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兰考泡桐 | 兰考县泡桐材质轻柔,结构均匀,不翘不裂不变形,耐蚀耐腐耐高温,是制家俱、模型、乐器的上乘材料。经北京乐器研究所对全国十几个地区桐木板材的研究鉴定,确定兰考泡桐为全国制做古筝、琵琶面板等乐器的最佳材料。兰考县位于黄河岸边,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在此泛滥改道,形成了大面积地质疏松、透气性能较好的少质土,对泡桐生长十分有利。60年代初,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根据兰考的地理环境倡导栽种泡桐。自那时起,泡桐的种植得到推广,成为兰考县农业一大优势。兰考泡桐是我国八大优良树种之一,生长迅速,当地有“一年一根杆,两年粗如碗,三年能锯板“之说。8-10年采伐,胸径可达50-80厘米,材积量在0.5立方米以上。因此,当地群众说:“要想富,栽桐树,生产致富好门路。”目前,兰考县泡桐树达600多万棵,每年除满足当地需要外,还可向国家提供3万多立方米的桐材,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桐木生产基地。兰考泡桐加工的桐木漆器,毛拼板等在日本享有盛誉,年创汇3000万元。加工制作的琵琶、古筝等乐器远销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开封)下一篇:兰考豆腐乳 |
兰考百合 | 兰考百合又名摩罗、强瞿,也称番韭。产于河南兰考。“考百”,种植历史悠久,据说,明朝有一进士,用考城所产百合敬献给皇上,于是龙颜大悦,赐名“考百”。百合营养价值极高,蛋白质、醣类和矿物质的含量都比较丰富,特别是蛋白质含量较高。既是美蔬,又是良药。“考百”肉质细腻,营养丰富,味道淳厚、鲜美,是滋补佳品。下一篇:兰考沙里红 |
兰考齐氏大刀面 | 中华一绝——齐氏大刀面又称“长寿面”,起源于宋朝,发源于盛产小麦的豫东兰考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清朝末年,齐氏大刀面的传人齐东魁看到大家这么热爱吃大刀面,就在民间大刀面的基础上大胆地对其进行创新制作。精选优质面粉、鸡蛋清、食盐、小苏打等,经过人工和成,再经过长达1.6米的擀面杖八擀八推八压,使面皮犹如白绫,薄至透明显影,隔面可观报纸;然后右手提刀,左手按面,随着长3尺、宽5寸的大刀的起落,细如发丝能穿针、长而不断、用火一点就着的大刀面就制作而成。水开下面,面条浮起即熟,只用十几秒钟,细如线,晶莹透明,柔韧滑润,口感清香爽口,食而不腻的一碗大刀面就出锅。夏季,用蒜汁、香醋、芝麻酱、小磨油、姜末、葱花、香油凉拌,营养丰富,清香爽口,味道鲜美;冬季,浇上用鱼、虾肉、大葱、生姜等名贵调料,慢火精炖而成的汤汁,醇香可口,味道宜人。 齐氏大刀面在全国一些城市均有流布,如郑州、石家庄、济南、北京、天津等地都有齐氏传人现场制作大刀面,提供给热爱面食者以美味佳肴。《郑州晚报》1994年还专门对齐氏大刀面的做法作过详细报道。2007年,齐氏大刀面第四代传人齐进攻凭着齐氏大刀面的特殊制作手法,获得河南省第二届豫菜品牌大赛的最高奖项——面点单项技术优秀奖。齐进攻现场还表演了大刀面的制作过程,受到与会领导、专家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2009年12月,齐氏大刀面被开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3年11月18日,齐氏大刀面入驻小宋城特色民俗餐饮商业街区。 2014年5月9日上午,1总书记来到焦裕禄干部学院,参加并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中午在焦裕禄干部学院用餐。当日午餐的重头戏便是开封兰考特色美食——大刀面。下一篇:张波香油 |
兰考豆腐乳 | 兰考豆腐乳始创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最初是由兰阳县(今兰考县)城西街“崔福兴酱菜园”制作。据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朝中有一兰阳县籍的梁姓御史,随神宗皇帝出京巡游,来到汴梁(开封),顺便回兰阳县带回“崔福兴酱菜园”制作的豆腐乳,皇帝食后大加称赞,日“臣孝于孤,迎风十里香”。从此,兰考‘迎风十里香’的美名传遍全国。 兰考豆腐乳酱红透明、细腻粘软,咸中透香,香中透甜。富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与多种维生素。具有增食、助消化,健肠胃等功能。1985年经省有关部门鉴定,各项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商业部颁布发的标准,该产品目前已大规模生产,畅销省内外。 下一篇:兰考百合 |
张波香油 | 张波香油是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的特产。张波小磨香油是以国产优质芝麻为唯一原料,采用我国传统工艺“石磨水浮法”加工而成,有效的保护了芝麻的营养成分,色泽棕红,香味醇厚,浓郁持久。 兰考县张波香油有限公司是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金30万元。是在原兰考张波香油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家独资民营企业,位于兰考道南迎宾大道西侧。从进入这个行业到如今的公司,已传承三代,我们所传承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加工工艺,更有“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理念。我们的产品地方特色浓郁,包装精美,是您居家食用,馈赠亲朋,企事业单位发福利的最佳选择。 下一篇:脂油火烧 |
脂油火烧 | 传统风味小吃,以死面摔打成宽条,抹上葱花,板油丁、卷起后再烙成饼,入炉烘烤,边烤边抹油,黄焦喧大。民国以来,以王景泰制作的最著名。下一篇:锅面 |
锅面 | 风味小吃,早在清末汴市已有。它以鸡蛋、碱、盐和面,擀成薄片,切成帘子棍,以清汤煮熟,放入叉烧肉、鱿鱼丝、冬菇、玉兰片等即成。1978年被定为“名产风味小吃”。下一篇:麻叶 |
麻叶 | 五月端五节令食品,以死面擀薄皮(带芝麻)裁切成长条形,单片或合片掏股用油炸制。 咯馍刷上面酱,卷了麻叶,就是咯馍麻叶了。 下一篇:焦烧羊肉 |
焦烧羊肉 | 焦烧羊肉为传统名菜之一,佐以葱段、面酱食用,具有焦香利口之特色。 下一篇:烫面饺 |
烫面饺 | 烫面饺,用精白粉作皮,猪前胛后臀肉作主馅,配适量大葱、韭黄、白菜心、生姜、佐以白糖、料酒、小磨油、食盐、味精等。把面烫好,擀成薄皮,包成如新月型的面饺,上笼清蒸,十分钟即可。 下一篇:兰考泡桐 |
兰考沙里红 | 又名红果。味道酸甜,具有消积散气等功用。现医药所用山楂丸,热性健脾胃,助消化,还可加工成多种食品如山楂糕、糖蘸山里红和红果酒等。沙里红个大、大红色、皮薄、肉厚呈粉红色,闪光发亮,食之味酸甘美。下一篇:兰考葡萄 |
兰考葡萄 | 兰考地区的葡萄种植产量高、品种多。所产葡萄具有色泽晶莹,皮薄肉细,汁甜如蜜,营养丰富等特点。用兰考葡萄为原料制成的葡萄酒,浓香馥郁,清洌甘甜,广受好评,不失为国产葡萄酒中的上品 下一篇:兰考齐氏大刀面 |
杞县大蒜 | 杞县大蒜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经过长期的精心培育,现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土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产品远销英、美、香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杞县大蒜的主要特点是个大瓣大、蒜肉洁白、鲜差不多爽脆、辛辣味香,尤以吃过生蒜后,口腔中不留异味而受到欢迎。杞县大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及维生素A、B、C、等多种营养物质,它不仅是人们喜爱的调味品,而且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现代医学认为,大蒜生辛热、熟甘温、有小毒,具有杀虫除湿,温中消食,清热解毒,破恶血、止痛等功效,对治疗痛肿疗毒、水气肿满、腹泄痢疾,腹中冷痛等症均有疗效。 杞且大蒜生食香辣可口,开胃提神,加入肉中可调味去腥,用大蒜腌制的糖蒜、咸蒜、绿蒜、什锦菜等都别个风味。现在,杞县已被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选定为大蒜出口重点县。 苏木大蒜 国际市场的“超市蒜”、“礼品蒜”大部分来源于苏木,大蒜交易市场内拥有店铺500余家,年成产量11万吨,交易额1.2亿元,成为全国大蒜四大集散地之一,“全国大蒜产业十强乡(镇)”被誉为“大蒜之乡”。投资1800万元建造的30座冷库,可对2.8万吨大蒜进行保鲜储存,建成的22座蒜片加工厂可对2000吨大蒜进行深加工,年产优质蒜片500余吨。 (1)土壤地貌情况:杞县属豫东平原的组成部分,从地质构造上看,开封坳陷东部。全县土壤分为潮土、风沙土两大类、4个亚类、6个土属,14个土种。全县两合土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县中部湖岗乡的南界。县北部为黄河故道青沙土带,南以惠济河为界,南部低平淤土地带,北与两合土带相接,南部到县界。全县地势平坦,生态环境良好,土地资源丰富,地力肥沃,平均土壤pH值8.2、有机质0.8-0.13%、全氮0.7-1.2%、有效磷10-30mg/kg,土壤肥沃,土质疏松,耕性良好,保水保肥力强,适合作物生长。且属广阔的农田区,环境容量大,区域环境质量较好。 (2)水文情况:该地区范围内为黄河流域惠济河水系、铁底河水系、涡河水系、大堰沟水系。汛期为5-9月份,水量集中。水源为地下水,灌溉多井灌,种植业灌溉水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相应标准的要求,水质质量合格,井 灌,种植业灌溉水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相应标准的要求,水质质量合格,适宜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3)气候情况:该地区地处北温暖温带地带,冬季受极地大陆冷气团控制,夏季受西太平洋孟加拉湾暖气流影响,四季转换分明,“春干大风多,夏热雨充沛,秋爽日丽和,冬冷雨雪少”,是较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日照年均2292时,日照率51%,6月份最高,为56%,1月份最低为45%。全年太阳辐射总量115.17千卡/cm2。四季中,夏季日照最多,冬季最少。 无霜期年均210天,80%保证率200天。一般年份,谷雨至霜降前,为无霜期。早霜、晚霜对农作物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以晚霜为重。 杞县年均降水量722.8毫米,年际变化范围较大。四季中,夏季降水最多,占全年降水的58.1%,次为春季,再次秋季,冬季最少。暴雨、特大暴雨常出现在夏秋,集中在7-8月份。 杞县年平均气温14.1℃。一般冷年偏涝,暖年偏旱,常年则雨量比较适中。年内冷期平均95.2天,候平均气温9.9℃-0.1℃,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6℃;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3℃,极端最热43℃。 年均在0℃以上的积温5237.4℃,年均307天;5℃以上的积温5053.9℃,年均257天;10℃以上的积温为4702.5℃,年均218天,15℃以上的积温为3959.1℃,年均168天,20℃以上的积温为3105.9℃,年均218天。以上积温完全可以满足当地农作物一年两熟 杞县气候适合于露地蔬菜一年二熟及喜温作物生长期内的需要。 (4)人文历史情况:杞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农产丰富,为河南大县,历史曾为杞国,现为中国著名大蒜之乡。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高等院校蔬菜栽培学,曾把杞县大蒜品种及其栽培方法收录其中。杞县酱菜驰名中外,其中腌制的杞县糖蒜、蒜泥、蒜酱等也闻名遐迩。 杞县大蒜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杞县大蒜栽培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九十年代后期,杞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制定了“区域化布局,模式化栽培,社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规划,把加快大蒜产业发展作为兴县富民,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来抓, 大力实施“大蒜带动”战略,走出了产业化,科技化,规模化发展之路。使大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1年面积已达近40万亩,到2008年达到60万亩,年产大蒜80万吨。为提高杞县大蒜国内外的知名度,县委、县政府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对外宣传,积极参加国内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和多种形式的评选活动。2001年9月份,我县成立了杞县大蒜协会。每年召开1-2次协会交流大会,对大蒜产、供、销及加工业的发展意见和建议进行交流和探讨,推动了杞县大蒜产业化的向前发展。 2001年11月,杞县成功承办了全国蔬菜协会委员会工作会议。2003年5月,“金杞”牌大蒜被评为中国百姓最喜爱的农产品,荣获“中国蒜王”称号。2004年10月和2006年,连续两年荣获河南省名牌农产品荣誉称号。杞县大蒜经过近几年来迅猛发展,全县先后建成了县城西关、苏木乡、葛岗镇、五里河镇、高阳镇、阳固镇六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大蒜交易市场。培养了以大蒜经销为主的3000多人农民经纪人队伍。随着杞县大蒜产业的不断壮大,杞县冷藏业和加工、经营业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大蒜冷藏保鲜库600多座,年贮藏能力达到25万吨。建成蒜片、蒜米、蒜粒、蒜油等加工企业80多家,年加工能力5万多吨。相继成立了国懋进出口贸易公司、一品农贸公司、中农大朝来有限公司、通达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等80多家大蒜贸易企业。随着杞县大蒜销售渠道的不断拓展,我县已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大蒜销售网点,且远销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杞县大蒜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每年直接间接出口大蒜制品25多万吨。 2007年5月18日,杞县成功举办了“中国杞县第一届大蒜节”,2008年6月12日,又成功举办了“中国杞县大蒜经贸洽谈会”,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大蒜商贾云集杞县,大力推动了杞县大蒜产业的产、供、销及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后每年杞县都要举办一次与大蒜生产、销售有关的盛会,以达到“政府搭台,经贸唱戏,以蒜为媒,联结内外,实现双赢”之目的。2008年6月1日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具有国际顶端域名的“中国杞县大蒜网”网站(http://www.zgqxdsw.com),进一步加快了杞县大蒜产业信息的发布和交流,推动了杞县大蒜产业的快速发展。 杞县大蒜的认证等情况:2001年,杞县大蒜被河南省质检局认定为大蒜无公害生产基地;2001年11月29日,经河南省质检局批准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2002年5月28日,杞县大蒜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全国第一家荣获“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的蒜类产品(证号:0000040);2002年6月28日,“金杞”牌大蒜商标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定注册(证号:1797632);2003年11月,“金杞牌大蒜”被评为中国“名优产品”,荣获证书;2003年和2006年连续两次荣获河南省“名牌农产品”荣誉称号。 杞县大蒜生产严格按照《大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并在杞县葛岗镇、苏木乡、五里河镇、高阳镇、湖岗乡等建立了无公害大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有机大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杞县大蒜以其个大、色白、皮厚、不散头、耐贮、特有香辣风味、营养丰富等独有的品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独特的风味和极佳的品质享誉国内外。杞县大蒜已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现已远销到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印尼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地域范围 杞县大蒜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杞县的五里河镇、高阳镇、葛岗镇、苏木乡、裴村店乡等21个乡镇,地域保护范围面积为8.8万公顷,生产面积为4万公顷,年总产量80万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地处东经114°36′-114°54′,北纬34°13′-34°44′之间,南北长55km余,东西宽32km。外环6县:东睢县,南太康,西开封,北兰考,东北为民权,西南邻通许。 下一篇:杞县红薯泥 |
汴绣 | 汴绣源于宋绣。据《宋会要辑稿》载,"崇宁三年三月八日,试殿中少监张康伯奏言:今朝廷乘舆服御至于宾客祭祀用绣,皆有定式。而有司独无纂绣之工,每遇造作者皆委之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附之尼寺而使取值焉。……欲置绣院一所,招刺绣工三百人,仍下诸路选择善绣匠人,以为工师。候教习有成,优与酬奖。诏依,仍以文绣院为名"。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也有"文绣院"的记载,并记东京相国寺内有专卖绣品的市场,寺东门外有"绣巷","皆师姑绣作居住"。东京聚集有全国最优秀的绣工,既有为官府服务的,也有散居民间的。刺绣工艺,如明朝人屠龙在其《画笺》中所言:"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用其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加。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 北宋灭亡后,开封刺绣与城市的兴衰相联系,处于衰落阶段,只是在民间有所延续。 建国后,1954年冬开封成立了有7人组成的刺绣合作组,1958年发展为工厂。经过近三十年对"宋绣"的挖掘、搜集和研究,同时向先进的苏绣、湘绣学习,使"汴绣"在继承"宋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开封汴绣厂1985年有职工400人,年总产值300万元左右,主要生产刺绣欣赏品和日常用品。绣品《清明上河图》和《百骏图》是其著名的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杰作,开封汴绣厂以此为稿笺,进行刺绣艺术的再创造。其绣品长52.5厘米,宽25.5厘米,画面气势磅礴,绣工细致入微,有不及寸高的达官贵人、纤夫苦力、说书卖唱、算卦讨饭等各阶层人物770多个,各具神态,生动地反映了北宋东京的繁荣景象及现实生活。该品1959年作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送给国家,陈设于人民大会堂。1969年以来,共绣15幅,除供国内一些博物馆展出外,还以每幅5万元价值售于法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1年,绣花《清明上河图》荣获河南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绣花《百骏图》是开封汴绣厂继《清明上河图》之后的又一大型精品。它以清代皇宫画师郎世宁的《百骏图》为稿本,采用汴绣传统的疏悠针绣百马,创接针绣法绣松树,滚针法绣柳树,细乱针法绣草地,蒙针绣小树等,用工400多个,绣品长216厘米,宽29.5厘米。画中古松、翠柏、河水、草地,各姿百骏,栩栩如生,形象逼真。1981年获河南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此外,该厂采用双面异色绣法制作的产品《洛阳牡丹》,采用双面三异绣法制作的产品《中日友好》、《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都是在继承传统工艺并加以创新的基础上制成。"汴绣"制品种类很多,有屏风、挂屏、插屏、中堂、条幅、册页、手卷等,题材有山水、人物、鸟兽、花卉等。主要风格特点:继承宋代闺绣画的优秀传统,善于绣制古代传世名作,针法运用恰到好处,绒彩夺目,严整富丽,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图案花纹结构严谨,生动逼真,针法清晰,富于节奏感。 "汴绣"的针法共29种,其中继承传统针法14种,学习借鉴苏绣、湘绣针法5种,创新针法10种。 1979年,开封汴绣厂的刺绣品被评为河南省二轻厅优质品;同年获省优质品奖。1982年,苏、湘、越、蜀、汴五大名绣品在北京展评,汴绣金龙商标刺绣品被评为轻工部优质品。汴绣制品先后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被选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来访的外国政府首脑。 下一篇:汴梁西瓜 |
开封花生 | 开封花生是开封的名优产品,它始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开封地处黄河中下游,气候温和,土壤松软,光照充足,适合花生生长。因此,这里的花生产量高,质量好,以致使开封成为九州驰名的“花生王国”。开封花生具有籽饱、果长、皮薄、味香、出油率高等优点。 花生不仅是食品、油料、还具有医药、工业用途,被群众称为“聚宝”,“金豆豆”。用花生制作的焦炒花生、咸面花生、虎皮花生、花生糕、花生糖等品种繁多,美味宜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开封县生产的优质生产的优质花生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欧美、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1、外在感官特征:开封县花生具有“网纹纤细,果皮薄而坚韧,籽仁椭圆形,粉红色,有光泽”的外在特征。2、内在品质指标:开封县花生内在品质优势突出,据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开封县花生出仁率≥69%,总糖含量≥4.6%,脂肪含量≥34%,蛋白质每百克≥24克,钙含量每千克≥185毫克,铁含量每千克≥22毫克。卫生指标、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3、安全要求:产地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NY5332—2006)标准,产品质量也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 标准,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切实保障开封县花生质量安全。 “开封县花生”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地域范围包括祥符区下辖的西姜寨乡、朱仙镇、范村乡、万隆乡、半坡店乡、刘店乡、袁坊乡、仇楼镇和陈留镇9个乡镇。生产地域范围地理坐标:地理坐标为北纬34°30--34°56′,东经114°07′--114°43′。北临黄河,西和中牟县、开封市禹王台区、金明区接壤,南临通许县和尉氏县,东与兰考县和杞县毗邻。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40.8公里,祥符区总面积1291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83800公顷(125.7万亩),花生种植总面积33333公顷(50万亩),年总产13万吨。下一篇:朱仙镇年画 |
杞县柳编 | 杞县特产柳编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手工艺品之一。杞县柳编的编织技术主要包括:精编、穿编、定编、木编、平编、拧编6类,杞县柳编产品涉及盘、篓、篮、筐等家用品,还有书箱、摇篮、花瓶、屏风、画框等装饰品。杞县柳编柳条色白、质柔、纤细。杞县特有的原材料,加上特定的编织技法,构成了杞县柳编独有的风格。 杞县盛产“杞柳”,无主干,多成墩丛生,适应性强,耐旱涝,成活易,适宜沙丘种植。杞柳枝条质地绵软,极富弹性、韧性。在春末和夏伏之间采割,剥去外皮,晒干。杞柳枝条色洁白,有光泽,宜编制簸箕,制品有笸萝、花蓝、安全帽、筐、斗、条篮、簸箕等多种。 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盘、篓、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唐代,沧州柳箱已很著名。到了北宋,柳编到了盛世,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传统的柳编品种主要有衣箱、笸箩、簸箕等。1960年以来,杞县柳编工艺品开始出口,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下一篇:杞县蒸馍样 |
地区 | 特产 |
---|---|
兰阳街道 | 焦裕禄纪念园 鹿台岗遗址 张良墓 请见书院 牛牧岗遗址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 黄河湾 老君营吴家宅院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 焦桐五彩园 黄陵岗塞河功完碑 刘岘纪念馆 |
桐乡街道 |
---- |
惠安街道 |
---- |
固阳镇 |
---- |
南彰镇 | 焦裕禄纪念园 鹿台岗遗址 张良墓 请见书院 牛牧岗遗址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 黄河湾 老君营吴家宅院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 焦桐五彩园 黄陵岗塞河功完碑 刘岘纪念馆 |
考城镇 | 焦裕禄纪念园 鹿台岗遗址 张良墓 请见书院 牛牧岗遗址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 黄河湾 老君营吴家宅院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 焦桐五彩园 黄陵岗塞河功完碑 刘岘纪念馆 |
红庙镇 | 焦裕禄纪念园 鹿台岗遗址 张良墓 请见书院 牛牧岗遗址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 黄河湾 老君营吴家宅院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 焦桐五彩园 黄陵岗塞河功完碑 刘岘纪念馆 |
谷营镇 | 焦裕禄纪念园 鹿台岗遗址 张良墓 请见书院 牛牧岗遗址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 黄河湾 老君营吴家宅院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 焦桐五彩园 黄陵岗塞河功完碑 刘岘纪念馆 |
三义寨乡 | 张良墓 焦裕禄纪念园 鹿台岗遗址 请见书院 牛牧岗遗址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 黄河湾 老君营吴家宅院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 焦桐五彩园 黄陵岗塞河功完碑 刘岘纪念馆 |
东坝头乡 |
---- |
小宋乡 | 焦裕禄纪念园 鹿台岗遗址 张良墓 牛牧岗遗址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 黄河湾 焦桐五彩园 黄陵岗塞河功完碑 老君营吴家宅院 |
孟寨乡 | 焦裕禄纪念园 鹿台岗遗址 张良墓 请见书院 牛牧岗遗址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 黄河湾 老君营吴家宅院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 焦桐五彩园 黄陵岗塞河功完碑 刘岘纪念馆 |
许河乡 |
---- |
葡萄架乡 |
---- |
闫楼乡 | 焦裕禄纪念园 鹿台岗遗址 张良墓 请见书院 牛牧岗遗址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 黄河湾 老君营吴家宅院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 焦桐五彩园 黄陵岗塞河功完碑 刘岘纪念馆 |
仪封乡 |
---- |
中原石油勘探三公司 |
---- |
仪封园艺场 |
---- |
造纸林场 |
---- |
柳林林场 |
---- |
西关农场 |
---- |
畜牧良种农场 |
---- |
固阳农科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