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渭南市 >> 潼关县

潼关县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潼关酱笋

  “潼关酱笋”是渭南市名扬四海的传统名优特产,由潼关县酱菜食品厂生产。它以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外形美观,红褐透亮,色泽鲜润,酥脆鲜嫩,咸中有甜,笋香浓郁,酱香扑鼻,食之开胃,风味独特,耐于长贮,最宜佐餐而闻名遐迩,素有“十里放香”的美誉。          潼关酱笋营养丰富,富含脂肪、蛋白质、氨基酸、粗纤维、糖分、氮化物、铁、磷、钙等多种营养成分。并有促进食欲、壮健身体之功能。          潼关酱笋创始于清代康熙年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最初由山西省临晋县(今临猗县境内)陶康村籍姚三才的曾祖父试制成功。其人在陕西潼关县城开了一个菜店,兼卖油为生。为了减少蔬菜损失,增加收益,常注意钻研蔬菜的贮存问题,以及淡季的蔬菜供应。先以陶瓷盆罐加盐试腌莴笋,边试边改进,后来又用面酱腌晒,获得成功,制出的酱菜味道鲜美,生意兴隆,就在潼关石桥西开设了一个专门经营酱菜的店铺,名曰“万新合”酱园。由于经营有方,规模不断扩大,至清嘉庆八年(1803年),资本发展成万余两白银,专卖酱笋酱菜,相继增设“万盛合”、“万顺合”等十多家分号酱园。分布于潼关、华阴、渭南、西安、咸阳和汉中等地。经营酱笋、八宝酱菜、酱瓜、糖蒜、面酱和豆酱等酱货,尤以酱笋和八宝酱菜最负盛名。因产品精良,店铺增多,皆以“万”字冠其名。据清代《内文献》记载:“陕西潼关久著历史,而城内外潼河沿岸水土优美,所产之酱笋酱菜为全省之冠。清时列为贡品。万盛源自清道光年间,-新品,历百余年,精益求精。”清代道光年间,曾被列为皇宫贡品,称为“廷笋”。1915年荣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万盛源酱园进行了公私合营,建立了潼关县酱菜食品厂,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1980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第——名;1982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1983年被中商部评为优质名特产品;1992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潼关酱笋、酱菜赴印尼展销,并载人《中国土特名产》和《中国土特名产辞典》等书。          潼关酱笋之所以久负盛名,主要选用当地所产上等莴笋为原料,精心加工而成,潼关北依黄河,南*秦岭,是八百里秦川的东大门。这里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地肥沃,莴笋生长期长,头年10月—卜种,次年6月收获,生长期达8个月之久。所产莴笋挺直坚实,个大皮薄,粗壮肉嫩,青脆可口,上下粗细均匀,叶黄,外皮发白,内皮变硬,为优质莴笋,号称“铁杆青笋”,是制作酱笋的理想原料。采用山西潞盐为辅料。这种盐含硝大,食用虽不佳,腌制酱菜却很理想。          潼关酱笋的加工方法:用小刀削去外皮,去根切梢,截为4寸左右长短的小节,置于18℃的盐水中先浸泡,发酵10天左右,呈米黄色。将腌好的笋坯,再放人面酱中压实数日,取出后投清水中洗去咸苦味,再入面酱中腌约半日,最后放入甜面酱中保存一月,即为成品。加之应用潼关城南潼洛川的山泉水,腌制的酱笋独具风味。自三百多年前创制以来,质量不断提高,始终保持很高的信誉,经久不衰。          为了使潼关酱笋这一传统名优特产得以继续发展,潼关县酱菜食品厂近。几年来努力改进工艺,调整配方,提高老产品,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现年产量达300吨以上,产值100多万元。畅销西北五省区以及山西、陇海铁路沿线,同时也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潼关酱笋产地范围为陕西省潼关县秦东镇、城关镇、代字营镇、桐峪镇、太要镇、安乐乡6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下一篇:饽饽馍

金矿资源

  金矿资源   潼关县秦岭地区,埋藏有金、银、铅、石墨、大理石、蛭石等多种矿物,分布范围较广,藏量比较丰富。据今发现北宋“崇宁三年”(1104)的矿洞石刻,大约900年前就有民开采金矿石。在潼峪、蒿岔、太峪、东桐峪等峪道都发现有矿洞遗址,仅麻峪就有72孔。历代官府屡禁庶民开采利用。明代17任兵宪都残酷地镇压过矿民。清康熙《潼关卫志》在“乡贤”中记述潼关卫指挥使盛德的镇压矿民情况:“嘉靖二十九年矿寇猖獗,公率兵击之,兵溃,公奋力战,遂为贼害”。《潼关县新志》记述:西潼峪佛头崖下有铜矿,官府曾经开采,因矿苗未成熟而终止。清代还有矿师勘查,立石标记。又载:西南牛角岭有煤矿,民国十年(1921)有人集资开采,因资竭而辍,但不知其是否有煤矿。建国后,1958年“大炼钢铁”时,群众在东桐峪河浪铁砂发现砂金,一度广为流伟。1965年陕西省地质局派出勘探队在本县秦岭山区对矿产资源进行普查,经普查、初查、详查确有金矿石。1972年县筹建开发大理石矿。1975年前后,近山地区社、队集体和个人挖掘蛭石、大理石、蛭石加工等工、副业生产迅速兴起。   在开发大理石、蛭石的基础上,依据地质勘探资料,开发金矿石。1975年筹建潼关县金矿。1976年渭南地区潼关金矿开始筹建,1977年陕西省革委会决定,渭南地区潼关金矿与洛南铬矿合并为陕西省潼关金矿。1979年县金矿因资金、技术不齐,遂移交由陕西省潼关金矿。1984年陕西省潼关金矿改属冶金工业部,分设东桐峪、潼峪矿区,5个坑口,有职工1655人,其技术力量雄厚,机械化设备较为齐全,日产原矿石500吨,为国家定点的国营中型黄金矿山企业。1985年生产黄金1.61万两,实现利润206万元。同年,县筹建李家金矿,1986年筹建县小口金矿,到1989年两矿分别年产黄金2617.38两和5554.25两。同时,冶金部潼关金矿的东桐峪矿区,改设东桐峪金矿,隶冶金部。随着国家矿山建设的发展,集体和个人采矿选炼黄金的浪潮迎风而起。1979年李家村公社马峰峪口大队第三生产队成立采矿队以后,陕西省冶金局多次催促兴办采金队,县社队企业局已派员驻队指导,沿山社、队采矿陆续成立。到1985年全县有规模不一、技术设备不等的采矿队80多个。1981年太要公社成立黄金冶炼厂后,到1985年全县有黄金冶炼厂13家。原来开采矿石远销外地,年采矿石2450多吨,1980年折合年产黄金2152两,白银1397两,铅20吨,总产值26万多元。此后,进行自采自炼。到1985年生产黄金1.0万多两,白银2.35万多两,铅400多吨,总产值583万元,跨入全国生产黄金万两县行列。群众家庭氰化池、混汞碾、小球磨、氰化池772个。全县本年生产黄金突破3万两,每人平均1两以上。   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本应采取保护性的开采措施,但在“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思想指导下,导致管理失控,尽管多次整顿,而小球磨、小氰化池、小混汞碾等群众性的“三小”提金时隐时现。倒卖坑口,0黄金,污染环境,影响国家生产,危害社会治安的事个屡次有发生。1989年冬中央关于黄金生产采取保护性的开采措施,发展国营,限制集体,取缔个体,清理联办,黄金生产秩序有所改善。下一篇:贲秃娃“卤烧鸡”

潼关酱菜酱笋

  潼关酱菜酱笋   潼关县特产:潼关酱菜酱笋   “潼关酱笋”是渭南市名扬四海的传统名优特产,由潼关县酱菜食品厂生产。它以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外形美观,红褐透亮,色泽鲜润,酥脆鲜嫩,咸中有甜,笋香浓郁,酱香扑鼻,食之开胃,风味独特,耐于长贮,最宜佐餐而闻名遐迩,素有“十里放香”的美誉。   潼关酱笋营养丰富,富含脂肪、蛋白质、氨基酸、粗纤维、糖分、氮化物、铁、磷、钙等多种营养成分。并有促进食欲、壮健身体之功能。   潼关酱笋创始于清代康熙年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最初由山西省临晋县(今临猗县境内)陶康村籍姚三才的曾祖父试制成功。其人在陕西潼关县城开了一个菜店,兼卖油为生。为了减少蔬菜损失,增加收益,常注意钻研蔬菜的贮存问题,以及淡季的蔬菜供应。先以陶瓷盆罐加盐试腌莴笋,边试边改进,后来又用面酱腌晒,获得成功,制出的酱菜味道鲜美,生意兴隆,就在潼关石桥西开设了一个专门经营酱菜的店铺,名曰“万新合”酱园。由于经营有方,规模不断扩大,至清嘉庆八年(1803年),资本发展成万余两白银,专卖酱笋酱菜,相继增设“万盛合”、“万顺合”等十多家分号酱园。分布于潼关、华阴、渭南、西安、咸阳和汉中等地。经营酱笋、八宝酱菜、酱瓜、糖蒜、面酱和豆酱等酱货,尤以酱笋和八宝酱菜最负盛名。因产品精良,店铺增多,皆以“万”字冠其名。据清代《内文献》记载:“陕西潼关久著历史,而城内外潼河沿岸水土优美,所产之酱笋酱菜为全省之冠。清时列为贡品。万盛源自清道光年间,-新品,历百余年,精益求精。”清代道光年间,曾被列为皇宫贡品,称为“廷笋”。1915年荣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万盛源酱园进行了公私合营,建立了潼关县酱菜食品厂,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1980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第——名;1982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1983年被中商部评为优质名特产品;1992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潼关酱笋、酱菜赴印尼展销,并载人《中国土特名产》和《中国土特名产辞典》等书。   潼关酱笋之所以久负盛名,主要选用当地所产上等莴笋为原料,精心加工而成,潼关北依黄河,南*秦岭,是八百里秦川的东大门。这里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地肥沃,莴笋生长期长,头年10月—卜种,次年6月收获,生长期达8个月之久。所产莴笋挺直坚实,个大皮薄,粗壮肉嫩,青脆可口,上下粗细均匀,叶黄,外皮发白,内皮变硬,为优质莴笋,号称“铁杆青笋”,是制作酱笋的理想原料。采用山西潞盐为辅料。这种盐含硝大,食用虽不佳,腌制酱菜却很理想。   潼关酱笋的加工方法:用小刀削去外皮,去根切梢,截为4寸左右长短的小节,置于18℃的盐水中先浸泡,发酵10天左右,呈米黄色。将腌好的笋坯,再放人面酱中压实数日,取出后投清水中洗去咸苦味,再入面酱中腌约半日,最后放入甜面酱中保存一月,即为成品。加之应用潼关城南潼洛川的山泉水,腌制的酱笋独具风味。自三百多年前创制以来,质量不断提高,始终保持很高的信誉,经久不衰。   为了使潼关酱笋这一传统名优特产得以继续发展,潼关县酱菜食品厂近。几年来努力改进工艺,调整配方,提高老产品,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现年产量达300吨以上,产值100多万元。畅销西北五省区以及山西、陇海铁路沿线,同时也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下一篇:金矿资源

潼关肉夹馍

  对于潼关肉夹馍,大家并不陌生。潼关肉夹馍的招牌早已名扬四海,成为备受国人喜爱的一种美食,也因此,成了潼关一张美食名片,2011年,潼关肉夹馍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如果去探寻肉夹馍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在这巴掌大的肉夹馍中,包含着许多的变通与坚守。   月牙泉小镇上,老板对肉馅的改良便是一种变通,而这种变通在之前的千余年里也发生过很多次。且让我们从头说起。   在潼关,广泛流传着肉夹馍与李世民的故事。   传说在唐初,秦王李世民路过潼关时,品尝过潼关肉夹馍后赞不绝口:“妙妙,吾竟不知世上有如此美食。”由此,这潼关肉夹馍便闻名天下。或许这里便是第一个变通之处。   要知道,烧饼这玩意并不是古代汉族人的发明。秦汉以前,汉人们习惯在餐桌上食用“汤饼”或“蒸饼”,这两种饼却和现在的烧饼完全不是一回事,一个好似如今的烩面片,另一个则像如今的煎饼。后来,大约是在汉代,张骞或是班超联通西域,才带回了大概是烧饼的前身“胡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馕”。而这胡饼最兴盛之时,也恰好是在唐代。   也许,当时正在四方征战的李世民路过潼关时,恰好将熟肉夹入了随身携带的胡饼,这才成就了潼关肉夹馍这一千古佳话。   再向后,人们的饮食在不断发展、进化,到后来又出现了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食物,如馒头、包子等等。当然,这肉夹馍所用的馍也随即发生了变化。从胡饼到馒头,或许便是这潼关肉夹馍的第二个变通之处。只是没人知道这变化到底起于何时,但可以肯定的是,到了清康熙年间,这潼关肉夹馍所用的馍依然是馒头。   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事物的改变,当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事物的变化也就越快。潼关肉夹馍也是如此。   到了上世纪初期,潼关肉夹馍又发生了变化,馒头变成了牛舌头饼。然而,没过几年,新中国成立后,这馍又变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圆形油层饼。   时至今日,潼关肉夹馍仍然在发生着变化,但这变化已相对较小,就比如月牙泉小镇上的这家店面,用青椒为肉馅增味,类似于这样的变化,相信已有很多。不论如何变化,潼关肉夹馍都是在因地制宜,迎合着人们多变的口味。   有变通就有坚守,这坚守并非针对技艺,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对于潼关人来说,潼关肉夹馍是可以引以为豪的一种吃食。在潼关,人们更习惯把肉夹馍称为肉馍,而吃肉馍则更像是潼关人心中的一种荣耀、一种福祉或是一种满足与骄傲,可以说已经远远超出了吃的概念,甚至表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情愫。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个潼关的朋友告诉我们,就因为这肉馍有着太多的故事。   朋友说,以前在潼关,无论是谁,提起肉馍,都会露出一副垂涎的表情,好像谈及的是世间珍品一样。即便是现在,条件好了,这样的情况也依然存在。尤其是以前,经常会遇到有人因某事争得不可开交时,便以肉馍为赌注。如果一方败下阵来,胜者便会在见证人“胁迫”下,要求失败一方掏钱去买肉馍回来大家一起享用,而这时,刚刚还吵得脸红脖子粗的双方便因几个肉馍又重归于好。所以,在潼关坊间,经常会听到有人因为赌赢了而吃了三五个肉馍的事情,而在平时,这三五个肉馍可是他饭量的好几倍。   除了以肉馍为赌注之外,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故事。潼关县文化馆的同志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在几十年前,一个年轻的农民带着儿子坐火车到外地去给儿子看病,结果在车上碰到了一位吃公粮的干部,这干部知道火车要开很久,上车前便买了几个肉馍带着路上吃。结果,吃的时候只见农民的儿子一直盯着他看,还直吞口水,于是,这干部就想请农民儿子吃一个。农民见状,连忙推辞。其实,不是农民不想吃,也不是吃不起,那时候一个肉馍只有两毛钱,但农民知道,自己身上的几十元钱是给儿子看病用的,不敢多花一分钱,所以只能让儿子忍着,等看好了病回家再说。后来,儿子病好了,也慢慢长大了,可每次提起肉馍的时候都会想起这事,也就会不自觉地去多买两个肉馍,带回去给父亲吃。   第二个故事说的则是文化馆的这位同志。他告诉我们,他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所以奶奶每次上街买回来一个肉馍,都会用刀切成四份,哥哥、姐姐、自己和奶奶每人一份。要知道,本就巴掌大的一个饼,再切成四份,就更没多少了,所以在他的印象里,肉馍是他从来没有吃够过的东西,可当他自己能够挣钱买足够吃的肉馍时,奶奶却已经离开了他……   如今,当潼关人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了,不再为吃穿生计发愁的时候,肉馍依然是潼关人心中的一种牵挂。虽然目前市场上的肉馍已经涨到了五元钱以上,可依然会遇到一些家住偏远乡村,特意进城来为老人买肉馍的年轻人。   也许,这就是潼关人的情愫。不论潼关肉夹馍技艺如何变通,对于潼关人来说,这肉馍便是潼关的味道。下一篇:盛全福(小舟)鸭片汤

潼关黄河鲶鱼汤

  以黄河风光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地———潼关黄河风景区以拥有黄河母亲唯一的:万里黄河第一弯;黄蓝相间的黄、渭、洛三河交汇;芦荡密布的万亩内河岛屿黄河鸡心岛而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特别是创始于潼关且为潼关黄河风景区独有的潼关黄河鲶鱼汤,更使游人趋之若鹜,流连忘返。国内外名人纷纷提字赋诗,赞不绝口。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摄制的鲶鱼汤专题片播放之后,更使潼关黄河鲶鱼汤名声大振,享誉国内外。其实黄河鲶鱼汤是在一种偶然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自古以来,潼关、黄河沿岸的人大部分以打鱼为生,传说在70年代,几位渔民在捕鱼之后,上滩休息做饭。当时渔民生活还颇为艰辛,大家只挑上几条不值钱的鲶鱼,在就地挖好的土灶上,架起了锅,填足了柴,做起清炖鲶鱼。一切就绪,几位渔民在地上玩开了“狼吃娃”的游戏,大家把炖在锅内的鲶鱼忘得一干二净。等到想起锅中炖的鱼时,只见锅面上浮着一层乳白色的汁盖,而盖下的鱼块却全都熬成了小渣渣。不料一尝,几人竟不约而同地叫道:“好喝,好喝……”“吃了半辈子鱼,还从没喝过这样美的鱼汤!”潼关黄河鲶鱼汤即这样“创作出来了”。   进入了改革开放年代,聪明的潼关黄河渔民,瞅准了这一契机,不断地研究构成配方,不断地完善烹调辅料,形成了这一名吃独特的烹调工艺,分别以不同形式在黄河边做起了鲶鱼汤的小本生意。9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升温,潼关县依据黄河的诸多优势,在此成立了黄河风景区,同时,也使鲶鱼汤这一产品越做越大。随着潼关黄河鲶鱼汤知名度的提高,以及黄河风景区的秀美风光,不仅吸引了本省渭南、西安、咸阳,临近省份如山西、河南、运城、三门峡、洛阳等地的游客也纷纷慕名而来,一品佳肴。黄河鲶鱼汤成为潼关黄河风景区的一个传统名吃,而被国内外游人青睐。   鲶鱼汤的制作方法   1、以鲶鱼为主料,色拉油、葱、姜、花椒、精盐、酱油、醋、香油等为调料。   2、将约500克活鲶鱼剖肚、去杂、洗净。   3、锅置火上,倒入花生油烧热,煸炒葱段、姜片、精盐,然后加清水2000克,花椒,将鲶鱼放入锅内文火慢炖,使鱼体内营养成份充分溶入水中。   3、水沸时,放入酱油、味精、香油等调料,盛入碗中即是。   特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下一篇:潼关南街背芯子

贲秃娃“卤烧鸡”

  贲秃娃“卤烧鸡”   染上了吸食鸦片的嗜好,家有四口人,日子贫困,家贫如洗。后有友人苏跛子(医生)为他传授卤蒸烧鸡制作方法。该人立志好学,并热心从事这一行业,于1924年(民国十三年)开始与其妻精心制作经营这一小吃,在潼关享有50年之声誉。   该产品最大特点是:肉酥、味鲜、色美、虹好,调料得当,干净卫生,在同行中一直名列前茅,博得当地顾客和各界人士以及外来客商的喝彩称赞,每日供不应求,成为潼关小吃的热门货,曾远销国内各地,如河南、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每月都有十多次外来客商前来定货。当时由于条件有限,曾用土办法包装。下一篇:潼关酱笋

饽饽馍

  砂子馍、饽饽馍又称石子饼、石头馍。选用拇指头大小的鹅卵石,放在生铁锅里用旺火烧焙,待锅底烧红、石子冒烟后,取出部分石子,把擀好的面饼平放在锅里的石子上,再用取出的石子覆盖在面饼上。约四、五分钟左右,透体金黄、葱香四溢的砂子馍即成。   砂子馍、饽饽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具古代“石燔”的遗韵。“石燔”是将谷物置于烧烫的石块上焙熟。砂子馍以发酵面团包裹猪板油和配制的佐料用滚烫的鹅卵石焐焙而成,其做法与古代的“石燔”一脉相承。地方风味小吃最能反映民族和民俗文化的内涵,唐代李匡义所著的《资暇录》一书中就有石子烙饼的记载。同州人“好相彦(好争斗之意)”,为打官司事先备好牢粮,用烧烫的石子烙烤熟薄面饼,故名“彦饼”,后因此饼是用石子代替鏊烙成的,又称“石鏊饼”。在唐代,石鏊饼还曾作为贡品入宫。且与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介绍的“天然饼”亦异曲同工:“用上白飞面加糖及脂油为酥,随意搦成饼样如碗大,不拘方圆,厚二分许,用洁净的小鹅卵石衬而焙之,随其自为凹凸,色半黄便起,松美异常,或用盐可。”饽饽馍源于“香饽饽”一词语,更显其香脆可口。   说起砂子馍、饽饽馍,潼关人最爱吃郭家的。他家做馍有决窍,所做的馍色香味形最佳、储存时间长,每天都将鹅卵石在清水里淘洗一遍后再去烙饼,这样烙出的饼没有一丁点焦黑。潼关郭家石子饼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作为传统肴馔的风味小吃,如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积淀渲进一样,经历了不断变化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砂子馍造型独特,可圆、可方,烙出的花纹像翻过来的石榴皮,颇有一种天然的图案美。其口味也特别,砂子馍用优质小麦面、小茴香、胡椒、香油、食盐和猪板油做成,吃起来外酥内软,油而不腻,葱香味浓。配加鸡蛋、食油的郭家饽饽馍更是当地 “坐月子”媳妇和老人的最佳食品。牋   下一篇:卤烧鸡

徐有才红烧黄河鲤鱼

  徐有才红烧黄河鲤鱼   特点:   肉嫩味香,色红汁浓。高中档合一,古城名产,可口经济。主料:   活黄河红尾鲤鱼一只(一市斤半重),发海参二两。配料:   玉兰片、水木耳、辣角、生姜丁、豆酱油、菜油、精盐、蛋清、粉芡、炼大油、料酒。作法:   1、将海参、玉兰片切成黄豆大小粒;   2、把鱼去鳞去鳃,顺肚剖开,两面划成菱形刀花,淋去血污,浸入酱油或盐水少待片刻,捞出挂上粉芡   3、将菜油烧热,把鱼放入锅内不停翻动,待外皮呈黄而未焦时即捞出;   4、撇开炸油,净锅后用炼大油一两烧热先放入姜块、葱段、精盐,后放入海参,玉兰片、木耳,即刻加入清肉汤约半斤,滚开放入炸鱼,翻两次,打上粉芡,再下料酒,豆酱油,待灸成稀糊状,即可出锅。注意:火要旺,时间要短。下一篇:潼关酱菜酱笋

卤烧鸡

  潼关驰名小吃—卤烧鸡,是制作能手贲秃娃的产品。秃娃又名贲忠胜,年轻时无职业,旧社会染上了吸食鸦片的嗜好,家有四口人,日子贫困,家贫如洗。后有友人苏跛子(医生)为他传授卤蒸烧鸡制作方法。该人立志好学,并热心从事这一行业,于1924年(民国十三年)开始与其妻精心制作经营这一小吃,在潼关享有50年之声誉。 该产品最大特点是:肉酥、味鲜、色美、虹好,调料得当,干净卫生,在同行中一直名列前茅,博得当地顾客和各界人士以及外来客商的喝彩称赞,每日供不应求,成为潼关小吃的热门货,曾远销国内各地,如河南、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每月都有十多次外来客商前来定货。当时由于条件有限,曾用土办法包装,例如利用亚细亚煤油桶用白碱水洗刷干净,每桶盛装六只烧鸡,由客商亲自监制,焊封桶口,运销外地。 下一篇:铃铃枣

潼关鸭片汤

  所谓鸭片汤其实就是烩里脊片。据说,这鸭片汤的名字也颇有来历。相传清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外逃西安,途径潼关,当地官员备满汉全席伺候,但慈溪独对潼关之传统名菜“脍里脊片”赞赏有加,说此菜味似御膳中的“鸭片”。因之,潼关烩里脊片从此得名“鸭片汤”,延至今日仍为潼关一大名菜。下一篇:潼关肉夹馍

潼关酱菜

   为潼关县传统土特产,源于唐代进献皇帝的贡品。其色泽鲜润、红中透黄、咸度适中略带甜味、质脆爽口、口味醇厚。品种有八宝酱菜连皮酱笋等。曾于1916年获巴拿马世界名特食品博览会银质奖,享誉海内外。下一篇:潼关黄河鲶鱼汤

铃铃枣

  出产于合阳洽川镇南义村,因其晾干后枣皮不皱,饱满光亮如鲜,形圆似铃而得名。此枣以皮薄、肉厚、核小、味甜而名闻收遐迩。人们常将它串成枣牌子作为馈赠礼品。( 渭南)下一篇:苹果脯

苹果脯

  苹果脯采用渭北优质苹果加工而成,色泽鲜亮,块形端正,果香浓郁,绵甜爽口,集色、香、味于一身,是人们喜爱的佳品。( 渭南)下一篇:纸塑窗花

纸塑窗花

  其图样有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生辰十二相等,而以戏剧人物为主。农村巧妇边思边做,用白布包缝人物头型,给以眉目,施以粉黛,用各色绸绒、铝箔及蜡光、皱纹纸剪贴人物装束。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民间博物馆等单位,珍藏了合阳县新池乡张家村艺人罗占花作品150幅。( 渭南)下一篇:渭南剪纸

面花

    俗称“花花馍”,属面塑艺术。种类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花馍。他以普通面粉为蕊,特等面粉为皮,借用针、梳、刀、剪等工具,靠捏、剪、修、缀而成。相传它是古代图腾金石礼器演化的产物,也是劳动妇女智慧的结晶。我市民间普遍盛行,尤以合阳、华县面花为佳。两县“面花”都曾先后到北京、西安等地展出,引起极大轰动。1990年3月和阳县独店乡面花艺人赵秀琴表演制作的中秋礼馍“蛤蟆吐娃”荣获陕西省面花大赛一等奖,“狮子糕”等5见面花作品参加全国首届工艺美术佳品展销和赴日本“中国艺术周”展出( 渭南)下一篇:潼关酱菜

盛全福(小舟)鸭片汤

  盛全福(小舟)鸭片汤   特点:   肉嫩汤鲜,老少咸宜,汤用尽,碗底无星点沉渣。可作汤菜,亦可冷拼,宴席家常两便。   主料:   猪里脊肉4两,鸡蛋(用蛋清)一只,水汾面一撮,炼猪油(板油),姜块,水木耳,玉兰片,盐水,   味精,大料,花椒水,鲜肉汤,料酒一小勺,芝麻油一小勺,芝麻油一小勺。做法:   1、将肉竖切半寸宽,一寸长,半厘米厚,拌上粉面、蛋清;   2、将炼好的板油放入炒勺内烧至有烟,先用花椒10多粒过一下,油勺离火把肉放入,用漏勺不断   翻动 约一分钟左右捞出,沥去浮油,达到肉色乳白,七成熟;   3、将肉汤放入勺内,烧开加入大料水、姜块、葱节、烧一分钟、捞出姜块、葱节,再放入木耳、   玉兰 片,最后放入肉片,滚开撇去浮沫,盛入汤盆,滴上芝麻油。   注意:每道工序操作前均须将炒勺用清水洗一道,抹干再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下一篇:赵清斌(春娃)黄焖鸡

潼关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城关街道 潼关酱笋 潼关酱菜酱笋 金矿资源 潼关肉夹馍 潼关黄河鲶鱼汤 贲秃娃“卤烧鸡” 饽饽馍 徐有才红烧黄河鲤鱼 潼关鸭片汤 铃铃枣 苹果脯 纸塑窗花 面花 盛全福(小舟)鸭片汤 赵清斌(春娃)黄焖鸡
秦东镇 潼关酱笋 潼关酱菜酱笋 金矿资源 潼关肉夹馍 潼关黄河鲶鱼汤 贲秃娃“卤烧鸡” 饽饽馍 徐有才红烧黄河鲤鱼 潼关鸭片汤 铃铃枣 苹果脯 纸塑窗花 面花 盛全福(小舟)鸭片汤 赵清斌(春娃)黄焖鸡
太要镇 潼关酱笋 潼关酱菜酱笋 金矿资源 潼关肉夹馍 潼关黄河鲶鱼汤 贲秃娃“卤烧鸡” 饽饽馍 徐有才红烧黄河鲤鱼 潼关鸭片汤 铃铃枣 苹果脯 纸塑窗花 面花 盛全福(小舟)鸭片汤 赵清斌(春娃)黄焖鸡
桐峪镇 潼关酱笋 潼关酱菜酱笋 金矿资源 潼关肉夹馍 潼关黄河鲶鱼汤 贲秃娃“卤烧鸡” 饽饽馍 徐有才红烧黄河鲤鱼 潼关鸭片汤 铃铃枣 苹果脯 纸塑窗花 面花 盛全福(小舟)鸭片汤 赵清斌(春娃)黄焖鸡
代字营镇 潼关酱笋 潼关酱菜酱笋 金矿资源 潼关肉夹馍 潼关黄河鲶鱼汤 贲秃娃“卤烧鸡” 饽饽馍 徐有才红烧黄河鲤鱼 潼关鸭片汤 铃铃枣 苹果脯 纸塑窗花 面花 盛全福(小舟)鸭片汤 赵清斌(春娃)黄焖鸡

潼关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