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漳州 >> 东山县 >> 樟塘镇 >> 后马村

后马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后马村谷歌卫星地图)


后马村简介

  后马村
   (Hou Ma Cun)
   名称来历 古称后马鞍,建国后改今名。
   行政隶属 湖时属诏安县五都四图樟塘保后马鞍村;民国时属东山县中兴镇马鞍保;建国后属三区古马(合古港)乡;1959年属康美公社古马大队;1966年独立为后马大队;1984年属樟塘乡后马村;1993年属樟塘镇后马村。
   位置交通 后马村位于东山岛北部。原交通闭塞,建国后有建一条公路从村前通过。现新建一条1.4公里水泥路从村内通前马村至疏港公路。
   面积人口 全村面积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0亩,山林面积300亩。有157户,637多人,3个村民小组,党员32人(正式党员30人,预备党员2人)。
   劳力资源 全村青壮年劳动力386人,其中男劳动力208人,女劳动力178人。近年来,全村在县、镇的带动下,努力将人才向外输出,水产品加工厂、芦笋加工厂、海魁水产、顺发水产品加工厂、恒兴箱包等都有该村工人,各家各户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县有名的打工村。
   经济社会 该村是传统农业村,特色物品众多,近海渔类资源、养殖品种丰富、林果业发达,其中:果树面积400亩,户均2亩以上,年产龙眼、柑桔等水果70吨;猪存栏400头,出栏300头,兔子存栏120头,出栏65头;虾池鲍鱼养殖2户,42亩;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4家。
   基础设施 近年来,后马村加快了村道路硬化的铺设及环境卫生改造建设步伐,投资13.5多万元建成的饮水工程已正式投入使用。积极落实农村改厕项目,已完成80户。全村自来水用户100%,农网改造100%,电视收视覆盖率98%以上,全村60%的人都用上手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撤并后留下的后马小学教学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旅游景点 本村辖区拥有始建于南宗时期的南正院景区,该院历史悠久,明末清初成为南少林与天地会在东山岛的秘密活动场所,历来是海峡两岸、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的朝拜、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目前,南正院滨海旅游综合体项目正积极在谈,力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626101 363000 -- 查看 后马村谷歌卫星地图

后马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后马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后马村

  后马村    (Hou Ma Cun)    名称来历 古称后马鞍,建国后改今名。    行政隶属 湖时属诏安县五都四图樟塘保后马鞍村;民国时属东山县中兴镇马鞍保;建国后属三区古马(合古港)乡;1959年属康美公社古马大队;1966年独立为后马大队;1984年属樟塘乡后马村;1993年属樟塘镇后马村。    位置交通 后马村位于东山岛北部。原交通闭塞,建国后有建一条公路从村前通过。现新建一条1.4公里水泥路从村内通前马村至疏港公路。    面积人口 全村面积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0亩,山林面积300亩。有157户,637多人,3个村民小组,党员32人(正式党员30人,预备党员2人)。    劳力资源 全村青壮年劳动力386人,其中男劳动力208人,女劳动力178人。近年来,全村在县、镇的带动下,努力将人才向外输出,水产品加工厂、芦笋加工厂、海魁水产、顺发水产品加工厂、恒兴箱包等都有该村工人,各家各户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县有名的打工村。    经济社会 该村是传统农业村,特色物品众多,近海渔类资源、养殖品种丰富、林果业发达,其中:果树面积400亩,户均2亩以上,年产龙眼、柑桔等水果70吨;猪存栏400头,出栏300头,兔子存栏120头,出栏65头;虾池鲍鱼养殖2户,42亩;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4家。    基础设施 近年来,后马村加快了村道路硬化的铺设及环境卫生改造建设步伐,投资13.5多万元建成的饮水工程已正式投入使用。积极落实农村改厕项目,已完成80户。全村自来水用户100%,农网改造100%,电视收视覆盖率98%以上,全村60%的人都用上手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撤并后留下的后马小学教学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旅游景点 本村辖区拥有始建于南宗时期的南正院景区,该院历史悠久,明末清初成为南少林与天地会在东山岛的秘密活动场所,历来是海峡两岸、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的朝拜、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目前,南正院滨海旅游综合体项目正积极在谈,力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前马村

  前马村    (Qian Ma Cun)    名称来历 古称马鞍村,建国后改今名。    行政隶属 清时属诏安县五都四图张塘保前马鞍村;民国时属东山县中兴镇马鞍保;建国后属三区古马(合古港)乡;1959年属康美公社古马大队;1961年独立为大队,属樟塘公社;1984年属樟塘乡前马村;1993年属樟塘镇前马村。    位置交通 边邻开发区,疏港公路横穿前马村前,推进前马的土地资源利用率,为前马成为东山新区土地资源的储备库,为中心县城的后花园提供契机。    面积人口 全村面积0.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2亩,山林面积480亩。有167户,644多人,3个村民小组,党员42人(正式党员39人,预备党员2人)。    劳力资源 全村青壮年劳动力432人,村民主要靠到附近的工厂打工收入。    经济社会 全村有水果(龙眼)面积达150亩。    基础设施 近年来,该村从家园清洁入手,积极推动旧村改造,已拆除旱厕40间,旧民房14间。建有灯光球场、两个健身场所、3个停车处,形成环村道路,设有村级卫生所1所,农家书屋1间,鼓乐队1支。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撤并后留下的前马小学教学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南埔村

  名称来历 明末清初,南埔先祖从福建兴化府前来开基,村建于草埔之南,故名。    行政隶属 清时属诏安县五图南埭保;民国属东山县复兴乡;建国后属二区湖南乡;1959年属康美公社南埔大队;1961年属樟塘公社南埔大队;1984年属樟塘乡南埔村;1993年属樟塘镇南埔村。    历史人文 1931年,新加坡侨胞谢联棠(1888-1974年)在家乡创办“南埔南薰小学”,师资经费全由他负责。建国后他仍常寄款资助办学。被乡人称为“东山之陈嘉庚”。    面积人口 全村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0亩,山林面积180亩。南埔村含翁山、新厝、后岭、大石四个自然村,有380户,1597多人,10个村民小组,党员79人。    位置交通 南埔村位于东山岛东南部,是县城西埔镇至铜陵镇的中心处,西铜公路从村边通过,村内也建了村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劳力资源 全村主要青壮年劳动力1064人,以从事养殖业、旅游服务业居多。    经济社会 南埔村南面有著名的金銮湾景区,上世纪90年代就形成了东圣宾馆、金銮湾大酒店、省安度假中心等星级酒店群体,近几年,又有庄园、马里兰高星级酒店落户并快速推进建设,现在有中信康复理疗项目落户。辖区内欧凯金属、恒兴箱包公司等已成为东山的行业龙头企业。    基础设施 教育方面,有明德小学1所,幼儿园1间;卫生保障方面,设有村级卫生所1所;文化设施方面,拥有篮球场2个,鼓乐队1支,农家书屋1间。   

南山村

  行政隶属 清时属诏安县五都三图康罗保南山村;民国时属东山县中兴镇南港保(南山和西港村合);建国后属三区南湖乡(与下湖、岭下合);1951年属樟塘公社南湖乡;1959年属康美公社南湖大队;1961年拆出独立成樟塘公社南山大队;1984年属樟塘乡南山村;1993年属樟塘镇南山村。    面积人口 全村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7亩,山林面积98亩。300户,人口1164人,6个村民小组,党员42人(正式党员41人,预备党员1人)。目前,随着县城东扩,该村大量土地已被征用,剩余土地不足200亩,全村已失地的农民达到700多人,约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    位置交通 南山村位于东山岛中心地带,现已和西埔城区连在一起,村口就是县主干公路东西一路通村前,东西二路贯通村后,村水泥路从村头至村尾。    劳力资源 全村青壮年劳动力736人,从事种菜、建筑装修、物业管理、经商收入。    经济社会 村财主要靠土地开发收入,同时发展绿色蔬菜基地65亩,引进乐安和南达两个工业项目,开发兴建南山村部综合大楼,海魁、烟草、龙生、县电大等企业在此落户,呈现一派兴旺发达、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基础设施 教育方面,文昌学村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文化方面,拥有农家书屋1间、篮球场1个;卫生保障方面,设有村级卫生所1所;民生保障方面,自来水户户通,安装路灯30支,村内建主干公路2条。   

古港村

  名称来历 明万历年间,先祖从云霄西林村前来开基建村。原村名“鼓讲”,后为书写方便改今名。    行政隶属 清时属诏安县五都三图康罗保;民国属东山县统一实验乡;建国后属三区古马乡;1959年属康美公社古马大队;1961年属樟塘公社古港大队;1984年属樟塘乡古港村;1993年属樟塘镇古港村。    历史人文 古代是东山岛北部一个古渡,是东山岛通往云霄必经之路,古港渡长达5公里。村北部巨石耸立,奇形怪状,留下不少风景传说,自古有“古港十八景”。村东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康美林日瑞(明甘肃巡抚)墓,墓碑字为黄道周书写。    位置交通 与樟塘村、后马村和康美镇钱岗村接壤。过去交通闭塞,现建了村路,直通疏港公路,距西埔9公里,并每天有公-车来往。    面积人口 全村面积2.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16亩,山林面积917亩。有386户,1632多人,6个村民小组,党员69人(正式党员68人,预备党员1人)。    劳力资源 全村青壮年劳动力1056人,主要从事水产加工、建筑运输、海产品养殖等行业。    经济社会 以农业为主,养殖30多户1000亩,虾池5个,250亩,浅海滩涂600亩,养殖牡蛎、蚶、虾等水产品。古港村从综治维稳方面入手,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投资10多万元,实现村主要路口的视频监控的全覆盖,被县综治委确定为全县社会管理创新示范点。    基础设施 该村建有全镇唯一的村级幸福园,镇中心文化站设在该村。2012年,古港小学撤并到樟塘中心小学。设有村级卫生所2所;建有篮球场2个,健身路径1处,有农家书屋1间,鼓乐队1支。   

湖尾村

  行政隶属 清时属诏安县五都五图南埭保湖尾村;民国时属东山县复兴镇湖尾村;建国后属二区湖南乡;1959年属康美人民公社湖尾生产大队;1961年属樟塘公社湖尾大队;1984年6月属樟塘乡湖尾村;1993年属樟塘镇湖尾村。    历史人文 湖尾属“颖川文化”,发源于河南省开封府和美“陈氏祖祠”,明代迁居东山湖尾,有五百年历史。清代留田村乡亲移居台澎,在那里建了村庄叫林投巷,有一年,村要建祖祠,派人去,大家踊跃捐资带回,至今那个装台湾银的木箱还保存着。    位置交通 湖尾村南临大海,是著名的金銮湾所在地,南靠西铜大道,交通十分便捷,到西埔只有1公里。    面积人口 全村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50亩,山林面积250亩。有四个自然村:留田、顶山前、下山前、湖尾,17个村民小组。共550户,2177多人,党员76人。    劳力资源 全村青壮年劳动力1462人,70%劳力去外地务工,主要从事捡鲍鱼苗、水产加工、建筑运输、服装加工、餐饮等行业。湖尾捡鲍鱼苗专业队是东山有名的劳动力队伍,吸引妇女350名,年人均收入可增加3万元以上。    经济社会 传统农业:全村种植芦笋800亩,果林300亩,淡水养殖20户,400亩,搬(拉)山网5槽、鲍鱼场8个100亩。旅游发展方面:村海岸线长1200米,沙滩平缓,夏日里可欣赏到传统古老的拉山网捕鱼,海水优质清澈,适宜游泳、沐浴。近年来,该村主动融入全县发展大局,服务并推动庄园、马里兰星级酒店建设,与200亩的树林形成一幅天然美景。引进湖尾山前美食园项目,作为东山唯一一家初具规模的农家乐,计划再投资200万元,打造一流的“农家乐”品牌。    基础设施 近年来,投资120多万元完成5条村水泥路的硬化,实施连接庄园环城道路1.9公里,建成300多平方农村休闲公园。实现户户通自来水,完成小学教学楼和村部办公楼的建设。教育方面:有幼儿园1所,完全小学1所;文体设施:建有篮球场1个,健身路径1处,有农家书屋1间。    荣获称号 近年来,湖尾村先后荣获县人口计生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下湖村

  行政隶属 清时属诏安县五都三图康罗保霞湖村;清宣统二年(1910年)属诏安县东山自治区中区;民国五年(1916年)东山建县属二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东山县中兴镇霞湖保;建国后属三区南湖乡(包括霞湖、南山、西港、岭下);1957年属樟塘乡霞湖乡;1959年属康美公社下湖大队;1961年属樟塘公社下湖大队;1984年属樟塘乡下湖村;1993年属樟塘镇下湖村。   历史人文 该村于明代万历年间祖先在下湖居住建村。有古榕树10株,郁郁葱葱。    位置交通 下湖村三面环山,毗邻经济开发区,与县城西埔接壤,有4条4公里长的村内村外公路,战备路从村边通过,距西埔3公里,交通方便。    面积人口 全村面积0.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20亩,山林面积635亩。有643户,2767多人,18个村民小组,党员93人(正式党员90人,预备党员3人)。    劳力资源 是一个以务工为主的村,全村主要青壮年劳动力有1863人,有一半的劳动力从事水产品深加工、芦笋加工、小五金等行业。    经济社会 近年来,该村注重党建引领,通过引进正达、华信企业落户,积极引导村民就业,现全村有近一半的人在附近的工厂打工,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通过校安工程、绿化公园、道路设施和垃圾堆放点的建设及维护,使农村设施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一镇一品”、军民共建、“幸福家庭”、开展大型文体活动等活动载体,不断提升执政水平,打造平安、和谐、宜居、幸福的新下湖。    基础设施 教育方面,有幼儿园2所,下湖小学1所;卫生保障方面,设有村级卫生所3所;文化设施方面,拥有公园1个,灯光篮球场1处,电力、广播设施已覆盖、开通手机短信平台、拥有戏台、鼓乐队1支、健身队1支、农家书屋1间。    荣誉称号 2010-2012年度获全县创建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县“一镇一品树典型”、“宣传思想工作”示范村。   

港西村

  行政隶属 清时属诏安县五都三图康保罗港西村;民国属东山县中兴镇港西保;1950年建国后属三区港西乡;1954年港西、下湖、南山合并为南湖乡1958年属康美公社港西大队;1961年必樟塘公社港西大队;1984年属樟塘乡港西村;1993年属樟塘镇港西村。    历史人文 五百多年前,祖先开基村庄,挖了一口“仙泉大井”深20多米,井口1平方米,井水没干过。60年代曾有1000多驻军饮用这口井。明清时代,港西村民众多移居台湾、高雄、澎湖,至今台湾有港西街、港西埔。林水勇还开办“船头行”接待大陆到台湾的商船。1950年东山临解放前夕被抓兵109人,留下数十名“寡母”54人在台结婚。1953年东山保卫战,港西成为主战场,本县群众干部上千人到此密集,与人民解放军一起保卫了主峰二底尖湖山(四00高地),7月17日在此全线反击,消灭敌人。    位置交通 港西村位于东山岛北侧,群山环绕,又靠海边。和平路从村边通过,直通西铜公路,交通便捷,距西埔3.5公里。港西古时有港口码头,因地理变迁成港西滩。目前,海堤已兴建完成,投入使用。    面积人口 全村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1亩,山林面积2900亩。有520户,2320多人,10个村民小组,党员82人(正式党员79人,预备党员3人)。    劳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全村主要青壮年劳动力1509人,以进行种植业及养殖业居多。    经济社会 全村种植荔枝、龙眼等上千亩。浅海滩涂面积1000亩,养殖业较发达,养殖户40户,面积550亩,鲍鱼场9家。近年来,港西村大力加快家园清洁、家园整理、美化环境,积极招商引资,以旅游休闲为重点,着力“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村”的开发。    基础设施 教育方面,有港西小学1所,幼儿园2所;卫生保障方面,设有村级卫生所2 所;文化体育方面,建有篮球场2个,农家书屋1间。   

樟塘村

  名称来历 相传,古时候有一棵大樟树,在每月十五月圆时,树影倒映在距离数百米远的池塘里,景致优美,故取村名樟塘。   行政隶属 清时属诏安县五都四图张塘保张塘村;民国时(1940年)属东山县统一实验乡、分设樟东保、樟西保、樟中保;建国后属三区樟塘乡;1956年为樟塘乡驻地;1959年属康美公社樟塘大队;1961年属樟塘人民公社樟塘大队;1984年6月属樟塘乡樟塘村;1993年属樟塘镇樟塘村。    历史人文 樟塘村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东山境内设樟塘、后马、东坑、磁窑四铺。南宋末年,云农人张惟善(樟塘村张氏始祖)到此定居。该村有丰富的天然旅游资源名胜古迹,羊角山又名解山,海拔844米,山上奇峰怪石,风光奇特,有石如羊角,有18个天然景点。明代黄道周到此山青云洞与樟塘村人张延范一起读书,黄道周称羊角山“吾漳之最”,18景皆黄道周命名。羊角山和解山庙都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交通 樟塘村位于东山岛中北部,与县城西埔接壤,是樟塘镇政府所在地。交通四通八达,纵有西铜公路、东西二路、疏港路分别从南、中、北面经过,入村主干道——红缨路由新加坡侨胞张茂春、张茂兴、张茂成三兄弟捐资兴建。    面积人口 全村面积2.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00亩,山林面积365亩。有928户,3758多人,10个村民小组,党员171人(正式党员167人,预备党员4人)。    劳力资源 全村青壮年劳动力2464人,有三分之二的劳动力从事水产加工、芦笋加工、建筑运输、箱包、交通运输、餐饮工作,是一个典型的以务工为主的村。    经济社会 该村是传统农业村,种植水果时间早而且面积大,林果业发达,曾被省命名为“省级园林式村庄”,这是东山县唯一获此殊荣的村。实行立体养殖模式,有淡水养殖30多户面积400多亩。工业发展方面,樟塘村地处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发展较早较快,现有欧凯五金、泰林轻工、桑茶保健等工业项目。    基础设施 教育方面:有幼儿园3所(设樟塘镇中心幼儿园,有个体幼儿园2所),樟塘初级中学,樟塘中心小学;卫生保健方面:设樟塘中心卫生院,有村级卫生所2所;文体设施:建有篮球场1个,健身路径1处,有农家书屋1间,鼓乐队1支。   


后马村特产大全




后马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