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贞元镇南可手织布 | 贞元镇南可手织布 南可村地处武功县贞元镇东南方,现该村人口1986人,376户,有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400亩。2007年,全村经济收入890万元,人均纯收入3500元。村中劳务输出。一村一品等特色经济呈现出多轮驱动、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 该村依托南可手织布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手织布产业,目前该村己发展织机420台,吸纳农村闲散劳动力600多人,生产的4筝24色线手织布产品,色泽鲜艳,环保实用,供不应求,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受到各大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在南可的带动下,周边十二个村手织布产业也蓬勃兴起,累计发展织机1500余台,1200余户群众已经加入南可手织布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领下,贞元镇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手织布专业镇,形成了年产南可牌手织布(蚕丝)床单及其他手织布产品3万多条(件)的生产能力,可生产床单、被罩、衬衣、坐垫等二十多个品种,仅此一项年创收1500多万元,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南可村已经成为陕西省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下一篇:北韩大麻花 |
倪家大锅盔 | 倪家大锅盔 倪家大锅盔,来源于古代士兵在作战中应急,把面粉调料和为面片放在头盔上烧制,祖先以此为原理研制而成。 倪家大锅盔,在祖传工艺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配方优良,做工精细,采取专用优质小麦面粉经过特色发酵,改用铁锅文火加红外线慢烤,不含任何添加剂和人工色素,属绿色食品。逐渐成为一项颇具特色的大众食谱。 倪家大锅盔的特点是: 煮吃不烂、光滑筋斗、干吃酥脆、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种类有:煮吃、干吃、原味、五香、麻辣、蛋酥、油酥、芝麻、花生粉、核桃粉、高钙等。 规格:由原来的15斤1种改为现在的5种,即15斤、10斤、8斤、5斤、3斤,让人们各取所需,吃的更好、更香。在包装上实行软、硬、精、特,让人们在吃到正宗锅盔的同时,得的经济、用的实惠、装的体面,在走亲访友中享受快乐和温馨。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市以来,一直被消费者誉为馍中之王,曾多次被中央和陕西省电视台专题宣传报导,倪家大锅盔已经成为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销往省内外各大小城市,多年来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倪家大锅盔现经过专卖店、超市、泡馍馆、网络、连锁经销等多种渠道,销往省内外。下一篇:武功镇饸咯面 |
武功大蒜 | 武功大蒜 |
武功镇旗花面 | 武功镇起花面是一种面食。选用精粉制作,面条细而长,以大肉、鸡肉婉汤,蛋饼、黄花、葱白为佐料,酸味出头,是当地群众的一种传统食品 是一种当地群众非常喜欢的面食,也叫一口香或起花面。一般用来招待贵客的,主要以优质面粉制作的面条为主料,汤料是以高汤辅以其他材料制作。臊子是以黄花、木耳、海带丝、鸡丝、大肉炒制而成。漂菜是以葱花或韭菜花、蛋皮花、等制作而成。成品以“薄、筋、光;酸、旺、香”著称。 说起武功的旗花面,还有一段美妙的历史故事:相传明孝宗正宫娘娘得了一场怪病是茶饭不思,众太医束手无策。 恰巧宫中有位厨师,农家出身,知晓娘娘是多食山珍海味,肉食过剩所致,于是便在清凉的鸡蛋汤内下了几根手工面条,伴有臊子、葱花、姜丝、鸡蛋饼等,调味以陈年老醋出头,正宫娘娘连吃几碗,皇帝听闻大喜,亲口品尝,边吃边赞。在吃的时候,皇帝看到碗内臊子菜和菜油黄白绿,色彩分明,挑起面条形如小旗,放进碗内状似花朵,明孝宗遂起名旗花面,列为宫廷御饭。 后来,康海是弘治年间钦点头名状元,官居翰林院修撰。他是武功人,喜食面条,让自己的厨师向御膳房的厨师学会作旗花面的方法。被罢官后,他带厨师回故里,于是旗花面便在武功流传开来。七百多年来,旗花面一直在武功流传至今。 捧着一碗历史悠久的旗花面,感受这道独特的美味,这个时候,你一定会为酸辣可口的旗花面叫好,吃在嘴里,面条柔韧、爽滑,瞬间就征服了你的味蕾,此时的你心里会洋溢出满满的幸福感下一篇:普集烧鸡 |
普集烧鸡 | 普集烧鸡有近50年的历史。色味俱佳,肥而不腻,酥嫩可口,比较有名 普集烧鸡,起始于河南人氏郭志平。抗日战争期间的1940年,为了逃避战乱,他携带家眷,一根扁担两只筐,来到陕西省武功县普集镇投友定居,并拿出看家本领,以祖传清官烧鸡技艺谋生。郭家烧鸡香酥鲜嫩、色味俱佳,很快远近闻名,因普集位于陇海铁路沿线,后又成为武功县政府所在地,普集火车站人流量大,烧鸡被旅客带到四面八方,因而定名为普集烧鸡。 普集烧鸡制作极为讲究,首先,严格选鸡,一年生的嫩鸡,鸡冠要鲜红、毛色光滑顺溜,禁忌病鸡、死鸡。宰杀时要让鸡血流净,水温适中,太热会烫伤鸡皮;大凉鸡毛拔不尽。宰好的白条鸡用清水冲洗,在水中浸泡几个小时,再用热水除腥,晾干后抹上蜂蜜和香油。其次,用大火将菜油烧滚,进行油炸。定好火侯是关键,炸的时间过长,势必色泽深黑;炸的时间短,上不了色泽;只有适度,才能皮黄色亮。调料要优质蜘干姜、花椒、桂皮小香、西大香、丁香、沙仁等。把这些调料用纱布包严,再加上少许冰糖,一齐投入加水的原汁汤中,再把炸过的鸡入锅,先大火烧开,再以文火慢卤,使料味渐入肉内。烧鸡煮熟捞出,再涂上香油,以保持纯肉原色。提起原汁汤,主要突出一个“陈”字,俗称陈年老汤。据说河南人氏郭志平当年来武功时,担子里就有一个密封的陶瓷罐,内盛陈年鸡汤。相传,那是郭氏0在清乾隆年间从官里带回来的,每次煮鸡时续水加火,保持汤的清亮,新鲜和原汁原味。将烧鸡捞出包装,再把锅汤装罐,保存续用。 普集烧鸡经十多道工艺精制,鸡形饱满、肉质鲜嫩、色泽酱红、油光发亮、鸡肉完整、酥烂无渣、醇香爽口、回味无穷。过去在普集火车站,人们争相抢购,既是旅途中的美味佳肴,又可带给远方亲朋品尝,普集烧鸡一举成名。 郭志平虽早已辞世,但他的技术留传了下来。目前,尤其普集烧鸡店胡希泉学艺精湛,他做的普集烧鸡功夫到家,其香、其酥、其嫩、其味、其形,无不堪称一绝,生意颇为兴隆,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武功特产。 下一篇:农业始祖后稷传说 |
-大麻花 | --花 -麻花于明洪武年间由武功-村韩氏宗祖韩林始创,迄今已历六百余年。-麻花以优质小麦精粉和精炼植物油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工艺、科学配方和现代生产管理技术精制而成。 -麻花以“香、酥、脆、鲜”闻名遐迩,系纯天然食品,富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口味独特是居家旅行、馈赠亲友的绿色健康食品。下一篇:倪家大锅盔 |
西农萨能奶山羊 | 一、西农萨能奶山羊特性 产地:中国陕西武功。 特点:莎能奶山羊具有奶畜特有的楔形体形,体格高大,细致紧凑。成年公羊体高80~90cm,体重75~95kg;成年母羊体高70~78cm,体重55~70kg。头长,面直,耳长直立,眼大灵活。被毛粗短,为白色或淡黄色。皮肤薄,呈粉红色。公、母羊均无角或偶有短角,大多有须,有些颈部有肉垂。公羊颈粗壮、母羊颈细长。胸部宽深,背宽腰长,背腰平直,尻宽而长。公羊腹部浑圆紧凑,母羊腹大而不下垂。四肢结实,姿势端正。蹄壁坚实呈蜡黄色。母羊乳房基部宽广,向前延伸,向后突出,质地柔软,乳头1对,大小适中。年泌乳期为300天,产奶量为600~1200kg,个体最高产奶量达3080kg,乳脂率为3.8%,产羔率为200%,利用年限为10年左右。群众称西农莎能羊有“头长、颈长、体长、腿长”四大特点。西农莎能奶山羊以体格高大,泌乳性能好。适应性强,贵传性稳定和改良土种羊效果显著闻名全国。 二、全市奶山羊养殖基本情况 2005年全市奶山羊年末存栏48万只,其中能繁殖母畜26万只,产羊奶7.10万吨。奶山羊以关中奶山羊为主,其次为莎能奶山羊,占奶山羊的20%左右,主要分布于富平、临潼、泾阳、三原等县。 下一篇:武功大锅盔 |
武功猕猴桃 | 武功猕猴桃是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的特产。猕猴桃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在南仁的曹店村及小村的薛村种植,当时主要以“秦美”为主。1998年薛村猕猴桃荣获省质监局名优产品称号,近年来面积不断扩大,全县十二个镇(中心)都有种植,品种主要以“秦美”“徐香”“红阳”等为主。 武功县已栽植猕猴桃面积约8.6万亩,初步形成了以武功大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主的猕猴桃产业带,已建立了南仁上寨、下寨、刘家塬、靳家塬;代甲的李家村、代家村、许家村;贞元的望人腰;长宁的田段、葛家;河道的河大村;武功镇的联合、新庄等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产业规模和生产水平逐年上升,产业效益凸现,猕猴桃产业已经成为我县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下一篇:武功苹果 |
武功苹果 | 武功苹果是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的特产。武功县地处关中平原,苹果是该县的重要经济作物。“可以说十户人家中有八户种苹果。” 武功县水果种植种类主要为苹果、梨、葡萄、桃、杏、柿子、猕猴桃、红枣等,2010年以前,境内水果主要以苹果为主,苹果主要分布在我县上塬的游风、苏坊、武功镇、代家、贞元、河道等镇(三农中心),品种在1995年前以秦冠为主,随后以红富士为主,今面积较大的村有游风的新村、苏坊的代家、武功镇的羊圈、代家的南留、贾晁、贞元的“三川”、桃宋、河道的咬马等村。 下一篇:插酥加鸡蛋 |
插酥加鸡蛋 | 插酥加鸡蛋 [插酥加鸡蛋] 面白油大、色泽金黄、酥脆清香,久吃不厌,适胃可口,人人喜爱。下一篇:武功大蒜 |
武功镇饸咯面 | 是一种当地群众非常喜欢的面食,一般是前面支一口汤锅,两边是调料和佐料盘,捞面浇汤的人坐在中间。下面的一般都在后堂,采用老式的人力饸咯床压面,下边是一口煮面的锅一般每次只煮两到三个人的面。一般用来招待贵客的,主要以优质面粉制作的面条为主料,汤料是以酸辣汤辅以其他材料制作。漂菜是以葱花制作而成。成品以“酸、辣、香”著称。主要是在冬天有卖的,在寒冷的冬天一碗下肚浑身热乎乎的充满热量。下一篇:武功镇凉皮 |
武功镇凉皮 | 在陕西凉皮是一种大家都喜欢的快捷食品。各地都有不同的做法,但是在陕西咸阳的武功镇,做法有些不一样,它在其他的制作方面和周围差不多,但在调料上用料比较考究。以有名的秦椒原料制作的辣椒油、以本地产的大蒜制作的蒜水、芥末、调料水、等都是采用精选的上等材料采用秘法制作。调制的凉皮红润光滑,入口润滑筋道味道酸辣清爽。是地道的当地名吃。下一篇:西农萨能奶山羊 |
武功大锅盔 | 武功大锅盔,不是一般见到的那种,厚有10多公分,大就是看锅的大小了,一般直径约为50公分。 |
武功烟叶 | 武功烟叶种植及烤制加工技术,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民国期间,上下塬均有种植,多以自食为主。建国后,苏坊、游风、武功镇成为本县烟叶的主要产区,戴家、贞元、长宁、河道等地也有零星种植。1949—1954年间,本县年种植面积10000亩左右,1955年后,徘徊在600—1000亩之间。1988年面积达2.05万亩,亩产148.6公斤,总产3194吨。1990年,全县种植3.47万亩,总产3706吨,被国家烟草局确定为“晒烟基地县”。其品种主要有“落地黄”、“黑大汉”等,古老的烟种“小兰花叶”偶有种植。 下一篇:武功镇旗花面 |
三原蓼花糖 | 三原蓼花糖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相传曾得到慈禧的赞赏。它样子像鼓槌形,金黄色的表皮有一层白芝麻,里面是蜂窝状糖心,吃起来瓤美味久,松、甜、酥、脆、香。风味独特,成为陕西省传统的名贵食品之一。 三原蓼花糖,起源于陕西省三原县,始产生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已有49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末时,每值腊月,南方一带的小贩,利用当地盛产的优质江米(即糯米)制成年糕,运到三原,泾阳一带去卖。临到年关,卖剩下的年糕不便带回,寄存在亲友家里,挂在楼上让其阴干。次年来后,将其捣碎,和成条棒状,用油炸后再卖。这种隔年的陈年糕,经风露,又粉碎和成棒状,经油一炸,内部蓬发,体积膨大,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人们称其为“棉花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制作棉花糖的方法。在米粉中加一定的黄豆浆,使其更加蓬松泡发,并在其表面粘芝麻仁或白糖。食者交口称赞:“僚,(关中方言,“好”的意思)僚得太!”故又称为“僚花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搜集珍馐奉献,将“僚花糖”作为地方名贵食品贡奉,慈禧太后大加赞赏。慈禧见“僚花糖”的形状酷似她在草原上见过的一种蓼花果实,觉得有趣,并取其谐音,遂云:“干脆叫它蓼花糖,既形象,又别致”。以后,人们便改称为“蓼花糖”,列为贡品。清康熙进士温义,在《纪念堂遗稿》中有诗赞曰:“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色形似莲藕,风味告乃翁”。 三原蓼花糖,其外表包裹有白糖粉与芝麻仁两种。系用新鲜优质糯米,上等黄豆、白糖、植物油等为原料,佐以熟芝麻。其加工工序,经选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擀片、搓条、制坯、阴干、贮存、发坯、油浸、炸制、浇浆、挂皮等24道工序制成。一般冬季制坯,四季加工成品。从投料到出成品大约需要半年时间。成品呈圆柱体,个大体松,皮色金黄,肉质洁白,呈丝网状,香甜酥脆,绵软易化。 三原蓼花糖,历史悠久,味形兼美,畅销不衰。目前,除销于省内外和北京、广州等地外,还出口香港等地。改革开放以来,三原县每年生产蓼花糖1500吨左右,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1985年和1987年,先后荣获“陕西省优质产品”和“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和1992年又先后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和“中国经济特区成果博览会金质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博杰品尝了南茂牌蓼花糖后,挥毫题写了“蓼花糖宫廷食品”七个大宇。 下一篇:三原白封肉 |
兴平辣椒 | 陕西省兴平市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全市总面积507平方公里,总人口5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4万人,辖7镇4乡3个街道办事处223个行政村,辖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方便,光照充足,地下水资源丰富,素有“关中白菜心”、“平原粮仓”和“辣蒜之乡”的美誉,是陕西省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县市之一。 兴平地区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10.1卡/cm2,日照时数为2005.4小时,年平均气温13.1℃,最高温度42.2℃,最低温度-19.9℃,年平均降水量528.4毫米,海拔高度390—541.8米,是大蒜和辣椒生产的优生区。 辣椒和大蒜是我市的传统农产品,栽培历史悠久,素有“唐蒜明椒”之称,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兴平辣椒种植面积3.5万亩,年产辣椒7000吨;大蒜种植面积稳定在5.5万亩,年产蒜苔3万吨,蒜头3万吨,辣椒和大蒜的年产值近3亿元。兴平大蒜蒜头肥、瓣个大、包衣紧、味辛辣,蒜苔翠绿鲜嫩、体长均匀、辛辣适中、味道鲜美,久负盛名。兴平辣椒生产基地属典型的温暖带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光热资源丰富和雨热同季的特点,年降水量的85~90%集中于线辣生长的旺盛期,有利线辣生长发育。另外,兴平市的辣椒生产基地海拔在400—500米之间,生育期季风较多,风力缓续,对改善线椒作物群体通风透光条件显然有益。因此,兴平的线椒色泽红亮,辣味浓郁,营养丰富,品佳味香,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椒中之王”和“一枝独秀”。 兴平辣椒种植面积35000亩,主栽品种为兴平线椒和优质8819线椒,年产辣椒10000吨以上,年加工辣椒粉和辣椒油20000吨(从新疆、岐山等地调入)。1999年“兴平线椒”被国家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抽检为“一级品”。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土壤:培育兴平线椒的垆土是自然褐土经人类长期的耕作和施肥,堆积覆盖形成的。垆土土体结构为“蒙金型”,上层为覆盖层,质地为砂轻壤至中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高,结构良好,通透性好,利于作物生长。下层为粘土层质地吸收性强,能托水托肥,具有耕作性良,上松下实,保水保肥,抗旱抗涝等特性,该种垆土仅分布于以兴平市为中心的渭河冲积平原上的狭小地带。 气候:兴平线椒生长地的气候属于雨热同季的暖温带半湿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受秦岭山系等独特的地理因素影响,该地区辣椒成熟期的夏季昼夜温差极大(13.6℃),这十分有利于秦椒养分的积累。 二、源远流长的栽培历史 兴平市从唐期初年即开始种植秦椒,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经过数代人的辛苦培育,并结合当地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逐渐培育出今日享誉国际市场的天下第一椒——兴平线椒。 三、举世无双的辣椒品质 兴平辣椒以株型紧凑,结果集中、果实长、果顶实而弯、果肉厚、油分大,辣味浓厚为特点,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具有开胃健脾、活血名目、健美减肥之功效,远销东亚、东南亚等10多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顾客青睐。 兴平辣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陕西省兴平市桑镇、汤坊乡、丰仪乡、庄头镇、赵村镇、马嵬镇、阜寨乡、田阜乡、西吴镇等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下一篇:秦川大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