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即墨区 >> 灵山镇 >> 卫东村

卫东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卫东村谷歌卫星地图)


卫东村简介

  卫东村
   村庄由来 辖灵山、宋家庄、大东庄3个自然村。灵山在县城北16.5公里,灵山西北麓。孟沙河横贯村中,把全村分为河南、河北两部分。是灵山镇驻地。阴历二、七逢集,是县内八大集市之一。烟青公路横贯村中,有班车通即墨、青岛、烟台等地。
   据明万历《莱州府志》载:灵山乡是即墨七乡之一。灵山乡下并有令闪社。灵山集是即墨县十三乡集之一,足证此村历史之悠久。但据各家族普记载,杨氏系明前自林哥庄迁来。王氏系系于明永乐时(1403-1424)迁来。张氏系明永乐后,自东庄迁来。吴氏系明成化二年(1466),自浙江杭州迁来。
   据《宋氏族谱》载:明万历时(1573-1619),宋氏迁灵山东北定居,称宋家庄。又称东北庄。
   据《张氏族谱》载:明永乐时,张氏迁至灵山村东定居,称东庄。后吕家庄被称为小东庄。此村改称大东庄。
   同治《即墨县志》标灵山河南部分为灵山集,河北部分为灵山,还标有两个东庄。《即墨乡土志》并标有东北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208亩。2006年,全村共有212户,总人口为70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6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80吨,经济总收入为65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10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2107 266000 0532 查看 卫东村谷歌卫星地图

卫东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卫东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中姜戈庄村

  中姜戈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姜戈庄系明永乐时(1403-1424),姜姓所建,后发展为3个村。明中期,孙姓在姜戈庄之东约0.2公里处定居,筑围子自卫,别称围子里,后称中姜戈庄。同治《即墨县志》附图标作姜戈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800亩。2006年,全村共有287户,总人口为93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9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57吨,经济总收入为162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58。   

石旺河村

  石旺河村    村庄由来 东石旺河在灵山(村)西南4公里处。明初,程姓迁来此地立村。因此地临流浩河支流石湾河而得名。西石湾河形成后,改称东石湾河。    明中叶,潘姓在石湾河村西0.2公里处建村,称西石湾河。    同治《即墨县志》标有东西两个“石湾河”,均演变为石旺河。传说唐王东征时千军万马曾用此河底甘冽泉水解除干渴之厄,故得名石旺河。此说虽非史实,但此河底却有一个旱天不涸的甘泉。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286亩。2006年,全村共有259户,总人口为84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6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81吨,经济总收入为85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80元。   

泉上村

  泉上村    村庄由来 在灵山(村)西南2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邹、于两姓由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地处岭上,临近泉水,取村名泉上。《即墨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444亩。2006年,全村共有273户,总人口为88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5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51吨,经济总收入为146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70元。   

松树庄村

  松树庄村    村庄由来 辖松树庄、姜北庄、王家庄、于家庄4个自然村。松树庄在灵山(村)西偏南3.3公里处。据传:明成化时(1465-1487),陈姓来此立村,因村中池塘往往蒸发白汽,缭绕如云,得村名为“白云庄”。至万历时(1573-1619),孙姓迁来,因池塘南岸有古老青松,改称松树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据传:清乾隆时(1736-1795),灵山村姜姓迁至松树庄0.5公里处看守坟茔,后立村,称北庄,又称姜北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在灵山(村)西偏南4公里处。据传:清光绪时(1875-1908),王姓从莱阳穴坊庄迁来此地,当时村中有人于年终时印售纸马,得名纸马庄。后王姓户口增多,改称王家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在灵山(村)西偏南4公里处。据传:明万历时(1573-1619),于姓从文登大水泊迁来此地立村,称于家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738亩。2006年,全村共有470户,总人口为156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8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92吨,经济总收入为338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70元。   

西黄家庄村

  西黄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灵山(村)西偏南5.5公里处。据传:明成化时(1465-1487),黄姓从鳌山卫迁来此地立村,称黄家庄。1973年段村公社黄家庄划归灵山公社,此村因位于西边,改称西黄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黄家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64亩。2006年,全村共有62户,总人口为22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4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78吨,经济总收入为26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40元。   

李前庄村

  李前庄村    村庄由来 在灵山(村)西5.5公里处。据传:明成化时(1465-1487),仲姓迁来此地立村。因村在李戈庄(今属段泊岚乡)之前,称李前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23亩。2006年,全村共有78户,总人口为27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8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50吨,经济总收入为31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60元。   

索戈庄村

  索戈庄村    村庄由来 在灵山(村)西北3.5公里处。据传:明初,索姓迁来此地立村,称索戈庄。后索姓绝,李、王、张、赵登姓繁衍,村名仍沿用。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626亩。2006年,全村共有470户,总人口为157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4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509吨,经济总收入为256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58元。   

甲于庄村

  甲于庄村    村庄由来 在灵山(村)北偏西3.5公里处。据传:清乾隆时(1736-1795),贾姓、于姓来此地立村,称贾于庄。后贾姓绝,演变为甲于庄。同治《即墨县志》标作甲于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10亩。2006年,全村共有84户,总人口为30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0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47吨,经济总收入为39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95元。   

韩流庄村

  韩流庄村    村庄由来 在灵山(村)西4.5公里处。据此村古庙的钟文记载:明成化时(1465-1487),韩姓在此地立村,后韩绝姓,王姓等认为村系韩姓所留,取名为韩留庄。演变为韩留庄。同治《即墨县志》作汉柳庄。《即墨县乡土志》作韩里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69亩。2006年,全村共有80户,总人口为25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6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14吨,经济总收入为22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60元。   

河南一村

  河南一村    村庄由来 灵山在县城北16.5公里,灵山西北麓。是灵山镇驻地。阴历二、七逢集,是县内八大集市之一。烟青公路横贯村中,有班车通即墨、青岛、烟台等地。    据明万历《莱州府志》载:灵山乡是即墨七乡之一。灵山乡下并有令闪社。灵山集是即墨县十三乡集之一,足证此村历史之悠久。但据各家族普记载,杨氏系明前自林哥庄迁来。王氏系系于明永乐时(1403—1424)迁来。张氏系明永乐后,自东庄迁来。吴氏系明成化二年(1466),自浙江杭州迁来。孟沙河横贯村中,把全村分为河南、河北两部分。因此孟沙河河南又被划分为河南一村、河南二村、河南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80亩。2006年,全村共有383户,总人口为120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8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17吨,经济总收入为169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23元。   

后小于庄村

  后小于庄村    村庄由来 小于庄在灵山(村)偏西2.5公里处。明初,肖姓来此地立村,取肖姓富裕之义,称肖裕庄。后王、刘等姓繁衍,简化为小于庄。同治《即墨县志》标作小于庄。建国后,发展为两个村,在南者称前小于庄,在北者称后小于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30亩。2006年,全村共有202户,总人口为68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7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41吨,经济总收入为70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18元。   

西三泉庄村

  西三泉庄村    村庄由来 东三泉庄在灵山(村)南4.5公里处。据传:三泉庄原系任姓所立。因地临三处清泉而得名。流浩河北岸形成姜家三泉庄、陈家三泉庄、孙家三泉庄,发展成为西三泉庄、中三泉庄。中三泉庄又与西三泉庄毗连成为一个西三泉庄,东距东三泉庄1.5公里。《即墨县乡土志》标有高、黄、姜、陈、孙等五个三泉庄。按:三泉庄系明、清灵山乡三泉社之所在。应系明前建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29亩。2006年,全村共有258户,总人口为74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9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20吨,经济总收入为64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950元。   

西姜戈庄村

  西姜戈庄位于灵山镇北部、204国道东侧,村庄交通便利景色优美。该村在环境整治活动时全村齐动,硬化路面、河塘清淤,并栽种2000余棵玫瑰。   村庄的生活环境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质的改变。今年,西姜戈庄村的健身广场、幸福家园都顺利完工,村民自此有了休闲娱乐去处。同时,送戏下乡、歌舞表演等活动的举办也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国家3A景区玫瑰小镇风景区就坐落于西姜戈庄村,2000多亩的玫瑰花海成了村里最美丽的风景线。    村庄由来 据传:姜戈庄系明永乐时(1403~1424),姜姓所建,后发展为3个村。西姜戈庄在乔家屯西南3公里处。同治《即墨县志》附图标作姜戈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684亩。2006年,全村共有131户,总人口为48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0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43吨,经济总收入为65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38元。   

东姜戈庄村

  东姜戈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姜戈庄系明永乐时(1403~1424),姜姓所建,后发展为3个村。明天顺时(1457~1464),董姓迁姜戈庄东约0.5公里处定居,后发展成为东姜戈庄。同治《即墨县志》附图标作姜戈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900亩。2006年,全村共有141户,总人口为50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1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31吨,经济总收入为85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48元。   

岚前岭村

  岚前岭村    村庄由来 在乔家屯西南4公里,烟青公路西侧。明天顺时(1457~1464),马姓来此立村,因地势较高又在天宫院之南,故称为院前岭,后演变为岚前岭。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732亩。2006年,全村共有160户,总人口为57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8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09吨,经济总收入为74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63元。   

院东村

  院东村    村庄由来 明正德时,徐姓在天宫院东立村,位于集旺疃东南1公里处,称王疃院。天宫院系一道教庙宇,清乾隆时重修,1948年初被-军焚毁。冷姓在天宫院东北0.5公里处立村,称院东。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344亩。2006年,全村共有317户,总人口为102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1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542吨,经济总收入为171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48元。   

孙家旺疃村

  孙家旺疃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孙姓于集旺疃西南0.25公里处立村,冠姓氏以名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53亩。2006年,全村共有173户,总人口为60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0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02吨,经济总收入为85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43元。   

刘家旺疃村

  刘家旺疃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刘姓于集旺疃东南0.25公里处立村,冠姓氏以名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377亩。2006年,全村共有222户,总人口为70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0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531吨,经济总收入为99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56元。   

集旺疃村

  集旺疃村    村庄由来 明代灵山有旺疃社。今集旺疃即古旺疃,东距乔家屯4公里,王氏自称是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迁来。因村中三、八逢集,称集旺疃。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82亩。2006年,全村共有176户,总人口为55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5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71吨,经济总收入为77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39元。   

龙泉庄村

  龙泉庄村    村庄由来 《即墨县地名志》载:明朝灵山乡有泉庄社,其立村年代应远在明前。因村后曾有一源泉而起名泉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改名为龙泉庄。村中于、刘、曹姓都是明中期或清初迁来的。    政区人口    全村有常住居民352户、1198人,主要有曹、宁、刘、于、王、吴6个姓氏,其中前3姓最多。村庄姓氏均为汉族。    龙泉庄村位于华山镇西北部3.5公里处,南临后港洪水村,北靠皋埠村,东接刁庄村,西近后花园村。全村总面积3048.5亩,其中农业用地2565亩,居民住宅用地260亩,其他用地223.5亩。该村交通非常方便,向东1公里处是一级高速公路,村前是花园路。2002年,该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村庄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蔬菜类主要是大白菜、黄瓜、西瓜、西红柿等。1978年,该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挖机井1眼,平塘4个,修河坝一座,修桥一座,水浇地达85%以上。农业机械总动力2980马力。粮食产量逐年增长。1980年粮食亩产由1970年的250公斤增至430公斤,总产量104万公斤,人均收入150元。1985年亩产增至520公斤,总产量125万公斤,人均收入230元。2000年亩产375公斤,总产1074万公斤,人均收入800元。随着产业的不断调整,养殖业和林业得到了发展。2002年,全村养黄牛65头、奶牛11头、生猪存栏300头、养蛋鸡3000只、狐狸10只、波尔山羊14只。林业已发展到159亩。由于村庄集体建设用地及居民住房用地等原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2002年全村有耕地2565亩,粮食亩产484公斤,农业总收入535.6万元,畜牧业收入66.1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973.4万元。    第二产业,1965年2月,该建起第一个村办企业—白铁加工厂,年产值1万元。1968年3月办起发制品厂,年产值2万元。1965年4月建立草制品厂,年产值5000元。1980年10月,投资1.2万元建起占地2亩的地毯厂,用工100人,年产值18万元,利税2.2万元。1968年11月,建起粉丝厂,年产值1万元。    第三产业,从1965年开始,村陆续办起油坊、豆腐坊、小卖部等。1990年以后,村民积极发展运输、餐饮、建筑等行业,有个体工商户17户,全村有机动车244辆,从事第三产业人员达185人,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建国前,该村文化教育比较落后。由于生活贫苦,绝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1949年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总数的50%以上。1973年12月,该村投资3000元,建立龙泉庄小学,有教室22间,占地7.5亩,有学生200人。1975年建幼儿园1处,有2个班,幼师2人。1983年后,陆续建立党员活动室、青年之家、妇女之家、计划生育服务室、老年活动室。1994年5月,与刁庄村、前花园村联合建立刁庄小学,总投资21万元,占地23亩,新建教室48间,可容纳学生300人,教师达13人。1996年建立门球场,2002年成立秧歌队、高跷队、柳腔剧团。自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共考取研究生2名,本科生8名,大专生13名,中专生19名。    医疗卫生,建国前全村没有诊所,村民有病无处医治,各种传染病经常流行,婴幼儿死亡率非常高。建国后,人民政府免费为村民接种疫苗,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发生。1967年3月该村投资建立卫生室,2000年8月又与刁庄村联合成立社区医疗服务站,有医生2名,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村民保健意识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1949年,该村人均占有粮食不足70公斤,年人均收入不足41元。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5年人均占有粮食861公斤,人均收入90元。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激发了群众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1982年全村拉上照明用电,200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167元。全村有各类机动车244辆,有291台电视机、230部电话、100台冰箱、120台洗衣机,村民住房由土墙草披变为钢筋水泥结构的大瓦房,由1949年人均不足7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25平方米。    村庄建设,建国初期,村内街道脏乱不堪,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随着村庄经济的发展,村集体对村庄建设实行统一规划,村庄布局日趋合理。1978年4月,村投资5.5万元,挖平塘4个,挖机井一眼,修河坝一座,修桥一座。1982年投资8万元,建配电室一个,按装30千伏变压器1台,全村拉上照明用电。1996年10月投资23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使村民吃上自来水。2002年2月投资2.5万元整修村中心街2条,修排水沟1000米。全村实现了路通、水通、电通、讯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集体福利 从1994年至2002年,村集体给不满14周岁的独生子女投保,总金额9.4万元。从2002年开始,村给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120元生活补贴费,给终身只要一个女孩的家庭奖励200元。   

前柘家庄村

  前柘家庄村   村庄由来 据该村《赵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赵氏自云南迁来柘家庄,据传是因当时此地多柘树而得名,后来分为前、后两个柘家庄,此村称前柘家庄。   政区人口    该村交通便利,村前有石料场和一座水库,村后是市级公路(王刘公路),与村东的烟青一级公路连通。该村位于镇西南部4.5公里处,东临洽泊村,西接灵山镇大稻池村,南近灵山镇仁义庄村,北靠后柘家庄村。总面积为3085亩,其中耕地面积1975亩。有居民402户,人口1397人。   经济状况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该村在养殖、种植方面也有很大发展。2001年投资20万元建养殖小区7个,主要养殖黄牛、奶牛、生猪、蛋鸡,种植苗木40亩,发展冬暖式大棚3个、大拱棚4亩。2005年全村有个体私营企业3户,平均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有个体工商户17户,年收入均在1万元以上。村民还积极参与运输、建筑、餐饮、加工等行业。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34万元,人均收入5698元。   社会事业 1998年投资3万元,修村中心街1条,路面硬化,浆砌排水沟1000米;1999年该村与洽泊村、后柘村联合建立后柘小学,总投资15万元; 1999年11月,投资20万元,全村吃上自来水;村庄还每年为村民订阅十余种报刊,为村民的学习、教育及娱乐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街道上建立垃圾池,成立了专门保洁队伍。全村共有机动车255辆,电视机430台,电话318部,冰箱160台,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以上。从1994年至2005年,村给不满14周岁的独生子女投保总金额13万元。2000年至2002年被华山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2002年被即墨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前小于庄村

  前小于庄村    村庄由来 小于庄在灵山(村)偏西2.5公里处。明初,肖姓来此地立村,取肖姓富裕之义,称肖裕庄。后王、刘等姓繁衍,简化为小于庄。同治《即墨县志》标作小于庄。建国后,发展为两个村,在南者称前小于庄,在北者称后小于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25亩。2006年,全村共有191户,总人口为64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8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18吨,经济总收入为81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05元。   

小稻池村

  小稻池村    村庄由来 明成化时(1465-1487),王姓迁至稻池村南1公里处建村。因靠近稻池村,地形又相同,称小稻池。    同治《即墨县志》标有两个“稻池”。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46亩。2006年,全村共有138户,总人口为50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5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43吨,经济总收入为51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00元。   

河南二村

  河南二村    村庄由来 灵山在县城北16.5公里,灵山西北麓。是灵山镇驻地。阴历二、七逢集,是县内八大集市之一。烟青公路横贯村中,有班车通即墨、青岛、烟台等地。    据明万历《莱州府志》载:灵山乡是即墨七乡之一。灵山乡下并有令闪社。灵山集是即墨县十三乡集之一,足证此村历史之悠久。但据各家族普记载,杨氏系明前自林哥庄迁来。王氏系系于明永乐时(1403—1424)迁来。张氏系明永乐后,自东庄迁来。吴氏系明成化二年(1466),自浙江杭州迁来。孟沙河横贯村中,把全村分为河南、河北两部分。因此孟沙河河南又被划分为河南一村、河南二村、河南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94亩。2006年,全村共有140户,总人口为45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1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85吨,经济总收入为53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62元。   

河南三村

  河南三村    村庄由来 灵山在县城北16.5公里,灵山西北麓。是灵山镇驻地。阴历二、七逢集,是县内八大集市之一。烟青公路横贯村中,有班车通即墨、青岛、烟台等地。    据明万历《莱州府志》载:灵山乡是即墨七乡之一。灵山乡下并有令闪社。灵山集是即墨县十三乡集之一,足证此村历史之悠久。但据各家族普记载,杨氏系明前自林哥庄迁来。王氏系系于明永乐时(1403—1424)迁来。张氏系明永乐后,自东庄迁来。吴氏系明成化二年(1466),自浙江杭州迁来。孟沙河横贯村中,把全村分为河南、河北两部分。因此孟沙河河南又被划分为河南一村、河南二村、河南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383亩。2006年,全村共有325户,总人口为106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2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29吨,经济总收入为95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90元。   

上河北村

  上河北村    村庄由来 灵山在县城北16.5公里,灵山西北麓。是灵山镇驻地。阴历二、七逢集,是县内八大集市之一。烟青公路横贯村中,有班车通即墨、青岛、烟台等地。    据明万历《莱州府志》载:灵山乡是即墨七乡之一。灵山乡下并有令闪社。灵山集是即墨县十三乡集之一,足证此村历史之悠久。但据各家族普记载,杨氏系明前自林哥庄迁来。王氏系系于明永乐时(1403—1424)迁来。张氏系明永乐后,自东庄迁来。吴氏系明成化二年(1466),自浙江杭州迁来。孟沙河横贯村中,把全村分为河南、河北两部分。因此孟沙河河北又按方位划分为上河北、中河北、下河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50亩。2006年,全村共有110户,总人口为39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1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89吨,经济总收入为48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10元。   

中河北村

  中河北村    村庄由来 灵山在县城北16.5公里,灵山西北麓。是灵山镇驻地。阴历二、七逢集,是县内八大集市之一。烟青公路横贯村中,有班车通即墨、青岛、烟台等地。    据明万历《莱州府志》载:灵山乡是即墨七乡之一。灵山乡下并有令闪社。灵山集是即墨县十三乡集之一,足证此村历史之悠久。但据各家族普记载,杨氏系明前自林哥庄迁来。王氏系系于明永乐时(1403—1424)迁来。张氏系明永乐后,自东庄迁来。吴氏系明成化二年(1466),自浙江杭州迁来。孟沙河横贯村中,把全村分为河南、河北两部分。因此孟沙河河北又按方位划分为上河北、中河北、下河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88亩。2006年,全村共有156户,总人口为54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4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51吨,经济总收入为55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50元。   

下河北村

  下河北村    村庄由来 灵山在县城北16.5公里,灵山西北麓。是灵山镇驻地。阴历二、七逢集,是县内八大集市之一。烟青公路横贯村中,有班车通即墨、青岛、烟台等地。    据明万历《莱州府志》载:灵山乡是即墨七乡之一。灵山乡下并有令闪社。灵山集是即墨县十三乡集之一,足证此村历史之悠久。但据各家族普记载,杨氏系明前自林哥庄迁来。王氏系系于明永乐时(1403—1424)迁来。张氏系明永乐后,自东庄迁来。吴氏系明成化二年(1466),自浙江杭州迁来。孟沙河横贯村中,把全村分为河南、河北两部分。因此孟沙河河北又按方位划分为上河北、中河北、下河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77亩。2006年,全村共有171户,总人口为50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0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60吨,经济总收入为52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20元。   

卫东村

  卫东村    村庄由来 辖灵山、宋家庄、大东庄3个自然村。灵山在县城北16.5公里,灵山西北麓。孟沙河横贯村中,把全村分为河南、河北两部分。是灵山镇驻地。阴历二、七逢集,是县内八大集市之一。烟青公路横贯村中,有班车通即墨、青岛、烟台等地。    据明万历《莱州府志》载:灵山乡是即墨七乡之一。灵山乡下并有令闪社。灵山集是即墨县十三乡集之一,足证此村历史之悠久。但据各家族普记载,杨氏系明前自林哥庄迁来。王氏系系于明永乐时(1403-1424)迁来。张氏系明永乐后,自东庄迁来。吴氏系明成化二年(1466),自浙江杭州迁来。    据《宋氏族谱》载:明万历时(1573-1619),宋氏迁灵山东北定居,称宋家庄。又称东北庄。    据《张氏族谱》载:明永乐时,张氏迁至灵山村东定居,称东庄。后吕家庄被称为小东庄。此村改称大东庄。    同治《即墨县志》标灵山河南部分为灵山集,河北部分为灵山,还标有两个东庄。《即墨乡土志》并标有东北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208亩。2006年,全村共有212户,总人口为70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6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80吨,经济总收入为65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10元。   

泊子村

  泊子村    村庄由来 在灵山(村)东北3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姓从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因地处多处水泊之间,称泊子村,又称张家泊子,同治《即墨县志》标作泊子。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254亩。2006年,全村共有333户,总人口为109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8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438吨,经济总收入为153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15元。   

前山后村

  前山后村    村庄由来 辖前山后和李家庄2个自然村。后山后在灵山(村)东1.5公里处。据《牛氏族谱》载,明末,牛氏迁来此村。当时赵氏、柳氏已定居于此。因地处灵山北麓,故称山后村。后为与前山后区别,改称后山后。在灵山(村)东2公里处,灵山北麓。据传:明万历时(1573-1619),李姓来此地建村,称李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清康熙时(1662-1722),赵姓来山后村南0.5公里处立村,称前山后。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00亩。2006年,全村共有284户,总人口为91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9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19吨,经济总收入为95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25元。   

后山后村

  后山后村    村庄由来 后山后在灵山(村)东1.5公里处。据《牛氏族谱》载,明末,牛氏迁来此村。当时赵氏、柳氏已定居于此。因地处灵山北麓,故称山后村。后为与前山后区别,改称后山后。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90亩。2006年,全村共有238户,总人口为77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0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05吨,经济总收入为56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25元。   

崔家庵村

  崔家庵村    村庄由来 在灵山(村)西南5.5公里,流浩河北岸。据传:北宋元丰时(1078-1085),崔姓迁来此地立村于尼庵之前,命村名崔家庵。后崔姓绝,潘、胡等姓迁来,村名仍沿用。同治《即墨县志》标作崔家疃。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23亩。2006年,全村共有173户,总人口为55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5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02吨,经济总收入为43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50元。   

大稻池村

  大稻池村    村庄由来 大稻池在灵山(村)东南3.5公里处。据传:明天顺时(1457-1464),王姓迁来此地立村,今村中国姓最多。此地地势低洼,雨季积水成泊,适于种稻,故取村名稻池。或云:此村东头有一池塘称稻池,故以池名命村名。小稻池形成后,此村改称大稻池。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11亩。2006年,全村共有233户,总人口为82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2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62吨,经济总收入为92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30元。   

周家疃村

  周家疃村    村庄由来 在灵山(村)西南5.5公里处。据传:明万历时(1573-1619),任姓迁来流浩河北岸傍沟立村,称任家沟。后任姓无后,周姓繁衍,改称周家疃。同治《即墨县志》标作周家疃。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194亩。2006年,全村共有280户,总人口为102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1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88吨,经济总收入为84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45元。   

东黄家庄村

  东黄家庄村    村庄由来 辖东黄家庄和小黄家庄2个自然村。东黄家庄在灵山(村)东南5公里处。明万历时(1573-1619),黄姓来此地立村,称黄家庄。1973年,此村有段村公社划归灵山公社,灵山公社出现了东西两个黄家庄。此村该城东黄家庄。    小黄家庄北距黄家庄约0.5公里。亦系明万历时黄氏所建。取唐刘禹锡《陋室铭》君子所居“何陋之有”之意,称何陋庄。但此名流传不广,群众因两个黄家庄南北相望,而此村较小,称之为小黄家庄。    同治《即墨县志》标有黄家庄及何陋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51亩。2006年,全村共有130户,总人口为40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4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9吨,经济总收入为49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70元。   

仁义庄村

  仁义庄村    村庄由来 在灵山(村)东南6公里处。据传:清同治十七年(1660),斜姓迁来此地立村。因位处赵家岭之南,称岭前庄。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张姓迁来,改称仁义庄。同治《即墨县志》标作仁义庄。《即墨县乡土志》仍标作岭前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50亩。2006年,全村共有99户,总人口为33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9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67吨,经济总收入为36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50元。   

段埠庄村

  段埠庄村    村庄由来 在灵山(村)东南5.5公里处。据传段埠庄系明朝(1368-1644)段姓所立,故称段埠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按:段埠庄位处洼地,并无明显丘埠,有李、王等十余姓,并无段姓。明万历《莱州府志》载,即墨通莱阳驿道在即墨境内有四个铺,“段宝庄”是其中之一。段宝庄即段埠庄。明清时的驿路,县设总铺,总铺下设铺,段铺应是当时铺的别称。先有段铺,后形成村落,故称段铺庄。演变为段宝庄、段埠庄。    此村是南海独立团指导员邵守志烈士的故里。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50亩。2006年,全村共有277户,总人口为87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5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33吨,经济总收入为63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00元。   

金家湾村

  金家湾村    村庄由来 在灵山(村)东南5公里处。据传:明初,金姓来此地立村。因地处山谷,称金家湾(汪)。后孙姓、姜姓繁衍,村名仍沿用。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74亩。2006年,全村共有237户,总人口为76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0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24吨,经济总收入为74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10元。   

灵东村

  灵东村    村庄由来 在灵山(村)南偏东4公里处。据传:乾隆时(1736-1795),孙姓来此地立村。因以打铁为业,称铁匠庄。后人口繁衍,因地处灵山东麓,改称山东头。同治《即墨县志》标有山东头。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灵东。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21亩。2006年,全村共有162户,总人口为49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2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33吨,经济总收入为43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00元。   

东山坡村

  东山坡村    村庄由来 东山坡在西山坡东北约0.5公里处。据传:清初此地为即墨蓝姓庄园,纪姓为其佣耕而定居于此。因与山坡东同处灵山南麓而偏东,称东山坡。    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50亩。2006年,全村共有291户,总人口为89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3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69吨,经济总收入为85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10元。   

西山坡村

  西山坡村    村庄由来 西山坡在灵山(村)南4公里处。据纪氏墓碑铭载:明崇祯七年(1634),纪姓来此立村。因地处灵山南麓称山坡村,东山坡形成,改称西山坡,今杨姓户口最多。   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34亩。2006年,全村共有85户,总人口为25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6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0吨,经济总收入为29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50元。   

东三泉庄村

  东三泉庄村    村庄由来 东三泉庄在灵山(村)南4.5公里处。据传:三泉庄原系任姓所立。因地临三处清泉而得名。后流浩河形成高家三泉庄、黄家三泉庄,发展成为东三泉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高、黄、姜、陈、孙等五个三泉庄。按:三泉庄系明、清灵山乡三泉社之所在。应系明前建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20亩。2006年,全村共有287户,总人口为86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0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14吨,经济总收入为94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40元。   

皋埠村

  皋埠村   村庄由来 1403-1424(明朝永乐年间),宋氏始祖由云南迁至此地。因地处涝洼,选高处定居,取名高埠。清同治《即墨县志》标作高埠,后演变为皋埠。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镇西北部5公里处,东临烟青一级公路,西靠凤凰埠村,南接窵庄村,北近莱西市李权庄镇张家庄村。总面积4800亩,其中耕地面积2985亩。有居民418户,人口1415人。   经济状况 该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建有大拱棚50亩,主要种植草莓、西瓜、香瓜、黄瓜等。该村的林业发展也很快,现发展林业350亩,果树200亩。形成了服装加工、种养殖等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有私营企业1户,个体工商业户28户,村民还从事运输、建筑、餐饮、加工等行业。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08万元,人均收入5701元。   社会事业 1995年以来,全村共投入40多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街道4条,修挖排水沟2700米,建起老年活动室、门球场等。水资源丰富,有自建深水井一口,居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新建集贸市场1处,建学校1所,街道上建立了垃圾池,成立了专门保洁队伍。全村90%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自1994年至2005年村给不满14周岁的独生子女投保金额达13万元,于2002年1月开始给7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不低于120元的生活补贴,自2003年实行农村大病统筹以来,每年为农民每人代缴5元的统筹金7075元。   

岚埠湾村

  岚埠湾村    村庄由来 在灵山(村)东南3公里,灵山东北麓。据传:自明初以来,于、王、姜、黄等姓相继迁来此地定局。村处山峦丘埠间,村西半里有一称葫芦湾的池塘。因此得村名岚埠湾。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544亩。2006年,全村共有196户,总人口为61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2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63吨,经济总收入为81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20元。   

罗家辛庄村

  罗家辛庄村    村庄由来 在乔家屯东北3公里。明洪武时(1368-1398),辛姓定居于此,称辛庄。1945年改名为罗家辛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80亩。2006年,全村共有106户,总人口为34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0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25吨,经济总收入为71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96元。   

后柘家庄村

  后柘家庄村   村庄由来 据此村《赵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赵氏自云南迁来柘家庄,据传是因当时此地多柘树得名柘家庄,及前柘家庄形成,此村称后柘家庄。      后柘家庄村村委办公室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镇西南部3.5公里处,东临烟青一级公路,与万华埠村为邻,西临灵山镇大稻池村,南临前柘家庄村,北临前水村,全村总面积2.9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18亩。2005年该村有居民453户,人口1563人。   经济状况 村民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村庄还发展了养殖业,投资70多万元建养殖小区1个,其中养殖黄牛30头,奶牛18头,生猪1200头等。1994年12月,该村成立“青岛即墨华青开发公司”,该公司有固定资产600万元,年产值150万元,利税14.8万元。至2005年,全村有私营企业2户,个体工商户21户。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70万元,人均收入5838元。   社会事业 1997年该村与前柘、洽泊村联合建立后柘小学,总投资90多万元,;1999年投资15万元对进村路进行拓宽,由10米拓宽14米,整修围村路1200米;2001年至2005年村投资20万元,整修村中心大街4条,修挖排水沟6000米;投资120万元,硬化水泥街道3000米,沿路两侧种植了花草、树木,全村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路通、水通、电通、通讯,村庄环境整洁优美。从1992年9月开始村每年给70岁以上老人发放不低于120元的生活补贴。1994年至2005年村给不满14周岁的独生子女投保总金额22万元。1998年获青岛市“模范村民委员会”称号;1999年获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称号。2000年至2005年连续五年获市、镇“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即墨市先进党支”、“即墨市文明村庄”等称号。   

大河套村

  大河套村    村庄由来 在牛齐埠村东北5.6公里处。据《河头王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王氏始祖由云南迁来,见有泉水涌出成河,“选奇落户”此地。因此泉系龙化河一条支流的源头,故以河头名村。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河头。河头建村后,王氏陆续迁于村西南月0.5公里处另建小村,称小河头,此村遂改称大河头。后演变为大河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807亩。2006年,全村共有440户,总人口为153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7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205吨,经济总收入为214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80元。   

小河套村

  小河套村    村庄由来 在牛齐埠村东北5.6公里处。据《河头王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王氏始祖由云南迁来,见有泉水涌出成河,“选奇落户”此地。因此泉系龙化河一条支流的源头,故以河头名村。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河头。河头建村后,王氏陆续迁于村西南月0.5公里处另建小村,称小河头,后演变为小河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10亩。2006年,全村共有89户,总人口为30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6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37吨,经济总收入为30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44元。   

东皋埠东村

  东皋埠东村    村庄由来 在牛齐埠村东北3.5公里处,龙化河东岸。据《皋埠王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王姓来此立村,因地处滨河高地,名村为皋埠。后因村西六里许另有一皋埠,改名东皋埠。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分为东皋埠东村、东皋埠西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939亩。2006年,全村共有238户,总人口为78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5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97吨,经济总收入为123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28元。   

东皋埠西村

  东皋埠西村    村庄由来 在牛齐埠村东北3.5公里处,龙化河东岸。据《皋埠王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王姓来此立村,因地处滨河高地,名村为皋埠。后因村西六里许另有一皋埠,改名东皋埠。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分为东皋埠东村、东皋埠西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169亩。2006年,全村共有328户,总人口为114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5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84吨,经济总收入为1989万元。   

东桥头村

  东桥头村    村庄由来 东桥头在西桥头东北0.7公里处,是西桥头居民逐渐迁来形成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东桥子头,1958年简化为东桥头。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180亩。2006年,全村共有184户,总人口为61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2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69吨,经济总收入为109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55元。   

西桥头村

  西桥头村    村庄由来 在牛齐埠东北2.5公里,龙化河东岸。据宣统《桥子头吴氏族谱》载:“元至正年间(1341-1368),吴氏由云南徙居墨邑东北乡,创立桥子头疃”传说,因村西有一立石,中有空隙似门,故称石门吴家。后因村中有人杀死逼粮差役,村民皆避祸外逃。数年后,事件平息,遂回村重建家园,为避免官府追查,以村西有龙化桥而改村名为桥子头,东桥子头形成后,称西桥子头。《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1958年简化为西桥头。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35亩。2006年,全村共有315户,总人口为110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5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04吨,经济总收入为168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652588元。   

康家辛庄村

  康家辛庄村    村庄由来 距乔家屯4公里。明永乐时(1403-1424),康姓在辛庄附近定居,因靠近辛庄,加姓氏名村,为康家辛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40亩。2006年,全村共有122户,总人口为42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5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86吨,经济总收入为98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15元。   

于家辛庄村

  于家辛庄村    村庄由来 在乔家屯东北3公里。明永乐时(1403-1424),于姓在辛庄附近定居,因靠近辛庄,加姓氏名村,为于家辛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86亩。2006年,全村共有138户,总人口为47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4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50吨,经济总收入为66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70元。   

双疃村

  双疃村    村庄由来 在牛齐埠村东3.3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张姓来此定居。因东方和东北方各有一埠子称为双峰,因而名村为双峰疃,后演变为双疃。《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301亩。2006年,全村共有341户,总人口为118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1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707吨,经济总收入为201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73元。   

阎家辛庄村

  阎家辛庄村    村庄由来 在乔家屯东北3公里。明永乐时(1403-1424),阎姓在辛庄附近定居,因靠近辛庄,加姓氏名村,为阎家辛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00亩。2006年,全村共有112户,总人口为36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8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89吨,经济总收入为73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80元。   

龙河庄村

  龙河庄村    村庄由来 在牛齐埠村东南2.5公里,龙化河西岸。明宣德时(1426-1435),何姓、华姓漂泊至此,沿河开荒为生,形成三个小村,北称下河头,中称兴隆庄,南称上河头。他们都是蓝家的佃户,故总称蓝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龙河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404亩。2006年,全村共有336户,总人口为119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8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576吨,经济总收入为184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16元。   

周家辛庄村

  周家辛庄村    村庄由来 在乔家屯东北3公里。清顺治时(1644-1661),周姓在辛庄附近定居,因靠近辛庄,加姓氏名村,为周家辛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745亩。2006年,全村共有207户,总人口为73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1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23吨,经济总收入为108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77元。   

傅家辛庄村

  傅家辛庄村    村庄由来 距乔家屯3公里。明永乐时(1403-1424),傅姓在辛庄附近定居,因靠近辛庄,加姓氏名村,为傅家辛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24亩。2006年,全村共有64户,总人口为23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5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05吨,经济总收入为34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87元。   

兴隆庄村

  兴隆庄    村庄由来 位于乔家屯东北0.7公里,花园河东岸。据传:明崇祯时(1628-1644),门姓最先定居此地,称门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清咸丰时(1951-1861),重修关帝庙,改村名为兴隆庄。    政区人口    该村有居民184户、585人,其中男性280人,女性305人,有青壮年劳力258人,转-11人。主要有6个姓氏,王姓17户,张姓35户,刘姓30户,邵姓11户,石姓22户,孙姓14户,均为汉族。    该村位于华山镇西北部,东临凤凰埠村,西接乔家屯村,南靠于家潭村,北近双山村。总面积1.54平方公里。    经济发展 该村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0.5万元,197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万元,200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38万元,人均收入3988元。    第一产业,1949年该村有耕地105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芋头、地瓜等作物,粮食平均亩产50公斤。随着村庄经济的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长,1970年粮食亩产量增至150公斤。1982年,开始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至1991年全村有机井1眼,平塘5个。是年,粮食亩产达42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增至600公斤,农业机械总动力1850马力。   该村于1974年3月进行林业规划,当年发展林业20亩、果树120亩,2002年林业发展80亩。养殖业发展也比较迅速,全村养殖黄牛50头、奶牛40头、生猪存栏300头、蛋鸡存栏4000只。2002年农业收入350万元,畜牧业收入19万元。    第二产业,1968年,村投资建立砖窑厂。1971年投资1万元建起翻砂厂,占地4亩,用房30间,用工40人,年产值5万元,利税4000元。1987年投资12万元建成化工厂,占地5亩,用房20间,用工30人,年产值15万元,利税1万元;同年建立机械加工厂,投资3万元,占地1亩,用房10间,用工10人,年产值5万元,利税5000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来,该村的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私营企业鱼钩加工厂用工100人,年收入20万元。    第三产业,1963年4月,村办起磨坊1个、豆腐坊1个。1985年6月办起代销店1个、个体工商业户3个。村民从事商业、服务业、运输业的逐渐增多,从业人员达128人,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建国前,该村文化教育落后,绝大多数适龄儿童不能入学。1949年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总数的50%以上。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办学条件逐步提高,1949年投资200元建成第一所小学,占地0.5亩,容纳学生30人,有教师2人。1978年村投资1万元扩建小学教室14间,占地3亩,容纳学生150人,有教师6人。1987年投资5000元建幼儿园一处,占地1亩。1988年投资建成党员活动室、青年之家、妇女之家。1990年投资7000元建立计划生育服务室、图书室、老年活动室,图书室藏书300余册。1992年,该村与乔家屯村联合建立希望小学,总投资30万元,占地15亩,有教室100间,学生300人,教师20人。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共考取本科生9人,大专生15人,中专生38人。1990年至2002年连续13年荣获镇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称号,1996年10月荣获即墨市“二五”普法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医疗卫生, 建国前,该村没有诊所,村民有病无法医治,传染病时常暴发流行,婴幼儿死亡率极高。建国后,人民政府免费为村民接种疫苗,使各种传染病得到了控制。1963年3月,村投资500元建立卫生室,有赤脚医生1名,1990年又新建卫生室2间。村集体每年组织村民进行一次健康查体。随着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的保健意识也普遍提高,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能及时诊治。    村庄建设,1982年至1991年,投资5.3万元挖机井1眼、平塘5个。1990年投资3万元新建村委办公室15间,占地2.5亩。1996年投资3万元建配电室1个,安装50千伏变压器1台。1997年投资5万元为全村拉上照明用电。1998年投资2万元整修村中心街2条,砌挖排水沟1500米。    人民生活,1949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不足100公斤,年人均收入30元。随着村庄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生活不断提高,1955年人均占有粮食230公斤,年人均收入40元。1975年人均占有粮食600公斤,年人均收入80元。198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年人均占有粮食达1200公斤,年人均收入1000元。2002年人均占有粮食1550公斤,年人均收入3988元。村民的住房条件也逐步改善,建国前,村民住房大多为土墙草屋,人均住房不到5平方米。1985年对住房进行统一规划,村民都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新瓦房。到2002年,村民人均住房达30平方米。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村民的家庭设施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1950年5月,村民王世起买上全村第一辆自行车,1984年村民罗仁宝买上第一台电视,1987年村民徐永民骑上第一辆摩托车,1988年村民石常青买上第一台冰箱,1991年村民石永刚买上第一辆汽车。2002年全村有机动车124辆,冰箱38台,洗衣机20台,电视160台,电话120部。    集体福利 从1994年至2002年,村集体给不满14周岁的独生子女投保,总金额达3万元。   

乔家屯村

  乔家屯村    村庄由来 在即墨城北23公里,五沽河支流花园河西岸。阴历五、十逢集。据传:清康熙时(1662-1722),乔姓来此定居,以姓氏命名。据《张氏族谱》载,张氏亦于康熙年间居此。此村应是明代军屯之区。原属莱阳(今来西),民国时属莱阳县双山乡,1945年后划归即墨。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850亩。2006年,全村共有281户,总人口为95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0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851吨,经济总收入为165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17元。   

于家潭村

  于家潭村    村庄由来 在乔家屯南1公里处。据传:清乾隆时(1736-1796),于姓居此,称于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即墨县乡土志》及《莱阳县志》标作于家屯。原属莱阳(今莱西),1945年划归即墨,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于加谭。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630亩。2006年,全村共有146户,总人口为45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3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54吨,经济总收入为84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86元。   

黄泥湾村

  黄泥湾村    村庄由来 位于乔家屯东南2.4公里的丘陵地上。据传:清乾隆时(1736-1796),黄姓来此立村,称黄家疃。后黄姓迁出,王姓等相继迁来,因村两端各有池塘,水呈黄色,改村名为黄泥湾。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73亩。2006年,全村共有110户,总人口为35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3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22吨,经济总收入为69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33元。   

东流河庄村

  东流河庄村    村庄由来 位于大官庄西南4.3公里,龙化河西。本村《牛氏族谱》载:明洪武时(1368-1398),牛氏从云南迁居此地。因立村在柳河两岸,故称柳河庄。柳河是来自柳河东岭,流经本村,注入龙化河的一条溪流。后演变为流河庄,并发展为两个村,在东的称东流河庄,今李姓占大多数。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流河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585亩。2006年,全村共有523户,总人口为177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17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574吨,经济总收入为321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30元。   

西流河庄村

  西流河庄村    村庄由来 位于大官庄西南4.3公里,龙化河西。本村《牛氏族谱》载:明洪武时(1368-1398),牛氏从云南迁居此地。因立村在柳河两岸,故称柳河庄。柳河是来自柳河东岭,流经本村,注入龙化河的一条溪流。后演变为流河庄,并发展为两个村,在西的称西流河庄,今张姓占大多数。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流河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21亩。2006年,全村共有253户,总人口为81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8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03吨,经济总收入为87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12元。   

东洼里前村

  东洼里前村    村庄由来 在大官庄西南5公里处,农历一、六逢集。据洼里《陈氏族谱》载:明末,王、谭二姓来此,立村于地势低洼之处,名村为洼里。后邵姓、王姓相继迁来。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清初五道泊,即在本村的东北方。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东洼里。后发展为两个村,即东洼里前村、东洼里后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63亩。2006年,全村共有157户,总人口为53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5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68吨,经济总收入为78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86元。   

殷家辛庄村

  殷家辛庄村    村庄由来 在乔家屯东北3.5公里。明万历时(1573-1616),殷姓在辛庄附近定居,因靠近辛庄,加姓氏名村,为殷家辛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99亩。2006年,全村共有81户,总人口为31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0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54吨,经济总收入为66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70元。   

家后村

  家后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牛齐埠董氏兄弟析炊,弟在村后(东北0.5公里许)建新居,仍称兄住处为家,称弟住处为家后,遂形成村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385亩。2006年,全村共有247户,总人口为85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1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34吨,经济总收入为103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58元。   

东洼里后村

  东洼里后村    村庄由来 在大官庄西南5公里处,农历一、六逢集。据洼里《陈氏族谱》载:明末,王、谭二姓来此,立村于地势低洼之处,名村为洼里。后邵姓、王姓相继迁来。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清初五道泊,即在本村的东北方。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东洼里。后发展为两个村,即东洼里前村、东洼里后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550亩。2006年,全村共有202户,总人口为71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8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25吨,经济总收入为171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74元。   

西牛齐埠村

  西牛齐埠村   村庄由来 据牛齐埠《董氏族谱》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董姓人家从贵州大定府威宁州迁居此地,后高姓、孙姓、马姓等相继迁至。因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单在万华山之上大摆火牛阵,大败燕军而取名牛齐埠村,后划分为东牛齐埠村和西牛齐埠村,该村为西牛齐埠村。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镇政府东1公里处,属镇驻地村。东临东牛齐埠村,南接柳沟村,西近万华埠村,北依万华山。全村总面积0.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9亩。有居民297户,人口1064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该村建成了氢烧镁厂、利民五金厂等,村民主要从事运输、缝纫、餐饮、建筑、假发加工、服务等行业。全村共有个体工商户45户。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81万元,人均收入5779元。      社会事业 1992年以来,总投资60多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村中心街6条,排水沟1800米。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街道上设立了垃圾池、垃极桶,成立了专门保洁队伍。1996年该村与东牛齐埠村、万华埠村、龙河庄村、埠后村、家后村联合建立中心小学,总投资100万元;同年建立镇中心幼儿园;2002年投资4万元,建老年活动室、图书室、门球场等。1994年,该村被即墨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称号;1995年,被即墨市政府授予“模范村委会”称号;自1994年至今连续10年,青年、妇女、计划生育分别获即墨市、镇先进单位。   

埠后村

  埠后村   村庄由来 明朝元年,始祖姚姓迁入建村。据《姚氏族谱》记载,姚氏本系江南江宁府江浦县深沟町人。其始祖随明成祖建军功,授鳌山卫指挥,至四世择居埠后,因地处牛齐埠(山)之后得名。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镇政府东北部2公里处,东临龙华河,西接刁庄村,南连东牛齐埠村,北靠莱西市李权庄镇西三都河村。全村总面积3312亩,其中耕地面积872亩,华山国际乡村俱乐部占用土地1860亩。有居民263户,人口887人。   经济状况 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并且逐步形成了以五金加工、发制品加工等经济发展模式,共有个体私营企业12户,个体工商户17户,因高尔夫球场位居村南,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也不断提高。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62万元,人均收入6263元。   社会事业 1995年以来,全村共投入6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中心街2条,浆砌排水沟2500米,将出村路硬化,铺上柏油路,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村民户户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又投资4万元新建文化大院,藏有各种书籍2000余册。新建老年活动室、门球场等,为村民的学习教育及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街道上建立垃圾池,成立了专门保洁队伍。自1982年起,村集体为五保护负担一切费用,计款16万元;自1995年至2005年减免自来水费4.5万元;1996年,给全村村民投保总金额25万元。1994年至2005年,村给不满14周岁的独生子女投保总金额15万元。1998年投资24万元建幼儿园和群团活动室;自2003年实行农村大病统筹以来,每年为农民缴付每人自付10元钱的统筹金8860元。1985年被评为山东省“民调先进村庄”;1995年被评为青岛市“模范村庄”;1997年被评为山东省“农业普查先进单位”;2002年被评为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   

梁家疃村

  梁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二年(1404),据本村《田氏族谱》载:田氏祖籍山西阳高县,当时田、董两姓同时迁来,建宅定居,因村中只有田、董两家,故称两家疃,后演变为梁家疃。   政区人口    村庄位于镇政府南部6公里处,东临龙泉镇何家庄,西临灵山镇段埠庄,南临龙泉镇石泉头村,北临柳沟五村。总面积2910亩,其中耕地面积1421亩。有居民310户,人口970人。   经济状况 该村地理位置优越,村东20米为烟青一级公路,村西100米为青石公路,村北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村南是工业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是招商引资的黄金地段。1994年即墨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征地240亩,建针织五厂;2002年青岛海悦集团征地建厂351亩;青岛信林有限公司征地建厂45亩,共有私营企业2户,个体工商户21户,年产值240万元。企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村民的经济收入。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40万元,人均收入6262元。   社会事业 1986年投资2万元,全村吃上自来水;1991年投资11万元,用于全村建设,修街4条,浆砌排水沟2300米,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街道上建立垃圾池,成立了专门保洁队伍,全村85%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线电视入户率85%以上。1996年投资8万元在村东修花园1个,内有2座凉亭子,养鱼池1个;同年,有20户居民建居住楼房。1994年至2005年村给不满14周岁的独生子女投保金额达10万余元;2000年开始给老干部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助金1600元。自2003年实行农村大病统筹以来,村每年为农民垫付每人5元的投保金计4420元。1992年、1996年、2001年该村被评为即墨市“先进党支部”、“模范村委会”;2002年获市“社会治安先进村庄”称号。   

吴家岭村

  吴家岭村   村庄由来 1404年(明朝永乐二年),吴氏由云南迁居昌阳(今莱阳县、莱西县)南陲,地处太平山,选一丘岭建村,定名吴家岭村。该村为即墨县委首建之地,首任县委书记为吴善堂。此村原属莱西县,1979年划归即墨县。抗日战争期间(1939年3月和7月),0即莱特支和0即墨县委先后在此村成立。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华山镇东北部6公里处,南临沃家泊子村,北临大河套村,东临店集镇小埠南村,西临东皋埠村。总面积3300亩,其中耕地面积2412亩。有居民270户,人口857人。   经济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村民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近几年来,该村的畜牧饲养业发展很快,2002年总投资50万元,先后建起养殖小区3个,其中生猪存栏800头,蛋鸡80000只。该村现有个体工商户8户,从事第三产业人员达300人,村民们还积极参与运输业,共有各种机动车261辆。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63万元,人均收入5693元。   社会事业 1990年村集体投资8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全村吃上自来水;1992年投资2.4万元,建立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等;1994年投资2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整修中心街5条,浆砌排水沟3000米,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街道上建立垃圾池,成立了专门保洁队伍。全村80%的农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1994年至2005年,村给不满14周岁的独生子女投保金额达10万余元,同时每年负担五保户的全部费用。1989年至1991年连续3年获“即墨市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1988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1989年、1995年荣获即墨市“模范村委会”称号。   

泊东村

  泊东村    村庄由来 在牛齐埠村西偏北5.5公里处。据《泊东万氏族谱》载:清乾隆四十年(1775),魏姓从今灵山镇泊子村来此定居,因村西有一水泊,此村又在泊子村东,取村名泊东。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145亩。2006年,全村共有274户,总人口为91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9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59吨,经济总收入为159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47元。   

前花园村

  前花园村    村庄由来 在牛齐埠村西北5公里,五沽河支流花园河东岸。据传:此处原系胡姓之花园。至明永乐二年(1404),王氏、战氏来此立村时,花园已荒废,尚有胡家井一眼。因此,以花园名村。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后发展为两个村,相距约0.5公里,分别称前花园、后花园。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760亩。2006年,全村共有167户,总人口为57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5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86吨,经济总收入为54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70元。   

后花园村

  后花园村    村庄由来 在牛齐埠村西北5公里,五沽河支流花园河东岸。据传:此处原系胡姓之花园。至明永乐二年(1404),王氏、战氏来此立村时,花园已荒废,尚有胡家井一眼。因此,以花园名村。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后发展为两个村,相距约0.5公里,分别称前花园、后花园。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95亩。2006年,全村共有162户,总人口为56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6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88吨,经济总收入为69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80元。   

前港洪水村

  前港洪水村    村庄由来 在牛齐埠村西4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王姓由云南迁来居住,因地势低洼,沟坎错落,平时内涝蓄积,雨季洪水漫流,取名洚洪水。后演变为江红水、港洪水。及后港洪水形成后,促村称前港洪水。,同治《即墨县志》表有江红水,《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港洪水。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01亩。2006年,全村共有202户,总人口为66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0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85吨,经济总收入为8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63元。   

沃家泊子村

  沃家泊子村    村庄由来 在牛齐埠村东4.5公里处。明初,沃氏最先来此立村。南依丘陵,北临涝洼。往往终年积水成泊,遂名村为沃家泊子。后刘姓、于姓相继迁入,人口繁衍远超沃氏,改名泊子。1980年地名普查时,恢复沃家泊子原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563亩。2006年,全村共有243户,总人口为86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5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572吨,经济总收入为134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35元。   

凤凰埠村

  凤凰埠村    村庄由来 在牛齐埠村西北5.3公里处。据《埠西李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李氏与其姑表兄弟孙姓来此立村安家。因村东有一个传说曾落过凤凰的丘埠而名村为埠西。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凤凰埠。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640亩。2006年,全村共有387户,总人口为120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9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499吨,经济总收入为21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43元。   

孙家辛庄村

  孙家辛庄村   村庄由来 据同治《即墨县志》记载:明洪武时(1368-1398)辛姓来此定居,起名辛庄。永乐时(1403-1424)康姓、王姓、傅姓、于姓、闫姓来此定居。万历时(1573-1619)殷姓迁入,清顺治时(1644-1661)周姓来此定居,因靠近辛庄,各于辛庄上冠姓代名村。其中王家辛庄于1935年改称孙家辛庄。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镇西北部10公里处,东邻闫家辛庄村,西邻罗家辛庄村,南邻凤凰埠村,北邻莱西市姜山镇庞家岚村。总面积3748亩,其中耕地面积1957亩。该村常住居民有203户,人口700人。   经济状况 该村的种植、养殖业发展迅速,2001年该村投资30万元建种植小区1个,引进资金进行大面积苗木种植:其中青岛果树园艺总场种植苗木280亩;青岛林业局种植苗木45亩;青岛万芳林苗木有限公司种植苗木85亩。种植小区录用本村村民70人参与管理,每人每月工资在500元以上。其中高效农业大棚200余亩。2000年投资500万元,建立养殖小区2个,主要以养殖奶牛、黄牛为主,成为全镇经济效益较好的养殖小区。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81万元,人均收入5721元。      孙家辛庄村高效农业基地   社会事业 1990年该村与其他7个辛庄联合建立辛庄中心小学,总投资38万元;1991年被评为镇级“模范村委会”;1995年以来,共投资10万余元,用于村庄建设。修街道4条,主要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街道上建立垃圾池,成立了专门保洁队伍;建幼儿园1处;建老年活动室、文化大院,并藏有各种书籍500余册。1995年被评为即墨市“规范化管理模范村庄”;1998年、1999年获青岛市“五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1998年至2005年获“即墨市先进党支部”称号;2000年被评为“即墨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即墨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被评为“即墨市治安模范村”、“即墨市文明单位”、“安全村庄”;被即墨市妇女联合会授予“巾帼科技示范基地”;2003年被评为“即墨市社会治安模范村庄”、“青岛市五好基层组织”;2004年被评为“即墨市计划生育星级服务村”;2005年获镇级“劳动力培训、农村管理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信访工作先进村庄”、“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三个文明先进村庄”;即墨市“先进民兵连”。   

东牛齐埠村

  东牛齐埠村    村庄由来 据牛齐埠《董氏族谱》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董姓人家从贵州大定府威宁州迁居此地,后高姓、孙姓、马姓等相继迁至。因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单在万华山之上大摆火牛阵,大败燕军而取名牛齐埠村,后划分为东牛齐埠村和西牛齐埠村,该村为东牛齐埠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236亩。2006年,全村共有527户,总人口为183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07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378吨,经济总收入为274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56元。   

洽泊村

  洽泊村    村庄由来 在牛齐埠村西南3.5公里处。据《洽泊刘氏族谱》载:刘氏原籍青州,明永乐二年(1404)迁居栖霞,后来洽泊定居。至明末始正式入即墨籍。显然,此村的建立是在刘氏迁来之前。此村处于高地附近,故称下坡。同治《即墨县志》标作下坡。即墨方音,“洽”与“下”同音,洽泊系雅化。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678亩。2006年,全村共有349户,总人口为120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3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68吨,经济总收入为204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25元。   

韩家岭村

  韩家岭村    村庄由来 在牛齐埠村南偏西5.3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韩姓来此立村,因村北有岭,称韩家岭。同治《即墨县志》标作韩家屯。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66亩。2006年,全村共有118户,总人口为41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8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19吨,经济总收入为68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00元。   

柳沟一村

  柳沟一村    村庄由来 在牛齐埠村南偏西3.8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张姓最早迁此,后王姓、解姓等陆续迁来。因村中有沟,两岸绿柳成荫,取名柳沟。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分为柳沟一村、柳沟二村、柳沟三村、柳沟四村、柳沟五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20亩。2006年,全村共有131户,总人口为40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5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52吨,经济总收入为71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96元。   

柳沟二村

  柳沟二村    村庄由来 在牛齐埠村南偏西3.8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张姓最早迁此,后王姓、解姓等陆续迁来。因村中有沟,两岸绿柳成荫,取名柳沟。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分为柳沟一村、柳沟二村、柳沟三村、柳沟四村、柳沟五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50亩。2006年,全村共有130户,总人口为46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8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52吨,经济总收入为61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28元。   

柳沟三村

  柳沟三村    村庄由来 在牛齐埠村南偏西3.8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张姓最早迁此,后王姓、解姓等陆续迁来。因村中有沟,两岸绿柳成荫,取名柳沟。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分为柳沟一村、柳沟二村、柳沟三村、柳沟四村、柳沟五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75亩。2006年,全村共有160户,总人口为53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1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16吨,经济总收入为64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52元。   

柳沟四村

  柳沟四村    村庄由来 在牛齐埠村南偏西3.8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张姓最早迁此,后王姓、解姓等陆续迁来。因村中有沟,两岸绿柳成荫,取名柳沟。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分为柳沟一村、柳沟二村、柳沟三村、柳沟四村、柳沟五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95亩。2006年,全村共有115户,总人口为38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3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3吨,经济总收入为51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47元。   

柳沟五村

  柳沟五村    村庄由来 在牛齐埠村南偏西3.8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张姓最早迁此,后王姓、解姓等陆续迁来。因村中有沟,两岸绿柳成荫,取名柳沟。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分为柳沟一村、柳沟二村、柳沟三村、柳沟四村、柳沟五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95亩。2006年,全村共有136户,总人口为45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7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06吨,经济总收入为54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43元。   

万华埠村

  万华埠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由李姓自小云南毕阳县(今贵州毕节)东洼里迁居即墨北乡万华山南麓,因地处牛齐埠(山)西南方的一个小埠之前得名,古称小埠村。1980年地名普查时,改为万华埠。      万华埠村村委会议室   政区人口 该村东临西牛齐埠村,西近后港洪水村,南接镇政府,北依万华山,万华山北侧是新加坡于1996年7月建成的36洞高尔夫球场,村南是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村区域面积共有3763亩,其中,现有耕地507亩。2005年村庄现有常住居民599户,人口1885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村民由最初的以种养殖为主转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1963年,该村出现第一个村办企业钢锉厂,后又陆续出现了五金厂、制网厂、电镀厂、纸箱厂、华顺工具厂等。至2005年,全村共有个体工商户24户,其中有各类商店10家,户年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各种加工厂7家,户年均收入达20万元以上,交通运输及个体出租汽车7家,户年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小市场1个。村庄还发展了西洋参种植,现已成规模,效益显著。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44万元,人均收入5860元。   社会事业 从1992年12月开始,每年给十星级文明户和每3年评上的标兵户实行物质奖励;1993年1月始,每年给65岁以上老人发放不低于120元的生活补贴;1994年1月始,对只生一个女孩,不再生二胎的父母奖励现金300元;从1994年至2002年村给不满14周岁的独生子女投保总金额7.2万元;1995年1月,给十星级文明户每年补贴60元有线电视收视费;2002年给全村村民免收自来水费。   1982年至2005年,连续24年被评为青岛市、即墨市“先进治保会”、“调解先进单位”、“托幼先进单位”、“安全村庄先进单位”、“十佳文明村庄”、“卫生村庄”、“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先进民兵连”、“先进妇代会”、“先进团支部”、“尊师重教先进单位”;连续14年被评为青岛市、即墨市“文明村庄”;连续10年被青岛市、即墨市评为“模范村委会”;1990年被评为“即墨市先进工业村”、“青岛市农村筹措教育经费先进单位”;1996年被评为“山东省村镇建设明星村”;1997年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单位。1999年至2001年连续3年被评为山东省、青岛市“计划生育协会先进集体”;2002年被评为即墨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星级村庄、青岛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五好”基层组织。2005年被评为青岛市卫生先进村庄。   

后港洪水村

  后港洪水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王姓由云南迁来居住,因地势低洼,沟坎错落,平时内涝蓄积,雨季洪水漫流,取名洚洪水。后演变为江红水、港洪水。明万历时(1573-1619),王姓来港洪水之后约1公里处立村,因地貌与港洪水相同,称后港洪水。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637亩。2006年,全村共有247户,总人口为82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2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29吨,经济总收入为92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26元。   


卫东村特产大全




卫东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