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济南 >> 商河县 >> 张坊镇 >> 白集村

白集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白集村谷歌卫星地图)


白集村简介

  张坊乡白集村位于境域东部,现有耕地172公顷,居民710户,3750人。据传清朝中期一白姓回族一家从河北枣强县迁入,从此形成村庄,因白姓居多故得名。
  白集村的鼓子秧歌全国闻名,曾在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得二等奖,1999年参加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建国50周年大庆活动,在全国第六届农民运会上获得表演一等奖。
  鼓子秧歌既保留了传统的舞蹈艺术,又体现了新时代的文体潮流;既有山东大汉的威武雄壮,又有回族青年的粗犷豪放;是一种快节奏、力量型的狂欢舞。整个场面宏伟壮观,气势磅礴,舞姿优美,节奏分明。以古战场的阵形图“二龙吐须”“四面进攻”“八面威风”“十面埋伏”“层层连环”为编排的基本思路,共需“伞”“鼓”“棒”“花”四种队员。伞头如驰聘疆场的将军,一手舞伞,一手勒僵,领兵带阵、变幻多端、骁勇无比;鼓手像战场上的斗士,服从指挥、巧妙穿插、斗气十足。鼓子秧歌的特点是突出一个“疯”字,强调一个“狂”字,但疯而有节、狂而不乱。演时,战鼓擂响,振奋人心,伞鼓齐舞,把鼓和舞浑为一体,此起彼伏、狂欢无羁。  信息来源:东莞市人民政府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126207 250000 0531 查看 白集村谷歌卫星地图

白集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白集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苟家村

  张坊镇苟家村位于张坊乡西部,有耕地33公顷,居民95户,299口人。据传清朝中期李姓一家从河北枣强县迁入,形成村庄。   清道光年间,商河县张坊乡王辛村民间医生王立礼,为养家糊口独创花鞭鼓,在北京天桥一带卖艺。在京城有“十八滚”花鞭鼓之说,因到皇宫为皇帝表演时,道具箱绳断,皇帝御赐皇龙绳八根。其后王立礼年迈返回王辛村。回村后,王立礼便将此艺传给了王佃乙村的王元风父子、苟家村的张风云及李希平、小张家村的张凤鸣等。因其来源于生活,植根于民间,为群众喜闻乐见,所以久传不衰,成了商河一带集市、会场、节假日的重要娱乐项目。   花鞭鼓在苟家村不断创新,成为人们过年过节时的一种娱乐,其动作主要为“六腿八步”,并融入武术动作,如蹲鼓、步鼓、二踢鼓、旋风鼓等。1950年后,民间艺术得到了继承与发展,花鞭鼓舞增配小镲,并增加民歌唱词,舞一段,唱一段,更显得生动活泼。远传到禹城、广饶、博兴等地,被全国及中央艺术团体视为民间优秀舞蹈之一。   1950年代初,大连歌舞-人来商河专访学习,经过加工整理后,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获金质奖;1956年参加省农民文艺会演获一等奖;1957年参加全国民间舞蹈会演获一等奖,演员张风云、李希平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0年和1984年,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分别录制成纪录片,并多次播放,其内容已编入《中国民间舞蹈演练舞艺集成》。  信息来源:东莞市人民政府  

白集村

  张坊乡白集村位于境域东部,现有耕地172公顷,居民710户,3750人。据传清朝中期一白姓回族一家从河北枣强县迁入,从此形成村庄,因白姓居多故得名。   白集村的鼓子秧歌全国闻名,曾在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得二等奖,1999年参加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建国50周年大庆活动,在全国第六届农民运会上获得表演一等奖。   鼓子秧歌既保留了传统的舞蹈艺术,又体现了新时代的文体潮流;既有山东大汉的威武雄壮,又有回族青年的粗犷豪放;是一种快节奏、力量型的狂欢舞。整个场面宏伟壮观,气势磅礴,舞姿优美,节奏分明。以古战场的阵形图“二龙吐须”“四面进攻”“八面威风”“十面埋伏”“层层连环”为编排的基本思路,共需“伞”“鼓”“棒”“花”四种队员。伞头如驰聘疆场的将军,一手舞伞,一手勒僵,领兵带阵、变幻多端、骁勇无比;鼓手像战场上的斗士,服从指挥、巧妙穿插、斗气十足。鼓子秧歌的特点是突出一个“疯”字,强调一个“狂”字,但疯而有节、狂而不乱。演时,战鼓擂响,振奋人心,伞鼓齐舞,把鼓和舞浑为一体,此起彼伏、狂欢无羁。  信息来源:东莞市人民政府  


白集村特产大全




白集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