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即墨区 >> 通济街道 >> 云桥村

云桥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云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云桥村简介

  云桥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董、于两姓来此地定居。因村东河段称“云溪”,且上有天桥,下有石桥,故名村为“云桥”。清康熙时(1662——1722)仇姓自沟岔迁来,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即墨城区西南部,南临城阳区与204国道接壤,新规划8路南北贯穿村西,东临墨水河城阳区,境内交通便利,路面硬化,距青岛国际机场3公里,是务工经商的黄金地段。现隶属即墨市通济街道办事处,全村辖区总面积2625.8亩。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49年有耕地1500亩,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地瓜等,粮食亩产130公斤,农业收入0.7万元,畜牧业收入0.8万元。1951年实行土地改革,全村耕地增加到1848亩。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可耕地调整为1748亩。粮食亩产由150公斤增加到200公斤。全村有扬水站一处,拦河坝一座,灌溉渠2500米,有效灌溉面积1100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00马力。1970年粮食亩产300公斤,比建国初期增长了3.5倍,农业收入10万元。集体固定资产从1956年的2万元增加到1970年的15万元。1995年先后成立了20多个私营企业,征用土地达300多亩。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第一产业连年萎缩,到2003年,农业耕地面积只有800亩,村民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
   第二产业,1969年,该村建起了第一个集体企业--云桥砖瓦厂,年收入10万元。改革开放后,云桥村相继发展到20多家企业,1982年全村企业产值达120万元,上缴村集体5万元。1981年,农民仇宗农建起该村第一家私营企业—即墨市汽车配件厂。2002年,为了建好工业发展载体,村集体投资建成了占地400亩的村级工业基地,为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2年,外资企业青岛耶丽工艺品有限公司、青岛叁进箱包有限公司落户此地。2003年,莱阳农学院在该村工业基地落户,同年12月,城阳区职教中心也前来落户。
   第三产业,1980年后,该村第三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村民从事铝塑门窗、装修、小百货、餐饮业、五金、针织等行业的达到100多户、600余人。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村民人均经济收入由1998年的2870元提高到2003年的4977元。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云桥村绝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1950年建云桥小学,有校舍5间。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1974年改建云桥小学,有教室6间;1995年又投资42万元,建设云桥中心小学,拥有教室76间,占地30亩,可容纳600多名学生。到2003年,全村共有100余人考入大、中专院校。1999年,村民自发成立了60余人的“夕阳红”宣传队,每年多次进行文艺演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人民生活,建国前大多数村民吃的是粗粮淡饭,人均收入不足50元。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不断提高,吃的是大米白面,穿的是高档衣料,住的是二、三层楼房,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8-9平方米提高到2003年的20-26平方米。2003年人均收入4977元,户户有存款。全村拥有高档轿车10余辆,普通车30余辆,彩电700余台,程控电话560部,电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没有合理的规划,20世纪70年代后期,该村开始进行规划建设。到1995年,全村共有主干街道12条,先后投资150万元,改造、硬化街道达6万平方米,新增设污水沟2000米,全村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和路通、水通、电通、通讯通等,使村民有了一个优美畅心的生活环境。2002年新上“达标”自来水;在村后统一规划、建设新楼房区,共建有3层楼房28座,居民的居住环境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集体福利 1999年开始,村集体每年出资10万元,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油、面、肉等生活必需品。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360元的生活补助金;60岁以上的党员每人每月发放50元的生活补助金。2003年始,对60岁以上的老人除发放面、肉、油等外,每人每月再发放生活补助金30元,60岁以上的党员,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100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2003 266000 0532 查看 云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云桥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云桥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后疃村

  后疃村    村庄由来 明万历时(1573-1619),尹姓从八里庄迁至王家院北0.5公里定居,称后疃。村较小,又称小后疃。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墨水河下游西岸,距市政府驻地2公里,现隶属通济街道办事处。全村辖区总面积为23公顷,其中工业用地1.4公顷、学校用地2公顷,居民住房用地19.6公顷。2001年全村有居民210户,总人口754人,其中男360人、女394人。2002年为793人。现有尹、胡、姜、江等31姓,尹姓人口居多。    经济发展 1949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0.8万元。1978年达13.5万元。2001年达到7000万元,人均纯收入4826元。2002年达7070万元,人均纯收入5330元。自1991年始,因国家征用土地,工业用地、村民住宅用地、学校等公益设施建设用地及整修街道占地等,该村耕地面积不断较少,第一产业逐年萎缩。2001年全村已没有农业用地,村民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2000年该村投入400多万元,建立了后疃村第二工业基地,园内有企业6家,其中合资企业2家,私营企业4家,总投资930万元,固定资产总值390万元,工业总产值8000万元,利润总额1680万元。主要生产箱包、服装、机车、车辆配件。   

姜戈庄村

  姜戈庄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西南部近邻,古称姜家庄。楼子疃原名楼子里头。“里头”多用以说一个村庄的局部,楼子里头即原系姜家庄东北的一部分,因该地曾有一幢土楼而得名。以后发展较快,不仅形成独立村落,而且其地位名声已在姜家庄之上。据《孙氏族谱》载:孙氏自汉朝以来即世居即墨。河阳庄孙氏是明洪武时由楼子疃析据而去。明永乐时,迁往窝洛子建村者系楼子疃孙氏第四世。孙氏定居楼子里头,当在金、元之际。姜戈庄系以姓氏命名,其建村年代较楼子疃为早。今姜姓已占少数,杜、战、潘等姓较多。同治《即墨县志》及《即墨县乡土志》标有姜戈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1亩。2006年,全村共有498户,总人口为168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9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2吨,经济总收入为181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64元。   

北山东村

  北山东村    村庄由来 山东在楼子疃北偏东4.8公里处。据《刘氏族谱》载:宋末,刘氏自江南江宁上元县石剌沟村迁居此地,取名新安村。因地处马山东麓,清初改名为山东。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划为东山东、南山东、北山东三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不详,2006年,全村共有282户,总人口为111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2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吨,经济总收入为162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759元。   

黄丹岘村

  黄丹岘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东偏北4公里处。明永乐时(1403-1424),卢、徐等姓来此立村,其西北有岘山,开花时节,遥望山上一片腊黄丹红,故取村名黄丹岘。同治《即墨县志》标作黄当现。今此村张姓与孙姓最多。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60亩。2006年,全村共有297户,总人口为106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1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97吨,经济总收入为259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985元。   

吴家沟岔村

  吴家沟岔村    村庄由来 经考:明永乐时,吴氏迁来,在庞家沟岔西南约0.5公里处建村,称吴家沟岔。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10亩。2006年,全村共有223户,总人口为76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5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吨,经济总收入为171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305元。   

纪家庄头村

  纪家庄头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东北5.5公里处。明末,北曲(今属城阳区)纪氏父子析炊,因在此地拥有田地,其子便迁来定居,称纪家庄,又称纪家庄头。同治《即墨县志》标作纪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定名为纪家庄头。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186户,总人口为75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8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09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97元。   

李家营村

  李家营村    村庄由来 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即墨城西阁里人李毓昌考中进士,奉命到江南山阳县查赈遇害。次年,案情大白,厚葬于即墨城西北十里之蓝埠岭。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李毓昌族人李中照携家眷到此看守墓地,后繁衍生息,称李家茔。解放后,改村名为李家营。    政区人口    2001年有村民60户,人口为202人。2002年为213人,主要是李姓,均为汉族。该村南临北龙湾头村,现隶属通济街道办事处。该村辖区总面积400余亩,其中,耕地面60余亩,余皆为工业、商业和村民住宅用地。    经济发展 村民大多从事第二、三产业,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至2001年,该村有猪、羊、牛、鸟类等养殖专业户6户,平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有村办企业4个,固定资产200万元。有拖拉机、汽车10辆。全村经济总收入290万元,人均纯收入3288元。2002年经济总收入达到310万元,人均纯收入3665元。    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至2001年,村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0平方米。   

王家院村

  王家院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西南2.8公里处。据传:明宣德时(1426-1435)王姓在此地定居,经营菜园,称王家园。后演变为王家院。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416户,总人口为171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3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吨,经济总收入为7165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10060元。   

大同村

  大同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末,黄、刘、荆等姓先后来此定居,因地处近西河西岸,称河西村。清康熙42年(1703),淮涉河改道,不再流经此村之东。因靠近官路,开设坊子(小店)的较多,改称坊子街,后发展为两村,在南者称坊子街,在北者称后坊子街。1953年,后坊子街改称大同。全村3个自然村,分别是马神庙街、同福街、同盛街。    政区人口    改称位于通济街道办事处东部,距办事处驻地4公里。全村有耕地210亩,工业用地8亩,商业用地52亩,居民用地150亩。2002年人口达269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    经济发展 200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3792万元,其中工业收入13530万元,副业收入1586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2002年全村从事第三产业的有70人,主要集中在建筑业、运输业、餐饮业。人均收入10万元左右。个人经商的村民300户,主要集中在服装、加工服务等行业,每户每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至2002年末,全村有电话580部,电视机620台,机动车辆70辆,其中个人拥有车辆68辆。   

孙家沟岔村

  孙家沟岔村    村庄由来 据《孙氏族谱》载:明万历时(1573-1619),济南孙氏由即墨城水墨河套迁至仇、庞两沟岔间立村,称孙家沟岔。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04亩。2006年,全村共有300户,总人口为98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1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4吨,经济总收入为30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71元。   

楼子疃村

  楼子疃村    村庄由来 在城西偏南处,今属通济街道。原名楼子里头。“里头”多用以称说一个村庄的局部,楼子里头即原系姜家庄东北的一部分,因该地曾有一幢土楼而得名。以后发展较快,不仅形成了独立村落,而且其地位名声也在姜家庄之上。据《孙氏族谱》载:孙氏自汉朝以来即世居即墨。河阳庄孙氏是明洪武时(1368~1398年)由楼子疃析居迁去。明永乐时(1403~1424年)迁往窝落子建村者系楼子疃孙氏第四世。孙氏定居楼子里头,当在金、元之际。楼子疃之名首见于民国初年出版的地图。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99亩。2006年,全村共有601户,总人口为216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41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6吨,经济总收入为876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152元。   

东山东村

  东山东村    村庄由来 山东在楼子疃北偏东4.8公里处。据《刘氏族谱》载:宋末,刘氏自江南江宁上元县石剌沟村迁居此地,取名新安村。因地处马山东麓,清初改名为山东。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划为东山东、南山东、北山东三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34亩。2006年,全村共有174户,总人口为64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9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3吨,经济总收入为19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794元。   

张家西城东村

  张家西城东村       村庄由来 张家西城在楼子疃东4.5公里,墨水河西岸。据《张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张氏兄弟两人自沿海卫所禀军职迁至即墨城西南十里西城疃后为农。后子孙析居者,皆以此村为祖家,名张家西城。《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今划为西城南、西城北、西城东3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09亩。2006年,全村共有507户,总人口为180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09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70吨,经济总收入为342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105元。   

云桥村

  云桥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董、于两姓来此地定居。因村东河段称“云溪”,且上有天桥,下有石桥,故名村为“云桥”。清康熙时(1662——1722)仇姓自沟岔迁来,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即墨城区西南部,南临城阳区与204国道接壤,新规划8路南北贯穿村西,东临墨水河城阳区,境内交通便利,路面硬化,距青岛国际机场3公里,是务工经商的黄金地段。现隶属即墨市通济街道办事处,全村辖区总面积2625.8亩。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49年有耕地1500亩,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地瓜等,粮食亩产130公斤,农业收入0.7万元,畜牧业收入0.8万元。1951年实行土地改革,全村耕地增加到1848亩。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可耕地调整为1748亩。粮食亩产由150公斤增加到200公斤。全村有扬水站一处,拦河坝一座,灌溉渠2500米,有效灌溉面积1100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00马力。1970年粮食亩产300公斤,比建国初期增长了3.5倍,农业收入10万元。集体固定资产从1956年的2万元增加到1970年的15万元。1995年先后成立了20多个私营企业,征用土地达300多亩。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第一产业连年萎缩,到2003年,农业耕地面积只有800亩,村民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    第二产业,1969年,该村建起了第一个集体企业--云桥砖瓦厂,年收入10万元。改革开放后,云桥村相继发展到20多家企业,1982年全村企业产值达120万元,上缴村集体5万元。1981年,农民仇宗农建起该村第一家私营企业—即墨市汽车配件厂。2002年,为了建好工业发展载体,村集体投资建成了占地400亩的村级工业基地,为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2年,外资企业青岛耶丽工艺品有限公司、青岛叁进箱包有限公司落户此地。2003年,莱阳农学院在该村工业基地落户,同年12月,城阳区职教中心也前来落户。    第三产业,1980年后,该村第三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村民从事铝塑门窗、装修、小百货、餐饮业、五金、针织等行业的达到100多户、600余人。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村民人均经济收入由1998年的2870元提高到2003年的4977元。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云桥村绝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1950年建云桥小学,有校舍5间。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1974年改建云桥小学,有教室6间;1995年又投资42万元,建设云桥中心小学,拥有教室76间,占地30亩,可容纳600多名学生。到2003年,全村共有100余人考入大、中专院校。1999年,村民自发成立了60余人的“夕阳红”宣传队,每年多次进行文艺演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人民生活,建国前大多数村民吃的是粗粮淡饭,人均收入不足50元。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不断提高,吃的是大米白面,穿的是高档衣料,住的是二、三层楼房,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8-9平方米提高到2003年的20-26平方米。2003年人均收入4977元,户户有存款。全村拥有高档轿车10余辆,普通车30余辆,彩电700余台,程控电话560部,电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没有合理的规划,20世纪70年代后期,该村开始进行规划建设。到1995年,全村共有主干街道12条,先后投资150万元,改造、硬化街道达6万平方米,新增设污水沟2000米,全村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和路通、水通、电通、通讯通等,使村民有了一个优美畅心的生活环境。2002年新上“达标”自来水;在村后统一规划、建设新楼房区,共建有3层楼房28座,居民的居住环境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集体福利 1999年开始,村集体每年出资10万元,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油、面、肉等生活必需品。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360元的生活补助金;60岁以上的党员每人每月发放50元的生活补助金。2003年始,对60岁以上的老人除发放面、肉、油等外,每人每月再发放生活补助金30元,60岁以上的党员,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金100元。   

小李村

  小李村    村庄由来 清同治《即墨县志》记载,明、清即墨至莱州府驿邮路上县境内七个驿铺,第一个即借用李村之名的“李村”铺,在其附图中则称作“小里村”证明此村原称李村或里村,右为马当时即墨县十三御集之一的李村〈今李沧区驻地〉区别,改称小李村或里村,居传说此村有一李人家居住,住在现“燕家沟”北埔岭下轶,当系以姓氏命村。    政区人口    始建于明朝乾隆年,村庄主要有四个姓氏,其中董姓96户,付姓73户,梁姓45户,周姓38户。    位于市府和办事处东北部,距市府驻地二公里,办事处驻地四公里,东邻枣梳村,北与高家庄村交界,西马李家营接壤,南与市府和和平区相连,全村位置处于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是招商引资的良好宝地,村内主要街道、路面实了硬化,路两边绿化,美化,亮化,达到县级标准,卫生条件达到了青岛市级标准,真正文明管理的良好环境。    2001年,全村常住户685户,总人口210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有董、傅、周、梁、刘、陈、李、张、杨、林等四十多姓,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小李村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优美的村貌和村容,四通八达的交通环境,良好稳定的社会治安秩序,得到了众多投资者的好感和青睐,也使该村成为居住、投资开发建设的黄金宝地,自1999年来该村连续被即墨市委、市政府评委“三级强村”、“文明村庄”被办事处连续评为《先进党支部》、《模范村委会》、《双文明村庄》。    人民生活,解放前,全村没有一所诊所,村民每年每人均占有粮食不足100公斤,收入不足20元,1979年人均占有粮食195公斤,年收入180元,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的住房条件,逐步的改善,提高,人民向高档次、高条件发展,建国前,村民的住房多为土、草屋结构,人均住房面积不足5平方米,自1979年来,村民的住房普遍改砖石混结构,人均住房面积9平方米,1989年该村开始规划建设村民住宅楼区,1989年至2002年,全村百分之百的民居住新房,住房全部是砖混结构,实用城镇规划有105户村民拥有楼房,全村拥有车辆55辆,机动车辆56辆,人均年存款在1000元,全村有电话560部,电视机650台。    社会事业 2000年,投资68万元一期工程,修建了村级路1.2万㎡,扩建了村级工业厂房引进了印刷厂,布料厂,扳金厂,总占地面积50亩,电路进了整修,建了村级路灯照明。    2001年,投资30万元,建了315KW变压器,改进了工业用电,使工业用电达到了足够使用,投资60万元,村二期工程,修建村级路9000㎡,扩建厂房占地60亩,其中有“精密铸造厂”“织布厂”“彩印厂”“布料厂”为了使本村更进一步开拓发展,村两委决定再次投资35万元,建了第三台315KW变压器,在村前建起了有知名度、高智商的广告牌一座,为了村民和投资商的方便之门,村投资22万元建立了百年之后的“机井”“水塔”使村民商业用水,为村的面貌,建立了文明,美化了村容,路两旁建立花坛,路灯,美化了环境。    社会福利 自1995年起村委每年出资10万元,为村民交纳“三提五统”为独生子交纳保险金出资1.3万元,直到14岁,每年“老人节”给60岁以上老人发生活补贴,发放物品。   老年人活动量,组织了老年人“门球队”参加了办事处,市的多次比赛,前多次获奖,相棋老年大学学习班,参加人员20余名。    五保户的照顾,特困户的关怀,每年排人到家亲问亲看,解决实际困难,保证了他们安心生活,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辛家庄村

  辛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西南3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403-1435),辛氏自城里迁来此地定居,称辛家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6亩。2006年,全村共有345户,总人口为132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9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1151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9267元。   

坊子街村

  坊子街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末,黄、刘、荆等姓在此地定居,因地处近西河(原淮涉河北流的一段)西岸,故称河西村。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淮涉河改道,不再流经此村之东。因靠近官路,开设坊子(小店)者较多,改称坊子街。后发展为两个村,在南者称前坊子街,在北者称后坊子街。1953年,后坊子街改称大同,前坊子街改称坊子街。清末《即墨县乡土志》附图标有坊子街。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653户,总人口为245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8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4256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9591元。   

仇家沟岔村

  仇家沟岔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东南3.7公里,隔墨水河与崂山县栾家沟岔东西相望。据《仇氏族谱》载:明永乐初年,仇氏自青州迁居墨邑,卜居云溪之西,因地处河滨,沟溪纵横纷岐,名村为沟岔。自庞、吴二沟岔等村形成后,改称仇家沟岔。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67亩。2006年,全村共有714户,总人口为215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29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65吨,经济总收入为347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384元。   

夏堤河村

  夏堤河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西偏南2.6公里处。明末,黄姓来此定居,称黄家庄。不久,徐姓迁来,黄姓迁出,因村后有洪江河支流流过,此段支流两岸陡峭,特称下底河。后演变为下堤河。同治《即墨县志》标作下底河。《即墨县乡土志》标作夏堤河。今此村张姓最多。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50亩。2006年,全村共有360户,总人口为127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6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42吨,经济总收入为292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53元。   

南山东村

  南山东村    村庄由来 山东在楼子疃北偏东4.8公里处。据《刘氏族谱》载:宋末,刘氏自江南江宁上元县石剌沟村迁居此地,取名新安村。因地处马山东麓,清初改名为山东。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划为东山东、南山东、北山东三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433户,总人口为156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4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19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019元。   

八里庄三村

  八里庄三村    村庄由来 明正德年间(1506-1520),巩、綦两姓人家先后来此定居立村,因在即墨至胶州驿路北侧、十里铺与五里墩之间,村与县衙相距八华里,故称为八里庄。继之,孙、于、陈、李等人家先后搬入居住。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即墨市城西,隶属通济街道办事处。全村辖区总面积20.8公顷,现均为工业、商业和居民用地,其中工业用地10公顷。2002年,全村总人口92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4‰。现有孙、齐、巩、李等39个姓氏,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万元,1978年15.9万元,至2002年达到1877万元,人均收入4478元。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4980万元。企业总产值3.8亿元,销售收入3.8亿元,从业人员800多人,上缴国家税金743万元,上缴租金150多万元。为了企业长远发展,2002年村又投入700万元,在通济工业基地征用土地140亩,筹建八里三村第三工业基地。   

八里庄二村

  八里庄二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正德年间(1506-1521),巩、綦两姓先后来此立村。据传,村中于姓先祖原居即墨城外墨水河畔,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洪水泛滥,西道口堤溃决,于姓数户因避水患遂迁来立家兴业,繁衍至今,以至成为村中主姓。因村中座落在即墨至胶州驿路北侧的十里铺与五里墩之间,东距县城约8华里,故称八里庄。1961年八里庄由1个自然村划分为3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该村隶属即墨市通济街道办事处,辖区总面积30公顷,均为居民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其中工业用地8公顷,居民住宅用地15.3公顷,另有青岛服装工业基地内建立八里庄二村工业基地6.7公顷。至2001年,该村已无农业用地。2002年,全村共有常住人口823人,215户,其中男性390人,女性419人,全村主要姓氏有张、巩、田、阎等20多个,其中张、巩姓最多。    经济发展 集体企业化工石粉厂,年产值30万元。至2001年有各种性质的企业10家,年产值380万元,利税31万元。2002年该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233人,有各种机动车车辆127辆,其中汽车17辆、摩托车100辆、拖拉机10辆,年总收入123万元。1987年人均收入1300元。2001年人均收入4400元,人均住房20平方米。2002年经济总收入1877万元,人均纯收入4980元。   

八里庄一村

  八里庄一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正德年间(1506-1521),巩、綦两姓先后来此立村。据传,村中于姓先祖原居即墨城外墨水河畔,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洪水泛滥,西道口堤溃决,于姓数户因避水患遂迁来立家兴业,繁衍至今,以至成为村中主姓。因村中座落在即墨至胶州驿路北侧的十里铺与五里墩之间,东距县城约8华里,故称八里庄。1961年八里庄由1个自然村划分为3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即墨市城区西部,现隶属即墨市通济街道办事处。全村辖区总面积5.4公顷,现均为工业、商业及住宅用地,其中工业用地2.6公顷。2001年,全村居民714户,总人口1392人,其中男678人,女714人;2002年人口达1409人。村中现有于、孙、周、陈、张、国、巩等15个姓氏,皆为汉族,其中于姓最多,占全村人口55%以上。    经济发展 2002年,该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8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700万元,人均纯收入4490人。2002年经济总收入3000万元,人均纯收入4988。该村的第二产业从1972年起步的。该村相继成立了“顺达建筑公司”和“腾达房地产开发公司”及“宏发实业总公司”,从而使村经济发展步入了腾飞阶段。全村共有集体企业2家,私营企业20家,三资企业4家,共有职工600余人,年产值达1.1亿元,年利税1000万元。   

张家西城南村

  张家西城南村    村庄由来 张家西城在楼子疃东4.5公里,墨水河西岸。据《张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张氏兄弟两人自沿海卫所禀军职迁至即墨城西南十里西城疃后为农。后子孙析居者,皆以此村为祖家,名张家西城。《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今划为西城南、西城北、西城东3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张家西城南村位于通济街道办事处南边,有280户,960人口。    经济发展 2006年农民纯收入6200元,集体可支配收入200万元。村“两委”班子团结进取,实行了一系列“民心、惠民”工程,让村民从建设新农村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社会事业 投资220万元硬化村街道约21000平方米,浆砌排水沟5500余米,新增15盏路灯,使全村路灯达60盏,解决了建村600年以来行路难、排水难和亮化难的问题。投资20万元建成了占地2000余平方米、拥有图书室、棋牌室、乒乓球室、门球场、篮球场等娱乐健身器材齐备的文化大院,村庄先后获青岛市老年体协“五好”单位、优秀辅导站称号。投资15万元按上监控,达到人防和机防相结合,增强了村庄的和谐稳定,近两年无发生任何违法案件,连续两年获即墨综合治理先进村庄。    社会福利 村从2006年始,对建国前老党员补贴400—600元/年;60岁以上的党员补贴300—500元/年;老党员去世给予600—1000元的补助,还对丧事从简的给予1000元的补助;每年老人节,对65岁以上村民给予适当的现金和礼品。对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300—1000元的奖励。同时,村发给村民每人每年200斤面粉、20斤大米和4桶花生油,村民过春节还有50元的礼品。      

西元庄村

  西元庄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南偏西4公里,胶济铁路东北侧。据传:五代时,此地原为梁王朱温的庄园,后此村建立村庄而得名园庄。明永乐时(1403-1424),于姓迁来园庄,为区别于东园庄而改村名为西园庄。高姓、董姓相继迁至西园庄。后演变为西元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1亩。2006年,全村共有1063户,总人口为304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39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0吨,经济总收入为711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9233元。   

北龙湾村

  北龙湾村    村庄由来 据传,名洪熙时(1425)高、韩、卢三姓来此地立村,因村中有一池塘,天旱不涸称龙湾,村因此命名为龙湾头,后来发展成两村,分别称北龙湾和南龙湾。    政区人口    现村庄主要有2个姓氏,主要姓氏王姓132户,孙姓117户。北龙湾位于通济街道办事处北部,距办事处驻地2公里。全村有工业用地715亩,居民用地450亩。    经济发展 全村有汽车62辆,拖拉机14台,三轮车50辆。200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589万元,其中工业收入1300万元,副业收入1900万元,建筑收入11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145万元。2002年全村从事第三产业的有360人,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服装、百货、服务业,人均收入1万元左右。个人经商的村民85户,主要集中在百货、服装等行业,每户每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2002年末,全村有电话480部,电视机600台,机动车辆128辆,其中个人拥有车辆125辆。    文教卫生 1992年,投资40万元建立北龙湾小学,有教室48间,于1995年因市统一建实验三小而撤销。1984年建幼儿园,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有教室3间,可容纳幼儿30人。至2002年,全村共有32人考人大、中专院校。村办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中,有中、高级专业职称的22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26人。有3名“赤脚医生”。1970年设立村卫生室,2001年有卫生室5个,有医护人员7人。   

蔡家村

  蔡家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西南2公里处。据传:明天启元年(1621),蔡姓迁此地立村,称蔡家村。后孙姓迁来,蔡氏已无,村名沿用。《即墨县乡土志》标此村为蔡家庄。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375户,总人口为123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5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4768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9251元。   

孙家庄头村

  孙家庄头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西北1.5公里,横河现。据《孙氏族谱》载:明初,济南历城历山顶孙氏以广文仕即墨,其后人一支居庄头,一支居孙唐庄。传说此地原有一个庄园,郭姓、孙姓定居于此,得名庄头。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孙家庄头。今此村已与城区毗连。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155户,总人口为55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0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40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968元。   

下泊村

  下泊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东偏北2.8公里处。明永乐四年(1406),杨氏自小信村迁至此地建村,因地势低下,村西有一池塘,宛如湖泊,名村为下泊。明宣德七年(1432),董氏从牛齐埠迁来,今全村几乎全是董姓。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山南麓,是青(岛)银(川)高速公路的即墨入、出口处,蓝(村)鳌(山卫)公路穿越村北,与陈家河接壤,南近小庄,东靠宫家庄,西临兰家庄,距流亭国际机场15公里、即墨火车站12公里。现隶属即墨市通济街道办事处。全村辖区总面积1736亩,现均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居民生活用地。    村中有纵向柏油路两条,横向柏油街道三条,村中房舍棋盘式座落在街路两侧。市内2路公交车和多条线路的小公共汽车通过村北,交通十分便利。    2003年,全村共有长住居民374户,总人口1277人,其中男性 629 人,女性 648 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现有董、杨、于三个姓氏,其中董姓360户,杨姓13户,于姓1户,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1949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万元,1978年 农业经济总收入15万元,2001年达到2041万元,人均收入3720元。2002年, 经济总收入2360万元,人均收入4131元。2003年,经济总收入2860万元,人均收入4600元。    第一产业,1949年,下泊村有耕地1236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地瓜等。粮食亩产50公斤左右,全村农业收入1万元,畜牧饲养业及其它收入1万元。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全村耕地增加到1736亩,粮食亩产增加到150公斤。1980年开始,由于修鳌蓝路征用土地100亩,修青银高速公路征用土地500余亩,修建学校、敬老院、幼儿园等公益设施用地80亩,扩建道路、街道用地180亩,村民建房用地160亩,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第一产业连年萎缩,到2002年底已没有农业用地,村民经济来源主要是第二、三产业。    第二产业,1968年,建起村集体企业织布厂和磨房、油坊。1980年,建起村集体企业窑厂,生产红砖,安排农村劳动力50多人,年产值80万元,利税3万元。1985年,建起全村第一家私营企业--即墨市金超机械厂,投资50万元,年产值300万元左右,利税6万元,安排富余劳力30多人。2001年,建起龙海工业园,引进外资项目3个,合同利用外资2200万美元。引进横联项目12个,合同利用内资达1亿元。    第三产业,1961年,该村成立供销合作社,此为该村第一个商业载体。1968年,建起为群众加工性质的磨房、油坊。1999年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到2003年底,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村民达400余人,主要集中在建筑、运输、服装、小百货、餐饮、服务等行业,年人均收入1万元左右。其中经营服装的10家、商业20家、餐饮业3家、交通运输业6家、服务业10家,每户平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    社会事业 1965年,全村通电,村民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2001年该村投资12万元,进行电网改造,改善了电网老化的问题。1993年,投资12万元,挖食用水井一眼、建自来水塔,全村吃上自来水。1994年,投资12万元修出村路,并达到绿化美化的要求。1996年,投资30万元,盖村委办公大楼,改善了办公条件。    文化教育,新中国成立前,下泊村群众文化教育落后,绝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总数的80%。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村民文化素质明显提高。1955年成立下泊小学,1966年成立下泊联办中学。1991年撤点并校,下泊联中合并于即墨十六中学,校舍归下泊小学,下泊小学扩建为马山完全小学。到1994年,全村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1999年投资60万元扩建马山小学,校舍扩建到120间,可容纳600余名学生;同时,高标准、高质量配备了现代化的微机室、图书室和实验室等专业教室,教学设备达到了青岛市一类标准,被评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同年,投资12万元,建幼儿园,分大、中、小三个班,各类玩具齐全,可容纳幼儿100余人。到2003年,全村共有58人考入大中专院校。为活跃村民文化生活,该村建村民活动室一个、图书室一个、档案室一个,有图书2000册,订有10多种报刊杂志。村民每年自发举行的文艺演出、联欢活动均在5次以上。    医疗卫生,1949年前,全村无诊所,村民有病没钱治、无处治。1958年,建起了村合作医疗室,有医务人员2名。2003年,村卫生室归医院统一管理,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明显提高,村民有小病可以不出村、大病不误诊。    人民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年人均收入10元,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不断提高。1978年,人均纯收入80元, 2001年人均纯收入3720元,2003年人均纯收入4600元,户均存款达1.2万余元。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住房条件也逐步改善,1949年,村民住房多为土墙草屋,人均住房面积5平方米。1980年村民住房多为砖混结构,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2002年村民住房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有100多户住进了二层独院楼房,人均住房面积达50多平方米。2003年全村拥有机动车辆168辆、彩电380台、程控电话330部,电话普及率达90%以上。    村庄建设,1949年,村内街道不整,没有合理规划。8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村庄规划建设。1992年,在村后划出50亩土地作为楼房规划区。2003年,全村共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独院楼房100多户。村内共有主干街道5条,先后投资300余万元进行硬化,铺设沥青路面30000余平方米,新增污水管道5000米;投资40万元绿化街道6000平方米,砌排水沟4000余米。重改了村中的老河道,做到了路平河直,改变了走西南道的历史。所有街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和路通、水通、电通、讯通,使村庄环境整洁优美,加快了村庄城市化建设步伐。    集体福利 1999年始,该村建立起完善的村民福利制度。1999至2001年,共为村民缴纳统筹费、两工款30多万元;2001年开始,每月为210余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人发生活补助金50元;自1995年始,每年为60周岁以上老党员发放生活补贴1000元。每季度发给村民面粉一袋和食油等,每年供应总额价值达40万元。2002至2003年,共为村民减免各种费用达60余万元。   

东元庄村

  东元庄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徐、张两姓建村于园庄之东约0.5公里处,称东园庄。后演变为东元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59亩。2006年,全村共有252户,总人口为83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5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吨,经济总收入为193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436元。   

泊子村

  泊子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朱姓由云南来此定居,因村东有一水泊,名村为朱家泊子。后张姓迁来,居村西部地势较高处,此村又称张家泊子,简称泊子。1980年地名普查时,定名为朱家泊子。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即墨市西南部,隶属通济街道办事处。2001年有常住居民374户,1280人。2002年人口有1281人,现有朱、张、矫、胡、纪、董、江、高、王、刘等18个姓氏,均为汉族。全辖区总面积1665.7亩,其中居民用地257.8亩,工、商业用地800亩,发展高效农业及农民种粮用地400亩,道路及水沟利用地150亩。    经济发展 1949年全村经济收入3万元,1967-1986年达60万元,自1986-2001年达到2625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总投入达4500万元,全民总收入2682万元。2002年经济总收入2350万元,人均纯收入4125元。   

西流峰村

  西流峰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东北2.2公里处。明永乐时(1403-1424),任姓来此地定居。此地有墨水河龙王河自西流来,又处在小龙山东麓,举目可见山峰,故名村为西流峰。今已无任姓,刘姓占大多数。同治《即墨县志》标作西流风。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20亩。2006年,全村共有339户,总人口为129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6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12吨,经济总收入为206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50元。   

小庄村

  小庄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北偏东2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邢氏来此立村,人少村小,故称小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已无邢姓,高姓占大多数。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5亩。2006年,全村共有155户,总人口为52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4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3吨,经济总收入为119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941元。   

宫家庄村

  宫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东北3.2公里处。明末,大韩村宫姓一家因在此拥有土地,迁来定居,称宫家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92亩。2006年,全村共有177户,总人口为62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9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8吨,经济总收入为129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38元。   

蓝家村

  蓝家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北偏东3公里处。据《蓝氏族谱》载:明永乐十八年(1420),即墨城蓝氏派其子定居此地,管理庄田,名村为蓝家庄。因地处马山南麓,又称马山前。同治《即墨县志》标有蓝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蓝家。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1亩。2006年,全村共有204户,总人口为72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2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吨,经济总收入为20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713元。   

柘车河村

  柘车河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西北1.8公里处。据传:清顺治时(1644-1661),李姓四户、马姓三户由楼子疃迁居此地。当时,洪江河支流流经此村的一段两岸多柘树,特称柘渠或柘渠河,故以柘渠河名村。“渠”与“车”音近,后演变为柘车河。同治《即墨县志》标作浙车河。《即墨县乡土志》标作柘车河。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89亩。2006年,全村共有352户,总人口为129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5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5吨,经济总收入为323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926元。   

陈家河村

  陈家河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北偏东3.7公里,即城至蓝村公路南侧。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陈姓从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因村东有一小河(系墨水河支流龙王河的上段)取村名为陈家河。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今此村董姓最多。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47亩。2006年,全村共有459户,总人口为171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07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0吨,经济总收入为428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050元。   

张家西城北村

  张家西城北村    村庄由来 张家西城在楼子疃东4.5公里,墨水河西岸。据《张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张氏兄弟两人自沿海卫所禀军职迁至即墨城西南十里西城疃后为农。后子孙析居者,皆以此村为祖家,名张家西城。《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今划为西城南、西城北、西城东3个行政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31亩。2006年,全村共有276户,总人口为98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9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67吨,经济总收入为234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090元。   

华桥村

  华桥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刘姓刘统由云南岛撒卫大街迁入此地定居。因村南有滑石桥一座,故取名滑桥村,为便于记忆顺通,将滑桥村改为华桥村。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即墨市西南部,南临墨水河,北靠308国道,东邻308国道,西靠胶济铁路。现隶属通济街道办事处。境内交通便利,308国道绕村通过,距城阳火车站批发市场1公里,距流亭国际机场4公里。    该村共有常住村民530户,总人口1670人,现有王、牛、杨、赵、纪、袁、朱、吴、刘等19个姓氏,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49年该村有耕地100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等粮食,亩产100公斤。    1983年开始,由于该村地处交通要塞,修308公路被国家征用土地100亩,随着村办工业的发展,陆续建厂房占地200亩,修建学校、工业路、街道、民房用地200亩,外企、私营企业占用300亩。随着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第一产业连年萎缩,到目前农业用地只剩50余亩,村民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    改革开放后,该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1991年引进了占地20亩的青岛东弥印刷品有限公司。1992年引进总投资5000万元的美国独资企业——青岛达中皮革制品有限公司,现有工人1000余人,年利税千万元,有上百个产品。1993年引进昌隆石油公司。自1995年开始又先后引进了山东英吉多运动器材有限公司、青岛佳丽包装厂、青岛蓄电池厂等四家外资企业。到2002年共有“三资”企业7家,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从业人员2000人,上交村租金50万元。2003年---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增长20%以上,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8650元。年集体创收年增长50%,2007年集体可支配收入600万元。村民到企业上班达800余人,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    社会发展 1949年前,该村群众科技文化落后,绝大部分儿童不能入学,青壮年文盲占80%。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村民文化素质明显提高。1984年投资8万元将学校移出村,在村东北边建起了占地6亩,可容纳300名学生的新小学,有教师8名,6个教学班,2个学前班,投资30万元。2000年撤点并校,将该村小学合并到红旗小学。为了学生上学的安全,村投资3万元购买客车接送一年级的学生。1987年该村幼儿园成立,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到100%。2000年投资13万元,新建标准幼儿园一处,有教室8间,有3个教学班,学生120人,并且各类玩具齐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村有30人考入大、中院校,其中清华大学1名,计算机专业。该村现有活动室、会议室、娱乐室等一个。有卫生室3个,医护人员5名,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有很大的提高。2006年村设立了村社区医疗服务站。    人民生活,新中国成立前,大多数村民过着半糠半根的生活,生活质量很差。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住房条件也逐步改善。解放前住的破草房,人均住房不到5平方米,1998年人均住房面积10平方米,2002年全村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人均住房面积达20平方米,部分村民住上了楼房,现有村民拥有机动车辆300余辆,彩电450台,90%的户按上了电话。2006年建成了20000平方米的居民楼,2007年入住达200余户。   

南龙湾村

  南龙湾村    村庄由来 据传,名洪熙时(1425)高、韩、卢三姓来此地立村,因村中有一池塘,天旱不涸称龙湾,村因此命名为龙湾头,后来发展成两村,分别称北龙湾和南龙湾。同治《即墨县志》和《即墨县乡土志》标有龙湾头。    政区人口    村庄主要有2个姓氏王姓和孙姓。2002年总人口为1979人。位于通济街道办事处东北部,距办事处驻地1.5公里。2002年全村有工业用地800亩,居民用地320亩。    经济发展 2002年全村共有集体企业2个,职工1000人,年产值2000万元,利税700万元。私营企业10个,职工1200人,年产值600万元,利税400万元。全村从事第三产业的有400人,主要集中在出售水产品、水果、小吃等行业。个人经商的村民30户,主要集中在服装、五金等行业,每户每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   2002年人均年末存款余额2000元。2002年末,全村有电话400部,电视机560台,机动车辆320辆,其中个人拥有车辆310辆。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文教卫生 1975年投资75万元联合建立市北小学。1991年建幼儿园,建筑面积180平方米,有教室7间,可容纳幼儿70人。到2002年末,全村共有80人考人大、中专院校。村办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中有中高级职称的1人,初级职称的2人。村有图书室1个,村民活动室1个。    全村开始有3名“赤脚医生”,2002年设立村卫生室,2002年全村共有卫生室3个,为甲级卫生室,医护人员3名。   

刁家疃村

  刁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时(1403-1424),刁姓人家在此定居建村。清康熙时(1662-1722),孙姓、鄢姓迁来,刁姓已外迁,村名沿用。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2001年,全村共有常住居民153户,总人口580人,其中男性303人,女性277人;2002年为604人。现有郭、孙、鄢、林等26个姓,均为汉族。全村辖区总面积18公顷,其中居民用地6公顷,工业用地12公顷。    经济发展 由于城区规划建设占用了大部分土地,第一产业萎缩。到1998年全村可耕地减少到40亩,村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0人,从业人员收入超过了3万元。2001年全村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100多人,总收入达到500万元。2001年人均收入4720元,2002年人均收入5237元。全村有机动车80多辆,彩电150台,电话130部,电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2001年全村有96户村民住进二层楼房,人均住房面积30多平方米。   

窑头村

  窑头村    村庄由来 明朝,岳、贾、陈、赵、迟、朱等11个姓氏先人来此定居,明朝曾在这里设窑场,是筑城专用大砖的产地之一,村名窑头。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市区中心之南部,北濒墨水,东靠青石公路,西邻纵贯胶东半岛的烟青公路,南去流亭国际飞机场15公里,交通便利。现属即墨市通济街道办事处,全村辖区总面积219.6万平方米,现均为工商和居民用地,其中工业和商业用地6.7万平方米,居民用地152.6万平方米。另外村投资719万元,在市内、北安和店集购地310亩,建3处工业园。村又投资178万元,整修硬化街道3.95万平方米,环境优美,是经商务工的黄金宝地。    2001年,全村共有常住居民622户,总人口218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8‰。现有76个姓氏,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0.98万元,1978年91.42万元,2001年达5.07亿元,固定资产已达7000万元。    第一产业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窑头村仅有735亩土地,亩产61.25公斤,农牧收入仅万元。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耕地达到910亩,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土改后人均一亩多田地中约有半数是岗岭薄地,妨碍了生产的发展。劳动组合以高速向高层次发展,1953年黄仁义为首组成窑头村第一个互助组;1954年相继组成12个互助组,入组者161户,占全村总户数84%。1954年冬黄仁义互助组首先转为初级社,张民为主任;朱心财、宫崇绩又相继办起了两个初级社,全村入社户数173户,占全村总户数90%;1956年冬窑头、河南和郭家巷三个村的初级衬合并成立黎明高级农业合作社,黄佳瑞任社主任。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窑头属城关公社第一耕作区第一生产大队,也称窑头生产大队。1962年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劳动组合的发展,为改变生产条件打下基础。1966年冬黄佳瑞、孙世忠等大队领导人排除了“文革”的干扰,克服了“造反派”夺权、批斗造成的困难,带领整半劳力350人,一日两餐在田间,月下夜以继日干,一个冬春整平了西岭160亩土地。治岭的办法是翻出地下石头,凿眼放炮炸碎,垫洼铺土,其规格要求松土深度40—50厘米,地成方,每方长60—80米,宽40—50米,路成排,田间路宽3米,经3年苦战,1969年春,窑头村全部实现园田化。    兴修水利,窑头村从1968年—1976年经9年苦战,投资31万元,投工25.1万个,挖土石方12.75万立方米,实现了水利化,大旱之年保丰收。    窑头村治岭治水经验曾作过多次介绍,河北、山西等省曾组织大型参观团来此访问。1981年0山东省委书记白玉冰也来视察了农田基本建设,并给予充分肯定。   窑头村地处市区,从1964年开始,先后被国家征用土地915.88亩(内可耕地622亩),村办工商业的厂店建筑用地81.03亩,新村辟建占用土地90亩,随着耕地减少,第一产业萎缩,1985年农业车间组成黄酒厂,已无农业。    第二产业方面,1966年窑头大队合并了生产队副业,办起了大队修配厂(阀门厂的前身),有38名工人,年产值1.61万元。    开放搞活的春风“发展是硬道理”吹开了人们的心扉。又是十年,窑头先后办起了6个工厂,全村的生产体制在土地被征用开发的同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成了工人,企业家,人人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大道上运作。从多年务农一旦办工厂,而且刚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他们紧紧抓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关键,村定向培养大学生4人,参加函授学习17人,外出培训8人,聘请管理人才8人,工程师以上职称专业人才17人,技工32人,请专家来厂讲课3次,提高了职工的素质,进行技术改革,创出了名牌。阀门厂1990年山东省标准计量局颁发“红五角星”商标,获得“采用国际标准生产阀门一等品合格证书”。在省、市同类产品评比中均获得第一名,并获得青岛市乡镇企业名牌和山东省质检协会推荐的 产品。产品驰名,冲出国门,该厂评为青岛市百强企业。1966年建厂,产值1.61万元,到2001年产值达700万元。    即墨市第二黄酒厂以“古遗六法”为基础,进行工艺改革,注册商标“双白牌”精制老酒,在全省评比中列第二名,“寿星老酒”1991年青岛市经委授予“创金花”优秀产品证书。    在1995年工厂体制改革中,经两委和党员、村民代表反复讨论,改制厂成立领导小组,经广泛征求意见,掌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把窑头村两大支柱产业青岛五星阀门厂、即墨市第二黄酒厂仍保持集体性质,其它厂改制。窑头村这一决策是成功的,两厂2001年交村委76万元,改制后纸箱厂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同济街道办事处于2001年奖5000元奖金。    2001年全村工业总收入5.07亿元,利税2664万元,上交村委管理费162万元,工人2100名,比1966年分别增长3千倍、1万倍、400倍。    开放结硕果。窑头村发展外向型经济,1989年兴办“三资”企业,由窑头村按50%,港商和青岛铁路局各按25%共投资200万元,开设德兴服装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各种内衣,1992年就创汇45.3万美元。    1991年,窑头用地3016.8平方米,投资160万元,建厂房2576平方米,并购置了主要设备,1992年1月引进韩国新盛株式会社以经营皮衣为业务的东国皮革有限公司,年租金:第一年3万美元,第二年4万美元,第三年5万美元,以后以5.4万美元为基础年递增5%—7%。窑头村为拓宽招商引资的空间,在市内投资100万元,购地50亩,投资额1100万元建起25000平方米三层楼厂房,又在北安办事处,投资351万元,征地130亩建工业园。在工业园又相继引进韩国蜜元、韩国特赛、韩国大明等外资企业,2001年窑头村共有6家外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510万美元,“三资”企业产值3303万美元,出口创汇2729万美元,从业人员1800人,2001年上交村租金和管理费26万美元。    第三产业方面,1964年,第二生产队开油坊,第三生产队开磨坊,1981年投资8.4万元建综合商店。1985年,投资200万元,占地17699.7平方米,建筑面积8082.7平方米的六层大楼的中兴宾馆开业。汽车大修厂是大队农机队,1982年聘请专业技术人才转为汽车大修厂,山东省交通厅命名为山东省一类汽车大修厂。窑头建筑公司是窑头建村时的建筑队于1988年改为建筑公司,下设置7个施工队,经青岛市建委定为四级企业。    个体商业方面,1987年个体商业有经营服装厂16户,靴鞋布匹各1户,五金杂品3户,烟酒糖茶8户,饮食服务3户,客运1户,运输货车1户。    在改革搞活政策推动下,窑头村招商富村,1993年沃富民投资30万元在本村兴建奥迪服装公司;1999年亨达皮鞋公司也落户窑头工业园,相继有5户在窑头发展企业;2001年个体经营者达165户,主要经营服装、饮食、维修、百货、客货运输,各户年均收入在5万元以上。2001年交税额206万元,年上交村委管理费63万元,商业已成为窑头村民一经济支柱。    社会事业 文化科技方面,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窑头村仅有60名儿童入学,2人在私立信义中学初中部学习,绝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青壮年文盲占80%。新中国建立后,村民文化素质提高,1950年以庙宇和祠堂为教室,有4个班110名学生;1972年大队投资4万元,自采沙石,间代林场树木,献义务工建起占地2385平方米,建筑面积967平方米的12个教室;又于1983年投资15万元在原校址东建起双层教学大楼,配备课桌,部分教学仪器,结束黑屋子、土台子的历史。1972年,改为七年制,六.七年级相当于中学班,有两个班;1976年又改为九年制学校,其中八、九年级相当于高级中学班有学生76人;1987年高中班并入二十四中;1992年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1994年扫除了文盲。窑头村离即墨市第二实验小学近,村中有的家长送孩子到师资较高的二小读书,在村民中引起心理不平衡,村党支部请示市教委与二小联系于1997年村投资75万元,窑头村小学与二小合并,全村210名学生全部入二小,学生家长皆大欢喜。至2001年全村考入大中专毕业者共有67人。村办企业人员中有中、高级职称66人,初级职称21人。本村有图书室1个,藏书18000册,有近80种报刊杂志,有村民活动室2个。建国后窑头村曾组织歌剧团、业余柳腔剧团、业余吕剧团、业余京剧团,还组成业余文艺宣传队,宣传本村好人好事,如自编自演《窑头村的变化》、《铁姑娘刘宗美》,在“闪光的青春”会演中获演出奖。    1969年窑头村成立幼儿园和托儿所,共有婴幼儿170名,1984年托儿所停办仅有幼儿108名。1974年和1984年先后评为青岛市托幼工作先进集体;1981年7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友人参观妇幼保健工作,并向孩子赠送礼物;1981年9月山东省委书记白玉冰来窑头村视察托幼工作,给予肯定表扬,赠予玩具。    医疗卫生方面,1949年窑头村没有诊所,是缺医少药,传染病经常暴发,1946年霍乱流行,窑头村死亡20余人,有的家出双棺殡,出生幼儿因患破伤风而死亡。1952年县培训接生员,以新法接生,建国后政府免费接种各种菌苗14种,有效地控制了各种传染病。村还为妇女查体1383人次,查出患者408人次,都得到及时治疗,多次为0—17岁儿童查体,发现患佝偻病102人,贫血18人都及时进行治疗。从1971年开始实行村民公费医疗,有4年报销100%,其它年份报销60%—50%。2001年全村有卫生室3个,均为甲级,医护人员4名,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均有显著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明显提高。199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行政村卫生所”称号。    人民生活方面,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窑头村租种土地660亩,每亩交租26公斤以上,1948年每亩地累计捐税就达小麦35公斤,当时人均口粮仅85公斤,人均收入不足18元,窑头村有四分之一的人家为挣糠麸糊口而经营面食业。当时窑头村有15人终年扛长工,逃荒要饭17家,-卖儿女有5家。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经济发展,村民生活逐步提高,1956年人均口粮达162公斤,人均现金36元;1978年人均口粮250公斤,人均现金206元;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人均口粮200公斤,人均收入500元;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大队技术队种植蔬菜,按时分配,每逢节日,集体宰杀队养猪,按户口分发;八十年代后期,农业萎缩,居民已成为村办企业工人,吃商品粮,村委每季度发给粮食补帖每人12.5元;2001年人均收入5189元,户均存款达3万元。2001年,村拥有机动车车辆110辆;彩电1722台;程控电话501部;电话普及率达85%。    为保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居民老的所养,窑头村实施农民退休制度:1985年有208人享受退休制度,2001年有325人享受退休制度,17年村投资223.8万元。每位老人年终发一袋大米(50斤),一袋面粉(50斤),10斤花生油,共计款16万元。    为解决村民天灾-后顾之忧:窑头村于1987年由村集体为334人参加养老保险;企业职工628人参加人身团体保险;143名独生子女保险;全体村民办理了人身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山东《大众日报》、《农村大众》均作了报导。    村庄建设方面,1949年,窑头村居民139户,只有8户的住宅是砖瓦结构,其余是土墙草披房,人均住房面积4.7平方米,1975年人均住房面积6平方米。1975年大队统一改建旧村,大队投资160万元,群众集资155万元(内含1978年—1983年劳动工分二次再分配40万元和旧房物料折价25万元),经9年经营,建成了东西44排整齐划一的二层楼房。全村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比原址扩大6倍,住户增至364户,是原住户的3倍。    1985年,在窑头村西南约300米的墨水河西辟建“窑头新村”,新村分平房和楼房区,占地面积6.6万方米。2001年人均住房达32平方米。窑头村共有主干街道9条,巷102条。从1991年至2001年村共投资178万元,共硬化修整街道2.5万平方米,投资5.35万元改造污水管道,加快村庄城市化建设步伐。    社会福利 从1992年村委为村民出资交纳“三提五统”费,10年来共为村民交纳173.5万元;从1985年实行农民退休制,17年来共发退休金223.8万元;从1971年实现公费医疗,22年共为村民报销医药费41.87万元;2000年农村电网改造,村委为村民交12.5万元;材委共为退休老人每年供应米、面、油,17年供给总额16万元;投资建设工厂商店,造福人民,惠及子孙,共投资7000万元。   

赵家岭村

  赵家岭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东南1.5公里处。据《赵氏族谱》载:明洪武时(1368-1398),林姓由云南迁此地定居,称林家疃。清咸丰时(1851-1861),已无林姓,而继林氏之后迁来的赵姓却发展成为大户,因地处丘陵,改村名为赵家岭。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98亩。2006年,全村共有416户,总人口为155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08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8吨,经济总收入为467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177元。   

潘家官庄村

  潘家官庄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西2公里处。据传,明末李、孙、董、何、潘等姓先后来此定居。或系因所种土地为官家所有,而称官庄。《即墨县乡土志》标作官庄。后因潘姓发展户口较多,改称潘家官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06亩。2006年,全村共有254户,总人口为86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8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3吨,经济总收入为128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001元。   

庞家沟岔村

  庞家沟岔村    村庄由来 经考:明永乐时,庞氏迁来,在沟岔西南约0.5公里处沿河建村,称庞家沟岔。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46亩。2006年,全村共有261户,总人口为94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3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3吨,经济总收入为11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61元。   

圈子村

  圈子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东南3.3公里,墨水河西岸。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王姓来此地立村,后陈、赵、史诸姓相继迁来,因地处西城汇(今属崂山区)之南,名村为南汇。明末,战乱灾荒频仍,人民纷纷外逃,往往有去无回。人们认为村名南汇(难回)不祥,改称为圈子,表达了乱世人民盼望安定生活的心情。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02亩。2006年,全村共有349户,总人口为123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3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06吨,经济总收入为330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395元。   

店子村

  店子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东北3.5公里处。清雍正时(1723-1735),潘姓、华姓在此地大道旁开店,不久李姓、高姓等来此定居,因地处岘山南麓,称岘山店。又因此村距城十里,又称十里店,后简化为店子。《即墨县乡土志》标作岘山店。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19亩。2006年,全村共有213户,总人口为76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6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9吨,经济总收入为94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15元。   

高家庄村

  高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马、孟两姓人家先后来此定居立村。同期,该村高姓先祖由云南迁居三里庄。后高氏兄弟分居,一支迁居现址。后赵、于、刘等姓先后迁入。该村原无村名,因营上村立于高处,此村与周围各村地势较低,故而名为营下。后因高姓人口较多,名村为高家庄。    政区人口    该村现隶属通济街道办事处,2001年全村有村民136户,456人。2002年人口达478人。有高、赵、刘、于等12姓,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0.3万元。197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6万元。200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763万元,人均纯收入3509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0.06%、33.4%、66.5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00万元。2002年经济总收入784万元,人均纯收入3866元。   

魏家村

  魏家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北偏东4.7公里处。清顺治时(1644-1661),吴姓来此定居,称吴家村。清末,魏姓户口增多,改称魏家村。《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139户,总人口为55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0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97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155元。   

常黄沟岔村

  常黄沟岔村    村庄由来 据《常氏族谱》载:清康熙时(1662-1722),寿光人常氏由普东迁于庞家沟岔南约0.5公里处沿河建村,称常家沟岔。不久,刘氏迁来,在常家沟岔东建村,称刘家沟岔。黄氏迁来在常家沟岔西建村,称黄家沟岔。今这三个村已紧密连接成为一个自然村,改称常黄沟岔。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00亩。2006年,全村共有306户,总人口为107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3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0吨,经济总收入为263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934元。   

潘家庄村

  潘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东偏南3.5公里,与崂山区西城汇村隔墨水河南北相望。清初,此地原系即墨城杨氏墓地,潘姓居此给杨家看茔、种地,称潘家庄。今已无潘姓,王姓最多,村名仍沿用。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7亩。2006年,全村共有60户,总人口为20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6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吨,经济总收入为52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466元。   

阎家岭村

  阎家岭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北1.3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阎姓从云南迁来,定居于小龙山以西的岭地上,名村为阎家岭。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515户,总人口为187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12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065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9560元。   

邢家岭村

  邢家岭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东1公里处。明永乐时(1403-1424),邢姓在小龙山南麓土岭上立村,称邢家岭。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50亩。2006年,全村共有276户,总人口为83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1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6吨,经济总收入为27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82元。   

孙家庄村

  孙家庄村    村庄由来 原系张家西城的东部,但位置突出自成聚落。因位于黄土崖上,特称东黄崖。因多孙姓,于1960年改称孙家庄。据传:明嘉靖时(1522-1566)孙姓由莱阳东关迁来。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155户,总人口为55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0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40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968元。   

西北关村

  西北关村    村庄由来 明初,李氏兄弟自鳌角石迁来此地立村。村西有庙宇称龙王庙观,因在城西关之北,又简称北关,同治《即墨县志》称为北观。因口头上易与北关混淆,称西北观,后逐渐演变为西北观。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即墨市城区西北部,隶属即墨市通济街道办事处。全村辖区总面积31.72公顷,现均为工业、商业和居民用地,其中工业用地10公顷,商业用地3.3公顷,居民用地18.42公顷。另在华山镇建立的鹤山工业基地20公顷和在龙泉镇建立的龙泉鹤山工业基地26.7公顷。2002年,全村共有常住居民585户,总人口235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现有胡、栾、李、蔡等28个姓氏,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4万元,1978年19万元,2001年达到45960万元,人均收入5011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05∶66.49∶46。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7860万元。2002年经济总收入65150万元,人均纯收入5065元,户均存款达2万元。村民住房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全村307户村民住进了二层独院楼房,人均住房面积为40平方米。   

杨家村

  杨家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西南1.7公里处。据传:明天启时(1621-1627),杨姓来此立村,称杨家村。《即墨县乡土志》标此村为杨家庄。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275户,总人口为94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7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5370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9494元。   

长阡村

  长阡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张姓从云南迁来此地安居,因地势平衍,田地阡陌较长,取村名长阡。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即墨市城区南部,距通济办事处2公里。全村有耕地356亩,其中工业基地占地200亩,村民居住用地156亩,另有城区北部小李村西工业基地200亩。2001年全村居民365户,总人口1247人。2002年人口为132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现有张、宫、刘等18个姓氏,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由于该村地处城区地段,1997-2001年先后被国家征用土地304亩,随着村办企业的兴起发展,陆续建厂房占地200亩,公路建设用地70亩,村民建房占地156亩,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第一产业农业连年萎缩,到2001年已没有耕地,村民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至2002年内资企业32个,村集体固定资产1900万元,企业上交村租金176万元。200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545万元,人均收入5256元。    文教卫生 1956年建起长阡村小学,1986年村投资10万元,建教室27间,可容纳260名学生。2002年有卫生室3处,医务人员5名,为甲级卫生所。至2002年全村共有52人考入大中专院校。2001年村委建图书室1个,藏书2000册,订有12种报刊杂志,建村民活动室1个。   

枣杭村

  枣杭村    村庄由来 据《枣杭于氏族谱》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于氏由文登大水泊来此立村,因村前有一片枣林,名村为枣行村。清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枣行,建国后演变为枣杭。该村为枣杭和黄家泉两个自然村组成。    政区人口    2001年,区域面积1052亩,其中耕地400亩,工业用地120亩,商业用地180亩。2002年全村共有居民638户,总人口1956人,其中男性943人,女性1013人。有于、刘、姜、张、李、孙等姓,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1949年该村经济总收入2万元。2001年达到4500万元,人均纯收入3942元。2002年经济总收入4750万元,人均纯收入4352人。2002年全村共有各类企业16家,共有职工380多人,年产值3500多万元,上缴税金248万元。   

前枣杭村

  前枣杭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南4.4公里,墨水河西岸。据传:明永乐四年(1406),窦姓从云南迁居石桥村(故址在此村南0.5公里处)。嘉靖时(1522-1566)因黄家修建坟茔需要,又迁至此地,当时已有谢姓居住。因村前有枣树成林,故称枣行。今已无窦姓、谢姓,高姓最多。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枣行。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前枣杭。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11亩。2006年,全村共有227户,总人口为843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3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43吨,经济总收入为295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300元。   

阁里村

  阁里村    村庄由来 阁里毗连于大同之东。因其主要街道为西阁所在而得名,亦称西阁里。西阁跨于今即墨剧院以北的东西大街上,为一台式楼阁,阁上建佛殿,拱券阁洞通行车马行人。至明万历时(1573~1619年),阁以东已形成颇具规模的居民区,阁以西尚无居民。传说清湖广总督郭琇的府第即在阁里街路南。烟台、青岛相继兴起后,以阁里为中心的西关在商业上成为全县的中心。新中国建立后西阁被拆除。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450户,总人口为164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1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8007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9554元。   

于家庄村

  于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楼子疃北偏东5.5公里,马山东麓。据传:明万历时(1573-1619),于姓来此立村,称于家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54亩。2006年,全村共有177户,总人口为63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6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7吨,经济总收入为16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500元。   


云桥村特产大全




云桥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