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村委会:在大嶝岛东北部。辖北门1自然村。有3村民小组,205户,810人。多蔡姓。清属同安县翔风里大嶝保,1914年属金门县,称嶝东乡后保。1950年属大嶝区嶝东乡。1958年称东星大队,属大嶝公社。1961析置北门大队,1965年与东星大队再次合并,1975年再析置北门大队。属大嶝公社。1984年改称北门村委会,属大嶝乡。
北门:原村民来自金门沙尾,桕林等地,有500多年历史,祠堂对联“派本琼林,原由固始,地名嶝屿,定宅北门。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213001 | 361000 | -- | 查看 北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北门村 |
北门村委会:在大嶝岛东北部。辖北门1自然村。有3村民小组,205户,810人。多蔡姓。清属同安县翔风里大嶝保,1914年属金门县,称嶝东乡后保。1950年属大嶝区嶝东乡。1958年称东星大队,属大嶝公社。1961析置北门大队,1965年与东星大队再次合并,1975年再析置北门大队。属大嶝公社。1984年改称北门村委会,属大嶝乡。 北门:原村民来自金门沙尾,桕林等地,有500多年历史,祠堂对联“派本琼林,原由固始,地名嶝屿,定宅北门。 |
东埕村 |
东埕村委会:在大嶝岛东北部。辖东蔡、麦埕、溪墘、后店、坑尾5自然村。有7村民小组,517户,1840人。清属同安县翔风里大嶝保,1914年属金门县,称嶝东乡四堡后保。1950年属大嶝区嶝东乡。1958年称东星大队,属大嶝公社。1984年改称东埕村委会,属大嶝乡。 后店:传四保后有一老人在此开店铺,后渐形成村落,故名后店。有30户,120人,多王姓。为明嘉靖年间,文举人两淮运使王佐和清雍正年间,文举人王飞龙故里(原院兜)。 东蔡:为蔡姓居住地,且在大嶝岛之东,故名东蔡。有160户,600人。多蔡姓。 溪墘:传村民从民安里迁入。当时原村前有一溪流。为纪念祖 居地仍名为溪墘(原名溪边)。有92户,350人。多陈姓。 坑尾:传初建村时,村在坑坪之末端。故名坑尾(原名坑美)。有47户,170人。多谢姓。 麦埕:原名烈池,据传建居前,原有晒谷埕,四无荫蔽,用于晒麦,故称麦埕。有162户,600人。多曾姓。 |
阳塘村 |
阳塘村委会:在大嶝岛东南部,仅辖阳塘自然村。相传明代张氏迁入余厝居住,挖八口池塘纪念阳祖籍地,并将余厝改为阳塘。有12村民小组,827户,3450人。多张姓。清属同安县翔风里大嶝保,1914年属金门县,称嶝东乡阳塘保。1950年属大嶝区嶝东乡。1958年称阳塘大队,属大嶝公社。1984年改称阳塘村委会,属大嶝乡。 阳塘:离金门岛只有8000米。系岛内最大的自然村。为明万历年间,文进士都察院右副御史张廷拱、文举人张若纲和天启、崇祯年间,文举人翰,张瀛及清康熙年间,行伍金门游击张天故里。 |
双沪村 |
双沪村委会:在镇南部,辖双沪、东莲2自然村。有6村民小组,507户,2060人。清属同安县翔风里大嶝保,1914年属金门县,称嶝西乡双沪保。1950年属大嶝区嶝西乡。1958年称双沪大队,属大嶝公社。1984年改称双沪村委会,属大嶝乡。 双沪:传早时名淳厚,为许姓、叶姓居住地。后因故更名“霜雨”,以方言同间演变为“双沪”。有370户,1600人。多许姓。 |
嶝崎村 |
嶝崎村委会:大嶝岛西南部。辖嶝头、崎口下2自然村。有12村民小组,586人,2420人。清属同安县翔风里大嶝保。1914年起属金门县,称嶝西乡蟳崎保。1950年属大嶝区嶝西乡。1958年属蟳崎大队,1961年析置嶝崎大队,属大嶝公社。1984年改称嶝崎村委会,属大嶝乡。 崎口下:原名蹽前,意为岛上人们,待退潮时从海路“蹽澥”过海之前的歇息地,故名,后为看护滩涂生产方便,在崎口村前一条大崎沟建居,名崎沟下,方言近音崎口下。有385户,1390人。多蔡、谢姓。 嶝头:大嶝岛西端。原宋姓始居地,又名上宋。村位于崎口下村西,未形成村前,从同安蔡厝渡海,在此登岛,故名嶝头。有228户,1030人,多蔡、宋姓.| |
蟳窟村 |
蟳窟村委会:在大嶝岛西部,辖上蟳窟、下蟳窟、下红壁3自然村。有7村民小组,454户,1770人。清属同安县翔风里大嶝保。1914年起属金门县,称嶝西乡蟳崎保。1950年属大嶝区嶝西乡。1961年析置蟳窟大队,属大嶝公社。1984年改称蟳窟村委会,属大嶝乡。 下蟳窟:村后小山,形似蟳。村子建于蟳咀处,在上蟳窟南,地势略低,故称“下蟳窟”。有191户,805人,多谢姓。西南是同安大嶝烈士墓,墓前一棵千年古榕树。 上蟳窟:村后小山,形似蟳。村子建于蟳咀处,在下蟳窟北,地势略高,故称“上蟳窟”。有168户,620人,多谢姓。与下蟳窟之间,有谢姓宗祠一座。 下红壁:初建房时,外墙壁嵌红甓,以防风雨吹打,又装饰雅观,人们称之“红壁”,靠近蟳窟又在上红壁下方故称“下红壁”。有95户,345人。多谢姓。 |
田乾村 |
田乾村委会:在镇政府驻地,辖田乾、路口、上红壁、土厝4自然村。有13村民小组,688户,2760人。清属同安县翔风里大嶝保。1914年起属金门县,称嶝西乡田乾保。1950年属大嶝区嶝西乡。1958年成立田乾大队,属大嶝公社。1984年改称田乾村委会,属大嶝乡。耕地350亩, 农渔并举,产甘薯,花生,牡蛎。紫菜,和盐。 田乾:镇政府驻地。传明洪府壬子年郑姓自海澄迁入,垦荒定居。建村于田边。故名田乾。有485户,1870人,多郑、谢姓。 上红壁:传始建房时,以红甓色外墙,防风雨侵蚀,故称红甓,后写作红壁。有顶(上)下两自然村,本村在上,故称顶红壁,后改为上红壁。有85户,370人。多谢姓。 路口:村东北有大路,早期是大嶝岛各村往码头搭渡轮必经之出口,故名路口。有81户,340人。多郑姓。1982年出土唐宋古钱一百多斤。 土厝:清代写作泥厝,初建居时是土墙瓦顶,称泥厝。“泥”与“土”方言同音,后作“土厝”。有47户,180人。多郑姓。 |
山头村 |
山头村委会:大嶝岛中部。仅辖山头自然村。有6村民小组,229户,816人,多郑姓。清属同安县翔风里大嶝保。1914年起属金门县,称嶝西乡田乾保。1950年属大嶝区嶝东乡。1958年成立东星大队,属大嶝公社。1960年属田乾大队,1961年析置山头大队,1965年又归田乾大队,1981年再析置山头大队,属大嶝公社。1984年改称山头村委会,属大嶝乡。 山头:村位于小山之顶,故名山头。为明万历年间,荐辟广东恩平知县蔡标故里。 |
小嶝村 |
小嶝岛位于厦门市翔安区东南沿海的大嶝镇(含大嶝岛、小嶝岛和角屿三个岛屿)。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金门最近的地方之一,距金门仅1600米左右。小嶝岛面积仅为0.8平方公里,历史上小嶝岛属于台湾金门县管辖,而金门县历代属于同安县管辖,但小嶝岛也曾隶属于南安县,1971年划归同安县(今为厦门同安区),2004年起小嶝岛属于厦门市翔安区辖区范围。 小嶝岛地处翔安、南安、晋江、金门交界处,扼浯海之咽喉。东与晋江市围头隔海相望,西与大嶝岛比邻,南照金门岛北太武,北倚南安市鸿渐山,自古以来,这里水路畅通,是北上泉州,南下厦门的船舶必由水道, “引漳泉而控浯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小嶝岛的地形像仰卧着的睡美人,美人头枕青山,足抵大海碧波,神态安宁而安详。 小嶝岛与金门隔海相望,鸡犬之声相闻,1958年“八.二.三”炮战,小嶝经历过硝烟战火的洗礼,是炮战的 最前方,如今小嶝地面上有原始状态的明碉暗堡、战壕以及对台广播的原址,地底下有纵横交错的坑道,在炮战0现了很多的英雄人物,-授予”英雄三岛“光荣称号。 小嶝岛古同安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理学名贤邱葵长期隐居小嶝,岛上留下了许多和他有关的文物和古迹:棋局石、钓矶石、乐丘石等处都留下了他题刻的对联。 小嶝岛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是一处休闲旅游的好地方。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