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寨村地处长安镇北部徽水河畔,全村2375人,辖4个村民组,10个自然村,由原浩寨、冯村、章家三个村撤并而成,面积8.4平方公里,省道217线沿村而过,是绩溪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全村共有耕地4035亩,蚕桑、长毛兔养殖是浩寨村的特色产业,全村90%以上的农户从事蚕桑业,年均养蚕1250张,产鲜茧1000余担。全村共有养兔专业户40余户,长毛兔年存栏6000余只,组建了粗高毛长毛兔协会。
浩寨村冯村建村于唐咸通六年(865), 是建村历史1000多年的文明古村,地理位置优越,村落选址风水独特,为全国屈指,以由西向东流的槐水河为轴,建成水街白屋,以村头至村尾建古桥13座,正街河岸,种有古槐树9株,以“九槐十三桥”驰名于世,沿街立有如同“华表”的石柱8根(现存4根),另有巨石凿成的水糟和上马石数个,桥上有石椅(美人靠)、石凳、工艺栩栩如生,村头、村中尚存雄伟的石牌坊两个,村口水口两侧两山对峙,谓狮、象二帅守门,村后龟、蛇两山对峙,谓龟、蛇二将镇守,村内安仁桥为“地户”,崇义桥为“天门”,形成“天门开、地门闭”,使整个村落居于康泰民安之中,村中现有保护古民居数座,古文物虽遭到破坏,但旅游开发资源仍然较丰厚,旅游开发可行性极高,是长安镇境内难得的旅游开发宝地。
浩寨村设党总支1个,下设党支部3个,共有党员57名,村“两委干部”6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824102 | 242000 | -- | 查看 浩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下五都村 |
下五都村由原仙川、水川、村前、杨滩、新川合并而成,是绩溪的北大门,东与板桥头乡接壤,北与旌德县交界,全村有10个村民组,16个自然村,861户,3455人,其中劳动力2250。省道217线和徽水河穿村而过,沿途有4个自然村坐落在公路和徽水河两侧,村庄依山傍水、林木掩映,风景秀丽,仙人自然村曾是电影《月亮湾的笑声》的外景拍摄地。 下五都村是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村,全村有山场15224亩,水田2100亩,耕地1800亩,桑园1000余亩,是农业大村,农业产业优势明显,主导产业有长毛兔、蚕茧、大棚蔬菜、袋种香菇等。村成立了长毛兔养殖示范基地和安哥拉长毛兔协会,并于2008年5月注册成立了兴农长毛兔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全村长毛兔存栏12000只,年产毛12余吨,大棚蔬菜1200平方米,香菇种植8万棒,竹笋两用林6千余亩。全村人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通过近两年的试点建设,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农业产业优势日益明显,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村容明显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规章制度建设日趋完善,管理更为民主。 下五都村设党总支1个,下设3个党支部,其中1全专业党支部(长毛兔养殖专业党支部),现有0党员101名,村两委干部5人。 热情好客的下五都人民热忱欢迎四方宾朋来村观光和投资兴业,共建新农村。 |
大源村 |
大源村是长安镇的南大门,由原大源、上源、梨川、茶源、里洪、外洪六个村撒并而成, 南与临溪镇接壤,东与华阳镇相接,西与歙县毗邻,217省道穿境而过,全村人口3556人,辖12个村民组,14个自然村,面积27.8平方公里。大源河贯穿全村,大部分村民沿河而居。距长安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绩溪县城21公里。 大源村三面环山,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盛产竹木、茶叶、油茶、竹笋、反季节高山西瓜等。全村有山场面积26696亩,森林覆盖率71%以上,竹木蓄积量58335立方米,农民主要收入来自农林业,农民人均存款位居全镇前列。全村共有耕地3100亩,人均不足1亩,粮食仅能自给。村级集体经济较为薄弱。 大源村设党总支1个,下设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10名。村“两委”干部6人。 |
镇头村 |
镇头村,长安镇政府所在地,于2005年由原镇头、莲川、兰石、高山、岭脚五个村撒并而成,距绩溪县城26公里,为岭北重要村落和交通要地,省道217线穿村而过,镇上、镇蜀公里始于此,交通便利。全村3005人,辖10个村民组,11个自然村,面积27.2平方公里。 镇头村地处钱塘江、青弋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势较高,村内河流稀少,水源不足,属典型的丘陵地貌。村民主要收入是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优势农业产业以长毛兔、高山反季节果蔬、贡菊、中药材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镇平均水平,村集体收入较为薄弱。 镇头村设党总1个,下设党支部3个,其中设有1个特色专业党支部(菊花业党支部),全村共有0党员102名,村“两委干部”6人。 镇头村是绩溪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目前村“两委”正带领广大群众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目标,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积极组建了镇头万只种兔场、长盛药材公司、高山贡菊联合会、巾帼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通过企业引导、示范带动等多种形式推进发展。 热情好客的镇头人民热忱欢迎各方宾朋来此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共建美好家园! |
高杨村 |
高杨村地处长安镇东部,与板桥头乡庙山村毗邻。全村1103人,辖2个村民组,6个自然村,面积6.2平方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村主要交通道路为高杨和杨尚公路. 全村共有耕地2520亩,人均1.96亩,是全镇人均耕地较多的村,农业收入占人均收入比重高,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生猪、粮食、茭白、西瓜及外出务工。 村设党总支部一个,下设党支部2个,共有0党员37人。高杨村是长安镇安置异地移民最多的村之一,全村共有新安江水库移民36户,原迁人口146人。 |
马道村 |
马道村位于长安镇中心,距长安镇政府2公里,省道217线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它于2003年12月由东山、江川、五星三个村合并建成,现有9个自然村,3个村民组,501户,1759人。全村共有水田808.5亩,耕地1061.2亩。全村党员59人,设立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农业产业以生猪、笋竹、长毛兔、禽类养殖、蚕桑为主,目前已有3家企业在此落户。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人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发展目标,坚持树立科学发展观,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团结拼搏、真抓实干,村级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促进马道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 随着长安镇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深入推进,马道村各类产业生产基地、加工逐步形成,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随各项惠农政策逐步落实,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
梧川村 |
梧川村位于长安镇西北部,东有浩寨村南与马道相连,全村有7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全村1676人,耕地1127.4亩,水田811.2亩。该村历史悠久,是我县的革命老区。 梧川村是农林大村,农业产业优势明显,主要有长毛兔、蚕茧、香菇、大棚蔬菜等,同时玩具加工业发展迅速。2008年,在原有养殖基地的基础上加盟了5家农户成立了绩溪县长安镇金发养殖专业合作社。全村人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积极投身村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农民收入不断增长,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规章制度建设日趋完善,管理更为民主。 梧川村设有党总支1个,下设2个党支部,现有54名党员。 |
大谷村 |
大谷村位于长安镇东北部,东、北与板桥头乡接壤,西与下五都村相邻,南分别相交于镇头、高杨村。于2005年由原柳村、大谷村、小谷村三个合并而成,现有农户533户,1984人,辖5个村民组,8个自然村。镇(镇头)板(板桥)穿村而过,中心村距长安镇镇政府所在地仅4公里。 大谷村是长安镇主要的香菇种植地,年种植规模已达120万棒,茹农达70余户,年产值240万元。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村内林木资源较为丰富。 大谷村现设党总支部1个,下属3个党支部,村“两委”干部5人。 |
浩寨村 |
浩寨村地处长安镇北部徽水河畔,全村2375人,辖4个村民组,10个自然村,由原浩寨、冯村、章家三个村撤并而成,面积8.4平方公里,省道217线沿村而过,是绩溪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全村共有耕地4035亩,蚕桑、长毛兔养殖是浩寨村的特色产业,全村90%以上的农户从事蚕桑业,年均养蚕1250张,产鲜茧1000余担。全村共有养兔专业户40余户,长毛兔年存栏6000余只,组建了粗高毛长毛兔协会。 浩寨村冯村建村于唐咸通六年(865), 是建村历史1000多年的文明古村,地理位置优越,村落选址风水独特,为全国屈指,以由西向东流的槐水河为轴,建成水街白屋,以村头至村尾建古桥13座,正街河岸,种有古槐树9株,以“九槐十三桥”驰名于世,沿街立有如同“华表”的石柱8根(现存4根),另有巨石凿成的水糟和上马石数个,桥上有石椅(美人靠)、石凳、工艺栩栩如生,村头、村中尚存雄伟的石牌坊两个,村口水口两侧两山对峙,谓狮、象二帅守门,村后龟、蛇两山对峙,谓龟、蛇二将镇守,村内安仁桥为“地户”,崇义桥为“天门”,形成“天门开、地门闭”,使整个村落居于康泰民安之中,村中现有保护古民居数座,古文物虽遭到破坏,但旅游开发资源仍然较丰厚,旅游开发可行性极高,是长安镇境内难得的旅游开发宝地。 浩寨村设党总支1个,下设党支部3个,共有党员57名,村“两委干部”6人。 |
庄团村 |
庄团村位于长安镇西部,与上庄镇接壤,镇上公路穿村而过,是过往上庄的必经之地。于2005年由原庄川村和中团村撤并而成,现有人口2500余人,辖9个村民组。 村农民较为富裕,主要经济收入是种养殖业和从事建筑行业,主要农产品有蚕茧、新鲜蔬菜,近年来踊现出了一大批种养殖大户,发挥了示范作用,有力推动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村内现保存有新石器遗址一处。 庄团村设有党总支部1个,下属党支部2个,村两委干部5人。 |
坦头村 |
坦头村位于长安镇西面,西与上庄镇寺后接壤,东与马道村相连,南与庄团村毗邻,北与梧川村连接。现有三个自然村,6个村民组,全人口2425人。有水田1495亩,旱地150亩,山场1208亩,总面积6.36平方公里。浩(寨)-宋(家)公路穿村而过,距省道217线2公里。 坦头村曾名“凤凰村”,建村历史悠久,史记建于唐末或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村文风兴盛,具有丰厚的徽文化底蕴,北宋嘉右元年(1052年),汪民汲公在村北创办的“云庄书院”,是县内最早的书记院之一,书堂培养了许多人才,仅进士就有八位之多,可谓“村小士多,人文荟萃”。 坦头村是传统的农业村,农民主要收入来自于农业和外出务工,农业主导产业以蚕桑养殖为主,全村85%的农户养蚕,年产鲜蚕1360多担。村内建有股份制蚕茧收购站一个。村内商业网点齐全,并设有镇卫生院门诊部1个。 坦头村设党支部1个,现有0党员43名,村“两委干部”5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