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港村,由戴港、玉山、沈山岙这三个自然村于2004年合并而成,村域面积1.3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310户农户,总人口847人,耕地面积600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84.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47元。
近年来,我们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投入力度,以整治农村环境卫生,道路硬化工程,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主题的环境整治村活动,通过近一年来的努力,投入整治经费225万元,实现了预定目标,使村的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1)、道路硬化:我村因村域面积很大,基本上都是沙石路,因此村里对道路硬化建设一直相当重视。今年以来,我们投入了150万元资金,对村主于道及部份通村干道的道路进行硬化,总长度2公里,把三个自然村紧密地连成一起。
(2)、河道净化建设:由于我村属水网地带,河道里水草杂草从生,污泥很多,对农居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今年我们已完成了河道疏浚1000米,投入资金20万元。并落实整治河道常年保洁制度,极人地改善了农居环境,实惠了群众。
(3)、村庄绿化: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的路、屋边一股都以农作物为主,给人一种呆板、单调、零乱无序的感觉,因此,我们在村庄绿化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供投资12万元,新增绿化面积1000平方米,种植乡土树种1000余棵。首先,对主干道两侧原有树林进行检查整修,查漏补缺,对新建的主干道两侧重新种植;其次在整治点上种植了多种树木,有香樟,有果树,有花木,农田防护林种植很多。
(4)、环境治化建设:由于生产、生活习惯的逐步改变和环境卫生配套设施跟不,农村的环境卫生普遍较差,脏、乱、差、垃圾随处可见。整治开始后,对集中整治点进行重点整治,投入人力、物力对臭水潭原有存积垃圾、建筑垃圾进行清理,每家每户一个垃圾桶,要求农户将垃圾倒入垃圾桶,然后山保洁员进行清运。消灭了露天粪缸,并结合专业保洁队配了专用垃圾车3辆,设垃圾收集点 4座,垃圾上门收集率达到99%。自来水入户率达98%。同时投资15万元铺设污水管道3000米,改善污水横流现象,受惠人员达70%。环境活化建立了长效的管理机制,2007年至今共投资4万,使我村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5)、村部办公楼美化;由于村级经济底于薄弱,办公场所条件很差,为了能基本满足办公、会议、宣传等需要,整治以来,请来了泥上、木丁、电工、油漆工等进行厂改造、装修、粉刷,更换了门窗,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与环境。
(6)、配套设施建设:在村建过程中,我们还注重配套设施的建设,村部由老年活动室、有商贸服务点、成立了村腰鼓队等投入资金2.5万元。在宣传方面,我们共设立路边宣传牌6块,宣传标语9条,宣传栏1块,横幅、彩旗等,投入资金1.5万元,这一系列的投入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了村民的品味和文明程序,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
(7)、农居美化工作:为了极大改善农村视觉景观,提升了村庄的品味,从2007年起,我们投资5万元,用涂料对赤膊墙进行了涂刷,共整治1000平方米。同时投资20万元,进行破旧房屋整治,共治理2000平方米,保障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225105 | 315000 | -- | 查看 雷港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雷港村 |
雷港村,由戴港、玉山、沈山岙这三个自然村于2004年合并而成,村域面积1.3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310户农户,总人口847人,耕地面积600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84.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47元。 近年来,我们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投入力度,以整治农村环境卫生,道路硬化工程,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主题的环境整治村活动,通过近一年来的努力,投入整治经费225万元,实现了预定目标,使村的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1)、道路硬化:我村因村域面积很大,基本上都是沙石路,因此村里对道路硬化建设一直相当重视。今年以来,我们投入了150万元资金,对村主于道及部份通村干道的道路进行硬化,总长度2公里,把三个自然村紧密地连成一起。 (2)、河道净化建设:由于我村属水网地带,河道里水草杂草从生,污泥很多,对农居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今年我们已完成了河道疏浚1000米,投入资金20万元。并落实整治河道常年保洁制度,极人地改善了农居环境,实惠了群众。 (3)、村庄绿化: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的路、屋边一股都以农作物为主,给人一种呆板、单调、零乱无序的感觉,因此,我们在村庄绿化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供投资12万元,新增绿化面积1000平方米,种植乡土树种1000余棵。首先,对主干道两侧原有树林进行检查整修,查漏补缺,对新建的主干道两侧重新种植;其次在整治点上种植了多种树木,有香樟,有果树,有花木,农田防护林种植很多。 (4)、环境治化建设:由于生产、生活习惯的逐步改变和环境卫生配套设施跟不,农村的环境卫生普遍较差,脏、乱、差、垃圾随处可见。整治开始后,对集中整治点进行重点整治,投入人力、物力对臭水潭原有存积垃圾、建筑垃圾进行清理,每家每户一个垃圾桶,要求农户将垃圾倒入垃圾桶,然后山保洁员进行清运。消灭了露天粪缸,并结合专业保洁队配了专用垃圾车3辆,设垃圾收集点 4座,垃圾上门收集率达到99%。自来水入户率达98%。同时投资15万元铺设污水管道3000米,改善污水横流现象,受惠人员达70%。环境活化建立了长效的管理机制,2007年至今共投资4万,使我村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5)、村部办公楼美化;由于村级经济底于薄弱,办公场所条件很差,为了能基本满足办公、会议、宣传等需要,整治以来,请来了泥上、木丁、电工、油漆工等进行厂改造、装修、粉刷,更换了门窗,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与环境。 (6)、配套设施建设:在村建过程中,我们还注重配套设施的建设,村部由老年活动室、有商贸服务点、成立了村腰鼓队等投入资金2.5万元。在宣传方面,我们共设立路边宣传牌6块,宣传标语9条,宣传栏1块,横幅、彩旗等,投入资金1.5万元,这一系列的投入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了村民的品味和文明程序,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 (7)、农居美化工作:为了极大改善农村视觉景观,提升了村庄的品味,从2007年起,我们投资5万元,用涂料对赤膊墙进行了涂刷,共整治1000平方米。同时投资20万元,进行破旧房屋整治,共治理2000平方米,保障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
七里亭村 |
七里亭村位于县城西郊,省连接线公路穿村而过,全村共250户,人口800人,耕地面积462亩,200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人均收入8200元,是村企共建先进单位、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以来,村领导班子围绕“创经济强村、建和谐家园”这一主要目标,紧密联系我村实际和工作阶段性的特点,努力把科学理论和上级要求转化为加快我村发展的工作思路、目标追求和创新实践。依靠广大党员村民代表学习领会上级指示精神,坚持共谋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并注重把解放思想与依法办事相结合;发展热情与科学态度相结合;加快发展与关注民生相结合,全村上下专心干事、齐心创业、共谋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大为增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今后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增收为核心,以村庄建设为支撑,以制度规范为基础。努力把我村建设成为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周家路村 |
距墙头镇6公里处,仓岙水库坝下,座北朝南,南高北低,沿大溪两侧呈块状分布,《象山县志》载,张姓始祖,宋时,横渠张子后迁入。蒋姓始祖,南宋末,从大溪蒋迁此。谢姓始祖圣娜清康熙年间迁入。因村仓岙口,初称外仓岙,传张氏出资在村里修成一条路,长里许。至明末周姓迁入,重修该路,称周家路,遂该此路名村,全村174户,471人。 姓,蒋、谢居多,耕地面积398亩,其中水田338亩,山林1715亩,果园40亩。 宋时属政实乡,美政里,黄溪村。明时属政实乡十三都图二,清时属政实乡十四都十一村,宣统年间属西一乡。民国18年《1929>第三区仓岙乡,民国23年<1934>属蔡仓乡,民国28年<1939>属沪东乡。民国30年<1941>属象西区,民国35年<1946>属西沪乡。新中国成立后,属墙头区始名为西沪乡,1951年属蔡仓乡。1956年属亭溪乡,1958年属象山人民公社亭溪管理区,建生产队。1961年属亭溪公社建大队,1983年属南庄区亭溪乡,大队改为村,1992年属墙头镇。 村设有0党支部、村委会、经济合作社。村从1950年至1970年建有初级小学。1970年撤消并入亭溪中心小学。 村原为石弹路,现改为水泥路,村路5大圈公路衔接。 |
西沪村 |
西沪村,原称下山,因重名改称西沪。以西沪港而得名。辖3自然村(原辖4自然村,三份头自然村在1992年废,村民搬迁叶家、徐家、马家)。在墙头北偏西6.6公里处,东临西沪港,西靠花落山,南与下沙村相临近,沿西沪港公路两侧呈块状形分布。村设组织机构:象山县墙头镇西沪村村民管理委员会、0象山县墙头镇西沪村党支部、象山县墙头镇西沪村经济合作社。村委会设在马家。《象山县志》载,马氏始祖清同治七年(1868)从宁海大佳河迁卜居。叶氏始祖清乾隆间(1736-1796)自宁海东仑迁此卜居。徐氏始祖清同治十三年(1875),自本县梅溪迁此卜居。西沪村,明时属政实乡美政里十二都,清时属政实乡十三都,宣统二年间属西一方。民国18年(1929)属舫前乡,民国28年属西沪乡,民国35年属西沪乡。1951年属墙头原舫前乡,1956年属墙头向,1958年并入下沙生产队属象山公社舫前大队。1961年 建下山大队,属墙头公社,1982年因重名改称西沪大队,。1983年改村属墙头乡。耕地136亩,其中水田117亩,山林772亩, 村境建设:原田岸路,沙泥路改建水泥路,修建村前河江横桥,长15米,宽6米。村域内有河港石条平板桥、横河桥2洞,1994年复修。2005年复修3村边大嵩庙。2007年新建村委会办公楼一幢,面积为400平方,造价60万元。民宅:解放前村民多数茅草房。解放后村民以瓦房为主。八十年代开始拆建水泥楼房,个别村民别墅房。村中两处健身活动场地供村民健身锻炼,面积400平方米。村中原有小学一所,1970年创办,1979年拆并下沙小学。 马家,自然村在墙头北偏西6.6公里处,村委会驻地,东临西沪港,西靠花落山,沿西沪港公路两侧呈块状分布,属西沪村。马姓居多,以马姓的村名。 茅草弄,自然村属西沪村,在墙头西北6.9公里处,沿西沪港公路两侧呈长形分布。叶姓居多,初建村时,周围盛长茅草,以茅草盖房,排成一条弄堂,故以此得名。 徐家,自然村,在墙头西北6.7公里处,沿西沪港公路呈块状分布,徐姓居多,以姓得名。属西沪村。 |
下沙村 |
下沙村,在墙头西北5.6公里处,村座落在东临西沪港,西依沙山(凤凰山),座向座西北朝东南,沿西沪公路呈条形分布。村有村民373户,人口995人,79姓,何姓居多。耕地926.6亩,其中水田726.6亩,海涂围垦140亩,山林2280亩,其中毛竹1098亩,柑桔150亩,船两艘(原运输船),渔船14艘。 民国《象山县志》载,元至正间(1341-1369),何孔昭二十一世孙何恋,何 自新昌迁至沙山下建村,故以得名下沙。村民何吉松(80周岁)手稿《关于下沙村史资料》记载:“其始祖名曰何庆三,其人为人忠实厚道,颇为强悍,敢于-。一次,他为-土豪劣绅对穷人之欺凌而挺身不平,诛土霸后,只身逃奔天下。至下沙后,观地理,背山临海,足能安居。居后,娶谢氏为妻,生二子,长子仪五,次子仪六析居儒雅洋,次子则菑居于庆三膝下。 下沙村何氏始祖自新昌迁下沙建村(元至正年间),元至元十二年(1275)象山又为中县,延 间(1314-1320),改乡、里为都、图。全县辖24都,240保。明时属政实乡美政里12都,清康熙时属政实乡13都,宣统二年属西一方,民国18年属舫前乡,民国28年属沪西乡,民国35年属西沪乡。1951年属墙头原舫前乡,1956年属墙头乡,1958年西沪村并入下沙村改建生产队属象山公社舫前大队,1961年则建大队属墙头公社,1983年改为村属墙头乡,1987年属墙头镇。原以农为主,兼营渔业,现多种经济并存。 下沙村组织机构,设“0象山县墙头镇下沙村党支部,象山县墙头镇下沙村村民管理委员会,象山县墙头镇下沙村经济合作社等。 2003年对村道进行改造,原村中千年的弹石路改建水泥路,2004年新建村办公楼1000平方米,总投资35万元。八十年代村民住宅进行拆建,由瓦房改建为水泥楼房。 村有印花厂一家(私营)。村原有小学一所,创办于1953年,2005年撤并入墙头学 |
溪里方村 |
溪里方村辖2自然村.250户,734人.以溪里方得名.1951年属墙头村.1958年并入墙头生产队,1979年自建大队,1983年改为村,1987年划入城建区.以农为主.耕地520亩,其中水田488亩;山林1101亩,其中毛竹575亩,柑橘71亩. 近年来,溪里方村在村三委班子的带领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村民生活富裕,村容村貌整洁,乡风文明和谐。 为创建和谐新农村,溪里方村积极倡导新作风,在村民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加大民主建设。结合村里实际,设立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决定本村经济项目的承包、租赁、征地及收益的使用和建设项目的立项等一系列涉及村民切实利益的各项事务有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实行民主管理,惠及村民,凝聚了人心。 为了紧跟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近年来,我们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投入力度,以整治农村环境卫生,道路硬化工程,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主题的环境整治村活动,通过近一年来的努力,实现了预定目标,从而使我村的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目前,我村的办公大楼和通村公路建设项目正处于紧张施工中。 |
舫前村 |
舫前村现有常住户数539户,总人口1429人,土地总面积3826亩,其中耕地1039亩,山地2564亩。村集体年收入5万元,人均收入8055元。2003年开始舫前村根据“市级园林式村庄”的创建标准,在原有绿化基础上,加快整治居住环境的步伐,加大村庄绿化工作力度。四年来共投入绿化资金30余万元,新增村庄绿化面积15亩,建设村公园3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28.8%,人均绿地面积7平方米。村庄周围山地植被覆盖率97%。呈现出一幅村内绿叶红花相互映衬,花草树木生长茂盛,溪水清流,道路宽广,美丽如画的生态绿化山庄景象。 为把整洁环境、绿化家园的工作做好做实,对全村绿化专门由县绿化规划部门进行设计规划,做到乔、灌、草相互配置。现全村有桂花、香樟、杜英等十余种乔木树种混交,1500米进村道路全部绿化。房前屋后、村内宜林道路实行见缝插针绿化,绿化率达96%。同时,在规划中突出绿化的层次感,实行乔灌配合,乔木中配合不同色彩的花草,保证一年四季常绿。 建设市级园林式村庄,关键是抓好绿化。舫前村在村集体经济不富裕的情况下,村班子成员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动员全体村民筹资搞绿化,督促村民做好自家庭园绿化美化。在全村共同努力下,筹集到绿化资金30万元,保证了绿化需要。庭园绿化也有声有色,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进行了绿化。 为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村内小溪流进行全面整治,专门设立垃圾统一堆放处,配备专职清洁员每天清运垃圾,绿化带实行定期喷药,防治病虫害,对路面和花草丛中的残枝败叶定期清理。并且专门辟出一块体育活动场所,配备健身器材,使村民真正感受到绿化家园、整治环境带来的乐趣,实现农村城市化、村庄园林化。 |
岭下村 |
岭下村距象山县城西11公里左右,全村风景秀丽,物产多样。村里有水产养殖,农业种植等产业,山林面积2200余亩。村民生活便利,自来水已经完成二次改造,全村电力也进行了线路的全面改造,联村公路正在新建中。 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以来,村领导班子围绕“创经济强村、建和谐家园”这一主要目标,紧密联系我村实际和工作阶段性的特点,努力把科学理论和上级要求转化为加快我村发展的工作思路、目标追求和创新实践。依靠广大党员村民代表学习领会上级指示精神,坚持共谋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并注重把解放思想与依法办事相结合;发展热情与科学态度相结合;加快发展与关注民生相结合,全村上下专心干事、齐心创业、共谋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大为增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今后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增收为核心,以村庄建设为支撑,以制度规范为基础。努力把我村建设成为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黄溪村 |
黄溪村位于县城西郊,西沪港畔,交通便捷,南临34省道,正在建设中的象山港大桥村边穿过,村域面积5.5平方公里,全村共678户,总人口1995人,其中党员有80人。耕地面积1460余亩,山林面积2300余亩,可用海涂养殖面积1200余亩,是牡蛎养殖历史悠久、农业、工业建设较发达村。2009年全村实现社会各项产业总收入28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1000余元。历史文化悠久,明朝的黄溪埠头载入史册。海洋资源丰富,盛产的西沪港小海鲜享誉县内外。 近年来黄溪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先后通过了省级卫生村、生态村、卫生村、文明村 、环境整治村 、千村绿化工程示范村 、四星级民主法治村、村落文化示范村、计划生育示范村、信息化示范村、市级党校基层示范点、科普示范村、全面小康村和县级先进党支部等等荣誉称号。 |
大溪蒋村 |
大溪蒋村,行政村,原亭溪乡驻地。在墙头东偏北4.3公里处,青龙山南麓(原称蚕山),大溪东岸,座北朝南,地势南高北低,沿甬台温高速公路象山连接线(原象西公路)南北呈块状分布。耕地面积568亩,山林面积974亩,其中油桐2亩,毛竹1.5亩,柑桔46亩,公用土地10亩,山地开垦30亩。工农兼营,村境内有私营企业10余家 |
洋北村 |
洋北村,在墙头东北5.5公里处,大坑山头西南麓,西临沪港,沿亭白公路(原称白墩公路)两侧呈块状分布。耕地面积1177.59亩,其中水田面积984.39亩,山林面积4908.5亩,其中毛竹面积863亩,船12只。 村座落东至射箭山,大坑头山,南至井冈松山,西至西沪港,北至雅家岭,座东朝西,地势东高西低。北与桃湾村相邻,西南与黄溪村相邻。村南曾有石桥头村,1956年8.1台灾毁,村民迁至洋北村。村境内溪流有2条,即石桥头溪,石溪坎溪,东西流向。经村流入西沪港,总长1500米。河塘1只,位于蒋家山麓,塘名溪壑塘。山塘水库5只,均在1958年1959年期间兴建,总库容量5.4立方米。 |
塔岭村 |
象山县墙头镇塔岭村是墙头23个村之一,距象山县城4公里,离墙头镇政府6公里,一级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塔岭村由2个自然村组成,共有214户700余人口,党员数33人,总耕地面积约471亩,总山林面积约992亩。塔岭村村内有硬化水泥路7000多平方米,另有一条环村路约1500多米,机耕路8条,村内水泥路均浇铺到户。近2年村内水电全部改造一新,水电设施齐全,具备绝缘电线设施。2008年集体经济收入154.7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520元,近年来该村先后获得过县卫生村、环境整治村、县先进治保调解组织、县五好先锋工程等众多荣誉称号。村党支部被评为“2006-2007年度先进党支部”,2009年又被评为宁波市“五好”村党组织。张忠林书记本人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 塔岭村党支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和创新为主题,以服务村民为宗旨,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努力探索创建和谐农村的新经验。 一、加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班子建设是龙头,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精神面貌、自身形象直接影响着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本村党支部依托远程教育,坚持组织党员集中学习,武装党员头脑。通过讨论、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素质,班子之间形成了“讲团结、讲协作、讲奉献”的良好氛围,始终朝着“干实事、信得过的班子”这一目标努力。 二、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为了适应生态型旅游城市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村积极开展各项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坟墓整治过程中,村党支部积极响应墙头镇坟墓整治工作提出的党员干部带头的号召,党员、干部先锋示范作用得到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带头动迁,从而带动全村迁移。两个月内全部完成坟墓迁移和迁埋点绿化工作。在村砖瓦厂的规划安置中,配合县国土局、规划局及墙头镇政府相关负责人的工作,进一步推进生态农村建设。在环境整治工作中,村党支部力抓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美化,以道路硬化、卫生洁化、环境绿化等为内容,带领村民一起建设生态农村。 三、强力支持配合象山港大桥建设。象山港大桥是全县一号工程,塔岭村被征用土地200余亩,任务繁重。为了全力服务大桥建设,村两委会积极配合墙头镇大桥办工作,带头宣传,动员村民参与支持象山港大桥建设。大桥全面动建以来,村两委会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及时掌握村民的思想动态,耐心解答村民对土地征用情况的咨询,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规定,政策处理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目前,土地征用款已基本发放完毕。近年来,我村在医保、农保、计生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村党支部在抓好民生工程的同时,注重领导班子团结廉洁,村干部作风扎实,党群干群关系融洽,群众满意率进一步提高。现在,塔岭村党支部领导班子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满怀热情带领村党员和群众,共创和谐新塔岭。 |
墙头村 |
墙头村,以墙头得名。2004年5月墙头镇行政村调整,朱家、丁家、屠家3自然村划入墙头村,辖4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墙头,村级管理机构:0象山县墙头镇墙头村党支部、象山县墙头镇墙头村村民委员会、象山县墙头镇墙头村经济合作社。 墙头村地处西沪港南岸,大雷山西北麓,白仙山东北麓,沿甬台温高速公路象山连接线(象西公路)南北呈块状分布。村耕地面积2319亩,其中水田1920亩,山林8000亩,其中毛竹3000亩、柑桔350亩、茶50亩。以农为主,兼营工商。 墙头村人口3620人,1480户,122姓。欧、陈两姓居多。《陈氏家谱》载:宋咸淳间(1265-1274),始祖梦月充任象山椽史,从鄞县姜山迁象,卜居大雷山北。《欧氏宗谱》载:宋仁宗时(1023-1056),始祖大都福州人,任明洲录事参军,致仕归隐,始迁象邑西乡伊家山。元至正间(1341-1368),其十三世孙欧诚、欧垚从伊家山迁入墙头。 据《陈氏宗谱》序云,陈氏自姜山卜居此地,“环堵之下遍植以杏。因其花之盛,故曰杏墙,也称杏花村,见其家之大,故曰墙头。”另一说:从村里可以望见西沪港船桅之顶,因而得名樯头。 墙头村宋时属政实乡西沙保,元时象山为中县,延佑(1314-1320),改乡为都,改里为图,都下设保。全县辖24都,240保。明时属政实乡美政里12都,清时康熙间(1662-1723)属政实乡13都,宣统三年(1911)属西一方。民国18年(1929)属墙头乡,民国28年(1939)属沪西乡,民国35年属西沪乡。1949年属西沪乡,1951年属墙头区墙头乡,1956年县直属属墙头乡,1958年改乡为公社,溪里方村并入墙头建墙头生产队属象山公社。墙头大队,1961年属墙头区墙头公社,1983年撤社建乡属南庄区墙头乡,1987年改乡为县建制镇属墙头镇。 墙头向是西沪港延岸商业中心,集市点,是象西商业贸易自然镇。解放前主要商贸农贸,主要商店有“长兴店”、“东兴店”、“布店”、 “柴爿行”、“毛竹行”等,皆小本经营。药铺有“百龄堂”中药铺、“松茂堂”中药铺。50年代有国营商店和供销社。80年代各类商业蓬勃发展,集市贸易从老街(建于乾隆间)象西扩展,新建主街3条(中街、东街、西街)和新菜市场一个。 墙头村素有名村之称,墙头“欧家屋”闻名全县,墙头欧家西二房古民宅院落保持较完整;前头孔家明堂孔昭黎举人故居,原貌保持较好;墙头乌龟岭头老医院石拱门小院;村西角孔家家院;东门桥头下徐家道地;丁家村孔智二房院落,保持原貌较为完整;墙头陈氏家族家业颇有名气,有“九井十明堂”之称;墙头欧氏家族在民间27年(1938)创办私立三中学(前身果育小学),民国3年(1914)欧氏家族新建欧氏新祠,有“六祠一庙”之称。村东大雷山麓有400多年历史的古刹大雷寺,始皇庙古遗址在大雷山麓朱家茅山脚下。庵有山海的镇海庵,慈云庵(俗称赖家庵),狮子庵(已圮),茅坪庵(已圮)。古桥有登瀛桥(初名登明桥),金锁桥(村西),聚秀桥(村东明堂巷)。始建于北宋治平间(1064-1067),明时为官渡,位于西沪港东南岸的跳头嘴古渡-墙头渡。 墙头有“八景”胜称,《陈氏宗谱》载:“东山牧笛”、“西沪渔灯”、“石壁龙吟”、“明桥鱼跃”、“古寺苏文”、“榖廪樵歌”、“屏风仙迹”。 民间广为流传曲艺“细十番”(舟山码头),墙头是发祥地,今得到恢复,“走书说唱”广为流盛,深为村民喜爱,地方戏逢年过节经常举行。 随着历史前进,时代的变迁,墙头村古老的商业贸易镇,旧貌新艳。1980年初开始规划村境村貌建设,1999年至2006年村投资千万余元,改造了四自然村网络公路7条,84条大小村道墙巷,均改建水泥路面。村周边修建15米,宽为4.5米的机耕农路.完成了四自然村自来水管道的二次改造。完成民电网改造。清除村边所有粪坑,净化了环境。疏通修建大雷溪工程,再现昔时“明桥鱼跃”美景中“水流鱼跃两相便”的乐感意境。村生态绿化全面实施,绿化面积达到10995平方米。建立村西石硼头生态公墓区,清理整治村周边土墓堆。2006年评为省级卫生示范村和市级生态形示范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朱家大棚草莓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建立,解决民众吃放心菜的问题。广泛开展科普教育,走科普发展经济道路。2005年开始村连续举办“科普文化节”,2005年村列为省级科普示范村。2003年村出资新建1900余平方米健康活动场地。2004年村民实行低保,参保率为95%以上,民房保险由村出资代保保险率100%。 朱家 朱家,又称隔溪朱(民国《象山县志》有载),自然村,在墙头东侧隔大雷溪,沿大雷山西北麓呈状分布。朱、李、陈3姓居多。唐翰《朱氏宗谱》载,清康熙间始祖天郎从本县泗洲头唐翰析此建村以姓得村名。清时属政实乡13都,宣统二年属西一乡,民国18年属墙头乡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