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庄村: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0131亩,全村7个村民组,635户,1681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021113 | 242700 | -- | 查看 鲍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鲍庄村 |
鲍庄村: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0131亩,全村7个村民组,635户,1681人。 |
朱村村 |
朱村村:由原来的朱村村、夏坑村、义成村并村而成。朱村村历史悠久,王茂荫故居就坐落在此,“跳钟馗”是朱村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村村共有8个村民组,784户,2861人。 |
雄村村 |
雄村村 雄村村位于歙县南端,距县城8公里,是歙县雄村乡政府所在地。现有24个村民小组1316户3537人,雄村党总支下设有2个党支部,党员83名。2009年新建村部,办公设备齐全。村主要产业是茶叶、旅游,集体收入空白,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人均纯收入是6435元。耕地面积868亩,山场4770亩。雄村村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村内有竹山书院、慈光庵、中美合作所旧址、牌坊等人文景观,渐江从村旁流过,沿江两岸风景优美。2006年3月,雄村村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村,经乡党委政府、村两委班子及雄村百姓的共同努力,使雄村村真正做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的要求,并09年1月份顺利通过了市级新农村示范村的达标验收。 目前,建成中小型猪养殖场4个,全村生猪存栏2100余头;良种鸡养殖场2个,鸡存栏2300余只; 2008年新修柏油路3100米,并完善了排水、绿化等配套工程; 2010年完成全村低压线路改造工程,更换变压器2台,整理供电线路4公里;2008年完成村庄规划修编,使宅基地布局更合理。全村60%的劳力经常外出务工,劳务收入占到农民收入近4成。 2009年,雄村村作为全乡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一步加大了街道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投资60万元新建了垃圾焚烧炉和26个垃圾池,并聘请了专门保洁员和垃圾焚烧人员。春季结合绿色家园建设,新栽植绿化树木1000余棵;在包村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建成了投资30万元、占地2000平方米的农民公园活动中心,村上还依托文化活动中心建立健全了老龄、老年协会组织,成立了锣鼓队和自乐班,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健身、学习的好去处,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
浦口村 |
浦口村地处渐江和练江交汇处,距乡政府所在地2.8公里,东南面为新安江,西面为渐江,北面与徽城镇鲍川村交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最高气温平均值32℃,最低气温平均值为-1℃,年平均温度21.5℃、降水量2046.6mm,主导风向为北风。 浦口村有浦口和丰村两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767人,60岁以上老人123人。共有村两委成员5人(其中兼职2人),党员25人。村主要产业是茶叶、蚕桑,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72元。 2012年,新建了新的村部办公楼,村部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平方米,共三层,总投入46万元。集卫生室、药店、村委会、党支部、党员活动室、文化广场为一体。办公设备设施已全部完善,规章制度已上墙,已搬入新村部办公。 |
柘岱村 |
一、村班子建设 村两委班子由9名成员组成,其中村党总支5名,村委会成员5名,村书记兼主任。 柘岱党总支下设9个支部,其中非公党支部5个,现共有党员132名,流动党员34名。 村监委会有成员3名,监督村级财务及村级重大事项。 二、村基本情况及特色产业 柘岱村位于渐江河畔,是雄村乡目前最大的一个村落,交通比较便利,距离雄村乡1.5公里,距歙县县城约10公里,离黄山市仅20公里。全村现有31个村民小组1052户4024人。农业收入主要是茶叶、蔬菜、杨梅、外出务工等。 柘岱村原柘林自然村,蔬菜生产尤其是韭菜、芹菜和青蒜苗一直比较出名,是歙县名菜。2012年以来,柘岱村两委致力于重点打造“菜篮子”工程,在柘林片谋划并已开始实施蔬菜大棚项目。 富岱杨梅已有三百多年的栽培历史,现村内还保留着数十年以上的杨梅树二、三百棵。最大的一棵杨梅树,树高五点八米,胸围一点九米,已有一百多年。近年来,柘岱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杨梅,创建了杨梅合作社,建设了杨梅示范基地,2008年、2009年新种植优良杨梅苗1000余亩,主要品种为为东魁。三五年后,随着杨梅产业的继续扩大,它可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又一新渠道。 三、村级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这两年来,一直是村级工作的重点。201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3.9万元,其中公益林0.93万元,沙场管理2万元;柘林老村委会租赁0.5万元,租赁期为10年;柘林倍茶厂承包额0.6万元,承包时间为10年,2012年支付0.5万元,2013年已支付0.1万元。 2012年9月,利用选派资金5万元新建杨梅交易市场。一方面,削除原富岱老茶厂危房隐患,在老茶厂拆除后并回购部分承包地建交易市场,方便了游客来富岱农家乐;另一方面,适当收取交易服务费,增加村级经营性收入,为杨梅产业的长远发展做好基础。 2013年以来,富岱自然村作为雄村乡美好乡村建设的一个点进行重点打造。(江虹) |
卖花渔村 |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卖花渔村又名洪岭村位于雄村乡东侧,北有瀹岭下村,南为庄源村,东邻坑口乡瀹岭坞、瀹坑,西靠是夏坑村。距县城15公里,距雄村乡政府15公里;距徽杭高速4公里。 2、资源状况 卖花渔村在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展花卉盆景产业,主要种植有梅花、罗汉松、茶花等植物。 3、基本概况 1)行政区划、人口 卖花渔村是独立行政村,下辖206户,670人口;其中非农人口50人。日高峰旅游人数600人,年游客量2万人。 2)经济发展 经济上以花卉盆景种植等为主,近几年来,在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带领下,卖花渔村经济社会取得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村经济总收入为8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2万元,集体经济增长较快。 3)公共设施 ——村委会,位于村口北侧,内设办公室、会议室等,建筑面积150平方米。 ——小学、幼儿园:位于村中水口处,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建筑30平方米;建筑层数为1层,设施简陋,师生18人左右(含幼儿园)。 ——卫生室:位于小学旁,建筑面积40平方米,功能不完善。 ——商业:村庄内有4家便利店、药店等,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基本能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 ——农村合作商业银行无。 ——邮政支局无。 ——班车停靠站无。 ——历史文化遗存:村中现有明代老宅“戏厅”和正在维护中的“洪氏宗祠”。 4、用地现状 卖花渔村拥有耕地面积1530亩,林地2200亩,建设用地170亩。 境内有一条贯穿南北的洪岭溪,兼有灌溉功能。 5、现状住宅情况 ——住宅现状建设情况:1949年前老房数量38幢,新楼房150幢,闲置房10幢。 二、发展条件 1、优势条件 ——产业基础条件良好,卖花渔村是历史上盆景四大流派之一的徽派盆景的发源地,是我国著名的盆景之乡。所以本次规划将卖花渔村的产业发展定位为特色花卉种植。并且以花卉种植的专业村配套旅游接待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带动与辐射周边的村庄。 ——生态环境保持优良。 2、存在问题 1、村庄建筑呈自由发展态势,建筑风格、朝向、交通组织混乱。 2、老村破旧建筑数量多,建筑院落太大,土地利用率低。 3、村庄周边的自然环境同村庄空间布局没有很好结合,临山开敞空间和绿化空间不足。 4、村庄道路宽窄不一,线形曲折,无法车行。 5、市政基础设施不足,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服务能力与水平不高。 保留建筑 改建建筑 6、村庄环境存在“脏、乱、差”的问题,缺乏为村民服务的绿地。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