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孙炳文 (1885~1927) 革命先烈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炳文(1885——1927年),字浚明,革命先烈。南溪县城郊魏家山(今南溪镇)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聪明、秉性敦厚。八岁入私塾启蒙,后由亲戚资助,在县城上小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考入宜宾官立叙府中学。1908年,考入北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攻读文科、英语,成绩名列前茅,并辛亥革命爆发,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他参加京津等地激进青年组织的“铁血团”,多次出入北京车站参与运送武器等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加入同盟会,被推选为京津同盟会文牍部长。起草宣言和来往函电,常出席各种会议。民国元年(1912年),任北京《民国日报》总编缉,对袁世凯篡权罪行大张挞伐,并与拥袁的“进步党”报纸进行斗争。1913年,与任锐在北京结婚,“铁血团”事败影响,二人离京返川。1914年,在成都省垣八联合中学、遂宁师范学校从事教育工作。1917年,经李贞介绍赴泸州结识靖-旅长失德,二人志国道合,-对他德才双全很为敬佩,并应邀任旅部咨谋,成为莫之交。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泸州常与-共同学习,探讨救国真理。他在《行路难》诗中写到:“行行重行行,莫更伤路难。青天一挥手,已在层云端。男儿报国耳,莫取孤筝禅。圣人邈天际,君看披心肝”。 1920年,任四川造币厂厂长,因川、滇军阀战争加烈,造成币厂受到扩充军费威胁,他弃职还乡。次年,在南溪县城创办一平民学校,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后携春到北京大学任教兼报馆工作,了解到《新青年》主编-是中国0创始人之一,又是党的总-,认为在国内可参加新的革命政党。1922年夏,他邀约-一同赴北京找0,遭-冷遇后,又一同到上海会见孙中山,孙中山曾提出留下他们重整齐鼓讨伐陈炯明,但他们寻党心切,又立即回京办理出国手续,同年3月从上海乘轮赴法国巴黎,得知-正在德国筹建党团组织,于10月转德国柏林,-介绍他们加入0柏林党组织,并帮助他们办理申请入党手续。11月,党中央来信正式批准孙业内文、-加入中国0。后转到苏联学习。1923年春,入哥庭根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还自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唯物史观》等著作。党阅读0党支部办的《-》、德国0机关报《红旗》、《共产国际》等刊物。并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斗争,对德国警察非法扣押侨商货物,德报侮辱中国尊严等事非常义愤,一面通报国内,唤起民众,一面提出搞议,并组织中国留德学生外交后援后,到中国使馆进行交涉,迫使北洋军阀0公使向德国提出抗议,要求赔偿一切损失。同年底,以“探亲”为名,“受命向国外同志传达党中央有关国内合作的指示”,假道莫斯科回国内上海、杭州等地活动,学习国共合作的关文件,明确改组-旅德支部队的任务。1924年,同刘鼎一起到柏林,向党内传达有关国共合作的文件精神,动员党团员以个人资格参加-。 1925年,“五三”惨案的消息传入德国,他参加“中国的运动月”宣传活动,与留德的中国学生和德国学生一起散发传单,并参加德国0支部组织的群众-,杀中国人民的罪行。由于国内革命形势欧党员回国工作,他于8月奉命离德转道广州,被党组织派住黄埔军校学习,任国秘书、总教官兼中山大学教授。“参与确定于有天黄埔军校政治部的原则,写出了确定政治部的工作方针文件”。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他和其他40余人被拘捕,关押在广东卫司令部,后经-同0广东区委与国际代一道斗争,迫使蒋介石全部释放。同年6月,调任总政治部秘书长。7月1日,广东国民0发表《北伐宣言》,决定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上(北伐战争爆发),他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领导粤、桂及闽南的革命斗争,并与广东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九五”惨案中,大广东组织国民外交后援会,援万县人民反帝爱国斗争。1927年4月6日,代表总政治部出席中央军校召开的特别党员会议,无情揭露蒋介石新右派的篡权阴谋和-统治。遭到敌人的仇视。此后,党组织派他到武汉任军事委员会总务兼军事厅长等职。4月10日,离广州去汉口,16日,途经上海时,因汉0告密,被-逮捕因禁在龙华监狱。入狱后,惨遭严型拷打,坚贞不屈,敌人用高官司厚禄引诱,他义正词严,怒目而视。敌人企图获取党的机密,他坚决不吐实。4月20日,被敌人押赴上海龙华刑场,他挺胸昂首,毫无惧色,武前高呼:“0万岁”、“打倒反动派!”等口号,表现了0人为革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1945年党的“七大”期间,-亲笔撰文纪念孙炳文烈士。郭沫若也题写了《怀亡友》的诗句以志悼念。 [以上内容由"xfgg"分享。] |
牟志夔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牟志夔,南溪县人。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做过山西巡抚、都察院都御史等官。曾经为南溪城西的桂溪桥撰写了《桂溪桥碑记》。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七月十八日,牟志夔以巡盐御史的身份上奏:按祖训规定,亲王每年食盐三百引(每引二百斤),都在封地办支,从来没有舍近求远,从二千里以外的地方支付的先例,而且现在亲王申请了一千三百引,大大超过以前的额定之数,这些都是非法的。明神宗没有答复他的奏请。 牟志夔曾经是大宦官魏忠贤的党羽,故意扣压诏令拖延时间,致使东林党人、政治家-星晚年含冤而死。 [以上内容由"安可"分享。] |
郭伯和 (1890~1927) 革命烈士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郭伯和(1890~1927年) 郭伯和,又名象豫,化名伯谦,四川南溪人。民国11年(1922年)郭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研读马列著作。与同学刘华等共同发起组织“平民世界学社”。不久,郭伯和被推选为上海大学学生会主席。民国1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4年2月,上海日商纱厂工人-,郭和杨之华等上海大学学生,在邓中夏带领下前往声援。同年五卅运动中,郭全力投入,挺身走在-队伍的最前列,与反动-奋力搏斗,身负重伤。 是年11月,郭到沪西任中共小沙渡部委书记。奔波于棚户区中了解工人疾苦,倾听工人呼声,鼓励工友坚持斗争。民国15年6月兼任中共上海区委委员。9月被捕,经党及时营救出狱,下旬调任中共闸北部委书记。 民国16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郭参与领导闸北地区的战斗。 四一二政变后,4月13日,国民党反动派用武力镇压宝山路的--队伍,郭率领工人纠察队坚守在东方图书馆后面的一座楼上,战斗一昼夜,终因寡不敌众,-撤离。后担任中共上海区委组织部长,转入地下,坚持斗争。 同年6月26日下午,由于叛徒告密,在上海四川路施高塔路恒丰里104号,郭与陈延年等被捕。入狱后,身患痢疾,体力虚弱,面对敌人酷刑,坚贞不屈。民国16年7月初,郭被杀害于枫林桥。 [以上内容由"雪中松"分享。] |
邓子均 (1876~1959) 宜宾“五粮液”酒创始人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邓子均:名举安,宜宾“五粮液”酒创始人。生于1876年,逝于1959年。南溪县仙临镇人。童年时在乡读私塾,随父打短工搞搬运,以苦力谋生。1898年,经人介绍到宜宾“大吉祥”干鲜店当学徒,因勤奋刻苦,在文化和业务知识方面进步很快,便决心寻机干自己事业,于1904年开始做饭卖食盐小本生意,积蓄资金。1908年与黄吉山合伙开办“吉昌”土酒作坊,三年后又经人介绍与商人兰登山联办“温德丰”酿酒作坊。1912年更名为“利川永”酒厂,经营酿造大曲酒。为提高大曲酒质量,他注意延揽人才,对各种技术骨干,采取从优照顾,发挥专长的办法,赢得人心,故得到宜宾各酒作坊的酿酒总技师赵铭盛的配方和指导,加上自己刻苦钻研,不断改进烤酒技术,曲酒质量显著提高,名声大震。但仍不甘于现状,继续试制用杂粮酿酒,经过长达20余年的酿造实践,终于试制成一种美味醇、香浓色冽的大曲酒,系用糯米、大米、高粱、玉米、荞子五种粮食混合酿造而成。1932年,经前京举人杨惠泉誉为“上乘佳酿”,并取名为“五粮液”。自此,五粮液的美名问世。为拓开销路,邓字均正式申请注册,并改用茶色瓶装、商标用石印彩色金粉制作,图案标有包谷、麦子、高粱、谷穗,注有英文,产品即闻名于省内外,还通过上海“利川东”货栈运往美国旧金山等地销售,获得海内外人士的高度赞扬。 1944年,邓恐酒厂遭日机轰炸,乃将“利永川”槽坊转佃与同业钟焕然经营,举家迁回南溪。抗战胜利后,重返宜宾,收回“利永川”交由儿子邓受之继续经营。1949年,因“五粮液”税率高,物价猛涨,产品亏本过大,五粮液生产中断。解放后,“利永川”收归国营。宜宾专卖公司国营酒厂于1952年成立后,就着于大力恢复“五粮液”生产。终因酿造技术及配方无法掌握而使生产受挫。1954年,经0宜宾地委、市委-部多次登门拜访,邓子均终于献出“五粮液”酿造配方,并应聘出任宜宾专卖公司技术指导,负责酿造“五粮液”名酒。1956年,在北京举行全国各酒评比中,“五粮液”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之一,号称国际名酒,畅销国内外,为宜宾酒文化的发展立下一大功绩,不愧为“五粮液”名酒的创始人。邓字均曾任宜宾市一至三届政协委员。1959年病故。 [以上内容由"5114299"分享。] |
侯良柱 (?~1637)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侯良柱:(?——1637年)字朝石,四川总兵。四川省南溪县人士。明天启元年(1621年)任四川省副总兵,同年冬,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借辽人为名,起抹判明。派其婿樊龙领兵据重庆后,杀害抚道、总兵、知府、知县、参将等大小-20余人,又以重庆为东京民,自号“大梁”。相继攻陷遵义、焚掠泸州、江安、南溪、隆昌、荣县、资阳等州县,进逼成都。四川左布政使朱燮元率兵守城,石柱宣抚使秦良玉率部救援,才得解围。官兵乘势攻下重庆。次年,贵州水西土司安邦彦乘机亦判,奢崇明为秦良玉所败,走水西与安邦彦会合。天启三年(1623年),侯良柱收复遵义城,降奢崇明之子奢寅的部将安銮。天启六年(1626年)五月,代理四川总兵,镇宁永宁。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八月,总结督朱燮元派贵州总兵许成各收复赤水卫,奢、安以10万兵众来争夺,其时,侯良柱因监军副使刘可训、副将邓王已率部,在五峰山桃花坝和鹅项岭与奢崇明、安邦彦大战,歼其部数万人,并斩奢崇明、安邦彦及部将都督莫德等,并俘其党杨作等数千人。从此,“奢乱”始平,时称“西南奇捷”。四川巡抚张伦为良柱向朝廷报功,后经御史孙征兰、毛羽健、刘宗祥先后三次查实,一再奏其功绩,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八月,晋升为左都督,世荫锦衣指挥佥事。不久,升任四川总兵,驻守广元。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十月,侯良柱率兵阴击义军李自成策三次入川,不幸在梓潼县倒马坎被击毙,其家人镶以檀木将尸体运回南溪葬于县北观音滩。 [以上内容由"ljxzyy8888"分享。] |
孙济世 (1915~2008)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济世(1915—2008),曾用名任济世,南溪县人。孙炳文的二子。四川省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省委批准享受正厅级待遇)。 曾在北京、广州、汉口、安徽、上海、河南等地念小学、中学。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肄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39年回成都,先后担任成都快报社国际新闻、西南矿业公司总务长、石板溪办事处主任、南溪县立中学教员等职。1948年6月参加革命工民作。1948年秋至1950年春,任重庆天府煤矿公司主任秘书兼营运处代经理。1950年4月至1959年历任重庆市财经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重庆市商业局、重庆市矿业局、重庆市冶金局副局长、局长等职务。1959至1960年在北京主持筹办四川饭店工作。1960至1962年任四川锦江宾馆副经理。1962至1978年秋回到重庆,先后担任了重庆市供销合作社、重庆市第二商业局主要负责人,并在“文革”期间受到错误冲击。1978年10月至1980年6月任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长,其间1979年3月至1980年5月兼任四川省旅游学校党委书记、首位校长。1980年6月至1983年3月任四川省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1980年至1989年9月任四川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委员,其间于1987年兼任四川省工商经济开发公司总经理。1979—1993年,任四川省工商联合会第三至五届执行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任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省旅游局技术考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9年9月离休。 孙济世出身于革命家庭,早年受到父母革命思想的熏陶,对共产党怀有深厚感情。工作后,在日伪统治区、国民党统治区为中共地下组织提供工作方便和筹集活动经费,在地下党组织被敌人破坏后,还掩护了处境艰险的党员同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省、市机关和企业担任领导职务,在不同的领导岗位上为恢复企业生产、发展地方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四川省旅游局成立初期的领导班子成员之一,尽职尽责,勇于开拓,为四川旅游业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开拓和旅游人才培养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他还利用自己在工商界的影响,积极团结工商界人士为我省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以上内容由"擒梦"分享。] |
孙维世 (1921~1968)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维世(1921年—1968年10月14日),孙炳文的女儿,周恩来养女,有“红色公主”之称。新中国戏剧奠基人、新中国三大导演之一。代表作品有《保尔·柯察金》、《钦差大臣》、《万尼亚舅舅》等。 人物生平 1921年,孙维世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 1934年,12岁时在北平贝满女中上学。 1937年,随兄长孙泱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戏剧界救亡演剧队,后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马列主义学院学习。 1949年4月,孙维世在北京西郊万安公墓买了一块墓地,安葬了生母任锐,并请周恩来题写了墓碑。同时,她又在母亲墓的东侧买下生父墓地,准备把生父孙炳文的遗骸从上海移来北京,与母亲任锐合墓。 1949年12月,随同毛泽东出访苏联,任翻译组长。 1958年,孙维世因病住院治疗。邓颖超赶往医院看望了她,回家后仍觉得不放心,又给孙维世写了一封信。 1966年5月3日,周恩来总理第三次视察大庆,接见正在大庆深入生活的孙维世。 文革期间遭破孩致死,年仅47岁。1977年6月9日,文化部艺术局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孙维世举行遗像安放仪式,给这位人民的艺术家平反昭雪。 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导演兼副院长,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干部训练班主任,中央实验话剧院总导演、副院长,中国剧协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理事,是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以上内容由"木春拓哉"分享。] |
包川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包川 (1942~) 原名包德川。女。四川南溪人。1964年毕业于贵阳师范大学中文系。当过出纳、保管、工人,曾为北京电影学院编剧班、四川省委党校文艺干部培训班、全国政协干部培训班学员。历任《四川文学》杂志编审,《人世间》文学期刊副主编。四川省政协第八、九届常委,省作协第三、四、五届主席团成员,省长篇文学创作研究会会长。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逝水滔滔》,另有散文、报告文学、电影剧本、话剧剧本等作品。部分作品在美、英、马来西亚等国翻译出版。《办婚事的年轻人》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为自行车干杯》、《唱》分获第一、二届四川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 [以上内容由"mild"分享。] |
孙泱 (1913~1968)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泱,曾名宁世。四川南溪人。朱德挚友孙炳文烈士的儿子。光华大学、日本东京明治大学肄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科科长、中共嫩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东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文化部部长。 建国后,历任国家计委军局局长,西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对国民经济计划学理论颇有研究。著有《我国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故事》、《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讲话》等。 破孩牺牲 撰写《朱德传》被破孩 曾任朱德总司令的秘书,建国后孙泱离开朱德,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由于他在朱德身边多年,了解朱德的许多事情,后来参与了《朱德传》的撰写。可是,正是这本《朱德传》给孙泱引来了杀身之祸。 [以上内容由"大嘴笑天下"分享。] |
甘棠 (1910~1971)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甘棠(1910~1971)女,原名阚思颖。又名阚思英。四川南溪县人。1924年,入叙府女子中学读书,受到革命思想启发。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党。不久,到重庆中法大学读书,在“三.三一”惨案中负重伤,治愈后入上海文治大学学习。任该校党支部书记。1928年,调中央特科作交通员,后在江西苏区交通总站任秘书及中央局妇女部秘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后奉命留川南。任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政治部宣传队长,继调司令部作指导员兼组织干事,与敌人进行艰苦的游击战。 1936年队伍被打散。遭抓捕,西安事变后出狱。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四川省委工委秘书长。中共川康特委妇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石家庄市委妇委书记、市委执委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重庆市妇委书记、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共四川省监委常委、四川省妇联执委等职。 [以上内容由"165278712"分享。] |
孙新世 (1926~1982) 革命烈士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孙新世是一名女教师,1926年冬生于广州,祖籍为中国南溪县,孙炳文的幼女,北京大学俄语系教授,讲授俄罗斯和苏联文学。孙新世又名黄粤生(是姨父母黄志烜、任馥坤夫妇的养女)。 孙新世又名黄粤生(是姨父母黄志烜、任馥坤夫妇的养女)。在长大成人后,黄志烜就告诉了她的真实身份,并希望把她送到生母身边。“你是共产党革命烈士的后代,一定要把你交给共产党,做你爸爸事业的继承人。”1949年7月,孙新世在姨妈任馥坤的哗哗泪水中告别了养父黄志煊,从成都到重庆、香港、北京,单身一人走上了万里寻亲之路。终于找到姐姐孙维世后,跟着姐姐叫邓颖超“妈妈”,叫周恩来“爸爸”。但是在和别人说话提到他俩时,还不像姐姐那样,不带任何附加词语,而是叫“小超妈妈”和“总理爸爸”。 “文革”后孙新世离开工作了20多年的北京大学,调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在双方都失去伴侣的情况下,1976年,50岁的孙新世与65岁的金山(姐姐孙维世的丈夫)开始携手人生,共同医治心灵的创伤。1978年,金山担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982年因突患脑溢血去世。 [以上内容由"孤傲的狼"分享。] |
包宽 (?~1822)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包宽(?——1822年),。字敷五,号芥舟,南溪县城人。岁贡人。品质敦厚,能诗,善书法,有经济才识。家中向来富裕,和睦亲友,救济贫困,尤好帮助贫苦的读书人。 城西长江筲箕背滩,河道狭窄淤塞,他雇请人工,用铁爪疏通,以铁砂淘走积沙,历经3个冬天,滩串始除。又雇人将横在江里的坏齿滩。将城东九龙滩岩石凿开修成大道,拆除宙宇,打石、平滩,便利人行。四川总督蒋攸狧以“情殷利济”匾赠奖。 清道光三年(1823年),举为孝廉方正,送部引见,死于途中。县人将事迹上报。将他列入乡贤祠受祀。 [以上内容由"龙行天下"分享。] |
郑集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郑集(号礼宾):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教育家。生于1900年,四川省南溪县人。1917年毕业于县立高级小学。“五四”运动爆发后,上海大学生来南溪演讲革命道理,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启发,决定寻求科学救国之路,先后求学于四川茶务讲习所和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1925年,在全国-和南京“学运”影响下,参加了爱国反帝的--,加入了南京金陵大学与东南大学川籍学生共同组织的“新青年学会”,并经0员王觉新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左派。1928年7月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同年,在中央大学农学院农化系任助教。1930年2月赴美国留学。1931年春,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完成了《骨髓脂类化学》论文研究,获生理硕士学位。1934年6月,在印第安那大学完成了《生物胶体—大豆蛋白质》论文研究,获博士学位,并选为美国科学家荣誉学会“西各玛赛”的会员。1934年回国,出任中国自然科学社理事。并同时在中国科学社南京生物研究所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生化研究室,率先为我国新兴的生化科学奠基与发展做出贡献。1936年夏,在中央大学医学院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国立生物化学科,并任教授兼科主任。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中央大学医学院和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迁移入川,并分别担任教授,亲自编写英文牌本《生物化学实验教程》和《实用营养学》等教材。1945年春,在中央大学医学院创办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国家培养高级生化研究生的生物化学研究所。解放后,继续主持南京大学医学院(后改称第五军医大学)生物化学科的教育工作。1952~1959年,为中央卫生部委办的全国生化师资训练班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委办的军医训练班讲授生化课。1956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同年12月,出席了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57年,在南京大学生物系创办了生化专业(1985年改建成生物化学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大学生物化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进修生。1965年9月,任高级部高等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兼生化组长,亲自编写出版综合性大学生物系教本《普通生物化学简明教程》及《高级生物化学》。70年代开始,致力于生物衰老机制和抗衰老措施的研究,填补了我国衰老科研的空白。80年代期间,先后任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江苏省生理科学会理事长,生物化学会理事长、江苏省科协理事、《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副主编、南京大学校系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营养学会、中国生化学会荣誉理事、《生物化学杂志》编委、《营养学报》、《生理科学进展》、《老年学杂志》、《长寿》等刊物顾问。曾先后去美国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生化系交流、访问。1990年应朝鲜平壤老年医学会邀请,作衰老机制的学术报告。迄今已正式出版8种专著、19种教材与讲义和190余篇论文。其中《健康长寿之路》和《衰老和抗衰老》著作,1987年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案。大学教材《普通生物化学》第二版本,1988年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新著作《中国早期生物化学发展史》,又获1990年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二等奖。 [以上内容由"来自襄阳的朋友"分享。] |
刘鼎 (1903~1986)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刘鼎(1903~1986年)本姓阚、名思俊、字尊民,南溪县城人。6岁在县城读私塾,10岁入县立高等小学堂。1917年考入四川省立第三中学,两个年级被推荐为学生会会长。在学生中组织“劳工团”,积极宣传“劳工神圣”和新文化运动,组织学生会,积极投身-,组织学术研究会和商学会联合共同-,开展反仇油斗争,举行罢市、-。在进入叙府联立中学就读时,他同郭伯和、徐韵华等进步同学又结识阳翰笙、李硕勋、李一氓等人,阅读《新青年》,组织学生会,提倡新文化,反对旧礼教,社会活动更加频繁。 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工业学校。后赴德国勤工俭学,先后在柏林大学、格庭根大学就读。是年冬,经孙炳文和-介绍,转为中国0员,并担任0旅欧总支德国支部的青年团-。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旅德-左派作宣传,给小报刻字。“五卅”惨案后,和中国留德学生一起要求北洋0驻德国大使签发电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1926年由德国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世界革命史》,《中国革命问题》、《政治经济学》、《游击战术》、《职工运动》等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后又进入列宁格勒空军机械学校,系统学习《飞机机械学》、《航空史》、《气流学》等航空知识。次年任东方大学党总支委员,中国支部-,政治常识课教员,兼军事翻译。 1929年奉调回国。次年任0-保卫局二科副科长,科长,从事情报调查工作,多次受党委托,为党完成特殊的重要任务,在复杂恶劣的环境中,他不畏艰险,与敌人进行英勇机智的艰苦斗争,为保卫党中央作了重要贡献。1931年10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在龙华监狱,后被监押在南京监狱,次年9月经康泽保释出狱。 1933年任闽浙赣苏区政治部组织部长,红军五分校政委。后受方志敏同志委派,任兵工厂政委,亲自动手研制并组织生产红军第一门火炮及其炮弹,改进地雷设计和0,创制电话机点火的电发地雷引信,开创了我党早期兵工事业。1934年随方志敏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次年5月在转移途中遭敌伏击被捕,解南昌军法处,转押九江俘虏营,是年秋趁上街购货机智脱逃到上海。 1936年3月刘鼎赴西安,以他的学识和丰富的斗争经验,系统地向张学良将军介绍了中国0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使张学良将军对0和红军有了正确的了解,加强了他与0全面合作抗日的信心和决心,为-同志到西安与张学良会谈作了准备,刘鼎参加了这次座谈会,随后被任命为0驻东北军代表,他协助张学良将军以团结抗日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东北军,加强红军与东北军的团结。党中央对刘鼎同志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一再指出:“西安事变,刘鼎同志是有功的。”1962年-同志亲自指派刘鼎同志为“西安事变”史编写领导小组组长。 1937年刘鼎同志受党委托在延安创办军事技术学校—摩托学校,并任校长,为我军建设技术兵种培养了技术骨干力量。1938年任中央党校政治教员,抗大五大队政治主任教员,特科大队大队长兼政委。1940年刘鼎调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在-副总司令领导下,在敌人残酷扫荡、严密-的环境中,刘鼎团结知识分子和广大干部、工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各尽其才用人,改善了军工部各兵工厂党和行政、工会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厂组织管理制度,从战争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使枪、炮、弹药的品种质量提高、数量上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装备了太行作战部队,也有力地支援了兄弟部队。经彭总批准创办了工业学校他兼任校长,培养了大批青年技术人员,解决了当时技术力量不足的困难,也为建国后国防工业建设作了人才准备。刘鼎富于远见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太行兵工业绩,成为我军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的坚强后盾。 1944年后,刘鼎先后任-联防司令部军工局副局长、晋察冀工业局副局长、华北企业部副部长,组织领导建立新的兵工基地,解决原料、生产技术问题,使炮弹等生产飞速发展,年产达几十万发,有力支援了华北的几大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建国后,刘鼎任重工业部副部长,为有力地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以后,刘鼎历任第一、第二、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航空工业部顾问等职。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和中国兵工学会顾问。他全力从事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事业,为实现国防现代化,为工农业建设及教育事业等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注意发挥军工企业的优势、发展民品生产,组织设计试制了万吨水压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工作始终满腔热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勇于开拓、精明干练、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他善于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生产技术相结合,经常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深得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干部的拥护和爱戴。刘鼎同志是我-事工业的创始者和重要奠基人,在军事工业和机械工业界有很高的威望。 刘鼎经受过敌人监狱、法庭的严峻考验,高风亮节、坚贞不屈,保持了0员的本色。然而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多次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特别是十年浩劫中,他被关押在监狱长达七年之久,惨遭诬陷和-,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仍不屈不挠对-、“-”-集团进行坚决斗争。他始终相信党、相信人民、坚信自己为革命事业奋斗所走过的道路是正确的,他身陷囹圄志不移,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甚至连牙粉袋和草纸都用上,共写了二十多万字的技术总结和建议,无一字涉及个人是非荣辱。粉碎“-”后,刘鼎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尊重领导,联系群众。他怀着对党的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不顾年老体弱,为加速航空工业的发展勤奋忘我工作,同时领导着“西安事变”史编篡工作。刘鼎病重住院期间,仍时刻关心着航空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病危时,还要求并强撑着听取有关体制改革和运输机研制进展情况的汇报,为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表现了0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革命精神。党中央十分关心刘鼎同志,对过去给他长时期不公正的处理予以彻底平反,恢复政治名誉。 刘鼎同志于1986年7月20日9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以上内容由" X"分享。] |
阚舜臣 (1870~1946)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阚舜臣(1870——1946年),名与沣。南溪县城人,祖籍阜鸣乡。幼时就读于陈最侯门下,勤奋好学。 民国9年(1920年),他同县人成立慈善会,并任善长,对孤贫老幼无食者施米,病者施药,死者施棺。施米坚持20余年,每月给救济凭折,领米5升,年关增补。后承办慈善堂、孤老院、孤儿院、浮尸会等工作,尤对孤儿尽力扶救,介绍其学手艺,当学徒,从小商,直至能独立为生。主持培修凤翔门护城溪石桥、阚家桥、磨刀溪小石桥、大溪大桥。东门护城溪、大溪口、桂溪,遇盛夏水涨,高有义渡。两次修建东门提坎。培修名胜古迹龙腾寺及山门石牌坊和于公庙石牌坊。资金除自捐外,全靠倡议募捐。 他青年习书法绘画,晚年更精益求精。每天早上练字,上午绘画,持之以恒。习颜字、柳字,又善行书,字体刚劲流利。书法屏、对居多,绘画长于兰、竹。云台山有对联碑刻、龙腾山石壁“李公洞”3字、大溪口石桥题字、《南溪文征》封面都是他手书。楷书有《传家宝训》木刻成书,流传较广。字画闻名川南,有求者,从不推辞。县内不少人家藏有他字画。又是民国《南溪县志》监印之一。 [以上内容由"dream4656"分享。] |
史子忠 |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南溪县第一个进士 史子忠 史子忠:南溪县人,宋开禧进士。南溪县人登地由子忠开始,乡人谓之破天荒第一次。子忠博学雅志,历官提点刑狱,入通志。 牟志 :南溪县人,万历32年(1605年)甲辰科进士,历任山西巡抚。都察院佥都御史,史部侍郎,都察院都御史。 [以上内容由"lflfxm"分享。] |
大峡谷温泉生态园 | 大峡谷温泉生态园占地300余亩。可同时容纳3000人以上沐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天然露天温泉浴场。温泉生态园拥有档次高雅情调各异的花瓣温泉、药物温泉、地板温泉、醋温泉、酒温泉、牛奶温泉和安全刺激的大坡度滑水道等。 园内现有:400个泊位、可容纳600人同时就餐的餐饮厅、可容纳500人的会议中心、富丽典雅的140多间贵宾房情侣池别墅及容纳上千人玩乐的民族广场和景观大道。另外配有滑草场、网球场、羽毛球场、沙滩排球等娱乐设施。 |
南溪古镇 | 南溪古镇:万里长江第一县 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万里长江第一县城南溪县,境内已基本形成了以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的文明门为中心的县城古迹名胜旅游区;以“小峨嵋”之称的云台山省级森林公园、马耳湖为中心的风景旅游区;以江南观音寺为中心的宗教旅游区。南溪距蜀南竹海、石海洞乡等景点仅50公里。南溪县每年隆重举办的“梨花节”、“西瓜节”,推动了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
双塔互映 | 双塔互映为文化旅游景点。 双塔互映位于江南镇红林山顶的“镇南塔”,俗称“老塔”,相传建于元、明间,砖石结构,密檐式八角七层攒尖顶,通高24米,螺旋式蹬道,塔壁均设佛龛,八边形藻井塔顶浮雕“二龙戏珠”、“双凤朝阳”。该塔风格粗犷凝重、古朴沧桑,极具元、明风韵。“映南塔”俗称“新塔”,位于该镇新塔村,始建于明,清乾隆时复建,建筑形制与“老塔”基本相同,该塔形状挺秀俊美、工艺精巧,与“老塔”东西对峙,相映成趣,隔江互映“奋戎”,令人浮想联翩。 |
云台山森林公园 | 云台山森林公园为省级森林公园,以云台山和马耳岩湖为主景。地处南溪县西北部25公里,与宜宾市、自贡市接壤,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约二万亩)。地属深丘,平均海拔450米,区内有大小溪流5条,汇入马耳岩(水库),经大坝深入新桥而入黄沙河至长江汇流。 云台山山势雄伟、峰峦挺秀、树木参天,有龙灯、狮子、沙和尚、猴子石、打儿窝、板凳梁、礁窝山、平安寨、尖山子、云仙洞、千笠坡、轿顶寨、马耳湖、连云寺、舍身岩等景点,主峰岩石上有裂缝,形成相互依靠的三座岩石,云台山是人们避署、消夏、旅游的好去处……这里鸟语花香、古树参天。云台古寺,始建于明代,殿宇雄伟,香火旺盛,远近朝拜,观光者络绎不绝,素有“小峨嵋”之称。 云台山有许多供人追忆的历史遗迹,其中最为著名数云台寺。云台寺的前身,是元代和明代的云台书院。明朝的南溪籍进士汪忱、唐佐都曾在此寒窗攻读,留下无数不朽的篇章。改为寺后,累经开拓修整,规模越来越大,成为有三重大殿的名寺,是川南佛教圣地,被人们称为“小峨眉”。在它的附近,有永安寨、平安寨遗址,寨墙高攀,古木寒藤。云台山曾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一九一八年,朱德曾率滇军围剿盘锯云台寺中的土匪。朱德驻军南溪时的造币厂—铜元厂,遗址就在云台山下的铜家沟。 |
南溪城墙 | 南溪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溪城墙(南溪县) 南溪城墙,为原南溪县城城墙,位于中国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南溪城墙现存长度1000余米,尚存文明门、广福门和望瀛门三座城门。 1985年12月,列入南溪县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列入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碧水园居民小区,西至滨江首府,总长1109米。“文明门”、“广福门”、“望瀛门”城楼城门前后外缘外延5米,“望瀛门”城楼城墙至滨江广场段城墙,本体向北外延1米,向东、南外延20米,滨江广场至“文明门”城楼段城墙本体向北外延2米,向南外延8米,“文明门”城楼至“广福门”城楼段城墙,本体向北外延4米,向南外延20米,“广福门”城楼至西城角段城墙,本体向北外延10米,向南外延20米。 建设控制地带:“文明门”、“广福门”、“望瀛门”城楼城墙东西、北面保护范围外延5米,南面外延至长江。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