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定西马铃薯 | 定西马铃薯 甘肃省的马铃薯产量名列全国,而定西县马铃薯产量又是甘肃省之首,所以,定西市委、县政府把发展甘肃定西县的马铃薯种植及销售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加工销售不断增值,经济效益日益突出。 甘肃是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定西又是甘肃马铃薯最大主产区。经过多年发展,定西在马铃薯种植基地建设、良种工程、优质新品种应用与试验、仓储体系、合作经济组织、外销加工及市场扶植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鲜薯及薯制品走俏全国20多个省市区,并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为进一步宣传定西马铃薯,提高知名度,定西县委、县政府按照“争优创精”的思路,打响“名牌”攻坚战,于今年4月上旬向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委员会提出申请,命名该县为“中国马铃薯之乡”。4月6日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兼中国特产报社社长刘真、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翔等一行5人来定西县实地考察论证后,报请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审定,同意命名定西县为“中国马铃薯之乡”。 甘肃省定西县迅速扩大了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于1999年全县种植面积48.9万亩,总产50.66万吨,农民人均马铃薯增收340元;2000年种植面积达到53.7万亩,以均增收306元;2001年种植面积达60万亩,预计总产达93万吨,销售突破70万吨,实现产值3.72亿元,销售收入2.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地域范围 台子、五峰、威远、西山、蔡家堡、东沟、东和 下一篇:洮河绿石 砚中瑰宝 |
安定马铃薯 | 马铃薯是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的特产。安定马铃薯薯块大、薯皮光滑、薯型整齐、干物质含量高、口感好、耐运输、耐贮藏,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均处于一流水平。 定西市安定区是全国最适宜于马铃薯种植的三大区域之一。区内海拔高、气温低、温差大,雨热相对充足期正好与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相吻合,所产马铃薯薯块大、薯皮光滑、薯型整齐、干物质含量高、口感好、耐运输、耐贮藏,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均处于一流水平。 2008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103万亩,平均亩产1250公斤,总产130万吨。2009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4万亩,占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占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8。各乡镇都建立了50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其中凤翔、李家堡、宁远、内官、香泉等乡镇还打破行政地域限制,建立了万亩以上示范基地,基地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安定区已成为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总产量最大的县(区)。2001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组织宣传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 依托“中国马铃薯之乡”这一品牌,相继申请注册了“新大坪”、“陇中大坪”、“鲁家沟”、“金定”、“环宇”、“超兴”、“金大地”等10多个商标,获得了脱毒种薯原产地、绿色A级食品、有机食品、定西马铃薯原产地商标等国家级认证。 下一篇:定西浆水面 |
洮河绿石 砚中瑰宝 | 洮砚,又称洮河绿石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齐名,并称中国三大名砚。洮河绿石产于甘肃南部岷县和卓尼交界的洮河中游喇嘛崖一带的峡谷中,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莹润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庭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论砚》记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张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油天清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鹭,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宋代大文毫苏轼,黄庭坚赞叹洮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题诗:“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洮砚的品种很多,主要有龙凤砚、龙砚、飞天、五福砚、牡丹砚、花草砚、喜上 梢砚、岁寒本友砚花虫鱼、龟砚以及各类人物和历史典故砚等等。系列产品有酒具、壁挂、摆设等,具有极高的藏和艺术、使用价值。( 定西)下一篇:畜牧业 |
定西浆水面 | 定西特产浆水面是以浆水做汤汁的一种面条。广泛流行于兰州、天水、定西、临夏等地。浆水面先要制作浆水。把芹菜、箭杆白菜、莲花菜煮熟投入面汤,加上浆水酵子,盛入缸内,放在温暖处发酵三天,即可制成清酸可口的浆水。它含有多种有益的酶,能清暑解热,增进食欲,为夏令佳品。先将手工擀制的长面煮熟,凉开水浸过,盛入碗内,浇上炝过油葱花、花椒水、调入辣椒油、撒上芫荽末,即成浆水面。再以油炸"虎皮辣椒"、凉拌龙豆、黄瓜佐餐,清爽滑溜,炎暑顿消。三伏盛暑,食之,不仅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而且对高血压、肠味病和泌尿病有一定的疗效。清末兰州进士王煊所写(浆水面戏咏),颇能道出浆水面的绝妙之处:“消暑凭浆水,炎消胃自和。面长咀嚼耐,芹美品评多。溅赤酸含透,沁心冻不呵。加餐终日饱,味比秀才何?” |
定西酿皮子 | 定西特产酿皮子是一种用面粉做的凉食佳品,流行于甘肃各地。在定西以安家酿皮最为著名。先把优质面粉加少许食碱调水和成面团,在清水中揉搓,分离出蛋白质和淀粉。在淀粉中倒入清水,放一点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镔铁盘中蒸熟。晾凉后,切成细条,即成酿皮。蛋白质蒸熟后,成为柔韧多孔的面筋,切片待食。把酿皮子放在盘子中,配上凉粉丝、面筋、晶莹黄亮、雪白如玉,调上辣椒油、浸过草果的香醋、蒜汁、芥末、麻酱汁、酱油、精盐,则其味酸辣清凉,软韧筋柔,成为夏季解热清暑的美味佳肴。清末自陕西传到甘肃的"高担酿皮"别具风味。直接把面粉调成浆,不用分离面筋、蒸制成酿皮,调料多用麻酱,并配以沸水炝熟的绿豆芽,则清爽可口,营养丰富,风味殊佳。 |
畜牧业 | 定西地区有天然草场面积604.44万亩,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面积近70万亩,作为饲料来源的无数农作物桔杆及大量水域面积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这些都为开发畜牧业创造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尽管这样,全区畜牧业产值已接近10亿元,人均畜牧业收入接近400元,分别占了农业总产值的40%多。现在,年均出栏肉牛6万多头,肉猪120多万头,菜羊60万只,肉禽400多万只,肉类总产量按近20万吨。禽蛋、鲜奶、鲜鱼等的发展势头一年比一年旺盛。目前,区内肉、皮、毛等的再加工能力还比较低,需要引进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来开发畜产品。( 定西)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下一篇:矿产 |
矿产 | 定西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历史可远溯至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秦朝。但可以说至今还是一块尚未被人们认识和开发利用的“宝库”。41处黄金矿点(其中砂金矿点六处)普查储量近50吨黄金,至今开发生产量不到1吨;八处铜矿点只有氧化铜零星开采;四处大型莹石矿储量800多亿立方米,虽有开发,但力度不大。比较容易开发,用途广泛的三处大型膨润土矿,急待开发利用;享誉全国的汉白玉矿点五处,储量约4000多亿立方米;国内罕见的红柱石矿向外公开招标,期待客商开发;腐植酸含量达到国家开采标准的泥炭,储量更是可观;花岗岩不管在质地或者色泽上,在全国也是数得上的,各县都有储量;通渭温泉在全国都是有开采价值的重要资源;岩盐开发利用效益比较好,但深度很不够;硅石、方解石、玄武岩、蛇文岩、铝凡土、辉绿岩、粘土等矿都是在点点星星开采,没有形成规模,是很有开发前景的矿源。( 定西)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下一篇:安定马铃薯 |
陇西黄芪 | 陇西盛产100多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等药材质优量大,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享有“西北药都”、“中国黄芪之乡”等盛誉,已成为西北地产中药材生产、销售、种苗繁育和信息服务中心。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先后吸引了三九集团、千金药业、恒利药厂等企业在我县建基地、办企业、搞合作,药乡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
洮砚 | 洮砚在宋朝时已闻名全国,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开采历史。相传,宋初即有人从临潭、临洮附近的洮河河底采石制砚。后来,因洮河泛滥,河流改道,可采石的地方找不到了。南宋赵希鹄《古砚辨》中写道:“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为贵重,绿如兰、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耆旧相传,虽知有洮砚,然目所未睹。” 制作洮砚的洮石有数种,一是鸭头绿,也称“绿漪石”,色泽绿,有水波状纹路,石质坚细,莹润如玉,是洮石上品。如在绿色纹路中夹杂黄色痕迹者,则更名贵。二是鹦鹉绿,色泽深绿,石质细润,其中带有深色“湔墨点”的惹人喜爱。三是柳叶青,色绿而又带有朱砂点,石质坚硬。四是淡绿色洮石,具有渗水缓慢的特点。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或“洮河绿石”,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砚材产自洮河,洮河源于古时洮州,故名“洮河石砚”,简称“洮砚”。用洮河之石制作的洮砚,发墨快、研墨细、不伤笔毫。洮砚之名贵除了石质优良和色彩绚丽的优点外,还由于砚形繁多,雕刻精细。洮砚的砚式端庄厚重,古朴典雅,在工艺上有不同于其它石砚的独特风格。在所刻粗细得当的线条内填上黑色,这是洮砚不同于其它石砚的一大特点。 洮砚以产于我国西北部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而得名,其砚材主要产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境内的1崖、水泉崖、纳儿、卡日山、扎甘崖等山崖上,又因卓尼县古为洮州辖区,故全名称洮河绿石砚。洮河石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色泽典雅,结构细密、且含多种金属粒子,石质细腻、莹润如玉,叩之无声,呵之即出水珠,用以制砚,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且硬度适中,具有发墨快,研墨细,不损笔,挥洒自如,浓淡相宜等优点。洮砚石色以青绿为主,尤以“黄标带绿波”为贵,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主要工序有采石、选料、下料、设计、制坯、开膛、合口、雕刻、打磨、上光、配盒。洮砚雕刻技法分为两路。东路派以雕龙为主,主要是岷县的堡子、维新等地;西路派以雕花鸟为主,分布在岷县及周边地区。岷县堡子、维新的工匠熔两派技艺为一炉,享有盛名。洮砚雕刻技法还渗合玉雕、牙雕的圆雕技法,砖雕、石雕的深浅浮雕技法,木刻、石刻的篆刻技法。在制作工艺上镂空悬雕,游龙飞凤,更胜端砚、歙砚一筹,有“洮州石贵双照壁,端州歙州无此色”之誉。 洮砚的手工技艺,自古为封建土司衙门管辖,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友,传男不传女,对外严格保密。明清以来,需求量大增,雕刻技工增多,技艺有了新的改进。近年来,涌现了李茂棣、马义平、何林材、张彦、林荣生等数十名优秀的雕刻能手,技艺日精。工匠遍及岷县、卓尼、临潭各地。洮砚是定西文化的一张名片,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岷县洮砚厂特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代制九九归一砚,作为贺礼馈赠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以作永久纪念。九九归一砚,精雕99条巨龙,象征着群龙聚首,万邦归心,开创了洮砚雕刻技艺的新纪元。下一篇:岷县当归 |
陇西腊肉 | 腊肉其实是腌肉,因为在农历腊月腌制就叫了腊肉。独占陇西小吃鳌头,享誉省城兰州等地。陇西因此而获得 “中国腊肉之乡”美称。 牵了肥猪,白刀进去红刀出来,肥肥的大活猪就成了俎上肉,净了毛垢,去了头及后腿,以背脊为界,劈为两半,在肋骨十三和十四条间开刀,取出胛骨和前蹄骨,砸开脊椎髓道,砍断肋骨中部,肉胚造就。后用盐、花椒、小茴香、姜皮、大香、筚拨、良姜、砂仁、豆蔻混合研成粉末调料,盐占九成,均匀抹于欲腌之肉的周身遍体,然后放入专门的腌肉老池,腌泡四十天左右出池,置阳光下晾晒数日,肉腌成。 陇西腊肉历史悠久,约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相传用岷县蕨麻猪,漳县青盐,黄河活水,陇西秘方制作的腊肉最为纯粹正宗。 瘦肉灿艳似红霞,瘦而不柴;肥肉晶莹若玛瑙,肥而不腻,微带透明。热吃,口感最好。吃法很多,最经典的是肉夹馍,其实是馍夹肉,不知怎么偏叫肉夹馍,把陇西的高高馒头,拦腰两刀,将热腾腾的肉片夹进去,吃起来满嘴生津,味道上好,味觉虽咸,但吃后不渴,滑爽不腻。司机远行多有携带,一口气跑上千里,肉夹馍一个,抿茶两口,解渴充饥,消散疲劳。下一篇:陇西黄芪 |
渭源白条党参 | 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地处西秦岭山脉的南部地槽与黄土高原台地的交汇地带。北部干旱山区黄土层深厚,适合种植党参,皮肉坚实,清香甘甜,质量优良,被誉为“党参故里”。 党参是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Franch)Nannf的根,是潞党参种群在我县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中形成的独特产品—渭源白条党参,故为渭源特产。渭源白条党参根呈长园柱形,根长分枝少。顶端常有一膨大的根头(俗称狮子盘头),具多瘤状茎痕,外皮色泽黄褐色或乳白色,上部有细密横纹,下部干燥后有纵纹。鲜根断裂处有白色胶状物溢出,干燥后是黑色。横切面是微黄色菊花心,肉厚,体质坚实,气味特殊,嚼后干甜无渣。渭源白条党参质量领各路党参之冠,可与人参媲美。 渭源白条党参的药用价值:渭源白条党参以根入药,具有补气养血、和脾胃、生津清肺、延年益寿功能,并具有防癌治癌的神奇功效。主治气短无力、津伤口渴、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清稀、肺虚咳喘等各种气虚之症。 渭源白条党参的其他用途:渭源白条党参不但可以药用,还可以煲汤、食用,还能开发出党参醋、党参酒、党参膏及其他保健用品。 渭源白条党参的原药及加工产品主要销往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部分出口东南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客商和消费者的青睐。 据《渭源县志》记载:我县从1963年开始就大面积栽植,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65年播种面积为3000多亩,1970年播种面积10000亩,1976年迅速发展到15000亩,1985年种植20000多亩,2000年以后面积已增加到8万亩左右,产量达到1500万公斤,产值1.8亿元,成为渭源县的四大优势产业之一。2010年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达到2万多吨。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机构专家组产品品质鉴评报告(GSDB2010(09)) 品质鉴评意见为:渭源白条党参外在感官特征与申报材料描述相符,主要表现在:根条长(根长20-30cm),体胖,呈长圆柱形,分枝少或无,须根少,顶端有一膨大的根头(俗称狮子盘头),具多瘤状茎痕,鲜参外皮色泽呈乳白色,上部有细密横纹,干燥后条体纵纹明显。鲜根断裂处有白色胶状物溢出,干燥后呈褐色。横切面外白内黄呈菊花心,肉厚,质地坚实。气味微香、味甜,嚼后甘甜无渣,口感好。产量高(亩产200-300kg)。品质优,药用价值高。 多年来,来渭源考察中药材产业包括渭源白条党参产业的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源源不断。 国务院-总理来定西视察时就看过展厅中布置的渭源白条党参; 中央-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考察时来定西市参观陇西会展中心渭源县中药材展厅;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来渭源调研中药材产业; 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陈宗兴考察过渭源白条党参产业; 国扶办王国良副主任也考察过渭源白条党参产业;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栗震亚、省人大科教文卫主任也调研过渭源中药材产业; 原市委书记石晶、市委书记杨子兴、市长许尔锋、政协主席牛新民都来渭源调研过中药材产业。 台湾中医药大学李应东教授带领研究生来渭源实地考察白条党参。国内著名制药企业也常来考察渭源白条党参基地。 近年来,省市县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省上出台了《甘肃省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把我县作为渭源白条党参重点县来支持发展;市上提出了打造定西为“中国药都”的宏伟构想,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优惠政策;县上提出了建设“全国有名的中药材基地”得奋斗目标,并制定发展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多措并举,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包括渭源白条党参产业。 我县一直十分注重打造渭源白条党参品牌优势。2000年9月我县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党参之乡”;2003年渭源白条党参及其制品经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原产地标记产品;2004年渭源县新寨镇被省农牧厅认定为无公害中药材(党参)产地,并经过了复查换证;2005年渭源县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为省级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区。完成了“条宝”牌党参、“得林”、“颜裕”及“晓梅”牌系列中药材产品的商标注册及“渭源白条党参”证明性商标注册。制定完成了“渭源白条党参饮片加工质量地方标准”和“渭源白条党参生产质量安全地方标准”,正在与质监局衔接评审和颁布实施。 地域范围 渭源白条党参产区地处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北坡区,甘肃省中部,属定西市六县一区之一,距省会兰州184公里,距定西市区98公里,地跨东经103°44′—104°20′。北纬34°53′---35°25′之间,南北宽56公里,东西长60公里,总面积2065.51平方公里,海拔1930-3941米。东连陇西,南接漳县、卓尼,东北与定西接壤,西北和临洮毗邻,西南与康乐、临潭隔洮河相望。全县辖8镇8乡,210个行政村,2645个村民小组。共有34.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02万人。有汉、满、蒙、回、藏5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9.77%。耕地面积80.53万亩,其中山地67.65万亩,川地10.51万亩,塬地2.5万亩;川台地中有水地8.32万亩。渭源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土壤深厚肥沃,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一年一熟农业区,河谷地区水源主要是境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北部山区水源主要依靠天然降雨和集雨节灌,南部二阴区地下水源丰富。全县内无大型工业,无工业污染,为天然绿色食品生产区。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党参是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的根,是潞党参种群在渭源县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中形成的独特产品—渭源白条党参,故为渭源特产。渭源白条党参根呈长园柱形,根长分枝少。顶端常有一膨大的根头(俗称狮子盘头),具多瘤状茎痕,外皮色泽黄褐色或乳白色,上部有细密横纹,下部干燥后有纵纹。鲜根断裂处有白色胶状物溢出,干燥后是黑色。横切面是微黄色菊花心,肉厚,体质坚实,气味特殊,嚼后干甜无渣。 (2)内在品质指标: 渭源白条党参营养丰富,理化指标为:粗脂肪大于50g/kg, 粗蛋白大于120g/kg,粗纤维小于53g/kg,总糖大于550 g/kg,水分小于14 g/kg,无氮浸出物大于750g/kg,灰分小于34g/kg。 (3)安全要求:渭源白条党参生产严格按照《NY5318-2006无公害食品参类》要求执行,生产应按照《陇南市宕昌党参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和田间投入物,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剧毒农药,严禁使用植物生长激素,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经农药残毒检查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 渭源白条党参严格按照甘肃省地方标准DB62/816-2002--定西地区无公害中药材党参质量安全进行生产和管理,合理施用农业投入品,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剧毒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检测合格。下一篇:甘肃洮砚石 |
黄香沟鸡 | 渭源县因地处黄河最大支流——古老渭河的发源地而得名。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发现大量仰韶文化、马家窖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是三大古文化的融汇之地。它是中国古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 丝绸南路由汉代长安出发,沿渭河西行,经渭源,最终入河西走廊。县内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渭河流域丰厚的文化积淀。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诸多手迹。 渭源县有着悠久的养鸡历史。据《渭源畜牧志》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本地群众就有饲养土鸡的习惯;清代乾隆年间举人吴镇诗云:“坡前草壮禽满园”,足以说明300年以前当地就有养鸡的传统,并有放养的习惯。直至今日,当地尚流传着:“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羊为赶毡,养鸡下蛋为换油盐钱”的民间谚语。 当地相传 ,在很久以前,这里的农牧民有饲养斗鸡的历史,在五百年以前,当地养鸡供肉用和蛋用现象以相当普遍。在清代当地所养的土鸡,鸡肉味道独特,纯正鲜美,供当地衙门和贵族食用。 黄香沟鸡产区具有优越的饲草料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为黄香沟鸡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世界养鸡业的蓬勃发展,也促使当地人们对当地传统的优良进行品种选育,从而培育出了肉质鲜美细嫩、营养丰富、味道纯正的地方优良品种—黄香沟鸡。黄香沟鸡在草地丛林中自由运动、栖息,主要觅食嫩草、砂粒、小虫、植物茎、叶、籽等,适当 补充一些原粮,由于生长在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饲养方式和独特的饲料来源,形成了黄香沟鸡典型的品质特性:体质结实、抗病力强,肉质好、营养丰富、风味鲜美的纯天然营养食品。 黄香沟鸡生产规模及经济效益:黄香沟鸡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16 个乡镇的217个行政村,年饲养量达到500多万只,出栏量350多万只,黄香沟鸡肉产量达到5200吨,实现产值近1亿元,给农民带来经济纯收入1700多万元,产品销往国内外。 黄香沟鸡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黄香沟牧场的特产。黄香沟放养鸡可自由在山坡上采食中药材茎叶、 嫩草、小虫,故鸡的毛色鲜亮、肉质细嫩、鸡肉味鲜、味纯、口感好、营养高,是地道的绿色食品,也是物美价廉的高营养滋补品,市场前景广阔。清水粉壳蛋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渭源县具有发展南山放养鸡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不仅天然草场面积大,而且经过几年的退耕还林(草),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已达到12万多亩。全县有孵化场两个,年孵化小鸡100万只,育雏户40多户,贩运户50多户。现正在组建南山放养鸡协会,通过“协会”的示范、引导、带动,使南山放养鸡饲养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饲养模式。 黄香沟牧区有优质天然草场20多万亩,观己围栏改良5000多亩。黄香沟社有农户16户,基本上以养殖为主,今年结合天然草场恢复与建设项目实施,每户除留两三亩耕地种植蔬菜、洋芋等外,其余耕地全部种植牧草和饲料。全社种植紫花苜蓿和红豆草等多年生牧草232亩,种植豆类、大麦等饲料70亩,改建牛、羊圈20栋, 851平方米。养鸡100只以上的有5卢,全部是放养。该点科技人员直接进入项目区积极参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黄香沟南山放养鸡示范点现放养鸡群4000只,正在育雏2000只,四月份投放的鸡群开始出栏,单鸡重达4—5斤,售价20—25元/只,成本为14元/只左右(包括鸡苗、饲料、疫苗、人工、折损等)。由于放养鸡可自由在山坡上采食中药材茎叶、 嫩草、小虫,故鸡的毛色鲜亮、肉质细嫩、鸡肉味鲜、味纯、口感好、营养高,是地道的绿色食品,也是物美价廉的高营养滋补品,市场前景广阔。该示范点打响了南山放养鸡的品牌;唱响了畜牧强县的主旋律。 该县不断加大技术支撑,畜牧部门打造骨干团队,全力以赴为畜草产业大发展、大跨越提供技术支撑。“借船出海”,坚持招商引资与激活民资并举,先后引进金宁科技养殖公司、高远牧业公司等企业27家,投资总规模3亿元;引导和扶持养殖大户、致富能人兴办养殖企业、领办养殖小区。今年,新发展养殖企业和养殖小区128家,新注册养殖专业合作社38个,新发展规模养殖户1707户;建成南山放养虫草鸡规模养殖点43个、孵化场3个;引进金宁科技养殖公司和神农现代农业科技公司建设两家屠宰加工厂,填补了县域畜产品加工领域的空白。品牌打造实现新突破。继该县南山放养虫草鸡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A级绿色食品认证”、“秀峰牌”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之后,“秀峰牌”南山放养虫草鸡在去年省农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金奖农产品”、在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被评为“畅销产品”。 2013年,渭源县南山放养虫草鸡协会申报的“黄香沟鸡”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黄香沟鸡产地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的渭源县,渭源县东连陇西,南接漳县、卓尼,东北与安定接壤,西北和临洮毗邻,西南与康乐、临潭隔洮河相望。属陇西台地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北坡地带。全境山岭纵横,形成山多川少的地形,地势东北低、西南高,最高峰露骨山海拔3941米,最低渭河谷地的三河口1930米。黄香沟鸡产地范围以甘肃省渭源县黄香沟为主,涉及渭源县16个乡镇,所辖217个行政村。东径103°44′-104°20′,北纬34°53′-35°25′,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56公里,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海拔1930-3941米,区域内有广阔的天然草场,无工业污染。黄香沟鸡年总生产规模500万只,出栏量350多万只,鸡肉产量达到5200吨。下一篇:渭源马铃薯种薯 |
岷县黑裘皮羊 | 岷县黑裘皮羊产于甘肃洮河和岷江上游一带。产区位于甘肃武都地区的西北部,地处洮河中游,是甘肃甘南高原与陇南山地接壤区。海拔一般为2500~3200米,山峰在3000米以上。气候高寒,年平均气温为5.5℃,最低(1月)气温平均为-7.1℃,最高(7月)气温平均为15.9℃,无霜期为90~120天,年降水量为635毫米,7~9月份为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以上,蒸发量为1246毫米,相对湿度,夏、秋季为73~74%,冬、春季为65~68%。洮河干流在岷县境内自西向东、向北流过。南有达拉岭,北有木寒岭和岷山三个草山草坡地带,植被覆盖度好,是放牧的好草场。牧草以禾本科为主,还有柳丝灌木及部分森林草场。农作物有春小麦、蚕豆、青稞、燕麦和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主产油料和当归。 地域范围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高原东缘与陇南山地西部及陇中黄土高原南端接壤区,处于洮河中上游,河水流经县境西南折西北部。地处北纬34°07'—34°45',东经103°41'—104°59'之间,东、西长约12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县城距兰州267公里,距北京2060公里,东与武山、礼县相邻,南与宕昌、迭部、卓尼县接壤,西与临潭、卓尼两县相接,北与漳县接连。岷县黑裘皮羊生产区域遍清水、十里、西寨、茶附、维新、西江、中寨、寺沟、秦许、麻子川、申都、禾驼、闾井13个乡镇。年养殖3万只,年产羊肉450吨。 品种特征 岷县黑裘皮羊体质细致,结构紧凑。头清秀,鼻梁隆起,公羊有角,向后向外呈螺旋状弯曲,母羊多数无角,少数有小角。颈长适中。背平直。尾小呈锥形。体躯、四肢、头、尾和蹄全呈黑色。 品种性能 岷县黑裘皮羊成年公羊平均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分别为:56.2±0.7厘米,58.7±0.7厘米,76.1±0.9厘米,31.1±0.8公斤,成年母羊分别为:54.3±0.3厘米,55.7±0.3厘米,77.9±1.0厘米,27.5±0.3公斤。岷县黑裘皮羊主要以生产黑色二毛皮闻名。此外,还产二剪皮。羔羊初生后毛被长2厘米左右,呈环状或半环状弯曲,生长到两个月左右,毛的自然长度不短于7厘米,这时所宰剥的毛皮称二毛皮。典型二毛皮的特点是:毛长不短于7厘米,毛股明显呈花穗,尖端为环形或半环形,有3~5个弯曲。好的二毛皮的毛纤维从根到尖全黑,光泽悦目,皮板较薄。皮板面积平均为1350平方厘米。二剪皮是当年生羔羊,剪过一次春毛,到第二次剪毛期(当年秋季)宰杀后所剥取的毛皮。其特点是:毛股明显,从尖到根有3~4个弯曲,光泽好,皮板面积大,保暖、耐穿。其缺点是:绒毛较多,毛股间易粘结,皮板较重。岷县黑裘皮羊每年剪毛两次,4月中旬剪春毛,9月份剪秋毛,年平均剪毛量为0.75公斤。羊毛用于制毡。下一篇:岷县蕨麻猪 |
渭源马铃薯种薯 | 正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西秦岭山脉南动地槽与黄土高原台地交汇地带,该县气候冷凉且南北差异大,北部冷凉偏旱,南部高寒阴湿,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病害发生轻,传播病毒媒介昆虫少,所产马铃薯种薯品质优良,种性强,带病少,异地调种增产潜力大,为马铃薯种薯繁育的理想区域,是甘肃乃至周边省区马铃薯良种供应基地,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当前马铃薯产业已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这对渭源马铃薯良种繁育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时下,走进渭源县马铃薯种薯主产区会川、五竹一带,放眼望去,标准化管理的数千亩马铃薯良种网棚银波荡漾、碧浪起伏,机械化耕作的种薯大田,垄沟分明,长势喜人,遍野盛开的薯花浓郁芬芳,沁人心脾,成为渭水源头一道靓丽的“特色产业风情线”。 渭源县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其马铃薯种薯繁育的资源优势。面对新世纪建设现代农业的机遇和挑战,县委、县0按照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突出在马铃薯种薯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上做文章,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从十年前的不足10万亩增加到今年的40万亩,2010年全县马铃薯总产值达到4.1亿元,占到一产比重的46.38%,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1267.43元,点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86%。 推进标准化与优质化相结合,坚持以抓好“绿色牌”、“标准牌”为载体,先后完成了“渭源县马铃薯种薯”原产地标记认证,注册了“五竹”、“渭河源”牌种薯商标,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被甘肃省农牧厅认定为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渭源马铃薯种薯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所产种薯远销新疆、内蒙等10多个省市,年外销马铃薯种薯40多万吨。 下一篇:渭源粉条 |
通渭苦荞麦 | 通渭苦荞麦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现辖行政区域 《通渭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通渭苦荞麦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通政发〔2016〕81号 甘肃省地方标准: 《通渭苦荞麦》(草案) 下一篇:通渭小曲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