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济南对商河县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商河县孙集乡,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孙集镇,镇政府驻园里村;撤销商河县韩庙乡,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韩庙镇,镇政府驻韩家庙村。
孙集乡位于商河县城东10公里处,总面积104.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84.6公顷,辖96个行政村,5.1万人,GDP3.93亿元,人口出生率9.8‰。2005年实现财政收入6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
几年来,党委政府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培植民营经济,形成以老粗布、地毯、大蒜、太阳能、卫生巾、木器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其中,老粗布、地毯生产加工业尤为突出,被誉为“老粗布、地毯之乡”的美称。现安崎、织娘两大布业公司拥有织布机2000多台,产品分为三大系列上千个品种,全部采用纯棉线纺织,花色古朴自然,舒适耐用,无任何副作用,成为人们喜爱的绿色保健产品。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孙集乡生产的波斯地毯选材讲究、做工精细、图案丰富优美而闻名,享有“软黄金”的美誉。目前拥有熟练的地毯前扎工将近6000人,户户有加工点,是名副其实的“地毯之乡”,产品在国际商场供不应求。
".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04.46平方公里 | 370126109 | 250000 | 0531 | 查看 孙集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许商街道 |
许商街道位于商河县县城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总面积114.54平方公里,耕地5330公顷,下辖79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辖区人口10.3万人,人口出生率8.89‰,人口自然增长率4.8‰。 许商办事处位于县城驻地,交通便捷,省道248线纵贯南北,316线横跨东西,距省城济南70公里,距济南国际机场50公里。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面积114.6平方公里,耕地5200公顷,下辖79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人口10.6万人,人口出生率8.6‰,人口自然增长率5.5‰。 办事处文化底蕴深厚,是商河鼓子秧歌发源地之一。 -资源产业 境内地热、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天然气日供气能力40万立方米,为办事处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证。许商办事处土质肥沃,粮、棉、菜、生产丰富,规模集约养殖发展迅猛。工业优势明显,商城工业园位于城区,总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工业园按照高起点起步、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的原则,实现了七通一平,工业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对外来投资新办项目审批工作实行“一站式办理、全过程服务”。目前,工业园内入注企业已达17家,形成了家俱销售、机械制造、纺织三大主导产业。200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5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1.99亿元、5.37亿元、6.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60元。2007年在县委、县0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工作中,许商办事处获“2007年度突出贡献单位”“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财税工作先进单位”“工业发展先进单位”;被县委、县0授予集体“三等功”荣誉称号。 |
殷巷镇 |
" 殷巷镇位于商河县城北九公里处,版图面积1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万亩,辖104个行政村,总人口6.1万人。 经济概况 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工业增加值1.1亿元,出口创汇2123万元,实现利润2093万元,创税收62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5亿元,粮食总产5100万吨,棉花2740万吨,蔬菜5200万吨。实现财政收入5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750元。 区位优势 殷巷镇地理位置优越,北与乐陵市接壤,是商河县乃至济南市的“北大门”。省道248线纵贯南北,是北去北京、天津,南到南京、上海的必经之路。 资源优势 交通便利,能源充足,基础设施完善。殷巷镇南距省会济南仅80公里,纵贯南北的省道248线,是通往京津溏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全镇境内公路通车里程170公里,与248线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两条10KV 供电线路可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求。移动通讯、互联网和程控电话等现代化通讯设施覆盖全乡各个角落。 土地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价值高。全镇现有国家建设用地1000亩,分布在省道248线两侧。荒碱地近万亩,可用于大型工业项目用地和农业综合开发。可多种形式提供土地资源,其开发利用价值独具优势和特色。这是赵魁元乡今后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海内外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开发创业的理想地域。 水利资源得天独厚。纵贯南北的商中河,改碱河保证了农田的灌溉,近几年开发的沙河在殷巷镇境内全长15公里,水面宽近百米,横跨东西。据县志记载,该河是宋代时期的运粮河,是重要的物资流通水路运输通道之一。现沙河两岸绿树成荫,已具天然氧吧的基本条件,河北岸高标准的柏油路横跨省道248线,交通十分便利。整个沙河沿线已成为理想的健康、休闲天然场所,综合开发利用价值极高。 工业经济概况 现有棉花加工销售企业44家,皮棉年加工能力可达 1.3万吨,交易额2.1亿元。宏泰水泥厂追加投资300万元,增加设备,提高生产能力。该工程已于5月份建成投产,达到了年产标准水泥15万吨的规模。阔野公司是一家集杞柳编织、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出口创汇企业,2005年度又增加投资60万元,建立起了1000亩的杞柳育苗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 |
怀仁镇 |
" 怀仁镇是市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县级经济实验区,位于济南市商河县西北部,地处两市三县交界地带,总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5.3万亩,辖58个行政村,总人口3.1万。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是全县第一个电话镇。2005年全镇GDP达5.724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53万元,人均纯收入4159元。 小城镇建设现已形成“四街一城一市一区”的大格局,建设面积75820平方米,欧式、日式、中式街道风格各异;浙江仙居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200万元开发建设了商贸城;占地130亩的建材大市场初具规模;占地600亩的工业区第一期工程实现了六通一平;新建的沙河景观大道,全长8000米,既提升了城镇品味,又改善了城镇的交通环境;总投资350万元的高标准希望教学楼,提高了我镇教育教学条件。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增强及特色显明的特区优势,有力地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周边农民进住城镇,工业区已引进济南五洲、兖州方便面、台州塑料、长春汽配、青岛鑫鑫等外来企业,使全镇企业发展到42处,城镇个体户达430家。 怀仁土质肥沃,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盛产棉花、葡萄、蔬菜等,是山东省重要棉花生产基地,计划三年内建设完成世行三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大沙河调蓄水库总长1.3万米,宽150米,横贯城镇东西,沿岸以怀仁蛋鸭养殖基地为中心,发展了存鸭达12万只的4个养殖园区,以沙河故道为轴心的生态高效农业观光带正在筹建之中。葡萄、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已形成规模。怀仁正逐步从一个农业大镇向工业大镇迈进。 ". |
龙桑寺镇 |
" 龙桑寺镇位于商河县城东北15公里处,面积92.5平方公里,耕地 5832公顷,下辖94个行政村,4.3万人,人口出生率11.2‰,人口自然增长率4.5‰ 。 经济概况 国内生产总值9.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30700万元、39600万元、227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27.3%、18.2%;地方财政收入17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50元,同比增加 626元。 区位优势 龙桑寺镇历史悠久,交通便捷,产业特色突出,小城镇发展迅速,三产兴旺,是商河东部经济重镇、历史文化名镇,商河县第一个党支部与第一届县委均诞生于此。“金头玉蝼蛄”的传说闻名天下。省道316线横穿腹地,境内农村公路四通八达。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畜牧大镇,建筑之乡和全省最大的硬化池藕生产基地。小城镇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三横四纵”的城镇发展格局。三产兴旺,拥有全县最大的农村集市,家具、木材、饲料等市场交易活跃,是方圆30里内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 |
郑路镇 |
" 郑路镇位于商河县城东15公里处,面积128平方公里,耕地7136公顷,辖97个行政村, 6.15万,107个党支部, 1793名党员。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9.9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8194万元、237220万元、775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9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60元。 郑路镇是省政府确定的237个重点中心镇之一。境内有35KV变电站一座。镇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形成了商贸区、工业区、生活区、休闲区等严格功能区分的小城镇基本框架。村村通公路加快了人们致富奔小康的步伐。镇党委、政府顺利完成了全镇第八届村两委换届工作,“两委抓三会”工作效显著,2005年各村理事会共为群众办实事100多件,投资300多万元。镇党委、政府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完善的基础设施、快捷高效的服务,引进了医药化工、饲料加工、木材加工、蒜片加工、棉花加工、水电暖安装等27个项目,引进资金6000多万元,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成效。种植业以小麦、玉米、棉花、蔬菜、大蒜、牧草为主,万亩速生林、千亩陆玉大桃和万亩大蒜生产基地形成天然“氧吧”。目前,全镇建有高标准蔬菜大棚8000多个,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该镇生产的“展旺”牌无公害蔬菜销往济南、北京、沈阳、哈尔滨、太原等20多个大中城市。密目网、铁编、地毯、老粗布、苇箔、笤帚苗加工等特色加工业撑起郑路经济的半壁江山。渔业、麦秸、木材、生石灰、废旧物资等运销有力助推镇经济发展。按照县委人均一亩畜牧田的要求,全镇奶牛、黄牛、猪、羊、鸡、鱼的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已达到70多个,养猪大户1290多户,规模饲养量已占全镇饲养总量的40%以上。大牲畜存栏4万头,小牲畜存栏7万头,禽类195万只,肉年产6000吨,禽蛋年产4000吨、鲜奶年产2500吨,产品运销国内外。镇办企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以丝网、建筑建材、路桥工程、铁编、地毯为主体的主导产业,部分产品销往韩国、欧美等地,建筑、路桥工程已打入济南市区。文教卫生、精神文明、计划生育、基层党建、社会治安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重大成就。2005年被评为“济南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平安济南建设先进单位”、“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以及县级各种荣誉称号。. |
贾庄镇 |
" 贾庄镇位于商河县境西部,镇驻地距县城8公里,面积109.1平方公里,耕地6022.5公顷,辖91个行政村,人口5.2万人。 经济概况: 工农业总产值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1.7亿元,农业总产值1.5亿元,第三产业总值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73元。 区位优势: 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投资环境。省道316线横贯东西,甜辛、贾胡等交通干线纵穿南北,东接东营、青岛,西连德州,南倚济南,北靠京津,村村公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贾庄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探明石油储量11.8亿吨,天然气蕴藏量4.3亿立方米,是胜利油田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经勘探境内地热资源丰富,总储量49亿立方米,埋深1400米,水层70米,水温50度以上,且水质甘甜可口。含有硅、钙、锌、硒等46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饮则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浴可治伤疗疾,活血润肤。种植业以专用小麦、玉米、牧草、速生林、优质棉为主。畜牧业发展迅速,坚持户均调出一亩致富田,发展畜牧养殖园区,建成10亩以上畜牧养殖园区30处。镇党委、政府借助区位、资源优势,出台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完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环境。形成了商业贸易区、工业园区、生活居住区、风景园林休闲区等为主体的小城镇基本框架。工业园现已发展企业5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15家,形成了以纺织、服装、造纸、化工、塑料、玻璃、建材、生物技术、磁性材料、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十大主导产业;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及全国各地。 ". |
玉皇庙镇 |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玉皇庙镇 历史沿革 1934年,商河县划分为9区6镇73乡,玉皇庙属第五区,区公所在玉皇庙。第五区下辖1镇9乡, “1镇”即玉皇庙镇。1945年11月,0商河县委决定,建立玉皇庙区委,驻地玉皇庙。1958年3月,县调整行政区划,建立玉皇庙乡。1960年1月,改为玉皇庙公社。1984年3月,由玉皇庙公社改为玉皇庙镇至今。 自然状况 玉皇庙镇位于黄河冲积平原,黄河水系下游,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西最大距离12公里, 南北最大距离14公里,总面积1000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000公顷。境内主要河流有土马河、商中河、商西河,境内流长50公里,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棉花、花生、大豆、瓜果、蔬菜等。全镇辖58个行政村和1个商业街居委会,总人口3.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28‰。全镇少数民族有回族、 苗族、 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人口为78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0.2‰。全镇有张、王、李、杨、魏、孙、陈等46个姓氏,其中张姓最多。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初, 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1万元, 1978年为58.7万元,2000年为7.8亿元, 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之比为27∶55∶18。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500万元。 1995年以来, 该镇抓住全国范围内的产业调整以及市“千人下派”的机遇,坚持“工业立镇、农业强镇、三产活镇”的指导思想,“抓引进、促发展”,初步形成了三大产业交叉延伸、互为条件、协调发展的局面,先后引进企业项目20多个,。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小城镇功能日趋完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乡镇由来 玉皇庙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市乡镇第十一名,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 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首届中国乡镇投资环境300佳”、山东省双文明建设“明星乡镇”、山东省安全文明镇、山东省平原绿化达标单位、山东省小城镇建设“新型乡镇”、山东省“中心镇”、连续五年被0济南市委、市0和0商河县委、县0命名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是济南市八个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乡镇之一。 大事记 1932年秋,为破除迷信,发展教育,段家村村民将关口寺改为学校,报请县上批准为“商河县第八高级小学”,牛立峰任校长。1934年,商河县划分为九个区,玉皇庙属第五区,区公所在玉皇庙。1940年12月26日,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一部,攻击商河城南李家河沟据点,激战到次日中午,毙敌伪100余人,缴获战利品一宗。1945年11月,0商河县委决定,建立玉皇庙区委,驻地玉皇庙,马汉民任-,储建华任副-。1972年6月, 大岭农场所属的玉皇庙、西瓦、南辛等三个小队移交给胜利油田,改建为油田农场,修筑沥青路专线和工人及家属居民点,促进了当地各项事业的发展。1980年7月6日下午,玉皇庙公社风雹骤至,1000公顷庄稼受害。1981年9月,贯彻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全部承包到户。1986年,全镇林果种植面积发展到7000亩,成为济南市林果大镇。1991年,全市第一次城乡一体化工作会议召开,全镇第一个机械化工业企业煅热厂开业。1992年,被0山东省委、省0命名为“双文明建设明星乡镇”。1993年2月,全镇微波程控电话大楼投入使用。5月1日,镇0完成了第三次驻地搬迁,搬迁至具有现代化办公条件的办公大楼。1993年12月,济南市千人下派工作队一行29人来镇调研工作。1994年,被0济南市委、市0确定为“百新镇”。2000年被省0确定为省“中心镇”。1995年3月17日,0济南市委-孙淑义来镇视察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7月, 第一所民营学校--平皇武校挂牌开学。全镇第一条镇村路--联盟路建成通车。8月,为推进全镇畜牧业发展,举办了第一届赛牛大会。11月29日,镇工业开发区成立,第一家私营企业三威公司破土动工。是月,被国家科委、体改委、农业部、民政部和农民日报社等联合授予中国乡镇投资环境300佳称号。1997年5月,被济南市命名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乡镇”。7月,镇人大推选产生了第一个减轻农民负担领导小组。9月,教学大楼、卫生院门诊大楼落成。1998年3月,通过考试选拔,招收了37名农村青年组建了第一支“110”机动巡逻大队,实行全天候24小时巡逻。5月, 全镇58个村均挂起了免餐牌,严禁村级设立招待费,此举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人民权利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11月,第一个商业街居委会成立。是年,成为全县第一个财政收入过500万元的乡镇,并宣布实现财政自足。1999年3月17日,济南市市长谢玉堂在视察镇三威公司、锻造中心等镇骨干企业,题词“工业立乡、大有希望”。10月, 投资640万元实施的“畅通工程”--玉皇大道竣工通车。实现了“道平、灯亮、街绿、花香”。12月31日,0济南市委、市0确定玉皇庙镇跨入全市一类乡镇行列。是年,全镇第一家鲁港合资企业皇港绿色果业有限公司成立。2000年1月1日,商河县六大班子全体领导来镇祝贺“财政收入在黄河以北两县率先过1000万元”和全县第一个进入市经济一类乡镇,0商河县委-宋玉国赠送贺匾“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10月, 投资500万元的“命脉工程”--35千伏变电站投入使用,在全县首次实现了济、德双网、双回路供电,为全镇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年底,全镇实现工商税收2684万元,财政收入突破1500万元,经济建设实现了超常规、大跨度、跳跃式、全方位的发展,跃居全市116个乡镇前十强。2001年5月12日,全国日用玻璃协会年会及力诺新产品发布会召开。6月, 国家医药局“甲基料玻璃医药安瓿生产”现场观摩会在该镇召开,国家医药局医药包装司司长冯同平、省医药局局长李华及300名商界人士参加了会议。 |
白桥镇 |
白桥镇位于济南市北郊,商河县东南部,全乡四面环河,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是“济南市科技兴农示范基地”、“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北京市肉菜放心工程外埠生产基地”,是商河县20万亩大蒜基地的技术推广中心、销售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全乡辖81个行政村,4.69万人,版图面积82.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9万亩,是大蒜生产专业乡,全乡种植大蒜7万亩,年产蒜头11万吨,蒜薹5.3万吨。品种以苍山白皮蒜、改良红皮蒜为主,产品肉质脆嫩,香辣味浓,品质优良,营养丰富,作为防病治病的必备食品和药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商玉宝”牌大蒜远销北京、天津、内蒙古、济南等二十多个省市,并出口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白桥乡经济发展迅速,前景广阔。随着大蒜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大蒜良种繁育、蒜黄种植、冷藏保鲜、蒜片加工、蒜蓉加工、蒜米加工等行业迅速兴起。全乡大蒜加工厂达40多家,年可冷藏大蒜、蒜薹1200吨,产蒜片8000吨、蒜米5000吨、蒜蓉100吨。 白桥乡投资环境优越,境内有占地400亩,以培育苗圃花卉为主的林场,有占地20亩贮存能力达1200吨的恒温库,有长10华里,占地300亩的大蒜专业批发市场以及大蒜深加工等项目,全部面向国内外,真诚寻求合作伙伴。". |
孙集镇 |
2013年,济南对商河县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商河县孙集乡,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孙集镇,镇政府驻园里村;撤销商河县韩庙乡,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韩庙镇,镇政府驻韩家庙村。 孙集乡位于商河县城东10公里处,总面积104.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84.6公顷,辖96个行政村,5.1万人,GDP3.93亿元,人口出生率9.8‰。2005年实现财政收入6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 几年来,党委政府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培植民营经济,形成以老粗布、地毯、大蒜、太阳能、卫生巾、木器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其中,老粗布、地毯生产加工业尤为突出,被誉为“老粗布、地毯之乡”的美称。现安崎、织娘两大布业公司拥有织布机2000多台,产品分为三大系列上千个品种,全部采用纯棉线纺织,花色古朴自然,舒适耐用,无任何副作用,成为人们喜爱的绿色保健产品。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孙集乡生产的波斯地毯选材讲究、做工精细、图案丰富优美而闻名,享有“软黄金”的美誉。目前拥有熟练的地毯前扎工将近6000人,户户有加工点,是名副其实的“地毯之乡”,产品在国际商场供不应求。 ". |
韩庙镇 |
2013年,济南对商河县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商河县孙集乡,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孙集镇,镇政府驻园里村;撤销商河县韩庙乡,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韩庙镇,镇政府驻韩家庙村。 韩庙乡隶属于济南市商河县,位于商河县东北部,辖45个行政村,30000余人,版图面积68,11平方公里,是商河县东北部的经济、社会、文化中心。近年来酿造、地毯、预制、面粉、编织、制砖、酱菜、养鸡、养猪、饲料加工、林业育苗等行业发展迅速。地理位置独特,边缘优势无可比拟。韩庙乡地处华北大平原腹地,北依京津,南接济南,东出青岛,地理位置优越,韩庙位于三市 (济南、德州、滨州)四县(商河、乐陵、阳信、惠民)交界处,距周边县市距离都在30公里左右,周边人口近30万,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个范围广、人口多、密度大的潜在市场。立足于韩庙求发展,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便利,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韩庙距京福、济青高速公路80公里,距济南国际机场60公里。境内燕韩公路、赵韩公路、韩阳公路纵横贯穿全乡,且直接与省316线和248线相连,全乡已实现公路村村通,交通十分便利。资源丰富,持续发展潜力巨大。韩庙乡劳动力资源丰富,拥有肥沃耕地6万亩,荒地约1万亩可供开发;地表水资源丰富,德惠河、商东河纵贯全境,官壮沟、韩庙沟、大屯沟、胜利沟、韩沙公路沟、刘庙沟纵横交错,地下水资源储量巨大 可供采用。底蕴深厚,人文文化源远流长。韩庙自汉代以来就是区域繁荣发达地带,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被誉为“汉民间男性舞蹈代表”的商河鼓子秧歌是该乡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境内有官庄汉墓群等文物古迹有待开发。设施完善,投资环境一流水准。韩庙人民诚信待客,爱商、亲商、助商氛围浓厚。境内电力充足,程控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信息设施可保证信息畅通无阻,韩庙民营经济园内六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邮、通有线电视、平整土地,热切等待各方有识之识前来投资开发。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共创在业。政通人和,百来待兴的投资环境,坚强有力、与时俱进的领导集体,是投资者干事创业,事业成功的有力后盾。 ". |
沙河镇 |
沙河乡位于商河县城东北20公里,乡区域面积66、64平方公里,耕地6、6万亩,辖66个行政村。全乡总人口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人口出生率10.3‰,人口自然增长率4.5‰。国内生产总值 4.83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1、88亿元,工业生产总值2、9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7元。 |
张坊镇 |
张坊镇位于商河县城西北5公里处,面积37.6平方公里,耕地2177公顷,辖42个行政村,人口1.98万人,人口出生率8.04‰。 经济概况:国内生产总值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9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50元。 区位优势:张坊乡工业基础发达,产品门类品种较多,工业经济收入连续多年占全乡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乡党委政府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建设了一处高标准的工业园,为招商引资搭建了广阔平台,2004年入住企业5家,总投资达2000多万元。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胡怀路张坊段及商怀路张坊段等民营经济产业带的建设,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4年新发展各类民营经济业户达90家。种植业以小麦、玉米、良种棉、优质果木为主。畜牧业比较发达,牛、羊存栏量分别为1.5万头和3万只,大型清真屠宰贸易综合市场的建设,极大地带动了屠宰业和牛羊肉深加工业的发展,年产精制牛肉4万吨、羊肉0.5万吨,所产牛羊肉远销北京、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