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庄村位于石台县西部,黄湓河下游,与东至县洋湖镇接壤。全村共有9个村民组,现有人口1525人,320户,耕地面积1700余亩,山场3700余亩,茶园面积340亩,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粮食、棉花、茶叶、蔬菜和劳务输出等,东庄村摇篮有全县少有的千亩大畈,享有“石台粮仓”之称。
近年来东庄村紧紧抓住“北烟南移”的契机,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烤烟种植,2010年东庄村种植烟业640亩,2011年种植烟叶580亩,积极争取到市烟草公司基本烟田水利配套工程在东庄实施,工程总投资26万元,新建灌溉渠道4000米。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为2734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722104 | 247100 | -- | 查看 东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尧田村 |
尧田村:位于小河镇南部,与丁香镇石泉村接壤,S221省道贯穿全村,丁莘河、小莘河贯穿整个尧田村。辖8个村民组,农户296户,人口1078人。土地面积9700亩。 |
来田村 |
来田村位于小河镇西北角,与东至县洋湖镇接壤,有三座小(二)型水库,水库下游两条河交汇融入黄湓河。全村14个村民组,农户329户,人口1360人,其中低收入贫困户96户,占29%,贫困人口483人,占36%。全村区域面积6.3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9562亩,耕地680亩,茶园429亩,人均耕地0.43亩,人均山场7.2亩,资源匮乏人口密集,为我县50个重点贫困村之一,也是移民安置重点区。 全村是一个以粮、茶、林、劳务输出等收入为主的村,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950元。 |
九步村 |
九步村位于小河镇西部山区,东与狮山村接壤,南邻东庄村,西接来田村,北与东至县齐界。全村15个村民组,农户387户,人口1382人,其中贫困户132户,贫困人口118人,占总人口的28%,低收入户95户,300人,占总人口的20%。土地占幅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中林地5000亩,耕地1190.5亩,茶园660亩,人均山场3.4亩,资源匮乏人口密集,为我县80个重点贫困村之一,也是移民安置重点区。 九步村村部建于2005年,当时投入资金8万元,是中央和省计划建设,二层砖混结构,已办理产权证,总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其中党员活动室面积40平方米,设施配备一般,面积狭小,设置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室,其他各室均无。 |
东庄村 |
东庄村位于石台县西部,黄湓河下游,与东至县洋湖镇接壤。全村共有9个村民组,现有人口1525人,320户,耕地面积1700余亩,山场3700余亩,茶园面积340亩,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粮食、棉花、茶叶、蔬菜和劳务输出等,东庄村摇篮有全县少有的千亩大畈,享有“石台粮仓”之称。 近年来东庄村紧紧抓住“北烟南移”的契机,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烤烟种植,2010年东庄村种植烟业640亩,2011年种植烟叶580亩,积极争取到市烟草公司基本烟田水利配套工程在东庄实施,工程总投资26万元,新建灌溉渠道4000米。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为2734元。 |
狮山村 |
狮山村位于小河镇西部,东与红石、尧田接壤,西与九步、东庄、莘田三村毗邻,南与东至县北山村相连,北与东至县长畈村连接,由原狮山村、生田村合并而成。全村有党员62名,辖14个村民组,443户,总人口1624人,其中贫困人口571人。土地总面积7.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80亩,茶园420亩;山场8530亩(其中杉木2838亩);小(二)型水库2座,总库容32.4万方;当家塘22口,万方以上山塘5口,总库容13.5万方,现有防洪堤5.5公里,拦河大堰2座,农田灌溉主渠道8.5公里,水利设施防洪标准较低。全村以粮、棉、木竹、茶叶、劳务输出为主要收入来源。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为3000元。 我村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处于大气环流冷暖交汇地带,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春秋温和,春夏多雨,秋冬易旱。年平均日照指数1704小时,年平均气温16℃,年际变化小,月季变化大,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7.9℃极端最高气温40.9℃,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13.2℃,全年无霜期235天。年降雨量在1350—1800毫米之间,一般年份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份,约占全年的73%。 境内主要河流是黄湓河,过境长 2.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5.5平方公里。 |
莘田村 |
莘田村位于小河镇西南部,西接东至县洋湖镇,325省道贯穿全村,黄湓河一级支流,丁莘河,小莘河,高莘河流径半周交汇于我村河道。全村13个村民组,农户430户,人口1690人,其中低收入贫困户163户,贫困人口640人,其中陈村水库、太湖花亭水库移民120人,土地占幅面积12500亩,其中林地6500亩,耕地1473.3亩,茶园360亩,人均山场3.8亩,资源匮乏人口密集,为石台县80个重点贫困村之一,也是移民安置重点区。 |
郑村村 |
郑村村位于石台县小河镇南部山区,东与丁香镇交界,南与本镇尧田村相邻、西与红石村接壤,北与龙山村安元村交界。现全村总人口1502人,23个村民组,国土面积20458.86亩,其中有林地16059亩、耕地1158.71亩、茶园1200亩、板栗4000亩。 郑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以本地郑氏延称“郑村村”,名胜古迹有郑氏宗祠,建于明代,文革时被毁,遗址保存完好;有位于海报600米以上,险峻陡峭的元末明初城山寨古战场;有一九三五年0贵秋东县委领导发动的著名的农民武装----郑村-,一九八七年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立碑纪念,也是小河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郑村通过发展,已成为“皖南板栗第一村”,“‘润思’牌茶叶原材料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郑村资源丰富,富有高含量石灰石、优质生态板栗、茶叶、林产品木材、毛竹、山野菜,牧业生产种母猪300余头,规模养殖大户三个。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600元。郑村板栗远销合肥、铜陵、舒城和周边各地,郑村茶叶园被列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 |
红石村 |
红石村座落在小河镇西部山区,东与本镇龙山村接壤,南邻本镇郑村村,西接尧田村,北与樟村村交界,土地总面积1.58万亩。 村庄农户基本居住在公路沿线,版图面积9.6平方公里。全村人口1411人,辖12个村民组,363户。耕地面积1139亩,其中水田面积870亩。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全村现有党员38名,其中:女党员4名,村民代表33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以种粮、棉 ,以及外出务工和小企业发展为主,村集体经济无收入来源,2011年全村劳动力828人,全村人均收入为2719元。 红石村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处在黄山、九华山余脉与长江交汇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历年平均气温16度,最高气温40.8度,最低气温—8.5度,全年无霜期233天,年均日照指数1702小时,年降雨量在1350—1800毫米之间,其中5—8月降雨量占全年75%。 |
梓丰村 |
石台县小河镇梓丰村位于小河镇西部,地处石台、贵池、东至三县交界处。2007年12月村级规模调整,将原长丰村、梓坦村合并为梓丰村,全村总面积17.28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20764亩;耕地面积1207亩(其中:水田520亩,茶园1500亩)。全村共有党员45名,辖17个村民组,380户,总人口1498人。2010年人均收入为2700元。 梓丰村境内有丰富的煤、锰、石灰石等矿产资源。现新锰都矿业在做前期勘矿工作。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全村外出务工人员500余人,村里农业主要以粮油、茶叶、以及林业种植为主。 |
樟村村 |
小河镇樟村村地处小河镇西北部,土地面积18850亩,其中林地10200亩,耕地850亩,茶园210亩,果园350亩,辖11个村民组,330户,1288人口,劳动力480人。 1、自然现状 全村分为6个自然村,有4个村庄地形相对平缓,2个村庄地势差距较大,外在坡度25度以上,村民居住分散,交通极为不便,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农田灌溉条件不配套。辖区内小(一)型水库一座,面积180亩,石岭河穿境而过,村民居住已初步形成傍山依水,小桥流水的居住格局。 2、社会经济状况 樟村村农业产业以种植粮油、畜牧业、茶叶、林业构成,农业总产值70万元,人均纯收入1020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350元。 3、公益事业及村容村貌现状 该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村部于2010年3月底开工建设,是中央和省计划建设,于9月初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一层砖混结构,建设面积为300平方米,设置了计划生育服务室、警务室、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室、党员活动室、村级医疗卫生室、会议室等,总投资为25万元。建有村小学一所,在校学生40人,通村公路已部分硬化,但仍有6个村民组,2个自然村庄不通公路,已通公路的自然村庄道路简易,仍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在人畜饮水方面,上级扶持与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自来水入户率已达到98%,在居住条件方面,村民住房基本上都是砖瓦结构,无草房居住户,自然村庄绿化成度较低,绝大部分农户以柴草为燃料,年消耗柴草640吨,对生态建设有一定影响。在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方面,机耕率达到90%,机收率达到40%,机械化程度不高。 |
安元村 |
一、基本情况 1.1地理位置及范围 随着村级规模调整,原安平村和方元村合并为现在的安元村,位于石台县小河镇东南部,总面积11平方公里,距镇政府6华里,辖15个村民组,农户 383户,总人口1518人(常年外出务工600余人)。耕地面积1250亩(其中水田800亩,旱地450亩),山场面积13000多亩。小(二)型水库1座,重点山塘5口。安元村现有村两委干部5人,党员44名,劳动力1153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600余人,从事商业、服务业314人,2007年底全村人均收入1120元,是一个以木竹、茶叶、劳务输出为主要收入的山区重点贫困村。 1.2水文气象 安元村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处于大气环流冷暖交汇地带,位于东经117045/,北纬3020/,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春秋温和,春夏多雨,秋冬易干旱。年平均日照指数1704小时,年平均气温160,年际变化小,月际变化大,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7.90,极端最高气温40.90,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3.40,极端最低气温-13.20,全年无霜期235天。平均年降雨量为1523毫米,一般年份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份,约占全年的73%。 1.3地形地貌及土壤 区域内为东南高、西北低,呈倾斜势,地质结构以页岩、石灰岩为主;土壤以黄壤、黄棕壤、红壤组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PH值在4.5~5.5之间。由于土壤有机质低,受自然灾害频繁影响,农作物产量低,效益差。 1.4安元村村部简介 安元村村部建于2009年,二层砖混结构,建设总面积380平方米,包括会议室、图书室、远程教育室、村级卫生医疗室、老年活动场所、村级计生卫生室、警务室、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中心等,总投入资金20万元。 |
栗阳村 |
一、地理位置及范围 栗阳村座落在小河镇东部山区,东于贵池梅山镇接壤,南邻本镇安元村,西接龙山村,北于梓丰村交界,土地总面积2.25万亩。 二、气候特征状况 栗阳村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处在黄山、九华山余脉与长江交汇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历年平均气温16℃,最高气温40.8℃,最低气温-8.5℃,全年无霜期233天,年均日照指数1702小时,年降雨量在1350-1800毫米之间,其中5-8月降雨量占全年75%,而且大梓山是黄湓河,秋浦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 三、人口及劳动力状况 栗阳村辖20个村民组,全村517户,总人口2051人,是全镇人口最多,地域面积最大的村,全村共有男女整半劳动力1231人。 四、社会经济状况 栗阳村以林、茶、粮、畜牧业并主的山区村,随着村级规模调整,将原北岭、梓溪、栗阳合并一村,原北岭村居住在海拔850米的高山上,农民的收入来源以林、茶为主,农民吃粮全靠购买,原梓溪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口粮不能自给,而原栗阳村以种植粮油、养猪业为主,其次是村民外出务工,据统计部门统计,2007年全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045元,低于全县和全镇人均收入水平。 五、栗阳村村部简介 栗阳村村部建于1994年,2008年进行改造,2010年4月初进行扩建,为两层砖混结构,总建筑面积为208平方米,设置了党员活动室、警务室、村级医疗卫生室、图书室、计划生育服务室等,投入资金7.5万元,已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 2011年度栗阳村小学生迁址重建,原小学经改建成为栗阳村村部。改建后设置了党员活动室、多功能放映室、警务室、农家书屋、计划生育服务室等。 |
龙山村 |
一、基本情况 龙山村位于小河镇中部,是镇政府所在地,为原小河村、桂村村合并而成。全村辖15个村民组,558户,总人口2081人,土地总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80亩。在县、镇两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龙山村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理清发展思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保护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村领导班子凝心聚力,积极推动村内各项事业发展,2007年,龙山村被县委、县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五个好”村级党组织,2009年度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先进村,池州市民主法治示范村,2011年获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光荣称号。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1.1 自然状况 龙山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气环流冷暖交汇地带,年平均气温16℃,年日照1731.2小时,年降水量1620mm,山体结构以白云岩、石灰岩为主;土壤为黄红壤、马肝壤、红壤组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PH值在4.5—5.5之间。由于土壤有机质低,受自然灾害频繁影响,农作物产量低,效益差。 1.2 资源状况 全村共有林地面积11104亩,林木蓄积量11万立方米,境内有储量丰富的白云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以及金、铜、锑、铅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现有属于村集体的建筑云岩矿一座,省国土厅正在勘探的来龙山金矿。 1.3 集体经济状况 龙山村集体拥有标准化厂房近3200平方米,年收入租金近20万元;村级集体土地、房屋租赁收入近1万元。 全村现有劳动力1153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700人,从事商业、服务业214人,村办企业安置36人,在其它个私企业务工41人,从事种养殖业237人,年人均收入3300元。全村年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有50户,其中包含残疾、孤寡、因病返贫对象。 1.4 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1.4.1 水利状况 龙山村农田灌溉主要靠拦河引水,以西风头塥、石壁塥、水磨塥、蜈蚣塥、新塥五条塥渠灌溉,受益10个村民组。石岭水库东干渠受益7个村民组,现已完成东干渠防渗3200米,尚有1200米还未硬化,渗漏严重。 全村山塘13个,其中有8口山塘严重淤塞、漏水。由于我村地理位置特殊,山塘在干旱时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蓄水灌溉及节约用水,对农业生产发展影响极大。现有储多沟渠、隔堰严重老化,渗漏情况严重,直接制约着我村农业生产的发展。 1.4.2 道路建设状况 全村已有围里、崔湾、龙湾、毛街、围外五个村民组于2007年完成了通组公路路基工程,但均未进行硬化处理,其它村民组通组路都未动工;全村田畈机耕道建设也较为滞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极为不便。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