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青岛 >> 即墨区 >> 环秀街道 >> 石棚子村

石棚子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石棚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棚子村简介

  石棚子村
   村庄由来 在三里庄西北3公里,石棚水库东岸。据传:此村原处有一块棚状巨石。清顺治时(1644-1661),黄、迟两家迁来立村,名村为石棚子。1959年修建水库,原村适位于拦河坝基部,大部拆除动迁于今址。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0亩。2006年,全村共有250户,总人口为85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9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吨,经济总收入为71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847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282001 266000 0532 查看 石棚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棚子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石棚子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后东城村

  后东城村    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汪先福祖先到此安居建村,继之迁来、吕、王、宫、于等姓搬来居住。村名的起源据说时在村南要建县城。因水源缺少,未能建成,因此命名为后东城村。    政区人口    该村位于即墨市城南部。距县城八里,居青烟公路与城阳公路交叉处,“绰号八里叉”。南临前东城村,北靠国家泊子村,东邻南庄村,两邻陡沟,庙头村。现隶属即墨市环秀街道办事处,全村辖区总面积101.6公顷。现均为农业、工业和商业居民用地。其中,耕地面积20.8公顷,工业用地29.59公顷。商业用地0.5公顷,居民用地26.47公顷。    本村交通便利,村西近靠烟青公路,村东靠环秀公路,二分之一丘陵,二分之一平原,南靠城南工业园,北面四公里是即墨市中心,是工业开发旅游经商的黄金地段。    2001年全村共有常住民423户,总人口142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1%。现有吕、王、宫、于、李等21个姓氏,有满族14人,其他均为汉族。    经济发展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万元,1978年17万元,2001年达到15253万元,人均4856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31、57.97、41.72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760万元,比6年前增长30倍。    后东城村是招商引资的黄金地带,1996年被镇评为工业先进村。97年被镇评为计划生育模范村,青岛市计划生育先进村。98年被市评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治安安全村庄,青岛市农业普查先进单位,两次被市评为人口普查先进单位。2000年被市评为三级强村及经济三级强企,历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和双文明村庄等光荣称号。    第一产业方面,1949年后东城村有耕地1524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亩产100公斤,农业收入2万元。畜牧饲养业1.5万元。1950年实行了土地改革。1958年人民公式化后,可耕地调整为1600亩,1953年1月成立互助组。1955年办起3个初级社参加农户100户。1956年全村成立一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村农户全部入社,合作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粮食亩产增加到170公斤。1976年1月22岁的青年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与村民同甘共苦、艰苦创业。82年以前村外欠4万元。经过努力都已还清。到1981年全村已有机井10眼,灌溉渠道2条,有效灌溉农田面积500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50马力,粮食亩产130公斤,比建国初期增长了0.3倍,农业收入21万元,集体固定资产从1956年3万元增加到12万元。    1985年开始,由于该村地处离县城八里,交通方便,经济繁华,随着工业的发展,陆续建厂200多亩,被镇工业开发区征用土地86亩,商业用地25亩,修建学校用地10亩,扩建公路街道用地210亩村民建房83亩,随着耕地不断减少,第一产业连年萎缩,到1999年农业用地350亩,村民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    第二产业方面,1963年建立起第一个集体企业,东城档发厂,入厂职工40人,手工业加工,生产能力低下,年产值20万元,改革开放后,后东城村乘风破浪,阔步前进,1985年有原来一个集体企业转为2个集体企业,产值100万元。上缴村集体7万元,2001年产值8515万元,利税1084万元,职工417人,企业上缴村集体65万元。    改革开放后,后东城村大力发展经济,内资企业不断增加,现有企业13个,1999年引进韩国厂一个,厂名青岛大松玩具厂,现在增加内资企业6个,2000年被即墨市评为三级强企。    第三产业方面,1962年第四生产队搞起颜料加工,1965年村建磨坊一个,但发展极为缓慢,到1983年靠烟青公路建起饭店、商店、小五金等行业,占地面积75亩,各项建筑业、交通业、小手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在蓬勃发展,个体经营达到50多户、已成为后东城村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村的经济发展,村路交通要改变,为缓解运输压力,在1997年把村里街道拓宽,用沙石铺路,1999年10月用水泥硬化路面12100㎡,总投资487110元,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64辆,其中:摩托车170辆,保障了交通运输的畅通无阻。    社会事业 文化科技方面,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后东城村群众科技文化落后,绝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入学及失学,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人数的3%,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村民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现村(文化构成)文盲13人,小学479人,初中520人,高中201人,中专30人,大学3人。在1977年新建小学,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95㎡。在1995年村投资252646元,建立环秀小学,1997年成立幼儿园,建筑面积65㎡,有教室5间,可容纳幼儿30人。1994年全村突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到2001年为上,全村共有考入大中专院校的50人,村企业有大中专的技术管理人员中,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5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8人,2001年村有图书室1个藏书600册,订阅报纸15种,锣鼓队一个,在重大节日期间参加宣传,有村民活动室1个,有乒乓球、羽毛球、象棋等娱乐工具,门球场1处,专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人口学校一个,本村运动员吕海滨在市级运动会上取得铅球铁饼单项第一名。在文化体育中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素质。    医疗卫生方面,1949年前,全村没有诊所,村民有病无钱治的现象普遍,非常严重的霍乱、天花等传染病,经常爆发流行,婴儿死亡率非常高。1949年下半年起即墨县政府开始免费为村民预防接种各种疫苗,有效的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1962年城关镇在本村设立诊所一个,医务人员3名,1967年村内设诊所1个,赤脚医生2名,2001年有卫生所2个,义务人员4名,村民医疗保健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后东城村被评为办事处达标村庄。    人民生活方面,1949年,新中国建立,村民年人均占有粮食110公斤,大多数村民过着吃糠咽菜的生活,生活质量很差,人均收入不足27元,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6年全村人均口粮160公斤,人均收入100元。1978年人均粮食227公斤,人均纯收入130元,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1年,人均收入4856元,户均存款达8000余元。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住房条件也逐步改善。1949年村民住房多为土墙草屋结构,人均住房多为5平方米,1978年村民住房多为砖混结构,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2001年村民住房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全村88户,住进了二层独院楼房,人均住房面积50平方米。2001年全村拥有机动车64辆,彩电450台,电话350部,电话普及率82%以上。    村庄建设方面,1949年村内街道不整齐,没有合理规划,1979年开始进行村庄建设规划,1991年后东城村有主干街道2条,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1991年至2001年先后投资50万元用于改造村庄街道,共硬化整修水泥街道12100平方米,新建排水沟4750米,全村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和路通、水通、电通、讯通。使村庄整洁优美,为加快村庄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房屋建筑标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独院楼房88处,平房521处,村民户户有房居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该村在村南及村东划出土地400余亩用于工业开发小区,属黄金地带,向国内外企业开放。    社会福利 1992年开始,每年九、九老人节给老人发物资福利,1998年开始,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补发奖学金2000元,中专院校500元。1999年新任村主任吕锡伟负担村民“三年统筹款”第一年为80%,第二第三年全免。村解决五保户生活费及衣服被褥、医疗、生活等及困难户生活费、村有老人活动室1个,门球场一处,专为老人娱乐场所,1998年被镇评为双文明先进村庄。   

磨市村

  磨市村    村名由来 由于周边的石坑村、大庙山、东城山、马山等村庄出产石磨到本村来卖,逐步将村中庙后至庙西的街道发展成买卖石磨等石器的市场,即现在的磨市街,磨市村的村名由此而来。    政区人口    磨市村位于共济桥以东,墨水河南岸,东南方与付浆庄村一街之隔,南与花园村,西与河南村、郭家巷村相交合。1983年起,又在即墨一中东侧建立了磨市新村,往东延伸至青年路,与塔元村一路之隔。磨市新村北侧自即墨一中至南关桥段两侧除墨河印染厂外全是磨市村工厂企业,村两委办公室设在文化路中部路南村企业大院内,距环秀街道办事处办公大楼约二公里。   全村共有306户,男性493人,女性597人,均为汉族,初、王、李三性居多。    全村共有土地22公顷,居民用地10.7公顷,企业用地8公顷。民宅区道路3.3公顷。    经济发展 1949年建国前的磨市村紧贴墨水河沙滩大集,大部分村民以农保粮,以商保证日常开销,少数村民靠小本经营为生。1953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后,大集市场逐步萎缩。在此情况下,1968年大队在原有的四个生产小队的副业基础上,统一组织成立起五金加工厂、花边加工组、建筑施工队、窑厂等集体副业。以钣金加工厂为主,发展到即墨船舶配件厂、环保设备厂、塑料厂、塑料机械厂、电热设备厂、德林电器厂,1999年又建立农贸市场。原有花边组、窑厂的人员大部分都转到了这些工厂加工,建筑施工队转成了为村建厂房和为村民建房的建筑队。经济实力日渐增强,公共积累不断壮大。1970年后,由于工业的发展迅速,原有厂房已承受不下这些厂的应用。工业曾二次迁移,第一次是1971年由现在的王志坤房迁至现在村民自建的老村副业大院;第二次是1986年1月由副业大院(除塑料五厂外)都迁到了现在的文化路工业大院, 山东省即墨县磨市工业公司。1998年,该公司转形为东豪集团。2002年该集团由于种种原因实行了改制,将动产通过评估卖给私人经营,不动产(厂房)由村管理,村两委也由老村委迁至企业大院办公楼。    水利建设,从1971年7月1日命名“七一”平塘开始(现孙家官庄屋后,湘江二路处)至1979年,共建造的水利设施:共济桥东墨水河沙滩南北向截水沟一道,沟深约4米、宽4米,全部由村民自打石料砌好,再用自制水泥板封好,截水沟南留有井口一处备抽水用,河水上涨时将井口封好。再由由郭集崖下的河道开始向东挖至大坝处的截水沟一条,砌好全封闭,紧靠此沟的南侧打大机井一口,深约10米,用水泥板封存留一井口以备抽水。寺后大机井一口,机井向北挖至张家湾处的截水沟一条。同时在花园湾挖大机井一口,其结构与共济桥东河底截水沟一样建造,所用材料都是村民从庄头村、河南村的两岭等打石头堆砌的。大机井是自制的大水泥板砌的,一中门前东侧建扬水站母井一口,并建机房一处(现文化路与磨市街十字路口处)。再由母井至东岭下直径40厘米的自制水泥管,母井南至孙家官庄、王家官庄屋后以北,寺后片至现在的新村区等全部上下水管,管道总厂约12000余米,灌溉土地463亩,其中一队113亩、二队100亩、三队138亩、四队112亩,全大队实现水利化,直至1998年农业生产队停止。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1950年成立磨市小学,人学率只有20%,同时成立民校,办起了速成识字班,开展扫除文盲运动。1969年普及七年制教育制,小学入学率100%,2002年在校学生,其中小学生78名,初中生56名,高中及中专生15名,大专生10名。至新中国成立累计有大专生36名。1978名设幼儿园一所,教师四间,教师两名,入园儿童50余名,入园率100%。   文体,有老年活动室两处,台球一套,麻将桌3张,各种图书2000余册,还有跑步机等健身器材以及象棋、扑克、报纸等。    卫生,1984年开始,家家吃上自来水,新老村的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绿化、美化,有专职保洁员每天清扫街道、生活垃圾,粪便日产日清,此良好习惯延续至今。    计划生育,组织完善,措施完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成为该村的新风尚。    村庄建设,建国初期的磨市村村名,多为土墙草批结构房屋。1972年后,该村经济实力日渐增强,村民的经济收入逐步好了起来,房屋多以砖、土、石料加水泥建设成的玻璃门窗房。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1983年开始在即墨一中东侧建立了磨市新村,1994年发展到现在的二层居民楼,楼的结构全由钢筋、水泥、砖、塑钢铝合金门窗建成。污水管道、自来水、照明设施配套齐全,达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水平的要求。2007年又建成五层较高档的居民楼四个楼座,居住面积12000平方米,出库、储藏室、0计1300余平方米。现已于8月28日交于村民居住使用。   

后南庄村

  后南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阎姓从云南迁来在南庄北0.3公里处立村,称后南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6亩。2006年,全村共有69户,总人口为23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吨,经济总收入为51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950元。   

前南庄村

  前南庄村    村庄由来 在三里庄西偏北1.5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胡家村胡姓一支迁至此地立村,因位于故里之南,故称南庄。后南庄形成,改称前南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00亩。2006年,全村共有242户,总人口为6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4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吨,经济总收入为39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50元。   

李家西城西村

  李家西城西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西南5.3公里,墨水河南岸。据《张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张氏立张家西城,系因地处西城疃后而得名。民国时的征粮册籍仍称张家西城为西城河北。两书所述的西城,显然系指此村。故此村之建立应先于张家西城。明清福海乡西西城社的社名当系由此村名而来。据传:清康熙二十年(1681),李氏迁来而日以兴盛,始称李家西城。西城之名,或云系因地处东城之西而得。或云东、西城之名系夏代某一双城流传而来。或云东、西城一带土质适于制陶器,古代曾有两个制陶器场地,东场和西场,演变为东城和西城。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92亩。2006年,全村共有450户,总人口为161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8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吨,经济总收入为2023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472元。   

李家西城东村

  李家西城东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西南5.3公里,墨水河南岸。据《张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张氏立张家西城,系因地处西城疃后而得名。民国时的征粮册籍仍称张家西城为西城河北。两书所述的西城,显然系指此村。故此村之建立应先于张家西城。明清福海乡西西城社的社名当系由此村名而来。据传:清康熙二十年(1681),李氏迁来而日以兴盛,始称李家西城。西城之名,或云系因地处东城之西而得。或云东、西城之名系夏代某一双城流传而来。或云东、西城一带土质适于制陶器,古代曾有两个制陶器场地,东场和西场,演变为东城和西城。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390户,总人口为120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8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217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820元。   

冢子头村

  冢子头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南偏西2.6公里处。据《江氏族谱》载:明嘉靖时(1522-1566),江氏来此地立村。因村南村北各临一巨冢,取村名冢子头。此二冢今已铲平。其用砖经鉴定系含砖。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189户,总人口为76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1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190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087元。   

傅家庄村

  傅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东南0.6公里,墨水河西岸。据此村关帝庙碑载:唐朝(公元618-907),傅姓居此立村,称傅家庄。后王、孙等姓迁来,人口繁衍,村名沿用。《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90户,总人口为37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3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782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590元。   

郭家巷村

  郭家巷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南0.5公里,墨水河南岸。据《即墨杨氏家乘》中附载之“郭琇墓志铭”:郭氏:“其先青州人,明永乐中(1403-1424)迁即墨城西南繁其宗,今名郭家巷”。《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410户,总人口为157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2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5105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650元。   

三里庄村

  三里庄村    村庄由来 在县城东南5公里,大庙山南麓。据《李氏族谱》载:明洪武时(1368-1398),籍异宗别的三家李姓逃难至此地立村,称三李庄,后演变为三里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428户,总人口为138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4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60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353元。   

大韩村

  大韩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西南2.5公里,墨水河东岸。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韩姓兄弟二人由云南迁至此地立村。兄所立村称大韩村。今大韩村已无韩姓,宫姓占大多数。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20亩。2006年,全村共有630户,总人口为241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71441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03吨,经济总收入为7092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776元。   

小韩村

  小韩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南偏西2.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韩姓兄弟二人由云南迁至此地立村。弟所立村称小韩村。李姓、江姓、邹姓较多。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小韩村是第四野战军革命烈士江训世的故里。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10亩。2006年,全村共有470户,总人口为185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17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1吨,经济总收入为1483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003元。   

东兴家疃村

  东兴家疃村    村庄由来 在三里庄北偏西3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尹姓最早定居于此,至清嘉庆时(1796~1820),邢姓迁来,始定村名为邢家疃。建国前,因村中间南北沟冲刷加宽,形成东西两村。合作化时,书面上改为东兴家疃、西兴家疃,含向往兴家立业之意。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7亩。2006年,全村共有330户,总人口为115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13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3吨,经济总收入为162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38元。   

河南村

  河南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时(1368-1398),宫姓一支自云南迁于墨水河支流土桥头河之南,三里庄西南约0.25公里处立村,称河南村。《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河南村有532户,1928人,其中男908人,女1020人,有残疾人5名,全为汉族。以刘、张、赵、管四姓为主。全村村域面积25.91公顷,其中居住用地11.91公顷,厂房用地12公顷,公共设施用地2公顷。   经济发展 1978年前,该村拥有720亩耕地和一个年纯收益5万元的铆焊厂。1982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村两委集中精力发展工业,先后办起了电器配件厂、建筑公司、橡胶厂、电冰箱配件厂、制冷配件厂、金属制品厂等六大企业,吸纳职工1200多人,年创利税1200多万元。1993年,又开发改造了老村西北角,建起了135处门市房和155户住宅,发展成了现今的建筑材料市场(不含路北和路西)。到1997年,全村的耕地全部征用,办起企业12家,吸纳职工1300多人,年纳税额360余万元。村民经商360户,从事交通运输和其他服务行业52户,工薪户110户。1997年至2002年人均年收入依次为3280元、4487年、5087元、5098元、5596元、5774元。义务教育入学率年年达到100%。有甲级卫生所一处,医疗条件和服务质量都很好。    社会事业 村民1972年就用上了自来水。1993年至2000年村委投资67万元,先后整修了村内9条街道,硬化路面1.67万平方米,还在主街两旁栽植了冬青、樱花、紫槐等树木;在新村西侧墨水河东岸修建了8000平方米的绿化带,几十种观赏花木长年争奇斗艳,天天有许多人来此休闲、健身。村委组建了由4人组成的卫生队,分工负责清扫街道;生活垃圾则由环秀环卫所负责日产日清。该村1999年被评为“青岛市卫生村庄”,2000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   

烟台前村

  烟台前村    村庄由来 在三里庄西2公里处。1959年兴建石棚水库时,张家土桥头、秦家土桥头各有部分迁此地建立新村,因在烟台岭之前,故称烟台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5亩。2006年,全村共有48户,总人口为13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吨,经济总收入为9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570元。   

前东城村

  前东城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南偏西5公里处。据《林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林氏奉旨从福建迁至东城。传说在此以前,曾有汪、冯、韩、阎等姓住过。后东城形成后,改称前东城。明、清里仁乡东西城社之东城,应系指此村。据传古代曾拟在此村西建城,因水源不足未成。因而此村得名东城。《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40亩。2006年,全村共有740户,总人口为274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5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4436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016元。   

张家土桥头村

  张家土桥头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南3公里,石棚水库西岸。据传:元末,战乱灾荒频仍。民不聊生,张氏兄弟漂泊至今土桥头西岸立村,因东临土桥,取村名土桥头,后为与林家土桥头区别,改称张家土桥头。此村孙姓聚居部分,特称孙家土桥头。1959年,兴建石棚水库,此村因位于库区而西迁于今址,小部分迁在烟台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80亩。2006年,全村共有211户,总人口为110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1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吨,经济总收入为241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72元。   

西兴家疃村

  西兴家疃村    村庄由来 在三里庄北偏西3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尹姓最早定居于此,至清嘉庆时(1796~1820),邢姓迁来,始定村名为邢家疃。建国前,因村中间南北沟冲刷加宽,形成东西两村。合作化时,书面上改为东兴家疃、西兴家疃,含向往兴家立业之意。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160户,总人口为60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6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85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20元。   

石棚子村

  石棚子村    村庄由来 在三里庄西北3公里,石棚水库东岸。据传:此村原处有一块棚状巨石。清顺治时(1644-1661),黄、迟两家迁来立村,名村为石棚子。1959年修建水库,原村适位于拦河坝基部,大部拆除动迁于今址。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0亩。2006年,全村共有250户,总人口为85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9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吨,经济总收入为71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847元。   

南叫儿埠村

  南叫儿埠村    村庄由来 民国以来,东叫儿埠发展扩大,解、赵两家又各成聚落,原解姓所居区段改称南叫儿埠。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28亩。2006年,全村共有141户,总人口为46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74232。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9吨,经济总收入为331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012元。   

西山前村

  西山前村    村庄由来 在三里庄南偏西2.3公里处。据传:明万历时(1573~1619),江姓立村于训虎山南麓,称山前村。后来,村庄扩大至大道以东,形成东山前,原山前随之改称西山前。《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339亩。2006年,全村共有470户,总人口为149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8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3吨,经济总收入为5778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751元。   

东山前村

  东山前村    村庄由来 在三里庄南偏西2.3公里处。据传:明万历时(1573-1619),江姓立村于训虎山南麓,称山前村。后来,村庄扩大至大道以东,形成东山前。《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05亩。2006年,全村共有161户,总人口为48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2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吨,经济总收入为42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680元。   

国建村

  国建村    村庄由来 石坑在三里庄西北1.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王姓由云南迁来,原村北有一个采石坑,取村名为石坑。同治《即墨县志》标作石硁,1959年兴建石棚水库,因原址位于水库区内而全部拆除。部分迁于三里庄西0.75公里处,因新村系由国家筹建,故称国建。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78亩。2006年,全村共有108户,总人口为39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2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6吨,经济总收入为92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018元。   

石泉村

  石泉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95亩。2006年,全村共有180户,总人口为54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1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5吨,经济总收入为56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800元。   

林家土桥头村

  林家土桥头村    村庄由来 在三里庄西北2公里,石棚水库东岸。据传: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尹姓来土桥头河东岸立村。因原处地临土桥,取村名土桥头。后林姓迁来,人口兴旺,改称林家土桥头。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1959年新建石棚水库时,因原址位于水库区内而拆除动迁于今址。因在河西之柿子园及秦家土桥头(部分)亦同时迁并于此村。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50亩。2006年,全村共有220户,总人口为75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5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吨,经济总收入为43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787元。   

西柞树庄村

  西柞树庄村    村庄由来 在三里庄南0.7公里处。据《王氏族谱》载:明洪武时(1368-1398),王姓迁来此地定居,村东有一片柞树,故称柞树庄,又称王家柞树庄。1958年与河南村组成西柞树庄大队,今称西柞树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50亩。2006年,全村共有265户,总人口为93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61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0吨,经济总收入为98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291元。   

塔元头村

  塔元头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东南2公里,墨水河南岸。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江姓、朱姓迁此地立村,因西临塔院寺,故称塔院头,后演变为塔元头。塔院寺,今圮,曾以其巨型石雕卧佛著称。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5亩。2006年,全村共有360户,总人口为119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2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6吨,经济总收入为1707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788元。   

庙头村

  庙头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南偏西3.5公里,墨水河东岸。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张、史、杨、萧四姓迁来此地立村,因村东有一关帝庙,取村名庙后。清康熙时(1662-1722),村人姜元衡点翰林,扩建关帝庙,改村名为关帝庙头,后简称庙头。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并载:姜元衡系康熙六年进士。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亩。2006年,全村共有586户,总人口为225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2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5吨,经济总收入为2896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075元。   

王家庄村

  王家庄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西南2.8公里,墨水河东岸。据传:明嘉靖时(1522-1566),王姓从莒县迁来此地立村,称王家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27亩。2006年,全村共有320户,总人口为121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67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2吨,经济总收入为6047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267元。   

孙家官庄村

  孙家官庄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南2公里,石棚水库拦河坝外。据《孙氏族谱》载,自汉以来,孙氏即世居于此。自明天启时(1621~1627),村人孙绳武荣任五省军前监纪之后,村名改称孙家官庄。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300户,总人口为100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8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8吨,经济总收入为1456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513元。   

王家官庄村

  王家官庄村    村庄由来 据传:明末,王姓迁至孙家官庄西0.3公里处立村,附庸邻村,称王家官庄。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384户,总人口为117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4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338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676元。   

花园村

  花园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东南0.6公里处。据传:明末,兵部尚书黄嘉善之女嫁城南江姓。黄在江家门前修一花园作为陪嫁,后即名村为花园。建国后此花园的土山与莲花池等遗迹犹存,今已移山填池,成为居民区。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100户,总人口为34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26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74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660元。   

窑上村

  窑上村    村庄由来 在三里庄西北0.25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宗姓来此地立村,因村前筑窑烧砖,取村名窑上,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西窑上。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20亩。2006年,全村共有220户,总人口为70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7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3吨,经济总收入为50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055元。   

国家泊子村

  国家泊子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南偏西4公里,烟青公路东侧。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宫、薛两姓来此地立村,因东临水泊,取村名泊子。国姓、张姓相继迁来,今已无宫姓、薛姓。1980年,地名普查,更名为国家泊子。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420亩。2006年,全村共有580户,总人口为205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9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吨,经济总收入为3641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180元。   

胡家村

  胡家村    村庄由来 在大同街南0.8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胡姓从云南迁来此地立村,称胡家村。《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后胡姓外迁,于姓等居此,村名沿用。    政区人口    2006年,全村共有260户,总人口为94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72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568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700元。   

东叫儿埠村

  东叫儿埠村    村庄由来 在三里庄东南2.5公里处,系训虎山东一丘埠,即“童恢训虎”故事中,失子老妪悲怆呼喊之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解姓迁至叫儿埠前立村,即名村为叫儿埠。为区别于西叫儿埠而随之改称东叫儿埠。《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10亩。2006年,全村共有450户,总人口为135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45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吨,经济总收入为80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500元。   

东柞树庄村

  东柞树庄村    村庄由来 在三里庄南0.7公里处。据《王氏族谱》载:明洪武时(1368-1398),王姓迁来此地定居,村东有一片柞树,故称柞树庄。此后,曹姓迁至柞树庄东0.4公里处立村,称曹家柞树庄。杨姓迁至柞树庄东偏南0.4公里处立村,称杨家柞树庄。袁姓迁至柞树庄东南0.5公里处立村,称袁家柞树庄。后来,三村合并为东柞树庄。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60亩。2006年,全村共有230户,总人口为84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20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99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02元。   


石棚子村特产大全




石棚子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