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东营 >> 东营区 >> 辛店街道 >> 西营社区

西营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西营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西营社区简介

  西营社区位于西城西北侧,坐落城区,南靠北二路、北靠广利河、跨西四路东西两侧而居,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居住区分老村、东新村、南新村三片。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五功、王五勋、王五勣三兄弟,由枣强县迁移,王五功居住乐安县北百余里处吴营村,来时僻草莱,营宅室,并得名武家营。明嘉靖年间,因在东营西,故改名西营沿用至今。王五勋迁居诸城县相州、王五勣迁移到乐安县北夏口村。
  1994年,因城市建设征地,西营村耕地减少,村民户口由农业转为非农业。2004年10月,改称西营社区。
  【人口与姓氏】社区常住户1018户,常住人口3439人,共有115个姓氏,以王姓为主,其他有张、成、李、宋、刘、赵、唐、盖、苟、康、周等姓氏。
  西营果品批发市场位于广利河以南,西四路东侧,占地30亩,容纳固定商户160家,设固定摊位480个。是目前鲁北地区最大的干鲜果品批发市场,年销售额1.2亿元左右。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502004 257000 0546 查看 西营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西营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西营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红卫社区

  红卫社区坐落于西城区北郊,紧靠西四路,南接辛店街道中学,北邻胜利采油厂,西与唐家社区相连。   【村名由来】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推行“山西填山东”之举,山西王息、王强、王明兄弟三人迁来山东,途中王强在现淄博市临淄处停留居住,王息在现胜园街道西现河居住,而王明则继续走,来到一棵大树下,见此树枝繁叶茂,高耸入天。他便靠树休息,不久入睡,得一梦,有少妇叮嘱王明在此居住,繁衍子孙,并要其建一庙宇。王明醒后便按其所说在此居住下来,建庙宇曰“娘娘庙”现此庙遗址仍在。传说,先祖王明睡觉得梦之大树“晴天无影”,故立村名曰“神树坡村”。又因神树坡村东西长南北短,中间特高,又曰“马鞍村”。1966年,“文革”破“四旧”,改名红卫村。   【人口与姓氏】常住户968户,常住人口2740人,共有67个姓氏,以王姓为主,占大多数其他有李、毕等姓。   神树坡的传说辛店街道红卫社区,原名“神树坡”。据传说,从前这个村子附近有一棵大树。说来也奇怪,在这片盐碱地里,不论人们栽上多么耐碱抗旱的树,怎样的精心管理,过不了三五年就死了。只有那棵大树,总是枝繁叶茂。人们不知道这棵树叫什么名字,但这棵树的高大、粗壮却令人称奇。更叫人感到奇怪的是,村里的人们祖祖辈辈谁也没见过这棵树的树荫。   话说在东北一带,有一个大屯子,屯子里有一个大财主,叫胡得财。胡得财长得又瘦又小,从小吃喝玩乐,不务正业。他家的银子不管他如何挥霍,也不见少;同时,任他怎样搜刮民财也不见多。他虽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可就是有块心病去不了,他的宅子总是给一片不知从哪里来的树荫笼罩着,常年不见太阳。任一年四季变化,太阳东升西落,树荫总是把宅子遮盖的严严实实。他生了气,就在树荫外盖了一片住宅。可是,不论房子盖得怎样坚固,不是倒塌就是起火。   有一天,胡得财对管家说:“你给我去找个风水先生,请他来看看整天笼罩着宅院的树荫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这天,管家领来了一个当地最有名气的风水先生。那风水先生来到胡得财的宅院,围着院子转了一大圈。然后,对胡得财说:“这棵树长在什么地方,很难说。不过这棵树是很有来头的。”   胡得财再也坐不住啦,非要找到这棵树不可,派人四处寻树。长话短说。这一天,他们来到了渤海边,也就是现在这个地方,终于发现了这棵参天大树。胡得财为了除掉自己宅院上的树荫,决定花钱雇人砍倒这棵树。第一天,雇了20个人,锯的锯、砍的砍,从早上一直干到黑天。第二天,吃过早饭,到树下一看,都惊呆了。昨天锯过、砍过的地方,又完好无损的长起来了。从这天起,他一天雇30个人,分成两班,不分白天黑夜轮流干,整整干了10天。这天夜里,实在累极了,一个个躺在地上睡着了。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人们睁眼一看,大树不见了,只见从树根处汩汩往外流血,流啊,流啊,这血整整流了七七四十九天。   自从砍了大树,胡得财家的树荫没有了。没几天,他家起了一场大火,把整个宅院烧了个精光。   大树流过血的地方成了一片肥沃的坡地,庄稼长得格外好。后来,人们把这个神奇的土地叫“神树坡”,同时,附近村子也叫了这个名字。   揭榜争地的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神树坡向东都是一片退海滩涂。后来黄河决堤,这里便成一片汪洋,退水之后,滩涂被淤成良田。这时东营村便用绳子两头插木桩占地,神树坡的族长却用马拖树枝在后向东跑去,一直跑到现在的东安,再往北转回来。因占地太多,东营村不服,两村打了官司。县官听了两方的说法,想了一个揭榜的办法,晚上把榜贴在北关城门楼上,两村的人必须在晚饭后启程来揭榜,如果谁早揭去,谁就赢。晚饭后东营村人骑上骡子向广饶赶去,而神树村有个能人,走路如飞,村人就叫他去揭榜。但此人非常好-,晚饭后去-,把揭榜之事抛之脑后,到半夜时分此人的哥哥去他家喊他,却不见人,后来在赌坊找到了他。此人便赶紧起身跑去,跑到小清河处时便追上东营村揭榜之人。东营村揭榜人一看追不上此人就回来。神树村揭榜取胜,大片土地归神树村所有,而揭榜人却因劳累过度死亡。  

刘家社区

  刘家社区位于西城西侧,南至济南路、北靠淄博路,东临云门山路。整个社区分三部分,刘家新村一村、二村位于东营火车站以北,与辛店街道姜家社区新村相连;楼区位于聊城路西首、北一路以北、西五路以西,小区冠名盛宏园小区。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刘氏先祖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迁居此地。因此处有一水湾,旁边居住着黄史两家,故取名黄史湾刘家,后更名为刘家村。1947年秋,与刘氏家族同住一村的姜、赵、胡三姓划归刘家村。   1987年,因城市建设征地,刘家村村民户口由农业转为非农业。1989年1月,刘家村改居,划归海河路街道。2001年3月,划归辛店街道管辖。2004年10月,改称刘家社区。   【人口与姓氏】社区住户537户,1429人,有93个姓氏,其中刘、姜、赵、胡为原住户,其余89姓均系婚姻迁入和转非前迁入。   刘家副食品批发市场占地5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1800万元,可容纳客商380户,是东营市最大的酒水、副食专业批发市场,辐射东营市、胜利油田以及滨州、潍坊部分地区。1995年首期工程由居民集资、集体建设。二期工程于1998年兴建,当年投入使用。仅此一项社区人均年增收1500元。该市场已成为社区的支柱产业,2005年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文明诚信市场,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副食品交易市场。   农贸市场随着批发市场的繁荣和稳定,在新村中心街两侧自发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农贸市场。2002年社区设立了农贸市场管理办公室,将其纳入正规化管理。市场现有固定、流动业户100余家,品类涉及蔬菜、干鲜果、禽蛋、肉鱼、海产、特色小吃等,年成交额过千万元。   纪念堂(烈士陵园)始建于1985年,位于淄博路以北,原云门山路(西五路)以东,因油田建设于1988年拆除。同年投资180万元,在刘家老村以北,今盛宏园小区西北角重建,占地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2002年进行整修,把主门改为仿古建筑,宏伟气魄,园内有210座烈士墓碑,每逢清明节及有关节日,在此举行扫墓和悼念先烈活动,成为东营地区爱国教育基地之一。  

南庄社区

  南庄社区位于西城中心,东靠西四路,南临北二路,西、北与西营社区紧连,五六干合排从村南通过。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虎、张豹兄弟二人,由山西省洪洞县老槐树村迁至寿光县四季仓薄头子村,后祖先张德润迁至辛镇村居住。因辛镇村与西营村打官司,张德润是个善良淳朴、忠厚老实的人,做事说话伸张正义、光明磊落,替西营村说了句公道话,辛镇村输了官司,被辛镇村赶出境内。西营村为报答张氏祖先恩德,将张德润搬至西营村村南居住,故名南庄村。   1987年,因城市建设征地,南庄村村民户口由农业转为非农业。1989年1月,南庄村改居,划归海河路街道。2001年3月,划归辛店街道。2004年10月,改称南庄社区。   【人口与姓氏】居民432户,1100口人,有76姓,主要有张、王、姜等姓,以张姓为主。   龙泉井的传说300年前,村内吃水困难,祖先就请来一位朋友找水源打井,这位朋友是远近闻名的风水先生。在村街北头,选定了一块风水宝地,开始打井,打了10米有余,突然一股泉水,喷涌而出,水柱像水桶那么粗,将打井人惊得目瞪口呆。这样的水柱怎么再打,只好拿了3床棉被塞进泉口,加快砌砖,将井修好。此井深约10米,下大上小,底径3米,周边青砖围砌,十分壮观。传说这口井,通东海龙眼,故名龙泉井。当地百姓流传着一种歌谣:南庄龙井真神奇,清澈甘甜美味异,有人喝上一口水,健康长寿百病除。   解放前后,方圆几十里,都知道南庄井水治痢疾有特效。旧社会老百姓的日子饥寒交迫,喝温开水也很困难,大人孩子多数喝冷水,喝的全是村湾的雨积水,不卫生,喝后拉肚子生痢疾。特别是小孩更为突出。家长常常以龙泉井水给孩子喝,来治病。怀抱孩子,晃晃悠悠,嘴里哼着小调:南庄井水真奇妙,根治痢疾有特效,宝宝喝上三二口,立即不疼哈哈笑。   据传更为神奇的是,曾有小孩落入井中,还有成人男女跳入井中,身体都不会下沉,漂浮水面,只等有人救出。据跳井人说:她跳入井中,精神恍惚,神魂荡漾,仿佛有一位神仙老翁,告诉她这口井是龙王的通道,是龙王的血脉,喝了治百病,建康保长寿,谁要喝一口,活到九十九。   1960年,胜利油田第一支钻井队—1015钻井队居住南庄社区,就因为有这口龙泉井,整个井队吃水用水,水源不断,水位不降。有一次井队伙房着火,调大卡车拉来2部抽水机,放入井内抽水,将大火扑灭。但井已被大卡车压坏,水源降低。1968年文革时期,因破四旧,立四新,铲除封建迷信,将该井填平无迹。  

北田社区

  北田社区由老村和新村组成,老村位于西五路西侧,北靠东营至济南铁路,西和孙路社区老村相连。新村(鑫盛园小区)位于黄河路以南,西四路以东,东靠胜利油田玉景花园,南邻集翠园小区,北连孙路社区楼区。   【村名由来】明朝洪武二年,先祖田五恭由山西省枣强县迁移到此,立田家村,随后杨、马、赵、孙等姓陆续迁到此处。当时村南3公里处也有个田家村,因他们的村小人少,都称小田村,而北田家村称大田家村。1945年,大田家村改称北田,南面的小田家村改称南田。   1987年,因城市建设征地,北田村民户口由农业转为非农业。1989年1月,北田村改居,划归海河路街道。2001年3月,划归辛店街道。2004年10月,改称北田社区。   【人口与姓氏】全村207户,525人,有48个姓氏,田、马、王为最早的居民,赵、孙、路、崔、缪、盖、周等7姓为后期迁入。  

西营社区

  西营社区位于西城西北侧,坐落城区,南靠北二路、北靠广利河、跨西四路东西两侧而居,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居住区分老村、东新村、南新村三片。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五功、王五勋、王五勣三兄弟,由枣强县迁移,王五功居住乐安县北百余里处吴营村,来时僻草莱,营宅室,并得名武家营。明嘉靖年间,因在东营西,故改名西营沿用至今。王五勋迁居诸城县相州、王五勣迁移到乐安县北夏口村。   1994年,因城市建设征地,西营村耕地减少,村民户口由农业转为非农业。2004年10月,改称西营社区。   【人口与姓氏】社区常住户1018户,常住人口3439人,共有115个姓氏,以王姓为主,其他有张、成、李、宋、刘、赵、唐、盖、苟、康、周等姓氏。   西营果品批发市场位于广利河以南,西四路东侧,占地30亩,容纳固定商户160家,设固定摊位480个。是目前鲁北地区最大的干鲜果品批发市场,年销售额1.2亿元左右。

辛店社区

  辛店社区位于西城北二路以南,西五路两侧,南与辛店街道周家村、姜家社区、刘家社区相邻,北与辛店街道哨头村接壤,西接垦利县郝家镇吴杨、樊家、大务村,东连西城城区。   【村名由来】据传,唐王李世民东征至此,路过辛氏开的一处小店,兵马驻扎在离小店3公里的东北方,设东西二营一哨,故有二营一哨一辛店的说法,从此以辛店为村名,沿用至今。   辛店古村在现辛店老村西北一华里的地方,先有辛氏、宋氏、黄氏、董氏、胡氏、刘氏、孟氏、霍氏、郭氏、冯氏在此定居。因此地近靠官道,南通乐安(广饶),北到沾化,东南通寿光羊口,西南通博兴,西达利津、滨州,人来车往,十分繁华,其它姓氏陆续迁来定居,人口繁衍发展,经济贸易畅通,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一大集镇。   据“谱考”记载,最先来辛店定居是盖氏。盖氏祖籍直隶(今河北)枣强县,1369年(明洪武二年)始祖盖辛在大务立村,其长子二世祖仲诰从大务村迁樊家村,于1371年(明洪武四年)迁居辛店。相继迁居辛店的还有吴氏,祖籍直隶枣强县,洪武二年始祖吴峻芳携子孙迁居史口,其子二世祖轸、豹于洪武四年迁来辛店定居。1488年(明弘治元年)黄河发大水将古辛店村淹没,盖氏五世祖守富领子孙到莱州府、东昌府逃荒,其他姓氏则到现在的辛店老村处立村。盖氏家族在外逃荒人口于1630年(明崇祯三年)后逐渐返回定居。后人称古村遗址叫“庄户顶子”。   【人口与姓氏】1986年开始村居改造,先后建设辛店油龙一区(一期新村)、油龙二区(二期新村)、油龙小区(楼区)、油龙公寓。有5个居住区,980户,2763人。   古辛店除辛氏外,尚有宋、黄、董、胡、刘、霍、郭、冯、孟等姓氏。1373年(明洪武四年)盖氏二世祖仲诰迁居辛店,同年吴氏二世祖轸、豹迁辛店。人口越来越旺,繁衍迅速。后来古辛店被黄河水淹没,于1488年(明弘治元年)又在现在的老村立庄。重新立庄后,又有高、王、丁、邓、崔、姜、张、李、胡、刘、周、成、赵、史等姓先后迁来定居。   辛店社区主要姓氏盖、吴、高、崔、姜、张、王、丁、胡、邓、李、周、刘、成、赵、史。盖、吴、王三姓人口占全村人口的近60%,姜、张、高、崔、胡、李6姓人口占全村人口的近30%,丁、邓、赵、史、周、刘、成7姓人口占全村人口的8%。  

姜家社区

  姜家社区位于云门山路以西,北一路两侧,东营火车站坐落于此。分老村和新村两部分。老村东邻刘家盛宏园小区,西与周家相连,北与辛店社区、周家村相邻,南与孙路社区接壤靠,东营至济南的铁路横贯境内。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1369年)姜氏先祖三兄弟由直隶省(今河北省)枣强县迁此立村,取名姜家。开荒地、淘水源,勤恳持家,人口繁衍旺盛,姜氏三兄弟的后代分为3支。由于土地碱薄,人口增多,难以维持生计,部分人家四处奔波。1760年(清乾隆25年),姜家第一支即十一世天祯、天瑞、天祥三兄弟迁到村北15公里处建村,因此地位于姜家村以北,故取名北姜家(今垦利县胜坨镇)。至2005年繁衍到二十二世。   清嘉庆年间姜氏第二支十三世廷奎、廷秀等迁居南庄村。1901年(清光绪28年)十七世九成、九如、九伦等人从南庄村迁居辛店村(今属辛店街道办事处)。光绪年间,第三支十六世秀清、秀明等也从姜家迁居辛店村。   【人口与姓氏】姜氏先祖,原籍在直隶(今河北省)沧州东门里,因兵患不断,姜氏祖先迁往枣强县野鹊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姜氏三兄弟由枣强县迁此立村。赵、胡两姓是立村前原有居户,具体迁入时间失考。姜家主要由姜、赵、胡三姓组成。后有周氏两家族迁入,形成主要由4个姓氏5个家族构成的大家庭。1947年“土改”时,姜家村部分村民因离刘家村较近,部分姜姓,全部赵、胡两姓划为刘家村。现姜氏家族占81%,周氏家族占19%。   1985年起在玉山路以东、聊城路以南、北一路北侧规划建设姜家新村,东营火车站位于新村南侧100米处,交通便利。全村有265户,766人。   【文化古迹】   土地庙位于姜家老村东侧,始建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当年竣工。庙有正房3间(长10米,宽4米),共计40平方米,庙门朝南。庙内共有泥塑神像8尊。每逢村内有丧事就往庙上送盘缠钱。1948年土地庙被拆除。   姜氏祠堂建设时间已无据考查。1929年(民国18年)又由村民集资,在老村正中央重建。共有平房5间,建筑面积80平方米,整个大院面积400平方米,大门朝西。每到春节供奉祖先时,由族人辈高年长者在祠堂轮流“守影”(陪守先祖们的灵位)。每年春节的早晨(年初一)族人成群结队到宗祠叩头拜年(拜祖)。  

孙路社区

  孙路社区位于西城城区西部,辛店街道办事处驻地南3公里处,分老村和楼区(新村)两部分。老村东邻辛店街道北田社区,西接垦利县郝家镇黄店村,南与辛店街道前进村、成寨村接壤;北与辛店街道周家村、辛店社区毗邻。楼区(新村)位于东营市西四路东侧,南邻北田,北接黄河路,东靠胜利油田玉景花园。   【村名由来】明朝洪武二年,孙、路两姓由洪洞县迁移此地落户立村,以双姓得名“孙路村”,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居民280户,1300人。以孙、路、王三姓为主要姓氏,其中孙姓占大多数。  

玛琅社区

  玛琅社区位于东营市西城南一路以北、西四路两侧,东邻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南靠胜利油田汽修厂(俗称小基地);北接胜利油田中心仓库;西连辛店街道前进村,交通便利。   【村名由来】据传,秦王李世民东征时在此放牧战马,设养马围栏。明永乐四年,先祖周雄由直隶省枣强县迁居此地,故名马栏周。后以谐音称玛琅周,民国26年(1945年)定名玛琅。1995年,因城市建设征地,玛琅村民整体农转非,玛琅村委会改称玛琅居委会,2004年10月,改为玛琅社区。   玛琅老村位于西四路以西1.2公里处。1984年6月在老村以东规划建设玛琅村新村。2001年开始规划新村楼区建设,2008年建成居民楼15栋490户。   【人口与姓氏】全村329户,850人。以周、吕、宋、李、刘、张姓为主。  

皂户社区

  皂户社区位于西五路以东,紧靠南一路,东临市东虹公司,西靠西五路邻。   【村名由来】据刘氏家谱记载,清康熙年间,刘润福由史口乡刘集村迁此落居。当时因土地减薄,粮食不足征购,故被当时官府封为“灶户”(朝廷有“灶户”不拿粮的政策),后演变成“皂户”,随刘姓而称为“皂户刘”,后简称“皂户村”。1996年,因城市建设征地,村民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皂户村改居,2004年改称社区。   【人口与姓氏】全村280户,567人,有42姓,其中刘姓占大多数。  

前进村

  前进村位于西城区西南部,南与胜园街道南田社区接壤,西接成寨村,北邻北田社区、孙路社区,东靠胜利油田汽修厂、玛琅社区,西五路从村东南北通过,南一路贯通东西。   【村名由来】元朝末年,此地建有一大佛寺名叫“礼佛院”,李、刘、吕姓居住在此。明朝洪武二年,李、吕、赵、刘等姓氏家族从洪洞县迁至大佛寺院东北角定居,因李姓人口较多,故名李佛院村。1966年受当时文革形势影响,更名前进村,沿用至今。   1959年生活困难时期,为维持生活,村民分两批出外逃荒,一批去孤岛,一批去赵嘴公社(现广饶县丁庄乡)。到孤岛去的共60户,304人,住在友林村以东新建一村,命名为“兴无村”。因居住条件所限,加上老家条件有所好转,1964年,第一批41户,198人迁回原籍。1976年第二批12户,60人迁回原籍,1986年剩余7户46人全部迁回原籍。去赵嘴公社的(现广饶县丁庄乡)共计6户28人,1964年迁回两户9人。1978年迁回3户18人,有一部份至今还在丁庄乡。   【人口与姓氏】全村459户,1258人,有65姓,其中李姓居多,其次是吕、赵、刘等姓。   大佛寺的来历江南蛮子赶风水,赶到此地,怎么也赶不动了,很多困惑。无奈,在此修一寺院取名礼佛大寺院(简称大寺院),以求神仙保佑,借助神力继续赶风水。此寺院乃神仙所赐,与辛店前佛殿地下相通,一脉相承。当时庙会(香火会)很盛,益都、河北等地,方圆百余里都来赶会,据传求神保佑比较灵验。   大佛寺供奉十八罗汉神像,清末民初年间,大佛寺历经沧桑,年久失修倒塌,仅留一土地庙。老人去世后,到此土地庙送魂(送盘缠),二十世纪40年代,土地庙倒塌。1946年,大佛寺碑运到黄河兴修水利。仅留一80米见方的土台子,至二十世纪80年代,取土客运,成为土坑。  

周家村

  周家村坐落于西城西侧城乡结合部。东与辛店社区、刘家社区、姜家社区相连,南靠东营至济南铁路,与孙路社区(老村)相望,北与辛店街道哨头相邻,西与垦利县郝家镇大务村、樊家村接壤。   【村名由来】周家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四年(1372年),周氏祖先周令,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于此定居,拓荒种地。当时由周、黄、史三姓同居一地,因村临水湾,故称黄史湾周家。后因种种原因黄、史二姓逐渐在周家村消失,后来统称周家村。   【人口与姓氏】全村658户,2098人。以周姓居多,以后逐渐迁入的有:   刘姓十世祖刘向于1757年迁居于此。   李姓1940年由前进村迁居于此。   成姓1945年投亲从成寨村迁此定居。   王姓1810年王从周投亲由红卫迁居于此。   谬姓1730年由垦利郝家镇谬家投亲迁此定居。   赵姓系洪武二年移民前居于此原住户。   吕姓1830年由玛琅村投亲迁居于此。   陶姓1912年由掖县迁于此定居。   周家连1943年底,上级党组织派渤海地区专员宋立言,区妇联主任王曰村两位领导长驻周家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开展抗日救亡、民主革命等革命活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周家村的广大农民群众迅速行动起来,进行抗日民主活动。首先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国救会”、“农救会”、“妇救会”、“青抗先”、“少先队”、“儿童团”,后成立“民兵连”等群众组织。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宣传发动组织参军上前线,打击日本侵略者。   1945年春节刚过,周家村九十八名青壮年参加了八路军,同时将哨头、南庄二村的二十余名青壮年同周家的一起编成一个连(称作周家连)。当时张荣武任连长兼指导员。周家村的青年民兵连长周裕德任副连长。周明见、周洪昌、周绪阶任排长;周立文、哨头路兆青,南庄高某某任副排长。一个建制完整的抗日队伍八路军周家连组建完成。1945年春节后(正月十九日),正式开赴抗日前线。从此,八路军周家连在广北地区声名远扬,为进一步发动群众参军抗日起了模范带头作用。1945年秋,第二批青壮年入伍参军,为解放全中国、消灭蒋家王朝做出很大的贡献,也为周家村在革命战争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在报名参军奔赴前线的过程中,周家村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周宣举先生将两个儿子周立祥、周立家送上抗日战场,周心和老人鼓励两个儿子周维邦、周德邦报名参加周家连,周兰芳老人积极支持周寿昌、周治昌两个儿子参加八路军,周诵常同儿子周连堂同时入伍,谱写了父子共英雄的光辉篇章。刘荣华同志蜜月还未结束,就离开娇妻抛下父母奔赴抗日杀敌前线,后英勇牺牲。周凤告、周殿阶同志当时已年过四十,为了抗日救国舍小家,毅然参军入伍,奔赴抗日战场,杀敌立功。这些动人的情景将永远铭记在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中。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在解放战争中有大批青壮年组成支前大军,推着小车、抬着担架,跟随部队转战大江南北,为全国解放作出卓越贡献。周家村周保昌、周西贵、周保山等19名青壮年参加了轮战营,支援前线作战历时九个多月后胜利归来。  

成寨村

  成寨村位于西城西南部,东邻前进村,北接周家村和孙路社区,西与垦利县郝家镇耿家村、黄店村接壤;南邻胜园街道南田社区。   【村名由来】据传,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始祖成山寿兄弟三人,由洪洞县路经河北苍州分发到此立寨,故名成家寨,简称成寨。成山寿立足成寨,成山岗迁居广饶县颜徐村,成山强迁居广饶县成口村,繁衍昌盛已有600余年。   【人口与姓氏】全村660户,1983人,共有78姓,以成姓为主要姓氏,占绝大多数。   成寨惨案1946年4月30日晚,驻张店国民党十六旅部,伙同还乡团30余人,由匪首张富和带领,潜入北隋屋子,夜袭成寨、李佛(今前进村)两村,惨杀利民乡乡长成孟弼、农救会会长赵寿三、会员成鹤鸣;枪伤会员成秀田,并掳走青年村民26人。后被解放军追击,匪徒大部被消灭,被掳村民被救出,无一人伤亡。   成建基(1899~1948),字立堂,绰号“野马”。民国8年(1919年)去东北,在长春一带为匪。民国27年(1938年)其部队被李寰秋收编为“山东省保安十六旅三团”任团长。民国30年(1941年),在蒲台县三里庄修建据点,和我抗日军民为敌。1948年5月在解放昌乐城战斗中负伤自杀。   油坊解放前,成寨农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有加工棉花的弓坊和加工大豆、棉籽、蓖麻籽的油坊,其中较大的油坊4处。恒和裕油坊(老字号)由成鸿藻、成鸿义、成单田等人经营,农业油坊(老字号)由成治延经营,主要加工大豆,生产豆油,骡马为动力;同庆油坊(老字号)由成云霄经营,主要加工大豆,骡马为动力,后改用柴油机为动力,为当时较先进的大豆加工业;羲记油坊(老字号)由成云山、成云湘经营,主要加工棉籽、蓖麻籽,骡马为动力。   仙家老坟的传说成寨村西有一占地百亩的老坟台子,当地群众从老辈起就叫它“仙家老坟”。仙家老坟产生于何年何代无人知道,但人们对仙家老坟的敬畏却代代相传。在仙家老坟上,生长着一种酷似麦苗的小草,当地群众称这种草为“仙草”。旧时附近村里的群众病了,就到仙家老坟上去采点野麦草回家煮水喝,病就好了。传说,仙家老坟里的仙家在北京开着大药店,这种野麦草就是仙家药店里一种包治百病的仙药。   相传成寨村有一户人家的孩子,远离家乡在北京神仙胡同的一家店铺学做生意。那时候当学徒是不准随便回家的,孩子在北京一住就是一年。到了腊月底,店铺关了门,别人都回家了。这孩子算算时间算算路程,就是紧赶慢赶,到家时也赶不上过年了。况且,回一趟家的盘缠也不是小数目,所以他干脆不走了,打算在店铺里帮老板看门守家。   大年除夕,孩子看到别人家都在欢天喜地放鞭炮,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热闹闹,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来。他面带愁容,眼含泪花,在胡同里徘徊。这时,一位白发、白须、白眉的老者乘坐着一辆轿车子从胡同深处驶了过来。老者见孩子面带愁容,就停下车问道:“除夕之夜应该欢欢喜喜的,你为啥愁眉不展呢?”孩子回答道:“店里的伙计、学徒们都回家过年去了,只有我因路途遥远,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所以忧愁。”老者又问:“你是何方人氏?”孩子答道:“我是山东乐安成家寨人。”老者说:“咱们是邻居,你可以搭我的车回家过年。”孩子就上了老者的车。老者嘱咐他说:“外边风大天黑,千万不可掀开窗帘看。”   此时已经入夜,孩子听从老者的嘱咐,闭眼而坐,一路上似睡非睡的昏昏沉沉。只听得外边风声呼呼,觉得车行如飞。行至鸡叫,老者轻轻地拍了一下孩子的面门,孩子清醒过来。老者对他说:“已经到了,你就自己回家吧。”孩子定睛一看,已经到了家门口。他转过身去想向那位老者道谢,谁知连人带车不见了踪影。   孩子回到家中,父母又惊又喜,忙问:“孩子,你是怎么回来的?路上走了几天?”孩子便将昨晚上的奇遇叙说了一遍,孩子说的样子和村西仙家庙里的仙家塑像一模一样(旧时,仙家老坟附近建有仙家庙、仙家楼。仙家庙里有仙家塑像。抗日战争时期仙家庙、仙家楼毁于日军炮火,20世纪60年初仙家庙遗址还在)。家人赶紧到仙家庙给老仙家拜了年,感谢仙家的保佑。   2007年春,成寨村民自愿捐款,在仙家老坟建成“仙家庙院”一处,此座庙房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全院占地1.78亩。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六月二十四日为“祭祀日”,每到祭祀日,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入此地,烧香拜佛,祈求全家幸福,子孙平安。  

唐家村

  唐家村位于西城北部,离距辛店街道办事处驻地向北5公里,东与红卫相连,北邻胜利油田居民小区,西与茶坡村接壤,南和赵家相邻。   【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唐氏先祖由枣强县迁此落居,后逐渐形成村落,村民均唐姓,故名唐家村,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420户,1640口人,有73个姓氏,主要姓氏有10姓:唐、宋、商、孙、张、刘、王、黄、钱、赵,以唐姓居多,占95%。  

茶坡村

  茶坡村位于辛茶路北首,胜利灌渠横贯全境,东与胜北社区毗邻,西、北与垦利县胜坨镇接壤。辖区内有胜利油田二级单位9家。   【村名由来】1369年(明洪武二年),王氏先祖王茂弘之后裔四兄弟,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利津县城东20公里处一高坡上居住,取名“朝阳坡”。据传,朱元璋东征路过此地,曾在此地一大树下饮茶,加之当时此地盛产茶棵子(学名“罗布麻”),逐改名茶坡村,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630户,2241人,共56姓,主要姓氏为:王、张、苟、盖、成、陈、秦、丁、赵、薛、李、巴12姓。王氏家族约占大多数。   石碴脚茶坡村有一个大石,村人俗称“石碴脚”。此石放于村中土地庙门口一旁。其颜色为米黄色花岗石料打凿而成。形状好似生活中常用的捣蒜臼子模样。外部略显粗糙,内部光滑。石碾普及以前,是用来臼米的工具。高有90公分,口直径80公分,窝深有70公分,边缘厚10公分左右。  

赵家村

  赵家村位于西四路西1公里、辛茶路东0.5公里处,北临辛店街道唐家村,南靠广利河。   【村名由来】赵氏先祖赵三克、赵一鲛兄弟二人明末清初自博兴县老官赵家庄举家北迁,赵一鲛居现在胜利镇辛镇村,赵三克落居此地,结庐垦荒,繁衍生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逐渐变成了村落,取名赵家村,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180户,468人,有36姓,主要姓氏有赵、樊、高,其中赵姓140户,高姓25户,樊姓16户。   蝎子湾的传说辛店街道赵家村有一水湾,形状酷似一只巨大的蝎子,首北尾南,尾部高高翘起并甩向西南,名叫蝎子湾。传说当年,张天师到长白山采人参炼丹,得到参王的同时逮住了蝎子精。在前往龙虎山的途中在此歇脚,把蝎子精在这里放了一会而形成。蝎子湾里的水,不仅常年不枯,而且特别的甜。   按说,在这荆棘丛生、荒无人烟的地方,有这么一个常年不枯的甜水湾,早就应该有人居住建村。可是传说湾里的水有蝎子毒,人、畜喝了会瞎眼,所以谁也不敢喝,连虾蟆、蛙子都不敢在湾里住。蝎子湾周围青草萋萋,灌木丛丛,湾水清澈透明,深不可测。蝎子湾占地约数十亩,在方圆几十里内难得有这么一碧清水。   传说五代末年,北周大将赵匡胤东征时曾到这儿。当时,赵匡胤的部队连日征战人困马乏,将士们渴的嗓子眼里直冒烟,若再找不到水,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这一天遇见当地一个老百姓,告诉他们说,不远处有一个蝎子湾,可是传说水中有毒。赵匡胤的部队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一阵急行军来到了蝎子湾边。只见湾水清澈透明,绿波荡漾。将士们想起了刚才老百姓的话,没人敢先喝第一口。赵匡胤见状默默不语,沉思良久,眼睛突然一亮,大声喊道:“我赵匡胤福大命大造化大。你们只要跟着我,什么也害不了咱们。眼下有水为什么不能喝?我就不信,大家跟我来,喝了保证啥事没有!”他边说边俯下身掬水而饮。将士们巴不得有人带个头,于是便你一碗、他一瓢地喝了起来。喝足了,人也精神马也威风,结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后来,有几户赵氏人家,来到蝎子湾畔定居。几经沧桑,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至今赵家村已有180余户人家。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蝎子湾里至今未见过虾蟆等小动物。  

哨头村

  哨头村位于东营市西城城区西北部,南靠北二路,东靠辛茶路,北与茶坡村为邻,西与垦利县秦家、吴杨村接壤。广利河横贯境内东西。   【村名由来】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李氏先祖由直隶省(今河北省)枣强县迁此落户立村,因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时在此地设立岗哨,故名哨头村,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512户,1650人,有57姓,以李姓最多,其次张、许、王、柴、路、周、高、盖、樊、薛、孙、宁、刘等姓氏。   许氏迁居的传说明洪武二年(1639年),青州涧西一带大旱缺水。除夕之日,许氏十一世祖许永昌去山涧小溪取水,好不容易等了一罐水,小心翼翼地提着回家,山路崎岖,不慎一个趔趄,罐打水失。许永昌仰头长叹:“春节之乐与吾永无缘矣”。全家过年之喜悦杳然无迹。当晚整理行李,携家人走上逃荒之路,并立誓言:“用瓢舀水之处,即是永昌定居之地”。数九寒天,朔风刺骨,幼儿身上少衣,大人饥肠辘辘。晚宿场院草棚、碾坊庙宇。日复一日,脚下生泡,手背皴裂,几经颠簸,几番周折,艰辛努力,矢志不移。时年许氏永昌正值“而立”之期,男子汉气概充贯胸怀,走了几天几日,终于来到乐安城北哨头村。一眼望去,平坦无际,黄河流域水源充足,许永昌决定在此立足。定居之后往返涧西,后又有胞兄弟和叔侄等相继迁来哨头定居。

立新村

  立新村位于辛店街道办事处驻地以北二公里处,有老村和新村两部分组成。老村东靠西营社区,北隔广利河与赵家相望,西与辛店、哨头接壤,南邻西营。新村南靠北二路。   【村名由来】明朝洪武二年,先祖逯尊由洪洞县迁此居住,故以姓氏取名“逯家庄子”。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以嘉言“团结、和气、人文”改名“义和”村。1966年因当时社会形势,破旧立新,开始新生活,故更名“立新”村,沿用至今。   【人口与姓氏】全村186户,620人。姓氏主要以王、禹、逯为主,另外还有张姓、盖姓等。  


西营社区特产大全




西营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