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耳村位于乡政府东六千米的山脚下。总面积14647亩,现有农户107户,农业人口302人,耕地500亩,临肖家汇公路,交通便利,山川秀美。
近年来,村支两委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把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创优环境,创新机制,展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序曲。
生产方面采取科学种田,实现了年年增产高产。在发展经济工作中,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讲求实效的原则,建设了核桃树基地600亩,共种植核桃树15000余株,现已有万余株挂果,见到了效益,仅此项目就能增加收入万余元,丰富了农民的钱袋子。
植树造林绿化,优化环境。在公路两旁种树的同时,又投资2万余元在高岭沟植杨树150亩,共计1700余株,大大改善了桥耳村的自然环境。放眼望去,满山遍野一片碧绿,真可谓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树缠腰,山脚良田繁茂。
为了彻底改变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投资4万余元建起了容量为150立方米的水洞。使村民真正喝到了自来水(山沟中的自然水源)。
多做公益事业,改善村风村貌,方便村民,投资10万元建起了270平方米的餐厅,硬化了户通路800米,在抓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的同时,文教卫生工作也不放松,为繁荣农村文化建设,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投资7万元建起了村办公室、农村文化站、村卫生所。活跃了村民精神生活,医疗卫生所的建立,为村民定时接种疫苗、及时防控各种疾病提供了医疗保障。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322204 | 045000 | -- | 查看 桥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南峪村 |
南峪位于西潘乡东南角,全村有61户,共有人口167人,耕地面积333亩,属于小型村落。村、支两委团结协作,村委成员3人,支委成员2人,全村共有党员7人,能够带领大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2006年,全村还实现硬化路总里程为4公里,道路全部为18CM水泥路,实现了村通路的历史性变革。南峪村有着丰富的大理石矿产资源。办有养殖合作社。养殖户3户,共养獭兔700余只。部分村民种植有少量的核桃,苹果等经济作物。南峪村村委会有很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踏踏实实、勇于创新的干劲。 南峪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狠抓村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围绕本地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核桃生产,核桃已经成为农民主要收入之一。围绕改善村容村貌,狠抓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村级公路硬化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农民居住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观。围绕建设文明新村,科学制定居民点村庄规划,加强引导管理,公路沿线已成雏型。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
郑沟村 |
郑沟村概况 一、基本情况 郑沟村位于西潘乡东部,全村有47户,106人,党员8名,平均年龄60岁,其中男7名,女1名,耕地面积240亩,无其他产业资助,除了种植业外,村民还以打工收益作为家庭收入来源。 二、工作开展情况 1、在2000年实行了农网改造,村民出工、出力,改变了村民用电不足、线路混乱的状况,共投入资金1万余元。 2、2008年,经过多方筹资,为全村20余户安装了固定电话,解决了通讯难的问题。 3、2009年,积极响应国家饮水解困工程号召,投资10万余元为村修建了蓄水池。 4、村村通工程:经过多方筹资,共投入资金10万余元,使2.4公里村村通工程得以完成,结束了多少年的走路两泥现象。 5、大力发展公益事业,满足村民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积极新建了医疗所和村文化活动室。 6、开展“创建文明村”活动,通过各种宣传,党员、干部包户,积极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加大了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力度,使村民至今无一起犯罪案件发生。 |
西潘村 |
西潘村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北。从县城走阳东公路,经西小坪、路家峪口、管头、东梁,北折走东梁至均才公路,经西烟、大湾、李庄至此65公里。明清“县志”载名:“潘村”。因潘氏立村得名。民国期间,以乌河为界分为两村,西潘村居河西,故名西潘村。西潘村总面积3268亩,其中耕地面积1287亩。居民153户,423人,其中党员13人。农作物分布多为玉米和谷子,其次是核桃。种植业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人均年纯收入4100元。近年来,西潘村村民每年栽种乡政府分发的核桃苗,栽种农户年收入可达5000元。 西潘村在地里位置上有很大的优越性,是全乡的文化经济中心。西潘村为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信用社、供销社、卫生院、敬老院、兽医站、邮政所、移动收费点、派出所亦在此村。同时街道上有经营各种生意的店铺,这样不仅便利了村民的生活,而且拓宽了村民收入的来源渠道。因此从整体上促进了西潘村的经济发展。 |
桥耳村 |
桥耳村位于乡政府东六千米的山脚下。总面积14647亩,现有农户107户,农业人口302人,耕地500亩,临肖家汇公路,交通便利,山川秀美。 近年来,村支两委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把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创优环境,创新机制,展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序曲。 生产方面采取科学种田,实现了年年增产高产。在发展经济工作中,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讲求实效的原则,建设了核桃树基地600亩,共种植核桃树15000余株,现已有万余株挂果,见到了效益,仅此项目就能增加收入万余元,丰富了农民的钱袋子。 植树造林绿化,优化环境。在公路两旁种树的同时,又投资2万余元在高岭沟植杨树150亩,共计1700余株,大大改善了桥耳村的自然环境。放眼望去,满山遍野一片碧绿,真可谓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树缠腰,山脚良田繁茂。 为了彻底改变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投资4万余元建起了容量为150立方米的水洞。使村民真正喝到了自来水(山沟中的自然水源)。 多做公益事业,改善村风村貌,方便村民,投资10万元建起了270平方米的餐厅,硬化了户通路800米,在抓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的同时,文教卫生工作也不放松,为繁荣农村文化建设,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投资7万元建起了村办公室、农村文化站、村卫生所。活跃了村民精神生活,医疗卫生所的建立,为村民定时接种疫苗、及时防控各种疾病提供了医疗保障。 |
进圭村 |
进圭村隶属西潘,地处盂县西北偏远山区,西与阳曲县相邻,北与定襄县接壤。进圭村共有居住户304户,居民787人,全村共有党员23名,其中男党员24名,女党员3名;村民代表21名,村支部委员5人,村委委员5人。全村总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1316亩。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土豆、黄豆,玉米每亩约产1200斤,谷子每亩约产600斤,土豆每亩约产2000—2500斤,黄豆每亩约产300斤,还有核桃树,年产约12000斤。 近几年,在入村口建立了一个景点,公路两侧共栽杨树2500棵,街道两旁栽种塔柏1000棵,羊笑坡、学校外共栽柏树2000多棵,栽种旱地矮化核桃树560余亩。此外,办公室进行了改造,屋顶也进行了硬化,办公室现有办公面积105平方米,,并更换了办公用具。卫生所也进行了改造,还修建了文化活动中心,里面有乒乓球室、羽毛球室、棋牌室、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篮球场等,文化活动中心大院跟舞台楼顶也进行了硬化,还在活动中心外建了器材活动场。 去年“四议两公开”推行以后,召开村支两委、党员、村民代表等会议,组建了理财小组,并选举了成员。申请上级部门疏通溢洪道,扩建护村援河大坝,还向上级部门申请重新改造人畜吃水工程,重新修建水浇地防渗渠道约3.5公里,2010年度被评为“生态建设先进集体”。 |
南羊圈村 |
南羊圈村概况 南羊圈村位于西潘乡的西部,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有北羊圈、郑家岭两个自然村,全村共有65户,154口人,占地面积170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750亩,全村没有其他副业,以种地为生,祖祖辈辈靠天吃水,全村原有5个党员,近年来,又发展了5个30岁以下的年轻党员,充实了党员队伍,为南羊圈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上卜头村 |
上卜头村位于盂县西潘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约7公里,南与西潘乡南羊圈村隔山相对,东与西潘乡郑沟村为界,西与西潘乡铜炉村为邻,北与西潘乡桥耳村隔山相望,2004年修建村村通公路,西起西潘乡侯庄村,东至苌池乡藏山村,全长30公里。交通条件较为便利,水资源较为丰富,游河自东向西绕村而过,全村饮水皆利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全村共有135户,372口人,耕地1360亩,3个村民组,24名党员,全村以农业为主,典型的农业村,农户以传统玉米种植为主,大部分群众仍以种植业为支柱产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花生、豇豆、谷子等。养殖业:村民以鸡、牛、猪等几个传统养殖种类为主。 上卜头村还有鹿场一个,主要收入为鹿茸销售,由于上卜头村生态环境保护好所以鹿的饲料和生长环境都有保障,鹿的生长状况良好,产茸质量高,深受广大客商和消费者欢迎,鹿场的建设拉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 |
潘家汇村 |
潘家汇村概况 西潘乡潘家汇村位于盂县西北部,与太原市阳曲县贾庄村山水相连。村庄坐落在盂县小有名气的大脑山和罗耳尖怀抱中,整个村庄背北面南。 全村周边占地面积为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6.9亩,人口共217人,83户。古人言:北面三虎卧,南面九龙汇水,再加上村庄口的南北四个山头的宝物——并州青大理石。真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小山村。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惠农政策的鼓舞下,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全村老小一起努力奋斗,特别是在植树的致富路上越走越宽阔。经过几年的辛勤种植,已有油松10万余株,现在长势良好,大多数已经成材;优良核桃树,共计382亩,11048株,还有零星老树种151株。再加上农业收入和石场收入,目前全村拥有小轿车8辆,大理石加工厂5家,三轮车18辆,大货车5辆,手扶车23辆,小四轮2辆,摩托车30辆,户均电视机1台,手机人手1部。 |
沟掌村 |
沟掌村位于西潘乡东北部,总面积为14926.86亩,全村总户32户,总人口为92人。耕地面积为230亩,林地面积14696.86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亩多,水源丰富,地广人稀。核桃树为沟掌村主要经济林,山坡面积较广,给发展林木提供了天然条件。 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村通了硬化路,安装了通信设备,户户通电话。沟掌村虽是偏远山区,但是交通比较便利,信息灵通! 去年秋收过后,发动群众大战一个月,基本完成自来水工程,使群众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80%的家户在家中便可以吃上自来水。 今年村支两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由村代表参与,多次开会学习、讨论,联系实际,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开展村务公开,使群众对集体收支明了。按照上级要求修建了党员活动室,自来水工程全面完工。 |
均才村 |
均才村位于盂县西北山区距县城60公里,全村现有耕地1520亩,村民352户,936人,村支两委干部6人,共有党员30名。是西潘乡第一大村。东太国防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依山傍水,气候温和,西靠忻州、定襄、阳曲县。总占地面积19860亩。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原生态资源的利用。 均才村地处沱河支流,乌河下游,地势较低,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近年来,依托优势大力发展干果业,核桃基地建设1200亩,花椒、柿子、黑枣种植均达到一定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同时,多种特色养殖争先发展,先后成立了奶牛、渔业、养蜂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近年来在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使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初步实现了村容整洁的目标。完成了户户通硬化路6.2公里,实现了全村大街小巷全硬化;完成了全村街道绿化工程,全村大街小巷安装了路灯,全部亮化工程。新建集贸中心一处,村级卫生所一处,大桥一座,为了村民安全饮水完成了自来水入户工程,维修了学校、办公楼、餐厅等工程,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 均才村在2008年度荣获“先进党支部”称号;2009年度荣获县级“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同年获市级“核桃树基地种植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度荣获县级“先进集体”称号。如今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浪潮,坚持科学发展观,均才村党支部、村委会将认真谋划新农村建设发展远景,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为实现富民强村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建设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
高庄村 |
高庄村位于西潘乡南部,全村有187户,504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100亩,无其他产业资助,除了种植业外,村民还以打工收益作为家庭收入来源。高庄村共有党员23名,平均年龄60岁,其中男19名,女4名;初中文化程度14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人。 1、在2000年实行了农网改造,村民出工、出力,改变了村民用电不足、线路混乱的状况。 2、利用东太国防路的修建,造地30多亩;2002年河滩的承包,造地达到120亩,共造地150亩,致使多年的沙河滩终于得到开发和利用。 3、2003年多方筹资、集资打深井一眼,共投资13万元,彻底解决了村民饮水问题,户户吃上了自来水。 4、2003年—2005年,积极响应市、县的号召,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全村共种植核桃树1210亩,人均2亩核桃树,现在长势喜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现已进入初果期,再过3-5年进入盛果期,仅按现在的市场行情10元/斤计算,仅核桃一项收入人均达4000元。被评为“农业结构调整先进集体”。 5、村村通工程:经过多方筹资,使2.1公里村村通工程得以完成,结束了多少年的走路两腿泥现象。 6、积极寻找帮扶单位,力求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校舍10间,给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7、全村60岁以上单身老人都办了五保,低收入的家庭纳入了低保,达到了应保尽保。 8、开展“创建文明村”活动,通过各种宣传,党员、干部包户,积极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加大了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力度,使村民至今无一起犯罪案件发生。 9、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支两委力求用发展来满足村民不断提高的需求,今年共投资46万修建两处中老年活动中心,场所面积为420平方米,硬化场地1500平方米,它必将改善村民们的生活、文化、娱乐等。2010年完善了场所的配套和场地绿化。 |
羊泉村 |
羊泉村概况 一、基本情况 羊泉村位于山西省盂县西潘乡南端的一条山沟里。总面积为5000多亩;耕地面积1550亩;其中退耕还林750亩;全村目前有90户人家,250口人,全村共产党员14人,其中女党员1人,高中文化4人、初中文化6人,小学文化4人,六十岁以上的3人,八十岁以上的1人。 二、工作情况 1、领导班子建设,羊泉村领导班子是一个团结战斗、能吃苦善于团结村民的领导集体。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支部委员3人;以支部书记带头挂帅的村民委员会3人。为羊泉村的建设和村内工作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2、强化领导责任落实,为村民谋利。近几年来,全村村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为建设羊泉村出力流汗。 3、工作实绩。 (1)在2006年筹集20万元打深井一口,解决了自立村几百年以来的第一首要的人蓄吃水大问题;挖深渠铺管道800米,给村子里的每家每户送上了自来水。 (2)方便了老百姓,贴近了民心;为解决村民的出行问题,2007、2008用两年的时间修了六千米的水泥路。 (3)为了解决村子里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的问题,修建了24间新房子,解决了12个孤寡老人的生活问题。 (4)响应国家号召,近两年发动村民利用荒山荒地植树造林1000多亩。 (5)在上级有关领导的努力支持下。用5000元,新建了村民委员会办公室3间,面积50平方。 (6)建设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小学校,占地600平方米,校舍教室面积200多平方米。 (7)为了村民的身体健康,方便看病。修建医疗室3间,面积50平方米。 (8)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奋斗,广大村民的生活水平大有提高,住房设施大有发展,家家都用上了不同程度的电气化,现代化生活走进了我们羊泉村。人均收入达到了3500元。 |
尧子坪村 |
尧子坪村地处山区,位于西潘北1.5公里。原名窑子头。因村之西、北两面紧靠山头,居民又多住窑洞而名。后因“窑”与“尧”同音,明代后期演变为尧子头。民国期间,据其村前河川宽而平,更名尧子坪。全村现有耕地696亩,居民89户,280人,其中党员9名。农作物分布多为玉米和谷子,其次是核桃。种植业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人均纯收入3500元。近年来,尧子坪村村民每年栽种乡政府分发的核桃苗,栽种农户年收入可达5000元。此外,尧子坪村还有石材加工厂13个,石子加工厂1个,这些厂子缴纳的一些占地费也成为尧子坪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来源。 1、2004年,经过村支两委的商议决定,新建了一个饭厅,实用面积达220平米,一次可够10桌宴席同时开动,这样既能够为村集体带来一些收入,更重要的是方便了村民,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2、2005年,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里对宋庄桥至尧子坪村这段路进行了硬化,全长2.5公里,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3、2006年至2008年,全村村民积极响应乡政府“种植万亩核桃基地”的号召,人人出力,种植核桃树536亩。 4、2007年,新建村大门,高5米,宽4米,而且在村口建了照壁,美化了村容、村貌。 5、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2008年开始,尧子坪村干部开始着手建设村文化活动室,经过多半年的努力,目前,村文化活动室已经基本建成,并配置了书桌、图书等相应的配套设施。另外,尧子坪村去年又新建了1500平米的篮球场供大家使用。 6、人畜吃水一直是困扰尧子坪村的一大问题,为此村两委经过商议后修建了蓄水池,容水160立方,今年年后又铺设管道到户,方便了居民的吃水问题。 |
车谷村 |
车谷村概况 车谷村位于西潘乡东北部的偏僻山区,三个自然村分别坐落在三条沟内,全村74户,168人,现有土地400多亩,其中林地200多亩,山多地少。支柱产业以核桃收入为主。人均月收入700元。 |
白石村 |
白石村位于盂县西北部地区,乌河下游,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亩,总人口98人,34户,水源丰富。核桃树、花椒树、柿子、黑枣树等经济占林业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山坡牧草丰富,山水优美,空气良好,是农村人民生活的好居处。 通讯设施在过去无电话,无信息,党的政策对白石村处于封闭状态,二00七年至二00八年,全村基本户户通电话。通过有关部门的支持,安装了移动、联通通信设备,除部分年老者外,百分之八十的村民都有了手机,村民随时可以掌握各种信息,给老百姓致富打开了门路。 白石村水资源丰富,适宜植树,每年在植树节,村支两委对植树造林十分重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动员村民在所有适宜植树的地方,大量种植,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全村范围内基本林业全覆盖。 水利工程,为了解决老百姓挑水吃、吃水难的问题,村支两委带领村民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铺设管道2000米,村民终于吃到了清洁、干净的山泉水,全村人个个满意,人人高兴。 |
李庄村 |
西潘乡李庄村位于盂县西北部,距县城60公里,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400亩,现有村民540人,209户,是西潘乡较大的村之一。全村共有党员26名,其中女党员4名。李庄村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环境优美. 一、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李庄村土壤肥沃,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生长,李庄村农作物主要以玉米种植为基础,大力发展核桃树种植,到目前为止,李庄村发展核桃树种植面积达1200亩,平均每户接近2亩,核桃树种植达到了一定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同时多种养殖业稳步发展,牛、羊、猪、鸡的养殖再次为农民增收。近年来,李庄村油坊在盂县家喻户晓.最近李庄村又引进了蝴蝶加工,为李庄村的闲散人员创造了就业机会。 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近年来村支两委积极关心村民的生活质量,了解村民疾苦,为确实贫苦人员、孤寡老人向民政部门争取了五保户待遇。全村住房均为砖瓦结构,有线电视入户率100%,新农合参保率100%,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 |
候庄村 |
候庄村位于西潘乡南1公里处,2个自然村,全村86户,240人,全村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1亩,全村经济收入约68万元。 2010年度荣获“林权改革先进集体”称号。 |
宋庄村 |
宋庄村位于西潘乡政府东北1.5公里,全村共有242户,人口616人,正式党员18人,其中女党员5人,党员平均年龄57岁。 全村耕地面积有1087亩,生态绿化2.2公里,共投资3万余元,种植经济树(核桃、花椒)400余亩,绿化荒山1000余亩,种植木材树200余亩,林地200多亩。经济作物以核桃、花椒种植为主,同时还有非煤矿山及石材加工厂。 |
东头村 |
东头村位于盂县西北部,距县城60公里,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192亩,村民186户,518口人,是西潘乡较大的村之一。全村共有党员9名。东太国防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环境优美。 一、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东头村地处乌河下游,地势较低,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近年来,东头村依托地势优势,大力发展干果业,其中核桃树种植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总面积达到200余亩,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同时多种特色养殖争先发展,建立鱼池80亩,先后建立了乌河渔场,顺兴养殖专业合作社(2010年度被评为县级“先进集体”),另外招商引资项目有天宝生粮油有限公司,地宝发石材有限公司,光这两项投资就500万元,人均增收360元,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 09年投资50余万元,修建了综合办公大楼,包括村支两委办公室、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室、村级卫生所、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红白事餐厅等。资金来源主要靠上级支助和村集体筹资。现在办公大楼已全部完工。全村住房砖瓦结构占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东头村村支两委将认真谋划新农村建设发展远景,为实现富民强村做出应有的贡献,2010年度先后被评为县级“红旗村”、乡级“阵地建设先进村”。 |
庄头村 |
庄头村位于西潘乡东北角,乌河由村前流过,自然条件较差,地型多以山地为主。总面积为16550亩,其中耕地面积517亩,人均耕地面积0.9亩,其中水浇地占50%。全村共有人口540人,204户,庄头村经济结构单一,农业方面多以种植玉米、土豆为主;林业方面目前拥有核桃树700株,花椒树16000株,柿子树500株,黑枣树200株;养殖业主要集中在羊类。除务农外,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 庄头村村支两委共有5人,其中支委2人,包括支部书记和副书记,村委会成员3人,包括村主任、副主任、村委委员。目前共发展党员13人。为提高班子领导力、执行力、战斗力,村支两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政策学习,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壮大村级组织,村支两委积极吸纳有思想、有能力的有为青年加入,为组织建设增添新鲜血液。 |
石家庄村 |
石家庄村概况 石家庄村位于西潘乡东南部,距乡政府15公里,地处偏僻,全村共42户,85人,分为两个自然村,石家庄村、赵家庄村,耕地面积1274亩,林地面积5631亩,以农业为主,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3400元。 |
中庄村 |
中庄村位于西潘乡南部,距离乡政府2.5公里处,交通便利。全村有64户,156人,共有党员13人,每年外出打工人员约20人。现全村共有耕地面积612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81亩,玉米、谷子等种植面积479亩。退耕还林面积中包括经济林即核桃树80亩,木材林即刺槐和杨树100亩。479亩的种植面积中包括200亩调产核桃树,这样全村现有核桃树种植面积280亩,核桃树现在的挂果率达20%,村里无任何副业,人均年纯收入约4100元。 |
东潘村 |
东潘村地处丘陵。位于县城西北65公里处。明清“县志”载名:“潘村”。因潘氏立村得名。民国期间,以乌河为界分为两村,东潘村居河东,故名东潘村。东潘村面积7666亩。居民146户,380人,其中党员19人。东潘村现有粮田1206亩,其中耕地950亩。农作物分布多为玉米和谷子,其次是核桃。种植业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人均纯收入3500元。近年来,东潘村村民每年栽种乡政府的核桃苗,栽种农户年收入可达5000元. 东潘村在地里位置上有很大的优越性,紧邻东太国防路,依路而建,街道上有经营各种生意的店铺,这样不仅便利了村民的生活,而且拓宽了村民收入的来源渠道。借调整产业结构的东风,东潘村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现已是西潘乡万亩核桃基地的重点村之一。因此从整体上促进了东潘村的经济发展。 |
李家庄村 |
李家庄村位于西潘乡东部,高岭公路横贯南北,将村子分为东西两部分。北部为近几年规划的新居民区。全村共有56户,152人。是一个纯农业村。 全村种植业主要以玉米、谷子、大豆、小杂粮为主。全村耕地面积580余亩,林地面积100余亩,宜林荒山1500公顷。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3000元。全村2001年以前的老核桃树共有260余株,年产干果100余斤。2002年村支两委积极响应干果富农政策,共栽植新品种晋龙1号、2号核桃树100余亩,目前已有开始挂果。 2009年村支两委抓住中央水利惠农政策,向水利局争取了4万元水利款,解决全村人畜吃水问题。村里一切大事都严格按照程序操作,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
南进圭村 |
南进圭村位于盂县西北边界,四周环山,村占地约2平方公里;实种耕地567余亩;全村共有居民94户,总人口为280人。男女比例为2:1,全村共有中共正式党员9名,在校大学生3名,高中生7名。南进圭村虽处山区,但有东太公路穿肠而过,人们出行相对便利。 全村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近几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号召下,由乡党委、乡政府牵头,全体村民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积极转型发展,全体村民大力发展起了矮化核桃苗木种植和养殖业,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与此同时,在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多方筹资,对村内主干道进行了路面硬化和道路两旁绿化,还新修建了村办公场所和农民文化活动中心。 截止目前全村100%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使广大村民看病就医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在社会保障方面,村“两委”班子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动大家纷纷参投农村养老保险,2010年南进圭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第一阶段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广大村民应保尽保。这些措施都很好的保障了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显著的成绩也基本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 南进圭村在村、支两委班子的正确带领下与全体村民一道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一定能够让大家早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好生活。 |
铜炉村 |
铜炉村位于盂县西潘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约7公里,南与西潘乡南羊圈村隔山相对,东与西潘乡上卜头村为界,西与西潘乡侯庄村为邻,北与西潘乡桥耳村隔山相望,2004年修建村村通公路,西起西潘乡侯庄村,东至苌池乡藏山村,全长30公里。交通条件较为便利,水资源较为丰富,游河自东向西绕村而过,全村饮水皆利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全村共有110户,300口人,党员14人,村总面积10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100多亩。村里大部分青年外出经商或打工。全村以农业为主,典型的农业村,农户以传统玉米种植为主,大部分群众的收入仍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花生、豇豆、谷子等。养殖业:村民以鸡、牛、猪等几个传统养殖种类为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