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东省 >>济南 >> 历城区 >> 柳埠街道 >> 大会村

大会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大会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会村简介

  柳埠镇大会村位于镇政府东北3.5公里处。有480户,1517口人。
  明洪武年间,韩、王二姓迁居于此建村。因地处四角嘴山南麓,有5条土岭延伸到这里,谓之“五龙聚会”而得名“大会里庄”。明崇祯《历城县志》记为“锦阳川路,会里”,清乾隆《历城县志》记为“东南乡仙台六,会里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为“终宫乡仙台六,会里庄”。1958年后改称为“大会村”。
  红玉杏,又名“御杏”。因集中产于柳埠镇大会村,俗称“大会杏”。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武帝时期大会村就开始栽培“红玉杏”,已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当时被作为贡品,汉武帝食用后曾誉为“杏中佳品”,故又称“汉武帝杏”。红玉杏果实最大可达150克,果肉及果皮均为橘红色,肉厚质细,不粘核,甜酸可口,除含较多的糖分和有机酸外,还富含胡萝卜素、核黄素、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多种氨基酸类,是鲜食和加工兼用的优良品种。其药用价值也较高,有补脑润肺、止咳平喘的功效。杏仁还是一种高热量、高蛋白的食品,对生长期的孩童和体质虚弱的人特别有益。古人曾赞誉:“一碗琼浆真适口,香甜莫比杏仁茶。”
  柳埠大会村为红玉杏的原产地,1987年被农业部定为“名优特”品种,是山东省出口杏的主要栽培品种,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  信息来源:东莞市人民政府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70112015 250000 0531 查看 大会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会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大会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泥淤泉村

  柳埠镇泥淤泉村位于历城区柳埠镇西南7.5公里处。全村414户,1202人。   在唐代,村以“泥淤泉”而得名。传说,其泉常被山洪所冲泥沙淤塞,建村后曾多次开挖而复涌,故称其为泥淤泉。清乾隆《历城县志》记为“泥淤泉”。所在村的名字原来也叫印度村,后随泉名改变,村名也改为泥淤泉村。   印度泉的传说。据泥淤泉村80多岁以上老人讲,此泉有个感人的故事。传说在唐朝末年,从印度来了9位高僧,准备在这里传播佛学。他们见这里山清水秀,便住下来讲经传法。但意想不到的是,此地连续3年大旱,庄稼树木全部枯死,到处是被饿死者的尸体,不少村民背井离乡。9位高僧看到这种情景十分难受,决心要拯救这里的百姓。首先解决水的问题,在没有掘井器具的情况下,他们决定牺牲自己,用头掘井。他们察看好了水源后,九位高僧逐一用头撞地,相继而死。第九位高僧撞地后,果然撞出一股清泉。泊泊泉水流进了农家,庄稼复活了,树木冒出了新芽,外出村民陆续返回故里。但普救众生的九位高僧却永远辞别了人世。村民含泪在泉边掩埋了高僧的尸体,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为纪念九位高僧,在该泉的西北50米处建起了一座庙宇,起名“九圣堂”。至今庙宇的遗迹犹在。   泥淤泉村有一株高大粗壮的古槐树,胸围2.8米,高30多米,树干洞穴累累,人称“唐槐”。古槐枝干已经枯落,主干顶端却又长出旺盛的新枝。古槐旁边5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品”字型泉池,最深一处达10米,池中泉水哗哗有声。这就是当年的“印度泉”。泉水涌出后分为两股,一股流向东南,一股流向西北,有时明渠流淌,有时潜入地下。弯弯曲曲流过街巷,流过村民门口,到处可见落差水和小石桥,一派江南水乡景象。村民们用泉水洗衣、做饭、浇灌田园,尽得其便,自称“赛江南”。此泉为2004年新命名的济南72名泉之一。  信息来源:东莞市人民政府  

突泉村

  柳埠镇突泉村位于镇西北4.5公里处,锦阳川北岸。突泉村680户,2348人。村中有古名泉突泉,有唐代石刻造像皇姑庵遗址。突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记》均有著录。   突泉村在唐代称突泉。俗称都泉庄,以泉而得名。村内唐开元五年(717年)立皇姑庵塔、长庆二年(822年)立八楞碑,皆有突泉之名。相传,突泉建村早于皇姑庵塔。明崇祯《历城县志》记为“都泉”,清乾隆《历城县志》记为“突泉庄”。   突泉在突泉村的中部。泉池1米见方,深约7米,以乱石砌成。池水澄澈甘美,四季涌流不断。水经池壁石洞暗渠向东再折向南流,至街旁注入明渠西流,形成渠抱溪绕之势,最后汇入锦阳川。在该泉旁边,唐朝时期曾建有皇姑庵,庵内有石塔。1972年已迁至四门塔处,现尚有横卧的石质八楞经幢两块。旧时这里有突泉庙,庙前有大戏台。每逢庙会,四乡八邻的村民都来看戏。   突泉泉水旺盛,两股泉水喷着白色水花,明渠像小河一样流淌。当地传说此水会“泛盘子”。过去四乡八邻娶媳妇人家请客,如果需用盘子、碗,就来泉边烧香叩头。随着泉水翻涌,瓷盘和碗就浮出水面。村民们用完后也都自觉地如数归还。后来,一位贪心财主知道此事,一心想把这些盘子占为己有。但财主无子,便心生一计,对外人撒谎找了儿子,近期要娶儿媳,装模做样求神灵帮忙。如愿以偿后,财主则不再归还。正当财主为自己的妙计暗暗得意时,突然他的宅院发生了火灾,火势猛烈。村民认为大火解恨,财主眼睁睁看着豪宅化成灰烬。但突泉再也不泛盘子了。   突泉又名都泉,曾列为济南72名泉。泉水势大,水从池中涌出,成凸起状,后人以其状,沿称为“突泉”,此泉不仅可以供人畜饮用,还能灌溉农田,被村民誉为“宝泉”,现列为2004年新命名的济南72名泉之一。  信息来源:东莞市人民政府  

黄巢村

  柳埠镇黄巢村位于镇西南9公里处,座落在泰山背后的重山峻岭之中。全村303户,1081人。   黄巢村是为纪念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而命名的。根据历史文献和实地考查证明,这里是黄巢屯兵作战和殉难的地方。唐代曾称大黄草峪。俗称黄草庄。相传,黄巢起义大军曾在此驻军打仗,战败后,人民为纪念他,将大黄草峪改名为“黄巢”。《旧唐书.列传》载黄巢于唐中和二年(882年)退出长安,转战山东泰山北麓大黄草谷。后遭唐兵追袭,起义军战败。明崇祯《历城县志》记为“锦阳川路,黄草”,清乾隆《历城县志》记为“东南乡仙台六,黄草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为“终宫乡仙台六,黄草庄”。以上县志中称“黄草”,而不称“黄巢”,受传统历史观影响。但当地民间口语相传,称黄巢村为“黄巢”,沿至今日。   据新旧《唐书》和《历城县志》记载:黄巢于乾符二年(875年)率众起义,转战大江南北,号称冲天大将军。中和元年(880年)攻占唐都长安,称帝,国号大齐。中和二年退出长安,中和四年东进泰山之阴黄草谷一带安营扎寨。因唐军追击,义军在黄巢村北“交战岭”与唐军决战,但终因寡不敌众,激战中全部壮烈牺牲。无奈之际,黄巢命外甥林言斩其头降唐,伺机东山再起。林言不忍心,黄巢立即自剔。林言只得割其头颅,投降唐将尚让。尚让却以“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为罪名割了林言的头,自己去请功去了。   黄巢村原名“黄草谷”,(今黄巢村内“三官庙”碑文可证)从这里仍能找到黄巢起义军驻扎和作战的遗迹。如车子峪、菜峪、裁缝峪等地,分别是义军存放战车、种菜和制作军服的地方;饮马湾、旗杆窝等地,分别是起义军饮马和竖大旗的地方;村内三官庙是黄巢屯兵的大本营;“交战岭”和“死人沟”是起义军与唐军作战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地方。“死人沟”原名“虎狼谷”,是黄巢殉难所在地。据传当时黄巢在村内大财主杜庆江宅院里安的“金銮殿”。黄巢村还曾经保存过黄巢的一面大旗,旧时每逢大旱,村民们便打出来求雨。可惜这面大旗在“文革”期间失踪了。黄巢村作为黄巢农民起义遗址,1989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有关黄巢起义军的民间传说丰富。   黄巢在村内三官庙考虑作战计划时,被一簇酸枣针挂住了战袍,他说了一句,“不长枣针不行吗?”从此这簇酸枣树就真的不长针了。黄巢村东南角一个小胡同口,有块像牛的石头,人称“卧牛石”。卧牛石蜷身而卧,头向南,背光滑平整,尾安静地绕在身边,唯独没有牛角。相传义军在村内驻扎时,有位小伙子早上牵着9头牛去山上放牧,傍晚回来时竟成了10头。而多出来的这头牛,体格健壮、毛色光亮、双角有力。村民们便认为这是一头“神牛”。后义军与唐兵在交战岭展开激战,这头神牛挺着利剑似的牛角冲入敌阵,被唐兵将领砍掉了一只角。黄巢兵败以后,神牛冲着“死人谷”方向哀嚎三天三夜后,化作了一头石牛。   今村东的黄巢水库像一条巨龙,村民俗称“龙潭”。传说当年唐兵把义军逼得无路可退时,龙潭里的水神便化作美女来到兵营。唐兵看到美女,纷纷追赶起来,当追到龙潭边时,见美女站在水中招手,唐兵便一个个向水中跳去。结果大批唐兵淹死在龙潭里。黄巢村北有座高山,山顶上突兀而起一个圆丘,俗称“和尚帽子山”。传说当年黄巢率领义军来到今柳埠村西南,一座山势陡峭,山顶平坦的地方。因山上没有水源,黄巢为此焦虑。一天,营门外有神通寺朗月和尚求见。黄巢请他进帐,讨教灭唐大计。僧人告别时,拍着黄巢肩头说:“将军拔山擎鼎,文韬武略,何愁大事不成!”。时黄巢顿觉一股神奇力量传到自己身上,就攥起拳头使劲一伸,竟将身边悬崖打出一个洞,泉水从洞内哗哗流出。平坦的山顶上也长出一个两丈多高、几丈方圆,像和尚帽子似的大石丘,营帐被托在了石丘上。石丘四周如刀削斧剁一般陡峭,只有皱折处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下。黄巢决定在此竖旗招兵,将写有“黄”字的大旗插在石丘顶上,义军很快聚集了数千人马。如今,山顶的圆丘上还留有茶碗口粗的石洞,俗称“旗杆窝”。山顶泉水汇成的水湾,今已滴水全无。当地仍称“饮马湾”,此处还有宽阔、平整的“跑马场”等。   今柳埠一带,端午节这天家家都在门前插艾蒿,这一习俗也与黄巢义军有关。当年黄巢带领义军举旗造反,观音菩萨知道后,为检验黄巢是否滥杀无辜,就变成80多岁的老妇,肩背大孩子,手领小孩子,出现在黄巢必经的山路上。黄巢在马上见妇人挡道,便下马问明情由。老妇人说:“肩上背的是自己孩子,手里领的是别人孩子。你若杀我,必先杀死我的孩子,而别人孩子可乘机逃走啊!”黄巢一听恍然大悟,跪在老妇人面前发誓:“黄某举旗造反,是为推翻黑暗统治,决不会滥杀无辜!”说罢从身边拔起一把艾蒿交给老妇人道:“明天一早插在自己大门上,我的将士不会动你一根毫毛。”观音菩萨将黄巢的诺言告诉了附近贫苦百姓。端午节这天,百姓们家家门前都插了艾蒿。举事的义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而住在豪华宅院中的土豪劣绅们则不知此事,义军则毫不留情。插艾蒿的习俗遂流传至今。  信息来源:东莞市人民政府  

大会村

  柳埠镇大会村位于镇政府东北3.5公里处。有480户,1517口人。   明洪武年间,韩、王二姓迁居于此建村。因地处四角嘴山南麓,有5条土岭延伸到这里,谓之“五龙聚会”而得名“大会里庄”。明崇祯《历城县志》记为“锦阳川路,会里”,清乾隆《历城县志》记为“东南乡仙台六,会里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为“终宫乡仙台六,会里庄”。1958年后改称为“大会村”。   红玉杏,又名“御杏”。因集中产于柳埠镇大会村,俗称“大会杏”。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武帝时期大会村就开始栽培“红玉杏”,已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当时被作为贡品,汉武帝食用后曾誉为“杏中佳品”,故又称“汉武帝杏”。红玉杏果实最大可达150克,果肉及果皮均为橘红色,肉厚质细,不粘核,甜酸可口,除含较多的糖分和有机酸外,还富含胡萝卜素、核黄素、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多种氨基酸类,是鲜食和加工兼用的优良品种。其药用价值也较高,有补脑润肺、止咳平喘的功效。杏仁还是一种高热量、高蛋白的食品,对生长期的孩童和体质虚弱的人特别有益。古人曾赞誉:“一碗琼浆真适口,香甜莫比杏仁茶。”   柳埠大会村为红玉杏的原产地,1987年被农业部定为“名优特”品种,是山东省出口杏的主要栽培品种,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  信息来源:东莞市人民政府  


大会村特产大全




大会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