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村 自由村位于於潜镇的最东面。于2007年11月底,由原自由村、石佛村合并而成,下辖16个村民小组,总占地4.22平方公里,户数713户,常住人口为1863人,外来暂住人口一万左右,村级总资产7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000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112104 | 310000 | -- | 查看 自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横山村 |
横山村位于於潜镇南面,东邻自由村,南邻祈祥村,西靠下埠村,北靠镇中心。美丽的天目溪傍村绕过,清澈的天目溪水四季长流,西边常年油绿,环境优美。有杭徽高速公路和桐千(16省道)一级公路贯穿全村,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现有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86人,农户数250户,区域面积2210亩,耕地150亩,山林1860亩。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竹笋,拖拉机运输,种植业、养殖业,经商,打工等,村总经济收入两千三百五十八万元,人均收入一万零伍佰元。 另有於潜镇重点项目横山工业园区座落横山村西,横山工业园区于2002年4月启动建设,总规划用地面积5000余亩,区内基础设施按照“七通一平”规划要求建设,主干道规划建设有序,电力及供水设施配套完善,并埋设了高标准的地下雨污分流管网。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
百园村 |
百园村 百园村概况 於潜镇百园村位于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天目山南麓,地处浙西山区,距於潜镇以北七公里。东与谢家村毗邻,南邻凌口桥村,西接横鑫村,北靠英公水库,十六省道纵贯南北,交通十分便捷。百园村由原上骆、周潭、牛上三个村合并而成,行政区域面积9.16平方公里,18个村民小组,农户395户,人口1215人,其中党员59人,耕地面积914亩,山林面积12015亩。百园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手工业和外出务工经商为主,其中农业主打产业有水果、雷竹、生猪养殖等;2013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797元。 百园村先后荣获浙江省远程教育学用示范点,杭州市爱国卫生先进村、杭州市文明村、临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临安市“平安创建示范村、临安市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於潜镇产业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
方元村 |
於潜镇第二大村——方元村,位二杭州市临安於潜镇西面,距杭州西站71KM;东与昔口和横鑫村相连,南靠铜山村和昔口,南山等村山村,西与太阳镇交界,北靠横鑫村山林和太阳镇界,杭徽高速和杭昱省道两条公路贯串全村;距杭昱高速公路进出口处只有5公里;原系方元,更楼两个行政村,于2007年11月17日通过村规模调整工作后合并而成,全村现有40个村民小组,有罗家,金家,方元铺,爆坞,秧田坞,更楼,徐家等7个自然村,占地8。52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724亩,山林7609亩;全村总人口2232人,农户784户,有1431个劳动办;有规模企业“雄鹰集团公司”和等个私人企业10余家;有竹笋,毛竹,食用菌。花卉苗木,茶叶,蚕桑等八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数家生猪,淡水鱼生态养殖场,全村农民人均收入9837元。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关怀和大办支持下,在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原两个行政村都先后获得了於潜镇先进党支部,先进村委会,文明村,信用村,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8年被列为浙江省新农村整治村和杭州市新农村“一村一网”试点村。尤其是2006年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来,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不断加强农村信息网络、信息员队伍和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已投资3万余元。按照“浙江省农业厅农业信息化站点‘八个一’标准建设,即:一个明确的承办主体、一套信息网络设备、一部固定电话、一名兼职的信息人员、一块经过认定的农业信息化(农民信箱联络点)牌子、一个能够提供信息服务的固定场所、一块宣传墙报、一套服务制度”的要求,在原方元、更楼两个行政村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点,2007年11月17日,通过规模调整后,现由原两个行政村合并成现在的方元新村。 全村现有党员106人,其中:正式党员103人,预备党员3人;通过去年11至12月份村级组织换选举工作后,目前,村党支部、村委会和社管会及监管会、团支部、民兵连、综治调解委员会、妇联、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福利委员会、老年人协会等村级组织及配套组织健全。 |
横鑫村 |
横鑫村 横鑫村,村庄属于四周群山环抱,高山叠翠,清澈小溪穿村而过,灰瓦白墙,疏密有致,风情古朴,丰恣神韵诱人。深山中有野生笋干、野蜂蜜、野山茶、野药材,等土特产;有野狼、野豹、野猪、野兔、野穿山甲、天鹅等飞禽走兽;有香茶,野笋,山核桃,野果等农作物。具有“青、幽、秀、奇”浑为一体之特色。具有“步入横鑫村,犹如云中行”之感,犹如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村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冷暖交差大,酷暑严寒期短。横鑫村主要农业作物以茶叶、山核桃、竹木为主,以畜牧养殖为特色。村经济正健康稳定发展。 我村主要交通主要以柏油公路和野丁公路为依托,交通便利。在近期几年内,村将对村内主要山边实行道路硬化。2008年,在新村规划中,横鑫村将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建设一步到位,种植业将同步上马,硬化经济发展。 村三套班子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使孔家堰村走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序列。 经过多年新农村建设,我村先后获得浙江省兴林富民示范村、杭州市民主法治村、杭州市文化示范村、杭州市基层(社区、行政村)老年人体育协会先进单位、临安市精品村、临安市农民增收先进村、临市新农村建设先进村、临安市农村财务管理先进集体、临安市计划生育先进村、临安市人民调解委员会先进集体、临安市平安村、临安市老年体育先进辅导站、临安市人民调解先进集体、临安市小康村、临安市安全文明村、临安市清洁庭院示范村、於潜镇先进党支部、於潜镇先进村委等多项集体荣誉。 |
昔口村 |
昔口村坐落于於潜镇西部,地域面积5.96平方公里,拥有人口1327人,17个村民小组。自07年村庄整治以来,昔口村新农村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继2010年,昔口村成为临安市首批“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精品村后,2011年又成功创建了杭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6406元,村经济总收入74.96万元。昔口村是个山少耕地多、耕地资源丰富的平原村。地形总体脉络清晰,区域的土壤属于岩性土类,土壤土质黏重,砾石含量较高,颗粒状结构明显,矿物质含量丰富。 |
逸逸村 |
逸逸村 逸逸畲族少数民族村,位于临安市於潜镇以南约8公里,全村面积8.64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474亩,山林8610亩, 24个村民小组。有535户农户,人口数为1603人,其中少数民族为116户,412人,全村党员 共93名(其中预备党员4名),村民代表54人,其中女代表17名。经济作物以蚕、茶叶、竹笋为主,2013年村民人均收入13040元,村合并来,特别是2009年之后,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村两委会的集体领导下,村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升,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一、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 逸逸村依山傍水,东、南、北三面群山怀抱;村落西面是天目溪依偎流淌,与扶西村、堰口村隔溪相望。16省道南北纵向贯穿全村,与东西向杭瑞高速於潜出口连接,使村与杭州距离简便为不到1小时车程。南北向宁金高速临安段即将开工建设,建成之后,逸逸村距宁金高速最近出入口不超4公里。 二、逸逸村经济特色 1、全村1470多亩耕地中60%土地以种植早竹为主,竹笋收入是我村目前农业经济支柱产业。余下蚕桑、旱地农作物占30%左右,水稻种植微乎其微,基本上是买商品粮。存在问题是农产品缺少深加工、垄断销售模式;农田经营分散,高成本,收益低;山林占比80%左右,山林农业经济占比不足10%。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引进,特别是像浙江赛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设施规模养殖企业引进是我村农业集约化经营如生猪养殖、生态农业园区、高山果蔬基地建设可借鉴发展之路。 2、於潜镇1000亩工业平台落户逸逸村,为我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及以工业平台为依托,对村集体留用地进行三产用地开发提供良好机遇。 三、基础设施建设 5公里长村主干道逸逸线标准化路面工程,亮化、绿化工程完成,目前通往各村民组道路95%以上完成路面硬化工程。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建有生态公园、村级文化大礼堂、农家书屋、合作医疗就诊点。计划2015年底前完成全村90%以上村民自来水供应和75%以上户污水纳管覆盖率;1.5万平米中心村集聚房工程竣工;在村庄南、北两入口进行整治并建小公园,利用来龙山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进行设计,规划,为村民提供自然、生态休闲场所。 四、文化特色 逸逸村畲族起源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后迁福建、辗转迁徙丽水云和,1872年前后畲族先人迁居落户逸坞自然村,有雷、蓝、钟三姓,其中以雷姓为主,操客家方言。1984年经上级批准宣布成立逸坞民族村,是我市最姓早成立两个民族村之一。2005年逸村、逸坞合并后经批准成立逸逸民族村。 畲族文化特色提升是逸逸村文化建设重点:村里利用文化大礼堂平台多次举办畲族文化月活动等大型文艺表演活动,2013年承办临安市第二届畲族文化艺术节闭幕式。2014年计划完成畲族文化上墙和主干道特色路灯安装;畲族歌谣、民俗、文物整理发掘。 |
绍鲁村 |
绍鲁村坐落于於潜镇东北面,由绍鲁和潭里两部分组成,东邻交口村,西靠田干村,北接潜东村,拥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一级公路高后线从村庄中间穿径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现有23个村民小组,农户数481户,总人口1399人,其中党员55人。全村共有山林面积4525亩,耕地面积1490亩,水田面积1410亩。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竹笋、茶叶、和外出务工。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和大力支持下,在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加强了新农村建设,对村里的不少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重建了米筛坞至皮元头的渠道,修建了百米标准防洪堤坝,完成了裘山岗土地的复耕等,并开始着手村道路硬化和黄金桥重建工作。相信在团结与热情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绍鲁村的新农村建设会越来越好。 |
后渚村 |
后渚村位于於潜镇北面,东邻光明村,南靠民幸村,西北两面连观山村,由原后渚自然村、鹤村自然村合并而成,村区域面积4.72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3246亩,耕地986亩。下辖21个村民小组,农户数606户,人口1726人。村党总支下设老龄会、工商贸、农业支部,共有党员71名。村建有办公楼一座、健身场、篮球场、乒乓球室、老年活动场所一应俱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后渚村以农业为主,家庭作坊为辅,支柱产业为后渚片竹笋市场和鹤村片山林木材,以及养生猪、养鸡等副业。近年来,后渚村在村两委会的带领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村民生活富裕,村容村貌整洁,乡风文明和谐。 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后渚村先后获得临安市卫生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平安村,临安市科普示范村、农民增收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
谢家村 |
谢家村,是一个并不富庶却意蕴深厚的村庄,座落在临安市於潜镇的北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政府政策的改良,谢家村从先前由上田畈、中田畈、下田畈以及西边组成的村落发展为集谢家与枫岭两个村落为一体,总人口为1428人的人口大村。全村现共有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28人,农户数485户,区域面积9779亩,其中包括:耕地1144亩,园地10亩,林地8075亩.水域面积550亩。 村民主要农业收入来源于竹笋,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事拖拉机运输,种植业、养殖业,打工等工作的。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在几个主要村干部的带领下,自主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村-杨志庆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的自主创业不仅使自己成为了一名成功人士,而且解决了村里很大一部分村民就业难问题。 谢家村四面环山,一条绵延悠长的柏油路穿越其中,大多数房屋聚焦在马路两侧,交通便利,消息灵通。近两年,或许是富裕了,将近四分之三的村们都盖了新房,不能说别致,却肯定舒服。在市、镇政府、村领导及广大民众的建议配合下,谢家村新建了许多垃圾处理区域,河道变得更为清澈与美丽,整个村庄更显明朗,秩序井然。虽然不曾获过有价值的奖项,但相信在新一界富有朝气与热情的领导班子带领下,谢家村必然发挥前所未有的潜力,正在为“生活更美好”的共同目标而奋斗。 |
扶西村 |
扶西村座落在於潜镇以南6公里处,东西紧靠桐千线二级公路,天目溪贯穿全村,南面于堰口村相邻,西面群山林立,北面与南山村交界。扶西村于2007年11月村规模调整由上扶西、下扶西两村撤并而成,全村区域面积4.86平方公里,有14个村民小组,397户,总人口1152人,现有山林面积4745亩,水田面积943亩,桑田面积960亩,竹笋面积500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18600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4万元。目前我村农业经济收入支柱产业主要有蚕桑、生猪、竹笋、瓜果四大产业。 党组织情况:村党总支部,下设3个二级党支部。共有56名党员,培养考察积极分子1名。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的团结奋斗,先后创建了“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特色村、精品村,2012至2013年通过杭州市美丽乡村的创建,并通过上级验收成为杭州市美丽乡村。 |
祈祥村 |
祈祥村座落在临安於潜镇东南面2公里处,东靠藻溪九里村,南连逸逸、堰口村,西面紧连南山等村,北面紧靠自由和横山村,系低丘缓坡和高山并列的一个行政村。 我村于2007年11月村规模调整后,由盈村和龙潭两村合并而成,全村区域面积12.34平方公里,有29个村民小组,758户,总人口2074人,现有山林面积18360余亩,水田面积1800余亩,桑田面积120亩,竹笋面积850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11500元。 目前我村农业经济收入支柱产业主要有竹笋、生猪、蚕桑、瓜果四大产业。 近年来我们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的不懈努力,荣获了临安市先进村、文明村、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并先后完成了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村庄整治工作,为今后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特色村建设项目立项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班子团结,并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充分利用中央、省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统筹城乡发展”等利好政策,借“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等强劲东风,不断加大“绿富”特色村建设力度,统筹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以人为本,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实现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新祈祥而奋发图强。 |
潜东村 |
潜东村是在2007年末村规模调整时由姚家、涌村、上尤、下尤四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的。全村目前共有人口2104人,分为33个村民小组。其中有党员94名。 潜东村地处天目山脚下,区域面积达18.74平方公里,是一个多山少地的村落。有山林面积2万余亩,耕地面积2000余亩。是於潜镇的第二大村。 2009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系支持下,潜东村村两委会成员以科学武装头脑,团结一致,尽一切力量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年初至今,全村已完成道路绿化12公里;新建水泥村道5公里;河道清理10公里;新修河堤500余米;完成方家坞水库的百库脱险工程;新建污水处理生态池22个;生活污水处理池22个;完成全村立面整治52幢房屋;拆除露天厕所23个并新建公共厕所3所;建立村民避灾所1个;全民健身休闲点2个。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还有姚家通村公路扩建;土地复耕;窑厂承包等一系列改善环境、创造条件、提升品质的惠民工程。 |
铜山村 |
铜山村是少数名族村,地处於潜西侧,东临方元村,由上铜山、中铜山、下铜山等3个自然村组成,地域面积2.45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155户,总人口444人。 地域面积2.45平方公里,有山林面积1870亩,民风淳朴,村民经济收入以竹笋、林业和生态农业、私营产业劳务输出打工为主。村民居住环境优美,村风村貌日新月异,村民生活水平稳步上升,村民人均收入连续递增到2008年底止,经济总收入2638万元,人均收入到达11343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 全村现有党员25人,通过2008年3至5月份村级组织换选举工作后,目前,村党支部、村委会和社管会及监管会、团支部、民兵连、综治调解委员会、妇联、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福利委员会、老年人协会等村级组织及配套组织健全。 在“建设新农村、打造新铜山”的热潮中,有效地促进了全村的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个文明”的建设,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通过全村上下的齐心协力,铜山村先后获得了杭州市“文明村”,临安市“文明富裕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
自由村 |
自由村 自由村位于於潜镇的最东面。于2007年11月底,由原自由村、石佛村合并而成,下辖16个村民小组,总占地4.22平方公里,户数713户,常住人口为1863人,外来暂住人口一万左右,村级总资产7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000元。 |
金家村 |
金家村位于於潜镇中心所在地的西边,於潜镇政府所在地。依偎在天目山麓的金家村,依山傍水,一条清澈的天目溪,成了与邻村的分界。村中心一颗古老的樟树,年代久远,大树上的苍桑纹路,仿佛记录了金家村村民的务实与奋进。 现今的金家村,已加入到於潜镇打造建设老城新商贸业态中心区的计划,正为提升於潜镇新形象,做着其应有的贡献,也热诚欢迎有识人士前来开发投资。 金家村共7个村民小组,292户农户,总人口数876人,其中党员人数71人。现有耕地面积177亩。金家是於潜镇城镇改革后的村,村里主要收入来源为开办企业,和经商。劳动力主要包括家庭经营和外出务工经商,其中家庭经营劳动力212,包括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24个。外出务工经商劳动力35个,涉及省内、省外。 通过2008年4月换届以来,两套班子成员对老年活动室进行装修和村新办公室进行了装修,方便了群众,活跃了群众生活。在樟树脚修建了宽6米的马路,近年对村防洪水渠进行改造,使洪水排得出,灌水方便,并对征用的土地进行实施改造。 近年来,通过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全新的金家村将出现在我们面前。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
田干村 |
田干村:地处浙西天目山麓,位于於潜镇东北部的绍鲁片境内,274户,804人,地域面积8.11平方公里,由田干、市街头、天目寺、波修路、大坞、康坞等6个自然村组成。 |
英公村 |
英公村位于於潜镇的最北端于2007年由原南坞和英公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毗邻千洪、横路、太阳和英公水库,16省道(桐千线)穿境而过。全村共有住户282户人家,人口888人;区域面积14.58平方公里,主要以林地为主,有山林面积19272亩,水田183亩,旱地14亩,竹笋1000亩。 全村有正式党员34人,预备党员2人,60岁以上老人148人。 我村07年以来,大力投入基础建设,现主要道路已经本完成硬化。09年,投入60余万元,完成村的最后一段道路硬化建设,大大方便了南坞自然村村民的出行。同时,在实践学习科学发展观之际,我村以建设新农村的为发展目标,大力投入村的基础性建设,完成路灯的安装。今年我村又积极改造饮用水项目,大大提高了村民的饮用水的质量,同时也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近年来,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之下,先后获得安全村、文明村、先进党支部等集体称号;并且在2008年度获得杭州市平安农机示范村的荣誉。 目前,全村人民正在为全力打造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的新英公而努力奋斗。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
古竺村 |
古竺村位于临安市於潜镇南面,村庄总面积8.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0亩,林地面积10650亩;由9个自然村,20个小组组成,总人口达1086人;本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00元,人均耕地面积为0.72亩。 经过新农村的建设,古竺村已经建成村综合办公楼,占地100多平方米,总面积达230平方米,另外拥有一个面积达800平方的老年活动室,100平米的运动场所,保证了村里老年人的健身活动。崭新的道路、清澈的小溪、茂密的山林、整齐的房屋、淳朴的百姓组成了新古竺这幅浓墨山水画。 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0名。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齐心协力,古竺先后获得了“卫生村”、计划生育协会示范村,临安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古竺村人民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充分发挥本村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千方百计利用好中央和地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等富民政策的扶持良机,借“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的强劲东风,不断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统筹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以人为本,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实现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新农村而不懈努力。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
双坑村 |
双坑村位于浙江省临安市於潜镇西南方向的清水湾里,地处於潜、太阳、潜川三镇交界处,全村行政区域面积1.4万余亩,下辖原双坑村、小马腿村两个自然村,全村居住分散,共有农户395户,人口1203人。双坑村山地资源丰富,其中拥有林地面积1.2万余亩,耕地面积616亩,园地面积487亩,2014年度人均收入13000余元。 双坑村历史悠久,横跨北溪的双溪桥(双坑桥)和仁里桥便是最好的见证。这两座桥造型独特,景色优美:双溪桥,建于光绪二十八年十月,整座桥都是由石砖修葺而成,别具一格;而仁里桥,建于乾隆四十年岁叔乙未(1775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桥底用石砖修葺,而桥身只是用石块堆积而成,但至今依然十分牢固。同时,在双坑村内也一直流传着古老的“双桥”传说。所以说,“双桥”不仅是我们双坑村的历史建筑,更是我们双坑村的希望和骄傲。 双坑村的文体活动也不甘落后,全村每年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村民也组建了腰鼓队、排舞队等众多表演队伍,而村两委投入重金修建的人民大礼堂,更是得到了全村村民的好评。 另外,双坑村的产业以生猪养殖、种竹为主。在2005年,更是以临安市天目生猪合作社为依托建立了“山坞里”牌生猪示范基地,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发展,为村民的生活质量提供了保障。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
观山村 |
观山村位于於潜镇北面,是2007年11月份由甲子山村、棠公村、秋村3个自然村调整合并而成的。村庄东面有桐千线一级公路穿径而过,东邻光明村村,西靠凌口桥村,南接后渚村,全村现有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39人、农户数546户。 观山村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全村共有山林面积5616亩,耕地面积1289亩,水田面积1193亩。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蚕桑、竹笋、茶叶、和外出务工。最近几年,观山村通过新农村建设,村里道路变得整洁通畅,村民纷纷盖起了新房,村里面貌焕然一新。於潜第二中学也在08年在观山村落成,近两千五百多名师生在新建成的学校内学习工作生活。为了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同时为充分利用村里劳动力,在镇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村里也开始了各项招商引资活动,现已有多家小型轻排企业落户观山村。 如今的观山村通过河道清理项目,道路和桥的修建项目,村民饮用水安装项目以及生活污水处理等项目的顺利进行,防止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留了文明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和大力支持下,在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观山村被评为文明村、信用村、於潜镇先进村委会、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
光明村 |
光明村由原来的敖干村和畔山村合并而成,合并时间为2007年10月底,现共有村民小组21个,农户437户,村民1357人,另有新安江水库移民431人,有正式党员50人,预备党员7人,全村拥有山林5320亩,耕地1298亩、水面20亩,人均山林3.9亩,耕地0.95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蚕豆、油菜、竹笋等,农业、林业、畜牧业发展较好。 为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村里家家通了电线,装有闭路电视,有的也通了网线,几乎每户人家都配上了固定电话,大部份人还拥有了移动电话,通讯方面十分方便。村里还开有副食品零售商店,为村民们购买生活用品提供了更多的方便。道路建设上,水泥路几乎通到每户人家门前,水泥路,柏油路等重要设施给村民们的交通带来便利。排水沟也在渐渐地修复与整治过程中,农田等排水灌水便利。农作物主要有毛竹玉米,马铃薯,蚕豆、油菜等。而竹子,以出售竹笋、毛竹等为主要农作物的收成。目前村集体竹林种植面积达到300余亩,另外还有村民们各自拥有的竹林。此外村里有企业,个体经营户共十余户人家,涉及到木材、粮油、棉织、丝绸、生猪、沙石等多种产品。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效益。 |
南山村 |
南山村位于於潜镇西南面,距集镇中心不到3公里路程,东靠祈祥,南邻扶西村,西靠古竺村的乌弯和太阳镇周家村的张家,北邻方元、昔口和下埠三村,天目、太阳两溪和桐千(16省道)一级公路贯串于全村,绵延于2.5公里的青山绿水间,交通十分便利。由原南山、董村、燕村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22个村民小组,农户数697户,总人口2075人,劳动力1372人,党员85人。区域面积8.15平方公里,耕地1848亩,山林7790亩,有桑园1706亩,竹笋940亩,茶园660亩。2014年人均收入20080元。有260亩花卉苗木基地,有锤钓、吃喝住等多功能的服务设施和山庄,是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
堰口村 |
堰口村位于於潜镇向南10公里处,区域面积9.03平方公里,由堰口自然村和观新自然村组成,耕地面积1269亩,其中水田1172亩、旱地97亩。有村民小组30个,户数704户,人口1854人,其中劳动力1230人。 堰口村是一个以蚕桑、竹笋、生猪为主要经济收入的山村。2014年蚕桑面积达到1230亩,饲养蚕1650方,收入106510元;竹笋面积1300亩,收入达到293500元;生猪年末存栏数1600只,全年饲养量达到5720只。人均收入达21839元。 近年来,堰口村大力发展村基础设施,村老年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先后建设了村办公楼和文化礼堂,创办了堰口村老年食堂,如今,堰口村又创办了老年公寓。 |
杨洪村 |
杨洪村位于浙江省临安市境内,地处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区,距临安市区45公里,距杭州85公里,可驱车走杭徽高速公路,於潜出口下,向凌龙线行驶20分钟车程即可到达,交通十分便利。总面积2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0亩,山林面积36800余亩。全村共有420户,共有村民小组11个,人口1335人,党员人数51人。现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于竹笋,外出务工、经商等。 山高谷深,坡陡林茂,一条甘溪曲折回旋其中,溪中大小卵石堆积,流水急而有声,构成石谷地貌,沿溪两侧山岩与水时抱时离,构成许多神似或形像的景观。这里无企业,无污染,生物种类异常丰富,环境十分清幽,是杭州市卫生村、临安市的低碳经济示范点、临安市清洁示范村。杨洪村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高达95%,物华天宝,山青水秀,民风淳朴,鸟语花香,气象万千,是竹笋生长的理想环境,也是旅游健身的好去处。 正在建设中的天目山西坡登山基地,浙西第一漂流将为这里旅游事业的腾飞挺上有力的翅膀,而这里的美食腊肉烧笋更是让人回味无穷!杨洪村投资200万元建设而成的“徽杭自行车廊道”,共28公里,其终点站在豪天关,是临安市内首条自行车廊道,充分利用道路现状和地势,设置了越野型自行车廊道和休闲型自行车廊道,全力整合农户集聚点、道路节点及标志性建筑等优势资源,目前已建成了3个自行车驿站,打造了更加人性化的生态旅游服务体系,提供了一条锻炼健身的好去处。绚丽多彩的天然生态公园,美不胜收的健身旅游胜地,杨洪村欢迎您的到来! |
千茂村 |
千茂位于西天目主山峰的大山脚下,原属千洪乡管辖,2010年12月,通过镇规模调整后合并为於潜镇;现系杭州市临安於潜镇东北角一个青山绿水、风光宜人的大山村。原有潘家、乌浪、平渡三个行政村,于2007年11月中旬经村规模调整后合并成为千茂村。村中心距於潜城镇14公里,距临安市区48公里,距杭州市区85公里,柏油公路贯通全村,而且和西天目山旅游主景区只有6.2公里的柏油路,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现有24个村民小组,有乌浪、潘家、平渡共3个自然村,占地13.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890亩,山林18971亩,森林覆盖率97.6%以上;全村总人口1694人,农户数556户,有“千茂竹笋专业合作社”(含笋干加工厂数家)等个私企业10余家;主要盛产竹笋、“天目笋干”(含早笋、石笋、红壳笋)、毛竹、杨桐叶、山核桃等无公害农副产品,有“雾化山庄”“翠农山庄”茶叶湾“等多个农家乐。全村平均每户人家有一人在外经商和打工,2012年度农民人均收入达15000余元。 2009年7月升格为村党总支部,下设老龄、农业、商贸共3个二级党支部,共有党员83名。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齐心协力,千茂先后获得了“卫生村”、计划生育协会示范村,杭州市“文明村”、“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文明富裕村”、“杭州市四星级民主法治村”,“卫生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集体”、“文化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通过了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村庄整治,2011年创建成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特色村,2013年被列入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精品村项目建设村;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千茂人民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千方百计利用好中央和地方“统筹城乡发展”等富民政策的扶持良机,以规划为龙头,继续坚持从治理“脏、乱、差、散”下工夫,以人为本,不断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统筹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以人为本,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了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 |
朱湾村 |
朱湾村位于西天目主山峰的大山脚下,原属千洪乡管辖,2010年12月,通过镇规模调整后合并为於潜镇;现系杭州市临安於潜镇东北角一个青山绿水、风光宜人的大山村。原有朱湾、西桥、东平三个行政村,于2007年11月中旬经村规模调整后合并成为朱湾大村。村中心距於潜城镇14公里,距临安市区48公里,距杭州市区94公里,柏油公路贯通全村,而且和西天目山旅游主景区只有6.2公里的柏油路,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现有17个村民小组,有朱湾、西桥、东平共3个自然村,占地11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890亩,山林23159亩,其中:生态公益林70亩,森林覆盖率97.6%以上;全村总人口1283人,农户数451户,有884个劳动力;有“高品塑业有限公司”和“西桥全法生态养猪场”、“寿岭坞仁岗养兔场”(含农家乐)、“中坞湾淡水鱼生态养殖场”、“东平一家亲农家乐”、“西桥一撮毛山庄”、“朱湾竹笋专业合作社”(含笋干加工厂数家)等个私企业10余家;主要盛产竹笋、“天目笋干”(含早笋、石笋、红壳笋)、毛竹、杨桐叶、山核桃等无公害农副产品,全村平均每户人家有一人在外经商和打工,2014年度农民人均收入达23037元。 2009年7月升格为村党总支部,下设老龄、农业、商贸共3个二级党支部,共有党员78名,其中:正式党员77名,预备党员1名,特困党员2名。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齐心协力,朱湾村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卫生村”、计划生育协会示范村,杭州市“文明村”、“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四星级示范村”、“人民调解先进集体”,临安市“文明富裕村”、“科普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园林绿化村”、“卫生先进村”、“文化示范村”、“‘洁清乡村’明星村”、“‘洁清庭院’示范村”、“农村财务管理先进集体”、“‘平安家庭’示范村”、“致富型农村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通过了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村庄整治,2011年创建成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特色村,2013年被列入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精品村项目建设村,通过创建2014年底已成为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精品村,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湾人民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千方百计利用好中央和地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等富民政策的扶持良机,借“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的强劲东风,不断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统筹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以人为本,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实现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新朱湾而不懈努力。 |
泗洲村 |
於潜镇泗州村系原千洪乡政府所在地,2010年12月拆乡并镇后,成了於潜镇千洪片政治、经济、文化、卫生、交通中心。2007年村规模调整时,由原先的泗州、上洲、凤亭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区域面积15.7平方公里,有33个村民小组,分布在11个自然村,有农户数675户,总人口2130人。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广大党员干部和村民齐心协力、不懈努力,荣获了杭州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被列为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特色村项目建设村;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6500元。 |
下埠村 |
下埠村:地处於潜镇集镇区,区域面积2.87平方公里,全村11个村民小组,农户311户,人口898人。天目溪傍村绕过,杭徽高速、杭昱二级公路横走街头。 |
凌口桥村 |
凌口桥村:座落在千洪与横路的交叉路口,由桥北和紫竹两个自然村组成,桥北又包括瑶山、庙乐寺、下骆家、社坞、花山头、包公殿等。总人口998人,321户,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890余亩,山林面积8333余亩。 |
民幸村 |
民幸位于西天溪旁,系杭州市临安於潜镇於潜镇城中村。距临安市区34公里,距杭州市区65公里,柏油、水泥公路贯通全村,交通便利,村集收入主要靠於潜集贸市场和村委办公楼等公房出租。 全村现有10个村民小组,占地3.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00亩,山林900亩,森林覆盖率97.6%以上;全村总人口1200人,农户数429户,有“於潜集贸市场”;2013年度农民人均收入达20000余元。 村党总支部共有党员43名。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齐心协力,民幸先后获得了“卫生村”、计划生育协会示范村,杭州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民幸村人民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充分发挥本村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千方百计利用好中央和地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等富民政策的扶持良机,借“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的强劲东风,不断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统筹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以人为本,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实现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新社区而不懈努力。 *数据来源于浙江省万村联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