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宁波 >> 鄞州区 >> 五乡镇 >> 新诚村

新诚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新诚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诚村简介

  新诚村
  
  
  五乡镇新诚村坐落在宁穿公路北边,原由新河漕、康公桥、诚郎桥、余家堰四个自然村组成,区域面积0.9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333户,总人口776人,其中:农业户数306户,农业人口728人,村址设在五乡镇政府驻地西南方向3公里。全村现有党员38名,设支委3人。
  近几年,通过全村领导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新诚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整洁、干净、舒适。先后被评为“鄞州区四无村”、“鄞州区和美家园村”、“鄞州区文明村”等先进。
  各类先进:
  1999年度 创业创新先进村
  2001年度 综合治理先进村
  2003年度 先进团支部
  2005年度 妇联计生先进集体
  2006年度 妇联计生先进集体
  2006年度 鄞州区卫生村
  2007年度 镇计划生育先进集体
  2008年度 评为鄞州区文明村
  2008年度 评为鄞州区和美家园村
  2008年度 镇计划生育先进集体
  2009年度 评为“鄞州区四无村”
  2009年度 通过和美家园复查
  2009年度 镇计划生育先进集体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212105 315000 -- 查看 新诚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诚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新诚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项隘村

  项隘村         项隘村位于五乡镇的最西侧,与邱隘镇接壤,南靠329国道,北挨通途路,交通便捷。   我村现有人口1176人,由项家、高隘、乐家三个自然村组成。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项隘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先后被授予“民主法制示范村”、 “文明村”、“卫生村”、“无-村”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市政道路建设的发展,宁波市重点工程东外环道路建设由南至北直穿我村,规划中的新村已在建设当中,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不仅对我村的村容村貌有焕然一新的感觉而且对我村今后的招商引资和商业、居家一体化模式及对本村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钟家沙村

  钟家沙村         本村位于宁波市东面距离五乡镇人民政府1公里,全村共有农户686户,1605口人,外来人口985人,出租房有405间,其中老年人(女55岁以上、男60岁以上)430人,党员55名,共有6个村民小组,项家桥、前房、后房、日房、漕底、五乡6个点,全村可耕地面积887亩,本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多年生作物梨、葡萄和蔬菜茭白是本村龙头产业,今年农业收入达到300多万。村企业有23家,09年新增2家,500万以上规模的企业3家,村可用资金65万元,人均收入为10078元。   近几年来,随着我村经济迅速增长,各项事业也都有较大发展,多次受到上级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2006年被评为无-村,2007年被评为区级“平安村”、“文明村”,2008年创建和美家园 ,2009年被评为“卫生村”。   2005年始我村开始创建区级文明村,“三会决策制”大事众人说了算,提高了村级事务的透明度和科学性;《村民自治章程》使村务管理有章可循;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治村,还权于民,民主意识深入人心。近几年我村先后建成村级图书室、休闲公园、老年活动室,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点击前往:http://yzwxzjs.zjnm.cn   

李家洋村

  李家洋村         沿329国道来到五乡,穿过镇区最闹猛的商业街??蟠龙路,往东过铁路桥,便到了李家洋村。这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具有水乡风貌的村庄。   李家洋村位于五乡镇中塘河旁,一条名叫门前河的小河把全村分成东、西两部分。沿小河走百米路,就见一座叫桥头湾的小石桥,桥南面有两棵百年古樟,行进其间,仿佛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的人间美境。古樟旁有一间写有“消防”字样、带有木格窗的百年老屋,屋内至今仍保存着光绪年间的消防设施??锡龙、木制水龙和消防帽等。如今保存完好的门楼竖立在一个院落前,上面书有“耕读”和“永春晖”几字,据说后者是主人给自家房子取的雅名,像这样的老房子在村里有不少。这些仿佛就象诉说着李家洋村古老的历史。   李家洋村现有505户人家,1158人,拥有1000余亩土地。近年来,该村积极引导村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成了远近闻名的榨菜专业村,家家户户加工榨菜,村里还办起了榨菜加工厂,把传统的榨菜腌制技术同现代的包装相结合,真空包装的榨菜成了人们馈赠亲友的礼品。该村还涌现了“省十大青年种粮状元”张益明,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之一。   

仁久村

  仁久村         五乡镇仁久村位于五乡镇政府驻地,座落于329国道南北两侧,东与雅庄村相接,南至后塘河,西靠皎矸何村,北达双峰林区,村中心全村以徐、吴两大姓为主,分居在经堂、夹塘、太史湾三个自然村。村区域面积1.1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661户,总人口达1493人。其中:农业户数588户,农业人口1329人。土地总面积964.9亩,其中:耕地782.9亩,林地182亩,   据传,古时村名不叫仁久村,而称其为“经堂”、 “夹塘”。村中心就坐落在329国道南北两侧。全村以徐、吴两大姓为主,分居在“经堂”、 “夹塘”两个自然村。因这两个自然村较小,人口不多,于是在划行政村时,便合二为一,并取村名为“仁久”。村名的来历出于如今村中那座仁久桥,此桥名意为“仁义长久”,即为人离不开仁义道德。   “碧水环村,悠然自得,小桥玲珑,绿意盎然。”形容的正是位于仁久村的碧环桥,为“宁波市十佳古名桥”之一,碧环桥为单孔拱形石桥,全长11米,桥孔跨度仅2米,容得下一条中型的舟船通过。碧环桥的桥面多用当地产的青石,东西桥头各有12级平缓的台阶,徐步于桥上如屡缓坡,毫不费劲。桥基、桥墙都用长条石交错叠砌,再用块石护底加固。桥边有10块浮雕荷叶栏板,栏板间有12根立柱,柱头雕有荷花,形状不一,有的是双层复莲,有的是双层仰莲,另外还有各色莲花。桥栏和桥面的连接处,有雌雄榫相互咬合。桥侧有长形桥额,横刻 “碧环”两个大楷字。根据桥额上的刻字推算,碧环桥迄今已有470多年历史。   据家谱记载,原来, “经堂”的祖上姓徐,来自本镇李家洋村徐氏的一个分支。后来因为这里依山傍水风水好,徐氏一位先祖遵照母亲的意愿,在这里建造了一间经堂,以供母亲安度晚年。后来发现,来回探望实在不方便,思母心切的他,就合家迁居到此。年长日久,便繁衍了一个徐姓大族。于是,也就有了“经堂”这个自然村。   近几年来,仁久村先后被评为小康示范村党组织、创建强镇工程先进村,农业生产先进单位、县级计划生育模范村等多种荣誉称号。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仁久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农村的新路子,把发展作为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的第一要务来抓。村在围绕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实施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达到的工程项目,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融为一体,大力发展种养植业,鼓励农民搭建无公害绿色基地,有葡萄园、养鸡场等基地,利用有利的地理环境大规模地发展龙虾养殖等;现仁久村出租户达到近一千户,租住人员超2千,去年工农业总产值9.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568元。   

四安村

  四安村         五乡镇四安村位于鄞州区东部,地处五乡镇中心,临近329国道,阡陌交通,水陆相连,充满着江南水乡的灵秀。全村总户数:660户,总人口:1516人,现有耕地:950亩,本支部党员:65名,村级净资产:1128万元,村级可用资金:308万元,其中:村经营性收入13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5558元。村里环境优美,人们安居乐业,占地10余亩的农民文化乐园天天迎来大批村民跳健身舞,打乒乓球,是农民休闲的好去处。是省级文明村,省级小康示范村。   

汇纤村

  汇纤村         北靠329国道,南临同三线,水上“公路”?后塘河穿村而过,它像一颗镶嵌在东郊平原上的明珠,这就是位于五乡镇西街的汇纤村。   沿着村口那条宽阔的马路一路前行,只见马路两旁厂房林立,漂亮的民宅一幢挨着一幢,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化村庄跃然眼前。   据汇纤村李立羽老人价绍,“汇纤”这个村名的由来应该和水、船、纤绳有关.另据《鄞县志》记载,古时甬江、姚江、奉化江和鄞东的前塘河、中塘河、后塘河及鄞西的南塘河、中塘河、西塘河构成的“三江六塘河”是内河主干线。古人对此曾有“舟楫纵横以利集散,民间运输多赖于此”的描述。鄞东来自少白、宝瞳、东吴的众多小河汇集于汇纤桥后便称之为后塘河,这一带河流又被当地人称为汇水河,汇水河缓缓流过一个突死于河中的圆堍,使过往船只只有靠纤绳才能得以经过。这个圆堍就被人称为汇纤(纤绳汇集)之地。据村里老人回亿。以前。这儿曾留有三根硕大的纤绳柱,上面有被纤绳深深刻划过的痕迹。汇纤村由此得名。   汇纤村村民多姓李。五乡李氏曾是清时甬上望族之一,它和当时东城的砌街李氏系同一宗族。据《四明谈助》记载,“汇纤桥东数十步有楝塘李氏别墅”,别墅边的护城沟、黄头墙、马鞍埠头及高大的牌楼,都可以想见李氏府第的气派。据说“李氏子孙以科第家世有名臣”其子孙李邺嗣十二岁时就会写诗,后来成为著名的学者,时人尊其为杲堂先生,有《杲堂文钞》、《诗钞》、《诗内文集》、《楝塘小志》等著作传世。其描写宁波辽东和鄞东风土人情的《?东竹枝词》更是为人熟知,并引发了许多学者文人用竹枝词歌颂故乡的热潮。如今人们称李氏旧宅为“牌门李”。   怀着几分莫名的兴奋和神秘感,我们在热心村民的指点下寻找着汇纤村的过去。   在村办公楼隔壁的一条小巷内,我们找到了“楝塘李氏别墅”的旧址,这儿早已改建成了墙门式的普通居民住宅,只有高高的墙门顶上那斑驳的横匾诉说着世事变迁。在院子里我们找到了一根长满青苔的石柱,上面依稀可见雕刻精细的龙头,听说那曾是旧牌楼的一部分。当年楝塘别墅的大厅已改建成了村老年活动室,后面建成了五乡镇最大的菜市场,里面人声鼎沸,生意红火得很。   改革开放给这个古老小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根据城镇规划,汇纤村成了五乡镇镇区的一部分。汇水河被填了,代之以平坦的街道。   汇纤村年轻的村支书兼村主任李泉昌欣喜地告诉我们,现在已有70%的汇纤人在经商、办企业;另一部分村民则干起了多种经营,办起了养鸭场、养鸡场。去年这个811人的村子人均收入达到了6200元,村可用资金60万元。村中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老人们像城里入一样拿上了劳保。   汇纤村变富了。勤劳而淳朴的汇纤人正用双手和智慧续写着汇纤村的新篇章。   

蟠龙村

  蟠龙村         蟠龙村地处宁波市鄞州区东部,位于五乡镇中心,329国道穿村而过,交通方便,三面环山,风景独秀。全村现有人口1142人,总户数420户,现有耕田面积450亩,企业78家,2005年全村社会生产总值4亿3千万元,村可用资金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090元,几年来多次受到上级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其中2003年被评为镇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年被评为镇级‘先进党组织’”、“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和“村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皎矸何村

  皎矸何村         八月的天气仍很闷热,没有一丝风,尽管中午气温很高,但仍没有减弱我们探访皎矸何村的兴致。   皎矸何村是五乡镇政府的所在地,329国道穿村而过,把全村分为南、北两地。全村由傅家、吴家、赵家三个自然村组成,有人口790余。   皎矸何村水网纵横,河多桥多,仅大小桥梁就有10座之多,其中以皎契桥最为出名,该桥俗称五乡大桥。五乡,指北宋以来鄞东的老界、首界、阳堂、太丘、灵岩五个乡,即今邱隘、五乡、东吴和北仑一带,该桥旧时是联通鄞东各乡的交通枢纽。据专家考证,该桥还是鄞东地区跨度最大的桥梁,故有“鄞东第一桥”之称,皎契村也因桥而出名,因桥而得名。   我们来到村南,便望见一座三孔圆拱桥,如长虹般卧在东塘河上,气势非凡。据宋代《宝庆四明志》记载,皎契桥的前身称回江溪石桥,可见在千年之前,它已经雄峙在鄞东水乡了。千年以来,由于洪水频繁,皎契桥屡毁屡建,如今的皎契桥是清代嘉庆七年重建的。   踏上皎契桥,但见桥侧爬满了绿色藤蔓,桥面的石板间也钻出一棵棵小草,使皎契桥愈发显得古老。村党支书傅尧法介绍,此处是东塘大河水面最宽、最深处,水流湍急,故皎契桥还有引桥??塔水桥,整桥总跨度达50余米,其中皎契桥长达30米,桥的南北各设12级步阶,桥北侧还留有宽达1米的纤道。   皎契桥南有陆路通向东钱湖和象山港。桥北与堰塘相接。堰塘向东延伸,长达400余米,昔日堰塘南边为海洋,北面有一块三面环水的土地,叫作晾网堰,因渔民捕鱼归来在此晒网而得名,如今这里已建起了幢幢农民别墅,黄瓦与碧波相映成趣。   皎契村是旧时的水上交通要冲。胶契桥下的东塘河又称后塘河或北塘河,它汇集了从鄞东太白山、福泉山和?山的来水,是鄞东主要塘河。据《鄞县通志》记载,1936年的东塘河上大约有75个航班,其中夜航船7艘。当年,皎契村里人来船往,煞是热闹。   经皎契桥南行即到吴家宗祠,旁边有一所民办的“东方武术学校”,校门口赫然一个斗大的“武”字。武校的总教练是曾创下单掌劈砖吉尼斯纪录的周建初。他介绍,目前武校已有学员 200余人。我们还了解到这里曾是抗战时期惠儿院的旧址,也是解放前鄞县第三所农村中学?鄞东中学的所在地。那时傅家有位名叫傅毅云的人,出家后法名叫“安心头陀”,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看到许多孩童流离失所,成为无家可归的孤儿,遂萌发爱心,欲建一收养孤儿之所。他为此五渡南洋,四出募捐,筹了一部分资金和物资后,创建了一个“佛化惠儿院”,而鄞东中学创办于1947年,借用惠儿院作校舍。学校全盛时期有学生300人左右,在当时也可称得上一所颇具规模的农村中学。1949年舟山解放前夕,宁穿线成为-军队空袭的目标,学校附近遭到了飞机轰炸,学生难以正常上课,于是学校迁移到云龙。后来,由于经费困难,学员减少,于当年10月并入正始中学。   离开武校,进入傅家。村支书介绍这里有一处古宅名为“天官第”。相传明末时,山西傅鲍氏携七岁幼儿一路行乞至皎契后,就在皎契桥附近定居下来。母子俩相依为命,靠行乞度日。后来那孩子发愤读书,终于做了“吏部侍郎”。他为母亲建的宅第曾书有“天官第”三字,如今早巳湮灭。   解放后,皎矸何村人才辈出,最出名的当推乒乓球国手傅其芳。他长于直拍快攻,擅打两角直线球。曾为中国队主力队员之一,1958年起任国家乒乓球男队教练,并培养出了容国团这样的著名运动员。在他的带领下,中国队在第25、26、27、28届世乒赛中,连续蝉联男子单打和男子团体冠军。为此,傅其芳曾三次荣获特等功。   改革开放后,皎矸何村凭借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现在全村70%村民经商开店办企业,有70%人家搬进了新居。   

天童庄村

  天童庄村         天童庄村位于五乡镇的中部,329国道穿村而过,随着五乡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依仗优越的地理位置,迅速崛起。2005年,有着776名村民的小村,实现了工业销售3。7元,村集体固定资产800余万元,村集体可用资金1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941元。该村借五乡工业集聚地的优势,建起集体标准厂房,引进企业,同时引导和扶持村民快速转业换岗,从事和发展第三产业。目前,村级农贸市场颇具规模,已有100多家农户进入商业、饮食业和交通运输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村民素质教育,在“双提高”主题教育中,该村率先办起了免费图书室,建起了游乐健身设施齐备的公园,深受群众欢迎。该村举办的“千人读书,百人考证”活动在宁波市第三届农民读书节表彰会上获百村优秀农民读书活动称号。   农民保障体制扎实推进,到2005年底,已有309名社员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140名社员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全村社员参加农村大病医疗保险率达100%。   农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通过河岸砌石,河道保洁,路保洁工作,村居环境进一步美化。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逐步形成。2005攫,该村还被评为区级卫生村、文明村、区级计划生育先进集体、交通安全规范化单位。   

石山弄村

  石山弄村         汽车沿着长长的水泥路把我们送往采访目的地??五乡镇石山弄村。一路上,清风习习,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和清凌的河水,我们不由被这美丽的田园风光所深深吸引。   一进村口,我们就望见了远处格外醒目的两座对峙的山峰。听在河边树下聊天的老人们介绍,那两座分别叫做金童山和玉女峰的山,有着一段美丽凄婉的传说。据说,在很久以前,孙大圣大闹天宫,偷吃了王母娘娘的玉液琼浆和人参果。一天,太白金星门下的金童、玉女把孙大圣吃剩下的人参果偷吃后逃到人间。太白金星奉玉帝之命,在石山弄村一带的向阳村、杜鹃山、栗树塘找到了金童玉女,可金童玉女执意要过凡间生活,此事触犯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一定要惩治他们。在这紧要关头,太白金星出面求情,王母娘娘恨他管教不严,命太白金星留在凡间,看住金童玉女,决不能让他们成为夫妻,并拔出一枚金簪,施展小法,把金童玉女划在两地。从此以后,这地方就有了两座山,东面一座呈伸长脖子遥望状的是玉女峰,南面一座呈回首凝视状的是金童山,而当中就是直头岭。每到中秋之夜,人们在寂静的直头岭上,好像可听到玉女走向金童时轻轻的环佩声,这响声好似铃声,故在金童山下还有一座小小的响铃山。   有着美丽神话传说的石山弄村有一段时间也被称为谷山弄村。上世纪50年代初,该村粮食亩产达400公斤以上,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于是,石山弄村成了闻名遐迩的产粮大村,并于1953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而恢复石山弄村村名则是在0以后。   石山弄村由叶家、冯家、东山头、潮里、大桥头等5个自然村组成,2004年附近的几山村也并入石三弄村。石山弄村现有1800余人,系五乡镇第二大村。村民大多数姓阮,而且多数住在潮里和大桥头这两个自然村中。据鄞州《百家姓》记载,石山弄村的阮姓人是很早以前从福建迁徙而来的。石山弄村有耕田9040余亩,山林面积1000余亩。因为石山弄村至今未通公交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经济的发展,许多村民因此外出打工,石山弄村目前只剩下一半村民,而这些村民除种田以外,他们靠山吃山,大力兴办采石业。全村目前有6只山塘,每年可上缴给村里40万元左右,占到村级经济的80%。石山弄村年可用资金为50余万元,除了山塘的收入外,另外一部分则是靠砖瓦厂收入和厂房出租。目前,村民年人均收入已达7000余元。   据村里一位姓阮的老人介绍,潮里村以前有一口井叫马眼井,井水清澈甘甜,源源不断的地下水解决了村民们的饮水问题。可到了1963年,因为马眼井后面的那片山被逐渐采完,马眼井也因此枯干了。1970年,省地质勘察大队来该村寻找矿藏,在432米的地下发现了优质的矿泉水。2001年初,勤劳的石山弄人开始琢磨如何利用这些源自太白山脉金童山岙的矿泉水造福人类。同年4月,石山弄村村民阮海峰办起了东泉饮料有限公司,由此,“碧涌”矿泉水面世了。这得天独厚的天然磁化、微碱性、复合型矿泉水让每一个喝过此水的人难以忘怀,其销量节节攀升,产值连年翻番。2002年10月,该公司产品率先荣获国家级矿泉水鉴定证书。石山弄村也因为碧涌水的畅销而名声远扬。目前,村里除了东泉饮料公司外,还有12家个私企业,这些企业年产值都有好几百万元。   然而,石山弄人并不满足,他们正在寻找使村级经济上新台阶的致富之路。石山弄村党支部书记张建明说,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受阴,大量土地闲置。但是处于高速公路和国道公路夹缝中的“困境”,其实正蕴藏着出现新机遇的“变数”。目前,五乡镇正规划建设一条全长约4.3公里、宽16米,连接329国道和鄞州大道的南北交通线。届时,这条路将能打通石山弄村的经脉。   我们可以预计,随着这条南北交通建成,石山弄村将获得重山。她的前景将灿烂如锦。   点击前往:http://yzwxshsn.zjnm.cn   

龙兴村

  龙兴村         我村地处鄞州区与北仑区的交界处,系五乡镇的西北面,是原彭家漕村、周家村、龙一村合并的新行政村,坐落在五乡工业园区,南连329国道,北接通途路,村域面积2.1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958亩,全村共有769户,总人口1786人,其中党员56名,2名入党积极分子,35名村民(社员)代表。   一、班子领导有方。我村支部书记“领头雁”作用明显,村“三委会”团结有力;党员干部作风好,每月定期召开支部会议、三委会会议、党员大会和党服务群众活动,党群关系密切。   二、经济发展良好。2008年度村级可用资金达到134.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248元,2009年度预测村级可用资金达到142.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预测为13350元。   三、环境建设良好。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卫生状况良好,今年又通过了区级卫生村复评。公共文化娱乐设施齐备,每月定期举行党员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   四、村风民风良好。民主决策程序规范,对村干部和村务进行民主评议,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规范,定期做到“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无人到镇、区上级-;我村定期开展学习,利用村法制学校开展宣传教育,近年来,我村每年保持着无重大刑事案件和无重大事故发生的记录。   

宝幢社区

  五乡镇宝幢社区居委会座落于五乡镇永乐村永安桥宝幢老街位置,居民居住集中。居委会成立于1965年3月,由三个网点组成,分别是永乐点,宝林点,明伦点为。户数408户,共有728人,党员31人,大组长3人,居民代表32人,支部成员3人。  

明伦村

  明伦村         五乡镇明伦村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的东部,毗邻千年古刹阿育王寺,惠泽于梵音佛光,村景秀美,气候宜人。萧甬铁路和329国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快捷。   全村现有常住人口450户共1040人,841亩耕田,989亩山林,下辖20余家企业、1家公墓陵园。因多年的励精图治,明伦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先后被授予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卫生村”、“达标交通安全村”、市级“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园林式村庄”等荣誉称号。2003年,又被省、市、区列为首批“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2004年6月,获省“五好村党组织”荣誉称号。   

沙堰村

  沙堰村         沙堰村地处太白山脉下游,宝瞻公路、同三高速穿村而过,东邻明堂岙村,西接生姜村,北于明伦村相接,交通便利,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全村辖区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5.2亩,总户数440户,总人口1006人。全村现有党员26名,村民代表37名,设支委3人,村委会3人。大小企业10多家,全村可实现社会生产总值13088600元,人均收入14196元。   

明堂岙村

  明堂岙村         明堂岙地处太白山麓,全村总人口1250人,农田面积930亩,山林面积8900亩,2007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亿元。2007年12月,公交107路直通到村,圆了全村村民出门能坐公交车的梦。   从宝瞻公路连接线左拐沿着盘山公路逶迤而上,眼前群山错落有致,两旁的行道树疾速往后退去,空气是新的,透彻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吸一口。眨眼间,明堂岙村到了。   如果说是慕名前往,必定有其蕴含的某种东西。太白水、碧涌水等甬城市场上颇具知名度的矿泉水正是源自这里太白山脉。用山清水秀形容之可谓恰如其分。这座名符其实的小山村位于鄞州东部,距五乡镇政府约7公里,与阿育王寺为邻,与太白山系紧紧相拥相依。   据传距今800年前,从河南到太白山采药的一位老人姓李,他在采药期间顺手从山上折一树枝回来,插在山脚下,几天后竟抽芽生根,他确认这里是好地方,便搭建土屋居住,随之定居为业,此地方,后叫高墙门。从此,生息繁衍后代。据村里的老人说,宋时汉蜀宣和三年,方腊被生擒时,其得力主将吕将在邻县率兵勇战,消息传来后,吕将猛然跌跪在地,朝西北方三拜三兴,大哭“圣公圣后,全是兄弟负于你们,若是吕将到南边不曾失误,拜源何至于陷落,就辙亦不会如此快覆灭。”此后,吕将调集三营,一千五百号兵卒,打出“永乐征南大将军”旗号,挥戈南指敌军。宣和四年,义军20余万人在浙江东部农村活动,年底被宋军消灭,尚有部分游兵逃窜浙东山区。方腊部下的吕将一支人马,由李明堂和其妹夫袁某、百花带领逃到本村,在太白山上安营扎寨,以待东山再起。后来由于局势不佳,人数又少,以山养生,失去了抵御能力,改将为民。李明堂来到山区后,遂称“明堂岙”至今。如今的明堂岙村,有高墙门、陈竹房、新袁家、花墙门、庙前头、孙家、三七房等自然村。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明堂岙村村民生活极其拮据,因为祖辈在山,吃用靠山,长年累月的生活是“上磨肩胛,下磨脚底”,挑着柴片到宝幢和五乡卖,“翻山越岭奔着路,屈身弯腰饿着肚”。可见生活的艰辛和清苦。   解放后,明堂岙人的生活水平渐渐远离贫困。若要富先造路,于是这条合计出资150万的水泥路修筑而成。当时,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早日建成,有的从家里拿来点心,犒劳筑路工人。汗水,终于换来了通衢大道。从这条建成的水泥路往里走,但闻鸟语花香,潺潺的溪水自高处往下流,空气中洋溢着静谧、祥和。   明堂岙村民的居住地属纯山区路段,依山形而建,整个村呈狭长带状挂在半山腰,地势走向由西北端村口,向东南方向步步高升,直至太白山脚下,落差在50米上下,因此,外面的水源进村十分困难,村民们生活用水大多是溪坑水。   眼下,明堂岙新农村建设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以往村子破败的局面正慢慢消失,一批全新别墅楼即将给广大村民带来惊喜,首批60套别墅预计在2008年6月份即可交付使用。   

永乐村

  永乐村         永乐村处宁波市东,五乡镇东侧,329国道、北仑铁路穿越我村,阿育五寺、天童寺必经之地,我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宝幢贸易、经济、文化中心。   我村行政区域1.2平方公里,已有377户常住户,人口810人,已有耕地510亩,山林面积366亩,大小企业80多家。   2005年完成工农业产值3.3亿,人均收入1万元   我村支部党员37人,村民代表31人。   其中支部1个,村民小组6个。   

宝同村

  宝同村         百年来,石龟石马一直静静守护着王应麟墓。   在鄞州区五乡镇,有一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庄???同岙村。据记载,著名的《三字经》作者王应麟就是同岙村人,至今那里仍保留着王应麟的坟墓。   同岙村曾是?县县治所在地。据《鄞县志》记载,秦始皇25年(公元前221年),设?县县治于同谷。同谷就是如今的同岙村。关于同谷村村名的来历,书上是这样记载的:该村东、西、北三面环山,因东、西两岙的村民在同一个谷口出入,因此山称“同谷山”,村名由此而得。后来随着地质演变,山谷消失,村名也改作了“同岙”。同岙村的村民告诉我们,在同岙山的远山岭上,有一大片竹林,每株竹子上都有一个小洞。关于这些洞,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传宋朝小康王逃难时遇见一位老翁,老翁给了他一瓮谷子,叮嘱他不论多艰难都不能吃,当敌军追来时撒下谷子定有奇迹发生。小康王饿极,将谷子吃了,只留下一些糠皮。一日,他被敌兵追赶逃到远山岭上,想到老翁的话,便将糠皮倒了出来,瞬间,糠皮都变成了兵将,可都是些老弱病残,打不过敌人,又变回糠皮躲进了竹子。从那以后,远山岭的每株竹子上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洞。   可同岙村最出名的是出了一个大文豪???《三字经》作者王应麟。王应麟于南宋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中进士,后被授为中书舍人。他任考官时,慧眼识珠,向皇帝极力推荐一份本名列第七的试卷。于是,这一年的状元就是后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王应麟在朝多年,后来因为-左相庇用私人未成愤而辞官。此后隐居在家,专意著述。他一生著作极为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长期以来被当作幼儿启蒙教材的《三字经》。这本书在上世纪80年代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性启蒙教材。如今,同岙山上还留有王应麟墓遗址。据老人们说,王应麟死后,后人在他的墓边修建了一个寺院,就是如今的铁佛寺。寺中有一块碑,据说上面依稀可辨的字迹是当年康熙南巡时留下的。铁佛寺内原有一尊约6米高的铁佛,铜头铜手铁身,上面刻有“大元20年铸”字样,可惜这尊铁佛已毁于“文革”时期。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联合村

  联合村         位于半山区的五乡镇联合村是由横省村和雅庄村合并而成。全村辖区面积2.9平方公里,全村常住人口2000余人,845户。耕地面积1207亩。联合村境内公路、河流纵横交叉,交通十分便利,329国道、萧甬铁路,南临同三高速公路,可直达北仑港。329国道把联合村一分为二:即横省村和雅庄村。   横省村历史上是史家、蔡家、朱家三姓聚居之地。后来随着历史变迁,村民有外徙,也有迁入,久而久之,村里的姓氏也就很多了,现在横省村则被人们戏称为“百家姓”村。据传,雅庄最早居住的是姓夏为主。   在横省村,有一座被专家认定为“填补中国石牌坊史上一大空白,把中国仿木古石牌历史又推前了百余年”的宋代仿木石牌坊,只见这座石制单檐顶仅存三分之一,其他构件则倒在草丛中,斗拱和其他构造还很完整,且有门枢遗迹。据说,此地是鄞县史氏望族中史师禾的墓葬。史师禾是南宋丞相史浩的叔父,石牌坊建于南宋初期的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至今已有850年历史。由于其后裔迁居象山,所有随着岁月的变迁,墓葬及石牌坊逐渐稀为人知,被冷落在山林中。石牌坊还是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村内一位79岁的史姓老人介绍,与邻村雅庄村交界处的山上曾有一座寺院,叫寿国寺,以史浩侄子史弥忠为主线的家庭墓葬群就集中在寿国寺周围,史弥忠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中进士,后驻守南安吉州,他的弟弟史弥远则是当时的丞相。史弥忠有两个儿子,叫史嵩之、史岩之,后来史嵩之也荣登丞相之位。史弥忠在淳 (空格)四年(公元1244年)死后就葬于此,据说后来在他的墓葬周围有72个坟墓,而如今我们见到的也只剩下史弥忠那座坟墓,坟前的4个石人和2只石马已残缺不全,但我们还能从老人们的言谈中及仅存的那些石人石马中想像出史氏望族当时的辉煌。   其实,横省村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唐代,因为听说在该村屋后山的山坡上有一个建于唐代的屋后山窑址。当时窑址约70平方米,以盛产大型平底内凹敞口瓷碗为主,兼产壁底小碗。窑具有圆鼓形垫座及垫圆。而另一个窑址则在河头以烧碗主,另产粉盒、壶罐等。从现在看到的刻有水草、荷花等图案的仅有的一些窑器来看,当时的烧窑工艺并不见差。只是由于年代久远,这里虽然偶然还能在泥土里挖掘出几只残破的古碗,但整个窑址已遭破坏。同依然可辨的两个传说中的窑址一样,村落远处的省坳亭和一棵几人合围粗的古树也是刻画横省村历史的佐证。史岩之之孙史纪柏、史综伯、史晋伯三房分别迁至宝幢下庄。史纪柏在那里建造了美观而清雅的庄园一座,遂称“雅庄”。   联合村分布较为分散。山有南面北面,村有前有后,故而山坳里的两个自然村也就称为横坳和省坳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村里的人们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联合村有山林面积3200多亩,靠山吃山,可谓是该村搞活经济的捷径。正是由于蕴藏着天生之材,村人便依靠政府的支持与宽松的政策,打通山路,开山劈石,大兴石材产业。多年的艰苦创业使采石场发展了,公墓地的规模也日渐扩大,村级经济拾级而上,2005年,全村实现社会生产总值6.47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已达8748元。   水竹湾庙,座落于金家自然村的西北角,庙基一亩。原来建筑有头门、大殿、后大殿和两边厢房,大殿、后大殿前后各有五间。在公社化期间,此庙作为生产大队畜牧场。因无人修继后倒塌。1994年,该村几位老太募捐人民币七八万元,在原来基础上新建水竹湾庙大殿一座,小层两间。初一、月半常有善男信女前来念佛。   古老的山村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村民们并未因已取得的成绩而产生“小富即安”的心态。他们富而思进,在小康道路上阔步前进。现在,横省村的村容村貌已有显著改善,铺起了水泥路,安装了路灯,通上了自来水,2005年下半年,该村举建了老年活动中心,内设图书室、棋牌室、运动室。2006年上半年,329国道的拓宽改造,更加方便了村民出行。   

涵玉村

  涵玉村         涵玉村,一个听起来诗情画意的名字。追根溯源,民国时期,天童区下面曾有个涵玉乡。2004年4月,四都庄、郑家桥和唐家湾三个村合并后就取名涵玉村。全村1503人,673户。去年人均收入达8300元。   涵玉村地处五乡镇的东南角。这个村不好找,它夹在高速公路和329国道之中。村里人进出都是靠步行、自行车或摩托车。原先进村主要道路是沿河傍水的沙石路,坑坑洼洼,村民出行十分不便。在行政村合并前,3个村曾多次商议共同浇筑长约1.9公里的进村大道,但改建公路资金缺口大而搁置。新班子成立后把浇筑进村大道当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抓,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此举得到了区、镇两级政府和扶贫结对单位的大力支持,100万元资金很快到位,从李家洋村至唐家湾点的进村道路顺利建成。   2005年4月,五乡镇政府收到了一封有涵玉村27位村民签名的感谢信,-“走在宽阔平坦的道路上,我们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赞助建路的企业家和热心人士,是他们改变了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方便了群众……”   沿着富民路往前走,就到了依山傍水的涵玉村。最里的是唐家湾点。曾称为唐家湾村,自然少不了众多的唐姓,但也有一部分李姓和王姓的村民。中间的是四都庄点,这个自然村的村民大多姓“伍(吴)、陆、柒(戚)”,村民们戏说,咱村的姓氏一个比一个大,日子是一天比一天更红火。离镇区最近的是郑家桥村,因陈家出了一个富商,造了一座陈家桥而得名,由于口误,日久天长,陈家桥变而了郑家桥。目前,这个村80%的年轻人洗脚上田,去企业工作了,留在村里的人大都以种植花卉、经济作物为主。他们守着500亩的山林和350亩的耕地过着安静详和的日子。   涵玉村很多村民腊月有酿米酒的传统。此时走进村里一户人家,只见厨房里雾气腾腾,地上堆放着四五个装满糯米的蒸笼,主人正忙碌着用干草烧大灶蒸糯米。当地人自豪地说:“我酿的米酒比市场上卖的酒要香好几倍,而且后劲很足的,亲朋好友们已经向我预定了过节喝的酒。” 村民们酿的酒基本上是自产自销,男女老少个个都练出了好酒量。   村旁有一座不高的山,山下有一棵巨大的樟树。这棵樟树枝叶茂盛,郁郁葱葱,树干很粗,一个人很难怀抱过来。据当地人说,它已有三、四百岁了。村中还有一片回字型的古老建筑。村民介绍说:“这些古屋是王家大屋,共有7进门,有外三家、里三家之分,相传最早是明朝年间一位举人的大屋。”我们不由感叹:这位举人在当时那个年代该有多风光多荣耀啊!下山后,我们又在村里的祠堂看到了一块清代的匾,上面刻有“鉴世雷雳”、“道光丁亥年”等字样。凡此种种,进一步证明了涵玉村历史的悠久。   新村成立后,村党支部积极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闲置的原村办公楼和废弃山塘,引进10多家企业,这些企业落户后建造了数千平方米的厂房。村集体每年能有四五十万元的固定收入。   近几年,村里改建了公厕,建起了休闲广场,村容村貌为之发生大变化。2005年8月30日,涵玉村图书馆建成开张。1200多册崭新的各类图书,包括文学、法律、农技等方方面面,基本可以满足农民的学习要求。新村成立后修缮了唐家湾点、四都庄点、九升桥点的老年活动室,还在郑家桥点新建了老年活动室。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能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呢!   目前,五乡镇正规划建设一条全长约4.3公里、宽16米,连接329国道和鄞县大道的南北交通线。届时,这条路将能打通涵玉村的经脉。   

渔业村

  五乡镇渔业村位于风景秀丽、山清水秀的鄞州东部,地处五乡镇中心位置,临近329国道线,交通便利,地理环境优越。村内有常住户428户,户籍人口805人,外来流动人口约39人。村拥有村民代表30名,中党员42名,设支委3人,村委会3人,社管会3人,监察会3人,综治领导小组6人,调解会4人。   渔业村村址设在五乡中路671号。村内土地稀少,但拥有4000多亩河流资源,故产业以渔业养殖为主。村内全部通信、通电,都安装了自来水。近几年来,主要荣誉有:文明村、和美家园达标村、区计划生育协会先进集体,区级卫生村、三星级民主法治村、科普村、无-村、充分就业村等等。   辖区内主要资源为河流。村共有发证河流使用面积4200亩,包括南北塘河、中河江、大堰河、沙堰江、柴叶江、太平桥江等等河流。  

新诚村

  新诚村         五乡镇新诚村坐落在宁穿公路北边,原由新河漕、康公桥、诚郎桥、余家堰四个自然村组成,区域面积0.9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333户,总人口776人,其中:农业户数306户,农业人口728人,村址设在五乡镇政府驻地西南方向3公里。全村现有党员38名,设支委3人。   近几年,通过全村领导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新诚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整洁、干净、舒适。先后被评为“鄞州区四无村”、“鄞州区和美家园村”、“鄞州区文明村”等先进。   各类先进:   1999年度 创业创新先进村   2001年度 综合治理先进村   2003年度 先进团支部   2005年度 妇联计生先进集体   2006年度 妇联计生先进集体   2006年度 鄞州区卫生村   2007年度 镇计划生育先进集体   2008年度 评为鄞州区文明村   2008年度 评为鄞州区和美家园村   2008年度 镇计划生育先进集体   2009年度 评为“鄞州区四无村”   2009年度 通过和美家园复查   2009年度 镇计划生育先进集体   


新诚村特产大全




新诚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