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玛曲欧拉羊 | 玛曲欧拉羊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草原的特产。欧拉羊是藏系绵羊种。体格高大粗犷、头狭长,多肉髯。四肢及颈、胸部多为黄褐色,纯白个体极少。欧拉羊突出的特点是体大膘肥肉多,成年公羊活重约75公斤,母羊约58公斤。耐高寒,生长快,肉质细腻,肉味鲜美。 欧拉羊产于甘南州玛曲草原,是藏系绵羊种。体形高大,成年公羊体重75公斤,母羊重60来公斤,远大于一般羊种。耐高寒,生长快,肉质细腻,肉味鲜美。 一、品种特点 欧拉羊体格高,体重大,肉脂性能好,对高寒草原的低气压、严寒、潮湿等自然条件和四季放牧、常年露营放牧管理方式适应性很强。欧拉羊头稍长,呈锐三角形,鼻梁隆起,公、母羊绝大多数都有角,角形呈微螺旋状向左右平伸或略向前,尖端向外。四肢高而端正,背平直,胸、臀部发育良好。尾呈扁锥形,尾长13~20厘米。被毛纯白者不多。根据赵有璋等(1977)的研究,在2242只母羊中,全白者占0.67%,体白者占11.95%,体杂者占86.44%,全黑者占0.94%。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6月龄公羊平均体重 35.14公斤,母羊31.44公斤,1.5岁公羊平均体重48.09公斤,母羊为52.76公斤;成年公羊平均体重66.82公斤,成年母羊为52.76公斤。1.5岁羯羊胴体重18.05公斤,内脏脂肪重0.74公斤,屠宰率47.81%;成年母羊胴体重25.83公斤,内脏脂肪重2.15公斤,屠宰率48.1%;成年公羯羊上述指标相应为30.75公斤、2.09公斤和54.19%。 2、产毛性能:欧拉羊被毛稀,死毛多,头、颈、尾、腹和四肢均覆盖短刺毛。在成年母羊的毛被中,无髓毛占39.03%,两型毛占25.44%,有髓毛占7.41%,死毛占28.12%。剪毛量成年公羊平均1.0公斤,成年母羊为0.86公斤,净毛率76%。 3、繁殖性能:欧拉羊繁殖率不高,每年产羔1次,在多数情况下每次产羔1只。 欧拉羊是藏绵羊中的肉用羊,体格大生长发育快,可以同内蒙古的乌珠穆沁羊相媲美。它的肉用性能非常突出,这在藏绵羊中是唯一的,十分珍贵难得。以普通藏绵羊做母本,到玛曲、河南县等地引入欧拉羊做父本。 地域范围 玛曲县是甘肃省唯一的纯牧业县之一,畜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90%左右。全县有可利用草原面积85.867万公顷,理论载畜量166.67万个羊单位,为发展畜牧业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商品基地之一。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汇处。阿尼玛卿山由西向东贯穿全境,西倾山绵亘于县境北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00-3800间。黄河流经境内各乡,流程433km,属黄河水系,黄河在玛曲境内支流众多。玛曲欧拉羊产地区域分布在玛曲县所辖尼玛镇、欧拉乡、欧拉秀玛乡、阿万仓乡、木西合乡、齐哈玛乡、采日玛乡、曼日玛乡和河曲马场共8个乡镇1个场41个村委会。地理坐标为东经100°45′45″~102°29′00″,北纬33°06′30″~34°30′15″。草地面积1288万亩,截止2014年年底,玛曲欧拉羊全县存栏50.70万只,年出栏玛曲欧拉羊19.19万只,年产玛曲欧拉羊羊肉3839吨。下一篇:玛曲牦牛 |
玛曲牦牛 | 有着“亚洲第一天然优质牧场”美誉的甘肃省玛曲县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高原牦牛和优质肉羊等高原畜牧业,并形成了由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发展的县域优势产业。 近几年来,在“天玛生态”等大型龙头加工企业引领下,玛曲县畜牧业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专业化、标准化养殖规模,形成了一批牦牛生产专业村、专业乡,涌现出了一批高产高效标准化的联户牧场,创立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牦牛系列产品品牌。日前甘南藏族自治州在京主办“促进牦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论坛暨天玛生态牦牛产品进京推介会,将玛曲县高原牦牛生态食品推介到北京“美廉美”等大型超市。甘南州州委常委、副州长才智在推介会上介绍说,自2008年甘南州把牦牛藏羊产业确立为全州战略性主导产业以来,畜牧业产业化规模迅速发展。目前,专业养殖规模已达到2万多户,专业化、标准化养殖规模占牦牛养殖规模的50%以上。 玛曲牦牛 玛曲县畜牧工作站 地域范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汇处,阿尼玛卿山由西向东贯穿全境,西倾山绵亘于县境北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00-3800间。黄河流经境内各乡,流程433km,属黄河水系,黄河在玛曲境内支流众多。玛曲县是甘肃省唯一的纯牧业县之一,畜牧业在玛曲县国民经济中占90%左右。全县有可利用草原面积85.867万公顷,理论载畜量166.67万个羊单位,为发展畜牧业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商品基地之一。2014年底全县共饲养各类牲畜102.39万头只。目前,全县已建成50万只玛曲牦牛繁育基地,形成了以玛曲牦牛为主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格局。玛曲牦牛生产地域范围为玛曲县所辖尼玛镇、阿万仓乡、欧拉乡、欧拉秀玛乡、曼日玛乡、采日玛乡、齐哈玛乡、木西合乡、玛曲县畜牧科技示范园区和河曲马场共8个乡镇2个场(区)42个村委会,地理坐标为东经100°45′45″~102°29′00″,北纬33°06′30″~34°30′15″。截止2014年年底,全县玛曲牦牛存栏51.17万头,年出栏玛曲牦牛15.49万头,年产玛曲牦牛牛肉13168吨。下一篇:蕨麻米饭 |
玛曲河曲马 | 河曲马是我国的一个优良地方品种,产区分布在黄河首曲——甘、川、青三省邻接的广阔草原上,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牧区和青海省河南蒙古自治县等地区。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曼尔玛(乔科)和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素克藏所产河曲马品质最佳。1954年原西北畜牧部正式名为河曲马,甘南州河曲马场是选育繁殖河曲马的国营马场。河曲马在甘南州境内主要分布在玛曲、夏河、碌曲三县,以玛曲县(含国营5806匹)所产数量最多,品质较优。1984年6月16日由甘肃省标准管理局制定为甘肃省企业标准。 1、品种特征 (1)外貌特征:河曲马的体质类型以粗糙结实为主,有挽乘兼用和乘挽兼用两种类型,以挽乘兼用为主。毛色以黑、青、骝、栗为主,少数马头部和四肢有白章别征。头形以直头较多,兔头、半兔头次之,耳长敏捷,鼻孔开发,唇厚灵活,下唇微垂。脚深广,鬃押较低,背长腰短头直,尻宽短,腹部充实,四肢干燥,关节明显,前肢努基本端正,后肢稍有刀状和外向,蹄大小适中。 (2)体尺、体重:河曲成年马平均体高公马137.21厘米,母马132.47厘米;平均体重公马346.27公斤,母马330.95公斤。是国内较为高大的马种之一。 2、品种性能 (1)生长发育:河曲马幼驹生长发育较快,初生公驹体尺与成年公马体尺比较,体高为58.96%,体长为42.22%,胸围为41.16%,管围34.30%,初生母驹与成年母马体尺比较,体高为61.90%,体长为43.30%,胸围为42.27%,管围为47.74%。公马5岁、母马4岁达到体成熟。 (2)役用能力:挽力较强,速度中等。最大挽力370挽力公斤,骑乘速度为1200米/1 ′43 ″3,驮载100-125公斤,日行50公里,双套马耕地,每天工作5小时,可耕地4亩左右,役用持久性强,特别具有善走烂泥滩的能力。 (3)繁殖性能:营养良好的母马1周岁开始发情,一般两周岁配种,繁殖年限公马12??13年,母马15??16年,最长寿命公马为30??33周岁,母马26??28岁,一生可产驹12??13匹,6??12岁为产驹盛期。受胎率一般为67%左右。 (4)适应性:河曲马对高寒、气候多变的恶劣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耐久力强,适应高海拔,气压低的环境,抗病力强。下一篇:玛曲唐卡 |
首曲藏獒 | 珍贵犬种首曲藏獒:首曲藏獒是藏族群众在高寒生态环境中,长期选育和保存下来的珍贵牧养大型犬种,它对青藏高原寒冷的气候,严酷的自然环境适应力强。具有五千年的生存发展史,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被保存下来的原始珍贵犬种。首曲藏獒主要分布于甘、青、川的安多地区,其中心产区为甘、青、川三省交界处的黄河首区地带。1993年8月19日被甘肃省质量管理局制定为《甘肃省地方标准》。 1.体形外貌。首曲藏獒体形高大、结构匀称、粗壮结实、略显粗糙、头大额宽、顶骨略圆、两耳下垂,呈倒三角形。嘴状,杏仁眼大小适中,目睛黑黄。颈部粗壮,长短协调。喉皮松弛,形成环状皱褶。胸廓深宽,肋骨开张良好。腰背平直,腹部微收。臀部宽短,稍倾斜。尾大毛长,侧卷于臀上,形如绣球。前肢粗壮端直,爪掌肥大。后肢有力,飞节坚实。被毛厚,周毛粗长,绒毛软密。臀尾毛特长,头和四肢下部毛短。毛色以黑背四眼形为主,黄四眼为佳,且黑黄分界明显,其次黑色、黄色、褐色、白色。 2.生理特性。雌獒八个月性成熟,一岁半体成熟。雄獒一岁半性成熟,二岁体成熟。雌獒每年发情一次,多在初冬,产仔在春节前后(12月、元月、2月)。寿命为15年左右,少数个体达20年以上。 3.习性和气质。首曲藏獒适应高寒阴湿的气候,在摄氏零下三十度的冰雪中,仍能安然入睡。食量大,偏肉食。适应性好,抗病力强。气质刚强,秉性悍威。虎威熊风,野性尚存。忠实主人,记忆力强。 4.体尺。成年雄獒体高70厘米,体长80厘米,胸围85厘米;成年雌獒体高66厘米、体长76厘米、胸围81厘米。藏獒区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个等级,以上数据为特级藏獒体尺数据。下一篇:甘南糌粑 |
藏包子 |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有一种别具风味的民族面食——甘南藏包子。甘南藏包子,又称“卓华包子”,因形如牛眼睛,又有“牛眼睛包子”之称。它外皮雪白薄亮,透过包子皮,里面的馅子清晰可见,只见肉如玛瑙,菜似翡翠,红绿相间,煞是好看!吃时需先从顶端吸吮包子内的油水,然后食之。如果拿起包子就咬,就会油水四溅,使人狼狈不堪。 甘南藏包子始于何时,史无记载。但相传最早的藏包子是以当地特产青稞面为皮,牛羊肉为馅蒸制而成。现在,又以白面为皮,以羊肉为主馅,加适量羊板油,调以葱花、酱油、味精、花椒水等佐料,上笼蒸制而成。 甘南藏包子制作精细,工艺有独到之处。就以制包子皮为例,它不象一般的包子皮需用擀杖擀制,而是将白面烫好后,用手捏制。甘南藏族人民大多都有一手捏制包子皮的高超手艺,一次可捏制成4至5个大小相等、薄厚均匀的包子皮。包好的包子大小如核桃,均匀整齐,顶端有旋涡,外形十分美观。藏包子因体积较小,一般放置在旺火上蒸制15至18分种即熟。用筷子把包子夹入盘内,佐以蒜泥、醋、酱油、辣子油、吃起来油而不腻,软嫩可口,鲜美异常。 甘南藏包子不仅是一种独树一帜的民族风味小吃,而且也是藏族人民款待客人的传统美食。当远方的客人到甘南大草原旅游时,好客的藏族人民,一定会请佳宾领略藏包子的独特风味,以饱口福。下一篇:玛曲欧拉羊 |
玛曲酥酪糕 | 藏族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一世纪前后西藏就已经开发灌溉农田,并开始将牧地和农田合为一片,这些农田和牧地为王室和平民提供了丰富的糌粑和酥油。此后湖盐的发现和茶叶、瓷碗从中原的引进,更是丰富了藏族的饮食文化,酥酪糕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其制作方法:首先,将提取过奶油的乳白色淀粉(藏名曲热)凉干,用磨磨成粉末。其次,拌入酥油(奶油)、白糖、人参果(角麻)、葡萄干、桃仁等。最后,做成圆形、方形,表面做有吉祥、长寿图案的醍面胚,将其放入笼屉内蒸熟,宾至可整块献上,或切成片状。其营养及功效:“醍”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乳糖、卵磷脂、胆甾醇、色素、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淀粉、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脂质、胆碱、甜菜素等。对补气血,健脾胃,生津止渴,利湿的功效,收敛止血,益气补血,病后贫血,营养不良,脾虚腹泻,风湿痹痛,腹泻,痔疮出血,镇静安神,糖尿病久病等治疗作用。 图为我们熟悉的慈善画师阿克三木旦制作的“醍”之作。 (拉毛报道)下一篇:藏包子 |
玛曲唐卡 | 唐卡是用纸、布、羊皮或丝绸作底,用彩绸镶边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唐卡始出于公元7世纪上半叶,在明代才大量使用。 唐卡画的内容包罗万象,有佛像、人物、说法图,佛经故事、社会历史、生活习俗,天文历算,藏医藏药,人体解剖图等。 唐卡画一般呈竖长方形。 中央的画面称"美龙"是核心部分,四周由彩缎拼成,其黄、红画框称为"彩虹"是精灵之气的象征,两端加硬木轴心,底端轴心的两头装有轴柄。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下一篇:首曲灌肠 |
首曲灌肠 | 有肉肠和血肠两种。 肉肠是用剁碎的牛羊心、肺、肾、肝等内脏加拌切碎的蒜苗、食盐、花椒粉搅匀,灌入洗干净的大肠;血肠是将剁碎的肉放在血液中,加上食盐、花椒粉搅匀,灌入细肠内,然后均以清水煮熟食用。 灌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玛曲牧区极富特色的风味食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下一篇:首曲藏獒 |
甘南糌粑 | 甘南糌粑 |
刀什哈 | 刀什哈 |
蕨麻米饭 | 蕨麻米饭是将大米、蕨麻煮熟、一样一半盛在碗内,再撒上白糖,浇上酥油汁。食用时用调羹边搅边吃,甜而不涩、油而不腻,藏族群众视之为团圆和睦和象征性食品,设宴待客时首先上桌。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下一篇:玛曲河曲马 |
迭部羊肚菌 | 羊肚菌属于子囊菌类纲,盘菌目,马鞭菌科,羊肚属。也称“羊肚蘑”,因体态如羊肚而得名。主要产于地形复杂,气候高寒湿润,草木生长茂盛,适宜羊肚菌生长的甘南草原。 |
甘南牦牛奶粉 | 甘南牦牛奶粉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现辖行政区域 《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甘南牦牛奶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州政发〔2016〕97号 甘肃省地方标准: 《甘南牦牛奶粉》(草案) 下一篇:迭部羊肚菌 |
迭部蕨麻猪肉 | 迭部蕨麻猪肉 迭部蕨麻猪肉以生长在迭部县 境内的,放养为主、圈养为辅的,不添加任何工业饲料和生长素的纯种迭部蕨麻猪为肉源。其肉质紧密,脂肪少,瘦肉多,皮薄肉鲜不油腻,肌膜和结缔组织少,口感细嫩。其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铁、硒等微量元素,尤其是钙、铁、磷、硒和维生素B1的含量比其他猪肉较高,是一种营养丰富、品质优良、绿色天然的肉食品。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现辖行政区域 《迭部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迭部蕨麻猪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报告》(迭政发〔2016〕50号) 甘肃省地方标准: 《地理标志产品迭部蕨麻猪肉(草案)》下一篇:甘南牦牛奶粉 |
舟曲花椒 | 舟曲花椒产于海拔1400米—1800米的天然环境中,因其粒大、肉厚、色红、味香而著称于世,为“椒中之王”,是调味、保健之佳品。1994年10月,舟曲花椒荣获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同时,“舟曲大红袍”花椒在甘肃省首届林果产品展览交易会上荣获金奖,2007年12月“舟曲大红袍”被评为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银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