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桥村村情简介
1、地理位置。
杨桥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西北部,北靠沙颍河,西接文集镇。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896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杨桥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且是行流镇香椿生产基地。
3、人口及用地现状。
杨桥村现有13个自然村,辖区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73亩,人均耕地面积1亩,总人口4477人,居住户数1269户,户均4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204103 | 236000 | -- | 查看 杨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冯杨村 |
冯杨村村情简介 1、地理位置。 冯杨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西南部,距离行流镇约3公里,伍苏路从该村的中部穿过,105国道位于村的西南侧,距105国道约2公里。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410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冯杨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而且它是行流镇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金针菇种植面积达800亩,年产值2000万元。 3、人口及用地现状。 冯杨村现有10个自然村,辖区3.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25亩,人均耕地面积0.89亩,总人口4516人,居住户数1126户,户均4人。 |
王官村 |
王官村村情简介 1、地理位置。 王官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东部。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900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王官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 3、人口及用地现状。 王官村现有10个自然村,辖区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67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总人口4705人,居住户数1234户,户均4人。 |
柳河闸村 |
1、地理位置。 柳河闸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南部,是行流镇南大门,东临沙颍河,距行流集、老庄集各2公里,行宁路横穿而过。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773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柳河闸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是行流镇牛肉生产基地。 3、人口及用地现状。 柳河闸村现有12个自然村,辖区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14亩,人均耕地面积0.75亩,总人口5325人,居住户数1359户,户均4人。 |
杨桥村 |
杨桥村村情简介 1、地理位置。 杨桥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西北部,北靠沙颍河,西接文集镇。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896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杨桥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且是行流镇香椿生产基地。 3、人口及用地现状。 杨桥村现有13个自然村,辖区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73亩,人均耕地面积1亩,总人口4477人,居住户数1269户,户均4人。 |
宋湾村 |
宋湾村村情简介 1、地理位置。 宋湾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南部。在沙颍河湾内,距行流镇约3公里。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668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宋湾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 3、人口及用地现状。 宋湾村现有9个自然村,辖区4.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22亩,人均耕地面积1.07亩,总人口5652人,居住户数1555户,户均4人。 |
大庙村 |
大庙村村情简介 1、地理位置。 大庙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东北部,东邻黑茨河,南邻邵营集,距邵营集约0.5公里。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691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大庙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 3、人口及用地现状。 大庙村现有9个自然村,辖区5.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95亩,人均耕地面积1.19亩,总人口5878人,居住户数1522户,户均4人。 |
柳河村 |
柳河村村情简介 1、地理位置。 柳河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南部,北邻柳河,与老庄镇相邻,距老庄镇2公里,105国道横穿而过。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468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柳河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是行流镇蔬菜和佛香生产基地。 3、人口及用地现状。 柳河村现有8个自然村,辖区2.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25亩,人均耕地面积0.85亩,总人口3687人,居住户数988户,户均4人。 |
三义村 |
三义村村情简介 1、地理位置。 三义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北部,与太和接壤。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3000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三义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 3、人口及用地现状。 三义村现有9 个自然村,辖区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12亩,人均耕地面积1.1亩,总人口5340人,居住户数1523户,户均4人。 |
时营村 |
1、地理位置。 时营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东北部,与太和接壤,东临黑茨河,时大路南北穿过。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941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时营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 3、人口及用地现状。 时营村现有10 个自然村,辖区3.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27亩,人均耕地面积0.9亩,总人口4447人,居住户数1080户,户均4人。 |
大周村 |
大周村村情简介 1、地理位置。 大周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东北部,北与太和县接壤,漯阜铁路和伍苏路在该村内交织穿过。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689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大周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 3、人口及用地现状。 大周村现有20个自然村,辖区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05.5亩,人均耕地面积1.36亩,总人口5057人,居住户数1369户,户均4人。 |
行流村 |
行流村村情简介 1、地理位置。 行流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镇政府所在地。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行流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 3、人口及用地现状。 行流村现有13个自然村,辖区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8亩,人均耕地面积0.6亩,总人口5342人,居住户数1448户,户均4人。 |
李集村 |
李集村村情简介 1、地理位置。 李集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西部,西临闻集镇。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661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李集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是行流镇蔬菜生产基地。 3、人口及用地现状。 李集村现有9个自然村,辖区4.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80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总人口4228人,居住户数1225户,户均4人。 |
新闸村 |
新闸村村情简介 1、地理位置。 新闸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东南部。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700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新闸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 3、人口及用地现状。 新闸村现有12个自然村,辖区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96亩,人均耕地面积1.1亩,总人口5650人,居住户数1375户,户均4人。 |
邵营村 |
邵营村村情简介 1、地理位置。 邵营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东部。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620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邵营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 3、人口及用地现状。 邵营村现有9个自然村,辖区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12亩,人均耕地面积1.5亩,总人口7100人,居住户数1660户,户均4人。 |
牛寨村 |
1、地理位置。 牛寨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南部,距行流镇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418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牛寨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 3、人口及用地现状。 牛寨村现有13个自然村,辖区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84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总人口6750人,居住户数1827户,户均4人。 |
三里村 |
三里村村情简介 1、地理位置。 三里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北部,西临沙颍河,伍苏路、漯阜铁路从中穿过。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729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三里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 3、人口及用地现状。 三里村现有8个自然村,辖区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76亩,人均耕地面积1.26亩,总人口4650人,居住户数1419户,户均4人。 |
大鹿村 |
大鹿村村情简介 1、地理位置。 大鹿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北部,北邻太和县,南靠沙颍河,漯阜铁路从该村中部穿过。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673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大鹿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 3、人口及用地现状。 大鹿村现有6个自然村,辖区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86.5亩,人均耕地面积1.17亩,总人口3061人,居住户数917户,户均4人。 |
邱营村 |
邱营村村情简介 1、地理位置。 邱营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东北部,与太和接壤,距邵营集约6公里。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620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邱营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 3、人口及用地现状。 邱营村现有10 个自然村,辖区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40亩,人均耕地面积1.4亩,总人口3214人,居住户数881户,户均4人。 |
油坊村 |
油坊村村情简介 1、地理位置。 油坊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北部,东临沙河,距行流镇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418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油坊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且是行流镇花生生产基地。 3、人口及用地现状。 油坊村现有7个自然村,辖区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12亩,人均耕地面积0.85亩,总人口3988人,居住户数1148户,户均4人。 |
仁和村 |
仁和村村情简介 1、地理位置。 仁和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南部。 2、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水平。 (1)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791元左右。 (2)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近年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仁和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3)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大豆为主,是行流镇大豆良种繁育基地。 3、人口及用地现状。 仁和村现有16个自然村,辖区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90亩,人均耕地面积1.03亩,总人口5326人,居住户数1380户,户均4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