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安庆市 >> 桐城市 >> 孔城镇 >> 砂岗村

砂岗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砂岗村谷歌卫星地图)


砂岗村简介

  砂岗村位于孔城镇东北部,毗邻庐江、枞阳两县,2004年6月由原砂岗、谷林两个小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00亩,山林面积4350亩,水面650亩。下辖22个自然村民组,810户,总人口3270人,属典型的丘陵地区。全村共有69名党员,其中9名女党员,下设两个支部,6个党小组,村共有“两委”干部7人,其中下派干部2人。多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缓慢,群众仍未能摆脱贫困。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仅5022元,无任何集体经济,基层各项工作受到制约,导致村落后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善,村集体无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矛盾问题比较突出,不稳定、不和谐因素较多,是个典型的难点后进村。
   村内有享誉江北“小九华”之称的藻青山慈云庵,有风景优美的小二型谷林水库,有历史悠久的砂岗集市,桐庐公路贯穿全村,此地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善良。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0881100 246000 -- 查看 砂岗村谷歌卫星地图

砂岗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砂岗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中心社区

  中心居委会位于桐城市东郊,座落于孔城镇老镇周围及新老城区结合部,三面环水,东为孔城河,南为高桥河,西为马畈河,距市区仅12公里,距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分别为12公里,8公里,桐枞公路穿境而过,全居16个居民组,920户,3199人,党员71人,面积约有4平方公里,各居民组之间道路通畅,交通便利,居内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在95%以上,居民计算机普及率不少于40%,卫生水普及率达100%,卫生设施配套率在90%以上,合作医疗覆盖率过100%,农村养老保险率达50%,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低于30m2,现有耕地760亩,水面面积300亩,多数居民从事传统蔬菜种植业和生猪、鸭、肉鸽及水产养殖业,其他部分居民从事建筑、装潢、饮食行业,目前个私企业近100余家。    中心居两委成员4人,居内基础设施完善,健全了计生,红白喜事协会制度,居民区居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稳定。  

老街社区

  老街居委会位于镇区南端,面积3.3万平方米,辖5个居民组,人口近3000人,主街道长2.5公里,门面400余间,内有河流2公里,房屋大多属明清建筑,属千年古镇的中心。  

清水塘村

  清水塘村位于孔城镇区西北侧,是省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总面积5.32K㎡,其中耕地4720亩,林业1300亩,水面800亩,山场700亩,下辖41个村民组,900多户,总人口约3880人。村内主要以农业为主,生产双季水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为了使农业增收、农民增收,村正在实施土地流转工作,现已有安徽海锦棉业油脂有限公司在村内租赁土地将近800亩种植油茶;目前安徽乐健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租赁土地300余亩种植瓜蒌正在抓紧落实。   

王店村

  王店村位于桐城市孔城镇区域内,位于孔城镇西北面约10公里,位于桐城市东北面约4公里,是由原栏河、里仁村于2004年5月合并而成,合并后有46个自然村庄,40个村民组,共有1010户,4075人,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他情况基本如下:   一、村级收入   本村每年收入约为8万元,主要来源是村级厂房出租水库水面承包和西瓜种植基地收入,人均收入约2935元。   二、用地状况   本村总用地为4844亩,其中水田面积为3540亩,旱地为800亩,林地为200亩,水面为100亩。   本村共有道路三条,总长度为7.5公里,分别为:南口至灵山,南口至吕亭、南口至板桥,其中南口至灵山同去2007年度修建成水泥路面,另处二条道路也已经硬化成砂石路面。   本村户住楼房拥有率约为98%。   三、人口状况   本村共有人口为4075人,其中60岁以上为580人,14周岁以下约为480人。   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的人口数约为300人初中文化约为1400人,小学及以下文化2375人。   四、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状况   本村村级医疗室/卫生服务所有1个,职工3人。   本村小学一所,教师10人,学生198人,幼儿园一所,幼师1人,幼儿34个。   商业服务设施:商店16个,年营业收入约为480万元。   自来水厂一家,属私营,已经有30个村民组接通自来水,全村电话用户普及率约90%。   新落成的村部大楼办公设施齐全,已成为王店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心。   

镇东村

  镇东村位于孔城镇西部,东与本镇铁山村、南与光明村、北与龙腾办事处坊正村、西与龙腾办事处新桥村交界。    本村设党总支一个,下设2个支部,分别为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党员总数96人,8个党小组,全村总人口为3055人,22个村民组,农户数789户,总占地面积7200亩,其中耕地面积3773亩,山场面积1200亩,水面积505亩。   

光明村

  光明村位于孔城镇南部,半丘陵,半圩区。现有村民组42个,农业人口3800人,耕地面积4800亩,林地2600亩,可养殖水面600亩。境内有高双公路贯穿南北,村内有一条水泥,一个油路以及近10公里的沙石路相连接,形成了我村主要干线道路。    我村是个土地资源丰富,具有一定开发潜力。目前主要产业是优质水稻种植及水产养殖,现已形成一批种粮大户和水产养殖户,其中有一定规模的有兴鹏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江林义精养鱼池。境内还有一家资产百万元的大米加工企业——香米加工厂;村内拥有一所教育设施完善的完小——光明小学   

古井村

  古井村拥有村民组55个,人口近6千,纳税面积近5千亩,位于镇最南端,与嬉子湖交界,东邻姜范圩村,北与光明村接壤,西临双河村及金神镇,是孔城镇面积、人口最大的村,我村水产资源十分丰富,除拥有兴农湖公司近半的股份,另有6个圩口承包于养殖户,岗头新建的自来水厂已陆续在各农户安装,为节能、环保一百多户沼气安装也正在进行,古井至大王3余公里水泥路通车多年,高双路穿越我村约6.5公里,北边弯腰树直至南边古井集镇,弯腰树系原双河口乡政府,现双河口中学坐落在我村此地段。经多年来整体规划,弯腰树已成为商贸业、加工业、养殖业等行业快速发展的基地。古井集镇历史悠久。尤其是近年来水产品交易市场日渐繁荣,使客流量俱增,我村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开发高双路古井卫生院地段,使弯腰树和古井集镇逐步衔接,繁荣壮大了集市规模的发展,我村属半山半水,土壤十分肥沃,种植业高产稳产,国家在我村邓井等组田地平整今春已竣工,沟渠道路布局合理,已成为我村种植业示范基地,将推动我村种植业的发展。壮大养殖业,抓好种植业,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繁荣集市市场已成为我村发展思路。   

双河村

  我村位于孔城镇西端,与古井等村交界,人口5000余人。设有党总支一个,下设两个支部,共有党员126人。    村级资源丰富,有山场2000多亩,土地治理3000多亩,是孔城西部重村。   

姜范圩村

  姜范圩村地处孔城古镇以南,南临白兔湖,在姜团圩境内,属圩畈地区。全村3776人,29个村民组,1050户,全村党员人数85人,下设企业和种植两个支部。耕地面积6300亩,水域面积3200为地,村水泥路3公里,村部办公楼坐落在村中心地段东风组。水源充足、鱼米之乡,对发展渔业、农业潜力较大,前景广阔。  

长岗村

  长岗村位于孔城镇北段,与南口村、九年村、吕亭镇交界,人口2300人,设有一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3人。村两委班子工4人,近年来,多次受到镇党委、政府表彰。  

红庙村

  红庙村座落在孔城镇的西南面,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由原来的红庙、莲花、民政、镇西四村合并而成,有54个村民组,人口4600多人,其中党员155名。我村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桐纵路穿村而过。桐城民营经济开发区东城工业园及华祥集团均在我村境内,是商家企业投资兴业的首选之地。我村环境优美,林地面积占全村面积的五分之一,农业方面主要以生产水稻、棉花、油菜为主。这几年在国家生猪养殖政策的感召下,生猪繁殖及饲养大户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年出栏生猪上千头。我村连续三年被孔城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组织”和连续四年授予“目标管理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2013年,我村成为安徽省美好乡村示范点。现已完成潘庄、洪庄、丁庄、杨庄、汪庄、柯嘴六个村民组的改造工作,基础设施计划投入800万余元。红庙人正以昂扬的斗志建设着美好乡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南口村

  南口村位于孔城镇西北部,属丘陵地区,合安高速公路穿境4公里,高南公路横穿3.5公里,交通便捷,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18亩,人口3500人,辖37个村民组,党总支下设两个支部共有党员91人。   南口村历史悠久,古迹南山桥就坐落在陶庄组,自然资源丰富。村内有中学、小学、卫生所、农电站、粮站、自来水厂、商业零售点13个。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南口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九年村

  九年村位于孔城镇西北触目,地处丘陵,于本市吕亭镇毗邻,下辖36个村民组,2400余人,现有耕地面积2500余亩,山林面积达1000余亩,孔卅路空村而过,交通便利,创办于一九九七年的村集贸市场繁荣,农产品丰富,是商家投资兴业的黄金场地,村内有桐城市最大养猪厂——杨森养殖有限公司坐落于中心地段,发展前锦可观。   

晴岚村

  晴岚村位于孔城镇集镇区2公里外的桐梓山脚下,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由原桐山村、晴岚村、庙公村三个村合并而成,共有32个村民组,现有居民1141户,人口4500人。村委会由7人组成,村党总支下设工商业和种植养殖业二个产业党支部,11个党小组,党员128人。近年来,村党总支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利用我村山场较多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狠抓林业发展不放松,以“打造特色生态林业,构建和谐晴岚”为目标。在镇党委和村党总支的领导下,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创建“五个好”党支部为目标,推动了全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素质,抓班子自身建设   近年来,村党总支始终坚持把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基础,建立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机制。村委会作为发展村级各项事业的重要力量,肩负着重大责任,因此我们结合创建“五个好”党组织目标,坚持不断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推行村民自治,增强民主意识,要求班子成员带头做到能团结、能吃苦、能吃亏、能干事;具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懂政策法规的政治头脑,懂经营会管理的经济头脑,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头脑;强化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把强村富民做为村委会的第一要务,真正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同时注重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去年筹资20多万元建成了标准化的村部,充分发挥村部在村干办公、为民服务、党员教育、群众娱乐中的作用。   一是抓组织,强班子。开通先锋在线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为农村党员群众搭建了新的教育平台。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先后建立起“双培双带”示范基地6个,带动农户80余户。积极开展党员“双向承诺”活动,抓实定诺、承诺、履诺、评诺等环节,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使党员履其职、尽其责,做到无职有责,无位有为;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建立健全党务、村务公开体制机制和党员议事会等制度,有效提高了村级事务的透明度;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标准的村卫生室、村计生服务室,加大“村村通”工程资金投入,投资十几万元修建了长4.5公里的桐山水泥路,从此结束了桐山老百姓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境况,深受广大党员群众的欢迎。   二是抓培训,强素质。村委班子成员,除了积极参加市委、镇党委对农村干部的任职培训、业务培训外,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开拓村班子成员的视野,结合实际,确定林业产业发展新思路,筹措资金引进新树种,鼓励三大产业发展为村民增收搭建平台。我们还邀请镇农技站农业技术人员到村讲解发展效益农业、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关知识,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提高村干部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是抓教育,强意识。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召开民主生活会、与班子成员谈心等方式,重点抓好班子的创业意识和公仆意识。在创业意识教育中,要求班子成员立足于村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对照先进找差距,消除畏难情绪,抢抓机遇,做到困难面前心不散、劲不减,千方百计求发展。在日常工作中,教育班子成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在村民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一、通过不断加强班子自身建设。    进一步转变了工作作风,全体成员想事、干事、成事,使班子成为了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战斗集体。   二、建制度,促村级管理规范化   为了确保村干部的勤政廉洁,村干部严格遵守《关于农村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等制度,不断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坚持以财务公开为重点,增加工作透明度,消除群众疑虑,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村里的大事、小事都按照民主程序运作,特别是对群众关心计划生育工作、林场山场承发包等都采取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农村四个民主建设“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得到了有效落实。   三、拓思路,千方百计抓增收    用材林和果木木林是我村的主导产业,在争创活动中,村党支部组织全村党员群众认真研究,确定了发展思路。发展种植养殖业,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精、特、优”的思路,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精神,注重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栽培工作,结合我村实际发展各具特色的用材林和果木林产业,提高我村集体经济收入。   四、抓机遇,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    晴岚村是孔城镇人口较多的村之一,治理村内环境投入较少,困难较多。以“三级联创”和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力争创造一个舒适、清洁、卫生的村居良好环境,班子全体人员认为这是进一步改善村整体环境面貌的大好时机,创建工作启动后,多方筹措资金,发动广大党员群众大搞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新修沙石公路2公里,并在公路两侧栽植杨树,防止水土流失,还对全村村民组部分道路进行了整修,方便群众出行和生活。   近年来,我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还做得很不够。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还很薄弱;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三是农民市场意识不强。今后,我们决心进一步加倍努力,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目标,把晴岚村建设的更加美好。   

砂岗村

  砂岗村位于孔城镇东北部,毗邻庐江、枞阳两县,2004年6月由原砂岗、谷林两个小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00亩,山林面积4350亩,水面650亩。下辖22个自然村民组,810户,总人口3270人,属典型的丘陵地区。全村共有69名党员,其中9名女党员,下设两个支部,6个党小组,村共有“两委”干部7人,其中下派干部2人。多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缓慢,群众仍未能摆脱贫困。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仅5022元,无任何集体经济,基层各项工作受到制约,导致村落后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善,村集体无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矛盾问题比较突出,不稳定、不和谐因素较多,是个典型的难点后进村。    村内有享誉江北“小九华”之称的藻青山慈云庵,有风景优美的小二型谷林水库,有历史悠久的砂岗集市,桐庐公路贯穿全村,此地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善良。  

陷泥村

  陷泥村位于孔城东北部,与枞阳界交界,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属丘陵山区,全村12个村民组,全村耕地面积约1600余亩近1700人,其中党员数为35人,村干职数3人,市农机局下派一名挂职干部。多年来受多种因素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是个典型的贫困村。   

跃进村

  跃进村地处桐枞交界的边缘地区,东面毗邻枞阳县麒麟镇,村中心距孔城镇5公里,下辖22个村民组,700余户,人口听完2800余人,水田面积2230亩,山场3200亩,拥有小二型水库一座,当家塘25口,水面面积500多亩,党总支下设工商、种植二个支部,九个党小组。   桐枞公路贯穿全境,自二00七年以来先后新修两条水泥路交叉沟通境内,交通十分方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由于沼气的普及,无公害绿色食品畅销市场,收入及发展前景很好,能繁母猪头数居全镇之首,且二00七年组建的生猪养殖场已具规模,桐城市八角亭蛋鸡合作社已正式成立,占地面积50亩,产品畅销安庆、合肥等地,由于交通便利,利用现有的丰富的林业资源,既拥有苗木花卉基地,三座技术人员九名,各种各类花木长势茂盛。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的“推进科学发展,大做山水文章,打造生态跃进”的决心,承诺的民生工程正在一件件的落实,相信跃进会以更繁荣、发展前景更广阔。   

桐梓村

  桐梓村位于孔城镇中心区域,总人口4100人,辖44个村民组,设有一个党总支,两个党支部,共有党员99人。耕地面积2400,山场800亩。  

桐溪村

  桐溪村位于孔城镇北部,东邻孔城大河(境内堤长2650米),南邻桐梓村,西邻金地村,北邻复东村,区域面积460公顷,属半丘陵半圩畈地区,境内土地肥沃,水域和山场资源丰富;从孔城沿孔新公路往北3公里右拐沿八(里)棋(杆)公路向东2公里直达村部(原桐梓乡人民政府驻地);村内民风纯正,和谐安定,村民热心公益事业,期盼土地治理,支持农业综合开发。   一、村行政概况    桐溪村是由原桐溪村和棋杆村合并组成,村两委成员四人,村党组织成立总支委员会,下设农业支部和工商业支部,共有党员70人;全村共34个村民组,总人口3200人;村内有小学1所(长冲小学),医院一所(桐梓医院)。   二、村地理概况    村东部为沿河圩畈,西部为丘陵,西部东低,陈潭塥、渣泊塥和黄泥塥相连由北向南穿村而过;圩畈区内河内塥纵横交错,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是理想的水产养殖场地;全村共有耕地3500亩,山场800亩,水面800亩,村中有蓄水面积达50亩的代庄大塘,也是综合养殖的首选场所.  

复东村

  复东村位于桐城市孔城镇的北缘,与庐江县毗邻,沿孔城河全长7公里,水陆交通方便。41个村民组,780户,人口3010人,基本农田2150亩,山场800亩。   

金地村

  金地村位于桐城市孔城镇政府北边,属美丽富饶丘陵地区境内,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交通十分便利,孔卅公路沿村而过,村内主干道8.6公里水泥路畅通千家万户,现有人口3500余人,33个村民组,耕地面积3700亩,山场面积约3000余亩水产面积780余亩,村两委班子团结而有战斗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通过多方面渠道招商引资。   

铁山村

  铁山村坐落于美丽富饶的孔城镇南面,面积为 平方公里,49个自然村庄,人口4128人,党员数79人。东与姜范圩村以西小河为界,南与光明村交界,西与镇东村交界,北面为红庙村与镇政府交界,属孔城镇万亩大圩中的一部分,村内有水田3400亩,水面1800多亩,林地1242亩,有中心小学一所、幼儿园一所、卫生室一所,大规模畜牧养殖厂二家,年出栏商品肥猪达一千多头以上,特色山鸡养殖厂一家,有近3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圣地:棠梨树巷,有唐代薛仁贵留下的古迹“双墩”,有165千瓦机组的排涝站两座,村内交通道路四通八达,村内有劳务外出男、女劳动力1200多人,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带回经济收入约2500多万元,为家乡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砂岗村特产大全




砂岗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