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镇文昌村是黄泥镇集镇区所在地,南傍长河,与怀宁县腊树镇隔河相望,北拥沃野,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交通便利,距潜山县城27公里。2005年6月,以原工农村和原文昌村为基础合并而成新文昌。全村现辖42个村民小组,1183户,总人口5175人。
文昌村是黄泥镇经济建设亮点村。农业产业经济是文昌村的立村之基。文昌村拥有土地面积632.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000亩,水域面积500亩。近年来,在稳固传统粮油生产基础上,依托传统农业产业优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大棚蔬菜、养猪、养鸡和大米加工等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态势强劲,已成为支撑文昌农业产业经济强势发展的支柱产业。截至2009年9月,全村共建成大棚蔬菜基地一个,万只养鸡场6家,大米加工厂4家,年养生猪500头以上养猪户12家,累计建成各类特色农业生产示范基地14个。依托特色产业的强势发展,组建了大棚蔬菜种植协会,生猪养殖专业协会。劳务经济是文昌村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活力之源。文昌村年均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3000余人,其中340人常年在国外经商。发展劳务经济,打造劳务输出基地,是文昌村加快发展的活力之源。工业经济是文昌村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强村之本。依托招商引资平台,实施“凤还巢”工程,是文昌村立足优势借力发展的基本思路。2007年,三立制衣、华立制衣、国强服饰三家凤还巢型服装加工型企业落户文昌,实现了文昌村工业企业的零突破。据2008年统计数字,文昌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年人均4200元。
文昌村是黄泥镇党建工作示范村。文昌村现有党员119名。2005年10月,报县委组织部批准,文昌村设立党总支,下辖三个党支部,六个党小组。2007年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在“三级联创”活动中,文昌村成为黄泥镇“五个好”村党支部的标兵。
文昌村是和谐平安村。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村村通工程顺利实施,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自来水开始全面进入农户,借力小集镇发展和黑河大桥改建,金湾小区开发启动运作,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美化,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2007年获潜山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先进集体”奖;2008年获县委县政府“平安村(居)奖”;2009年获潜山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两星级”奖和潜山县委“五个好党组织奖”。和谐文昌、活力文昌、魅力文昌形象开始展现!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824108 | 246000 | -- | 查看 文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黄泥社区 |
黄泥居委会隶属于黄泥镇政府,现有民主、建设、先进、胜利、金桥开发五个小区,有居民户438户,20个镇直单位,3875户,其中流动人员1683人(包括中心学校的学生),支部班子3人,书记1人,委员2人。书记:吴其文,成员:程立州,徐萍。居委班子:3人,主任1人,委员2人。主任:程立州,成员:吴其文,徐萍。 |
龙坦村 |
龙坦村位于黄泥镇东部,牌楼河下游,高黄公路穿村而过,交通较为便利。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940余亩,水面550余亩,人均耕地近1亩。全村辖25个村民组,有623户,2917人,其中:劳动力1256人,流动人口850余人。村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8个党小组,共有党员74人,入党积极分子27人。村“两委”成员4人,其中:选派干部1人,除选派干部外均交叉任职,村干最大年龄48岁,最小年龄30岁。村级后备干部2人,村民代表58人,新农村建设促进会6人。村内有粮食加工厂2家,油料加工厂1家,农机修配厂2家,商店12家,村级综合养殖场1家,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农业是村级的主导产业,年产粮食176万公斤。劳务经济收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村民年人均收入3800元。村内有插秧机2部,收割机2部,大型旋耕机2部,农用拖拉机8部,农用运输车3部。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达95%以上,全村70%以上人口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加强组织、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吸纳10余农户组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年创产值30余万元,成立了用水协会,建立了千亩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年创产值170余万元,带动周边近200户村民致富。村支部多次获得上级嘉奖。 为民办事、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50余万元,新建了3.5公里的水泥路和2.5公里的砂石路,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投资12万元,让近2000人口喝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利用郑家祖堂,建立“农家书屋”,并使之成为村民“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的活动中心。 发展经济、全力推进“凤还巢”工程。鼓励、支持和帮助村民邵永中夫妇创办“永兴服饰”,郑金发夫妇创办“如意服饰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服装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业务,年生产销售服装50万套,上缴税金7万余元,吸纳150多人就业,员工月工资收入1500余元。 |
金湖村 |
金湖村隶属潜山县黄泥镇,由原来的金墩、菱湖两村合并而成。北与黄铺镇接壤,东与王河镇相连。现有村民小组38个,总人口3253人,总户数714户,劳动力1800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口960余人。村内有水泥路4条,里程6.5公里,砂石路7.5公里,组组通车,4条水泥路分别与高黄路相接,耕地5646.3亩,山地350亩,林地76亩,人均1.43亩。可养水面950亩。农业总产值1200万元,以种植优质水稻、油菜为主,人均纯收入5486元,村经济总收入9780万元,个体工商户30余家。90%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固定电话拥有率达95%,80%农户安装了自来水。全村小型客运车32辆,农用运输车14部,拖拉机8部。 金湖村党总支下设:企业、太子圩、联合3个支部党员82人。党组织扎实开展“设岗创星”活动,为农民党员在新 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提平台,同时调动了广大党员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先锋模范工程。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发展能手,把发展能手培养成党员干部。通过“双培双带”工程与实施近两年来共从发展能手和经济小能人中发展党员8人,有20名党员掌握一门或两门以上的致富技术。切实推进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办理各种证件及其它事项面,不断拓宽代办内容,受理率达100%,办结率95%,深受群众好评。 |
文昌村 |
黄泥镇文昌村是黄泥镇集镇区所在地,南傍长河,与怀宁县腊树镇隔河相望,北拥沃野,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交通便利,距潜山县城27公里。2005年6月,以原工农村和原文昌村为基础合并而成新文昌。全村现辖42个村民小组,1183户,总人口5175人。 文昌村是黄泥镇经济建设亮点村。农业产业经济是文昌村的立村之基。文昌村拥有土地面积632.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000亩,水域面积500亩。近年来,在稳固传统粮油生产基础上,依托传统农业产业优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大棚蔬菜、养猪、养鸡和大米加工等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态势强劲,已成为支撑文昌农业产业经济强势发展的支柱产业。截至2009年9月,全村共建成大棚蔬菜基地一个,万只养鸡场6家,大米加工厂4家,年养生猪500头以上养猪户12家,累计建成各类特色农业生产示范基地14个。依托特色产业的强势发展,组建了大棚蔬菜种植协会,生猪养殖专业协会。劳务经济是文昌村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活力之源。文昌村年均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3000余人,其中340人常年在国外经商。发展劳务经济,打造劳务输出基地,是文昌村加快发展的活力之源。工业经济是文昌村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强村之本。依托招商引资平台,实施“凤还巢”工程,是文昌村立足优势借力发展的基本思路。2007年,三立制衣、华立制衣、国强服饰三家凤还巢型服装加工型企业落户文昌,实现了文昌村工业企业的零突破。据2008年统计数字,文昌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年人均4200元。 文昌村是黄泥镇党建工作示范村。文昌村现有党员119名。2005年10月,报县委组织部批准,文昌村设立党总支,下辖三个党支部,六个党小组。2007年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在“三级联创”活动中,文昌村成为黄泥镇“五个好”村党支部的标兵。 文昌村是和谐平安村。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村村通工程顺利实施,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自来水开始全面进入农户,借力小集镇发展和黑河大桥改建,金湾小区开发启动运作,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美化,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2007年获潜山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先进集体”奖;2008年获县委县政府“平安村(居)奖”;2009年获潜山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两星级”奖和潜山县委“五个好党组织奖”。和谐文昌、活力文昌、魅力文昌形象开始展现! |
傅祠村 |
傅祠村地处黄泥镇西北部,与黄铺镇古墩村接壤,属半丘陵半圩畈区。潜黄公路、王黄公路穿村而过,在建村村通工程1.10公里;牌楼河、中干渠交汇而成的水利灌溉体系惠及全村。村域国土面积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75亩,人均耕地面积1.82亩,山地面积452亩,林地面积360亩,水面面积1000余亩。全村总人口3133人,分布于34个村民组,800户。村内基础设施日趋完备,有线电视、电话覆盖全村,宽带用户80户,居民饮用水工程正在积极筹划中。 现代农业新技术广泛应用。全村现有农用车20辆,大型收割机4台,全村2008年农业总产值1356万元。生猪养殖业、瓜蒌种植业初具规模。村办轮窑厂改制后年产红砖1000万块。 傅祠村支部拥有党员51名下设9个党小组。2009年6月,根据镇党委安排,镇纪委书记朱高云兼任傅祠村支部书记,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加强,农民党员议事会制度全面推行,村部办公楼竣工启用,村级工作规范化建设开始步入良性轨道。 |
前进村 |
前进村位于黄泥镇西南端,隶属黄泥镇,距镇区约1KM,南隔长河与怀宁县腊树镇相望,西过黑河大桥与太湖县新仓镇接壤。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外环长河路直通镇区。内穿东干渠公路向东过镇区直达潜山县城,向西过黑河大桥通太湖县新城。 全村人口2700多人,辖23个村民组,643户,自然村落17个,劳动力人口1400多人,其中流动人口647人。 前进村是个典型的畈区农业村。土地肥沃,沟渠纵横,湖塘密布。耕地面积约140公顷,其中林地约30公顷,人均耕地约0.045公顷。 2008年全村社会经济总量2200多万元,人均收入2900元,集体经济收入5000元。农民主要种植水稻为主,兼营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棉花、油菜。外出务工经商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以生猪养殖为特色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源泉。以养猪协会为依托,养殖小区、养殖大户为龙头,年出栏生猪10000头以上。水面养殖也有一定优势,村内加工企业5家。 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桥头新村规划,建设已成雏形,新的村部大桥,村卫生室、村农家书屋正在建设中,规划中新村50户,现已入住10户,全长3.2KM的村村通水泥路即将全面通车,沼气池150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即将成为现实的目标。 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有线电视、电话、宽带进入百姓家庭,自来水通入村内,有100多户安装了清洁干净的自来水。有私人轿车10辆,客运车辆2辆,农用运输车8辆,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有插秧机1台,联合收割机3台,拖拉机20多台套,抗旱机站5个,引水灌溉工程2处,农业生产水利条件优越。 前进村支部设三个党小组,正式党员54名,预备党员4名,党员“双培双带”流动党员“双向带动”党员双向承诺制成为基层党建工作亮点,安庆先锋网有专门介绍,现正在开展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将进一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提升党员干部素质,人民群众将得更多实惠。 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清明祭祖,端午插艾,重阳登山,中秋拜月,吃月饼,除夕接祖。其中最著名“八板值班锣鼓”旋律优美,悦耳动听。 村两委共4人,交叉任职2人,村支委吴正文、陈建中、吴润琴三人组成,陈建中同志任村委会主任,姚结来任文书,吴润琴任妇联主任。村民代表45名。 |
胜利村 |
胜利村位于黄泥镇的西北边,与太湖县新仓、小池等镇隔河相望,东边与本镇的付祠、文昌、前进等村相邻,面积约8Km2,占本镇总面积的1/4,属半丘陵半湖畈地区,本村有33个村民组,808户,人口3342人,耕地3700多亩,山地4500亩,林地3600亩,水面约1000亩,人均面积3.5亩。已建和在建两条村村通水泥路面,启动小沿河康居新村建设且已初具规模,已建沼气池150个,自来水工程已经启动,有线电视、电话已经覆盖全村,宽带安装约150户,现有农用车辆21辆,农机几乎户户都有,大型收割机5台,大型旋耕2台,自来水工程已经启动,可望明年能够户户通水,本村农业生产总值约1300万元,生猪养殖业、瓜蒌种植业已经形成规模,成为我村的主导产业,打破了粮食生产大村的单一产业的局面。务工业、经商业的经济效益也很凸现。特别是凤还巢工程为我村的生猪养殖业、瓜蒌种植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生猪养殖业已经在安庆地区占有一席之地,养殖小区的效益明显。走出了一条猪——沼气——林地。渔业、瓜蒌等生产的绿色环保的产业化道路,村被县组织部评为“五好支部”。 村两委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下,现已形成了以汪明中书记、章旺明主任、张泽民文书、方金云计生专干等4人组成的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54人,党小组4人,党员65人,村两委班子为加强团结,为本村的发展,每年定期开展党员培训4次,积极开展党员教育,实践学习等活动,广泛听取党员、村民代表和村民的意见,规划出村长远发展的蓝图。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