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济南 >> 济阳区 >> 新市镇

新市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新市镇谷歌卫星地图)


新市镇简介

  " 一、地理地貌
   新市镇位于济阳县西北部,距县城24公里,西与临邑县搭界,北与商河县毗邻。辖五个管区,77个行政村,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3.8万。耕地面积9.9万亩,人均耕地2.5亩。省道249线贯穿全境,镇域“三纵三横一环”公路交通网东接249线,西至104国道,形成内外相接、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境内有徒骇河、土马河等河流,排灌沟渠纵横交错,沟桥路林涵井闸配套齐全。电信、网络配套齐全。
   二、历史文化
   新市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历史上原济阳县“八大景观”之一的“苏武断粮桥”就座落于距新市镇约4公里处的土马河故道上。新市镇人民素有革命传统,济阳县第一个党支部就建立于该镇的史家寺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新市镇人民前赴后继,为争取和平与自由的斗争一度传为佳话。2002年以来,以“计划生育711优质服务”为代表的计生经验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计生文化。
   三、气候物产
   新市镇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土地宽满肥沃,具有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适宜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果菜、牧草等多种作物生长。该镇秸秆、饲草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畜牧、水产养殖、饲料(草)加工等项目。劳动力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农副产品加工和轻工商贸业。该镇的无公害大棚辣椒、豆腐皮等农副产品久负盛名,十分畅销。
   四、经济状况
   多年来,新市镇紧紧把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发展主题,按照“稳粮扩经上畜牧”的思路,明确定位找出路,立足优势求发展,把以奶牛养殖为主的畜牧养殖业作为全镇的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新市镇坚持“农业立镇、工业强镇”思想不动摇。该镇按照“调优、示范、服务、发展”的要求,坚持农业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实施典型带动、科技兴农战略,建成鲜奶集散中心1处、农业示范园区3处(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博林果品示范园、天甫牧业万亩牧草示范基地)。工业发展上,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制定了引进外商、外资优惠政策,对外来企业在土地使用、资金扶持、政治待遇上实行优先优惠,并规定税外无费。.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8万人 99平方公里 370125110 250000 0531 查看 新市镇谷歌卫星地图

新市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新市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济阳街道

  济阳街道办事处 辖6个办事处,4个社区居委会、22个居委会、55个村委会,面积89.9平方千米。  

济北街道

  济北办事处 辖3个办事处,2个社区居委会,18个居委会,15个村,人口3.5万人。  

孙耿街道

  一. 历史沿革    宋初一度曾为临邑县城,后置为镇,历史上即为济阳县西南部重镇。    民国十九年(1930)孙耿划改为第三区。1944年1月,划归新置的齐临县(后改属齐河县)。1946年1月改称孙耿区。1950年5月,又划入济阳县。1953年1月改为第四区。1955年12月复称第三区。1957年撤区建孙耿乡。1958年9月建孙耿人民公社。1984年4月,由公社改为孙耿镇至今。   二. 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    济阳县孙耿镇地处济南北部,济阳县西南端,东北距县城20公理,南距济南黄河公路大桥10公理,南与天桥区的靳家乡交界,西与齐河县的表白寺镇、临邑县的临南镇接壤,北与太平镇相邻,东与济阳镇相邻,总面积103平方公里。    (二)、地貌形态    孙耿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势西南稍高,东部偏低,平均海拔21m左右,地震烈度为6度区。地貌类型为沿黄河缓平坡地,土壤成土母质,为黄河冲积物。以壤质潮土和壤质盐化潮质为主。土壤、水、气、热条件较协调,可耕性好,有力于种植业和林业生产的发展,主要河流有牧马河、齐济河、邢渡总干,境内流长18公理。地下水储量丰富,适于饮用。邢家渡引黄总干渠贯穿全境,并有一干二干两条较大地排水渠道,用于引黄灌溉。    (三)、交通条件    国道104线从镇中心纵穿而过,南连山东省交通枢纽-----京福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京沪铁路及及济南三环高速公路,东达济南国际机场,交通十分便利。    (四)、气象    孙耿镇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与东北风,年平均气温13.6度,相对温度71%,年降水量729.4毫米,蒸发量1664.8毫米,平均风速1.8/s,日照时数2284.7时。    三.人口状况    孙耿镇驻地的人口来源于镇直、驻地六个村(南街、西街、北街、义和、西小张、李家屯)和流动人口(包括企业、在校学生)三部分,共计9000人。全镇总人口为驻地及各村人口之和,总数为4.86万人。.  

回河街道

   回河镇位于山东济阳县县城西南边缘,地处济北开发区和崔寨桥头堡的中间,是济南北跨、济北开发区南展的承接之地。   -   交 通   国道220线、省道248线、正安路、济太路、济孙路、黄河大桥路等县内主要交通干线,以及沟杨浮桥和济阳黄河大桥均从回河镇通过,形成了“三纵三横两桥”的交通框架,是济阳县交通最为便捷的乡镇之一。随着“一路两桥”(济南北绕城高速公路、济阳黄河大桥、济南黄河三桥)工程建设加快、“一隧一铁”(泺口黄河隧道、济滨铁路)项目的规划实施,交通优势将更加明显。   -   人 口   人口4.3万,版图面积120平方公里,下设6个经济管理区,94个行政村。   -   历史人文   回河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济阳县历史上的集贸重镇。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回河就曾经设置为镇,回河镇古称镇州城,相传,有一年济水河决堤流到镇州城,又从镇州城回流到济水河中,故改名为回河,明清时期济阳县共设13镇,回河镇便是其中之一。回河镇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古迹众多,历史名人辈出。其中坐落于店子街南的大汶口文化遗址玉皇冢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有重要意义。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张尔岐,精研“三礼”,其创新的思想体系,重申儒家传统的道德精神与修养。其思想代表了当时的一个学术方向。当时著名学者顾炎武曾说:“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北洋军阀卢永祥,祖籍回河镇举人王村,其故居为济阳目前为数不多的保存较好的古院落,被列为济阳县历史人文资源重点发掘对象。   -   经济状况   2008年回河镇实现生产总值8.4亿元,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1%。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个,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亿元,销售收入7.91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0万美元,自营出口20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25元。实现财政税收613万元,其中,国税完成18万元,地税完成595万元,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   -   特色农业   大棚蔬菜和林下食用菌以及奶牛、肉牛养殖等特色农业是回河镇农业发展的重点。在种植业方面,大棚蔬菜和林下食用菌已形成规模,其中蔬菜大棚数量达到4000个,食用菌大棚达到1000个,在养殖业方面,奶牛养殖,大营、小营、申庄、辛庄已成规模,占地100亩的冉家奶牛小区,总投资380万元,存栏规模将达500头;肉牛养殖,北张基地成效显著,目前全镇肉牛存栏量达2800头。   -   城镇建设   原回河镇驻地以北、国道220线以东、韩国工业园以南的区域被济阳县县委、县政府定为回河镇建设起步区,与济北开发区资源共享,直接接受济北开发区的辐射,将与济北开发区实现优势互补。为使这一区域快落项目,落好项目,迅速拉开发展框架,回和镇党委政府投资570余万元修建了片区中心框架路,为城镇建设和招商引资打下了基础。2009年,回河镇紧紧抓住被列入济南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的历史机遇,全面启动政务新区文化广场、商贸区规划建设,快速拉开小城镇建设框架。   -   招商引资   回河镇在招商引资工作上,立足自身区位优势,本着“高起点规划,高门槛准入,高标准建设”的原则,有选择的招商,把引进企业的目标放在大、高、强上。制定了“回河镇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和“四个一”的招商引资工作体系。同时,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用热情招商、真诚留商、服务安商,对来回河投资的项目,提供全程式服务。全镇已投产的项目有2家、扩建项目1家,签约项目3家,在谈项目5家。   -   民营经济   回河镇的民营经济起步较早,宏达公司、南陈劳保用品、沟杨浮桥公司、财源酒业、小洞天矿泉水、卢何农机、盛元榨油厂及少数民族村屠宰业、运输业等均发展态势良好。   2009年以来,该镇被县委县政府授予2008年度“科学发展二等奖”,外经外贸突出贡献奖,社会和谐稳定突出贡献奖,“四一个”工程突出贡献奖;并被济南市授予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先进乡镇,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农民增收先进乡镇荣誉称号。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济南建设先进集体”称号,给予记集体二等功奖励。      

崔寨街道

  " 历史沿革:1945年以前,崔寨镇 (未置)归属历城县青、马两区管辖。1945年9月,划为济阳县辖区,并建立青宁区委。机关驻现崔寨镇史家坞村。1957年2月设崔寨乡党委,机关驻崔寨村。1959年1月,建立崔寨公社,设党委,隶属临邑县委,1961年10月,隶属济阳县委。机关驻崔寨村。1968年6月,崔寨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机关驻地未变。1981年 1月,撤销革委会,建立管理委员会,机关驻地未变。1984年3月机构改革,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建立崔寨乡人民政府,机关驻地未变。2000年,全乡辖31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2001年3月崔寨撤乡,与青宁镇合并为崔寨镇。    地理环境:位于济阳县南部,是济阳县的南大门,距济南黄河大桥仅有3公里,南与天桥区交界,北与济阳镇、孙耿镇接壤。属沿黄乡镇,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8公里,版图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亩,东依黄河,西靠邢渡引黄干渠,220线纵贯南北,正在施工的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北段横穿东西,有东郊、东城两座浮桥和黄河大桥、三桥两座公路大桥与市区相连。镇村道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总通车里程80多公里。    人口状况:全镇辖67个行政村,92个自然村,总人口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万人。    文化教育】全镇现有中小学10所,在校生3302人。其中中学2处,27个教学班,在校生1455人;小学8处,53个教学班,在校生1847人。全镇共有教师360人,其中,中学教师120人,专业合格率为91.6%;小学教师240人,专业合格率为98.8%。    经济发展:以富民强镇为目标,紧紧抓住济南“北跨”、220线拓宽、济阳煤矿开采和北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四大机遇,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小城镇建设“三篇文章”,促进了全镇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2004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87亿元,同比增长22.65%;财政收入完成627万元,同比增长29%;实际利用内资1.75亿元,同比增长38.8%;实际利用外资210万美元,同比增长13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5亿元,同比增长18.0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35元,同比增长14.1%。.  

太平街道

   一、历史沿革:   太平街道有很悠久的历史,她始建于1129年(金太宗天会七年),1947年以前,归属德州地区齐临县管辖。解放初属济阳县新市(三区)、孙耿(四区)管辖。1950年设区,因区公所设在二太平村,故称二太平区,区辖63个自然村。1956年,撤区建乡,二太平区改称二太平乡,下设21个高级先锋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59年,济阳与临邑合并为临邑县,二太平公社与孙耿公社合并为一个公社。1960年,济阳与临邑两县分开,二太平、孙耿两社同时分开,重设二太平公社,归属济阳县。1965年划分为二太平、庙廊两个公社,辖41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1984年改为二太平乡。2001年3月与庙廊乡合并,撤乡建太平镇。    二、地理环境    太平镇位于济阳县西部,地处济阳、齐河、临邑三县交界处,南距省城济南36公里,东距县城24公里。太平镇地处平原地带,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稍低。东西最大距离16.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7.8公里,版图面积120平方公里。镇辖91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总人口5.82万,其中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人口631人。镇人民政府驻地二太平村。2004年,全镇耕地面积11万亩。主要河流有徒骇河、牧马河、齐济河、六六河,境内流长28公里,流域面积53平方公里。土壤以红壤土为主,深厚肥沃,地下水资源充沛,水质淳良,光照充足,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花生、棉花、豆类及各类林果、瓜菜。境内交通便利,104国道纵贯南北,济太公路横穿东西,镇村公路纵横交错,总通车里程123公里,电力、通讯设施完善。    三、文化教育    太平镇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截止2004年底,全镇有初级中学2处,小学13处,在校生326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升初中率98.9%,全镇教职员工746人。1978年以来,全镇有2653人考入中、高等院校。成人脱盲率达96%。    四、经济特征    太平镇是济阳县农业大镇,济南市重点镇,也是远近闻名的“中国优质西瓜第一镇”。.  

垛石镇

  " 垛石镇历史沿革:    1957年2月建垛石桥乡,1984年3月建垛石桥镇,镇政府距济阳县城15公里。2001年3月,垛石镇由垛石桥镇、唐庙乡、索庙乡合并成立。辖130个行政村,约7.3万人,版图面积175平方公里。党的十三大以来,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高举-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全镇经济和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地方财政收入9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1元。    地理环境:    垛石镇地处鲁北平原南端,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具有北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年降雨量在600毫米左右;境内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丰富,开发前景良好。境内有徒骇河、土马河、大寺等主要河流,省道248、249线贯穿全镇,三级公路通车里程180公里,交通条件便利;境内建有220KV和35KV变电站两座,电力资源充沛;镇域唐庙管区石油资源丰富,探明地下石油贮藏量2800万吨,年开采量26万吨。同时,镇驻地商贸、金融、通信、邮电等部门齐全,设施完备,为全镇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条件。    人口、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状况:    垛石镇现有人口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万人)为济阳县人口第三大镇,耕地面积15.7万亩,为济阳县第一大镇。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基础设施雄厚。现有初级中学3处,在校学生2569人;小学13处,在校学生3687人;幼儿园37处,在校幼儿1412人;成教中心1处,全镇共有在职教师469人。合并乡镇以来,该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繁荣扶持个体民营经济发展,全镇经济发展较快。目前,该镇工业门类齐全,初步形成了以蔬菜瓜果、速生杨经济林、牛羊肉加工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2004年,全镇财政收入9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1元。.  

曲堤镇

  " 地理位置:曲堤镇位于济阳县东北部,东与仁风镇接壤,北与商河县交界,西与垛石镇相接,南与济阳镇相连。    交 通:国道220线横穿全境,有着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越的区位优势。    人  口:2004年末,人口7.5万,辖3个管区,10个办事处,130个行政村。    经济状况:该镇是省政府确定的中心镇之一,20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0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2.8亿元,二产增加值3.6亿元,三产增加值2.6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21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元。    文化艺术:该镇自古为历史文化名镇,据《县志》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途中曾在此讲学并聆听韶乐;后人为纪念孔子,弘扬儒家文化,在曲堤镇建了闻韶台,被称誉为“闻韶故镇”。民间艺术绚丽多彩,有着百年历史的乔家村高跷表演艺术,以其高、难、险的技艺著称,走木板、跳桌凳、上芯子、连环套等节目,被海内外观众赞为一绝,多次被评为“济南市民间艺术汇演最佳表演奖”。    工业经济:该镇积极搞好环境创新,开展全民招商,在镇驻地东隅兴建了占地500亩的化工工业园。园区内拥有曲堤化工有限公司、闻韶化工有限公司、巨星化工研究所、济南留学回国人员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博林木业有限公司、山东华迪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集产、学、研为一体,生产的三聚氢铵、氯乙酰、防火贴面板、钯碳催化剂、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等产品,在国内外占有广阔市场,年产值超过2亿元,创利税千万元。    农业产业化:该镇现已完成灌溉农业二期项目工程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改造中低产田3.6万亩,完成总投资1424.4万元。按照“南稻北菜”的总体规划,实施了“建设四园、开发七线、稳定三片”的工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全镇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1万个(主要产品密刺黄瓜、以色列甜椒等);大蒜1.5 万亩;苔韭5000亩;水稻3万亩;食用菌棚200个,占地400亩,是“济南市十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仁风镇

  " 一、历史沿革    唐代名将薛仁贵征西时路过此地,当地百姓十分欢迎,薛仁贵见此地百姓善良、淳朴、热情,仁义之风盛行。薛仁贵就将此地命名为仁风。宋代曾将仁风置为镇,1944—1950年,仁风曾先后为三边县、杨忠县、惠济县县城,一直是周围百里内的商贸重镇。农历每月的四、九逢集,集市兴隆时可达二十多万人,被称为“黄河以北第一大集”。    二、地理环境    仁风镇位于济阳县东北角,东接惠民,北连商河,南与邹平县隔河相望,是四县交界之地。辖区面积124平方公里,耕地11.7万亩。国道二二О线穿境而过,境内仁鑫路、仁和路贯通南北,东西两条主干线曲王路、丰盛街与济阳县曲堤镇相连。    三、人口状况    仁风镇辖82个行政村,人口60729人,其中农业人口54613人,非农业人口6116人。    当地群众热情好客,善良淳朴,勤劳真诚,沿袭了古代仁义之风的优良传统。    四、文化教育    全镇有中学2处,完全小学8处,认真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教学成绩一直居全县前列。    仁风的鼓子秧歌声震全国,享誉海外。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仁风鼓子秧歌历史渊源。据考证,雏形于夏商,完善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分“快板”、“慢板”、“戏剧”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秧歌套种上百种。“伞”、“鼓”、“棒”、“花”人物齐全,扮相俊秀,惟妙惟肖。在山东省及济南市十四届民间艺术汇演中,均获最佳奖。“九一世界国际旅游节”开幕式表演,令三十多个国家的外宾惊叹。九三年,受中国文联和文化部的派遣赴西欧德、法两国进行文化交流,历时月余,演出四十多场,引起轰动,被各大媒体誉为“民族舞蹈之经典”、“迷人的东方芭蕾”。    五、经济发展    近年来,仁风的经济一直保持快速稳定发展,GDP年均增长9.1%,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3437元。    棉花加工业和地毯加工是仁风镇民营经济的两大支柱,也是镇党委、政府着力发展的龙头企业,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财政收入的两个有效的途径,现在棉花加工企业已达到5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按照2002—2020年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以楞子陈棉花加工小区为中心的工业区已成为该镇的工业中心。地毯加工业也是仁风的民营经济的一大亮点,以海媚地毯厂为龙头的地毯加工业已经初具规模。.  

新市镇

  " 一、地理地貌    新市镇位于济阳县西北部,距县城24公里,西与临邑县搭界,北与商河县毗邻。辖五个管区,77个行政村,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3.8万。耕地面积9.9万亩,人均耕地2.5亩。省道249线贯穿全境,镇域“三纵三横一环”公路交通网东接249线,西至104国道,形成内外相接、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境内有徒骇河、土马河等河流,排灌沟渠纵横交错,沟桥路林涵井闸配套齐全。电信、网络配套齐全。    二、历史文化    新市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历史上原济阳县“八大景观”之一的“苏武断粮桥”就座落于距新市镇约4公里处的土马河故道上。新市镇人民素有革命传统,济阳县第一个党支部就建立于该镇的史家寺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新市镇人民前赴后继,为争取和平与自由的斗争一度传为佳话。2002年以来,以“计划生育711优质服务”为代表的计生经验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计生文化。    三、气候物产    新市镇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土地宽满肥沃,具有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适宜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果菜、牧草等多种作物生长。该镇秸秆、饲草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畜牧、水产养殖、饲料(草)加工等项目。劳动力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农副产品加工和轻工商贸业。该镇的无公害大棚辣椒、豆腐皮等农副产品久负盛名,十分畅销。    四、经济状况    多年来,新市镇紧紧把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发展主题,按照“稳粮扩经上畜牧”的思路,明确定位找出路,立足优势求发展,把以奶牛养殖为主的畜牧养殖业作为全镇的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新市镇坚持“农业立镇、工业强镇”思想不动摇。该镇按照“调优、示范、服务、发展”的要求,坚持农业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实施典型带动、科技兴农战略,建成鲜奶集散中心1处、农业示范园区3处(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博林果品示范园、天甫牧业万亩牧草示范基地)。工业发展上,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制定了引进外商、外资优惠政策,对外来企业在土地使用、资金扶持、政治待遇上实行优先优惠,并规定税外无费。.  


新市镇特产大全




新市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