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闻喜县 >> 河底镇 >> 葛寨村

葛寨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葛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葛寨村简介

  葛寨村地处闻喜县南垣的中条山前沿,河底镇东部,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行政村,西接酒务头文家坡村、东连还家岭村、南北分别与本镇的常家岭村、后元头村相邻。全村由南葛寨、中葛寨、北葛寨三个自然村组成,辖有5个村民组248户923口人,共有劳动力624人,党员31名,贫困户12户,特困户13户,残疾人15名,这部分人占全村人口的11%。全村总面积6900亩,其中耕地面积4500亩,林木面积110亩,建筑面积280亩,是一个以旱地小麦种植、中药材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的贫困山村。葛寨村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降水量仅450毫米,降水偏少,全年四季分明,冬、夏气温变幅较大。一直以来,出行难问题、人畜吃水问题是村里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葛寨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8年以来,全村共新修水泥路7.35公里,硬化文化休闲广场一个并安装了健身器材等,建立了村级图书室,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刷卡服务点,农廉查询室等。
  葛寨村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起伏不平的山丘地貌和滞后发展的基础设施,制约了村里的发展,影响了村民收入的提高。所以,村里要有所改变,村里要有所发展,只有在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上实现突破,并加强与外部的联系,才能进一步推进葛寨的新农村建设,加快村民致富。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3106 044000 -- 查看 葛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葛寨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葛寨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马家庄村

  马家庄村位于河底镇西北部,北部与东王庄村相接,临近东镇,南部与南姚、庄尔头村相接,是一个典型的内陆村庄,全村共有两个居民小组,目前共有村民622人,215户,党员17人。村中耕地面积2070余亩,以水地为主,其中小麦占地1800余亩,经济林50余亩,药材主要以远志,黄芩为主,占地200亩左右,另外全村还种植20亩左右的冬枣。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全村共养羊300只,养猪100余头,牛80余头,人均年收入4201.3余元。一直以来,出行难问题,人畜吃水问题是制约村里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支村委一班人的积极努力下,马家庄村有了一定的发展,去年全村共硬化道路3、349公里,设立一家农家书屋,一座村级图书室,一个便民连锁商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马家庄村地理位置偏僻,道路不畅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制约了村里的发展,影响了村民收入的提高。所以,马家庄村支村委一班人计划明年着力在加强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大力气,努力改善村中环境,进一步加快马家庄村的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河底村

  河底村位于闻喜县南垣的沙渠河畔,是河底镇政府和河底集镇所在地,全村共有520户,2130口人,公分5个居民组,土地面积2600亩,其中耕地面积2380亩。主导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大田菜。村民并依托地处集镇优势经商、做买卖。村民年人均收入4487元。    近年来,在河底村支村委一班人带领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利用地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从2010年引进优良葡萄品种,在我村进行推广,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支村委一班人排除万难,投资80余万元修建了龙门路、村级活动场所,校舍加固等大型工程。使河底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西郭村

  一、基本情况    西郭村位于河底镇西部,夏后路沿线,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162户,672口人,1480亩耕地。主要以养殖业和大棚蔬菜种植业为主,以腾信养殖有限公司和文辉养鸡合作社为代表的规模化养鸡,年出栏量可达20万只,年利润可达40万元;全村共有蔬菜大棚120个,年收入150余万元。村人均年收入3852元。    二、工作进展情况    几年来,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支村委一班人,精诚团结,同心同德,带领广大村民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突出表现在:    1、基础设施建设。硬化村庄道路9000米;修建排水渠5500米;修建一所高标准、现代化、寄宿制学校,可容纳学生1000余人。    2、村庄绿化建设。村主街道两旁绿化带共栽植国槐、柳树、小叶红杨、冬青等4000余株;安装路灯30余盏。    3、文化阵地建设。新建休闲广场三所,健身器材全部到位;全村电话覆盖率达90%;农家书屋和图书室共收藏图书500余套。    4、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在稳粮食,抓劳务的同时,积极培育新的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养殖业,引导广大群众生猪规模养殖,新增养殖户30户,年出栏量1000头,预计年增加农民收入10万元。    5、民主法治建设。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村中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帮助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实行“一事一议”,健全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推进“三务”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6、群众文化生活。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我们村组建了锣鼓队、老年活动中心;定期开展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教育活动,加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丰富了西郭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今后的工作目标    1、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西郭村,树立西郭村的形象,计划建设一座高标准、高质量村门,需资金20万元。    2、为了更好地方便党员组织活动和两委办公,将建设一座高标准、现代化的支村委办公大楼,共需资金30万元。    3、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明年要增加蔬菜大棚30个,生猪养殖增加50户,年出栏量增加1000头,药材种植面积扩增到500亩。    我们相信,在市、县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西郭村的明天将更加美好,真诚地希望各级领导能一如既往关注西郭村,支持西郭村!   

阳社村

  阳社村位于中条山下,交通便利,全村共有319户,1175口人,共有7个居民组,支部3人,村委4人,其中女委员1人,全村共有党员31人,土地面积2080亩,其中耕地面积1840亩,主导产业以养殖业和农业为主,村民年均人收入3400元。    近年来,在河底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支村委一班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从2008年起,种植药材100余亩,支村委一班人排除万难,投资50余万元,建立村级活动场所,硬化了村里的巷道,使我们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小寺头村

  小寺头村夏后公路,距河底集镇仅0.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5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自然条件优厚,主要以小麦,玉米农作物为主。   全村共有人口810人,分为三个居民组,168户,其中有劳力310人,党员38人。    近几年,在新一届支村委的带领下,积极整齐项目资金,改善水利条件,使所有更低变成了水浇地,引进了经济作物桃,提高了农民收入,使人均收入达到了4000元,两委班子还带领全体村民积极改善村里基础设施,新建村级活动场所,休闲广场,硬化了通村路,今年硬化了街巷道并修建了下水道,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  

冷泉村

  冷泉村抵触闻垣路边,是沿线村,交通便利,人杰地灵,全村共有四个居民组,408户,共1480口人,土地面积3800亩,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人均年收入5000余元,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冷泉村共有党员33名,全村上下齐心。   近年来,冷泉村两位加大步伐,齐力建设冷泉村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加大新农村建设步伐。    冷泉村民营企业较多,其中大多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刘文玉领导下,有金盛铸造厂,玉盛食用油长,富农饲料厂,兴农养殖场等企业,近年来没在本村工作的人占50%以上,这些民营企业极大增加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直接徐进了冷泉村文化生活,冷泉村村民在村委班子的领导下,宣扬文化。    村委班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名成立富农饲料厂,兴农养殖场,投资2万元绿化村道,没话环境,使得村容村貌发生了极大变化。    新一届领导班子大刀阔斧,冷泉村必定持续繁荣,稳定和谐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向前。  

孙村村

  孙村位于闻喜县以南,是河底镇的南大门。闻垣路依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有6950亩土地,其中耕地4940亩,丘陵土地多,耕作不方便,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有6个居民组,623户,2213口人,1158名劳动力,53名党员。    村有文化活动室,配有远程教育设备、农廉查询室、图书室,村街面设有黑板报,报纸阅览厅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村民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村容村貌有明显的变化。   村创建了文化休闲广场、“两委”办公室、卫生室、孙村农贸市场。完成了电网改造工程,吃水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有2个砖厂,10个养鸡场,15家养猪户,主导产业还是以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为主,近几年,部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种植了远志、黄芩等中药材,但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群众还不太富裕。  

下庄村

  河底镇下庄村位于我县闻垣路沿线,交通便利。全村现有一个居民小组,102户,共346人,耕地总面积568亩。我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建筑业和运输业为副。    近年来,我村始终坚持以发展村内经济为中心,把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我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我村实际,大力发展养殖业,全村趁养殖形势一片大好的东风,新发展猪600余头,鸡5000余只,羊120余只,并建成了投入700余万元、现存栏600余头的养猪专业合作社,使我村养殖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此外,我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并结合新农村建设五覆盖工程的开展,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了全村通村路和街巷道的道路硬化,先后建成了便民连锁超市和面积50余平方米、存书200余册的图书室,同时还建成了占地92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并配备了篮球架和健身器材,以增强下庄村的综合实力,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各项事业和谐健康发展。  

冯村村

  冯村位于河底镇西北部,交通便利,山清水秀, 民风淳朴。全村1240人,304户,四个居民组,共有党员36个,其0有选民990余人,土地面积2780亩,以农业为主,人均收入4334.1余元。对于收入来源,农民大部分以农业为主要收入,其中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去附近的玻璃厂和煤厂上班可以补充一部分收入。作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多,还有一部分种植药材。本村还是提供了比较好教学条件,有一栋二层高的教学楼,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都有,教师队伍比较合理,年轻与老教师相结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村里各方面设施完善,路面已经实现全面硬化,具有农村医疗卫生站、文化娱乐场所、村级活动室、农家书屋和便民连锁商店。  

上庄村

  上庄村位于中条山脚下,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地面积共有2500亩,其中耕地面积1100余亩。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村民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经济条件相对较好。    我村共有人口608人,分两个居民小组,其中党员28人。村里劳动力充足,村民普遍素质较高。我村乡风文明,村风淳朴。   我村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二十字方针要求,村主干道、巷道已硬化,并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休闲广场,村级图书室,农家书屋,大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东王庄村

  东王庄村位于河底镇西北部,桐石公路穿村而过,南与后宫乡,北与侯村乡接壤,交通便利。土地面积1100余亩,耕地面积900余亩,全村北高南低。村民居住错落有致,大部分村民以种地为主,闲时到附近的海鑫打工上班。    该村有两个居民组,87户,315口人,劳动力160名,党员14名。    2011年9月,该村在支村委的努力下,完成了1.1公里的街巷硬化工程,村容村貌大大改善,并实现了休闲广场的规划实施工程吗,农家书屋有序开展,扩大了村民的阅读视野,提高了村民的素质,形成了民风淳朴,和谐发展的新气象。    该村以种植小麦为主,2008年以来支村委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村里先后开始蛋鸡,肉鸡养殖,药材种植,使农民收入大大提高,年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良好基础。   

卫村村

  卫村是2009年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位于中条山前沿。总人口833人,其中0党员29人。土地面积1660亩,主导产业是中药材,人均收入4230元。   2011年换届以来,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推进党建工作。    一是完善学习制度,多种形式带领村民进步。目前,我们组建了共青团、民兵、妇联等群团组织,完善了各类规章制度,使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得到了充分发挥。村两委会全体成员坚持每周召开一次专题学习会,每月每人书写学习笔记1篇,心得体会1篇,党员学习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为庆祝建党91周年,我们按照镇党委的安排,在全体党员中集中组织开展了重温入党誓词、建党91周年庆祝活动,给每位党员发放纪念品,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实施了大规模的富民宣传活动,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二、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带领村民致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我们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大力发展种植业。针对我村的主导产业中药材种植,我们积极帮扶农户种植,规模已达到600余亩,大棚蔬菜发展到20余个。二是大力发展养殖业。通过努力,目前我村共开办了三个养猪场和三个养鸡场。    三、完善基础设施,设身处地为村民谋福祉。近两年来,我们新修建了一座800平米休闲广场,增设了篮球场、花圃等健身休闲设施。新建了占地280平米村委会,设立了村级图书室、卫生室、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服务点、农廉查询室等。   新修道路4.2公里,植树造林三公里,新打深井7眼,更换全村管道4000米。    总之,经过艰苦探索,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健全,在新一届支村委班子的带领下,卫村人将再接再励,奋发图强,带动卫村全体村民走致富之路。   

庄尔头村

  山西省闻喜县河底镇庄尔头村,我村位于本县南垣一个小村庄,与邻八村相邻,土地集中,耕地面积达3800余亩,全村共有780余口人,共分6个自然居民组。    我村接邻八寸,原是土路小路交通十分不便,经改革开房以来,广大村民在村干部带领下,把主要通道由土路变油路,直通坡申路2011年铺成水泥路。在上届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各巷道基本全成水泥路,村南门门楼建成,计划在2012年把通往马家庄的路铺设成水泥路,在门楼,使村交通彻底变样,以促进村尽早达到新农村行列    我村人口不足千人,土地面积土地面积集中,全村三个居民小组,二百二十余户自然条件一般,自包产到户以来村由旱地变成水地,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共打深井15眼,共铺道路万余米。彻底改善了水利条件,农村经济突飞猛进,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使我村从贫穷落后的村变成了水利条件优越的富村庄。    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我村在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和20余名党员的带动下,文化建设普及,村民素质提高,村已经在各项工作中有了新起色,农合农保农廉惠农,村民在各项工作中积极参与,为建设新农村奠定有利基 鉴于上述我们村的各项有利条件,我们支村委在新的一届工作中带领广大村民,在农业生产种植业中,改善主导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增加优势产业,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为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苗圃村

  苗圃村坐落在镇政府所在地西北角1.5公里,南距闻垣路0.7公里,西距马军庄村1公里,北距南姚村1.5公里,苗圃至马家庄环乡路穿村而过。全村共有35户,110口人,其中劳力75人,现有党员3人,其中女党员1人,连续5年没有超计划生育户。耕地面积199.6亩,以黄粘土为主,地势平坦,地下水资源充沛,冬春两季干旱多风,受旱年份较多。主导产业以冬小麦和复播玉米为主,年产小麦14万斤,玉米20万斤,粮食收入占总收入70%以上。    村里有私营造纸厂1个,产品是再生文化用纸,年产约1000吨,盈利约30万元,外出打工劳力5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在集镇经商4人,人均年收入1万元,专业技术人员5人,人均年收入15000元。村有图书室一家,还订有报纸、杂志供村民阅读,村民素质普遍较高,政治觉悟高。   

马军庄村

  河底镇马军庄村位于闻垣路边,交通便利,土地面积2300余亩,耕地面积2000亩。全村现有3个居民小组,228户,共810口人,我村主要以小麦,玉米,药材等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    近年来,我村全体支村委干部始终把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我村实际,发展20多个大棚蔬菜、药材600余亩,培植玉米种子300余亩,农民人均收入达5000余元。此外,在我村大力发展养殖业,现有猪500余头,鸡5000余只,使我村养殖业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010年,我村完成1200米的街道硬化任务,建成了便民连锁超市,图书室。休闲广场和活动中心大楼(220m2),健全了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南姚村

  南姚村位于中条山前沿,河底正北方,交通便利,全村共有五个居民组,共有1560口人,总面积5000亩,耕地面积4400亩,其中水浇地4200亩,旱地200亩,主要以粮食作物和养殖业为主,人均收入4327.1元,南姚村村支委3人,村委委员5人,其中女委员1人,全村共有党员41人,其中妇女党员5人。    近年来南姚村加快建设步伐,带领全村村民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投资60余万元,修建南姚村小雪一座,极大改善了本村以及邻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2010年,修建村级卫生所一座,以及加盖学校宿舍,2011年,投资60余万元,完成村内主街道硬化工程,使得南姚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南王村

  南王村位于河底镇西南面,闻垣路旁,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全村总人口2160人,分9个居民组,党员48人,占地面积4800亩。其中绝大部分为水浇地,灌溉面积达3800亩。水利设施较完善,现有机井25眼,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人均年收入4000余元,为增加收入,实现多元化发展,部分村民引进药材种植,种植面积200余亩,大规模养猪户10户,现存栏1000余头,养鸡专业户4户,数量上万只。    村中现有小学一座,占地4亩,学生280名,教师10名,沙场一座,近年来,在支村委两位的坚强带领下,投资3万元,修剪文化活动中心,添置健身器材,为方便村民出行,投资18万元,完成长1.2公里,宽5米的通村路道路硬化工程,2011年4月,动工修建200平米的村级活动室,修建村门楼。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特别是在新五个全覆盖中,南王村支村委积极响应,多方筹资,组织人力,物力,硬化街巷道2.5公里,城里农家书屋,图书馆,征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新一届支村委的带领下,南王村全体村民讲共同努力,团结奋斗,早日实现小康目标。  

中申村

  中申村位于闻垣路沿线,交通便利,紧邻南阳村,全村共有1300余人,三个居民组,党员37人,其中女党员4人,60岁以上党员20人,全村60村以上人口260人,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810亩,主导产业以小麦种植为主,目前,全村正在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土豆种植面积300亩,蔬菜大棚20个,极大的增加了村民收入;猪养殖业方面,形成养殖大户5个,年出栏量1000头;村里有民营企业2个,可为村里提供100余个就业机会。2010年我们新建了200平米的村级活动场所和80平米的村级医疗室,2011年借5个全覆盖的东风,硬化道路3公里,新建了村级图书室,方便了村民生活。  

南阳村

  南阳村位于河底集镇西边,与中申、苏村两村相接,目前共有人口1034人,总户数294户,有3个居民小组,面积1.5平方公里左右,全村共有党员32人。耕地面积1780余亩,主要以水地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特色产业“日光温室”70余座,药材100余亩,其他加工业有大理石深加工,花岗岩板材,石英砂等小型企业4个。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支村委一班人的积极努力下,南阳村有了一定的发展,去年全村共硬化道路6公里,设立了一家农家书屋,村级图书室一处,一个便民连锁商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南阳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制约了村里的发展,影响了村民收入的提高。所以,南阳村支村委一班人计划明年着力在加强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大力气,努力改善村中环境,进一步加快南阳村的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苏村村

  苏村是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毗邻河底集镇,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全村共850余口人,43名党员,其中:男党员37名,女党员6名。耕地面积1170余亩,主要产业以粮食和莲菜为主,人均年收入3600元。    新农村建设方面    2003年硬化、绿化、亮化、净化了5条主街道和12条小巷道,并在主街道安装了路灯,栽植了冬青及各种花卉,共计3.6公里。    从2004年7月份开始,建成了一座可容纳700余名学生的现代化高标准农村寄宿制小学和一所设施一流、环境优美的幼儿园。    2005年根据本村的地理优势,围绕集镇的总体规划,支村委在夏后线路上投资150余万元开发了宽28米,长600米的苏南大道商业街,(并配备了一座贮水80吨的水塔)由村民投资建设了300余间门面房,或自营,或出租,切实为村民增加了收入。    2007年被定为省级新农村推进村后,兴建支村委办公大楼和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一座,办公大楼上下共计15间370㎡,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共计1100㎡,可容纳1000余人活动,兴建了村民健身与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广场一处,配置健身器材9套,为村民农闲时候健身娱乐有了去处。广场共种植雪松、国槐、棕榈、百日红等14种乔木2000余株,种植冬青球、小叶女贞、金叶女贞等8种灌木13000余株。    2008年支村委积极与县农机公司联系,成立了本村的农机合作社,为村民秋收秋种提供了方便。    2009年,(1)为我村小学及村道小巷全部更换了新的路灯。从而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及学生上下学“摸着走”的安全隐患问题。(2)积极与镇信用社联系协调,为养殖户争取贷款,新增养猪户5家,养鸡户1家。(3)通过河底镇党委政府的积极争取,在县交通局大力支持下,河底中心汽车站落户我村。为保障汽车站按时开工,顺利竣工,支村委干部积极与占地农户协调,此项工程的建设,将会拉动我村苏南大街的经济发展。    2010年动工修建了我村南门外至河底汽车站段道路硬化工程,新修道路全长1公里,厚度20公分,宽6米。结合“六个全覆盖”工程,经支村委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在上级部门原定修建40平米的基础上,根据我村实际,自筹资金扩建为60平米的标准化村级卫生室,为我村村民、学校学生及苏南大街务工人员提供了就医保障。    2010年充分利用河滩,制造良田,增加耕地面积开发沙河滩,把乱石滩变成碧绿如玉、荷花飘香的百亩莲菜田,苏村的莲菜清脆,无渣,可口好吃,亩收入4000元左右。    精神文明建设    (1)从1994年起每逢春节给军、干、烈属、-、孤寡老人买纪念品开座谈会,一直坚持至今。    (2)1996年开始,修缮了老年活动室,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另外又为老年活动室购置了电视机、象棋、扑克、花花牌、科技书籍,并安排专人负责,使全村老年人有休闲娱乐的地方;另外,我们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使村民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3)每年大年初一召开全村人及在外工作人员的联欢会,年年不断,既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又增强了干群关系。    (4)以徐景平为组长的调解队,专门负责调解村民之间发生的纠纷,争取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确保将矛盾解决在村里,不造成村民-,保持稳定。    加强环境卫生建设    我们成立了专职的村环卫队,专门负责村主干街道的卫生,并为他们配置了环卫工具,制定了环境卫生制度,坚持三天一小扫,一周大清扫。通过广播和两委干部入户与村民沟通,让他们打扫好屋前房后的卫生,现在我村村民已经养成了“早起十分钟,人人讲卫生”的良好习俗。    近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还做得很不够。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还很薄弱;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三是农民市场意识不强。今后,我们决心进一步加倍努力,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坡申村

  坡申村位于河底镇2.5公里处,二级路以北,村庄半垣半旱,丘陵地带,地理条件较好,交通方便,土地面积3630亩,耕地面积3848亩,村民生活较富裕。    全村有6个居民小组,375户,1706人,劳动力985人,0员39名。    在新一届支村委干部任职内,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首先,改善村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深井两眼。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特殊产业,对于本村蔬菜由原来的一千亩扩大到一千五百亩左右。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柏范底村

  柏范底村共有一个自然村,两个居民小组,598口人,其中男298人,女300人。劳动力400人,耕地面积1119亩,其中水地1019亩,旱地100亩,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目前养殖户近19个,养鸡约4万只。全村人均总收入达3800元。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大街小巷全部硬化,全村基本稳定,群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葛寨村

  葛寨村地处闻喜县南垣的中条山前沿,河底镇东部,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行政村,西接酒务头文家坡村、东连还家岭村、南北分别与本镇的常家岭村、后元头村相邻。全村由南葛寨、中葛寨、北葛寨三个自然村组成,辖有5个村民组248户923口人,共有劳动力624人,党员31名,贫困户12户,特困户13户,残疾人15名,这部分人占全村人口的11%。全村总面积6900亩,其中耕地面积4500亩,林木面积110亩,建筑面积280亩,是一个以旱地小麦种植、中药材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的贫困山村。葛寨村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降水量仅450毫米,降水偏少,全年四季分明,冬、夏气温变幅较大。一直以来,出行难问题、人畜吃水问题是村里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葛寨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8年以来,全村共新修水泥路7.35公里,硬化文化休闲广场一个并安装了健身器材等,建立了村级图书室,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刷卡服务点,农廉查询室等。   葛寨村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起伏不平的山丘地貌和滞后发展的基础设施,制约了村里的发展,影响了村民收入的提高。所以,村里要有所改变,村里要有所发展,只有在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上实现突破,并加强与外部的联系,才能进一步推进葛寨的新农村建设,加快村民致富。

常家岭村

  常家岭村位于河底镇东北角,距河底镇十公里,全村共有三个自然村,四个居民小组,153户529口人,296个男女劳动力,2346亩土地,1732亩耕地,386亩退耕还林地,228亩荒地造林。全村靠种植小麦玉米为生。近两年来有不少农户种植药材。因本村是山区地带,又有不少农户养羊,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户外出务工解决家庭生活,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劳动力的46%。因本村条件较差,农民收入低下,我村至葛寨的村通公路没有硬化,党员活动室、村委办公室没有房室,这些有待解决。    本村在党支部村委会带领下:组织农民按时学习;组织农民搞文化活动;组织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村民互相团结;村民知道更多新政策;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还家岭村

  还家岭村位于河底镇东北面,是河底镇最偏远的山村之一,距河底集镇10公里,距离闻喜县城20公里,山势陡峭,交通不便,全村土地面积共2355亩,其中耕地面积1905亩,建筑面积200亩,林地面积350亩,自然条件恶劣土壤贫瘠,全村总人口246人,由还家岭和元家洼两个自然村组成,共58户,劳力152人,党员17人,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是闻喜旱地小麦种子基地之一,水利设施很不完善,村民依然是靠天吃饭,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内无厂矿,无企业,为增加收入,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部分村民引进药材种植,种植面积达100余亩。同时增加养殖户数,目前,生猪存栏300头,羊100只,兔500只。    近年来,在支村委一班人的领导下,投资3万余元,修建文化活动场所。添置健身器材,为方便村民出行,投资85万元,完成2.75公里街巷道及2.8公里的通村路硬化工程,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成立了村级图书室及农家书屋,使村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在村中种植树木100余棵,亮化了村内环境,建垃圾池三处,净化了村内的环境卫生。  

桃沟村

  桃沟村位于中条山半山腰,是河底镇一个十分偏僻的山区行政村,东与石门乡接壤,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缓慢,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全村分桃沟、秋古庄、项家沟、婆婆岭四个自然村五个居民组,耕地面积2400余亩,全村218户816口人,劳动力495人,党员23人。    近年来,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通过几任干部的共同努力,基本解决了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的问题,全村面貌有了彻底的改观,累计修建通村水泥路14公里,水泥巷道6.8公里,解决人畜吃水工程4处,现全村发展养殖户16户,外出劳力80余人,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经济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   

大峪村

  大峪村位于河底镇东南部,唐王山脚下,距县城30公里,东与石门乡白家滩村一岭相隔,南与石门乡曹家沟接壤,西与峡峪村小山洼组友邻,北与桃沟村秋古庄组相连,村委会驻本村第一居民组,大峪村中心地段处。    全村共有四个居民组,分别是:一组大峪村,二组田家沟村,三组石家滩村,四组金鸡沟村,共计人口536人,户数148户,党员20人,支村委干部5名,其中男劳力150余人,女劳力120余人,土地面积约2050亩,耕地面积1450亩,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山高坡陡,居住特别分散,矿产资源一无所有。村里现如今,耕地收割小麦还用不到机械设备,经济条件也特别差,支村委是服务型组织,没有经济收入。村民主要还是依靠种地为生,由于村里绝大多数土地为旱地,所以村民只能靠天吃饭,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   基础设施方面,有小水库一座,蓄水池两座,能解决水浇地100余亩,人畜吃水供应全村。医疗室一处,约有70平方米。   近年来,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下乡工作队的帮助下,做了以下七件实事:    1、完成通村路硬化工程。    2、健身器材配套。    3、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4、深入宣传阳光农廉网。    5、对大街小巷进行卫生清理整治。    6、成立便民商店。    7、图书室配套,投入使用。  

核桃耙村

  核桃耙村位于中条山前沿,汤王山脚下,是和的一个边远山区小村,全村共有98户,323口人,分为四个居民组,有党员22名,根底面积为1150亩。全部为磨盘岭旱地,老百姓靠天吃饭。人均年收入900余元。村民全以窑洞居住,虽然贫穷,但民风淳朴,干群和谐。    2011年,借“五个全覆盖”工程的东风。我村通村路及主干道,巷道已全部硬化。投资40万元拦水库一座,扩大水浇地400亩,利用旱地实际,鼓励群众发展药材种植,现共有药材300亩,新建村级图书室,休闲广场,丰富另外村民文化娱乐活动。  

峡峪村

  峡峪村位于中条山前沿,汤王山脚下,距县城30多公里,是我县重要的老革命老区之一。全村共有180户,726口人,分为5个居民组,有党员24名,耕地1820亩,全村为磨盘玲旱地。老百姓靠天吃饭,人均收入900余元,村里多以窑洞居住,三面临沟,。一面靠山,分散居住在三个构叉里。虽然贫穷,但民风淳朴,干部和谐。多年来,干部一直为群众出行难,吃水难,孩子上学难等问题奔走呼呼。但收获甚微。    借新“五个全覆盖”工程的东风,结合起哦村“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规划。一村主干道,巷道已全部硬化。二投资30万元打深井一眼,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利用军地实际,鼓动群众发展药材种植。三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图书室,文化休闲广场,大大丰富了村民文化娱乐生活。  

连家坡村

  连家坡村位于中条山下,全村共有198户,639口人,共有7个居民组,支部委员3人,村委委员4人,其中女委员1人,全村共有党员18人,土地面积1800亩,其中耕地面积1546多亩,主导产业主要以养殖业和农业为主导,村民年均收入3600元。    近年来,在河底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支村委一班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养殖业和种殖业,从2008年起,以养鸡、养羊为养殖业,种植业以药材为主,支村委一班人排除万难,投资25余万元建立村级活动场所、医疗所,使我们村发生了很大变化。  

坡里村

  坡里村位于中条山脚下,交通便利,土地面积3700亩,耕地1900亩。    本村3个居民组,765口人,党员26人,劳动力充裕,年均收入均在4000元以上,村民文化娱乐生活丰富,村风朴实,村貌整洁。    村级活动室环境优越,广场上健身器材齐全,巷道统一硬化,村里有农家书屋一间,便民连锁店一个。    种植业,养殖业是我村发展的可靠保障,也是支柱产业,种植业主要是大棚蔬菜,占地10亩,养殖业则为养蚕,养鸡,养猪。农民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也加快了村科技兴农的步伐。  

祁家庄村

  祁家庄位于闻喜县南垣汤王山角下,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55户、667口人,共有4个居民组,支部委员3人,村委委员4人,其中女委员1人,全村共有党员35人,土地面积1740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主导产业主要以养殖和农业为主导,以2个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主,养鸡户以达到20户,纯栏10万余只,养猪户14户,纯栏1000余头,村民年收入4350元。    近年来,在河底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支村委一班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从2008年起,在2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已发展到三十余户养殖户,种植药材500余亩,支村委一班人排除万难,投资50余万元建立村级活动场所,硬化了村里的巷道,使我们村的村容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茨洼村

  茨洼村位于河底镇东边,距河底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有2个居民小组,共142户,578人,土地面积1205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050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要农作物,人均纯收入4000元,茨洼村支部村委干部共有7人,全村共有党员23名,其中妇女党员2人。    近年来,茨洼村两委加快建设步伐,带领全体村民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投资10万元新打机井一眼,方便村民的池水以及农田浇水,2010年村民自筹8万余元修建家鸡养殖场11处;2011年投资15余万元完成主街巷道硬化工程,并对道路两旁进行美化,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大的变化。   

酒务头村

  一.酒务头村基本情况    河底镇酒务头村位于中条山下,由酒务头、文家坡、新村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650余口人、四个居民组,党员29人,其中女党员4人,耕地总面积1800余亩,其中水浇地300余亩,主导产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二.酒务头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势分析    1.酒务头村目前存在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没有村办企业,村级收入很少。    (2)产业结构单一。目前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高效农业方面发展落后,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    (3)村民精神文化、娱乐生活单调。村里缺少文化生活的载体。    2.酒务头村优势分析    (1)土地资源丰富。村人均土地面积不少,且总体土地资源丰富,可以充分考虑通过土地流转,引进高效农业项目,促进农民增收。    (2)酒务头村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3)村民民风淳朴,人民勤劳,渴望致富的心理迫切。    (4)村班子成员团结肯干,一心为民。   三、目前发展现状    1、2010年硬化通村路1.7公里,解决了行路难问题;新建60吨的蓄水池一座,铺设管道2.8公里,解决了文家坡人畜吃水难的问题;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一座,硬化休闲广场两个,并配齐健身器材两套,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2、2011年在新村新建60吨的蓄水池一座,铺设管道1.6公里,解决了新村人畜吃水问题;拓宽田间道路5000米,确保了村机械田间作业的安全保证;对村通路1.7公里道路两旁进行了绿化;新建村级图书室和农家书屋。   四、今后发展思路    1、硬化街巷道,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    2、在小涧河拦一道大坝,安装高灌,解决300余亩农田的水利灌溉;    3、对村级卫生室进行修建,方便群众就医;    4、积极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量种植药材,以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5、大力发展养殖业,培育养殖大户,为他们解决养殖业为首的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问题,以增加群众收入。   

后产村

  河底镇后产村位于中条山脚下,距县城约20公里、镇政府5.5公里,海拔900—1000米,年均降水量150—200mm之间,这里地理位置复杂,条件恶劣,十年九旱,可以说是靠天吃饭,由于受地理条件、地形地貌的限制,村民整体居住分散,沟沟岔岔、七零八散,耕地大部分分布在小沟和岭上,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   全村共计102户,466人,分设四个自然村,分别为后洼、中虎岭、花鸡沟、后产。耕地面积1222亩,耕地均为旱地,共有党员15任,其中女党员2人。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家家通了电,并已解决了花鸡沟和后产两个自然村的吃水问题,村级活动场所得到了修建并配套了一系列的办公设施,使我们村的整体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我们村地处偏僻,交通、信息闭塞,产业结构比较传统,经济发展相对十分缓慢,人均年收入明显落后。    我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一般年景,小麦亩产仅300斤左右,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严重束缚着我村经济的发展,年人均收入一直在700元以下徘徊。由于经济收入长期偏低,许多群众仅能解决基本温饱,生活十分艰苦,孩子上不起学,年轻人娶妻难的矛盾日渐突出。为解决生活困境,大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以解决生活问题,家中只剩老人和小孩,使得经济更无法发展,今年在上级领导和县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共硬化道路5.1公里,解决了村民出行问题,我们计划明年种植核桃树约600,亩,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早日使多数家庭摆脱贫困,真正达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江子沟村

  江子沟村位于中条山前沿丘陵山区,河底镇东南部,全村土地面积2000亩,耕地面积1050亩,该村地下水资源贫乏,农作物以旱地小麦玉米为主。    全村130户,500余人,分2个居民组,目前共有党员24人,村60岁以上老人60余人,青壮年劳动力另外外出务工或经商,文化建设上,我村加强学校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安全教育,村民素质普遍较高,兴建了休闲文化活动室,建设了廉政文化大院,绿化了通村路,村容整洁,村风文明,村苏淳朴。    我村主导产业以种植业为主,集体经济依托石头山的优势兴办石材厂10座。农民收入普遍提高,人均收入4000余元,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在2010年被省政府许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村。   

大尾沟村

  大尾沟村微雨中条山脚下,距县城212公里,镇政府6公里,海拔在1500米以上,年均降水量150-200毫米之间,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全村攻击75户,308口人,耕地面积1100亩,荒地面积3500亩,党员21人,总劳动力114人。近年来,在上级领导和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村移民新区得到了规划,基础设施得到了海山,村级活动场所等到了修建并配备了一系列办公设施,村里整体面貌等到了改善,2011年又争取到国家扶贫项目,大力发展我村的花椒产业,使其真正成为适合我村发展的主导产业,以增加村民生活。    大尾沟村民风淳朴,相逢和睦,配备了村级图书室,农家书屋及健身场所,健身器材,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上水沟村

  河底镇上水沟村位于河底镇东部,距河底镇政府5公里,海拔在700米以上,全村有小麦种植面积1120亩,退耕还林面积490亩,荒山荒坡500余亩,全年降水量较少,是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村庄。    全村共有人口445人,共计124户,分四个居民组,其中,16周岁以上324人,60周岁以上56人,全村共有党员18人,其中60岁以上老党员10人。    2011年,借“五个全覆盖”的东风,村里新建村级图书室、农家书屋各一个,硬化休闲广场500平米,安装健身器材5件,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上水沟村地处山区,却无矿产资源,村民收入较单一,除了微薄的农业收入,青壮年劳动力以外出务工为主,村民种植业较单一,即为传统的小麦和玉米种植,农业收入甚微,村集体经济基本没有,村内民营企业,为我村提供了20人的就业机会,全年村民人均收入4000多元。   

乔水沟村

  乔水沟村位于河底镇南部,中条山前沿,距河底集镇3公里,全村3个自然村,4个居民组,142户,640口人,耕地面积1400亩,主导产业以种植、养殖为主,人均收入6860元,2006年乔水沟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近年来,乔水沟两委加快建设步伐,村里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洞子沟自然村移民搬迁已基本完工,水、电邓配套设施已基本到位,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已0结束,选出了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将带领全体村民共同致富,建设更加美好的乔水沟。   

董村村

  董村位于河底镇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全村共有1100余口人,3个居民小组,土地面积达2400余亩,主导产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近年来,董村支村委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改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农民群众正逐步走上致富道路。一是投资110余万元兴建了支村委办公室,卫生服务室,新建了村门楼,硬化主街道1公里,至北郭通村路1.5公里,主巷道1公里,修建村民休闲广场2处,安装健身器材8件,并对全村进行亮化、绿化,使董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是争取项目资金72万余元,对原有学校进行了修缮,并兴建综合办公室20余间,520余平米;三是大力改善水利设施,抓住群众吃水难问题;四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养猪专业户40余户,日光温室20余座。    董村新一届支村委将齐心协力,积极工作,为建设美好新董村努力分动!   

北郭村

  北郭村位于中条山脚下,距离河底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村里土地平整,交通便利,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260户,1035口人,土地面积2600亩,其中耕地面积2300亩,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人均收入3400远,全村共有党员42名,其中妇女党员2名。 北郭村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中,以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为目标,在各级领导和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下,一年一个新台阶,使我村村容村貌有了根本改观。    近几年,我村投资6万元修建了80吨的水塔一座,投资150万元扩建了权限第一座标准化寄宿制小学,投资34万元硬化了1.8公里的通村路,同时投资近50余万元修建了村门,文体场所,绿化了村主街道和修建了220多平米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大力盖上水利设施,抓住项目建设机遇,新大机井11眼,有效解决了村民较低难问题。   北郭村两位加快建设步伐,带领全村村名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后元头村

  河底镇后元头村位于中条山下,小涧河水库边,酒白公路旁,全村共四个居民组,190户,735口人,其中党员27名,耕地总面积1970余亩,人均2.5亩,全部都是旱垣丘陵。由于受地理条件、地形地貌的限制,村内无任何经济来源,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制约群众致富奔小康有三难,即:吃水难、行路难、挣钱难。多年以来,农业这一块以传统的种植小麦为主,种植少量小杂粮,只能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养殖业这一块,群众你几只他几头,没有形成气候。吃水难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和养殖大户的再发展。正因为由以上的“三难”,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全镇总水平。    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现有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图书室、休闲广场等,有效改善了村民的文化活动生活。   为了更好的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新“五个全覆盖”,我们支村委一班人准备完成酒务头至后元头的村通道路2公里,完成酒务头里峡沟3公里的村通、巷道硬化;完成人畜吃水的管道铺设,整修工程,彻底解决人畜吃水问题;建一座简易村门。解决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的问题。   


葛寨村特产大全




葛寨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