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勐烈湖湿地公园 | 勐烈湖湿地公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勐烈湖湿地公园位于原勐烈水库坝脚,占地5.6万平方米,大约90亩,属于勐烈湖绿化打造一期工程。勐烈湖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分4个区域共36个景观节点进行打造,第一个区域是位于-的主入口,主要以哈尼族彝族建筑风格的绿化园林景观打造为主;其次是以江城本地自然石块、自然水景观、用本地植物搭配的具有休闲娱乐和民族团结寓意的主题广场,其中的跌水景观主要以水帘洞为主,它的跌水瀑布宽50米,高6米,瀑布水源以勐烈湖的自然水源为主。据了解,这是目前全市最大的跌水瀑布,人们来到这里可以站在外面观赏水景,也可以在水帘洞里,隔着瀑布欣赏整个公园景观。 第三个区域主要是以休闲娱乐及品茶为主的集散地,旁边附带一个具有江城地域文化特色的祥龟造型小岛;还有一个区域就是以疏林草地、景观台、清水谷为一体的综合休闲广场,旁边附带一个天然沙滩,小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亲水、戏水、娱乐,沙滩周围是一个生态自然的热带雨林景观。 除了以上四个大的地块以外,湿地公园外围还有一条以本地石材铺贴,相对对称的绿化景观大道,这条大道设计从青少年活动中心-入口的两侧分两个方向进入到主题广场。 整个勐烈湖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坚持“疑似天成”的原则,以原色生态为理念,以江城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和江城的花草树木为载体,以自然、生态、休闲为主要特点进行打造,绿化物种讲究丰富性、层次性、艺术性和多样性。通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到10月底可完工的勐烈湖湿地公园将成为原色江城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
斑鸠坡茶马古道 | 斑鸠坡茶马古道 有一条神秘的古道,其源头在思茅,她向南延伸到东南亚;向北直达昆明,入昆后可快马直上京城;往西蜿蜓直上青藏高原。她具有悠悠1800年沧桑历史……古道沿途高山逶迤,峡谷纵横,风光旖旎,气候多变,民风古仆,她曾经见证过普洱茶贸易的盛衰,她是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她,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源头思茅是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中心。普洱茶和其他产品交换流通以马帮为主要驮运工具,是中国民间国际贸易、茶文化交流的通道。古道由思茅为始发点,经景东、大理、丽江、中甸等进入西藏,沿途为人烟稀少的高山深谷,原始森林,险绝的雪山,缺氧高原,炎热的澜沧江、李仙江、元江、金沙江河谷,哀牢山、无量山、梅里雪山,海拔从普洱茶的产区千余米到4千多米。古道莽莽苍苍,悠悠漫漫,让世人深深感受到开拓者的艰辛与无畏。 从思茅通往各地的茶马古道根据走向主要有五条线路,即北道、西道和南走向通往东南亚的三条古道,北道思茅至昆明,途经15个驿站。由于人马流量增大,道光三十六年(1850年),由原来的土路改为石镶路,并延伸到六大茶山,斑鸠坡茶马古道是南北走向的重要一段,她是迄今保存得最完整、里程最长、茶马古道文化最厚重,沿路生态最好的一段,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一条流淌的茶马文化长河”、“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她从思茅城腊梅坡出发向北到坡脚全长14.5公里,根据其地域、民族、生态等文化的不同特点又分为六段十八景。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 |
江城牛洛河茶园 | 江城是普洱茶产地之一,有200多年历史,清朝年间就大量出口东南亚。现有新旧茶地7万亩。来到江城茶园,既可以欣赏美丽的茶园风光,又可以品尝到或清香四溢的绿茶或暗香四伏的普洱茶,也可以购买一些成品馈赠家人朋友。被原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称赞走出了一条 "三结合一体化"开发经营模式的牛洛河茶厂,从1987年开发至今有茶地2万亩,是云南省最大的集中连片的茶园。另外比较大的还有茶地面积6800亩产量500吨的明子山茶园和面积7100亩产量1200吨的江城农场茶园。 |
江城7号中国老挝界碑 | 江城7号中国老挝界碑为文化旅游景点。 江城7号中国老挝界碑 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境内,有中国和老挝国境边界116公里,而在勐康乡南部的7号界碑,就在中国与老挝的分界线上,界碑最大最雄,这里海拔1090米,附近最高山是岩脚大山;海拔1335米。 界碑附近摄热带风光,主要为原始森林景观,琳猴、菲氏叶猴、懒猴;犀鸟、果子狸、大灵猫常可见到,林中有活化石树蕨、界碑之南,可乘车进入老挝整秀;一派亚热带风情,整秀为傣族村寨,民居建筑和生活习俗奇异。江城通往老挝的新修公路正好从7号界碑通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法国强迫清政府将励乌、乌得割让法国后,清政府次年与法国划定中(国)法(今老挝)界线,延续至今,故有此界碑。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 |
一眼望三国 | 一眼望三国 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中国国境与越南国境、老挝国境相连,而在曲水乡南部的“十层大山”山顶,就是一眼望三国的地方,在山顶上有一国界碑,正好是中国、越南、老挝三国的分界线,有着“一眼望三国”的特殊旅游价值,景观十分丰富。 山顶海拔1400米,山上有森林与草场植被交错茂密,从800--1400米,动植物呈垂直分布,山脚山腰为热带风光,有野牛、好象、绿孔雀、树蕨;山顶部为亚热带,山腰处有高差数十米的瀑布,山脚有热带水果园:芒果园、菠萝园、荔枝园、龙眼园等,游客可登临山顶观赏三国风光,可走进山腰观赏瀑布,可进入果园饱尝大自然的美味,体会自然生态乎衡带来的无穷乐趣。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 |
勐康温泉景区 | 江城勐康温泉景区 温泉的温水流量为15 m3∕h,水质对人体有益无害,游客2万人∕年以上。占地面积405亩,集住宿、餐饮、娱乐、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小镇。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 |
墨江北回归线标识园(北回归线标志园) | 墨江北回归线标识园(北回归线标志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介绍:思茅(普洱)州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北纬22.51~23.59°,东经101.07~102.04°之间,北回归线从县城穿过。北回归线标志园建于1997年,占地1500平方米,融天文、地理、植物及科普知识和园林艺术、旅游文化为一体。 北回归线标志园,1997年已建好,标志园占地1500平方米,融天文、地理、植物及科普知识和园林艺术、旅游文化为一体,以公元2038年北回归线的位置(北纬23。26)为主轴线。 交通:距离县城1千米处,步行即到 地址:云南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北回归线标志园 类型:城市公园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879-4235113 官方网站:http://www.mjbby.com/ 开放时间:9:00-18:00 门票:60元 |
中华普洱茶博览苑 | 中华普洱茶博览苑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中华普洱茶博览苑 中华普洱茶博览苑位于云南省思茅市营盘山万亩观光茶园中,距思茅城29公里,交通便利。 茶博苑按4A级景区建设,核心区占地287亩,主体建筑34栋,面积8639平方米,附属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苑中有博物馆、问茶楼、采茶区、茶作坊、茶祖殿、品鉴、嘉烩坊、村村寨寨、闲怡居等九大景区,展出了普洱茶的加工流程、相关文物,字画等,充分体现了普洱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市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的重要项目,普洱茶博览苑功能完善,集吃、住、游、购物、娱乐为一体,是广大游客体验普洱茶文化、赏民族风情、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地址: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营盘山 类型:集市展馆展览 开放时间: 8:30-17:30。 门票: 门票50人民币 |
澜沧拉祜风情旅游区 | 澜沧拉祜风情旅游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属普洱市管辖,因依澜沧江而得名,面积8807平方公里,为云南省面积第二大县,人口46万,有拉祜族、汉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傣族、布朗族等20多种民族,少数民族占77%,其中拉祜族为主体民族,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 澜沧自古以来就有拉祜山乡,边疆宝地得美称。这里地域广阔,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迷人的亚热带风光。 澜沧矿产资源储量大,地热资源丰富。已探明铅锌矿金属储量35万吨,褐煤1.03亿吨,铁22亿吨,温泉40多处。规划建设中的拉祜山庄,以开发利用地热自由,集吃、住、娱乐为一体,是极富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的旅游度假区。 澜沧是西双版纳至临沧、大理,普洱至孟连、西盟的必经之地,有3条边贸通道直达缅甸,县内有13个乡(镇)开通了程控电话。 澜沧县内各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以拉祜族文化为主、包容各民族文化特点的澜沧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其中拉祜族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丰富多彩的神话、诗歌、传说、舞蹈等,口头流传的诗歌以创世叙事长诗《牡帕密帕》最著名,舞蹈以芦笙舞和摆舞最具民族特色。50年代曾拍摄过反映拉祜族生产生活、婚恋习俗和英勇斗争的电影《芦笙恋歌》,其主题曲《婚誓》在全国至今广为传唱。 《斑鸠拣谷子》、《猎虎》等拉祜族舞蹈曾先后获全国优秀节目奖,县民族歌舞团曾被评为全国“乌兰牧骑式”先进集体。每年农历10月15~17日是拉祜族的特色节日“阿朋阿龙尼”(葫芦节)。 此外,位于惠民乡景迈、芒景的千年万亩古茶园,富东乡属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帮崴古茶树,糯福基督教堂,澜沧江整控渡摩崖及澜沧江风光,县城的拉祜风情园与“11.6”大地震纪念碑以及竹塘、拉巴、东回等乡镇内的喀斯特地貌、暗河、溶洞等自然人文景观,具有开发旅游的良好条件。 |
孟连土司边境旅游区 | 孟连土司边境旅游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孟连宣抚司署是云南唯一由汉、傣两族建筑合壁的古代建筑群,占地1.2万多平方米,有正厅、议事厅、后厅、厢房、门堂等其他附属建筑。外有2米多高的围墙,四周有4道侧门。主体建筑议事厅是1座三重檐歇山顶干栏式房屋。整组建筑群系木结构,其斗拱、飞檐等构件是汉族建筑形式,其干栏式楼房、厅堂又是傣族建筑的风格。孟连宣抚司署是云南边境民族地区18个土司衙门中保存较完整的1座,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65年省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坡道循着山势攀升,在上城区的高地上,宣抚司署的二叠小歇山式飞檐斗拱门堂一派庄严地矗立于我们面前。13级石踏道旁是4株高大浓密的棕榈树,8根金色门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耀人眼目。令人想起宣抚司署在傣语中被称为“贺罕”,意思就是“金色的王宫”。进得门来,三檐歇山顶干栏式的议事厅呈现眼前,长23.2米,宽16.1米,高10.2米,面阔7间,进深5间,规制宏敞,非常气派。一层的褐红色木地板擦得很干净,透出檐外天光,似水浮动。6排共47根金色干栏柱因为藏在屋檐下,隐匿了夺目的光芒,透出温润的色泽,简洁悦目。大厅一侧摆放着几架样式各异的木鼓,诉说着远去历史的生动细节。 走进议事厅登上二楼,这里是王司议事的地方,端立于屋子最前方一人多高的龛台就是土司的“宝座”。宝座两旁高竖旗帜和仪仗,其中两柄镶嵌宝石的金伞尤其引人注目。遥想当年,刀氏土司召集傣族、拉祜族、佤族的头人们在此议事,问应之声如在耳畔,而时光已悠悠走过几百年。这里光线昏暗,特别地显出森严和古旧来。 穿过议事厅便到了后花园,此处遍植多种热带植物花卉,阳光下,绽放着热烈的花朵。大片的红色三角梅攀爬在壁间,树番茄则悄悄地从墙头垂挂下粒粒火红的、橙黄的果子,将灰褐的墙面装点得灿烂鲜活。正厅通过小拱桥与议事厅相连。这座一楼一底重檐硬山顶式建筑为刀氏土司及其夫人们的居室,左右厢房也是一楼一底硬山顶建筑,采取沿廊式对称,与正厅浑然一体。同议事厅相比,正厅显然华丽许多,无数根金柱与檐下精雕细刻、繁复瑰丽的金色斗拱相互辉映,衬着褐红色的木楼,使得“金色王宫”的称号名副其实。在厢房的玻璃橱窗里,陈列着清代朝廷赏赐的青蓝色底绣蟒袍和黑色丝缎六品朝官朝服,还有印信、傣文典籍、土司家居用品等物,深具历史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地方民族史提供了珍贵的文物史料。 |
佛迹仙踪芒玉峡谷旅游区 | 佛迹仙踪芒玉峡谷旅游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这里两边的森林中分布着各种花草植物,以及犹如龟背壳的巨大石头,而河床上遍布无数“石缸”及大小不等的瀑布、平台…… 藏于-云雾中 芒玉峡谷属于无量山山系,为典型丹霞地貌,与喜马拉雅断裂带属于同种地质结构系。其位于景谷县城北18公里的钟山乡联合村,驱车约行30多分钟。那一带曾是茶马古道马帮必经之处,芒玉峡谷上方还留有一段清末时期的茶马古道旧石桥——芒玉茶马古桥,而周围还有不少古茶树。 冬天的芒玉峡谷周围,依旧一片苍翠,中午站在峡谷东侧海拔1492米高的主峰芒玉大尖山,白云在脚下流动,水声从云下传来,而峡谷被浓雾紧紧拥在怀里。峡谷主河流为景谷河,支流海子河注入谷中,全长7公里。由于地下水十分丰富,喷漏出地表,形成地面径流,四季不竭。谷中有十余处高低不一的瀑布,谷西岸有两条巨瀑奔腾直泻,高约百米。 一山分四季 下山的小路约1米宽,铺上了石头,险峻的地方还设有护栏。在海拔约1200米左右的地带,最多的树木就是思茅松。随着海拔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细叶榕、黄梨树以及众多灌木、茶花、杜鹃、兰花…… 一路基本都在下坡,植被在不断变化着,给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感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引起我们的注意,有的石头表面犹如乌龟壳;有的石头好似从中裂开,而人正好可从中通过;还有的石头野藤缠绕,树包石、石包树随处可见。 行至半山腰,许多橄榄树出现在视野,成串的橄榄挂在枝头,摘下咬一口,感觉精神恢复了不少。据了解,从峰顶至谷底有野葡萄、橄榄、刺包果、黄苞果等野生水果。另外还有岩羊、麂子、蛇、野鸡、太阳鸟、画眉等动物。 佛迹仙踪 新闻媒体在对景谷的“巴达”进行了报道时,称“巴达”为“仙迹”。但经对“巴达”的实地考察和对有关传说的考证,准确地说,傣语“巴达”,应翻译为“佛迹”,而不应翻译为“仙迹”。“仙”即仙人,在人为宗教范围里,专指古代道家和方士所幻想的一种超出人世、长生不老的人。由于景谷有15万多汉族居住,他们对道教的信仰难免对周围傣族产生影响。但傣语“巴达”的全面含义是傣族佛教信徒(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佛教)心目中释迦牟尼在传教或游历过的地方留下的踪迹或叫印迹。傣族崇拜这些印迹,是对佛陀的崇拜,与道教崇拜偶像无关,与其他神仙也无关。 景谷一个县有26处“佛迹”,全国罕见。《景谷县志》说,在景谷县境内的坝子周围,山谷中的一些溶洞或者山上的一些大石头上,有手足印迹。这些印迹,被傣族先民认为是佛祖巡游各地时住过的山洞或留下的遗迹。这些印迹分布于钟山乡吊脚坡、芒洪、芒旭、铜厂、训岗、香盐,威远镇大寨,永平镇大仙人脚、小仙人脚、迁岗、迁糯,勐班乡的白塔、富勐、勐良、永海、芒乃、,半坡乡的芒洛仙人洞,正兴乡的勐乃仙人洞等处。 |
景东文庙 | 景东文庙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东县文庙 景东文庙位于景东老城中心地段,左邻景东最高学府——景东一中,是滇西南最大的孔庙,又叫黉学,它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总面积5292平方米,曾多次遭战乱焚毁,又多次重修。最近一次是1984年由国家拨款重修,整座建筑为多级台阶庭院式建筑群。文庙背靠巍巍无量山,面临滔滔川河水,五条蛟龙朝圣人,一只采凤拜先师。自然景观十分优美。在古梅、苍松、翠柏的衬托下,更富有诗情画意。 文庙内有半池、棂星门、大成殿、厢房等建筑。其中半池是用条石砌成的一个月牙池,美观大方。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据说,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鲁国的学校叫泮宫,泮宫前一个月牙形水池,称为泮池,孔子是鲁国人,在鲁国讲过学,所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后来人凡修文庙时都要修个泮池。当时学生进学校读书亦称入池。泮池周围有45根石柱和41块板石组成护栏,池上的石拱桥两边有6根石柱和5块石栏板,凡入此庙得从桥上走过,意味着过了石桥就要抛去一切私心杂念,虔诚膜拜,方能登峰造极、金榜题名。 棂星门亦称田星。凡祭天,先祭棂星门祈求上天保佑,以达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事事顺心之目的。所以,尊孔必尊天,尊天亦尊孔。可见,古代先民对孔子的尊敬,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依然如故。棂星门是文庙中较为复杂的建筑物。具有东方建筑的特点,为抬梁式建筑,由须弥座巨石砌成,四周有各种动物的浮雕,房檐下有华丽的斗拱,整个建筑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大成殿是文庙中最大的建筑物。它庄严肃穆,做工考究,为歇山抬梁式结构。长20米,宽15米。有28根合围大的圆柱支在鼓墩上,殿门为雕花木刻工艺,近百种动物花卉栩栩如生,如,“三羊开泰”、“竹报平安”、“八龙捧圣”、“喜鹊闹梅”等等,文化底蕴深厚。“大成”是赞扬孔子的伟大,他集先贤文化于一身,“大成是至圣先师”,历史上对他评价很高。 大成殿中央的的孔子塑像用汉白玉雕塑而成,给人一种端庄、典雅之感。孔子在创建儒学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代帝王都有赞孔、尊孔的“御题”。如,三块上金匾额均分别出自清代道光帝的“圣协时中”,咸丰的“德济帱载”,以及光绪的“斯文在兹”,都说明了清朝帝王对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敬仰。 两边厢房里有景东县的各种文物馆藏。里面有土司墓出土的文物陈列,也有景东历史文物陈列,它是一本凝固的教科书。它从一个侧面证明景东文化的渊源。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孔子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 详细++ |
西盟佤族生态旅游区 | 西盟佤族生态旅游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西盟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西部。东、东北、东南环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南与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接壤,西、西北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89.33公里。 西盟是一个以佤族为主、拉祜族、傣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数的94%,其中佤族占72%,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 在20世纪50年代,西盟的社会型态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沿袭着“刀耕火种”、“刻木记事、结绳记数”、“有酒大家喝、有饭大家吃”的生产、生活方式。用原始方式制作而成的陶器、乐器、绘画、织染等均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性。丰富多彩的民间传奇故事和歌舞仍保留着佤族原始部落独特的风格。 西盟县旅游景区众多,有勐梭龙潭-龙摩爷景区、里坎瀑布景区、木依吉神谷景区、佤山榕树王、爬街生态自然民俗村、佤山云海、佤山天池、三佛祖佛房遗址、国门第一寨——勐卡镇娜妥坝等景点;还有木鼓节、新米节、剽牛、祭祀朝拜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西盟主体民族佤族素有“东方印第安人”之称,历尽千百年沧桑历练而成的阿佤文化,传承奔放的阿佤豪情和原始公平的价值理念。 西盟曾经以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让世人认识了佤族这一从原始社会末期起来的民族。 |
普洱茶马古道风景区 | 普洱茶马古道风景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介绍: 在思茅(普洱)州普洱(宁洱)县的那柯里村,区内遗存有一条铺就于崇山峻岭的石子大道--茶巴古道,由人工磨制的条石和砾石铺成,石板上深达两厘米的马蹄印是古道的最好见证。它是古代滇南的茶盐之路,普洱茶和磨黑盐都由此道出境,又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 交通: 普洱(宁洱)县在思茅(普洱)市东南方约40千米处,可在思茅客运站乘坐开往普洱的班车,票价20元左右。 云南西双版纳 |
思茅梅子湖公园 | 思茅梅子湖公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思茅区的梅子湖公园,原名“红旗水库”,主要用于居民饮水和灌溉农田,地址在思茅城东南五公里外的梅子河。经多年休整培植,现为思茅的游览风景区。1971年大坝落成,今已列入省、地、县三级共同投资建设的游览重点项目。 从思茅乘车出发,汽车盘旋山路而上,就可以观赏到青山如黛的松林景色和碧波荡漾的少女般纯净的梅子湖的风姿。那布局典雅的迎宾楼和望城亭,更是环境优美,别具风格。游人登亭眺望,梅子湖景色尽收眼底,你可看到,湖水碧波清平如镜,青山亭阁倒映水中,山林松涛随风起伏,游船似蝶,在湖里穿梭,白鹭鱼儿上欢下跳,游人野炊笑语欢歌,真是美不胜收。 地址:普洱市思茅区梅子乡高家寨背后 类型:城市公园湖泊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门票信息: 门市价:3.0元 |
茶马古道遗址 | 茶马古道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是唐代以后,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思茅通往昆明、西藏、澜沧、打洛、洵甸等地的茶马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也是思茅物资交流、进行贸易的南方丝绸之路。 山间铃响马帮来,是50年代前的真实写照。在车辆如梭的今天,马帮已不再有,山林是听不到清脆的马铃响了。茶马古道显得更加寂静。但回荡动听的马铃声和赶马人的山歌依然记忆忧新:三月里来,三月三,赶着骡马进茶山,普洱茶好人人爱,驮起茶叶到远方。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其中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是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成俗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除以上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由川藏道北部支线经原邓柯县(今四川德格县境)通向青海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临潭)的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等。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线)也应包括在茶马古道范围内。也有的学者认为,虽然甘、青藏区同样是由茶马古道向藏区输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确有交叉,但"唐蕃古道"毕竟是另一个特定概念,其内涵与"茶马古道"是有所区别的。而且甘、青藏区历史上并不处于茶马古道的主干线上,它仅是茶叶输藏的目的地之一。"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足以说明两者在历史上的功能与作用是不相同的。正如世界上的道路大多是相互贯通和连结的,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混淆它们的功能与作用。当然,有的学者主张茶马古道应包括“唐蕃古道”,主观上是想扩大茶马古道的包融性。这一愿望可以理解,但这样做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即任何一个概念若将其外延无限扩大,则其内涵亦会随之丧失。因此,在对待“茶马古道”这一特定历史概念乃至在开发利用茶马古道过程中,采取一种科学的、客观求实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三条大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较大。本文仅就川藏茶马古道论述,它道则非本文所及。 茶马古道中的滇、藏路线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大量行销欧亚,使得它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这条国际大通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