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即墨区 >> 龙山街道 >> 前北葛村

前北葛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前北葛村谷歌卫星地图)


前北葛村简介

  前北葛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该村王姓始祖王仁福由云南哈速州迁至后东葛村处定居,其后入迁现村址定居建村,在几个葛村中,按方位称前北葛。
  政区人口 距街道驻地南2公里。村西距烟青一级公路1公里,龙山路纵贯于村东。2005年,有居民340户,人口1095人。所辖面积80公顷。
  经济状况 继续开拓第二、三产业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该村已形成了机械加工、针织、雕塑、花卉、养殖、建材、五金等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共有个体私营企业38家,其中引进韩国、澳门等外资企业2家,内资企业34家。近些年,村“两委”除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外,还积极引导村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个体加工业、经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逐年扩大。至2005年,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590人,占全村劳力的90%。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00万元,人均收入6472元。
  社会事业 1974年,村集体投资安装发电设备,供村民照明用电。1975年,安装50千伏安变压器1台。1980年,村集体投资4万元新建学校校舍20间。2000年,村投资12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全村吃上自来水。2003年。投资70万元,修街道,砌排水沟,并硬化道路13500平方米。2004年,投资30万元打深水井4眼,解决了企业用水问题。同年,投资20万元建成占地20余亩的文化广场,并上了体育健身器材。全村85%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成为居民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85%。全村人口100%的参加了医疗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6587266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2005 266000 0532 查看 前北葛村谷歌卫星地图

前北葛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前北葛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王家烟霞村

  王家烟霞    村庄由来 据传:清顺治时,王姓迁至崖下村河南定居,称王家崖下。后来,因诸村临河傍岭,风光秀丽,清流映霞,翠柳含烟,附庸-朱放“烟霞此地多”诗句,雅化“崖下”为“烟霞”。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95亩。2006年,全村共有141户,总人口为48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7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共产粮食总产量达50吨。经济总收入为95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923元。   

前东葛村

  前东葛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刘姓从云南汉阳迁至此地定居。因地处荒野,又自然生有一种叫葛藤的植物,故取名为葛村。按几个葛村的座落方位称之为前东葛村。      前东葛村村委   政区人口 南与城阳区相邻,西靠青岛环保产业园,龙山路纵贯村中,距街道驻地4 .5公里。2005年,有居民235户,人口778人。所辖面积57.6公顷。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近几年,引进了韩国的京仁铸造,台湾的先导铸造,龙山即发工业园又在村南迅速建起,东丽、双器、东棉、丰田通商、万红5家世界500强企业也纷纷落户于该村。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人均收入7598元。   社会事业 1976年,全村用上了照明电。1993年,投资20余万元打自来水井,铺设自来水管道,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0年,投资8万元进行了电网改造。近几年,村两次投资30余万元整修街道、浆砌排水沟,并对主要街道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2003年,村集体投资650万元,在村西统一规划建设了三层、二层门头房55处,形成了达一定规模的小城镇商业街。2005年,投资100万元建起了村委办公室和达省一级标准的文化大院,投资86万元建起了龙山医院分院。同时,投资500万元在村东建起了容纳50户居民的住宅楼小区。街道上设立了垃圾池,成立了专门保洁队伍。全村有90%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2002年,全村居民均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为100%。近两年,均被评为街道先进党支部,2005年被评为青岛市卫生先进村庄、即墨市小康村。   联系电话 86-0532-86599658   

后北葛村

  后北葛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周姓迁入此地定居建农庄。后来,许、白姓迁入居住。因当时淮涉河两岸地处荒野,又自然生有一种叫葛藤的植物,故沿河村庄统称葛村,该村在最北端,故称后北葛。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西南2.5公里,村西距青烟一级路1公里,龙山路横贯村东。2005年共有居民410户,人口1370人。所辖面积86公顷。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全村已形成了铸造、纺织、模具、汽车配件、包装、食品加工、酿造等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共有企业42家,其中外资企业4家,内资企业33家。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00万元,人均收入6500元。   社会事业 1975年,全村通电,村民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1984年,村集体投资1万元新建村委办公室6间。1998年,村集体投资110万元,在村西建起了工业园,占地300亩。2000年,村投资20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由即墨自来水公司供水,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同年,投资15万元进行电网改造,将50千伏安变压器改换成200千伏安变压器。2001年,村投资75万元,修整并绿化、美化、亮化了出村道路和主街道。同年,成立了锦凰工贸总公司。同年,投资16万元,整改村西河,建桥两座。2003年,投资5万元在村西建起了贸易市场,每一、六逢集。2004年,投资120万元建起了新办公楼。2005年,投资500万元,建标准厂房10000平方米。同年,投资3万元改建达省一级标准的文化大院,老年人坚持常年活动。全村95%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成为居民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2002年开始集体出资为全村人口办理了医疗保险。2003年以来,一直被评为即墨市先进党支部和模范村委会。   联系电话 86-0532-86592383   

前北葛村

  前北葛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该村王姓始祖王仁福由云南哈速州迁至后东葛村处定居,其后入迁现村址定居建村,在几个葛村中,按方位称前北葛。   政区人口 距街道驻地南2公里。村西距烟青一级公路1公里,龙山路纵贯于村东。2005年,有居民340户,人口1095人。所辖面积80公顷。   经济状况 继续开拓第二、三产业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该村已形成了机械加工、针织、雕塑、花卉、养殖、建材、五金等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共有个体私营企业38家,其中引进韩国、澳门等外资企业2家,内资企业34家。近些年,村“两委”除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外,还积极引导村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个体加工业、经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逐年扩大。至2005年,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590人,占全村劳力的90%。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00万元,人均收入6472元。   社会事业 1974年,村集体投资安装发电设备,供村民照明用电。1975年,安装50千伏安变压器1台。1980年,村集体投资4万元新建学校校舍20间。2000年,村投资12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全村吃上自来水。2003年。投资70万元,修街道,砌排水沟,并硬化道路13500平方米。2004年,投资30万元打深水井4眼,解决了企业用水问题。同年,投资20万元建成占地20余亩的文化广场,并上了体育健身器材。全村85%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成为居民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85%。全村人口100%的参加了医疗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6587266   

官庄村

  官庄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芦姓自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因地处淮涉河东岸,称东溽。后刘姓兄弟三人由云南黄岗岭五沙街大槐树底下迁居此地。之后王、江、许等姓先后迁入。至清时,此村一芦姓任道台后,改称官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村中刘姓户数居多,遂更名为刘家官庄。   政区人口 距街道驻地南1公里。村西距青烟一级路2公里,龙山路纵横村中。2005年,全村有居民612户,人口1970人。所辖面积164公顷。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和开拓第二、三产业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几年来,共引进外资企业1家,内资企业4家。1981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两委”引导村民积极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个体加工业、经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迅速兴起。至1990年,搞长途运输的汽车发展到200余辆,成为全县有名的运输专业村。仅此一项,年纯收入达千万元。2005年,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占全村劳力的95%。全村经济总收入4300万元,人均收入7106元。   优势产业 竹编业是该村的优势产业。清康熙年间,村民于云财一家即用竹料编织筛子。随后有五、六户也学会竹编手艺。至1949年,全村200余户人家就有180户的700余人从事这一手工业。1952年,即墨县手工业管理局在该村成立了即墨县竹器厂,人民公社成立后,生产大队、生产队分别成立了竹器社、竹器厂。做为集体副业。近些年,工匠们根据社会需求,将竹编筛子逐渐增加到竹筐、竹篓等20多个规格品种。由于织品的造型独特、技艺精湛,产品除畅销本省周村、潍坊、青州、烟台、青岛、莱阳、海阳等39个县市外,还远销东北三省。因此,这一村庄至今还有“筛子官庄”之称。   社会事业 1964年,配置变压器、架设电线,全村通电,村民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1992年,投资15万元打水井,铺设管道,全村村民用上了自来水。2002年,村集体投资50万元打深水井,改造自来水管道,实行每户一表,满足了村民用水。2003年,投资90万元建起了村委办公楼。2004年至2005年,投资45万元修整街道,浆砌排水沟,并对主街道进行硬化、美化和亮化。全村85%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汽车、摩托车成为村民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从2002年开始,村集体投资为村民投入了医疗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6583056   

大村

  大村    村庄由来 在大留村东1公里处。据《邵氏族谱》载:明洪武三十年(1398),邵氏兄弟由云南乌沙卫随魏国公徐辉祖来援山东,转战至此地,见环山临水,地势雄伟,遂定居立村,称大村。清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村中李姓最多。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10亩。2006年,全村共有479户,总人口为160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20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共产粮食总产量达161吨。经济总收入为302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056元。   

西九六夼村

  西九六夼    村庄由来 在大留村东北2公里处。据《毛氏族谱》载:明洪武时(1368~1398),毛氏自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因地处河谷中,距城十五(九加六)里,名村为九六夼。东九六夼形成后,改称西九六夼。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99亩。2006年,全村共有628户,总人口为221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32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共产粮食总产量达521吨。经济总收入为435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54元。   

后东葛村

  后东葛村    村庄由来 据《刘氏族谱》载:明永乐时,刘氏自云南迁至即墨南葛村东0.25里处建村,称刘家葛村,又称东葛村。后发展为两村,加方位词分别称后东葛、前东葛。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6亩。2006年,全村共有296户,总人口为100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1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86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953元。   

刁家烟霞村

  刁家烟霞    村庄由来 据《刁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刁氏由云南迁来,因立村在崖下村西,称刁家崖下。后来,因诸村临河傍岭,风光秀丽,清流映霞,翠柳含烟,附庸-朱放“烟霞此地多”诗句,雅化“崖下”为“烟霞”。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24亩。2006年,全村共有302户,总人口为109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2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共产粮食总产量达21吨。经济总收入为421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932元。   

河西村

  河西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四年(1406),王氏由云南迁居此地立村。又传明正统年间(1436-1450),王骥征麓川、云南后,将一王姓有功将士安置到此地授田。因地处荒野,又漫生一种叫葛藤的植物,故命村名为王家葛村。1962年,王家葛村析分为四个行政村,该村在村中河西岸,故名为河西村。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龙山街道办事处驻地南3 .5公里。东与南葛前街村相毗,北与南葛后街村相邻,西与环秀街道接壤,南与高埠洼村交界。所辖面积120公顷。2007年,全村共有居民98户,305人。主要姓氏为王姓、刘姓、均为汉族。   河西村居民小区    经济发展 197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4万元,人均收入150元。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村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90万元,人均收入4186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707元。    第一产业,1949年,村民主要种植地瓜、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粮食亩产在100公斤左右。人民公社成立后,村集体注重于修水利,整田地,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7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粮食产量达300公斤。1982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修路,建厂房等占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青半年劳力也都随之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第二产业,1963年,村建起了第一个集体副业糕点模具加工组,有工人20人,年产值3000元。1970年,成立机械加工厂,工人12人,年产值1万元。1975年,成立铸造厂,工人18人,年产值3万元。2000年至2005年,成立村自来水公司,并引进丰华、三柏家具厂、路克富德制衣厂和盛信机械有限公司等。2007年,全村共有大小企业8家。年上交租金和管理费等15万元。    第三产业,1968年,村集体建起了磨坊,为村民进行粮食和饲料加工。改革开放后,村民陆续搞起了个体加工,做起了了小买卖。从事经商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的村民逐年增加。   至2007年,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120人,占全村劳力的90%,第二、三产业伴随着全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1950年,建起了第一所村级小学,共有教室、办公室20间,占地2000平方米。1974年,全村扫除青壮年文盲。1999年,村投资3万元与邻村一起迁址重建葛村小学新校,教室72间,占地32亩。2006年,投资6万余元建起了文化大院,为村民提供了宽敞舒适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至2007年,全村共有大学生12人,研究生2人。    医疗卫生,1970年,该村成立卫生所,有赤脚医生1人。2006年,村建起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有医务人员1人,为村民的寻医求药和保健提供了方便。    群众生活,1949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100公斤,经济收入50元,人均住房面积5平方米。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1981年,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人均收入250元,村民居住的土坯草房也全部换成了砖混机构,人均住房面积达20余平方米。1974年,全村村民用上了照明电,村民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1978年,全村村民用上了自来水。2006年,村民人均收入8707元,户均存款5000元。    村庄建设,1974年,村集体投资5万元,架设电线、配置变压器,全村用上了照明电。1998年,村集体投资8万元,打大口井、铺设自来水管道,村民用上了自来水。1999年,投资5万元进行电网改造。1999年至2006年,村集体五次投资14万元,修整出村路和主街道,并进行了硬化、绿化和亮化。2006年,投资6万元,建起了达青岛市一级标准的文化大院。同年,投资300余万元,规划建设了供39户居民居住宅区的楼房小区。   

西程戈庄村

  西程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初年,江姓始祖由河南济阳迁于即墨定居,明嘉靖年间(1522-1566),江氏五世祖江正迁至即墨城东5公里处建村。尔后,常、王两姓相继迁来落户。以《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句义,取名城郭庄,演变为程哥庄。因村中有一小河沟自北向南贯通,以此为界,沟东为东程哥庄,沟西为西程哥庄,分为两村。后,又演变为东程戈庄、西程戈庄。      西程戈庄一角   政区人口 位于即墨市区东部,距街道驻地0.5公里,南靠墨水河,北依盟旺山,蓝鳌公路横贯全村。2005年,有居民697户,2460口人。所辖面积198公顷。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近几年,该村引进三钢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奔泰壳件有限公司两家外资企业和20余家内资企业。形成了塑料、针织、养殖、机械、加工、木业等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149万元,人均收入6963元。   优势产业 1981年,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积极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一阵风地搞起了个体家庭针织业。仅两年时间,该村成为即墨闻名的针织专业村。针织户达全村户数的80%。从事针织业人数1310人。织成的成衣童装,除在本省各地销售外,还大量销售于东北三省、新疆、河南、安徽等地。近几年,又加工出口于韩国、日本。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村做出长远规划,从1987年开始,村集体投资14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修街道13条,主要街道均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并划出200亩地统一规划楼区,逐步进行旧村改造。2003年,投资110万元,打自来水井3眼,铺设自来水管道,全村居民吃上了自来水。2005年,投资230万元新建了村委办公室、幼儿园和全市一流的文化活动中心。全村95%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近500户。2002年,全村2450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投资保额24500万余元。   该村2001年,被评为即墨市二级经济强村。    联系电话 86-0532-86581301   

东程哥庄村

  东程哥庄    村庄由来 明中叶以来,程哥庄江氏逐渐移居于村东小河东岸定居,孙姓也相继迁来,称东程哥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83亩。2006年,全村共有400户,总人口为136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8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共产粮食总产量达26吨。经济总收入为331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036元。   

大留村

  大留村     村庄由来 明朝初年,周氏先人安住由河南迁居此地。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9年),中山王徐达之子魏国公徐辉祖奉命建鳌山卫,因周安住与其父友好,遂便道访周,并赠与田地数顷。因周氏内外亲戚先后来此居住,故称留村。“留”字当有纪念徐在此地淹留的含义。又据传明永乐扫北时,此村独得保留,故名留村,与史实不符。小留村形成后,改称大留村。      大留村村委   政区人口 位于即墨市东部的龙山街道办事处驻地。蓝鳌路从村中横穿而过,鹤山路位于村北1公里向东西延伸,青烟一级路在村西2公里纵贯南北。2005年,共有居民630户,人口2143人。所辖面积240公顷。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全村形成了针织、服装、床子、铸造等多元化经济发展的模式,共有个体私营企业20余家,其中引进台湾、韩国、日本等外资企业5家,内资企业6家。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657万元,人均收入7007元。   优势产业 位于该村东南的小龙山,是一座充满神话色彩的名山。山顶有一座光绪皇帝敇封的“九江王”黑龙王的神庙。殿门正中悬挂着清代慈禧太后亲书“泽周壮武”的匾额。庙院中有一14.8米深的自然水井,水味甘美。因在山顶而称为“天井”,又称“龙池”。小龙山是即墨的主要旅游景点之一,这一自然景观为该村、街道培植了无限的商机。   社会事业 1985年,该村划出60亩地,做为楼房区,开始统一规划建设新村。1988年以以来,村共投资220万元整修街道,浆砌排水沟,并对所有街道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1992年,投资15万元,打自来水井,铺设自来水管道,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4年,又投资50万元对全村自来水管道进行更换。2005年,投资10万元按青岛市示范幼儿园标准,对幼儿园进行了整修、改造。新建集贸市场一处,沿蓝鳌路建起了商业一条街。街道上设立了垃圾池,成立了专门保洁队伍。全村有92%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2002年,全村居民均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投保额21400元。   该村连续7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标兵,2005年被评为山东省文明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581969   

高埠洼村

  高埠洼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刘姓自云南迁至即墨全真庵后立村,称南庵。尔后,王姓由南葛村迁入。因该村地处丘陵之间,有高埠又有低洼。故改名为高埠洼。清同治《即墨县志》标作狗埠洼。      高埠洼村一角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5公里,村东龙山路纵贯南北,村西距青烟一级路仅2公里。青岛汽车培训中心、环保产业园、即发工业园围村而建。共有居民110户,人口335人。所辖面积46公顷。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全村形成了包括模具、铸造、养殖、预制构件等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共有个体私营企业20余家,其中引进共投资1亿元的内资企业2家,占地260余亩。2005年,村经济总收入223.6万元,人均收入6300元。   社会事业 1979年,村集体投资12万元,架设电线、配置变压器等设备,全村用上了照明电。1991年以来,共投资15万元整修街道和两条出村路,并对街道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和亮化。2000年,投资10万元打水井,铺设自来水管道,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1年,全村有程控电话83部,在全镇率先成为电话村。全村95%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有线电视入户率95%。2002年,全村人口100%的参加了医疗保险。   近几年,该村连续被评为街道“利用内资工作先进村庄”“突出贡献企业”和“双文明建设先进村庄”。   联系电话 86-0532-86587558   

松山村

  松山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20-1424),纪姓,葛姓先后由云南汉阳迁来此地建村。因遍山松树,故命村名为松山。全村所辖上下两个自然村。上村山口子,因村东山有一山口而得名;下村因村前有一小山名羊山,故得名为羊峦后。   政区人口 位于龙山街道办事处驻地南8公里,南靠城阳区。2005年,全村共有居民80户,人口240人。所辖面积150公顷。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和开拓第二、三产业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981年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形势,村“两委”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在山岭地带栽培杏树、桃树、梨树、苹果树和枣树,在山沟耐旱地域种植芋头。并带领村民积极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个体加工业、建筑业、经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迅速兴起,至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8万元,人均收入5519元。   社会事业 1980年,集体投资26万元架设电线,配置变压器,村民用上了照明电。1987年,投资6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村民吃上来自来水。1999年投资6万元进行了电网改造。1997年以来,先后五次投资120余万元,整修了进村路、桥和两条主街道,并开山劈岭与城阳区的李王路对接。全村90%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居民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2002年,全村人口100%的参加了医疗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6580017   

水蛟村

  水蛟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30-1424),王氏从云南迁于此地立村。因该村位于墨水河上源三流相交处,故称水交,后演变为水蛟。   政区人口 位于龙山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9公里,南与城阳区相邻,东与鳌山接壤。2005年,全村共113户,人口372人。所辖面积350公顷。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和开拓第二、三产业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981年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村“两委”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用几年时间,发展桃、苹果的果林160余亩,种植茶叶100余亩,大大提高了农田的经济效益。村领导还带领村民积极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个体加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逐年扩大,至2005年,全村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186人,占全村劳力的82%。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35万元,人均收入5226元。   社会事业 1997-1999年,村集体先后投资30余万元修建了3座水库,蓄水量23万立方米。2003年,投资13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全村用上了自来水。同年,投资360万元进行了旧村改造,26户居民搬进了新楼房。2005年,投资460万元,修沥青路1.5公里,与城阳区的李(李村)王(王戈庄)路接轨。投资600万元砌河道、修进山路1.5公里。全村85%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2002年,全村人口均参加了医疗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7550630   

东九六夼村

  东九六夼    村庄由来 据传:原称宋家村,毁于元末战乱。明清之际,江氏从东关迁来,因位于九六夼东北1公里处,称东九六夼。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32亩。2006年,全村共有320户,总人口为107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0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共产粮食总产量达73吨。经济总收入为165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84元。   

柳沟村

  柳沟村   村庄由来 该村所辖柳沟、马莲河、山王庙下、北庵、西岭、杨家营、西山七个自然村。据《王氏家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葛村王氏一支迁入此地立村。因地处柳树夹岸的山沟,称柳沟村。尔后,由于王氏支系庞大,分居迁址,根据地势、方位等命名了其他几个自然村。      柳沟村一角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东南9公里。东与鳌山相连,南与城阳区毗邻。2005年,有居民325户,人口987人。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和开拓第二、三产业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村民积极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建筑业、个体加工业、经商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至2005年,全村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达420人,占劳动力人数的70%。整个村庄三面翠山绿岭环抱,环境幽静宜人。是商家投资开发建设的最佳地域。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123万元,人均收入5300元。   社会事业 1980年,全村通电,村民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1993年,打自来水一眼,部分村民吃上了自来水。1997年,打自来水一眼,全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2001年以来,村集体投资120万元用于村庄建设。砌河堤1500米,修进村路两条,并进行了硬化、绿化。修山岭路7.5公里,加固水库3座。全村80%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2002年,全村人口100%的参加了医疗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6588747   

上开河村

  上开河村    村庄由来 据传:清嘉庆时(1796~1820),鳌山卫周姓迁至河南村北0.5公里岭上的贾氏墓地附近建村,开荒种田,称开贾岭村,后演变为开家岭。1949年与河南村合为一个行政村,取两村名首字,总称开河村。此后,原开家岭因地势高,称上开河。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04亩。2006年,全村共有73户,总人口为25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7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共产粮食总产量达55吨。经济总收入为2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46元。   

水场村

  水场村    村庄由来 在大留村东南5公里处。清康熙时(1662~1722),刘吉法从院上迁居峙山西南山谷中。其地水源畅旺,故称水场。东水场形成后,改称西水场。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22亩。2006年,全村共有69户,总人口为22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2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18元。   

拖车夼村

  拖车夼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鞠氏由浙江平阳迁来即墨。出城拖车东行,因车轴损坏,勉强所止此处立村。因拖车而来又地处山谷,故称拖车夼。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东南4公里。东与鳌山镇相接,西与下开村相邻,北与南泊村相连,南与石源村相壤。2005年,有居民448户,人口1460人。所辖面积370公顷。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和开拓第二、三产业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981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村“两委”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在山岭地带栽培果树,在山沟和平原耐旱地域种植芋头,迅速的提高了村民的农业收入。同时带领该村村民积极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个体加工业、经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迅速兴起。至2005年,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810人,占全村劳力的80%。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75万元,人均收入4760元。   社会事业 1979年,村投资16万元,配置变压器,全村通电,村民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1995年,村集体投资5万元建起了幼儿园。2003年,投资15万元,修村南桥一座。2005年,投资35万元,打深水井,铺设自来水管道,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同年,村投资3万元建起了达省一级标准的文化大院。全村80%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成为居民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2002年开始,全村人口100%的参加了医疗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6588838   

石龙庄村

  石龙庄村   村庄由来 明崇祯年间(1628-1644),王姓从今平度市崖头村、胡家庄村迁至此地定居。传说村南河中有一道弯弯曲曲的岩石,好似一条巨龙卧在河中,因此而命村名为石龙庄。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东部1.5公里,蓝鳌路、大王路分别横贯于村南村北。2005年,全村共有居民310户,人口1010人。所辖面积120公顷。   经济状况 开拓第二、三产业和招商引资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981年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形势,村“两委”引导村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面积的栽培桃树、苹果树,种植芋头。在提高农业效益的同时,又带领村民积极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经商业、建筑业、个体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迅速兴起。至2005年,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400人,占全村劳力的80%,全村经济总收入2620万元,人均收入5980元。   社会事业 1965年,安装30千伏安变压器1台,开始向全村供电,村民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1977年,开始实施新的村庄建设规划。1982年,在村东建苹果园120亩。1983年,村集体投资5万元建起占地2.5亩,可容纳200余名学生的村级小学。1992年,投资8万元对村中4条主街道进行了全面整修,浆砌排水沟1200米,并进行了绿化、美化和亮化。同年,投资12万元修村南大桥1座,石砌河坝800米。2000年投资12万元,打水井,铺设自来水管道,全村居民用上自来水。2001年,投资7万元改造河道1500米。2005年,投资6万元修出村路2000米。同年,投资36万元建起了新的村委办公室。全村98%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成为居民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全面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85%。从1984年开始,村集体每年拿出近万元为村民不满14周岁的独生子女缴纳保险金。2002年,全村人口100%的参加了医疗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6581122   

上夼村

  上夼村    村庄由来 据《徐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徐氏由云南迁来立村在墨水河上游一支流的发源处。因地处河谷而较高,故称上夼。姜姓相继迁来,清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村。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龙山街道办事处东偏北4公里。东、北分别于龙泉镇的窑上村和东塔村接壤,南与南窝洛子村相邻,西与石龙庄村交界。所辖面积150公顷。2007年,全村有居民509户,1659人。主要姓氏为姜氏、徐氏、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1949年,村民人均收入60元。1956年,人均收入80元。1978年人均收入140元。1981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形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1年,人均收入3560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99.3万元,人均收入6380元。    第一产业,1981年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村民以农为主,主要种植地瓜、花生、小麦、玉米等作物。1949年,有耕地1740亩,粮食亩产120公斤,农业收入近万元。人民公社成立后,村集体逐步开始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建设。粮食产量也不断提高。1978年,粮食亩产200公斤。1981年,全村有耕地面积1650亩,粮食亩产达250公斤。1981年改革开放后,由于住宅、建校、修路等占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至2006年,耕地面积仅有723亩。青壮年劳力也随之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第二、三产业,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村集体逐步建起了砖瓦窑厂、弹簧厂等几个副业。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1981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形势,村民积极地由第一产业转向了第二、三产业,个体经商业、运输业、建筑业等迅速兴起,至2007年,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530人,占全村劳力的75%。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1950年,该村建起了第一所村级小学,共4个班,4名教师。同年,建起了扫盲班,开展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1966年,成立炕头识字组,推进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1971年,迁址重建村级小学,占地3亩,共6个班。1974年,扫除青壮年文盲。1988年,村级小学迁址原副业大院。1993年8月,青岛市挂职干部张书记个人投资10万余元建起希望小学,共27间,占地10亩。同年,建起村幼儿园1处。2004年9月,村投资20万元与窝洛子、石龙庄、南泊村共建起窝洛子小学。村小学合并于新建学校。至2007年,全村共有大学生26人,研究生5人。    医疗卫生 ,该村1970年建卫生所1处,赤脚医生4人。    2006年,村投资6.5万元为全村村民投入了意外保险,被评为即墨市保险示范村。    同年,村建起了社区医疗服务站,配备了优秀的医务人员2人和更完善的医疗设备,为村民的医疗保健提供了保障。    群众生活,1949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100公斤,经济收入20元,人均住房面积6平方米。1960年,村民用上照明电。1978年,人均占有粮食200公斤,经济收入250元。1981年改革开放后,村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村民的土坯草房全部换成了砖混结构。人均住房面积达20平方米。2001年,人均经济收入3560元。2002年,村民用上了自来水。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99.3万元,人均6380元。    村庄建设,1960年,村集体投资5万元,架设电线、配置变压器,村民用上了照明电。1968年,集体出工1万余个,修筑解家庵水库,蓄水量1万余立方米。1991年,村投资3万元修村西漫水桥。1994年,村投资6万元修村东出村桥1座。2001年,村投资15万元进行电网改造。2002年,投资23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村民用上了自来水。2004年,投资4万元,修村中心街东桥1座。同年,投资10万余元与窝洛子、石龙庄、南泊村共建窝洛子小学。2006年,投资6.5万元修通往窝洛子小学桥1座。同年,鹤山路东通工程竣工,占地154亩。2003年和2006年两年绿化荒山900余亩。2007年,投资3万元,建起了村文化大院,为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方便。   

南泊村

  南泊村   村庄由来 相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于、江、邱三姓先后由云南“汉阳”迁来此地定居建村,村名于家泊子,后于姓迁出,故改名。又据《即墨地名志》载,清初,高姓最早迁来此地定居,后邱、刘姓相继迁来。因村处窝洛子村南,东临水泊,得名南泊,又称窝洛子南泊。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东南4公里,东依黄山,西靠马尖山,北距蓝鳌路仅一公里。2005年,全村共有居民98户,人口332人,所辖面积28公顷。   经济状况 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是招商引资和开拓第二、三产业。1981年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形势。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村“两委”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芋头,栽培果树,并带领村民积极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专业转移。个体加工业,经商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迅速兴起,至2005年,从事第二、三产业人数110人,占全村劳力的90%,全村经济总收入192万元,人均收入5810元。   社会事业 1976年,村集体投资6万元在村南挖掘机井一眼,修平塘一个,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80亩,1985年,村小学合并于窝洛子小学,村出资5万元用于新校建设。1989年,村集体划出15亩地进行村庄规划建设,1989—2001年,村集体先后投资5万元硬化主街道两条,面积1000平方米,砌污水沟800米。2001年,村集体投资8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1000米,全村居民用上了自来水。2003年,村集体投资22万元,建起村委办公室,2004年,投资2万元建箱包厢12间,同年,建大桶水厂14间,连同上设备共投资52万元。2005年投资30万元建起了达省级标准的文化大院。全村93%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居民的代步工具,手机、电话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全村人口100%的参加了医疗保险。   联系电话 86-0532-86591868   

前街村

  前街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四年(1406),王氏由云南迁至此地立村。因地处荒野,又自然生有一种叫葛藤的植物,故名为王家葛村。前北葛、后北葛成立后,按方位称为南葛村。1962年,析分为南葛前街、南葛后街和河西村。该村为南葛前街。   政区人口 南与城阳毗邻,近靠于青岛环保产业园和即发工业园,村西距青烟一级路1.5公里,龙山路纵贯村东。距街道驻地   5公里。2005年有居民238户,人口860人。所辖面积84公顷。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和开拓第二、三产业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981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村两委引导村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迅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大大提高农田经济效益的同时,个体加工业、经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也逐年扩大。至2005年,全村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530人,占全村劳力总数的92%。全村经济总收入2300万元,人均纯收入6060元。   优势产业 该村的面模(榼子)雕刻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是村民王丕良于1802年针对当地民间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都要用面粉做鱼、桃、虎、元宝等象征吉祥食品的风俗,自己设计图案,自己打造圆凿、弯铲等工具而独创的一门雕刻技术。所雕刻的面食模具有几十种图案,产品畅销上海、天津及省内各地2004年10月,村民王丕利参加了青岛市民间艺人雕刻大赛,获优秀奖。   社会事业 1972年,全村通电,村民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1999年,全村村民用上了自来水。2001年,村集体整修用电路线,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同年村集体投资8万元建桥两座,2002年村集体投资8万元,整修街道砌排水沟2200米。2003年投资15万元挖大口井一眼,供工业园区用水。全村90%以上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成为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75%。全村100%的居民参加了医疗保险。    该村2003年被评为街道文明村庄,2004年被评为街道先进党支部。   联系电话 86-0532-86590506   

石源村

  石源村    村庄由来 在大留村东南4.3公里,墨水河东。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王姓自河南彰德府移居即墨移风店,历五世又迁于石源。于、张等姓相继迁来。石源系由“寺院”演变而来,因其地原有一庙宇而得名。按:明清石源社属仁化乡。石源村之建立当远在明前。“石源”当系指此村之地貌特征,东靠山多石,西临河系平原。近年此村西大汶口文化遗存的发现,证实此村是本县最早形成的聚落之一。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65亩。2006年,全村共有259户,总人口为86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3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共产粮食总产量达90吨。经济总收入为68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53元。   

下开河村

  下开河村   村庄由来 清顺治时(1644-1661),张氏自雄崖所迁于淮涉河支流南贡河南岸居住安村,称河南村。1949年与开家岭合为一个行政村,取两村名首字,总称开河村。根据两村地势,该村称下开河。      下开河村村委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东南3.5公里。东与拖车夼村接壤,西与东南贡村相连。2005年,全村共124户,人口438人。所辖面积42公顷。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和继续开拓第二、三产业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981年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形势, 村“两委”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建果园、种芋头,在发展高效农业的同时,还带领村民积极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养殖业、建筑业、个体加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年扩大。至2005年,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180人,占全村劳力的85%。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86.7万元,人均收入5796元。   社会事业 1979年,村集体投资4万余元,安置变压器,架设电线,全村通电,村民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同年,村投资2万元修改河道,并在河北划出90亩地,有计划地进行旧村搬迁改造,建立新村。1994年,投资8万元建起了2个铸造厂厂房,占地5亩。1999年,村投资4万元与邻村共建南开小学。2005年,村投资12万元打水井,下管道,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全村95%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摩托车成为居民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从2002年开始,集体投资为全村人口100%的投入了医疗保险。2003年,被评为街道模范村委会。   联系电话 86-0532-86588506   

羊山夼村

  羊山夼村   村庄由来 清道光四年(1824),朱姓由诸城迁来此地立村。因地处山沟,杨树遍布,故命名为杨树沟,后演变为羊山夼。随后,郑姓由李家西城迁来岭前山沟中立村,称前羊山夼。   政区人口 位于即墨城区东南,距街道驻地8公里。李村至仰口公路从村前通过。2005年,有居民112户,人口412人。所辖面积56公顷。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近几年,该村引进华强、宝利达等4家内资企业。共有大小企业16家,形成了橡胶、五金、塑料、工艺品加工、养殖等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随着该村经济的飞速发展,第二、三产业也逐年扩大,至2005年,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240人,占全村劳力的92%。   全村经济总收入3259.2万元,人均收入7067元。   社会事业 1977年,该村安装50千伏安变压器1台,全村通电,村民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1995年,村投资10万元打大口井1眼,铺设自来水管道,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同年,村经济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1996年,村集体投资40万元,开山劈岭修筑长1000米的出村路一条。同年,成立了羊峰实业公司。1997年,村集体投资100万元建成村办企业办公楼,面积1800平方米。2004年,村集体投资280万元,新建厂房及办公楼6000平方米。同年和2003年,分别建居民楼1栋,70余户居民喜迁新居。2001年,村投资6万元建起了老年活动室、健身室。同年,投资5万元新建幼儿园1处。2003年,投资30万元,新建村委办公楼。2005年,投资15万元建起了达省一级标准的文化大院。同年,投资50余万元整修出村路2000余米,并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全村98%的居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汽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成为居民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近几年,连年被评为街道先进党支部和模范村委会,并被评为青岛市卫生先进村庄。2002年,全村居民均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联系电话 86-0532-86580083   

西南泊村

  西南泊村    村庄由来 在大留村南5.3公里处。据《李氏族谱》载:清康熙时(1662~1722),李氏从城北上疃迁于此地立村。因地处团彪庄西南,靠近水泊,称西南泊。《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4亩。2006年,全村共有144户,总人口为42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2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54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01元。   

团彪村

  团彪村    村庄由来 在大留村南5公里,墨水河南岸。据《隋氏族谱》载:其先人隋贇从莱阳迁于此处,在虎头山后立村。《即墨县乡土志?耆旧录》载:隋贇系明洪武时人,自英山主簿发迹,官至广东按察使。据此,团彪庄应是明洪武时建村。因虎头山形如团彪——蜷曲的小虎,得村名团彪庄。清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4亩。2006年,全村共有260户,总人口为85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2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3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29元。   

南南贡村

  南南贡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时,文登于氏一支在南贡河对岸立村,称南贡河南,后改称南南贡。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54亩。2006年,全村共有205户,总人口为61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4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共产粮食总产量达58吨。经济总收入为17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00元。   

西南贡村

  西南贡村    村庄由来 在大留村南3公里处,淮涉河支流南贡河北岸。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刘姓自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因村南有被简称为南宫的老子庙,称南宫村。崇祯四年(1631),城里黄家修建坟茔,将此庙迁至村东,此后庙名简称东庙,村名演变为南贡。东南贡形成后,改称西南贡。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14亩。2006年,全村共有139户,总人口为45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0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共产粮食总产量达72吨。经济总收入为16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272元。   

东南贡村

  东南贡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时(1662~1722),文登于氏迁至南贡河北岸南贡村东立村,两村间有小溪流相隔,称南贡河东,后改称东南贡。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50亩。2006年,全村共有196户,总人口为59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1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共产粮食总产量达97吨。经济总收入为170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00元。   

南窝洛子村

  南窝洛子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孙氏第四世一支由楼子疃楼子里头迁至此地立村,因地处山坳、四面环山称窝洛子。清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1980年地名普查,更名为南窝洛子。    此村南原有一小村称南山宋家,1983年全部拆迁于窝洛子村。    清乾隆时(1736-1795),朗姓迁入该村东1公里处看山,后又有朱姓迁入,因朱姓居多,逐称朱家庵。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龙山街道办事处东部,距办事处驻地4公里。东依鳌山,北邻龙泉,西与石龙庄村交界,南与南泊村接壤。所辖面积196公顷。   2007年,全村共有居民218户,2016人。有孙、朱、宋等25姓,主要姓氏为孙氏、朱氏,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197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2.8万元,人均收入180元。198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4万元,人均收入230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2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245元。    第一产业,1949年,全村有耕地2600亩,主要种植地瓜、花生、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粮食亩产在100公斤左右。农业收入近万元,人民公社成立后,村集体先后修筑水库4座,保障了部分农田的灌溉。1978年,有耕地面积2030亩,粮食亩产达到300公斤,农业收入32.8万元。1981年改革开放后,由于修路、建房、建学校等占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至2003年,耕地面积仅有1152亩,青壮年劳力也随之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第二产业,窝洛子缸有5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该存村民利用当地地下蕴藏的陶土制做而成的。这种缸,质地坚硬,表面光泽,以石敲之铮铮有声,用其盛水不渗,储粮不霉。建国前,村民各户建缸窑,自己采土制做。集体化后,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制做销售,做为集体副业。年产量5万余件,年纯收入35万元,一度成为村民的经济支柱。1983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后,窝洛子缸的制做转入个体,从事制做和销售的户数和劳力均达全村的80%,产品销遍辽东地区,制做技艺传至海阳、莱阳、胶东半岛和东北三省。直至2002年,由于原料的亏缺而封窑停产。    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该村的皮鞋业迅速兴起,至1990年,全村从事皮鞋业共43户200余人,年收入170余万元。    第三产业,1964年,村集体建起磨坊以后,不少村民也从事豆腐、粉条加工,还有的开起了小卖部。改革开放以来,从事经商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村民逐年增加,仅饮食服务业人员95人,年总收入70万元,纯利润50万元。   至2007年,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800人,占全村劳力的75%。第二、三产业成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1945年,村建起了村级小学,共6个班,8名教师。1950年成立扫盲班,共有160名青壮年文盲入班,分5个班,7名教师。1965年与上夼、南泊村共同投资12万元建起窝洛子联中,教室46间,占地8亩。1974年,投资7万元重建村级小学,教室33间,占地3亩。1975年扫除青壮年文盲。2000年,投资45万元迁址重建窝洛子小学,教室63间,占地33亩。至2007年,该村共有大学生23人,研究生2人。    医疗卫生,该村1950年成立卫生所,卫生员3人。2006年成立社区医疗服务站,医务人员5人。为村民的寻医求药提供了方便。    群众生活,1962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150公斤,人均年收入不足40元。1964年,全村通电,村民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1978年,人均经济收入180元,1981年,人均收入230元。1983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6年,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同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21万元,人均收入6245元。    村庄建设,1970年前,村民住房多为土墙草披,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1980年,村民住房多为砖混结构,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1995年,规划村后住宅楼区,陆续有88户村民建起了二层楼房。2005年和2006年村两次投资35万元,清村中心河河道和整修村中主街道。   


前北葛村特产大全




前北葛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