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山霞镇下坑村概貌 [行政区域]:下坑村是惠安县山霞镇最大的行政村,地处惠东南滨海渔村。崇武城西向4公里,距县城20公里,往泉州沿海大通道的青山湾所在地。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0多亩。现总人口7530人,1822户,20个村民小组。就业于工、农、渔、商、副五业之间。 [村风村貌]:村外交通公路有旧、新交叉。村里通道三横二纵一圈村。有母亲河的霞溪,南北通的西溪。实现道路水泥化。公厕布局合理化。拆旧建新路灯亮化,全村架设五条路灯线,安装近800盏照明路灯。办村级医疗室4个,设置垃圾车、垃圾桶,成立卫生环卫队及督导队。重视医疗卫生又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幼苗工程霞溪幼儿园,全镇生数最多近千人的下坑小学,被省教育厅授予“农村示范小学”称号。拨出20亩新建“青山中学”。荣获“市先进老校”、“县示范校”的“下坑村老年学校”。几年来被授予“县文明村”、“县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村”、“市文明村”、三个历史时期的“革命老区村”、以民间曲艺长盛不衰的“文化特色村”等30多项的荣誉称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21108 | 362000 | -- | 查看 下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大淡村 |
大淡村是惠安东部独具魅力的美丽乡村。全村面积1.7平方公里,辖区范围,东邻赤湖工业区,西至山腰山,南接东坑山,北至后洋村,总人口1602人,党支部党员共42人,先后被省、市、县、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惠安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和惠安县文明村。 近年来,大淡村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在各级领导和上级部门关心支持和村两委班子团结领导下, 始终紧跟形势发展步伐,带领群众发扬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开展“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旧村改造,盘活30亩坡荒地,统一规划,统一绿化、统一立面风格,规划了1.5万平方米的地质灾害安置小区。投入资金30万元,建成日处理能力50吨/日,微动力人工湿地污水处理项目,全村生活污水实现无公害排放。1.5公里大淡溪通海,林带绿化、美化、净化齐全。村庄立面装饰、道路硬化及饮水工程、村庄美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项目日臻完善,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成村文体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后山盛世新广场等公益项目。规划建起村里第一个公园——大潭湖公园,将其打造成集灌溉、群众休闲于一体的新风景线。乡村文明建设同步推进,成立了惠女巡逻队、惠安腰鼓队,红太阳广场舞队等群众文化团体,组建书画社、棋牌社、文学社等,丰富和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今的大淡村,宜居宜业、社会安定、生态文明、欢迎四方宾朋到大淡投资兴业,共铸大淡辉煌的明天。 |
安固村 |
安固村委会 罗马拼音 An gu cun wei hui 别名 安固 简称 安固 设立年份 明朝隆庆年间 人口(人) 2292 面积(平方公里) 3.30 辖区范围 东邻鹰园;西接涂寨镇岩峰村;南连张坂镇后曾村;北至涂寨镇曲江村 电话区号 0595 联系电话 87609919 邮政编码 362132 所跨行政区 山霞镇 下级组织 下辖:安固、下安固二个自然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 地名含义 明代,曾氏村民从何南开封迁居南安再析迁于些建居在山岭之中坳地,呈马鞍形,故以此地形取名安崮,后简化安固。 历史沿革 明代时期属惠安县二十七都场下铺;清朝时期仍属二十七都场下铺;民国17年属惠安县崇武区;民国24年属惠安县第二自治区(由涂寨、崇武两区合并,属甲级区);民国29年属惠安县青山镇、隶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惠安县第四期;1958年,区、乡政府辙消,实行政社合一,属惠安县飞跃公社;1961年属惠安县崇武公社安固生产大队;1974年1月析崇武公社16个大队;成立山霞公社,属惠安县山霞公社安固生产大队;1984年10月,改为安固村民委员会。 其他信息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安固村系惠安县山霞镇管辖的行政村,位于惠安县东部,山霞镇西部,在县道惠崇路的南侧,距县城14公里,距镇区2。5公里,距崇武港10。5公里,境内有惠崇公路侧边而过,交通便捷。 人口与面积 安固行政村区域面积约3。30平方公里,下辖安固,下安固二个自然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586户,人口2292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710亩,山地近1000亩。 村容村貌 几年来,通过对村容村貌的整治,焕发新姿,村庄道路硬化,公厕布局合理化,改旧建新标准化,人居环境美化,夜间路灯亮化。2003年被评为“文明村”2004年被惠安县授予“基本实现宽裕村小康村”;2009年被惠安县确定为“家园清洁”示范村。 气候与物产经济 安固村境内夏天酷暑,冬无严寒,但四季分明,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0.5度,年降雨量在1.38毫米.村民从事种植业,石雕作业,小商贩,建筑作业等行业.安固村山地多,适宜种植果林和发展畜牧基地. 域内设施 域内有安固小学、卫生所、老年人协会、村文体活动中心、健身休闲场所等文体生活设施。 |
鹰园村 |
鹰园村名,早年黄氏村民迁此山前定居,故称前黄,后谐音前园。于80年代因全县重复地名,本前黄迟于县郊山腰公社大前园,故改称为鹰园。【历史沿革】清末隶属泉州府惠安县涂寨乡场下埔,因园保。60年公社化划为崇武公社前黄大队。70年代后,由崇武分为崇武、山霞两公社,隶属山社前园大队。80年代后,改为鹰园村民委员会。【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鹰园村位于山霞镇西南部,通村公路与惠崇路连通,东北与惠崇公路交界,西至乌山,南到前张,北至垵固村。【人口、土地面积】行政村区域面积约3平方公里,全村共有687户,人口2517人,耕地面积400亩。【村容村貌】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建筑鳞次栉比。【下级组织】下辖:顶前园、下前园、坑边3个自然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联系电话】0595—87603851 【邮政编码】362132 |
前张村 |
【地名含义】明朝末年,张氏村民在此建厝,以姓加厝定名张厝。后有庄、吴、杨、洪等姓村民相继到此定居。又因村北有涂寨镇曲江村委会辖后张村,形成南北相对,以方向先后分,张厝在前,故取名前张。 【历史沿革】明、清时期属惠安县二十七都场下铺。民国30年起属涂寨乡固园保、田墘连保。建国后至1958年属惠安县固园乡、岩峰乡、涂寨乡。1958年9月属惠安县飞跃公社涂寨管区固园生产大队。1961年10月政社分开,崇武人民公社成立,后从固园生产大队析出设前张生产大队。1974年1月山霞人民公社成立,设前张生产大队,1985年改为山霞镇前张村民委员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前张村位于惠崇公路南侧,一面依山,南与新塘村隔溪相望,北与鹰园村毗邻,东与田墘村、山霞村、宣美村接壤,距山霞镇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约2公里,境内有沿海大通道从村东穿过,与惠崇公路连通,交通便捷。 【人口、土地面积】全村共有510户,人口2512人,全村现有耕地706亩,山地面积1660亩。 【村容村貌】几年来通过推行旧房改造,大部分石头厝已翻建成砖混结构楼房,现辖区内高楼林立,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几个自然村之间都有水泥公路连通,给村民的生活、出行带来很大方便。 【气候与物产经济】前张村境内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但四季分明,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均气温20.5℃,年降水量约 1275毫米,主要农作物大豆、花生、地瓜。村民从事种植业、采石业、工匠作业、小商贩、劳务等行业,社会总产值3084万元,村民年均收入8380元。 【域内设施】域内有前张小学(内设幼儿班)、村卫生等文化卫生设施。 【下级组织】下辖:前张、西坑、墓庵、西山4个自然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 【联系电话】0595—87601657 【邮政编码】362132 |
新塘村 |
新塘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地处山霞镇西部山区,土地贫瘠,俗称“七沟八塘”。全村面积近1平方公里,耕地420亩,村民1866人,其中党员32人。1930年,著名的惠安武装-在这里打响了第一枪,同年成立了泉属地区第一个革命红色政权---五陈乡苏维埃政府。昔日的新塘是一个“作田靠天顺、用钱靠借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这里曾流传一首歌谣“有女莫嫁新塘村,田荒地瘦难翻身,偏僻山沟路不通,肩挑手提累死人”。如今,贫穷的山村变了样,全村已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目标,2001年以来,该村先后获得县级“先进调委会”、县级“敬老模范村”、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县级“文明村”市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虽然他们的富裕程度比不上亿元村,但是村里的和谐氛围,使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深受感染,赞不绝口。 |
宣美村 |
【地名含义】 宣美村名,始祖陈瑞珪于唐朝乾宁四年(公元897年)从河南固始县入闽定居,命名宣美,宣美与闽南语山尾谐音,在1988年地名普查时,把“山尾”恢复为“宣美”。 【历史沿革】唐代属晋江县。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拆晋江十六里置惠安县。明正统1436年设里、都属守节里,二十七都场下铺。民国1928年设区公所,1930年改乡,属溪第乡。1947年属青山乡公所。解放后,属崇武区新田乡。1962年由新田乡拆出设山尾大队。1974年7月属惠安县山霞乡山尾大队。1984年设山尾村委会。1988年地名普查恢复为历史名宣美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宣美村位于惠崇公路21公里处,东邻山霞村及镇政府,西邻涂寨镇曲江村,北邻东岭镇前林村,距惠安县城12公里,距山霞镇区1公里。境内有308县道从村里贯通,分别与201省道、通港路、324国道通车,交通便捷。 【人口、土地面积】辖区内人口2922人,面积1.2平方公里。【下级组织】下辖:山尾、水边、场下3个自然村,共8个村民小组。 【联系电话】0595—87600117 【邮政编码】362132 |
山霞村 |
山霞村 设立年份 1984年 人口(人) 3832人 面积(平方公里) 3.1平方公里 辖区范围 东至湖仔与后洋相邻,西至宣美村场下,南至田乾村埭头,北到龙村溪龙潭港 电话区号 0595 联系电话 87600700 邮政编码 362132 所跨行政区 山霞镇 下级组织(下级自然村) 下辖:山柄、新街、共有14个村民小组 地名含义 山霞村原称山柄村,民国时期,山柄与场下村合一保,称“山下保”,因“下”与“霞”学谐音,故称“山霞保”。解放后改制称山霞乡,公社分后,场下、宣美村,山霞村称山霞大队。 1974年崇武公社与山霞公社公开建制,1984年成立山霞乡、1991年撤乡建镇,改称为山霞村民委员会。 历史沿革 宋时隶崇武乡,元时属行满乡守节里的二十六、二十七都,元至正十四每从场下迁居沙里(山柄),清时属青山铺,凤洋铺,场下铺。民同时期属青山乡,山霞保。1949年9月,属第四区(崇武)山霞乡,1955年归涂寨区,称龙江高级社,1958年9月,归飞跃人民公社,1961年9月崇武人民公社,称山霞大队,1974年崇武公社拆16个生产大队,成立山霞人民公社,社址在山霞村,1984年10月成立山霞乡人民政府,1991年撤乡建镇,山霞村均称山霞村民委员会。 其他信息 [交通位置]山霞村位于惠安县城乐南部,是惠安“五陈”主要村落之一,北盐海,尾龙潭港,属山霞村所界,山霞镇人民政府机关所在设在山霞村。惠崇古道从村中通过,现惠崇公路住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交通便捷。 [人口与土地]全村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450亩,工业用地100亩,企业家27家,总户数1000户,总人口3282人,共有14个村民小组,外来人口 一千多 人。 [村容村貌]山霞村是革命老区村,几年来通过旧村改造,龙港工业基地在本村辖区内,现建设有山柄街、中心市场和霞新街,贤仁街、达利街、金禾行商住区。村中有中心公园,惠安舜帝纪念堂,村外山霞溪通过整治绿化,全村道路水泥硬化,电灯亮化,是县级文明村。 [气候与物产经济]山霞村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村民从事发生建筑五匠为主,石雕和建筑业发达,目前镇区优势,商业、市场发展,企业有27家,村民收入人均8200元。 [域内设施]域内有山霞中学、山霞中心小学、学区、山霞中心幼儿园、山霞卫生院,山霞卫生所、镇村老年人活动中心,两套健身场所,两个篮球场、农村书屋,垃圾站、卫生专业队。 |
东坑村 |
【地名含义】东坑村名,原名“东沟”,因居住地形似一个坑,故名“东坑”,传闻明代“李世民”后人迁至居于此地。【历史沿革】明代属福建泉州府青山前十六铺。民国改东坑村。建国后,1953年先后属崇武公社、东岭公社、东坑大队。1990年改东坑村公所。1994年改东坑村民委员会。【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东坑村位于惠南沿海靠崇武半岛一带,背靠青山,一面临海,东邻崇武镇,西至青山村,南到下坑村,北至山腰村,距惠安县城25公里,境内201省道贯村通过,分别与惠崇路连通,交通便捷。【人口、土地面积】东坑村行政区域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下辖20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400户,人口5850人,外来人口500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800亩。【村容村貌】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东坑石材工业区、商住区已成规模,旧村改造逐步推行。【气候与物产经济】东坑村境内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温度21.4摄氏度,年降水量1264.5毫米。村民从事石雕工匠作业、商业、劳务、建筑业、种植业等行业。入住的企业有福建豪翔石业、霞飞影雕工艺厂、天地景观雕艺、泉州市泉盛电动工具有限公司、溢盛针织有限公司、华峰石材有限公司等企业50多家,社会总产值超4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7900元。【域内设施】域内有东坑小学、东坑卫生所、东坑农贸市场、老人活动中心、村文化活动中心健身休闲场所等企事业单位和文化生活设施。【联系电话】0595—87612517 【邮政编码】362132 |
东莲村 |
【地名含义】东莲自然村因村东有一座莲花山,树木繁多,故取名东莲,又称东林。 【历史沿革】明、清属二十六都青山铺。民国属青山乡田边保。1949年冬起属四区(崇武)田边乡、崇武区青滨乡。1958年属飞跃公社青滨大队。1961年起先后为崇武公社、山霞公社东莲大队。1985年改设山霞乡东莲村委会。1992年乡改镇为山霞镇东莲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山霞镇东莲村,离镇政府所在地山霞村8公里,位于青山脚下。东临青山海湾,西与张坂镇莲山村、后见村相邻,南接张坂镇前见村,北同本镇田边村、埭透村接壤。 【人口、土地面积】全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拥有近百亩林地,近千亩耕地。海岸线长1000多米。全村共585户,人口2600人。 【物产经济】东莲村有山、海、地理以及人文优势。山上有大片森林,海滩上有成片防风林带。村中有大榕树,民村庭院多有龙眼、芭乐等果树。东莲、前坑各有小溪从村前流过。山上巨石颇多,已命名的有“相爷帽”、“牛粪石”、“风磨石”、“水流石”等。地有水田、旱地,花生、甘薯是主要农作物,品质优良。数千米海堤,防海潮侵袭。夏日,休闲观潮,或游泳、或漫步沙滩,令人心旷神怡。千米海滩被誉为“八闽第一金滩”。省、市开发的重点旅游项目——泉州海洋城就落户此地。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早时,这里村民曾从业捕鱼。他们有的漂洋过海,扎根宝岛。据悉,台湾新竹也有一个“前坑村”。而后,因海难频发,渔民弃渔从工。以泥、石、木工匠居多。东莲工匠也因手艺精巧而远近闻名。厦门高崎海堤、首都人民大会堂、“八一”南昌纪念馆(碑)以及外派支非洲工地,都有东莲工匠的身影和汗水。东莲村妇女辛勤耕作,农业收入颇丰。因而本村曾有“金东莲、银前坑”之称,誉为富庶。 【名胜古迹】东莲村祠堂庙宇不少,有“胜峰寺”、“王公宫”、 “冰心寺”,辛氏宗祠等。原破旧祖厝、祠堂今绝大多数已经修葺一新。 【气候】东莲村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夏天海风习习,未感酷暑;冬天无冰无雪,不觉严寒。唯有风沙需防范。东莲城寨就是早时为防风沙而建的。这里,居民住在皆是砖石建筑结构,防风抗台(风)。近几年来,村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绝大多数村民住上了楼房。 【历史人文】东莲村是多姓聚居之地。辛、苏、蔡、陈、李、杨等,皆由外地迁入。东莲村是历史名人蔡清的故乡。蔡氏族谱曾有记载,蔡氏祖厝亦曾挂其像。蔡清字希斋,自幼聪颖,苦读诗书,终得明朝“大学士”学位。明朝万历年间曾被派往江西等省任主考官。传说蔡希斋出生之时,东莲盛产野生灵芝。在民间也有“蔡希斋与灵芝草”的故事传说。至今,村中野生灵芝尚偶尔可得。东莲是一个革命老区据点村。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0泉州特委书记李刚、惠安工委书记朱汉膺、地下党负责人蓝飞鹤、陈琨等人多次到东莲村指导革命工作。1930年9月,前坑自然村李青阳带领数十人参加“惠东-”。抗日战争时期组织“抗日第十一巡回宣工组”宣传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任闽中地下党青山总支组织委员,与当时地下党其他负责人张海天、苏克明、李水法、李非凡、张硕修等在崇武、东下坑、东莲、苏坑、前见等地开展“反三征”、 “解放浮山”等活动,迎接惠安全境解放。 【村容村貌】东莲村民素有“崇文尚武”之美德,不少人节衣缩食送子女上学。有多人考上清华、复旦、厦大、上海交大、南京航空航天、华东师范、西南交大等知名学府。有多人在大学、中学、小学任教。东莲村也为祖国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国防人才。 【域内设施】东莲村原本交通闭塞,这几年来村民集资百万元,修了两条通村水泥路,今省道201线、沿海大通道又在这里交汇穿越,使得道路四通八达。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也跟上了。村里还打了深水井,解决了长期困扰部分村民的“吃水难”问题。这些也都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现在村里有石雕厂7家,木工厂3家。鞋业、服装厂也都在逐步兴起。能工巧匠在石雕、建筑等行业大显身手。已有多名乡贤在外创办大型企业,成为知名企业家。 【下级组织】下辖:东莲、前坑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联系电话】0595—87600858 【邮政编码】362132 |
后洋村 |
【地名含义】早年此地为一片低洼地,涨潮时海潮淹没成洋地,后永春湖洋庄氏村民兄弟迁此定居,建村在洼地之尾端,以地形定名后洋。 【历史沿革】后洋村宋、元、明属惠安县二十七都风洋铺。清朝时期仍属二十七都凤洋铺。民国17年属惠安县崇武区。民国24年属惠安县第二自治区(由涂寨、崇武两区合并,属甲级区)。民国29年,属惠安县青山镇、隶第二区。民国32年属惠安县青山乡锦绣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惠安县第四区锦绣乡。1958年,区、乡政府撤消,实行政社合一,属惠安县飞跃公社。1961年属惠安县崇武公社后洋生产大队。1974年1月析崇武公社16个大队,成立山霞公社,属惠安县山霞公社后洋生产大队。1984年10月,改为后洋村民委员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后洋村系惠安县山霞镇管辖的行政村,位于惠安县东部,山霞镇东部,距县城17公里,距镇区1.2公里,距崇武港6公里,境内有惠崇公路和省道201线贯穿而过,交通便捷。东至崇武镇溪底村,西接山霞村,南邻大淡村,北连龙港湾。 【人口、土地面积】后洋行政村区域面积3.2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017户,人口4025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255亩,林地830亩。 【村容村貌】几年来,通过对村容村貌的整治,焕发新姿,村庄道路硬化,公厕布局合理化,改旧建新标准化,人居环境美化,夜间路灯亮化。2003年被惠安县评为“文明村”;2004年被惠安县授予“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村”;2007年被惠安县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气候与物产经济】后洋村境内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但四季分明,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多雨,年平均气温20.5℃,年降雨量在1038毫米。村民从事种植业、石雕工艺、小商贩、建筑作业等行业。后洋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土壤、气候适宜种植红萝卜、白萝卜、洋葱等蔬菜种类。村民人均年收入8500元。 【域内设施】域内有后洋小学、村卫生所、老年人协会,村文体活动中心,健身休闲场所等文体生活设施。 【下级组织】下辖:后洋、赤湖2个自然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 【联系电话】0595—87602173 【邮政编码】362132 |
山腰村 |
【地名含义】 山腰村名,整个村坐落四面环山,先祖建厝,建厝在半山腰,故名“山腰”。 【历史沿革】 元末明初时期叫“山腰村”,建国后至1950年间,改名“据点”,1956年后改为“星光大队”,到1960年又改为山腰大队,再后又改为山腰大队“革委会”,到1984年改为山腰村民委员会至今。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本村坐落山霞镇人民政府南侧,东至大沃村,西至新塘村,南至东坑村山界,北至山霞村。 【人口、土地面积】 整个行政村约7.5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4530人,共1015户。 【物产经济】 山腰村经济收入大部分靠工人采石、石头加工、泥水工、工匠作业。其他农业大部分种植地瓜、花生,小部分种菜自己供吃,耕地面积不多,全村约300多亩耕地。 【村容村貌】 几年来通过村委会领导努力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部分资金,热心乡贤捐资已建村委办公大楼一座,600多平方米。2000年又建山腰小学教学楼一座,2004年又建教师宿舍楼一座。各个自然村都通水泥路,村容村貌大大改变,大部分村民都建上小洋楼,人民群众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群众人均收入也大大提高。 【下级组织】 下辖:东山、下塘、前亭、山腰、顶后垵、下后铵、东格7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联系电话】0595—87602891 【邮政编码】362132 |
田墘村 |
田墘村系革命老区村,位于山霞镇南部,距离镇区1.5公里,北连山霞村、东靠山腰村、南邻新塘村、西接前张村;由田墘村、坵内、埭头三个自然村组成,下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455户,总人口1778人,党员43人。土地总面积1505亩(其中耕地613亩,山地80亩),具有人均耕地少的特点,村民以农业经营和外出搞建筑收入为主,没有村集体企业。2009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026万元,村财收入8.7万元(主要以上级政府项目资金补助为主)农民人均收入7680元。近年来,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上级政府部门关心支持下,以及村民通力协作,村的各项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先后被惠安县政府授予“文明村”、“平安村”的荣誉称号;被山霞镇党委、政府评为“农业生产”、“计划生育”、“征兵工作”、“税费改革”、“基层党组织”等先进单位号。努力发挥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有力促进本村社会经济事业全面发展。 |
青山村 |
标准名称:青山村委会 设立年份:1985年 人口(人):1770人 面积(平方公里):1.1 辖区范围:东邻东下坑村,西邻田边村,南邻埭透村,北靠青山。 联系电话 :0595-87610095 邮政编码:362132 下级组织(下级自然村)下坂、厝西、钱炉下、炉厝四个自然村,共有六个村民小组。 地名含义:青山村委会是由下坂、厝西、钱炉下、炉厝四个自然村组成,原称下坂村,因四个自然村都连成一片在青山山下南麓,1982年行政村易名为青山村委会。 历史沿革:清未民初属惠安县青峰铺26都。1949年建国后至1958年属惠安县崇武第五区东坑乡下坂村。1958年9月属惠安县飞跃人民公社崇武管理区下坂生产大队。1961年10月属崇武人民公社下坂生产大队。1975年属山霞人民公社下坂生产大队。1982年改为山霞乡青山生产大队。1985年改为青山村民委员会。 其他信息:【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青山村系惠安县山霞镇一行政村,位于“八闽第一金滩”青山湾滨海地带,背倚风景秀丽的青山山脉,东距惠安县城20公里,西临泉州台商投资区。 【村落与居民】现有村落面积近1.2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1700多人,辖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青山村民风淳朴,为福建省五大旅游品牌之一的惠安女聚居地,惠女风情丰姿绰约,为惠安石雕传统发祥地,辖区石雕能工巧匠众多。建国以来,曾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大型建筑石雕任务。近年来,辖区内社会安定稳定;为惠安县、镇“文明村”,“平安村居”。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成绩显著,多年被县镇评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农业与农村工作先进单位”。 【历史人文】青山村旧称下坂村,因辖区内有“闽中三宫“之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山宫,故易现名。 青山宫始建于宋,祭惠安开山祖“青山王”张悃,青山宫“庙制宏杰危耸”、“致于过峻”、“实则配山雄壮”。青山宫“庙中殿斜险峻绝”,高11米,屋顶两坡急泻,独具格式,是古建筑中的一件瑰宝。“未有惠安,先有青山”,青山王文化传播已久,海内外共有165座分庙,现为惠安县重要宗教活动场所,自然植被保护小区。每年农历十月廿三日为青山王诞辰,年近10万香客往青山宫进香,场面极为壮观。景区旅游及人文资源丰富。800年槐树、桂花树至今枝繁叶茂,系“镇宫之宝”。庙东侧有特具一格的文庙—青山文昌祠,祠内立有惠安知府首任知县催太爷雕塑。青山属戴云山系向东延伸展,地势较高,主峰海拔146.8米,有“雄崎惠东第一峰”之称,周围树木郁郁葱葱,环境优美,为一天然生态氧吧,登高望远,极目南疆。青山湾海天一色,蓝天碧水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舒畅万千。 【基础设施及发展前景】 青山村位居山霞镇重要的旅游区建设的“金三角”地带,北面有青山宫旅游开发景区,西侧临近即将建设的省级重点旅游开发项目泉州海洋城,东面有名闻遐尔的“八闽第一金滩”青山湾,区内道路四通八达,青山宫旅游大道北连惠崇路支线赤张公路,南接泉州沿海大道,形成“工”字型道路轮廓,辖区内石雕传统技术人才众多,颇具影响的石雕加工企业10多家,为我镇石雕产业的发展起支撑带动作用,石雕产品出口日、韩及欧美等国家地区。同时,依托青山大道的修通,青山村着重整合旅游资源,目前正在着手规划建设青山宗教旅游步行街,进一步传承青山文化,随着山霞镇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青山村将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充分利用优势,抓住发展新机遇,着力发展,今后将成为山霞镇滨海地区一个具有活力和谐、经济繁荣、生态文明的新家园。 |
埭透村 |
【地名含义】早年张坂镇后径(见)陈氏村民在此地界辛勤开垦围埭劳作,后来在此围埭的地界头建居定村,遂以“埭头”为村名,“头”闽南语谐音“透”,而得名“埭透”。 【历史沿革】解放前设保,属惠安县青峰铺。建国后至1958年属惠安县崇武区田边乡。1958年5月撤区并乡属青滨乡。1958年8、9月份属飞跃公社田边乡。1960年至1975年属崇武公社埭透大队。1995年后属山霞乡埭透大队。1984年改为埭透村民委员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埭透村位于青山山下南面,东邻青山村,西至田边村,北到张赤公路,南临大海至省道201线,交通便捷。 【人口、土地面积】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2178人,全村耕地350亩,龙眼基地100亩。 【村容村貌】民风纯朴,勤劳的惠安人,女的在家务农,男的外出从事工匠作业,村民年人均收入8500元。村里有座幼儿园、老人协会、村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场所。社会治安良好,被上级评定为“平安村居”。 【下级组织】下辖:埭透、山前、茂安、埭边4个自然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联系电话】0595—87611794 【邮政编码】362132 |
田边村 |
【地名含义】田边黄氏源自紫云锦田,今张坂镇后边村,先祖黄公存中明朝洪武(1372年)迁居田边,开疆播土,艰苦创业,世代繁衍,开家发业之地,遂以田边为地名。 【历史沿革】明、清时期属惠安县青山铺田边村。民国时期属惠安县门头镇公所(今张坂镇门头自然村)田边村。建国后,1950年属崇武——四区田边乡。1958年属惠安县霞安管区田边乡。1958年4月属惠安县飞跃公社田边村。1960年4月政社分开后属惠安县崇武公社田边生产大队。1975年5月属惠安县山霞乡田边生产大队。1990年7月属惠安县山霞乡田边村村公所。1994年5月属惠安县山霞镇田边村村民委员会。【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田边村埭属惠安县山霞镇行政村,三面依山,南观东海,距离历史文物古迹青山宫0.5公里。东邻青山村,西邻张坂镇莲新村,南邻埭透村,北邻山腰村,张赤公路贯通村中,西有水边至田边公路,交通十分便捷。 【人口、土地面积】田边行政村区域面积约2.50平方公里,全村共有631户,人口2403人,现有山地面积602亩,耕地面积380亩。 【村容村貌】几年来,通过逐步推行旧村改造及新村建设,村中道路基本硬化,整治田边村西溪溪流排水设施及环村道路硬化,架设夜间照明路灯,推动本村的各项工作进展。 【气候与物产经济】田边村境内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温度20.4摄氏度,年降水量充足,村民从事种植业、采石业、工匠作业、小商贩、劳务等行业,村民年人均收入8500元。 【域内设施】域内有田边小学、幼儿园学前班、村卫生所、老年人协会、村文化活动中心健身休闲场所等文化生活设施。 【下级组织】下辖:田边村、铺上2个自然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 【联系电话】0595—87616336 【邮政编码】362132 |
下坑村 |
惠安县山霞镇下坑村概貌 [行政区域]:下坑村是惠安县山霞镇最大的行政村,地处惠东南滨海渔村。崇武城西向4公里,距县城20公里,往泉州沿海大通道的青山湾所在地。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0多亩。现总人口7530人,1822户,20个村民小组。就业于工、农、渔、商、副五业之间。 [村风村貌]:村外交通公路有旧、新交叉。村里通道三横二纵一圈村。有母亲河的霞溪,南北通的西溪。实现道路水泥化。公厕布局合理化。拆旧建新路灯亮化,全村架设五条路灯线,安装近800盏照明路灯。办村级医疗室4个,设置垃圾车、垃圾桶,成立卫生环卫队及督导队。重视医疗卫生又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幼苗工程霞溪幼儿园,全镇生数最多近千人的下坑小学,被省教育厅授予“农村示范小学”称号。拨出20亩新建“青山中学”。荣获“市先进老校”、“县示范校”的“下坑村老年学校”。几年来被授予“县文明村”、“县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村”、“市文明村”、三个历史时期的“革命老区村”、以民间曲艺长盛不衰的“文化特色村”等30多项的荣誉称号。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