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楼村位于梅桥镇西北部,东至淝北村,南至北淝河,西面和北面与怀远县魏庄镇接壤。杨楼村风景秀美,人杰地灵,明朝户部尚书年富(年富,字大有,杨楼人。明天顺年间,曾任户部侍郎,山东巡抚,因居官廉正,升为户部尚书。天顺八年(1464年))就出生于此因疽病殁,终年70岁。其墓地位于该村北部。墓冢封土高1米,方圆不足15米。墓前原有神道碑,亭堂,现已荡然无存。
杨楼村面积6.95平方公里,有24个村民小组,1439户,人口4625人,劳动力3860余人,,耕地6600亩,人均1.4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5970元。该村以小麦、水稻等传统种植业为主,近年来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村辣椒种植和养殖业发展迅速。辣椒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00余亩,发展养猪专业户20户,年出栏生猪千余头。其中许河组在“双培双带示范户”许正久的带动下,有60余户搞起了秋延辣椒露天栽培,栽培面积达200多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8年,在区乡科协、农业等部门的指导下,由许正久同志牵头成立了“蚌埠市梅桥辣椒协会”,为种植户提供供种、育苗、田间管理、销售一条龙服务,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走上了生产规模化、销售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新农村建设方面,杨楼村于2010年对韦瓦房自然庄进行土地整理、旧村改造,拆迁区面积计174亩,涉及农户119户,人口530人。新建小区占地约40 亩,建设108套住房,建筑面积13716平方米,该项目已通过验收,小区内上、下水和电力等附属工程已竣工。原拆旧区将于2011年6月底完成整理复垦任务。通过该项目实施可新增耕地134亩。
杨楼村现有村干部8名,其中党支部3人,村委会3人,计生专干2人,全村共有党员66人(其中流动党员5人),村民代表43人。现任村“两委”班子心系群众,求真务实,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杨楼村,建起了宽敞气派的新村部,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65%的农户使用沼气做饭,95%的农户安装了电话,人们的生活正向小康迈进。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311103 | 233000 | -- | 查看 梅桥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梅桥镇 |
杨楼村位于梅桥镇西北部,东至淝北村,南至北淝河,西面和北面与怀远县魏庄镇接壤。杨楼村风景秀美,人杰地灵,明朝户部尚书年富(年富,字大有,杨楼人。明天顺年间,曾任户部侍郎,山东巡抚,因居官廉正,升为户部尚书。天顺八年(1464年))就出生于此因疽病殁,终年70岁。其墓地位于该村北部。墓冢封土高1米,方圆不足15米。墓前原有神道碑,亭堂,现已荡然无存。 杨楼村面积6.95平方公里,有24个村民小组,1439户,人口4625人,劳动力3860余人,,耕地6600亩,人均1.4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5970元。该村以小麦、水稻等传统种植业为主,近年来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村辣椒种植和养殖业发展迅速。辣椒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00余亩,发展养猪专业户20户,年出栏生猪千余头。其中许河组在“双培双带示范户”许正久的带动下,有60余户搞起了秋延辣椒露天栽培,栽培面积达200多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8年,在区乡科协、农业等部门的指导下,由许正久同志牵头成立了“蚌埠市梅桥辣椒协会”,为种植户提供供种、育苗、田间管理、销售一条龙服务,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走上了生产规模化、销售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新农村建设方面,杨楼村于2010年对韦瓦房自然庄进行土地整理、旧村改造,拆迁区面积计174亩,涉及农户119户,人口530人。新建小区占地约40 亩,建设108套住房,建筑面积13716平方米,该项目已通过验收,小区内上、下水和电力等附属工程已竣工。原拆旧区将于2011年6月底完成整理复垦任务。通过该项目实施可新增耕地134亩。 杨楼村现有村干部8名,其中党支部3人,村委会3人,计生专干2人,全村共有党员66人(其中流动党员5人),村民代表43人。现任村“两委”班子心系群众,求真务实,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杨楼村,建起了宽敞气派的新村部,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65%的农户使用沼气做饭,95%的农户安装了电话,人们的生活正向小康迈进。 |
菊花园社区 |
菊花园居委会系梅桥镇政府驻地,是梅桥镇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的中心。东邻淝南村,西接胡口村,南至吕巷村,北靠淝北村,境内曹梅公路、梅裔公路、梅胡公路纵横交错,201路公交车、梅桥至魏庄的班车均在此设立终点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菊花园居委会面积5.17平方公里,辖19个村民小组,1363户,总人口5643人,劳动力3498人,耕地5185亩,人均不足1亩,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规模较小, 2011年人均纯收入7100元。全村共有村民代表68人,党员92人,村两委干部9人,其中党支部3人、村委会4人、计生专干2人。村妇联、团支部、民兵、治安各种组织健全。 由于社区人多地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江浙等发达地区务工。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技术和信息之后,他们纷纷返乡创业,在梅桥集镇开店经商,梅桥市场更加繁荣。现在的梅桥集,商业网点星罗棋步,各种店铺几百家,每逢农历单日,四方商贾云集,赶集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2009年,为了加快梅桥集镇的发展,更好地聚集人气,村两委一班人把握时机、因势利导,积极引入外资,对梅桥集镇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先后引入外资数千万元完成了梅苑新村一期、桥北农民新村、世纪家园一期、油坊商贸城、玉潭农贸市场步行街等建设项目。争取财政资金200万元建成了自来水厂,修建了两座公路桥,梅桥集镇的发展框架迅速拉开,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商贸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2万元,居全乡之首。 现在的菊花园居委会,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干群和谐,戮力同心,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发展的步伐更加矫健,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家家通上了水泥路,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座座小区鳞次栉比,高档电器、私家车、电脑网络日渐普及,人民生活正向电气化、数字化、信息化迈进。 梅桥集镇的建设,积聚了人气,活跃了市场,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增加了集体的收入,也促进了居委会各项工作的开展。近年来,菊花园居委会先后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市级水利工程建设先进集体”、“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区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区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区信访稳定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
淮丰村 |
淮丰村位于梅桥镇最南端,淮河北岸,距合徐高速公路入口仅2公里,307省道穿村而过,国家4A级景区蚌埠闸水利风景区位于该村东侧,是一个风景秀丽、交通便捷,土地肥沃,生活富足的村庄。 淮丰村面积2.67平方公里,耕地1512亩,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761户,在册人口2881人,劳动力1840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11800元,是蚌埠市第二个“万元村”。该村以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主打品种为“红皮洋葱”。 该洋葱为淮丰特产,自繁自育,具有品质优、果型好、产量重、效益高等优点。为了做大做强这一特色产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该村于2010年4月正式成立了“蚌埠市淮丰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会员300多人; 2010年6月又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淮丰”牌蔬菜商标,产品远销往北京,上海,广州,山东,江浙一带大中城市。2010年,全村种植(红皮)洋葱面积扩大到1200余亩,平均亩产8000斤以上,每亩净收益约8000元。 淮丰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8名,其中女党员3名。下设3个党小组。该村两委班子健全,村两委干部共6人,其中村支部3人,村委会3人。 目前,该村95%的村民住进了两至三层的小洋楼,农业生产全面实现机械化,环村水泥路全线贯通,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该村东侧的蚌埠闸水利风景区,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总面积500公顷。景区以雄伟的蚌埠闸水利枢纽工程为依托,集湿地公园、别墅旅游度假、会务商贸洽谈、水利工程观光和公众科普教育为一体,自然景色十分优美,游览项目丰富。水中有山,水上有桥,水光山色,浑然一体。树木苍郁,鸟语花香,假山、小桥、流水、荷塘,十月飘香的桂花树与数百种花卉树木,为淮河蚌埠闸枢纽水利风景区赢得了“都市鸟岛”的盛誉、“天然氧吧”的美称。水利枢纽工程气势磅礴,有淮北地区唯一的一座水力发电站和淮河上最大的船闸,是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的好去处。 热情好客的淮丰人民真诚期待各界朋友前来观光考察,合作开发、共谋发展。 |
大岗村 |
大岗村位于梅桥镇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东与小蚌埠镇接壤,西、南同裔湾村相邻,北至吕巷村。梅裔公路由南至北穿村而过,南距307省道1.5公里,距合徐高速公路入口仅5公里,川村而过的怀五大道 蚌埠市区西外环等道路均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之中。 大岗村面积约为2.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60亩,人均1.3亩。本村现有人口850户、2470余人,劳动力1500余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在500人左右,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400元。该村以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近年来,在区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农户纷纷建起了钢筋水泥结构和钢管标准化蔬菜大棚,已建成棚室面积约2000亩,与裔湾、吕巷村、苗台等村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万亩蔬菜生产基地。2008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该村顺利实施,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60余万,疏通大小沟渠4000多米,新建桥、涵、闸19座,铺设砂石路3条,改造中低产田1400多亩,农业生产条件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大岗村党支部3人,村委会3人,计生专干1人,全村共有党员48名,村民代表40名,民兵、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健全。大岗村“两委”是一个办事公道,作风民主、勤政为民、务实进取的领导班子,他们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村里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乡先进行列,深受领导和群众的信任,在他们的努力下,村里人吃上了自来人,通上了有线电视,修建了水泥路,住进了小洋楼。电脑普及率达60%左右,安装了宽带,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06年,大岗村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全区依法治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被区委评为“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被市委评为“五个好党组织标兵”。 |
胡口村 |
胡口村位于梅桥镇西部,东邻天宇村,南至蚌明高速公路,西与怀远五岔镇接壤,北与杨楼村相连。总人口3274人,劳动力人数2200人,其中外出务工950人。面积4.85平方公里,耕地3296亩,其中旱地1296亩,水田2000亩。以种植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5720元。 胡口村地势平坦,沟渠纵横,土壤肥沃,气候温润,是安徽绿雨集团优质杂交稻制种基地之一,公司通过与村民签定订单,委托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以高于非种稻1倍的价格进行回收,仅此一项,户均增收1500元。近年来,有部分群众搞起养殖业,其中以鸿源养殖公司规模最大,运作最为成功。公司总经理梅山贵,现年49岁,他从2003年开始从事肉鸭养殖,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拥有固定资产700余万,年出栏肉鸭30万只,纯利润70万元。身为0员、区政协委员的梅山贵同志致富不忘乡邻,积极为周边养殖户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病害防治等服务,带动周边20多户依靠肉鸭养殖走上了致富路。2008年,他被评为‘淮上区十大创业明星”。他的养殖厂也被乡党委确定为“双培双带示范基地”。 全村共有党员68人,其中女党员10人,设一个党总支,下辖农业、矛盾协调、养殖三个专业支部。现有村干部7人,其中党总支3人,村委会3人,计生专干1人。村民代表30人。民兵、妇联、共青团等配套组织建全。 |
华圩村 |
华圩村位于梅桥镇西南,东邻梅裔路,南至吕巷村,西与怀远五岔接壤,北与天宇村相连。华圩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淮上区第四届文明单位,蚌埠市第二届文明村镇。 全村总面积3.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64亩,主导产业为大棚蔬菜、大青豆,特色产业为黑木耳种植和肉鸭养殖。全村共有736户2518人,劳动力1600人,外出务工人员560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6800元。 华圩村设党总支一个,下设养殖、农业两个专业支部。党总支3人,村委员3人,共有正式党员64人(其中女党员4人),村民代表31人。另有共青团、妇代会、村经济组织、民兵和综治配套组织5个。华圩村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庄主干道为4米宽的水泥路面,自然庄道路基本实现了砂石化,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手机电话普及率达97%、自来水管网覆盖到全村90%的农户。 2008年,华圩村引进外资进行空心庄改造,新建了商贸一条街、华圩农贸市场、开发商品房21栋,走在了全乡新农村建设的前列。 先后曾获得3次乡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2次乡综治一等奖,乡综合工作一等奖,计划生育三等奖,2次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五个好”村党组织,市级文明村镇称号。 |
苗台村 |
苗台村位于梅桥镇中部,东邻梅裔路,西邻怀远工业园,南、北分别与本镇裔湾村、华圩村接壤。距合徐高速入口仅1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该村面积3.27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609户2377人。现有村干部6名,其中党支部3名,村委会2名,计生专干1名。全村共有正式党员35人,妇联、团支部、民兵、治安各种组织健全。苗台村土地肥沃,农田水利设施健全,全村拥有良田2000余亩,主要种植大青豆、大蒜等经济作物,2010年人均纯收入6025元。大青豆是梅桥乡的地方品种,因其籽粒饱满,色泽鲜绿,鲜而不腻,脆而不硬,营养丰富,食用方便,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近年来,该村在村委会主任,乡致富带头人杨国领的带领下不断改良品种、推行标准化种植,大青豆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村里又创办了“梅桥大青豆协会”,以“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安达土特产公司为依托,申请注册了“梅桥牌”蔬菜商标,修建了恒温保鲜冷藏库,将当地出产的大青豆销往上海、北京、天津、江苏等地超市,部分速冻豆仁还出口到欧洲、东南亚地区,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梅桥牌”大青豆也被国家认证为A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成为蚌埠市名优农产品的一大品牌。 苗台村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广大妇女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在区、乡妇联的指导支持下,通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认真做好妇女同志的技能培训工作,使全村妇女每人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能,真正成为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2011年1月8日,安徽省妇联副巡视员李素萍来到苗台村,为该村获得全国“巾帼示范村”光荣称号授牌。 苗台村“两委”干部将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围绕做大做强大青豆产业,不断开拓创新,争先进位,务实进取,为把苗台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
朱海村 |
朱海村位于梅桥镇东部,东邻淝河,南与小蚌埠镇接壤,北距梅桥集2公里,西临梅裔路,界阜蚌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较为方便。 朱海村面积约6.51平方公里,由朱海、冯咀、胡滩三个自然村合并,辖17个村民小组,1520户,总人口4570人。该村有党员59名,其中女党员6名,农业劳动力2300人。耕地5545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6140元。这里雨水充沛,气候适宜,具有良好的蔬菜生产潜力。该村计划将冯咀、朱海作为蔬菜生产基地,把胡滩作为养殖基地,推动朱海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并适时做好低洼地改造,打造胡滩莲藕基地,实行种养一体,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的作用,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真正做到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提高农民收入。力争走出一条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朱海村经过近几届村两委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村庄主干道铺上了柏油路,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5%,农村100%电力线路到户。村里有3家铸造企业,5家养殖专业户。全村90%以上的村民住进了二层或三层的小洋楼,空调、冰箱、液晶电视等高档电器一应俱全,幼儿园、卫生室、自来水等生活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明程度同步提高。 勤劳朴实的朱海人民将在村“两委”的坚强领导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继续播撒着汗水与智慧,收获着幸福与喜悦,朝着更高水平的小康之路阔步前行。 |
淝北村 |
淝北村位于梅桥镇东北部,北与曹老集镇交界,东邻三汊河万亩湿地,南邻北淝河,西至杨楼村。曹梅公路贯穿该村,交通较为便捷。 淝北村土地面积8.7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1120户,总人口4700人。其中党员74人。劳动力2210人,外出打工800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近年来,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村里多措并举:一是帮助大户能人发展大棚蔬菜。现已成功流转土地600余亩,用于建设蔬菜大棚;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建了2个水泥预制厂、发展前景广阔;三是改造低洼地300亩,建了2个龙虾养殖基地;四是大力发展养殖业。其中养猪专业户已达20余户。 淝北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人民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全村新建沼气池200多户,有线电视入户率80%、电话覆盖率96%、空调安装率30%,摩托车基本普及、私家车20多部。集休闲居住、垂钓、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绿苑农民新村”项目正在紧张施工,该项目位于北淝河梅桥桥北,曹梅路两侧,规划用地面积36亩,拟建12栋6层住宅。项目依托北淝河和三汊河良好的自然湿地资源优势,配套建设观光旅游码头等休闲设施。建成后,可安置农民400余户,置换土地160多亩,推动梅桥集镇向北延伸,淝北村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
吕巷村 |
吕巷村位于梅桥镇中部,村委会距镇政府所在地仅2公里,东与朱海村及小蚌埠镇接壤,南同吕巷村相邻,西至二号大沟,北邻梅桥、天宇两村。梅裔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优势十分明显。我村境内中、小学各一座,方兴大型建材厂也坐落在我村。全村辖黄台、前吕、后吕、崔圩四个自然庄,八个村民组,900余户,3200人,其中劳动力2100人。全村总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3601亩,人均1.2亩。由于地少人多,全村有800余人长年在外地务工及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均可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收入。 吕巷村以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近年来,在区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农户纷纷建起了钢筋水泥结构和钢管标准化蔬菜大棚,已建成棚室面积约2000亩,与朱海等村逐渐融为一体,万亩蔬菜园已初具规模。2010年、2011二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该村顺利实施,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200万元,建成水电站一座,疏通大小沟渠3000多米,新建桥、涵、闸20多座,机井30眼,标准化灌溉渠1500米,铺设砂石路5条,改造中低产田近千亩,农业生产条件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在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的同时,村两委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加大土地流转的宣传和实施力度,为万亩蔬菜生态园的顺利建成夯实了坚实基础。大棚蔬菜的发展有目共睹,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老百姓的认可。村两委又积极引导、鼓励村民充分利用空闲地和非耕地发展养殖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村两委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村已形成了以红兴种猪厂为龙头的养猪、肉鸡、草鸡、肉鸽、淡水鱼等养殖企业、养殖户30余家;预制水泥大棚骨架厂6家;服装加工厂一个。快速发展给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2012年我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村民富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基本家家住进了自建的“小洋楼”,空调、电脑普及率达到80%以上,部分村民还购买了私家车…… 村民的富裕、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与党的政策是分不开的。吕巷村“两委”班子健全,党总支部3人,村委会3人,计生专干1人,全村共有党员61名,村民代表52名,民兵、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健全。吕巷村“两委”是一个办事公道,作风民主、勤政为民、务实进取的领导班子,他们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深受领导和群众的信任。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吕巷村2007年至今先后多次被区、镇两级评为先进单位,特别是近两年我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农业产业化、计划生育等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全镇的前列。 |
淝南村 |
淝南村位于梅桥镇中部,北淝河南岸,东邻三汊河万亩湿地,西至梅桥村,南与朱海村接壤,北与淝北村隔河相望。村部距乡政府驻地约500米,连接曹老集至梅桥街的淝南路穿村而过。 该村面积3.54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庄,928户,总人口3620余人,劳动力2300人,其中有850人长期在江浙一带打工。全村共有耕地3242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粮食作物。近年来,按照乡政府“南菜北粮”产业布局,经过村“两委”干部的积极引导和示范带动下,确立了走以粮食稳产高产为主,为特色养殖、食用菌种植、大棚蔬菜为辅的发展思路,2010年,全村新增养殖户30余户,新建蔬菜大棚260亩,食用种植面积扩大到近300亩,全村经济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人均纯收入5642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5万元。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已覆盖全村,电话、宽带安装率分别达到98%、9%,户均拥有农机1.2台,摩托车、小汽车、高档电器逐渐普及。村里建起了新村部、通上了自来水,架起了无线广播,建起了环村道路,干部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各项工作均已步入全乡先进行列,村集体先后获得“梅桥乡综合考评一等奖”、“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区民主法制建设示范村”,“全区村干部集中培训工作先进集体”,“蚌埠市民主法制建设示范村”,“安徽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村两委班子成员共7人,其中党总支3人,村委会3人,计生专干1名。全村共有党员54人,设一个党总支,下辖农业和矛盾调解两个支部。团支部、妇联、民兵、治安等配套组织建全。 |
裔湾村 |
裔湾村位于梅桥镇南部,东与小蚌埠镇相连,西与怀远工业园区相邻,淮上大道横贯东西,梅裔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该村以大棚蔬菜为主导产业,是安徽省特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蚌埠市菜篮子工程重点基地,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蚌埠市“一村一品”示范村,蚌埠市食品安全先进集体、淮上区文明创建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全村总面积3.64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民小组,980户,总人口3019人,其中劳动力2150人。现有村干部7人,村民代表40人,正式党员53人(其中女党员5人)。现有耕地3370亩,土质多为沙壤土,十分适宜发展蔬菜生产,有着多年种植蔬菜的历史。近几年来在区政府每亩标准化大棚补助2000元的优惠政策和“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村工程”的推动下,区、镇、村积极引导农民建设标准化蔬菜大棚,同时加强对村民蔬菜种植、田间管理、市场销售等环节的组织指导,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蔬菜销售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5%以上,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9年,全村蔬菜生产面积近万亩(含复种),总产量达3.5万吨,产值近4000万元,纯利润2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50元,是蚌埠市第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的村。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再创新高,达到14000元。2012年突破20000元大关,达到20200元,继续位居全市首位。 2008年,在上级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村两委班子组织村民成立注册了蚌埠市裔湾生态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蔬菜销售和生产技术服务。目前,合作社由发起时的54人发展到1300人,拥有注册商标“珠城农佳”品牌,并建立起蔬菜农残检测站。合作社选派农民经纪人100余人常住江、浙、沪等地市场组织销售,年销售蔬菜近10万吨,带动周边10个村的蔬菜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该组织被市农委授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单位”、“A级蔬菜生产示范单位”等称号。 裔湾村的蔬菜主要品种有番茄、辣椒、圆葱、莴苣、白萝卜、芹菜、香菜等。其中辣椒、番茄、莴苣、白萝卜、芹菜等5个主要蔬菜产品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该村的蔬菜基地同时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证。 作为梅桥镇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核心,裔湾村蔬菜生产已从常规蔬菜生产发展到标准化水泥骨架蔬菜大棚生产、由单一品种分季度集中上市发展到多品种反季节常年上市、由普通蔬菜发展到绿色无公害蔬菜、由亩产效益三四千元增效到亩产超万元。群众种菜热情日益高涨,生产愈加规范,品种不断丰富,效益逐年递增。 下一步,在区、镇的组织带领下,裔湾村将继续巩固和壮大“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村工程”成果,继续壮大大棚蔬菜产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挥裔湾生态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提高大棚蔬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强化“珠城农佳”品牌效应,争取纳入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范畴,建设设施标准化、集约化的“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把裔湾村打造成“蚌埠第一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