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惠安县 >> 崇武镇 >> 龙西村

龙西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龙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西村简介

  龙西村是惠安县崇武镇最小的行政村,人口2510人;村党委下设20个党支部(其中,非公企业党支部18个),党员108名。多年来,该村党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把握关键,强化核心
  龙西村党委在长期探索中深刻认识到,要做好农村发展致富的领头人,必须强化以村党委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切实增强村级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
  村党委把加强班子的建设作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关键点,坚持民主生活会和沟通谈心制度,明确规定班子成员的工作职责和所应承担的责任,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团结协作、合力推进各项工作的良好氛围,使村“两委”班子在群众中始终保持团结奋斗的良好形象。同时,建立后备干部培训考核制度,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在平时工作中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促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提高,保证队伍建设不断线,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注重发挥党员作用,广泛开展“党员干部与联系户谈心”主题活动,深入群众家中进行面对面交流,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增进干群沟通,改善干群关系,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得到明显提高,村级班子建设得到有效推进,在群众中树立起崭新的形象。
  找准定位,工业兴村
  常言道,思路决定出路。村党委充分利用毗邻惠崇公路的区位优势,结合本村实际,找准自身定位,提出工业兴村战略,挖掘发展潜力,探索发展新路。
  实施工业兴村战略的过程中,村党委紧紧把握石雕石材支柱产业这一重点,主动搞好服务,努力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有利环境。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引导支持企业内联外引,扩大规模,加大科技投入,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发展突破。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用地、供水、供电、融资等具体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依托村集体企业龙鑫公司依法征地130多亩,租赁给企业建厂房,为企业解了用地方面的燃眉之急。至2008年底,本村石雕石材企业达60家,其中纳税超50万元的企业有14家。
  工业的发展,为龙西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帮助企业解决用地问题的过程中,村里长期闲置的土地得到了盘活,为村集体带来了滚滚财源。通过村党委的“造桥铺路”,村民从本村企业得到了大量就业机会,目前全村1512名劳动力中,直接在本村企业就业的有889人,其他的也大都从事与石雕石材产业链相关的职业,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同时,在村党委的引导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积极回报社会,近年来村里各家企业在办教育、公共设施、救灾、扶贫助弱、养老基金等方面累计捐资达3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本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关注民生,和谐发展
  龙西村党委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按照“新村有规划、改造有标准,整治有成效”的思路,把全村规划为居住区、工业区和商贸区三大区域,着力抓好公共设施建设,适时开展改旧建新。 2006年以来投入486万元铺砌4.6公里水泥道路,并修通排水沟总长约3公里;2007年又多方筹资投入85万元,对原环村中路破旧的水泥路进行全面铺砌,建设了一条长600米、宽9米的环村水泥路,使全村道路硬化率达95%,实现道路硬化、亮化,努力建设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本着利民惠民的原则,对惠崇公路本村地段的房屋进行改造,共拆除房屋14000多平方米,新建房屋20000多平方米,有126户群众搬入了新居。
  村党委还注重开展文明新风活动,营造健康和谐生活环境。他们以关注民生、为民办实事作为凝聚民心的立足点,坚持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点滴小事做起,时刻关心-,建立低保户每户每年300元小病救助制度,目前全村共有22户群众受益;同时,也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06年投入50多万元添置龙西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并设立龙西村民子弟奖学金,先后奖励上大学的学子10多万元。此外,村里还兴建一座500平方米的老人活动中心,辟出全民健身场所,经常举办门球、地掷球、乒乓球比赛,大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以人口学校、老人学校为阵地进行宣传,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户”、“守法光荣户”、“致富文明户”、“文明卫生之家”、“好媳妇评比”等活动,提高创建文明环境的质量;抓好社会治安的有效治理,先后投入10多万元添置巡逻车辆和物品,并在村主要路口和重点部位设置 “全球眼”电子探头,加强群防群治,为群众营造平安和谐的环境。
  在村党委会的有力领导下,龙西村经济发展连续多年走在崇武镇前列,2008年龙西村社会总产值达11.26亿元,村财年收入达209万元,人均年纯收入达9100元,上缴国家税收近3000万元。多年来,该村先后获得省、市文明村、县农村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村党委也先后获得惠安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泉州市“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21107 362000 -- 查看 龙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西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龙西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莲西村

  崇武镇莲西村位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武古城墙的西北段内外两侧,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1580户,总人口5758人,分设12个村民小组。村党总支下设支部7个(其中非公企业4个),党员135人。村辖区内有企业15家,主要经营石雕、石材建筑业,村民主要从事石雕、石材建筑、渔业和第三产业。连年来莲西村相继被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协会村(居)先进单位”、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宽裕型文明村”,惠安县委、县政府授予“五个好党支部”、“文明村”、“农村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海门村

  海门村位于惠安县崇武半岛东南突出部,面积0.9平方公里。海岸线逶迤曲折,奇岩怪礁和洁白的沙滩,湛蓝的海洋形成独特的滨海风景线,被《中国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线之一,也是东海与南海气象分界线的位置,其所在地已成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该村因著名的“海门深处”景点而得名。    海门村所属崇武半岛历来为军事重镇。历史上外来屯兵形成现在的百家姓文化。崇武古城建于明洪武年间,为全国唯一完整的石结构城墙,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内依姓氏而建的清代民国建筑造型各异,风格奇特,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形成“关帝庙前”、“古厝寻幽”、“永源双益”、“南城夕照”、“大夫宅第”等著名的景点。原汁原味的闽南民风民俗与台湾省血脉相连,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具魅力的民情风俗中国名镇。    海门村人口5003人,1317户,设13个村民小组。历史上以海洋捕捞作为主要经济来源。改革开放后形成以海洋捕捞、石材雕刻、水产品加工、旅游服务为支柱的多元经济结构。全村2008年社会总产值44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8350元。本村海洋捕捞北至中韩海洋交界处,南至北部湾,远洋捕捞远至南太平洋群岛。石材雕刻品远销日本、欧洲和东南亚诸国。风味独特的鱼露、鱼卷、鱼丸、鱼签等产品享誉国内市场,鱼露并远销东南亚。    海门村1984年被0中央政研室、农业部确立为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7年被确定为惠安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09年被确定为泉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海门村在党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从小康走向宽裕,共同建设和谐、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潮乐村

  潮乐村位于崇武半岛上著名的崇武古城,人口5931人、1626户人家,常年外来工近千人。村党委下辖15个支部(其中非公企业支部10个)、党员209名。潮乐村是国家级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国家级人口和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七届福建省文明村、泉州美丽乡村等。    潮乐村原是一个传统渔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巩固渔业、发展工业、大兴第三产业,多轮齐转,不失时机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迁坟墓建惠安县第一个村级工业小区,建本地第一家集吃、住、玩于一体的上档次酒店,建惠安县第一家村集体的实业(集团)公司,成功地走上了摆脱贫穷、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潮乐村实施“产业提升、品牌打造、富民共富、康居、文化、社会保障、平安、强基(基层组织建设)”等8项工程,全村事业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潮乐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努力建设美好家园。他们遵循文明生态的新理念,建成了本县农村一流水平的潮乐实验小学、村民引为骄傲的功能多样景色别致的文体活动中心、全省闻名的女孩户安居小区“明花园”;正建设被央视作正面解读,被省报称作农村“新鲜事物”,被县委、县政府誉为“潮乐模式”的“集中建设、集约用地、集资合作”的村民自住新小区。他们着力建设农村先进文化,建系列宣传阵地,创办书画、谜联、棋艺、音乐舞蹈、乒乓球、信鸽、渔家竞技、民乐等民间文体组织;建设了有藏书6000多册,有电脑、投影仪、终端视屏等设施,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农家书屋(获福建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创办村民、企业“文体活动4项连届”(元宵灯谜会猜新联征对暨诗词唱和晚会已18届,潮兴企业杯文体系列活动已13届,青少年义写春联已10届,书画花卉展已4届);奖励村民优秀文艺作品结集;支持有专长的村民创办文艺培训企业。他们集合资源,以强烈的“关心下一代”责任感,卓有成效地创建了市级示范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把她办成哺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乐园。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潮乐村正继续艰苦奋斗,望着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目标,为打造一个滨海幸福美丽的新潮乐而不懈努力。   

西华村

  西华村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武古城的西侧,是崇武镇商贸文化中心和崇武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全村总面积0.65平方公里,总人口4628人,下设5个村民小组,村党总支共有党员数151人,下设7个党支部。辖区内有海景湾花园、海景商贸城、联群福邸花园等新建居住小区,有崇武文化广场、渔船避风港、崇武对台码头等一些公共服务设施;有西沙湾假日酒店、海滨酒店、上好佳宾馆、金海岸宾馆、宏泰宾馆等数十家旅-业服务企业;有《崇武文学》《海韵》编辑部、乒乓球协会、棋牌协会、海泳协会、信鸽协会、花卉盆景协会、教育基金会等三十余家民间社团。 近年来,西华村先后获得泉州市“计划生育村(居)先进单位”、泉州市“宽裕型文明村”,惠安县“文明先进单位” 等荣誉称号。  

港墘村

  港墘村系惠安县首批革命老区村,也是我县主要渔业村,位于崇武半岛东北端,大港东侧,子良港畔,三面环海,村北的西岞山主峰海拔113米,西岞山西麓“鹤山”海拔98米,陆海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村有1932户,总人口7577人。全村拥有各类渔业船舶150多艘,工业企业13家,有历史文化古迹之称,岞山“八景”、天然子良港等。2007年全村社会总产值5.0809亿元,人均纯收入6818元。  

大岞村

  大岞地处崇武半岛最-出部,三面环海,北邻湄州湾,南接泉州湾,东临台湾海峡(距台湾仅97海里),西距惠安县城24公里。陆地面积3.9平方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气候四季宜人,是一个风景秀丽,风情独特,人杰地灵的美丽海岬渔村。    大岞素有“南方北戴河”之称的滨海风光;有闻名海内外风情万种的惠安女;有全国唯一有编制执行巡逻任务的惠安女民兵哨所;有全国首个设立市级“泉州市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惠安女艺术创作基地”和“惠安女民俗风情园创作基地”。大岞还有鬼斧神工的“岞山八景”和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同时,大岞也是国家中心渔港所在地。自古游人甚多,来崇武者必游岞山。    大岞是革命老区村。现有居民13405人,设村级党委,下设13个支部,党员268名。村委会下设4个工作片,40个村民小组。近年来,大岞村党委、村委会一班人,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结合村情,审时度势,坚持围绕强力推进石雕石材行业强村战略、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升级、努力创造旅游产业的良好环境这三大发展目标,积极带领社区党员干部和居民群众,增强干事创业精神,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2年全村总产达8.5130亿元,渔业1.1520亿元,工业2.8940亿元,其他4.4670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1245元。先后,被评选为“福建最美的乡村”、“泉州市十佳魅力乡村”、惠安县定位创建“美丽乡村特色村”等称号。    除此之外,大岞村众多海内外的儿女也在默默回报着故乡。2012年元月,大岞老年人活动中心举办了落成剪彩仪式、2012年10月,大岞小学举办了九十周年庆典、2013年6月,第五届海峡论坛“同名村·心连心”首届恳亲活动在大岞举行。盛事云聚了各级领导及嘉宾近千人。众多海内外乡贤慷慨解囊,助力公益事业建设,展现默默贡献、爱国爱家的高尚情怀......。   

靖江村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靖江村为惠安县东南沿海突出部的崇武镇第二大行政村。三面临海,西边连陆,与台湾一依带水,相距97海里。北距福州130海里,南距厦门84海里,西距惠安县城24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约3.5平方公里,位于崇武古城内东南侧,以及古城外东接大乍、港乾两个村,南为半月湾,北至大港湾。村势开阔平缓,基岩裸露,平地零碎,溪流细小,山峰不高,海岸线曲折多岬角,全长约2000米,沙滩占四分之三。全村常住人口7768人,2100户,划分为18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全村居民住宅整然化,交通要道水泥化,大街小巷石砖化,村民饮水自来化,公共厕所无害化,卫生管理专业化,村规民约规范化。一九九一年被福建省委、省府首批授予“省级明星村”;同年省委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领导小组授予“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先进村”;一九九二年泉州市委、市府授予“文明单位”;同年又授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典型村”;二00三年市委、市府再授予“宽裕型文明村”。    [历史名人]钱储,生年不详。明嘉靖间袭祖职任崇武所千户。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三月,倭寇登陆围攻崇武城。钱储率领全城军民严密防守,倭寇伤亡惨败,只得退去。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初二日凌晨,倭寇乘大雾守城士兵戎备松懈之机,攻陷崇武城。那时钱储已离职在家,但他想到保卫民众义不容辞,就率领全家男丁十几人与倭寇拼杀,结果全家壮烈牺牲。钱储逝后被追认为“靖江侯”。本村名从此取之。张文烨 ,字复彬,号得山子、渔樵山人,生卒无考。文烨貌古言徐,行方道严。萧然四壁,义不苟取。与诗、书、画世称三绝的文苑巨星黄吾野(1524年—1590年)同时人,小时为好友,长大后曾一起在本村云峰庵隐居。明万历七年(1579)吾野曾作《海山渔樵图》并歌赠送他。    [建筑景观]本村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兴建崇武古城之后,就有古民居“雕刻”景观资源极其丰富,至今已有620年历史。村落中古井、老街、旧巷与庵、堂、寺、庙,以及民谣、渔歌、顺口溜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村落中古城东南角顶峰有国际航标——灯塔,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峰庵和东岳庙。而且有恒淡庵、慈明堂、普莲堂。此外还有烟墩山,明代在山峰顶尖置有烽火台,是祖国东南沿海军事要塞。明代戚继光率领部将在此同入侵的倭寇进行过殊死搏斗;清朝郑成功在此操练水兵英勇抵抗入侵之敌,且挥师东渡收复台湾。解放后一直驻守着保卫海防前线的人民军队,军队营部也驻扎于此。因此,自古以来它是兵家必争之地。    辖内半月湾开发区,200多亩濒海丘陵地,已是高楼林立,气派磅礴,别墅成群,高雅别致。在此,登城墙可游览石雕景观,临海边便听浪潮琴韵之音,令海内外游客赞叹不绝,流连忘返   

龙西村

  龙西村是惠安县崇武镇最小的行政村,人口2510人;村党委下设20个党支部(其中,非公企业党支部18个),党员108名。多年来,该村党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把握关键,强化核心   龙西村党委在长期探索中深刻认识到,要做好农村发展致富的领头人,必须强化以村党委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切实增强村级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   村党委把加强班子的建设作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关键点,坚持民主生活会和沟通谈心制度,明确规定班子成员的工作职责和所应承担的责任,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团结协作、合力推进各项工作的良好氛围,使村“两委”班子在群众中始终保持团结奋斗的良好形象。同时,建立后备干部培训考核制度,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在平时工作中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促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提高,保证队伍建设不断线,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注重发挥党员作用,广泛开展“党员干部与联系户谈心”主题活动,深入群众家中进行面对面交流,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增进干群沟通,改善干群关系,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得到明显提高,村级班子建设得到有效推进,在群众中树立起崭新的形象。   找准定位,工业兴村   常言道,思路决定出路。村党委充分利用毗邻惠崇公路的区位优势,结合本村实际,找准自身定位,提出工业兴村战略,挖掘发展潜力,探索发展新路。   实施工业兴村战略的过程中,村党委紧紧把握石雕石材支柱产业这一重点,主动搞好服务,努力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有利环境。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引导支持企业内联外引,扩大规模,加大科技投入,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发展突破。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用地、供水、供电、融资等具体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依托村集体企业龙鑫公司依法征地130多亩,租赁给企业建厂房,为企业解了用地方面的燃眉之急。至2008年底,本村石雕石材企业达60家,其中纳税超50万元的企业有14家。   工业的发展,为龙西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帮助企业解决用地问题的过程中,村里长期闲置的土地得到了盘活,为村集体带来了滚滚财源。通过村党委的“造桥铺路”,村民从本村企业得到了大量就业机会,目前全村1512名劳动力中,直接在本村企业就业的有889人,其他的也大都从事与石雕石材产业链相关的职业,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同时,在村党委的引导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积极回报社会,近年来村里各家企业在办教育、公共设施、救灾、扶贫助弱、养老基金等方面累计捐资达3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本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关注民生,和谐发展   龙西村党委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按照“新村有规划、改造有标准,整治有成效”的思路,把全村规划为居住区、工业区和商贸区三大区域,着力抓好公共设施建设,适时开展改旧建新。 2006年以来投入486万元铺砌4.6公里水泥道路,并修通排水沟总长约3公里;2007年又多方筹资投入85万元,对原环村中路破旧的水泥路进行全面铺砌,建设了一条长600米、宽9米的环村水泥路,使全村道路硬化率达95%,实现道路硬化、亮化,努力建设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本着利民惠民的原则,对惠崇公路本村地段的房屋进行改造,共拆除房屋14000多平方米,新建房屋20000多平方米,有126户群众搬入了新居。   村党委还注重开展文明新风活动,营造健康和谐生活环境。他们以关注民生、为民办实事作为凝聚民心的立足点,坚持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点滴小事做起,时刻关心-,建立低保户每户每年300元小病救助制度,目前全村共有22户群众受益;同时,也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06年投入50多万元添置龙西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并设立龙西村民子弟奖学金,先后奖励上大学的学子10多万元。此外,村里还兴建一座500平方米的老人活动中心,辟出全民健身场所,经常举办门球、地掷球、乒乓球比赛,大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以人口学校、老人学校为阵地进行宣传,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户”、“守法光荣户”、“致富文明户”、“文明卫生之家”、“好媳妇评比”等活动,提高创建文明环境的质量;抓好社会治安的有效治理,先后投入10多万元添置巡逻车辆和物品,并在村主要路口和重点部位设置 “全球眼”电子探头,加强群防群治,为群众营造平安和谐的环境。   在村党委会的有力领导下,龙西村经济发展连续多年走在崇武镇前列,2008年龙西村社会总产值达11.26亿元,村财年收入达209万元,人均年纯收入达9100元,上缴国家税收近3000万元。多年来,该村先后获得省、市文明村、县农村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村党委也先后获得惠安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泉州市“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溪底村

  溪底村地处惠安县崇武镇西北侧,面积3.5平方公里,总人口3330人。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2.5亿元,纳税1760万元,村财收入165万元,人均纯收入8905元。规模化工业区达53万平方米。目前,溪底村拥有企业83家,其中年产值超500万以上23家,是崇武镇企业明星村之一,拥有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师9名。   近年来,溪底村先后荣获泉州市 “敬老模范村”、“优秀警务室”,惠安县“文明示范村”、“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崇武镇“先进基层党组织”、“扶贫助弱先进单位”、“农村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在成绩面前,溪底村干部们戒骄戒躁,奋发图强,不断开拓创新,带领广大村民走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阳光大道上。   

五峰村

  五峰村位于崇武半岛中部,由峰前、峰上、峰后、峰东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面积1.9平方公里,人口4993人,总户数1272户,设有20个村民小组,常年外来人工近千人。村党总支下辖29个党支部(其中非公企业党支部24个),党员159名。   辖区内有五峰中学、崇武中心小学、崇武中心幼儿园各1所。五峰村是一片充满神奇而富有活力的红土地;今日的它,不仅保持和发扬了革命老区村的光荣传统,而且发展成为“中国石雕第一村”,2002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第一批“宽裕型文明村”,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单位,2005年被惠安县委、县政府授予“文化特色村”,2006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2003—2005年度文明村,2011年度被授予“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从90年代起发展以石雕加工为主的石雕产业,新时期结合海西建设的契机,结合地理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围绕“和谐五峰、平安五峰、温馨五峰”的建设,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形成经济发展有序、居住环境舒适、治安秩序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氛围。   

霞西村

  霞西村位于崇武镇镇政府旁边,面积约1.8平方公里。有着厝西、山柄、港边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070人。从90年代起发展以石材加工为主的石雕墓碑产业,新时期结合海西建设的契机结合地理优势发展第三产业。目前村内有四家酒店,其中崇武大酒店为四星级酒店。新时期在新一代领导班子领导下围绕“和谐霞西、平安霞西、温馨霞西”的建设,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形成经济发展有序、居住环境舒适、治安秩序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氛围。   


龙西村特产大全




龙西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