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杨 店 村
据传,该村是明朝年间自河北省枣强迁居此地,一户陈姓人家开店,旁边有三棵大杨树,故起名白杨店村。村内有王、高、牟、徐、刘、陈、崔、马、白、董、李、赵等姓氏,其中王、高姓居多。
白杨店村在县城西北10公里处,现有376户、1070人,耕地面积1963亩。该村党的早期活动较早,1947年有王乃然、王乃良、王建喜、万景兴一块加入中国0。相传济阳县私塾先生张稷若在本村教学,现有祠堂一处在村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麦草运输业,现村内已有专业运输大户200多户。2002年全村投资50万元,修建了环村公路,2004年修建办公室一处,村级办公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该村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70125101 | 250000 | 0531 | 查看 白杨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冯家村 |
冯 家 村 冯家村位于垛石镇南两公里处,现有152户570口人、耕地面积1200亩、16名党员。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冯氏先人由河北枣强迁居此地。以后肖氏由-迁来,后经发展冯氏家族兴旺,故称冯家村。现有冯、肖、李、王4姓 冯家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7年房培芝加入中国0,成立第一个党组织,建立了农会、妇女会、民兵连,并积极组织群众支前。 冯家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该村土地肥沃,人民勤劳善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挥人少地多的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使该村逐步走上了富民、强民的道路。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 |
徐家屯村 |
徐 家 屯 村 徐家屯村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徒骇河南岸,156户、570人,耕地面积936亩,党员10人。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徐氏先人由河北枣强迁居至此,故称徐家屯村。文物古迹有三官庙,民间艺术高跷比较出名。 1946年,建立了村农会,李长泰为农会主任。1949年成立党支部,孟庆明任支部书记。1952年成立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农村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孟光政任社长。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改为生产大队,1966年在公社领导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配套工程,旱能浇、涝能排,年年大丰收,成为全公社售粮大户,多次受到公社党委和县委的表彰和奖励。 徐家屯村,素有“文化村”之称。本村有教师8名,考取大学生24名。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木材加工,该村的碎木加工远销天津、临沂等各大城市。经济收入提高,村民走上了富裕路,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 |
王山村 |
王 山 村 据传,明洪武年间,该村先人王氏由河北枣强县迁居此地落户,因该村地势较高,垛石河从村中流过,故取名王山河沟村,简称王山村。后来王姓人绝后,现村中只有李、刘两姓。 该村位于垛石镇南2公里,有110户,456人,耕地833亩,现有党员12名。 该村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李传续和-光是最早的0员,1948年建立了党小组,随后建立了妇救会、农会等组织。 近几年,该村大力发展养殖业。全村肉鸡养殖户12户,从业人员31人。常年从事建筑业的40余人,村民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500元。2004年,该村多方筹集资金,修建了柏油路。 |
刘万陀村 |
刘 万 陀 村 刘万陀村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垛石桥东1公里处,现有180户,人口743人,1649亩耕地,25名0员。 据传明朝洪武年间,大约1639年,刘万陀、刘万基兄弟两人从河北省枣强迁入。弟刘万基落户商河县,刘万陀落户此地,并用姓名命村。历史上有高跷信子、戏剧演出等民间艺术。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早年有种菜园的传统技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村种植韭菜200亩,大棚160个,主要种植西红柿、西瓜等,现该村从事木材加工有12家,工人100余人。主要加工木条、木托等,农民年均收入4000元。该村还注重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
肖家村 |
肖 家 村 据传明永乐年间,该村先人自河北枣强县迁移至此,繁衍生息,形成自然村,因当时肖姓人居多,肖家村名便由此得来,沿袭至今。 该村位于徒骇河南岸、垛石镇东1.5公里处。全村159户,580人,耕地957.1亩,姓氏主要有张、李、王、杨、孙、韩、段、鞠等。该村有0党员10名。 该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党的活动,1944年2月,王连苗加入中国0,后来又发展韩瑞祥、韩瑞世参加党组织。1944年李万贵等人建立党的村政权,1945年由王连苗、韩瑞祥、李万贵等组建该村第一个武装小分队。 该村在近几届村领导班子的努力下,规划了村庄建设,柏油路、通讯线路、排水沟基础设施完备。环境整洁,村风淳朴文明。尤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来,发展了高温蔬菜大棚。家家有大棚,户户种蔬菜,年人均收入达3200元。大棚蔬菜成为该村主要的经济来源。 |
东崔村 |
东 崔 村 明朝永乐年间,崔氏先人 ,从河北省枣强县迁移至此,在落户过程中,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落在垛石桥西边,一部分落在桥东边,村名东崔、西崔由此而来。 东崔村位于徒骇河南岸,垛石桥东侧,距镇2.5公里。村民123户,464人,846亩耕地。 该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力发展蔬菜大棚产业,以种植樱桃西红柿为主。目前该村基本达到户均一棚的规模,每个蔬菜大棚可收入2—3万元,逐步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现在该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 1943年,周世明、崔殿然、马景文加入中国0;1944年成立了第一个党小组,随即又建立了民兵小队部、妇救会、农会等组织。1945年由马景文、周世明、崔殿然组织10余人组成当地武装组织,为当地的组织建设和抗日活动作出积极贡献。 建国后有10人毕业于全国高等院校。 |
王道口村 |
王 道 口 村 王道口村,位于垛石镇3公里处,徒骇河南岸。全村76户,人口279人,耕地面积495亩,姓氏有王、张、赵、刘、杨5姓。 据传,村北有一石桥,规模较大,所以取名石桥村。民国27年(1938年)徒骇河水突涨,河南岸出现了一个大缺口,有一姓王-巡查至此,见此情况非常着急,缺口越冲越大。情急之中,此-跳入河中,用身体挡住了缺口。当村民闻讯赶来时,此-已被河水冲走了。为了纪念这姓王-,把石桥村改为王官挡口,建国后改为王管道口,简称王道口村。 1948年,村民赵云田被推举为村长,在他的带领下改良荒废土地,兴修水利。赵云田1952年加入中国0,同年7月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1961年该村发展党员5人。1975年全村架起线路,户户通上了电灯。 1996年该村进行结构调整,发展蔬菜大棚,截止2005年陆续发展到32个,年收入40多万元,集体经济不断发展,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 |
刘家村 |
柳 家 村 据传,该村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枣强迁居此地,最早一户人家姓柳,得名柳家。现村内有许、李、董、马、高5个姓氏,其中以许、李姓居多。 该村距济阳县城9公里,省道248线东侧。全村共有78户、314人,耕地面积895亩。党的活动在该村开展较早,许连成于1945年加入中国0,张近苍、江文风、谢甲田、李绪田于1947年7月加入中国0。该村于1956年成立村党支部,江文风任支部书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2000年,该村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新建高温蔬菜大棚40个,生产的樱桃西红柿远销各大城市。2005年投资20万元,铺设了村级公路。该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 |
姜家村 |
姜 家 村 姜家村地处土骇河南岸,垛石镇东3公里,2005年底,全村有114户,人口600人,耕地面积1300亩,冬暖大棚243个,党员16人。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由河北枣强迁居此地,因当时迁入时姜氏人口多,故村名称姜家村,后其他姓氏陆续迁入,现有姓氏共10姓。1944—1958年归齐河管理,1959—1961年归临邑县管理,1961年分归济阳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除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之外近几年又搞起了大棚生产,现已发展到243个,主要种植西红柿。现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 姜家村土地肥沃,人杰地灵,尊师重教,近几年有十多名大中专毕业生陆续走上了各个工作单位。该村从1996年以来连续5年被县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党支部,多次受到镇党委、政府的表彰。 |
刘安然村 |
刘 安 然 村 刘安然村位于垛石镇东南6公里处,现有人口270人,有耕地719.4亩,有张、郑、路、吴4姓,其中以张姓居多。 刘安然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先人从河北枣强县迁居此地。最初青宁街刘安然在此包下大片土地居住,后来搬走了。随后张、郑、路3姓相继搬来,就形成了一个村落。为了纪念刘安然就取村名刘安然村,据说村西头的老井是刘安然打的。 刘安然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善良,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战争时期,郑福荣牺牲在战场上,被追认为烈士。 解放后刘安然的经济迅速发展,当时这个村有两个生产队都搞副业,给济南锅炉厂加工包装产品。 刘安然村在近几届村委会的努力下铺上了公路,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 |
前王村 |
前 王 村 前王村位于垛石镇南5公里处,北邻后王村,南邻大营村,东邻 刘安然,西邻颜家村。该村现有90户,人口360人,耕地面积963亩,党员13人。 前王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因先人姓王而得名前王村。该村有王、张、刘三姓,其中以王姓居多。 前王村有光荣的传统和优良作风,民风淳朴。该村是垛石最早铺上柏油路的村,荣获村村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加工和养殖业。经济收入提高,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元,村民走上了富裕路,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 |
刘家台村 |
刘 家 台 村 刘家台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据本村刘氏宗谱记载,“余刘氏者乃河北省枣强卷子街人,于洪武二年迁居济阳南面田家村,于五世移至本村。”村名原为赵家冢,后因赵氏渐绝,刘氏兴旺,便改名刘家台村。 1946年党组织在本村革命活动。1947年发展两名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并与五里庙村合建党支部。开展斗地主分田地等革命运动。当时的民兵联防队长刘玉理被“小组子”还乡团杀害。 建国后,随着全国农业合作化热潮的发展,本村于1955年成立了两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归入垛石人民公社。 本村现有83户,381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响应党的号召,村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青壮劳力主要靠务工及经商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人均总收入3000元。 本村曾先后获得县委、县府、镇党委、政府授予的“尊师重教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等多项荣誉称号。 |
布家村 |
布 家 村 布家村位于垛石镇东南249省道与镇兴路交汇处,距镇驻地及县城各7公里。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有柏氏兄弟二人由河北枣强县迁至此地,后又有李氏由-县迁来,当时只有3户人家。清初年间又有江姓人家从现江店乡迁至此地,后因柏姓人家绝后,李、江二姓兴旺,又以织布为生,故称为布家村至今。 布家村现有耕地718亩,人口325人,党员10人。合作化时期村庄太小,曾与洼子村、老王村合并统称为洼子村,1964年建立村支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支部、全村人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1995年以后,又带领群众搞好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冬暖式大棚。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 |
铁匠村 |
铁 匠 村 据传,明朝初年该村先人由河北枣强迁居此地,命名为小冯家村。明朝永乐末年村里传染一种不知名的瘟疫,人畜皆传染,只有一个铁匠因打铁在外串乡谋生,幸免于难。瘟疫过后这位铁匠回到村里,重整家园,种植草木,改善生存环境,繁延生息,使该村绝处逢生。后来从枣强迁来几户鲁姓、栗姓人家,代代相传,后人便改村名为小铁匠村。该村位于垛石镇南0.5公里处,济阳第四中学坐落于村西侧。 该村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46年时任县大队副大队长的鲁庆德,先后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后来回到村里建立小队部、妇救会、农会。发展党员8名,建立党小组。陈传贞,1946年入伍,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解放南京和吴淞江等战役,解放后任宿松县县长。栗长星,1946年入伍,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和吴淞江战役,解放后任浙江省绍兴市教育局局长,交通航运局局长书记。陈树湖,1953年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后升为空军教官,转业后任济南市航运公司建委处处长。1956年村里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鲁庆德任社长。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加工和养殖业。经济收入提高,现在该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村民走上了富裕路,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 该村有多名学生考取大中专院校。曾被镇政府授于尊师重教先进村、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计划生育先进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
后刘村 |
后 刘 村 后刘村位于垛石镇偏西南3公里处,有171户,人口579人,耕地面积1249亩,党员13名。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杨刘孙3姓自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为刘定居最早,又住在村中间,家族兴旺,与前刘是两兄弟,取名后刘。现本村有刘、孙、杨、杜等姓。该村历史上交通便利,村西有从商河城直通济南府的公路。 后刘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7年本村村民孙德友参加革命工作,后来被敌人杀害,成为革命烈士。0党员杨星、赵刚住在本村,并发展了孙德禄、刘希亭为0党员。成立了村农会、救妇会。刘希亭任村长,杨春运任农会主任,孙德禄任委员,郭永兰任妇救会主任,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动员青年杨登科、刘春亭、孙延桐,参加抗日武装,后在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 该村重视党的组织建设,不断为党的队伍充实新鲜血液,从1998年以来发展年青党员5名,近几年大中专毕业生10人。村支部书记孙木海被选为县人大代表。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不断加强,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加工和养殖业。经济收入提高,村民走上了富裕路,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 |
前刘村 |
前 刘 村 前刘村位于垛石镇南3公里处,现有352户、1052口人,耕地面积1799亩,现有党员23人。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两位刘姓先人由河北枣强迁居此地,因两个刘家,前后村居住,所以起名前刘村。该村有刘、孟、朱、高王五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姓刘。该村1944年-—1958年归齐济县,1958年—1961年归临邑县,1961年以后归济阳县。 前刘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村在农业和工副业等方面得到较快的发展,2005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多元。村里有翻砂厂一家,建筑队三家并建立了集贸市场。铺上了柏油路,1995年被评为市级小康建设文明单位。 |
后王村 |
后 王 村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王氏先人王秋从枣强县迁此落户,无外姓人家迁入落户,故独王姓至今。后与原张庙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有了胥姓。 后王村地处垛石镇南6公里,历史上曾先后归齐河县、临邑县管辖, 1961年12月划入济阳县。该村现有村民163户,639人,耕地1224亩,党员18名。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近几年,蔬菜大棚和麦草运输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 1942年10月,王道德加入中国0,成为该村最早的党员。1943年5月建立第一个党支部,王为能任书记。1946年12月成立村农会,王为能任农会主任。 该村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0党员王道全、王延全、王道连在抗战时期壮烈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0党员王延山,1947年参军入伍,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解放南京、上海、福建等战斗。曾荣获过一等功一次。 |
方家村 |
方 家 村 方家村位于县城西北8公里处,东靠大寺河。据传,姓方人家先迁居此地,故取名方家村。随后徐、于、王、吴、马5姓来此居住。1806年由南大杨村杨停俭来此居住,后杨姓居多。 方家村现有住户118户,人口514人,党员16人,耕地面积985亩。 方家村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43年杨积禄第一个加入了中国0,1945年成立村政权,杨念银任村长,杨积禄担任农会主任,他们两人组织民兵。同还乡团两次交战,最后将还乡团赶出村外,保住了群众的生命与财产。1948年又成立村级党组织。建国以后,青年勇跃参军,杨积富现任浙江军区后勤部部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办起了木工组、被服厂、冰糕厂等企业,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 |
郭家村 |
郭 家 村 郭家村位于垛石镇东南3.5公里处,全村现有57户,219口人,605亩耕地,党员5名。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郭氏先人自河北枣强县迁入此地,因此命名郭家村。后又有高、张、周、卢、王、孔、李、田迁入。1944—1958年归齐济县,1959—1961年归临邑县,1961年以后归济阳县。 小郭村属于传统的农业村,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挥离造纸厂近的优势,大力发展麦草运输业,现已有十多辆运麦草车,人数达20多人,在外务工人数达100多人,同时发挥人少地多的优势大搞棉花种植,使村民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 |
洼子街村 |
洼 子 街 洼子街,位于垛石镇东南8公里处,现有151户,519口人,耕地面积971亩,党员18人。 据传,明永乐年间,陈、李2姓,从河北枣强县迁至此地。当时一片野草荒地,地势较洼,由此取名百草洼。后改名“白菜洼”,解放后简称洼子街。现有王、刘、石、张、高、曹、宋、金姓。 该村解放前曾是较大的集贸市场。经济比较发达,该村现有饭店5家、药铺12家、酒烟百货5家、铁匠3家、白铁匠1家、修理行业2家、肉食2家、糕点3家、白条、豆腐各2家、彩棚1家、蜡烛房2家、面食加工3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力发展大棚和养殖业,现有大棚40个,主要种植樱桃西红柿。现有养鸡大棚21个,存栏量4万多只。年人均收入3500元。 |
老王村 |
老 王 村 老王村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处,全村现有93户,342户人,935亩耕地,姓氏有王、刘、李、邱、郭、贾等姓。 据传,老王村是明朝永乐年间由河北枣强迁此落户,以姓命村为老王村。在明朝永乐年间一名-从此路过,取名叫小官庄村。老王村和小官庄村形成两个自然村,从1956年农业合作化以来两个自然村合为一个行政村统称老王村沿袭至今。1949年成立党支部。该村重视党组织建设。1949年成立党支部以来,不断充实新鲜血液,到目前为止,全村共有党员12名,两委班子团结稳定。 老王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力发展工副业,目前从事木材加工、建筑行业等有6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的有多人,村民走上了富裕路。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农业上从种到收实现了机械化,各农户电视、电话基本普及。 |
林家村 |
林 家 村 据传,林氏先人从河北省枣强县迁至此地,以姓命名为林家村。相传早年间谢氏先人自县城小邝家迁来,故本村有林、谢两姓。 该村位于垛石镇北2公里处,全村现有92户,人口358人,耕地面积712亩,党员13人 1945年谢洪喜在本村第一个入党。1956年,建立党组织,1961年,建立村政权,1962年,建立团组织。林其祥在战争年代壮烈牺牲,被追为烈士。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棉花种植得以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近几年该村又上了蔬菜大棚,年人均纯收入2578元,电脑、空调也走进了农家。 谢洪祥,曾是北京军区招待所团级干部;谢洪燕,曾为广东省公安厅正处级干部;林传义,曾任新-山子石油管理区人事部长;谢洪生,曾担任北京武警干修所所长,后转入-。 |
前赵村 |
前 赵 村 据传,明朝崇祯年间,张、骆两姓先后由枣强迁入此地落户。因建有土地庙,取名土地庙庄。赵氏家族先从牌坊赵(大赵)移居后赵。清朝乾隆年间,后赵村赵氏家族第七世,兄弟4人分居。老大、0留居后赵;老三、老四移居土地庙。后发展成一大家族,因在后赵的南面,故称前赵。现有赵、王、张、骆4姓。 该村地处垛石镇北3公里处,有110户,433人,耕地844亩。该村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44年,0地下党员王尔俊以前赵村小学为中心,联系校长王宜之、赵玉松,教员赵俊岭、赵玉祥等在这一带活动。赵俊岭、赵玉祥去陵县集训。1947年6月,吴延芳、王延芳、朱振合、李德英、方继兰、王耀清、韩富英、李仲兰8名妇女加入中国0。1947年8月建立村党支部,随即成立村公所、村农会、妇救会等组织。1947年春,该村成立民兵小队部,有民兵25人,有固定住所,晚上站岗放哨,联村拉联防。此后,又有31人应征入伍,45人参加革命工作。赵承宪在部队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该村十分注重党组织建设,现有党员22名。“两委”班子团结稳定,凝聚力强,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现村集体固定资产50多万元,先后荣获市、县级文明村、村庄规划建设先进单位、村镇建设明星村(省)、市级文明单位、市农村财务管理示范村、小康建设先进村、“五个好”村党支部、敬老模范单位、“平安济阳”建设先进基层单位、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单位、小康建设先进村、济南市民主法制示范村。本村有34人从事其他商业活动。现有樱桃西红柿大棚80个,人均纯收入4200元。 |
后赵村 |
后 赵 村 据传,明朝万历年间,由河北枣强迁来赵氏先人。先是在牌坊赵定居,后有一部分迁往北赵村,1953年改为后赵村。村内有一光绪年间立的庙碑,如今字迹依然清晰。该村原有十余姓,现在以赵、王、林3姓为主,赵姓最多。 该村地处垛石镇正北,现有144户,527口人,耕地1222亩,党员18人。早年王玉美、赵玉更等组成民间吕剧团,在乡间演出。 该村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44年,赵和新、赵奎武参加了抗日青年先锋队;1946年,王清池被还乡团杀害;赵西宝、林守和、王茂久、杨清山4人成为革命烈士。同时参军的还有赵玉堂、赵玉臣、赵春民等。赵云海曾担任淄博化纤公司董事长;杨赵军,博士学位,现任百事得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固定资产1000万元以上。 1945年赵和轩第一个加入0,1953年成立村党支部,赵文锦任书记。1954年成立农村合作社,1957年成立前锋农业高级社。1964年,成立民兵连,建立地方武装。 |
金王村 |
金 王 村 相传,有王氏先人从河北枣强迁往河东(今章丘、明水一带)路经此地,在此休息。其中一少年在大树下席地而睡,醒来后发现家人已走远,就在此处盖房落户,成家立业。数十年后,儿孙满堂,家丁兴旺。每当坐在树下乘凉时,就会因想起家人而失声痛哭。一次,有一神鸟从空中飞过,听到悲声低头下看,突然坠下掉在湾南边,神鸟的嘴颈插入地中,等神鸟把嘴从地中拔出后,已是奄奄一息,不久,便死了。而其嘴颈所插的坑成了一眼水井,其爪子变成了金耙尺,由此得名金杷尺王家。王氏家族从此更加兴旺发达。直到有一天,一南方风水先生把金杷尺偷走,王氏家族迷信说“没有金耙子,耧不来金银财宝”,故迁居到500米以外的东南方定居,并改村名为金王村。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了不少英雄儿女。1940年,王进忠在前赵(原土地庙村)参加了八路军,与日军周旋作战,多次负伤,在解放济南时身受重伤。解放后,曾任孙耿公社-,前楼片片长。王东江,在徐州战役中光荣牺牲,被追认为烈士;王少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潜伏在敌区三天三夜未动,脚被冻伤,成为战斗英雄。 该村位于垛石镇北4公里处,是传统农业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产业调整,新上几十个冬暖式樱桃西红柿大棚,水泥预制厂等民营小企业5家。 该村最早的党员王少华,1943年第一个入党。该村重视党组织建设,自1945年成立党组织以来,党政班子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表彰。 |
颜家村 |
阎 家 村 据传,明永乐二年,阎氏先人自河北省枣强县迁居此地。以姓命名为阎家村。随后,有姓张、李、潘的人迁居此地,本村以阎姓居多。 该村党组织活动较早,1940年6月李长泰加入中国0。1962年建立党支部,阎传德任第一任支部书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大搞产业结构调整,种植西瓜,搞高温大棚,向别的村输送技术员40多人,在村西发展西瓜批发市场一处。本村的蔬菜大拱棚发展迅速,目前已有30多个,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2005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 |
小开河村 |
小 开 河 村 小开河村位于县城西北14公里处。据传,明永乐年间李氏先人由河北枣强迁入此地落户,起名铁窗户李村。后因黄河决口在村西冲出一条绕村小河,故改名为小开河村。现全村有195户,761人,耕地面积1440亩,党员21人。 1938年冬,日军来小开河扫荡,打死两人,0妇女,无恶不作。日本鬼子的暴行激起李光嵩、李光周、李乃仁、王长贵、王吉海等热血青年的-。他们秘密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参加抗日活动,并于1943年加入党组织、成立党支部,李光嵩任支部书记。党支部建立以后,迅速发展到十几名党员,建立地方武装。随后该村就成立了区大队通讯站,成为地方干部的落脚点和驻地。因此,日伪军以及后来的还乡团多次派兵偷袭,勇敢的小开河村人奋勇还击,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于是,“铁打的小开河”被广为传诵。 建国后该村农业发展很快,群众生活不断提高。1992年种植杞柳,发展柳编制品。2006年利用林地优势种植蘑菇,均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该村先后被评为农业学大寨先进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文明建设先进村和“-”学习先进村。 该村现有大中专毕业生31人,2名在读博士。李吉乾现任济南市农业局局长。 |
姜家窑村 |
姜 家 窑 村 据传,清朝光绪年间,姜家窑村先人在此落户,因其村西有土坯窑,用于烧砖盖屋,所以起名姜家窑村。该村现有106户,431人,耕地面积735亩,党员9名。 该村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垛石镇西2.5公里处。主要姓氏有姜、王、戴、刘、石、杨、孙等姓。建国前该村表演的民间小戏、高跷队在当地很出名。1950年8月,该村姜金镇最早加入中国0,1954年2月成立党组织。 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蔬菜大棚种植业,年经济效益100万元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由于工作突出,该村先后被县、镇评为先进党支部、小康建设先进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
高屯村 |
高 屯 村 高屯村位于徒海河南岸,垛石镇西4公里处,全村现有213户、741口人、1278亩耕地,党员17名。姓氏有王、孙、林、杨、孟、张、纪、胡、袁9姓。 据传该村由河北枣强移民而来,村名的由来无历史记载,根据老人们介绍原村庙里有一口大钟,上有高氏之姓的记载,这可能就是最早居住在村内的姓氏。1960年之前因村内党员人数极少,与相邻三村合设一个党支部,由林道忠任村党支部书记。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农闲之余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加工和养殖业。经济收入提高,村民走上了富裕路,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 |
罗家码头村 |
¡¡¡¡ÂÞ ¼Ò Âë Í· ´å ¡¡¡¡ÂÞ¼ÒÂëÍ·´åλÓÚ¶âʯÕòÎ÷10¹«Àï´¦¡¢Í½º§ºÓÄϰ¶£¬È«´åÓÐ280»§£¬1128ÈË£¬¸ûµØÃæ»ý2138Ķ£¬µ³Ô±32ÈË¡£ÏÖÓг¡¢Áº¡¢ÕÅ¡¢Íõ¡¢º«¡¢ÁõµÈÐÕ¡£ ¡¡¡¡¾Ý´«£¬Ã÷³¯³Â²ÖƽÏÈÉúÀ´´Ë½¨´å²¢ÐÞ½¨Ñ§Ì㬵±Ê±ÂÞÐվӶ࣬¹Ê³ÆÂÞ¼ÒÂëÍ·£¬ÑØÓÃÖÁ½ñ¡£ ¡¡¡¡ÀúÊ·ÉϸßõΡ¢ÎèÁúʨ±È½Ï³öÃû¡£Ö÷ÒªÅ©ÌØ²úÓÐÖÐÒ©¡£¸Ã´åÓÐÒ»ÀúÊ·Ãûʤ¹Å¼£¡ª¡ª»¨Ô°¾®£¬Ïà´«ÓÉ³Â²ÖÆ½ÏÈÉúµÄµÜ×ÓÕÅð¢ÈôËù½¨¡£´Ë¾®Ë®¸ÊÌð£¬Äê¾Ã²»¿Ý£¬Ô¶½üÎÅÃû¡£ ¡¡¡¡1940Ä꣬ÈÕ¾üÔڸô彨Á¢¾Ýµã£¬1943Äê°Ë·¾üÓëÈÕ¾üÔÚ´ËÔø·¢Éú¼¤ÁÒÕ½¶·¡£1948Ä꣬ÕÅҫͤµÚÒ»¸ö¼ÓÈëÖйú0¡£½¨¹úºóÖØ½ÌÖ®·ç½¥ÐË£¬Àú½ì´óÖÐר±ÏÒµÉú30¶àÈË¡£ ¡¡¡¡¸Ã´åΪ´«Í³Å©Òµ´å£¬µ³µÄʮһ½ìÈýÖÐÈ«»áÒÔÀ´£¬ÈËÃǵľ¼ÃÒâʶ¼ÓÇ¿£¬ÓеijöÈ¥Îñ¹¤¡¢ÓеĸãÆðÁËÔËÊä¡¢¼Ó¹¤ºÍÑøÖ³Òµ¡£¾¼ÃÊÕÈëÌá¸ß£¬´åÃñ×ßÉÏÁ˸»Ô£Â·£¬Å©Òµ´ÓÊÕµ½ÖÖ»ù±¾ÊµÏÖÁË»úе»¯£¬¼ÒÀïÂòÉÏÁ˲ʵ硢±ùÏ䡢ϴÒ»ú¡¢¿Õµ÷£»½Î³µ¡¢µçÄÔÒ²½øÁ˼ÒÃÅ£¬È˾ù´¿ÊÕÈë´ïµ½ÁË3000¶àÔª¡£ ¡¡¡¡[¸ÐÐ»ÍøÓÑ"ÀÇ"·ÖÏí´ËÄÚÈÝ¡£] |
碱场官庄村 |
碱 场 官 庄 村 该村位于垛石镇西南4公里处,现有人口376人,耕地面积927亩,党员8人。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由唐、李、王3姓从河北枣强迁徙到此落户,取名碱场官庄。现有唐、李、王、张、程、黄、孟等姓。 该村于1948年建立党组织,最早入党的是赵怀其,1947年加入中国0。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加工和养殖业。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经济收入提高,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也进了家门,该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 |
刘道口村 |
刘 道 口 村 该村位于垛石镇西2公里,全村69户,243人,耕地面积545亩,现有党员11人。据传,清朝年间,就有了刘道口村,先人由河北枣强迁移而来,有周、孙、李、梁、王5姓组成,以周姓、孙姓居多。 该村最早入党的党员是周建军,1951年加入中国0。1953年成立党支部。在革命战争时期,刘金鹏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受到上级表彰,并被追认为烈士。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以小麦、玉米、棉花和蔬菜大棚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加工和养殖业。经济收入提高,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群众致富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 |
郭家屯村 |
郭 家 屯 村 郭家屯村位于垛石镇西8公里,全村现有138户,528人,耕地面积1132亩,党员12人。该村有柏、郭、宋、张等姓。 据传该村建于明朝年间,河北移民形成该村,因当时郭姓居多。所以称为郭家屯村,沿袭至今。 该村最早入党的是张大贵,于1944年10月加入中国0,该村1951年设立党支部。历史上高跷比较出名。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加工和养殖业。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经济收入提高,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该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元。 |
孙家村 |
孙 家 村 孙家村位于垛石镇西1公里处,现有146户,550人,耕地面积1057亩,党员15名。据传该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河北枣强移民而来,因当时孙姓居多,取名孙家。后来孙姓绝嗣,现有杜、范、王、李、赵、阎、于7姓。1950年8月,姜金镇最早加入中国0,1954年2月,该村成立党组织。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和苹果。豆腐制作比较出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农闲之余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豆腐加工。经济收入提高,村民走上了富裕路,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 |
范家村 |
范 家 村 据传说,范家村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范氏先人由河北枣强迁居此地,故名叫范家村。该村位于垛石镇西1公里处,现有范、梁、王和杨4姓。全村121户475人,耕地面积980亩,党员11人。该村杨宝太、范书生1944年入党,1949年成立党组织,并涌现出革命烈士范光义。建国后全村有17人考上大中专,有副科级以上干部5人。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农业以小麦和大棚蔬菜为主,范家豆腐很有名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加工和养殖业。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 |
支家村 |
支 家 村 该村位于垛石镇西南3公里处,现有185户650人,耕地面积1085亩,党员18人。据传,支家建村时只有支、刘、聂3姓,因支姓户数多,故命名支家村。 该村民间艺术有小迷戏。该村李延贵1939年5月加入中国0,后来李延温1940年入党,刘士会1945年入党。于1949年7月建立党组织。曾被评为县级文明村、农业生产先进村。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加工和养殖业。该村农业以小麦、玉米、果树和蔬菜大棚为主,红枣比较出名。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经济收入提高,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 |
西崔村 |
西 崔 村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有崔、徐、刘等几姓人家由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崔姓迁来较早,故取名小崔家。后崔姓绝嗣,其他姓氏迁入。数年后因该村位于垛石镇西2公里处,故取名西崔。现有徐、刘、王、杜、范、周等姓氏。范传武在攻打邹县战斗中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全村共有58户,212人,耕地面积195亩,党员7名。1950年,该村成立党组织。建国后该村重视人才,先后培养了13名大中专毕业生。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加工和养殖业,全村因土地较少,村民主要种植蔬菜大棚。经济收入提高,村民走上了富裕路,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 |
五里庙村 |
五 里 庙 村 五里庙村位于垛石桥村南2.5公里处,西临垛石河,村西有一条通往垛石桥村的南北大道,古人称之为“官道”。“官道”的旁边,有一座庙。据传从垛石桥到该村西头的庙整5华里,故叫做五里庙。 明洪武年间该村先人由河北枣强县迁居此地。现该村共有88户,333口人,耕地666亩,由孙、吴、刘、王、国5姓。 清代,该村村民国忠烈,国忠仁弟兄俩开了两家酿酒厂,并且在章丘老县城设有铺子,在当时是非常有名气的商人。国延庆是举人,精通书法,会计,双手打珠算,被称为才子。 该村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建国前有一位叫“安司令”的0员经常在这一带活动,并介绍该村的积极分子刘本星加入党组织。在刘本星的带动下,该村建立小队部、儿童团、妇救会、农会等组织。村民刘本光参加了县大队,抗日战争时期,在商桥的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被追认为烈士;村民刘成录、吴法宝在黄河岸边鹊山的一次对日战斗中,壮烈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种棉花。该村的棉花试验田是垛石公社的示范田,县里的模范推广点,多次受到上级政府的表彰。改革开放后,积极抓经济建设,种植经济作物,上了高温大棚;豆腐加工,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 |
马浪头村 |
马 浪 头 村 马浪头村位于济阳县城西北11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地处济阳、垛石、太平三镇交界处。现该村有人口860人,228户,耕地面积1730亩,党员21名。现有马、温、殷、徐、王、张等姓。该村曾被县政府命名为小康建设文明村。 据传元朝末年,该村由马家、杜家、张家3个相隔不到100米的自然村组成,村民都是由河北枣强移民聚居而形成的。到了清朝初期,又从济阳八里庄移来张氏三兄弟10余人,落户马家东头,后合并一村,取名马家。据传清朝中期,一位清朝二品大员私访路过马家,看到官道两旁村民都用木榔头砸坷垃觉得好奇,便取名马浪头村,一直沿用至今。 早在1942年,该村就成立了村农会。1942年春,上级派来一名联络员住村里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先后有张尔京、温元山、张宗先、殷凤鸾、殷凤跃、张承延、马公道、王维生、温大财等同志入党。同年十月,该村成立了全县第七个党小组。1948年夏天,党小组进行改选,张承延接任。同年建立区政府,区长是张本成,五区小队长张承延,同时兼任村小队部指导员(书记),这时区小队已公开活动,地方武装进一步加强,并配备了4挺机关枪、1门六0钢炮和10枝匣子枪,有力地保证了土改的顺利进行。 解放后,重教之风兴起,有历届大中专生20余人,留美博士2人,处级干部1人,科级干部6人。张俊之,曾任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张红梅、张旭颖,是留美博士生;张荣先,全国劳动模范;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农闲之余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加工和养殖业。经济收入提高,村民走上了富裕路,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 |
歇凉寺村 |
歇 凉 寺 村 据传,东汉时期刘秀巡防,路过此地,村北有一古寺,名曰龙门寺。刘秀在此休息,后村名改为歇凉寺,一直延续至今。目前,村北的龙门寺遗址是县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歇凉寺村曾划归临邑县管辖,1961年划归济阳。北与商河县交接,距垛石镇约5公里。村里有贾、戴、杨、王、费、齐、梁、赵8姓。 1942年,杨克明入党,1958年,与温桥合并建立党支部,戴传正任书记。1963年与温桥村分开后建立村支部。 现该村共有85户,357人,耕地1060亩,党员7人。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2000年后,该村大力推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以种植樱桃西红柿为主的高温大棚30多个。 |
建华村 |
建 华 村 建华村位于垛石镇西南,全村126户,442人,耕地面积951亩。姓氏有郭、洪、刘、魏、孙、秦、马。 相传,该村于明朝永乐十年由河北枣强移民聚居而成,原村名为赵博士店。1966年10月由人民公社指定改名为建华村。自1943年建立了党小组,现有党员11名。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大力发展大拱棚西瓜、大蒜产业和木材加工业。群众增收步伐明显加快,现全村有大棚150个,500多亩;种植大蒜420多亩,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2003年10月,该村被济南市委组织部授予“模范村委会”的光荣称号,并多次受到县委和镇党委的表彰。 |
小杨村 |
小 杨 村 小杨村位于垛石镇西南5公里处,全村82户,302人,耕地面积675亩,党员17人。姓氏有杨、范、王、董、阎、许、徐、陈等姓。 相传很早以前,该村因闹瘟疫成了无人区,从外地迁来一伙杨姓居民,因为人少所以起名小杨村。1958年曾归属临邑,1961年划归济阳县。 1947年该村成立党的地下组织,1948年建立党支部,由入党最早的徐玉洪任书记,徐希仁和韩庆云任委员。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加工和养殖业。经济收入提高,村民走上了富裕路,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 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大蒜种植业,面积300亩,大蒜为主要农特产。 |
范家屯村 |
范 家 屯 村 范家屯村位于垛石镇西南4公里,现有272户,1020人,党员16名。耕地面积2020亩。主要姓氏有范、张、蒋、邓。该村于明朝永乐五年建村,因范氏三兄弟来此居住故起名范家屯村,并沿用至今。 该村最早入党的党员是范书财、范书来、范德江等,1949年入党。该村于1949年建立党组织,分设两个党小组,组长分别是范书财和范书来。 建国后该村先后有3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有副科级以上干部10人。周国栋,四川万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新良,青岛第五人民医院医学教授。张玉宝,山东理工大学系党支部书记。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加工和养殖业。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800元。 |
大杨村 |
大 杨 村 大杨村位于垛石镇邢渡干以东,七七干以北,现有224户,756人,耕地面积1700亩,22名党员。村内有杨、于、郭、阎、李5姓。 该村原名许庙村,后杨氏村民增加改名大杨村。该村最早的党员是赵寿英,1946年加入中国0。建国后该村大中专毕业生有40余人,担任副科级以上的干部3人,杨相度曾任县政协副主席。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视野逐渐开阔,农闲之余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加工和养殖业,还有的搞起了大棚蔬菜种植。经济收入提高,村民走上了富裕路,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800多元。 |
老开河村 |
老 开 河 村 老开河村位于垛石镇七七干沟以北,邢渡干沟以东,现有124户,505人,耕地面积804亩,党员13名。建国以前由于该村李姓居民居多,所以叫西李庄,建国后改名老开河村。现村民有李、范两姓。该村最早入党的党员李京奎,1943年入党;1957年成立党组织。建国前后本村的“四平戏”颇有名气。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农闲之余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加工和养殖业。大蒜种植为主要特色,经济收入提高。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元。先后有3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 |
于良民村 |
于 良 民 村 据传,于良民村建于永乐年间,最早叫“四杨庄”,因村东头有四棵大杨树。后民国20年(1931年)改名于良民村。 该村坐落在济阳县城西北17.5公里,有张、王、李、赵、刘、邱、于、杨、杜、周、范11个姓氏,184户,586人,耕地面积1424亩,17名党员。 该村高跷、小迷戏比较有名;村东、西两头曾各有古庙一座,内有1.5米高的铁钟一座,钟声洪亮悦耳。 1945年,-兰加入中国0,1951年该村成立党组织。建国前有一名医王长乐;后随支前民工行医,曾荣立二等功。建国后该村先后培养大中专毕业生36人,其中李亮为博士后,出国进修。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加工和养殖业。经济收入提高,村民走上了富裕路,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 |
南杨沟村 |
南 杨 沟 村 南杨沟村地处垛石镇西12公里与太平镇交界处,现有206户700口人,耕地面积1391亩,现有13名党员。 据传永乐二年,杨氏先人迁移到此地,因村西有条白浪沟,因此命名为南杨沟。姓氏有杨、高、吴、庞、王、刘、张、胡、孙、李。高跷、小迷戏等民间艺术比较出名。本村人杨金林医术高明,素有“小神医”的美名。 解放战争时本村曾与还乡团发生战斗,杨悦龙等烈士惨遭杀害。1947年高吉业加入中国0,成为全村最早的党员。1949年,村里成立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经济,以种植小麦、花生等农作物为主,建国后培养了15名大中专毕业生,其中2人为副科级以上干部。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加工和养殖业。经济收入提高,村民走上了富裕路,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元。 |
老杨沟村 |
老 杨 沟 村 老杨沟位于垛石镇正西,与太平镇、新市镇搭界。姓氏有房、尹、李、刘、陈、张、朱、杨、董、王等姓。因村内杨姓迁来较早,在沟上修了一座桥叫杨家桥,所以起村名叫老杨沟。 该村现有280户,1052人,耕地面积2030亩,党员17人。1947年建立党小组。解放前该村因频遭战乱,特别是民国、抗日战争时期,村民人身和财产受到劫掠,民国年间遭土匪抢劫曾有32人失踪,72匹马丢失;抗战时期王化卿、王店奎被日军用刺刀杀死。同时也涌现出王瑞泽烈士一样的革命功臣,为解放新中国立下了功劳。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农闲之余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加工和养殖业。经济收入提高,村民走上了富裕路,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 |
垛石桥村 |
垛 石 桥 村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杜、卢、周3姓人家从河北枣强县迁入济阳县。在当时的黑虎口村落户,后来由于村东端有宏济寺,就把村名改为宏济寺村;后因该村位于东、西、南三方水流汇集处,因此又改村名为杜家水口街。乾隆年间,因在徒骇河上垛起一座石桥,民国初年又改名垛石桥,一直沿用至今。 垛石桥村现有农户293户,人口1265人,耕地1475亩,党员37名。村内有杜、卢、周、杨、冯、孙、栗、王、靳、李、赵、马等姓氏。 原来在村东端有宏济寺和观音寺各1座,原宏济寺在现东西大街西端中心,早年久废。寺内有古槐一株,至今还有。据考证,是唐槐,约1300余年,树洞内能容数人,树荫底下能坐10个班的学生. 该村有演练武术习俗,改革开放以来,以龙灯、机械旱船为主,每年元宵节期间,组织男女老少到各村演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充分发挥镇驻地优势,大力发展饮食、商业、屠宰、运输、加工、建筑等行业,从业户数200余户。其中木材加工厂8家,面粉厂1家。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 |
东宋屯村 |
东 宋 屯 村 东宋屯村位于徒骇河以南,与垛石桥村毗邻。现有168户,712人,姓氏有杨、董、杜等姓。 据传,该村于明朝永乐年间自枣强始迁至徒骇河以北杨家山,亦名杨家圈。后迁至徒骇河以南张官屯,即西宋屯。不久复迁至垛石桥杨家胡同,后又迁居于张家胡同以东,更名为东宋屯。自1949年设立党支部,现有党员12名。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该村发挥离城镇较近的优势,大力发展工副业。种植速生林、蔬菜大棚等。另有100余人在外务工、经商。农业实现了机械化,轿车、空调也进入了农家,该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 |
西宋屯村 |
西 宋 屯 村 宋朝年间,屯兵建立村庄,起初叫宋家屯,两庄屯兵,分为东宋屯,西宋屯。村名沿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本村位于济阳县城西北15公里,紧靠徒骇河南岸。 该村现有123户,465人,657亩耕地,党员13名。该村为传统农业村,以种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为主。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现有建筑材料批发城,化肥农药种子站,农机维修站,粮食收购站,副食品加工批发部,建筑队等20多家。260多人经商做买卖、进城打工,经济收入逐渐提高,生活条件逐步变好。农业从种到收实现了机械化,轿车、彩电、空调、冰箱也进了农家。 |
里仁村 |
里 仁 村 里仁村位于县城西北18公里处,现有361户,1260人,耕地面积3579亩。党员26名。该村有杨、李、周、王、梁、石、片、谭、张、姚、艾、许、傅、刘、孔、段、胡、冯、林、唐、卢21个姓氏。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李氏数户由河北枣强迁徙落户,因官方组织而来,故取名“大官庄”,又因李氏迁来较早,故称“李仁官庄”。后来,根据《论语》中“里仁”一词。又取名“里仁官庄”沿用至今,简称里仁村。 1930年,为抗击土匪的骚扰和伤害,该村成立了“红枪会”,由80多人组成,多次与土匪奋战,以“淮里洼之战”最为惨烈,双方死伤多人。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侵入该村,村民许冠水被杀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8人牺牲,被评为烈士。1 945年,刘怀恩加入中国0,同年任村党组织和村农会负责人。 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产品有苹果、玉米、小麦。近几年来,该村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以西红柿为主的大棚蔬菜产业。目前该村有西红柿大棚80多个。经济收入提高,村民走上了富裕路,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村里新修了柏油路,通上了自来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1以来先后被市、县授予“文明村”、“敬老模范单位”和“人民调解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全福庄村 |
全 福 庄 村 据传,明洪武年间,一姓初的人家从河北枣强迁居此处,因一片杨树林,故取名杨树林村。距今约100年前,因杨树林村不好听,羊能把杨树林啃光,后改为全富庄。1959年与白杨店分开,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村。全村共有黄、刘、侯、王、周、梁、裴、李、初、郑10姓,其中以黄、侯、刘居多。全村共有人口302人、80户,耕地面积726亩。 1945年周传福入伍,随部队南下,不久加入中国0。解放上海后,留职上海,后任师级干部。黄连波,1996年研究生毕业后,留美学习,现定居美国。李运东,2002年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副行长。 该村为传统的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充分落实,先后建立冬暖式大棚40多个,专业麦草运输户50多户。生产的樱桃西红柿在济南、滨州等地很受欢迎。2002年投资40余万元在全村铺设了水泥混凝土公路。村内有100多人长年在外打工,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该村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2005年,该村投资30多万元铺设了柏油路。 |
小辛庄村 |
小 辛 庄 村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先人自河北省枣强县迁至此地落户。初时因人口少,且新迁,取名小新庄。后因村西1公里处有一刘家窑,因避讳“火烧薪”不吉利,故更名小辛庄。 小辛庄村东临大寺河,西距省道248线3公里,南距县城10公里,北距徒骇河5公里。现村内共有80户,306人,耕地920亩,党员7名。村内有王、李、邢、牛、孔5姓。1947年属马良赵区,1953年属曲堤区,先后属田家乡,王集乡,高家乡,1965年6月改属索庙公社;1984年撤社改乡,归索庙乡。2001年合并归属垛石镇至今。 1955年,李跃亭加入中国0,建立党支部,1956年,党的武装组织在村内建立。 该村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2000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13个,该村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 建国后,该村先后考取大中专毕业生10余人。其中博士生1人。 |
安子坡村 |
安 子 坡 村 安子坡位于县城北12公里处,离省道248线1公里。属垛石镇。全村185户,811口人,耕地1647亩,党员16名。 据传,二百多年前,在村北有一个小庙,叫安子庙,先后有安、张、杨3姓人家在庙中居住,因此取名为安子庄。随后,徐姓从济宁搬来定居。刘姓从曲堤街来此安家。再后来,王、高、赵、姚几姓来此定居。因当时此地附近没有村庄,遂改名为安子坡。现以刘姓居多。 1947年,村民高洪岭、赵乐顺入伍,在战斗中光荣牺牲。1948年,高庆海为村内第一名党员,同年,该村成立党组织。刘法武、赵永耀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王庆吉回到本村。 刘法武后又参加了海军。解放后,他陪同-总理视察中国领海,离休时为16级干部。 赵永耀离休时为15级干部。 解放前期,该村就成立了民兵小队部,村农会、妇救会。建国初期,党员人数已发展到了8人。1951年初,全村不足400口人,先后有4人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4年,该村率先成立初级社,后又联合邻村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村内养殖业发展迅速,好多农户办起了庭院养殖厂, 2000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20个,2005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 |
茌家村 |
茌 家 村 茌家村位于济阳县城北30公里处,东临大寺河。现有70户,人口266人,耕地面积620亩。村内的姓氏主要有:李、陈、高。 据传,在明永乐年间,刘氏家族迁入后,随后垛石码头陈姓迁入。李姓是由本镇李洪亭迁入。 本村党组织活动较早,1953年7月,本村陈法明第一个加入中国0。本村的李来云较早的参加革命工作,最后升任师长。1971建立党支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2001年该村新上冬暖式高温蔬菜大棚20个,所产的蔬菜远销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产品品质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2005年该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 |
贺铺村 |
贺 铺 村 本村位于济阳县北部20公里处,全村100户、390人,耕地面积870亩。主要姓氏有:王、尚、高、苏等。 据传,明朝永乐二年,从黄河以南茂李庄移民至此,原本有贺姓人家,人丁兴旺,占本村人口的多数,在外称大贺家铺。后来家道中落,此姓绝嗣。 本村的刘凤黄、尚文明于1946年加入中国0,并于1948年成立了党支部,当时有党员6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2002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新上大棚20多个,群众收入得到不断提高;该村从事个体工商和在外打工的人员较多,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该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 |
李洪亭村 |
李 洪 亭 村 李洪亭村位于济阳县北20公里。全村现有182户,672人,耕地面积1496亩。姓氏主要有:李、赵、周、董、王、高、卜、安、郭。 据传,明永乐二年建村,从黄河以南茂李庄移民到此。周氏家族居多,从前叫李府庭村。传说,李洪亭是个名气很大、威望很高的人,故以后改名为李洪亭村。1955年全村有8个互助组,后成立3个初级社,到1957年与大庙李、安子坡村合并为高级社。 1950年,该村建立党小组,当时有0员3名,1959年建立党支部,现有党员15名。 解放前,村里经济文化落后。老私塾先生李尚清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先生。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经济、文化逐渐提高。现在大、中专毕业生4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8名。李美德在上海空军学院教研室负责人;李宽福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后转业到贵州省林业局为局级干部;李怀玺任聊城市电业局副局级;周德祯在新汶煤矿任环保局局级干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村内养殖业发展迅速,有2个户养猪存栏量达到160头。2000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13个,2005年该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
大庙李村 |
大 庙 李 村 据说,明朝永乐年间,李氏先人自河北省枣强县迁来,该处有一座比较大的庙,又因李姓人较多,故取名大庙李村。其中,村东小杜家村隶属大庙李村管理。现村中以李、张、杜、潘、陈、高等姓居多。 1946年秋,0党员曹全德在这一带秘密活动,先后发展了李怀信、李孟行、李怀清、李三元、潘其良、李成思、李省三、李成信、杨照英、李如海等入党。到建国前,已有党员10多人,1958年该村建立了党支部。参军的进步青年有10多名,其中李成忠同志参加了抗美援朝,退伍后于1959年担任本村的支部书记。1966年修建村小学。1974年,在村内成立了联中。1978年该村修建了扬水站,使全村2000多亩耕地都能浇上黄河水。1980年,该村通了电,村里办起了窑场、面粉厂,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解放汽车。1999年在新的村委会领导下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建冬暖式高温大棚100余个,户户装上了电话。2004年,村里修建的柏油马路,该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 大庙李村人才辈出,大中专毕业生有30多人。副科级以上的干部6人。 20世纪30年代,该村的鼓子秧歌,曾多次参加过市、县演出,并受到好评,1996年获济南市民间艺术表演二等奖。 |
王安村 |
王 安 村 王安村位于县城北20公里处 ,现有80户,326人,耕地885亩。姓氏有王、孙、魏、俎、李、张、史7姓。 据传,明末清初,该村先人从河北枣强县迁移至此,因姓王的迁入最早,人最多,因此命名为王家村,后成王安村。 清朝末年间,该村有黄沙会组织,多唱五音戏,在四里八乡很有名。1946年,孙兆德、王丕友、李振山3人加入中国0,1953年成立民兵连,1958年,成立党支部。因村小、人口少,与小齐村合为一个行政村,共同成立一个党支部。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1980年又自设党支部,现有党员7人。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力发展种植业。近几年,又积极响应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发展樱桃西红柿大棚60多个,养鸡大户3家,农业种植实现了机械化。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多元。 |
小齐村 |
小 齐 村 据传,明朝永乐二年,有齐、刘、魏、郑、高5姓人家来自河北省枣强县,落户此地后取名辛庄,由于本村土地很洼,于是向南搬迁1公里,建设了新的村庄,取名叫小辛庄。1979年,生产责任制后,由于和南小辛庄同名,后又改为小齐村。 该村距离县城16公里,北距徒骇河2公里,西与省道248县距1公里。全村39户,138人,耕地面积415亩。该村共有党员5名,1959年,小齐、王安2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党支部,魏同河任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兴修水利,改良盐碱土地,打机井3眼,全村的耕地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村内养殖业发展迅速,有2个养猪专业户,存栏量达到160头。2000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13个,该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 |
新官屯村 |
新 官 屯 村 据传,该村于明永乐年间由河北枣强迁入,村东有个小城,因此取名“西关村”,建国初期改为“辛官屯村”,后改为“新官屯”。村内主要有张、樊、娄、孙、宋、唐、郑8姓。 宗少城,1949年加入中国0,1961年建立党支部,娄德同为村内第一任支部书记,村内共有党员16名。该村位于县城西北部,省道249线南侧,现有123户、417人,耕地面积1124亩。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外出务工60余人,个体工商业户20多家,村支部带领全村群众于2005年投资30多万元,在村里村外铺设了柏油路。该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 |
王洼村 |
王 洼 村 王洼村位于济阳县城西北5公里处,省道248线贯穿全村。全村现有51户、201人,耕地面积282亩。姓氏主要有徐、王、袁、张、阎、田、皮、杨、李等姓。 据传,该村于清朝年间,由城关镇洼里王村分出两部分,一部分迁往稍门徐家湾,一部分迁入王洼,因姓王的比较多,故起名叫“王洼”。清朝末年,姓阎的从店子西阎村迁入王洼村,姓车的从章丘市黄河镇四官庄迁入王洼村,姓皮的是1949年从单县迁入。 阎圣宝于1955年入伍,1956年加入中国0,1957年回到王洼村。当时村里只有他一名党员,组织关系跟随大官庄村支部。1967年王洼村建立支部,阎圣宝任支部书记,现有党员13名。 该村为传统的农业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蔬菜大棚为农业主体,户均1个大棚,该村发挥离县城较近的优势,新上挖土机4辆,拉土车8辆,工商业户20余家,电脑、轿车、空调等进入农家。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500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
北辛村 |
北 辛 村 明朝永乐年间,该村先人从河北枣强县迁至此地,因村子南北长,故起名南北辛村,后改为北辛村。村内有张、王、李、周、刘、毛6姓。 该村地处垛石镇北3公里处,全村100户,338口人,耕地720亩。现有党员10人。 1943年2月,秦成起最早加入中国0;1949年,成立第一个党支部,刘充文任书记;同年,建立村政权和武装组织. 齐秀英是当时女党员之一。 2001年以后,村里先后通上了电话,修上了柏油路,2006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多元。 |
白杨店村 |
白 杨 店 村 据传,该村是明朝年间自河北省枣强迁居此地,一户陈姓人家开店,旁边有三棵大杨树,故起名白杨店村。村内有王、高、牟、徐、刘、陈、崔、马、白、董、李、赵等姓氏,其中王、高姓居多。 白杨店村在县城西北10公里处,现有376户、1070人,耕地面积1963亩。该村党的早期活动较早,1947年有王乃然、王乃良、王建喜、万景兴一块加入中国0。相传济阳县私塾先生张稷若在本村教学,现有祠堂一处在村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麦草运输业,现村内已有专业运输大户200多户。2002年全村投资50万元,修建了环村公路,2004年修建办公室一处,村级办公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该村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
小王村 |
小 王 村 据传,明朝永乐二年,王氏先人自河北省枣强县迁来此地,以姓命名为小王家。随后,有张、高姓先人迁来本村。本村以姓张居多。 该村党的活动较早,1950年6月,本村的高继岭第一个加入中国0。1964年该村建立村党支部,高继岭任本村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 该村位于济阳县最北端,与曲堤魏铺为邻。本村共有80户、320人,耕地面积750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2002年开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全村已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40多个,种植的樱桃西红柿远销各大城市,群众的收入得到明显的提高,该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 解放后,历届大、中专毕业生有30多名。副科级以上的干部13人。其中,张端坤现任青岛市残联主席。 |
江屯村 |
江 屯 村 据传,明朝年间该村由河北枣强迁居此地,迁入最早的人家姓秦。该村现有人口1100人,280户,耕地面积2805亩。 该村江振国于1948年加入中国0。1953年成立党支部,支部书记王庆禄。目前该村党员已经发展到29人。 该村为传统的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充分得到落实,先后建立冬暖式大棚70多个,专业麦草运输户180多户。生产的樱桃西红柿在济南、滨州等地小有名气。本村王健泉同志历任济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副书记、县人大主任。村内有100多人长年在外打工,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该村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村内铺设了柏油路,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
大官庄村 |
大 官 庄 据传,明永乐年间该村由河北枣强迁居此地,建村起名刘庄村。1671年,刘氏从河北省任邱县香成铺迁入刘庄村,以后刘氏人口旺盛,盼望有人做大官,就把刘庄改为大官庄。村内有刘、杨、王、高、曹5姓,其中以刘姓居多。 大官庄距县城7公里,紧邻省道248线。全村共有131户、469人,耕地面积1150亩。该村党的活动较早,1958年9月村民刘之森加入中国0,1961年该村设立党支部,刘之森任村支部书记。该村为传统的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得到落实,先后建立冬暖式大棚45个,生产的樱桃西红柿在济南、滨州等地小有名气。2002年投资40余万元在全村铺设了水泥混凝土公路。村内有100多人长年在外打工,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该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
马良赵村 |
马 良 赵 村 马良赵村位于济阳县城西北8公里处,隶属垛石镇。全村现有204户、720人,耕地面积1545亩。据传,明洪武年间,马、良、赵氏先人,由河北枣强迁居此地,故命名为马良赵村。 该村第一个党员王传礼于1947年加入中国0,1959年成立村支部,王宗成任该村第一任支部书记。 该村为传统的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充分落实,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先后建立冬暖式大棚70多个。生产的樱桃西红柿在济南、滨州等地很受欢迎。该村的西瓜大棚更是远近闻名。村内有100多人长年在外打工,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该村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内铺设了柏油路,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该村先后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村。 |
柳家村 |
柳 家 村 据传,该村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枣强迁居此地,最早一户人家姓柳,得名柳家。现村内有许、李、董、马、高5个姓氏,其中以许、李姓居多。 该村距济阳县城9公里,省道248线东侧。全村共有78户、314人,耕地面积895亩。党的活动在该村开展较早,许连成于1945年加入中国0,张近苍、江文风、谢甲田、李绪田于1947年7月加入中国0。该村于1956年成立村党支部,江文风任支部书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2000年,该村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新建高温蔬菜大棚40个,生产的樱桃西红柿远销各大城市。2005年投资20万元,铺设了村级公路。该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 |
石墓田村 |
石 墓 田 村 据传,在明朝永乐年间,王、张、高、刘4姓由河北枣强迁此落户。因村址选在一个淤积的河道上,取村名叫河间里,后因有一杨姓大户在村东南角建一座大坟,并有专人看管,坟前有石猪、石羊、石和尚等,整个坟场占地面积很大,因此改名石墓田。 该村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47年党组织就在本村发展党员,成立农会。高敦宝被选为农会主席,党小组组长由刘振邦担任。1949年初,本村十几名青年应征入伍,直接开赴前线参加了解放战争。其中尹丙路在南下到四川洪源县时,留在地方,任县林业局长,后任该县县长到退休。张传俊在解放江苏省时,壮烈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该村位于省道248线东侧,现有110户,耕地1000多亩。村庄规划从70年代就已经开始,本村建房整齐,街道宽阔。该村为传统的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充分落实。先后建立冬暖式大棚40多个,生产的樱桃西红柿在济南、滨州等地小有名气。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内铺设了柏油路,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该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同时该村村风淳朴,村民互相团结,尊老爱幼,遵纪守法,蔚然成风。 |
裴铺村 |
裴 铺 村 据传,裴姓先人于明末天启年间由河北省枣强迁居此地,以姓氏命村名,因此得名裴铺。 该村距济阳县城9公里,省道249线北侧,村内有邢、高、邱、刘、韩、房、孟8个姓氏,其中以邢、高、邱居多。该村现有人口538人、142户,耕地面积1189亩耕地。 该村党的活动较早,陈进德于1944年就秘密加入了中国0。1953年该村设立党支部,邢长宗任支部书记。 该村是传统的农业村,改革开放后,该村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现有蔬菜高温大棚40余个,主要是樱桃西红柿、和西红柿两个品种。该村的麦草运输业发展迅速,现有麦草运输专业户60多家,极大的带动该村的经济发展,2005年该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该村十分重视教育工作,近年来先后考出21名大专生、15名中专生。2005年,该村筹集30万元资金,铺设了柏油路。 |
东索庙村 |
东 索 庙 村 东索庙村位于济阳县西北10公里处,隶属垛石镇,全村现有217户、817人,耕地面积1417亩。据传,明朝永乐年间,索庙最早的人家为索姓和门姓,故村名为“索门村”,后因东、中、西各有大庙,分为东索庙、中索庙、西索庙。 该村的徐潘林1947年加入中国0,1949年该村成立党小组,1956年建立党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徐金明。 该村为传统的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先后建立了冬暖式蔬菜大棚120余个,主要生产西红柿、樱桃西红柿等,村民依靠种植大棚蔬菜走上了致富之路,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2005年,投资30余万元,铺设了村级公路,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
中索庙村 |
中 索 庙 村 据传,在明永乐年间,索、门二姓由河北枣强迁入此处落户,因此取名叫索门。据说在村东、中、西3处建庙。从此,索门便叫成了索家庙。 该村具有光荣的革命史,1946年党组织就在此地活动,发展党员建立农会,董占文、董占明、董占军、刘明德、马训福先后入党。董占明选为党小组长,张兴业选为农会主任。1947年有7名同志应征入伍,随军南下。王安福、马光明,分别在1948年和1949年牺牲,被追认为烈士,其中杨金友留当地工作,曾任广西南宁市-长;董立忠曾任陕西省煤炭厅厅长。 该村位于县城西北12公里处,248线从村中穿过,现有农户171户,人口676人,耕地1012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发展农业,本地主要生产玉米、小麦。在2001年,建起了103个高温蔬菜大棚,所产樱桃西红柿优质可口,远销北京、天津、济南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群众的收入得到明显提高,该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 |
西索村 |
西 索 村 索庙原名索门,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村庄。据传说,隋唐时代大兴佛教,到处修建寺庙。索门村子的西头、中间和东头,各建起了大庙和关帝庙,并且香火旺盛,索门叫成了索庙。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从河北枣强迁来大批移民。本村的主要姓氏有:夏、路、高、苗、安、李、刘、董、赵、韩、傅、尹、曹、任、邱、马、王、陈、崔、周、阎。其中崔姓是解放前入住的,周、邱、阎是解放后新迁入的居民。 该村在县城偏北约10公里,省道248线西侧,先后划归稍门区、垛石镇管辖。现全村共有321户、1179人,耕地面积2825人。 索庙村,分为东索、西索,是因为索庙是远近闻名的大集市。住在西头的李姓、夏姓与住在东头的张姓争夺集市贸易的财利而分的。1930—1936年之间,西索分成了中西两部分,因此有了西索庙、中索庙、东索庙。西索庙简称西索。 1946年,西索建立了党的组织,陈仲奎、李德福是最早的党员,陈仲奎是党小组长。1949年被选为南下干部,后来在浙江战役中牺牲。本村有50多人大中专毕业,其中阎中恒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江西大学副教授、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馆长,现任江西省档案馆馆长,正厅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索村大力发展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大棚西红柿是名优特产,远销北京、天津、济南等地。部分村民兼营建筑、服装、货运、商业服务、木材加工、房屋装饰等行业,农民收入迅速增长,2005年人均纯收入4000—6000元。 |
尚坊村 |
尚 坊 村 据传,该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该村地处省道248线西侧,全村共247户,人口1301人,耕地面积3400亩,是一个传统的以农为本的村庄。该村10年内有26人考上了大、中专学校。 该村马重明1947年加入中国0,并于同年建立党支部,马重明任该村第一任村支部书记。目前该村共有党员33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充分落实,先后建立冬暖式大棚70多个,生产的樱桃西红柿销往济南、滨洲等地。村内有100多人长年在外打工,专业运输车辆70多辆。该村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内铺设了柏油路,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
田屯村 |
田 屯 村 据传,明朝末年,孟、陈、杜、金姓由河北枣强迁至此地,取名前车头。后同田屯、西头、小陈家3个自然村,合并为田屯。村内有孟、陈、王、杜、张、金、寇、薛、肖、高、杨、于、李、侯、戴、戈、白、卢、冷、韩等20姓。以孟、金、王、陈居多。现有274户,968人,耕地面积2769亩。 该村党的活动比较早,1938年孟先尚加入中国0,1939年戈茂岭入党。1952年该村成立党支部,戈茂岭任该村第一任村支部书记,目前该村已发展党员21名。 该村为传统的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村积极响应上级党委的号召,大力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冬暖式高温蔬菜大棚为突破,现已发展大棚80多个,麦草运输专业户80余户,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该村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近几年该村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大中专毕业生已经达30多人。 |
小李村 |
小 李 村 据传,明永乐年间,该村由河北枣强迁移此地,因全村都姓李,故起名小李村。除一户姓田的从商河迁来,一户姓王的从济阳镇洼里王搬来定居亲戚家,其余全姓李。该村位于县城西北部9公里处,现有人口547人,127户,耕地面积925亩。 该村的党组织活动较早,1947年,该村李同圣加入中国0。李富贵、李茂先、李四喜、李延春等人于1948年加入党组织。1956年该村建立党支部,李茂林担任村支部书记。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村内的麦草运输业户达到100多家,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该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是远近闻名的麦草运输专业村。该村村风文明,教育成绩突出,各类大中专毕业生有20多人。村西有一处文化遗址,据传是明朝修建的一座寺院,已被济南市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周沙窝村 |
周 沙 窝 村 明朝永乐年间,周氏先人从河北枣强县迁至此地,名周家沙窝村。相传还有孙姓迁居此地,后孙姓人家乏嗣绝,全村独姓至今。 周家沙窝村位于临枣路以南、徒骇河以北。2004年全村132户,550口人,耕地884亩,党员15名。该村为传统农业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从种到收实现了机械化,全村户户安装了电话,1989年修建了村庄小学,搞了村庄规划,通上电,2004年村里村外铺上了柏油路。 历届大中专毕业生达20多名。其中博士后一名。 该村多次被评为县级文明村、五好村、小康建设先进村,党支部多次受到县委和镇党委的表彰。 |
坡杨村 |
坡 杨 村 据传,明代一户姓杨的人家,由现在的姜集娄子杨村迁来,在漫坡里 建房居住,由此取名坡杨村。该村距济阳县城12公里,共有106户、415人,耕地面积1109亩。村内的主要姓氏有杨、李、王三姓,以杨居多。 该村于1952年建立党支部,杨同亭为第一任支部书记, 加入党组织最早的是1947年的李玉山、王庆湖、杨振伟,目前全村共有党员17人。 该村为传统的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得到落实,先后建立冬暖式大棚80多个,生产的樱桃西红柿在济南、滨州等地小有名气。2002年投资30余万元在全村铺设了水泥混凝土公路。本村的杨同兴曾任济南机床一厂副厂长;杨好良曾任禹城民政局局长。近年来,该村共有24名学生考取了大中专。村内有100多人长年在外打工,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该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 |
东太平村 |
东 太 平 村 该村位于垛石镇西北,该村先人由河北枣强移居此地,有20余姓,现以武、谢、朱、满4姓为多。村民和睦相处,因而得名为太平庄子。到1961年分为两个大队(东太平和西太平)。 现有102户,360人,耕地1319亩,农业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 抗日战争年代,该村曾两次大参军,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革命烈士有朱炳灿、刘德亮、朱振东、谢洪训、谢洪江、苗士德等。 1936年5月,谢荣义、梁建平、张先祥、刘传斌、最先加入中国0;1944—1947年成立了小队部、儿童团、妇救会、姊妹团;1958年成立党支部,现有党员11名。 解放后,该村相继有8名青年男女毕业于各类大中专院校。谢荣义,1960年任济阳县县委书记;谢洪奎曾任汉江市副市长;刘传斌,1959年到1983年在新疆担任县委书记。 |
西太平村 |
西 太 平 村 据传,明朝末年该村由河北枣强迁来。1961年以前,与东太平统称为太平庄子。1961年分开后,称为西太平。现有武、许、满、邰、孟、张、高、刘、牛、于、王、李、杨共13姓氏。 抗战期间,武加昌被日军烧死;梁为、陈光明被日军用刀砍死。1950年成立村党支部。 西太平村现有142户,581口人,党员13名,耕地1635亩。该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从事二、三产业的群众逐年增多,全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人均纯收入2800元。 |
东屯村 |
东 屯 村 该村位于县城西北22公里处。据传,先人由河北枣强县迁移至此,姓氏有高、宋、周3姓。后有名-路过此地,故取名朱官屯。后又称为东屯。姓氏有高、周、宋、罗、李、信、马。 1946年建立村农会,1946年11月,建立村小队部。高文青,1947年2月加入中国0,1966年7月1日建立村党支部。2004年以来新发展党员3名。村两委班子团结稳定,凝聚力强,集体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壮大,先后被市、县评为先进党组织,文明村、五好村、计划生育先进村。 该村十分注重教育,建国后,全村先后有20余人参加国家党政机关工作,近年来,对被高校录取的学生村里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 该村现有108户,480口人,党员11人,耕地1023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全村通上了柏油路,户户装上了电话,并设有集贸市场和商业街,从事建筑业、小商品零售业、副食、五金门市及批发行业的人员占全村总人口的46%。人均年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全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
西屯村 |
西 屯 村 西屯村地处济阳县邢家渡引黄渠东侧,与新市镇董家村隔河相望。据传说,明朝末年,刘氏先人从河北枣强县迁移至此落户。后来李氏、晏氏、张氏、江氏、陈氏搬迁至此。渐渐形成了现在的村落。 该村现有120户,503人,党员18人,耕地1000亩。是传统农业村,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 1946年8月,张清贵第一个加入中国0,同年10月,村农会建立;1949年11月建立党支部;1965年3月,村民兵连建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大力发展棉花种植,群众经济收入有了较大提高。1987年,建起了十多个高温蔬菜大棚。种有黄瓜、西红柿、樱桃西红柿、辣椒等。2006年,全村群众都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 村两委班子十分注重教育事业。凡村内被高校录取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村委的经济补贴。1993年,该村被评为县先进党支部。 |
仝家村 |
茌 家 村 茌家村位于济阳县城北30公里处,东临大寺河。现有70户,人口266人,耕地面积620亩。村内的姓氏主要有:李、陈、高。 据传,在明永乐年间,刘氏家族迁入后,随后垛石码头陈姓迁入。李姓是由本镇李洪亭迁入。 本村党组织活动较早,1953年7月,本村陈法明第一个加入中国0。本村的李来云较早的参加革命工作,最后升任师长。1971建立党支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2001年该村新上冬暖式高温蔬菜大棚20个,所产的蔬菜远销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产品品质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2005年该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 |
前楼村 |
前 楼 村 据传,明洪武年间,周大公从河北枣强一带迁至此地居住。因此地有一古石,故取名太古石村。随后,又有王、张、马、程4姓人家迁来居住。周姓人家盖了一座祠堂(形制像楼),所以周家祠堂也叫周家楼。因为北邻村也有周姓人家盖起了祠堂,所以改称为周家前楼,沿用至今。现该村有周、王、马3姓,周姓居多。该村位于徒骇河北岸,紧靠省道249线。 该村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战时期,先后有周传军、周师坤、周建东、周传学等4名烈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解放战争时期,周传伦、周师仲、周师强、周哲南等人在战斗中牺牲。被追认为烈士。1947年,该村一次有36人参军入伍。 周士忠是本村第一位党员,于1947年入党。 1949年,建立儿童团、妇救会; 1960年建立村级行政组织;1966年建立民兵组织。 该村现有185户人家,712口人,耕地1456亩。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建国以来,村委会着力发展本村经济,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元。 该村曾获县级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村等荣誉称号,多次得到县、镇党委、政府的表彰。 |
桥杨村 |
桥 杨 村 据传说,早年该村以杨姓为主,因该村位于原徒骇河垛石大桥北首,故人们称为桥北头杨家。后又有齐、周姓迁来居住。现有齐、周、杨3姓。村名也由原来的桥北头杨家简化为桥杨,沿用至今。 该村位于徒骇河北岸,南邻省道249线。现村内有114户,460口人,耕地989亩。 抗战期间,齐俊修、齐俊祥等人入伍,参加抗日战争并多次负伤。1937年冬,日军在该村烧毁了部分房屋,杀死了齐树堂、齐兰亭、齐俊生等人,并抢走了猪、牛、羊、粮食等物。 齐志福是本村的第一位党员,于1964年入党,1960年建立民兵连; 1970年建立党支部,现有党员14人。 建国后,有11人毕业于各大中专院校,副科级以上干部2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有多人从事运输、建筑、经商等行业。村内先后通上柏油路、建立了卫生室。2005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 |
逯家村 |
茌 家 村 茌家村位于济阳县城北30公里处,东临大寺河。现有70户,人口266人,耕地面积620亩。村内的姓氏主要有:李、陈、高。 据传,在明永乐年间,刘氏家族迁入后,随后垛石码头陈姓迁入。李姓是由本镇李洪亭迁入。 本村党组织活动较早,1953年7月,本村陈法明第一个加入中国0。本村的李来云较早的参加革命工作,最后升任师长。1971建立党支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2001年该村新上冬暖式高温蔬菜大棚20个,所产的蔬菜远销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产品品质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2005年该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 |
杜庙村 |
杜 庙 村 永乐年间,杜氏先人自河北枣强迁至此地,以姓命名杜家庄。此后,张、韩、路、常4姓人家迁来。 杜庙村位于临枣路以北1公里处。2004年全村67户,265人。耕地730亩。人均耕地2.2亩,党员10名。1941年3月,张连英首先加入中国0,1949年,全村5名党员成立党支部。后建过农会、妇救会、小队部。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家通电,农业种植基本实现机械化。如今,全村户户又通上了电话,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 |
后楼村 |
后 楼 村 据传,明永乐年间有一周姓人氏从河北省枣强县迁至此地,取名立井村。后来,因建起两层小楼,更名为周家后楼村。后来简称后楼村。姓氏有周、张、盛、王、刘、齐、孙。 后楼村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处,全村现有180户,640人,耕地1500余亩,人均2.34亩。 1937年冬,周建昌和周传元在济阳被日军打死,周建礼在本村被鬼子活活烧死。周建人、周庆路被追认为烈士。后楼村最早的党员周师泉,于1944年加入中国0,同年,该村成立党小组,1945年建立第一个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6名。 据史料记载,后楼在民国前共有4名进士,最早的是周耀德,曾入翰林院;其次是周成民,曾任湖北道台。张兆臣、张范东都曾在山西任职。民国26年,周成民-嫡孙周建昌曾捐资整修垛石完小,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同年,又捐资修建垛石老桥。 后楼村曾是济阳县政府、垛石区委的驻地。 建国以后,该村先后有十几名青年男女毕业于各类高等院校,副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10人。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近几年来,青年以外出务工为主,2005年人均纯收入2400元左右。 |
胡贤村 |
胡 贤 村 胡贤建于唐代初期,原名叫胡阎家,姓胡和姓阎的两大家,后来由于姓阎的绝嗣,又改名为胡贤家。 胡贤位于索庙的东部,白杨店村的西部,北邻小新庄,南接田家村,大寺河把胡贤分为两半。 胡贤村曾属过济阳县曲堤区、索庙公社、索庙乡、垛石镇。 胡贤村现有286户,1196人。党员27名。耕地2646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2005年人均收入3780元。 恢复高考后,先后毕业的大学生25人,其中,在读博士张洪波。 |
冷家村 |
冷 家 村 据传,明永乐年间,该村先人自-县迁此落户,原来有冷、赵两姓,故名冷赵村。1992年,分为冷家村与小赵家村。 该村位于徒骇河岸边,距县城15公里。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现37户,136人,耕地208.5亩,党员8名。1954年6月,赵善元第一个入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从事二、三产业的群众逐年增多,全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种植基本实现机械化。全村户户又通上了电话。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100元。 |
阎家村 |
阎 家 村 据传,明永乐二年,阎氏先人自河北省枣强县迁居此地。以姓命名为阎家村。随后,有姓张、李、潘的人迁居此地,本村以阎姓居多。 该村党组织活动较早,1940年6月李长泰加入中国0。1962年建立党支部,阎传德任第一任支部书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大搞产业结构调整,种植西瓜,搞高温大棚,向别的村输送技术员40多人,在村西发展西瓜批发市场一处。本村的蔬菜大拱棚发展迅速,目前已有30多个,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2005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 |
南玉皇庙村 |
南 玉 皇 庙 村 据传,玉皇庙村原名周家村,明朝永乐年间从河北省枣强迁来,与垛石镇前楼周家系一嫡亲。传说,明朝有位皇帝南巡时,在此住下。后来有人在他休息的地方盖起了一座庙,从此就改为玉皇庙。 该村以周姓人家为最多,后来又有刘姓人家从河东蜗牛山迁来,故现有周、刘二姓。该村位于省道249线以南,徒骇河以北。现有118户,人口415人,耕地724亩,党员11人。周兄林是该村第一位党员,于1942年3月入党。该村1949年建立党组织。1976年,在支部书记周建柱的带领下,经过全村人的努力,架起了高压线,户户通上了电灯。2004年又投资10多万元在村里铺上了柏油路,家家装上了电话。2005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 |
小赵村 |
小 赵 村 据传,小赵村原名福音赵家,明末清初,从济阳县城关赵胡村迁来,因与冷家村都是小村,又为邻村,故合并为冷赵。1992年,又分开,取名小赵村。 赵怀文,1948年3月最早加入中国0;1949年6月,成立村党支部,同年建立村政权组织及武装组织。1947年,赵善哲在解放战争中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该村位于徒骇河以北,南邻省道249线,与垛石镇仅一河之隔。现有56户,203人,党员19人。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户户通上了电,安装了电话。随着务工经商人员的不断增多,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现人年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上。 |
玉皇庙村 |
玉 皇 庙 村 玉皇庙村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处徒骇诃南岸,省道248线以西。全村现有315户,1187人,2703亩耕地,党员30名。姓氏有辛、王、董、魏、张、刘、崔、景、陈、侯、贾、焦、阎、仁、白等姓。 据传,明永乐初年由河北枣强等地移民迁居而形成杂姓自然村。因靠徒骇河,地势偏低,村民盖了座洪庙,以寄托上天保佑来预防自然灾害。后又陆续盖了官爷庙、浆水庙,庙内有玉皇大帝泥塑像,故名玉皇庙。 该村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45年0就在此一带秘密活动。次年先后发展董树楼、辛风奇、王立功入党,并成立了农会、妇救会。后又发展辛云茂入党,1946年至1948年两年,先后有14名青年应征入伍,并直接开赴前线。王长礼在淮海战役壮烈牺牲,景道三在抗美援朝时光荣牺牲。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菜园子”远近闻名,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以来,率先上了140个蔬菜大棚。成立了一支建筑队,有300多人常年在外务工经商。该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建国以来有大、中专毕业生46名,其中,博士生2名,硕士生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9名。 |
米桥村 |
米 桥 村 米桥村位于济阳城北18公里处,北靠徒骇河。现有162户、626口人,耕地面积815亩。村内的主要姓氏有:李、孙、张、王、孟、辛、董、贺、曹等9姓,其中李姓居多。 据传,该村因姓米的在徒骇河上建了一座桥,为此把李家、曹家、尚家3个自然村起名为米桥村。1958年本村的李其功就加入了中国0。1962年村内成立党支部,李春才担任该村的第一任支部书记。 该村为传统的农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建立了60多个冬暖式高温蔬菜大棚,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全村从事运输、建筑的人员达5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员有100多人,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人们走向了致富的道路。该村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先后有14人考入国家各类大中专院校。 |
太平官庄村 |
太 平 官 庄 该村位于省道248线西侧,现有147户、505口人,耕地面积960亩。姓氏主要有:赵、刘、王、李、齐、杜、马、白、周、宋、辛、张、柳、方等14姓。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自河北省枣强县数十户人家迁徙于此。当时,由于姓氏较为复杂,亦无固定村名,后官方整理地方志,由于此地杂姓较多,民风淳朴,和平相处,于是就命名为太平官庄。 1942年3月,该村村民赵文田秘密加入中国0,成为该村第一名党员。后发展村民周氏与其子周振起为0党员,并于1955年建立本村第一个党支部,赵文田任支部书记。当时党员只有3人,至今已经发展到16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1984年,选举党员齐俊荣为本村支部书记,克服种种困难,四处筹集资金为全村通上了农用电。1993年,对村庄进行了规划,解决了“乱扒乱盖”的现象。2000年,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上大棚32个。2004年,该村抓住“村村通”公路的大好时机,对全村的主要街道全部进行了硬化,改变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落后面貌。同时,带动了该村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该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 |
马家村 |
马 家 村 马家村位于徒骇河南岸,距离县城20公里,东临省道248线,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全村现有87户,329人,耕地面积666亩。村内的姓氏有赵、王、张姓。 据传,明永乐年间,马姓祖先自河北枣强迁徙于此定居,世代相处。以马姓命名为“马家村”,一直沿用至今。 1947年,村民王云生、赵玉起秘密加入中国0,成为本村最早的党员。当年秋,村民王耀生、赵玉山、赵玉营受上级党组织的安排,去禹城看押-俘虏,表现优秀,被批准加入党组织,回村后于同年成立本村党支部。由赵玉起任党支部书记,当时共有党员4名,至今发展到党员8名,预备党员2名。 该村以农业为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以种植蔬菜见长。2001年,赵礼田任党支部书记后,积极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修建高温蔬菜大棚17个,引导群众逐步走上致富之路。2004年,该村经过多方筹集资金,对全村的主要街道进行了硬化。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 |
商桥村 |
商 桥 村 商桥村位于济阳县北部,徒骇河南面。据传,本村有个姓商的大户,为了方便群众过河,在村西头的徒骇河上修了一座桥,故村名为商桥。全村现有148户,547人,耕地面积1055亩。姓氏主要有刘、夏、王、孙等。据传,明朝永乐年间,由河北枣强一带迁居此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大力发展农业种植。从2000年开始,发展冬暖式高温蔬菜大棚80个,农民人均蔬菜收入可达到4000多元。2004年多方筹资,硬化了村里的道路。 该村党组织发展较早,1954年10月,村民刘兴海加入中国0。1964年该村成立党支部,现村内党员12人。 解放后,该村十分重视教育发展。1951年建成商桥小学,1965年,又建起商桥中学。历届大、中专毕业生达40人。其中,副县级2人,刘续田曾任济阳县检察院院长;夏长支,任渤海钻井有限公司经理。 |
董家村 |
董 家 村 据传,明末清初,董家人自河北枣强一带迁至落户,取名董家村,时隔不久,鲁氏三兄弟自济阳东关也迁至本村。为此董家村以董、鲁二大姓为主。后来陆续有魏、李、孙等姓氏迁来居住。 该村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解放战争打响后,以鲁善成、鲁庆恩为代表,入伍当兵,战死沙场。建国后,该村建立了党支部,成立了初级社、互助组,全村人口400人左右。后来又成立了人民公社。 该村党员13人,村里人口500人,耕地面积700亩。积极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发展高温蔬菜大棚80多个。建立了村办小学,发展教育。目前已有大学生5人,中专生8人。村内铺设了柏油公路,家家安装了电话,购买了彩电、三轮车、汽车等,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明显的提高,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 董家村的鼓子秧歌、花棍表演每年都在县组织的文化汇演中得到名次,受到全县人民的好评。 |
窦家村 |
茌 家 村 茌家村位于济阳县城北30公里处,东临大寺河。现有70户,人口266人,耕地面积620亩。村内的姓氏主要有:李、陈、高。 据传,在明永乐年间,刘氏家族迁入后,随后垛石码头陈姓迁入。李姓是由本镇李洪亭迁入。 本村党组织活动较早,1953年7月,本村陈法明第一个加入中国0。本村的李来云较早的参加革命工作,最后升任师长。1971建立党支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2001年该村新上冬暖式高温蔬菜大棚20个,所产的蔬菜远销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产品品质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2005年该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 |
高家村 |
高 家 村 据传,明朝永乐二年,姓高的先人,自河北枣强县迁至此地。随后,姓赵、王、魏、刁的先人也迁至此地,以姓氏命名为高家村。 全村现有110户、485人,耕地面积860亩。该村党组织活动较早,1927年,该村的高继合便加入中国0。1950年该村建立党支部,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为高尚启。 该村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内养殖业发展迅速,有2个户养猪存栏量达到160头。2000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13个,该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 该村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历届大、中专毕业生达40多名。 |
温桥村 |
温 桥 村 据传,明永乐年间由河北枣强迁移至此,开始称为南小庄。民国初年,改名为温桥村。1958年曾划归临邑县,1961年回归济阳。现该村有温、刘、韩、王、贾5姓。 该村地处济阳、商河、临邑3县交界处。现有85户,331人,耕地1190亩,党员11名。温连成是本村的第一位党员,于1947年入党。1958年与歇凉寺村合并成立党支部,1961年分开,温大江任村支部书记。 近几年来,村里先后铺设了柏油路,实现了电话户户通,并且先后荣获县棉花生产先进单位,村办企业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
大赵村 |
大 赵 村 据传,明永乐年间,赵、王二姓人家自-县迁此落户,取村名赵王二庄,曾改为牌坊赵,后又改为大赵村。现有赵、高、韩、李、齐、董6姓。 该村位于徒骇河北岸,县城西北15公里处,水源丰富。全村297户,1041人,耕地1576.5亩,现有22名党员。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特产“大赵柿子”以个大味甜著称,成为该村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1946年9月高传娥加入中国0,同年成立党组织,韩贯武任书记。抗战期间,高传忠、韩贯江、韩福义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被追为烈士。 解放后,该村特别重视教育,历届大中专毕业生达40多名,其中,名牌高校毕业生达19人。目前,全村在外工作人员达50多人,其中副科级以上9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