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岭村位于桐城西北部,面积18.7平方公里,人口1780,地广人稀,山场面积20985亩,耕地面积仅853亩。水岭村地处深山,平均气温较城区略低4——5度,独特的气候出产优质茶叶,同时也盛产香菇、中药材等。水岭村党总支部下设两个支部:中药材协会支部和茶叶协会支部,有正式党员53人。 水岭村与石窑村、杨头村、汪河村、三新村、向阳村、黄铺村、葛湾村相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881110 | 246000 | -- | 查看 水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石窑村 |
石窑村位于桐城市黄甲镇的东部,距城区10公里,东与龙眠街道办事处相接壤,北与水岭村毗邻,西连葛湾村,南接文昌街道办事处汪洋村,桐舒公里穿插其中。全村共有15个村民组,耕地面积400.6亩,山场面积6614.5亩,农业人口1226人,其中贫困人口461人,五保户31人,特困户32户142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 石窑村主要生产茶叶、高山蔬菜,全村现有茶园405亩,年产干茶5.05吨,年产值60万元;高山蔬菜种植规模已达100余亩,主要分布在石门、佛堂、新建、河西4个村民组,蔬菜主要销往桐城市区,全村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有40余户,万元以上的有5户,高山蔬菜产业在我村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
杨头村 |
杨头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全村困难户几乎占到村总人口一半,村部内外设施简陋,最为突出的是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上存在困难,针对留守儿童多和村部设施不完善的实际,在市交通局选派干部开元同志的多方联系组织下,杨头村与“疯牛”自行车队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共建村部。 3月20日上午7时,车队一行18人在城区集合向黄甲镇杨头村骑行,踏上献爱心的路途。一路上,车队队员克服山路的艰险,于12时顺利抵达杨头村村部。在参观完村部后,队员们与留守儿童结对一一见面,互致问候留下联系方式并举行捐赠仪式,首次捐款2700元,衣物52件。结对双方负责人均表示结对帮扶活动将长期坚持下去,给予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同时对村部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援建。 |
汪河村 |
汪河村由原汪河、红星两村合并而成,位于黄甲镇西南部,国家中型水库牯牛背水库上游,全村国土面积14.5平方公里。共有25个村民组,642户,2400余人〔其中五保户56人,低保户301人〕村民居住比较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境内多高山,山场面积23300亩,耕地400亩,拥有水面4000亩左右,物产丰富,出产优质香菇、茶叶、板栗和天然小河鱼等;村里主导产业以茶叶为主,现有茶园1000余亩,其中集体茶园100亩,有市定点小花茶茶场两座;村级卫生医疗室1所,小学1所,有线电视入户率85%以上。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年人均纯收入2496元;村集体主要收入来源于集体茶场,年纯收入5.8万元。村里有百年古刹——檀香寺、千年古柏、龙井瀑布,有太平寨、私古寨遗址,有“桐城派”代表人物方东树、张秉文墓,文化底蕴深厚。 全村现有村两委成员5人,下派书记1名,党员106名,一个党总支,下设工商业、多经发展两个支部,分别有五个党小组组成,党建工作开展得全面、扎实、有效。先后获得全镇村级目标岗位责任制综合考评第一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第一名、先进党支部、招商引资先进单位、招商引资优质服务单位等荣誉。 村两委成员清楚地认识到当前面临的经济基础薄弱、受自然环境限制导致的发展滞后的问题。困难是暂时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加强组织、发展经济、富裕农民、维护稳定、促进农村全面进步”的目标要求,团结全村干群,艰苦奋斗,扎实有效的工作,为汪河村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水岭村 |
水岭村位于桐城西北部,面积18.7平方公里,人口1780,地广人稀,山场面积20985亩,耕地面积仅853亩。水岭村地处深山,平均气温较城区略低4——5度,独特的气候出产优质茶叶,同时也盛产香菇、中药材等。水岭村党总支部下设两个支部:中药材协会支部和茶叶协会支部,有正式党员53人。 水岭村与石窑村、杨头村、汪河村、三新村、向阳村、黄铺村、葛湾村相邻。 |
三新村 |
三新村位于桐城市西北部,与六安市舒城县庐镇乡和本市唐湾镇相邻,桐舒公路桐庐段穿村而过。全村共辖20个村民组,352户1238人。村域总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13545亩,耕地面积671亩,平均海拔506米,境内最高峰达913米。2006年被确定为桐城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年又被确定为安徽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主导产业为茶叶、香菇和中药材,其中全村茶叶种植面积为1600亩,是桐城市优质小花茶的主产地之一。香菇种植达90万棒,是桐城市香菇种植大村。中药材面积达300余亩,主要盛产山茱萸、杜仲、元胡等品种。围绕茶叶、香菇产业,我村相继成立了三新村茶叶合作社、香菇专业合作社,招商引资企业—南京润邦桐城分公司落户我村。高山蔬菜、油茶等山区新兴特色产业也正在我村兴起。目前全村有线电视用户率、程控电话用户率均达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达85%以上。村集体现有集体山场700多亩,茶园100亩,茶厂1个,年经营性收入5万余元。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现有党员64名,全村设有茶叶、香菇2个“双培双带”示范基地,10户“双培双带”示范户,党员中心户3户。村党总支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抓党建促发展”的思路,创造性地开展了党建工作,目前各项工作均走在全镇前列。 近年来,先后荣获了桐城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桐城市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村等荣誉,连续几年获全镇村级目标岗位责任制考评第一名,计划生育工作工作第一名、招商引资优质服务单位。一座欣欣向荣的山区新农村正日渐显现。 |
向阳村 |
黄甲镇向阳村地处桐城市西部,距桐城市市区20公里,桐潜公路穿境而过,全境皆山,有小二型江岩水库一座。全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1亩,林地面积12195亩,公益林8199亩,全村下辖22个村民组,人口1600多人,现有劳动力59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7 %。全村盛产林木、茶叶、板栗、优质食用菌等农副产品,我村产的“桐城小花”系列茶叶曾获得2006年安庆市茶叶博览会金奖。 近年来,村两委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围绕“生态立村、产业兴村、工业强村”的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扶贫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抢抓发展机遇,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特色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工作态势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实现我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
黄铺村 |
黄铺村位于桐城市西北方向的山区盆地,四面环山腹地开阔,三条清澈的河流穿境而过。桐黄公路横穿境内8公里,为黄铺村提供了很好的交通环境。我村是聚山区、库区为一体的农业村,全村共有35个村民小组,761户,3000余人,其中主要劳动力1735人,流动人口700多人,村域面积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29亩,山场面积20175亩。 我村自被列入市级新农村建设首批推进村以来,村民求发展的信心更足、热情更高。根据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结合村情民意,在多方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以突出山区特色、高起点高规格、可操作性强为宗旨,经村民代表充分酝酿形成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三个中心村庄和十一个布点村庄,并得到了全村村民的一致认同和响应,在各项工作准备充分之后,我村新农村建设已于今年4月份破土动工,目前工程进展顺利。 |
葛湾村 |
葛湾村是黄甲镇政府所在地,交通便利,距城10公里,辖20个村民组,人口2256。境内层岚叠嶂,松柳掩映,拥有天然生态园林。全村盛产茶叶,特别是产自海拔600米的道姑尖主峰的优质茶叶,更因独特的气候和精细的加工,早在明、清时期就-为贡品。葛湾村始终把“振兴经济、教育先行”作为发展宗旨,实施“教育兴农、科技兴农、技术富民”策略,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加快发展步伐,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