、硫磺杜鹃、水青树、树蕨等,很物有的毒竹也生长在这里。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有虎、扭角羚、红岩羊、金丝猴、金狗(小熊猫)等,可以说,整个独龙江河谷,真不愧是云南动植物王国中的一颗明珠。       世代居住在河谷里的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独龙江也因此而得名。独龙族长年与河谷、大山和野生植物相依为命,吃的是野生植物,用的也是野生植物。如打猎的弩弓是用黄桑木做成,渡溜用的溜筒用的是清香木黄桑木,穿的衣服用的是野生麻类,连五彩的独龙毯也是用野生麻类织成的,住的房子更是离不开竹子和茅草,有时为了充饥吃的是堇中粉和野果。野生植物用途如此之广泛在别处是很少见到的。  

独龙河谷

  这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河谷,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境内最高海拔4963米,最低海拔1000米。每年11月间,独龙河谷就几乎和外界失去了一切联系,十几米厚的积雪把一切住处都阻隔在雪山之外,只有到来年8月冰雪消融的时候,才是河谷最热闹的季节。  独龙江发源于西藏察隅,在云南由北向南蜿蜒150公里,江面平均宽度约40米,东西两岸的独龙寨人们“隔岸谈话听得见,见面握手走三天”,这绝不夸张,有的地方哪怕走十天也难握手言欢。而且江水湍急,暗礁横斜,渡船是不可能的,于是人们只有“飞”过峡谷,才能不断绝两岸间的联系。怒江峡谷的天气多变,日夜温差很大,要注意保暖。当然,带好常用的药品是必须的。  有人亲眼见过,独龙族人真的能“飞”过峡谷,而且还有多种“飞”法呢:第一种被人们称为吊桥,独龙族人无论背多少东西,无论白天黑夜都能从“吊桥”飞身过江,动作轻盈,如履平地。另一种过江的方法就是溜索。  其实,无论是走吊桥还是溜索都是十分危险的,但生存的力量使独龙人练就了特技,所以沿独龙江旅行,单是看独龙人过江就可让人感到莫大的满足。纹面而在独龙族  另一个吸引游客注意的便是当地的纹面女,独龙族的纹面分两种,一种是在脸上刺满花纹,被称为满文;一种是在面额两边刺花纹,称为半文,对于这一习俗,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不过现在,怒江仅存的纹面女已经很少了,因为这一习俗,已经不再沿用。  从昆明乘车到六库(怒江州州府),全程614千米,每天有3~5班卧铺客车,需16个小时,到达六库后,需再车行280千米,才能到达贡山。  从贡山可徒步前往独龙江,当地的山路非常险峻,行走困难,可请当地脚夫代为背扛行李,减轻负担。独龙河谷

江中松

  江中松距贡山县城茨开镇10公里,位于齐郎当西岸怒江之中,北纬27°39′,东经98°43′,海拔1500米。在怒江西岸的江中一座岩石上,生长着一棵无法估算树龄的云南松,树高约4米,根部土壤和肥力较少,常年不见干枯和成长,四季常青,数百年来都傲立于怒江中的岩石之上。每年怒江江水上涨之际,水位均到树根上部,任凭风吹雨打都亭亭玉立于怒江之中,成为怒江大峡谷景区中的一道奇妙景观。   相传在很久以前,青藏高原山神唐古拉山有三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分别叫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姐妹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找大海哥哥。在一个黑夜,三姐妹一起向着太阳出来的地方走去,走着走着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就走散了。而怒江则是三姊妹中最漂亮、最孝顺的姑娘,离开父母和两姊妹后,她一路追赶两位姐姐,一路向岸边的青松拜托向父母捎一个口信,而怒江两岸的青松没有听清怒江的话语,直到现在贡山境内的青松一直都在喔喔作响,仍然还在问着怒江要捎带什么口信给青藏高原山神唐古拉山夫妇呢!  相传怒江在拜谢了卡娃卡布雪山山神和唐古拉山双亲后,一边玩耍一边走,到了茨开镇齐郎当后她向江边的一棵松树告知了要到遥远的地方找大海的事,希望它能一定转告给自己的父母,之所以到现在在这里还有一棵松树站在江中,一直面向青藏高原山神唐古拉山传话,形成了奇特的江中松景观。  传说诚不必信,不过江中松还真让人浮想联篇:在江中百年不倒,傲然屹立,看潮起潮落,波起云涌。那份刚强,着实让人钦佩;那种孤独,却使人不禁联想起旅途艰辛,形只影单,从而沧然涕下。  然而,爱情是美丽的,我愿意相信传说,我希望传说是真的。我相信傲然而立的青松那份那种责任,我相信怒江对大海的那份执着、那种向往!  同样,要向江中松脚下那块巨石致敬:任风吹浪打,安然不动,肩负一种责任,托起一个生命,托起一份爱情,托起一个希望!   

黑普隧道

  怒江西岸,座落着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东西宽9千米,南北长135千米,总面积12万公顷。山势陡峭,峰谷南北相间排列,有着极典型的高山峡谷自然地理垂直带景观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这是横断山脉中的一颗明珠,森林覆盖率达85%,高山峡谷复杂的地形和悬殊的生态环境,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有利的自下而上条件。高黎贡山巨大的山体挡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袭,又留住了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使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保护区,形成了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在东西坡海拔1600—2800米地区,是自然保护区的主体,它连接东喜马拉雅区,组成了我国最引人瞩目的原始阔叶林区。在这里,森林资源极期丰富,珍稀植物随处可见。有当今世界上是大的杜鹃树种—500多年树龄的大树杜鹃;有被称为“绿色寿星”的古老孑遗植物——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树种秃杉;有云南樱花的原始种、云南山茶的原生种,以及其它珍稀树种,是我国珍稀树种汇集的森林。   北南延伸的横断山脉,动物学家们把它称之为南北动物区的走廊。被誉为“哺乳动物祖先分化”的发源地。保护区内生活着各种野生动物,属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就有30种。与大熊猫和滇金丝猴享有同样声誉的羚羊,是高黎贡山的古原生动物。还有长臂猿、懒猴、黑叶猴、灰叶猴、熊猴、红面猴、黑麝、云豹、金猫、灵猫等。鸟类有300多种,白尾梢红雉、红腹角雉、白鹇、金鸡、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绿  在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地带,现已建成独龙江公路。独龙江公路在高黎贡山风雪丫口的黑普隧道海拔3200米,距贡山县城51公里,是去独龙江的必经之路。因自然保护区森林类型多样,植被垂直分布,因而在黑普隧道一日可分别领悟到高黎贡山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和景色。这里可以看到有如冰雪长城的高黎贡山主山脊,可以观赏到有“阴山镖水”之誉的滴水河双  

石门关

  石门关当地人称之为“纳依强”,纳依是仙人洞的意思,强是关口的意思,意思为神仙也难通过的关口。石门关摩岩壁上共刻有五幅藏文-版,第一、第二、第三幅藏-是教徒们对藏传佛教第十七世嘎马巴说的话,意为:“我们信仰你,我们尊敬你,嘎马巴”,第四幅藏-是释迦牟尼说“南无阿弥陀佛”,第五幅意为“山神保佑这里过往的行人一路平安,不要闹鬼,不要滚石头”。石门关侧面有两个石坠,形极似伞,称之石伞。崖顶有一块平地,周围生长着一种绝世棕榈树,每年自己脱壳一次,较高的有5—6米,一般在1—2米,据专家考证,为世界仅有的表稀植物,目前仅有数百株。2001-2004年这里连续四年端午节前后,有数条颜色各异的大蟒蛇爬出山洞晒太阳,最长的约有10米左右,巨莽的出现使丙中洛变得更加神秘。石门关出现巨莽的历史最早在300年前的佛经里有记载,最近的有50年前的目击见证。传说石门关岩壁上的藏文,就是为了镇住被当地土著民族称为“龙”的巨莽的镇邪禅语。  石门关旁的公路是怒江北与西藏茶马古道上的必经通道,在没有修通这条公路之前,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的马帮都要通过这条人马驿道来丙中洛托运物资,虽然现在公路修通了,但仍有马帮进入丙中洛托送物资。贡山的马帮文化与宗教文化是融为一体的,所以马帮文化源远流长,因为地形环境复杂等因素,贡山解放后还成立了国营马帮队,一直担负着往独龙江的物资托运。1999年,独龙江公路通车后,国营马帮队解散,2000年原国营马帮队受省里的邀请,参加了进京送《普洱茶》的活动。1997年云南电视台拍摄了县城至独龙江的人马驿道名为《最后的马帮》的纪录片。2003年,我国著名导演田壮壮在丙中洛至西藏的茶马驿道上,拍摄了轰动日本的记录片《德拉姆》。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苍山西镇(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乡)  类型:峡谷  开放时间:  08:30-17:00。   交通  重丁村往北徒步或坐车约1.5公里可到石门关。  

怒江石月亮

  在高黎贡山山脉中段3300米的峰巅,有一巨大的大理岩溶蚀而成的穿洞,洞深百米,洞宽约40余米,高约60米,沿着怒江北上,百里之外,就可看到这个透着白云蓝天的石洞,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石月亮。它仿佛是开天辟地就耸立在那里,在傈僳族古老的大洪水神话中,它就已经存在了。   傈僳语称它为“亚哈巴”,石月亮的意思。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希望接近它,然而,它仿佛是留给勇敢者的去处,这里山峰陡峭,道路崎岖,气候变幻无常,没有勇气和毅力是无法到达峰顶的。       去石月亮,从福贡乘车,沿公路往北行驶多公里,再三区的利沙底下车后,沿高黎贡山一侧的小路向上爬,大约走整整一天的路程后,下榻在石月亮下的小村寨米哦罗。于村中择一块平地,即可搭起帐篷,生火做饭。米哦罗是一个怒族村寨,极古老,县里的文物队在这里常常能征集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等物。   老百姓把石斧慎重的收藏着,放在米柜里,以图吉祥。第二天一早,往峭壁上攀岩,不久,即可到达石月亮。石月亮四周是悬崖峭壁,深不可测,前面有三棵年代极其古老的枯树,云雾升腾,飘飘渺渺,忽园忽缺,大有身在天上宫阙之感,凛冽的风吹来令人眩晕。若在此东望怒江大峡谷的江流云海及碧罗雪山日出,壮丽之极,不可言表。       石月亮的成因,是因怒江峡谷正处在欧亚板块与印度。  

丙中洛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丙中洛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