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秦安苹果 | 秦安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昼夜温差大,是全国北方落叶果树栽培的最适宜区,也是国内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尤其以苹果为主的果树面积达33.29万亩,年产优质果品1.8亿公斤,实现产值2.16亿元,其中苹果面积21.11万亩,结果面积10.4万亩,年产优质苹果10136万公斤,实现产值13563万元。 由于秦安气候条件优越,孕育了闻名遐迩的“花牛”苹果,新发展的4—5代“花牛”和富士系列苹果更是色鲜味醇,果型端正,风味独特,远销国外俄罗斯、尼泊尔、印度等国家,国内上海、广州、湖南、河北、内蒙、青海等地。1997年新乔纳舍、新红星苹果获甘肃省第二届名优特林果产品鉴评会金奖,同年矮生苹果获甘肃省首届林果产品展览交易会银奖。 秦安苹果产区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主要支流的葫芦河下游。位于东经105°20′—106°20′,北纬34°44′—35°11′之间,海拔高度1120—1700米,属陇西黄土高原渭北梁峁沟壑山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土壤深厚肥沃,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河谷地区水源主要是境内的葫芦河、清水河、南小河和西小河,山区水源主要依靠集雨节灌水窖水,区域内无工业污染,为天然绿色食品生产区。秦安苹果种植区包括秦安县行政区域内的兴国镇、西川镇、莲花镇、陇城镇、郭嘉镇、云山乡、刘坪乡、叶堡乡、安伏乡、魏店乡、王铺乡、王窑乡、千户乡、王尹乡、兴丰乡、中山乡、五营乡十七个乡镇。从事苹果栽培的果农有7.4万户,95%的村都有苹果园,目前栽培面积2.65万公顷,年产量30000万公斤,2010年规划发展到4万公顷,年产秦安苹果40000万公斤。 下一篇:秦安蜜桃 |
甘谷辣椒 | 甘谷是被称“辣椒之乡”,这里盛产的羊角辣椒,以其椒身长,皮质厚,色泽好,辣味浓,油分多而享有盛誉。辣椒营养丰富,含有辣椒碱、辣椒红素、蛋白质、胡萝卜素、脂肪油、龙葵甙、大量的维生素C,微量的挥发油。 天水市广泛种植线辣椒,其中甘谷辣椒产量大,质量好。辣椒是一种普通的常见蔬菜,它不但能刺激胃口,增进食欲,而且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较高。据测定,每100克青辣椒含维生素C185毫克,相当于苹果含量的18倍。多吃辣椒能增加人体对维生素C的需求,促进人体内的生化反映,抑制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形成,降低胃癌的发病率。辣椒的果皮与胎座组织中含有辣素和挥发油,因而具有发汗、消寒、刺激、兴奋等作 用。此外,辣椒含有胡萝卜素,以及钙、铁、糖等成分,热量较高,多吃辣椒, 对于维持人体新陈代谢,促进伤口愈合,都有一定的效果和作用。甘谷线辣椒形似牛角,体长18—20厘米,粗细1厘米左右,色泽红亮,辣味浓烈,肉质肥厚,油分多,味辣且香,容易干燥,又耐久存,久负盛名。甘谷辣椒主要产于磐安乡,这里地处渭河河谷地区,气候温暖,灌溉条件好,种植辣椒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种植历史也比较悠久 这里的农民个个都是种植辣椒的好手,辣椒也成为他们代代相传的传统种植作物。现在的辣椒种植面积已发展到近5000亩,平均亩产辣椒干500斤左右,全年收获辣椒达250多万斤,每年有1000多吨出口东南亚各国和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朝鲜、斯里兰卡和港、澳地区,深受欢迎。( 天水) 甘谷的土特产中,以辣椒最为著名。 甘谷辣椒已有至少4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明叶应甲所编《伏羌县志》(1627年)中就有甘谷辣椒的记载,曾作为明末清初的宫廷贡品而享誉陇上。甘谷辣椒色泽光亮、肉厚油多、角条细长、皱褶均匀、辣味香浓。且富含人体所需氨基酸18种,维生素A、C的含量高出其它品种很多。被美国专家列入全世界130多个辣椒品种的前十位而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以磐安线椒为主的60多个品种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全国辣椒生产基地之一。 除荣获各级各类奖励外,甘谷辣椒还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保护委员会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下一篇:甘谷夯歌 |
秦安花椒 | 秦安县属半干旱山区,十年九旱,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花椒属耐干旱的树种,通过多年来群众自发摸索,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花椒栽植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截止2008年底,花椒面积达到了21.65万亩,花椒产量达到840万公斤,花椒总收入1.68亿元,农民人均从花椒种植中得到的收入为293.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795元的16.3%,已成为全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1、独特的地理优势 花椒属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为喜阳性树种,适应性很强,在海拔2200米以下均能生长,喜光、喜干燥温凉气候,不耐严寒霜冻,但随着树龄的增大,抗寒力也显著增强,花椒耐旱不耐涝忌暴风。在年平均温度10—15℃,年降水量500㎜左右地区长势良好,结果量也高。花椒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喜深厚、肥沃湿润的砂质土,钙质壤土上生长最好,花椒树比一般果树适应性强,省时省工,病虫害少,果实含水量低,采收晒干后极耐贮藏和运输,一般三年即可挂果。 秦安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高度1120—2230米,属陇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冬干夏湿,年平均气温10.4℃,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208.1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78天,年降雨量507.3毫米,土层深厚,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于大红袍、秦安一号、油椒等多种优良花椒品种的栽培,是花椒的主要栽培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生产的花椒因色泽艳、颗粒大、麻味醇、质量好,深受广大客商的青睐。 2、传统与现代规模种植的基础优势 据《齐民要术》记载“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可见花椒在秦安县栽培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秦安群众历来就有栽植花椒的传统习惯,1988年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面向市场,建基地,创名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特产优势,“做土的文章发树的财”,大力发展花椒支柱产业,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3、花椒市场优势 秦安县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是连接兰州、西安、陇南、陇东的中心枢纽,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商贸活跃,历来商贾云集,是陇东南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加之秦安“货郎担”亦遍布全国各地,传统的经商意识,造就了一大批在花椒营销方面懂市场、善经营的人才。目前,全县已建起5个花椒专业市场、8家上规模的花椒营销公司、100多个收购网点和国内40多个销售网点,有花椒经纪人300多人。生产的花椒产品主要销往四川、重庆、新疆、青海、内蒙等省市,并远销俄罗斯、巴基斯坦及东南亚诸国。 4、花椒品牌优势 1997年选育的“秦安1号”花椒被列为全国林木良种。 2006年秦安花椒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秦安县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花椒之乡”的称号。 2009年“秦安花椒”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秦安花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西川镇、莲花镇、陇城镇、郭嘉镇、云山乡、刘坪乡、叶堡乡、安伏乡、魏店乡、王铺乡、王窑乡、千户乡、王尹乡、兴丰乡、中山乡、五营乡等1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下一篇:秦安杏 |
甘谷大葱 | 甘谷古称冀,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十年)建县, 迄今有2680年,为全国县制肇始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称。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是三国蜀汉大将军姜维等名人先贤诞生之地,世称姜维故里。甘谷农业的发展历史悠久,甘谷独特的地理位置是中国北方大葱的适宜栽培黄金纬度区之一。甘谷种植蔬菜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甘谷大葱在明未清初就有种植。据甘谷县志记载:“清初主要蔬菜有芹、韭、葱、蒜、薤、茄、白菜、菠菱、甜菠菜、萝卜(黄、自、红、青4种)、芫荽、五撮、苣荬、马齿苋、茨(慈姑)、椿头、王瓜(黄瓜)、甜瓜、西瓜、冬瓜、南瓜、葫芦。葱蒜类有12个品种:红根韭、白根韭、马莲韭、四川冬韭、汉中冬韭、甜葱、白葱、小葱、龙葱、洋葱、红蒜、白蒜。” 甘谷大葱生产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特别是1987年就形成了一定的种植,1992年大规模种植,特选大葱、铁秆王等优良品种的引进,经本地改造、选种,成为高产品种,形成了以新兴镇雒家村为主的大葱种植基地,大葱种植面积1.8万余亩,平均亩产5000 kg,总产量6.88万吨。因其葱白长﹑产量高﹑品味浓郁在短短几十年中成为我县蔬菜的主打产品之一。 甘谷大葱是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的特产。甘谷大葱葱白脆实、落地即断,甘甜多汁,辣度适中,香辛浓郁,富含营养,品质上佳。甘谷大葱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地处东经104°59′至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间,甘谷境内山多川少,气候干燥,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形成了大葱生产发育的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大葱的营养特质、辛辣物质的积累形成奠定了基础。 甘谷大葱产地地处甘谷县渭河南北浅山区、川台机灌地和川台地,该区域海拔1400-1600 m,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甘谷大葱产地为黄土梁状山地,土质为黄绵土,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有利于大葱的吸收和生长,独特的土壤条件,使甘谷大葱营养丰富。甘谷大葱植株高大,假茎较长,直立性强,外形粗壮挺拔。葱叶色鲜绿,管叶厚韧,质地脆嫩,落地即断,嚼之无丝。葱白脆嫩,质地细致,辣度适中,甘甜多汁,香辛浓郁,富含营养,品质上佳。“甘谷大葱”葱白长40—60 cm,直径1—2.5 cm。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扩物质、可溶性糖等。其中维生素C 0.25 g/kg,维生素A 0.12 g/kg,蛋白质14.17 g/kg,可溶性糖98.1 g/kg,游离氨基酸0.38 g/kg,磷0.25 g/kg,镁0.16 g/kg,钙0.63 g/kg,膳食纤维24 g/kg,干物质13.3%。农药残留、重金属指标均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甘谷大葱的理化指标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要求。 2013年,甘肃省甘谷县园艺技术推广站申报的“甘谷大葱”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渭河由西东横贯全县,境内长度41.6公里。地处东经104°58′至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间,甘谷境内山多川少,气候干燥,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甘谷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交界,北与通渭县相连。甘谷大葱产地地处甘谷县新兴镇北浅山区,该区域海拔1400-1600m,为黄土梁状山地,土质为黄绵土,有机质含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1.5 ℃,年日照时数2131小时,无霜期196天,年降水量451mm;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空气清新、光照充足、灌溉条件良好、水质纯净无污染、区域内无工业污染,为天然绿色食品生产区。 甘谷大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涉及新兴、磐安、六峰、大像山镇、金山、八里湾、谢家湾、礼辛、安远9乡镇99村,目前,栽培面积达到1300公顷,年产量达到5850吨。 下一篇:甘谷刺绣 |
花牛苹果 | 天水无论气候、土壤、日照等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宜苹果生长,这里生长的苹果色、形、味俱佳,成为西北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1974年天水被确定为全国六大外销苹果产地之一 天水市北道区廿里铺乡花牛寨,培育的苹果新种,堪称苹果中的一绝,它果形美观,色泽鲜红,五棱突出,个大皮薄,汁多肉厚,浓香可口,声著华夏,这就是花牛苹果 花牛苹果的前身是红元帅。1956年花牛寨从辽宁省熊岳镇引来红元帅、金冠、国光等10个苗木品种,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经农民精心培育,10个苗木品种都育植成功,而且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快的提高。其中红元帅以色、形、味俱佳,冠压群芳。1965年,花牛寨培育的红元帅首次运至香港试销。为了便于了解试销情况,技术人员在苹果箱的右上角均用铅笔注上“花牛”二字,作为记号。香港办事处将“花牛”红元帅卖给英国贸易商,英商又转销给美国贸易商,几经品尝,花牛苹果异彩初放,轰动一时。香港报纸赞曰:中国的西北地区有个“花牛园”,生产最优质的“花牛”苹果,品质超过美国的王牌苹果“蛇果”,并压倒世界各国名牌苹果,经香港市场评比,中国“花牛”苹果夺得了世界王牌称号。之后,我国正式以“花牛”作为苹果商标,向外大量出口。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花牛”苹果新品种不断出新,果品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成为天水市的支柱产业。( 天水) 花牛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甘肃省天水市人民0《关于确定花牛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建议的函》(天政函[2005]15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太京镇、关子镇、西口镇、皂角镇、平南镇、天水镇、汪川镇、中梁乡、华岐乡、大门乡11个乡镇;麦积区花牛镇、伯阳镇、元龙镇、社棠镇、马跑泉镇、甘泉镇、渭南镇、中滩镇、新阳镇、石佛乡、琥珀乡11个乡镇;秦安县兴国镇、陇城镇、莲花镇、郭加镇、西川镇、刘坪乡、魏店乡、五营乡、叶堡乡、安伏乡、王窑乡、云山乡、王尹乡、兴丰乡14个乡镇;清水县永清镇、红堡镇、金集镇、远门乡、土门乡、郭川乡、贾川乡、丰望乡8个乡镇;甘谷县白家湾乡、磐安镇、安远镇、八里湾乡、新兴镇、西坪乡、大石乡、谢家湾乡、礼辛乡、大像山镇10个乡镇;武山县洛门镇、鸳鸯镇、四门镇、马力镇、咀头乡5个乡镇;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川镇、刘堡乡、大阳乡、连五乡4个乡镇共6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下一篇:天水凉粉 |
清水半夏 | 清水半夏 清水县半夏协会 清半夏,又称清水半夏、清夏、清夏片。为-用白矾加工炮制后入药者。清半夏毒性及辛燥之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强,宜用于体弱多痰、寒湿较轻者。 药材性状 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 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致密。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下一篇:清水道教音乐 |
清水大麻 | 大麻在清水栽培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为清水特产,素有“甘谷辣子清水麻”的美誉,名扬关中,远销川陕,而且大麻纤维是国际市场畅销高支纱的最好原材料。清水大麻分属皮麻型和线麻型两种,皮麻型纤维修长,皮厚胶质大,做粗绳拉力强,耐水性好。线麻型纤维细柔,皮薄胶质小,做细绳耐磨性好。下一篇:天水地毯 |
清水粉壳蛋 | 夏商周时期,清水为邽戎、绵诸戎居住地。西周孝王时,嬴姓部落首领非子因养马有功,封为王室附庸,封邑在今清水县秦亭镇境内,是清水境内最早的城邑。汉武帝元鼎二年析上邽置清水县至今,以“清泉四注”而得名,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诞生地,是名副其实的“轩辕故里”,为华夏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西汉名将营平候赵充国、唐始祖李虎的故里,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西时病故的地方。历史上是清水畜牧业发展的起源地。 清水县在历史上曾经是畜牧业发达之地,从伏羲文化时开始养六畜,为畜牧业的原始雏型。西周时秦非子因经周五室养马有功,孝王封非子邑旋秦亭为领地。汉代、隋朝、唐朝、明朝、清代畜牧业发展快,俗称“畜牧天下绕”。 清水养鸡已有三千余年,1986年以来,引进星杂288,京白等良种蛋,县畜牧站进行人工机械孵化,每年为农户提供雏鸡50-60万只以上,1992年县牧工商贩站办起鸡场,填补笼养蛋鸡的空白,1991 年县饲料厂办起种鸡场,饲养罗曼父母代种鸡1100只,商品代蛋鸡2000只,每年孵推广5万只以上。1997-2002年有16户专业户发展规模养殖达20万只,在他们的带动下,在2003-2004年永清、红堡、白沙、松树、白驼等乡镇规模养鸡的人越来越多,2005年创建清水县科技养殖园区,入住户达到40户,饲养蛋鸡20万以上,同时进行产地,产品认证。由于蛋鸡产业的壮大,清水县随即成立了养鸡协会,2006年在永清自发建起东关养殖小区、西李沟养殖小区,2007年土门仓下村在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中,建起了养鸡小区,入住10户,饲养量达20000只以上。同时放养鸡发展也很迅速。 2007年建成清水县秦源种鸡场,依托养鸡协会引进粉壳蛋种鸡,调整红白蛋鸡的饲养数量,加大粉壳蛋的饲养规模,创建 “清水县粉壳蛋”品牌。以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为突破口,在粉壳蛋开发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开创了我县禽蛋产品实施品牌战略的先河。从2008年6月以后,向社会提供粉壳蛋鸡鸡苗。2008年是政府提出实施“1810”养鸡工程,每饲养一只蛋鸡补助一元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养鸡户的积极性,规模养鸡户又有新的发展。蛋鸡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清水粉壳蛋逐渐发展成为传统产品而享誉甘肃、西藏等地。 清水粉壳蛋是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的特产。清水粉壳蛋其外在感官蛋壳光亮,色泽粉白,光滑,蛋壳硬度高,破损率底,耐运输,蛋黄、蛋清色泽分明,蛋黄呈圆形凸起而完整,色泽黄而鲜亮,韧性强。清水粉壳蛋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清水县是全省蛋鸡养殖大县,全县蛋鸡饲养量达到254.53万只,蛋产量8054吨。分布在清水县11个乡镇的清水粉壳蛋其外在感官蛋壳光亮,色泽粉白,光滑,蛋壳硬度高,破损率底,耐运输,蛋重在45-65克之间,蛋黄位于中央,不移动,蛋壳无裂纹,气室直径介于5-11毫米之间,蛋黄、蛋清色泽分明,无异常颜色,蛋黄呈圆形凸起而完整,色泽黄而鲜亮,韧性强。 蛋内容物紧凑而有弹性,无腥味等异味,无论炒、煎、煮均口感细腻醇香。 清水粉壳蛋是该县2006年以来全力发展的一项短、平、快产业。蛋鸡养殖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在清水县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以秦源牧业为龙头的蛋鸡养殖业已成为全县畜牧业的一大重要支柱产业。该县对蛋鸡规模养殖给予了大力扶持,对饲养规模千只以上的养鸡户,按每新增1只蛋鸡给予1元的补助,去年共落实补助73万元。为了进一步提升清水粉壳蛋的市场竞争力,该县狠抓粉壳蛋品牌建设,2006年通过了省农牧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007年2月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并核发了1000万枚粉壳蛋无公害农产品标识,清水粉壳蛋“秦源”商标通过注册。2008年,又申请到产品条型码,为粉壳蛋进入超市创造了条件。通过各种措施,清水粉壳蛋的质量和可信度大幅提升,被广大消费者称为“放心蛋”,在稳占天水、陇南、定西等省内市场的同时,逐步向青海、西藏、河北等省外市场拓展。 2013年,清水县养鸡协会申报的“清水粉壳蛋”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清水县粉壳蛋生产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陇山西南麓渭河北岸支流牛头河流域。东界陕西省陇县、宝鸡,南连麦积区,西接秦安县,北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毗邻,地处陇山山地向梁峁过渡地带,地势总趋向东北高、西南渐低;海拔1112-2201米,清水县粉壳蛋生产区域地处东经东径105°45′至106°30′之间,北纬34°32′至34°56′,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生产区域遍及全县白沙、永清、红堡、白驼、松树、王河、远门、土门、贾川、金集、郭川11个乡镇。面积1032.3平方公里,年养殖量100万只,年总产量1.75万吨。 下一篇:清水中药材 |
秦安蜜桃 | 秦安蜜桃因原产于甘肃“瓜果之乡”秦安地区而得名。得益于当地特殊的气候水土环境,秦安蜜桃色艳味美,营养价值高,还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效。有“天有王母蟠桃,地有秦安蜜桃。”之美誉,并荣获“中华名果”称号,还被列入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秦安蜜桃之所以色艳味美,是由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的。秦.安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属陇中温带半湿润气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落叶果树最适栽培的黄金纬度区之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土层深厚、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期较长等特点,都非常适合果树的栽培。. 种植历史 据秦安县志记载,秦安蜜桃早在汉代时就已广泛栽培,在唐宋时期,“齐桃”、“二格子桃”和“秋桃”就以个大、色艳、味美而远近闻名。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病中想吃故乡的蜜桃,专门派遣使者快马兼程到秦安采摘,从此秦安蜜桃被作为朝廷贡品,名扬四海。. 营养价值 “天有王母蟠桃,地 图2 秦安蜜桃获奖产品 有秦安蜜桃。”在秦安,蜜桃以个大、色艳、味美、质优、环保、营养丰富而誉满全中国,因此也为秦安赢得了“瓜果之乡”的美称。秦安蜜桃不仅口感细腻香甜,容易消化,而且适合各个年龄层的人食用。据专家检测,其主要营养成分包括:丰富的维生素C和大量人体所需要的纤维素、胡萝卜素、番茄黄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硒、锌等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水果,营养价值很高,难怪中国神话传说常把桃和长寿联系在一起。它还含有大量果胶,每天吃两只可以起到通便、降血糖血脂、抗目田基、祛除黑斑、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也能促进食欲,堪称是保健水果、长寿之果。 秦安蜜桃除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外,还可以解酒并改善宿醉。根据营养学家分析,蜜桃含有的烟碱酸,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可以缓解酒后不适,很适合作为酒后水果食用。另外,秦安蜜桃还具有天然有效的美白作用。它含有天然收敛成分,可以增加肌肤的弹性,防止皱纹产生,对于假性皱纹和细小皱纹还具有修复作用,加之气味芳香浓郁,深受女性青睐。蜜桃的润肤功能也很强,全株都有药用效果,尤其是桃花的功效极其显著。在古时的宫廷秘方中,就有用桃花煮水洗面、沐浴、饮用以美白肌肤的记载,也有用桃子榨汁加淘米水洗面,以润泽肌肤之说。因桃花具有利尿活血,能清除体内废物的功能,所以还具有美容减肥的妙用。若将其与一些食品巧妙搭配,就又成了保养身体的食疗佳品。. 品质认证 秦安蜜桃是秦安的支柱产业和著名品牌,它以其环保、优质荣获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并被评为北京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荣获“中华名果”称号,还被列入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8年7月,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秦安蜜桃实施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秦安蜜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甘肃省秦安县《关于确定秦安蜜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建议函》(秦政函〔2007〕35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西川镇、莲花镇、陇城镇、郭嘉镇、云山乡、刘坪乡、叶堡乡、安伏乡、魏店乡、王铺乡、王窑乡、千户乡、王尹乡、兴丰乡、中山乡、五营乡等17个乡镇所辖行政区域。.下一篇:酸辣肚丝汤 |
武山蒜苗 | 武山蒜苗 武山县蔬菜协会 近年来,大南河流域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以发展蒜苗、莴笋、西红柿、地膜洋芋及复种地膜菜瓜、架豆等特色产品为重点,不断推进蔬菜生产的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在洛门、四门两镇河谷川区全面推广“蒜苗—莴笋”、“蒜苗—菜瓜”、“蒜苗—西红柿”、“菜瓜—架豆”等大棚设施高效种植,已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2.35万亩,平均产值达到2万元;在杨河、沿安、四门、龙台等乡镇山区大力推广全膜玉米—冬油菜—架豆、全膜玉米—冬小麦—架豆(菜瓜)、正茬架豆—冬油菜—架豆等“两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种植面积达到3.7万亩,平均亩产值4000元以上。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6.5万亩,总产值近16亿元,26个蔬菜产品获得了绿色A级认证。蔬菜产业已成为该流域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下一篇:天水面皮 |
秦州大樱桃 | 大樱桃是秦州区新兴高效果品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引进栽培,2001年开始规模化发展,目前已逐步壮大为全区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 2002年5月,在天水召开的“大樱桃生产示范基地观摩暨发展研讨会”上,全国著名大樱桃育种专家王逢寿先生现场考察了天水大樱桃生长结果情况后讲道:“没想到在西北地区的天水大樱桃还能生长结果这么好”;“没想到自己培育的10多个品种,在大连表现好的,在天水表现更好,在大连表现不好的,在天水表现也好”;“没想到天水大樱桃发展的这么快。”秦州已成为继胶东、辽东两个半岛之后全国又一个大樱桃最适产区。 秦州大樱桃主要分布在市区北郊的罗玉沟流域、藉河流域和南沟河流域的川区和浅山区。远离工业污染,土壤肥沃,空气清新,生态环境良好,所产大樱桃具有果体大、色泽艳、口感好、风味香、无污染、耐贮运等特点,深受客商青睐。多年的栽培实践证明,秦州具备优质大樱桃生产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是国内多位果树专家公认的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最适宜于露地生产优质大樱桃为数不多的地区之一。 秦州大樱桃 天水市秦州区果品产业协会 9954781 樱桃 下一篇:天水里脊 |
武山韭菜 | 武山蔬菜种植历史悠久,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种植面积达16.7万亩,总产量达6亿多公斤,总产值3.6亿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西菜东调基地。近年来,武山县按照“建基地、扶龙头、活流通、创品牌”的发展思路,精心打造“中国韭菜之乡”,建成了韭菜、优质胡萝卜、优质洋葱、茄果类精细蔬菜、复种菜瓜等六大无公害蔬菜基地,韭菜、胡萝卜、洋葱、番茄、蒜苗、莴笋、菜瓜、甘蓝、洋芋等9类蔬菜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A级认证。其中韭菜为武山蔬菜的主要特色优势产品,种植区域由原来渭河流域6乡镇发展到12个乡镇的203个村,面积由1978年的3600亩发展到4.2万亩,年产量达到1.74亿公斤,年总产值达到1.2亿元。建成了以洛门、山丹为中心的两个万亩无公害韭菜基地,冷藏运输韭菜、韭薹的冷冻库发展到8个,贮藏能力3000多吨。2003年,通过环境考察和产品检测,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A级食品,也是全国首家被认证为绿色A级食品的韭菜产品。下一篇:武山香油豆瓣酱 |
甘谷脊兽 | 甘谷脊兽 脊兽是古老的民间工艺,是中国古建筑外部屋顶的造型艺术,是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组成部分。它象征着建筑等级。甘谷脊兽历史悠久,盛名远播,享誉西北。 明清以来,甘谷脊兽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渭河北岸的永安村(俗称土桥子)是主要的生产基地,生产宗教脊兽的历史悠久。县内有“土桥子的瓦碴,双碾子的泥,史家坪的秀才多如鱼”的民谣。永安村主要生产宗教建筑脊兽和民用砖瓦,多半农户有生产作坊,而被称为“张大兽”的张海家族最为知名。 张海(1874—1956年),字子寿,自幼学习脊兽艺术,一生捏制脊兽,闻名陇上,人尊其为“张大兽”。早年渭源、陇西、宝鸡等地拜师学艺,与陕西张德高、北京王勤等名师切磋技艺,取多家之长,生产的脊兽庄重典雅,捏制的龙、凤、狮、马、狻猊、鱼、瞅儿、虎、鹤、鹰、鸽等脊兽,莲、梅等植物花卉,千姿百态,妙肖有生意。其制作的脊兽广饰于甘肃境内以及邻境的名山寺观及乡绅名宦大户人家屋宇,艺名远扬陇上。1932年,次子张全盛捏烧的脊兽用于陇西首阳山伯夷叔齐殿顶,品奇艺高,颇得民众称道,有名士书匾“巧成天然”。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宗教自由和对传统古建筑文化的重视,脊兽行业,勃然兴盛,张大兽的子孙仍操祖业,用画幅、卡片上的图形作蓝本,捏制的脊兽形式更为多样,形象更为生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工艺技术上有所创新。l984年,张大兽的三世孙仁义、高义、西来及四世孙云中、启云从河南引进琉璃挂釉技术,使甘谷脊兽在工艺创新上更上一层楼。张大兽的族孙新灵捏制的狮盖熏炉竹节笔筒、花瓶、非常雅致;花卉、鱼蟾活灵活现;弥勒佛坐像大腹便便、笑口哈哈,净水观音站像玉体飘洒,形神兼备。1989年8月仁义、云中的作品参加了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首届天水民间艺术展览,9月入选北京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民间美术展出,并获荣誉证书。下一篇:肉加馍 |
甘谷刺绣 | 甘谷刺绣 刺绣在中国有二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刺绣是甘谷的传统工艺制品,早为点缀装饰之品,花纹为写实性图案。甘谷刺绣吸收了苏、湘、蜀绣的绣法,结合地方民情习俗,形成了巧拙相济的格调。其图案形式多样,囊括了绘画题材的各个领域,有的图文并茂,有的纳福求财,有的驱邪祝愿……由于制作者的主观意图有别,在材料、花色图案上有一定差异。姑娘们作嫁妆用的刺绣花纹图案以绣牡丹象征美满幸福,“喜鹊闹梅”喻喜上眉梢,“龙凤合欢”寄托家庭和睦,“鱼儿钻莲”喻姑娘隐藏的爱情秘密,鞋垫上“正”字示丈夫走正道……。妇女们家庭用的刺绣,图案以山水、花草、树木为主。遗存于甘谷民间“三寸金莲”绣花鞋,小巧别致,绣工精细,色调柔和,堪称工艺精品。老年人的刺绣以戏剧人物、民间故事和传说人物为主,其构图采用夸张手法,表现突出主题。 刺绣在中国有二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刺绣是甘谷的传统工艺制品,早为点缀装饰之品,花纹为写实性图案。甘谷刺绣吸收了苏、湘、蜀绣的绣法,结合地方民情习俗,形成了巧拙相济的格调。其图案形式多样,囊括了绘画题材的各个领域,有的图文并茂,有的纳福求财,有的驱邪祝愿……由于制作者的主观意图有别,在材料、花色图案上有一定差异。姑娘们作嫁妆用的刺绣花纹图案以绣牡丹象征美满幸福,“喜鹊闹梅”喻喜上眉梢,“龙凤合欢”寄托家庭和睦,“鱼儿钻莲”喻姑娘隐藏的爱情秘密,鞋垫上“正”字示丈夫走正道……。妇女们家庭用的刺绣,图案以山水、花草、树木为主。遗存于甘谷民间“三寸金莲”绣花鞋,小巧别致,绣工精细,色调柔和,堪称工艺精品。老年人的刺绣以戏剧人物、民间故事和传说人物为主,其构图采用夸张手法,表现突出主题。 甘谷刺绣以绣工精细而著称。过去农村姑娘们常聚一起,手拿刺绣针线活,利用农闲时间相互传摹,切磋技艺,陶冶情趣。她们结婚时,洞房里嫁妆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刺绣品,以针线活显示新媳妇的勤快和手巧。刺绣工艺品亦可作为信物,用来酬谢“媒”人,敬献长辈,或作为见面礼送给心上人或至亲好友,小小的刺绣品成了人们勾通感情,表达情意的桥梁。 甘谷刺绣讲究画绣结合与针法、绣线的运用,并注意绣缎画稿的选择。早期多用纸剪成花样贴在锦缎上再绣,有浮雕之感,后来多用铅笔、彩笔、毛笔等直接将花样西域描在锦缎布匹上,有的边画边绣,有的画完再绣,还有的用布剪成花样在外围和上边刺绣,经针工和彩线搭配成为精美的绣品。一幅好的花样,在农村世代相传,越是边远山村,保留越完整,这种粗扩稚拙的特色越突出。在农村,有文化的妇女大多追求细腻、素雅、纯朴的风格,其花样多学“文人画”针法,大胆吸收“四大名绣”的效果,使其显示极高的欣赏价值。 甘谷刺绣中,颇具典型的有枕顶、香包。在甘谷南、北两山,农村妇女将布枕做成长方形或扁方形两种,为了布枕美观,她们在两侧缝上绣有图案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堵头,这就产生了枕顶刺绣艺术。甘谷刺绣中,值得称道的是甘谷沙石坡村人王琴,她从陕西周至学得刺绣技艺,从1988年始先后在县城筏门街、县府街开办“王琴窗帘刺绣加工部”,其刺绣作品主要有旗、裙、匣,图案为“二龙戏珠”、“八仙过海”、“九仙聚会”、“丹凤朝阳”、“十八罗汉”、各种佛像及花草等,县内尖山寺、黑潭寺及县外武山水帘洞等名胜景点寺庙有其刺绣作品。另外,甘谷妇女赵晓玲日前被甘肃省文化和人事部门评为副高级刺绣艺术师,她的刺绣作品屡获伏羲文化旅游节民俗展及天水市妇联成立50周年工艺作品展优秀奖。下一篇:甘谷脊兽 |
下曲葡萄 | 下曲葡萄产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下曲村,面积10018亩,年产葡萄约16000吨,形成了下曲葡萄万亩基地,基地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土质纯净,土壤无污染,属于优良的生态环境地区,基地所产葡萄以其色泽鲜艳,果形美观,香甜爽口,营养丰富,耐贮运等特点而远销国内十多个省市,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
天水地毯 | 地毯,古称“地衣”、“氍毹”,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麻织地毯,最早的地毯是从西北牧区开始的。到了唐代,地毯的生产和应用更为广泛,制作工艺也有所提高,并出现了“丝彩绒绒香拂拂,绒软花虚不脱物,美人踩上歌舞来,罗丝绣鞋随步设”的红地毯。 自古以来,甘肃地处丝绸之路之要冲,又有着得天独厚的羊毛资源,远在唐代就有地毯生产。相传,乾隆皇帝在北京设立的“地毯传习所”就是从甘肃请的艺人传授技艺的。始于民国的天水地毯,亦成为富有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工艺品之一,所制作的产品尤以仿古地毯著称中外,被国际市场誉为“象锦锻一样光彩夺目的软浮雕”。如今,这一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正面临困境,需要受到世人的关注。 甘肃省天水市地毯厂生产的“飞天牌”地毯,图案新颖,织工精细,经平、洗加工,毯面色泽鲜艳,如绸缎,似剪花精雕细琢,花纹富有立体感,号称“软浮雕”。 10多年来,该厂产品质量一直保持出口正品率在90%以上,是甘肃省地毯生产重点厂家之一,1985年获全省地毯生产优质奖。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中东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传统工艺的悠久历史 天水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其深厚的古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远古时代就为地毯手工业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基础与物质基础。 天水地毯生产始于民国。民国5年(1916年)成立的陇南第一工艺厂,曾举办栽绒生产,采用土法染线,图案单调,工序单一,产品多为马褥子、独立褥子、坐垫等,旋兴旋废,未形成工业生产能力。1973年,原天水市综合加工厂,因产品滞销,而转产地毯。面对初期技术水平低的现状,1986年该厂组织技术人员下大力气研制开发新产品。并先后试制成功了100道艺术挂毯和90道、100道、140道机拉洗地毯,使产品上了一个新档次。并于1988年12月,改称天水市地毯总厂。 随后,该厂通过近十年培训技术力量,改进设备,又进一步提高了地毯质量,并开辟了外贸途径,使企业逐步具有规模生产能力,成为生产出口地毯的专业化厂家。80年代初,该厂开始向农村扩散栽毯工序,并采用城乡互助的形式下设110个加工网点,将劳动密集的织毯工序分散在省内各地进行织作生产,地毯产量迅速扩大。 到了80年代后期,已形成了跨地区的扩散联合生产网络,地毯年产量达到两万平方米,在甘肃省地毯行业中占有较大份额,成为秦州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之一。其中90道机抽洗和100道机拉洗地毯获得甘肃省优质产品称号和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荣获中国轻工部出口产品“银质奖”和首届轻工博览会“金奖”。该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甘肃厅研制生产的特大型地毯获省人民政府“技艺精湛、信誉一流”的赞誉。产品远销欧美、中东、日本及东南亚等18个国家和地区。 下一篇:清水半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