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州 >> 从江县 >> 秀塘乡 >> 打边村

打边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打边村谷歌卫星地图)


打边村简介

  打边(Dabian),位于乡驻地南面19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打边寨;是省定一类贫困村。
  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寨,住汉、苗、壮、水等民族,有135户,554人,大专文化以上有20人(博士1人),平均26.2人中有一名大学生,年人均纯收入1360元,年人均占有粮365公斤,国土面积13.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5.6亩(田237.8亩,土47.8亩),退耕还林170.3亩,种植杂交水稻、糯禾、油菜、杂交玉米、蔬菜和薯类农作物,山上有杉、松、竹、桐、阔叶树、板栗等木本、草本和芒、蕨、菌等类植物。有野猪、野羊、野鸡、蟒、蛇等野生动物,地表、地下有零星硅矿;饲养有黄牛、香猪、鸡、鸭等牲畜和家禽。
  建国前(初)属平正乡第六保和第六村,一九五三年建政时属高沿乡,一九五六年合作化时,与上敖、下敖、打格合建“敖山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七年属高沿片,一九五八年属宰便公社高沿工区,同年建打边大队,一九六一年划入秀塘公社,仍称打边大队;一九八四年八月属秀塘壮族自治乡,改为打边村民委员会,一九九二年属秀塘壮族乡,仍称打边村民委员会。
  打边(Dabian)壮语地名,杨家、吴家、河边三个自然寨的统称。海拔1030米,住着汉族,有杨、吴、李、舒四姓人家,杨姓从湖南邵东来定居,至今约有250年,有40户,170人,通公路、通电、有自来水、有广播电视接收系统。
  孟歹(Mengdai)壮语地名,孟,泽汉语为“熊”,歹,是死的意思。传说很多年前,壮族在山上猎黑熊,打了几枪后黑熊仍未倒,数天后,发现熊死以此处,后来人们来此居住,便成了寨名。位于村驻地南面约3公里,住汉族,有吴、李、陆、周四姓人家,吴姓从湖南邵东来定居,至今约有120年,有14户,61人,通电。
  庙边(Miaobian),住在庙宇边得名,位于村驻地南面约4公里,住汉族,有吴、李两姓人家,吴姓从湖南邵东先来定居,至今约有250年,有25户,108人,通国网电。
  李家湾,因过去居李姓人家得名。位于村驻地西南约3公里,住汉族,有刘、周姓人家,刘姓从广西龙岩朝各先来定居,至今约有120年,有18户,65人,通电。
  锯木坳(Jumuao),因住山坳、过去锯木地得名。位于村驻地西南面约1公里,住汉族,有吴、石两姓人家,石姓从湖南来定居,至今约有150年,有15户,55人,通电。
  归七(壮语地名),位于村驻地东面约4公里,住汉族,有廖、李二姓人家,李姓从湖南先来定居,至今约有250年,有4户,15人,通电。
  鱼窝(因寨内人善养鱼得名),位于村驻地东南面约4公里,住着汉族,有李、舒二姓,舒姓从湖南邵东先来定居,至今约有120年,有11户,50人,通电。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633206 557400 -- 查看 打边村谷歌卫星地图

打边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打边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打边村

  打边(Dabian),位于乡驻地南面19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打边寨;是省定一类贫困村。   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寨,住汉、苗、壮、水等民族,有135户,554人,大专文化以上有20人(博士1人),平均26.2人中有一名大学生,年人均纯收入1360元,年人均占有粮365公斤,国土面积13.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5.6亩(田237.8亩,土47.8亩),退耕还林170.3亩,种植杂交水稻、糯禾、油菜、杂交玉米、蔬菜和薯类农作物,山上有杉、松、竹、桐、阔叶树、板栗等木本、草本和芒、蕨、菌等类植物。有野猪、野羊、野鸡、蟒、蛇等野生动物,地表、地下有零星硅矿;饲养有黄牛、香猪、鸡、鸭等牲畜和家禽。   建国前(初)属平正乡第六保和第六村,一九五三年建政时属高沿乡,一九五六年合作化时,与上敖、下敖、打格合建“敖山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七年属高沿片,一九五八年属宰便公社高沿工区,同年建打边大队,一九六一年划入秀塘公社,仍称打边大队;一九八四年八月属秀塘壮族自治乡,改为打边村民委员会,一九九二年属秀塘壮族乡,仍称打边村民委员会。   打边(Dabian)壮语地名,杨家、吴家、河边三个自然寨的统称。海拔1030米,住着汉族,有杨、吴、李、舒四姓人家,杨姓从湖南邵东来定居,至今约有250年,有40户,170人,通公路、通电、有自来水、有广播电视接收系统。   孟歹(Mengdai)壮语地名,孟,泽汉语为“熊”,歹,是死的意思。传说很多年前,壮族在山上猎黑熊,打了几枪后黑熊仍未倒,数天后,发现熊死以此处,后来人们来此居住,便成了寨名。位于村驻地南面约3公里,住汉族,有吴、李、陆、周四姓人家,吴姓从湖南邵东来定居,至今约有120年,有14户,61人,通电。   庙边(Miaobian),住在庙宇边得名,位于村驻地南面约4公里,住汉族,有吴、李两姓人家,吴姓从湖南邵东先来定居,至今约有250年,有25户,108人,通国网电。   李家湾,因过去居李姓人家得名。位于村驻地西南约3公里,住汉族,有刘、周姓人家,刘姓从广西龙岩朝各先来定居,至今约有120年,有18户,65人,通电。   锯木坳(Jumuao),因住山坳、过去锯木地得名。位于村驻地西南面约1公里,住汉族,有吴、石两姓人家,石姓从湖南来定居,至今约有150年,有15户,55人,通电。   归七(壮语地名),位于村驻地东面约4公里,住汉族,有廖、李二姓人家,李姓从湖南先来定居,至今约有250年,有4户,15人,通电。   鱼窝(因寨内人善养鱼得名),位于村驻地东南面约4公里,住着汉族,有李、舒二姓,舒姓从湖南邵东先来定居,至今约有120年,有11户,50人,通电。   

下敖村

  下敖(Xiaao),位于乡驻地南面约10公里,村委会设在下敖寨,省定二类贫困村。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寨,住苗、壮、两个民族,有113户,491人,年人均纯收入1380元,年人均占有粮365公斤,国土面积16.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8.8亩(田332.5亩,土66.3亩),退耕还林157.9亩,种植杂交水稻、糯禾、油菜、杂交玉米、蔬菜和薯类农作物,山上有杉、松、竹、桐、阔叶树等木本、草本和芒、蕨、菌、等类植物。有野猪、野羊、野兔、野鸡、蟒、蛇等野生动物,饲养有黄牛、香猪、鸡、鸭等牲畜和家禽。是从江香猪能繁殖母猪饲养地之一。   建国前(初)属平正乡第六保和第六村,一九五三年建政时属高沿乡,一九五六年合作化时与上敖、打边、打格合建“敖山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七年属高沿片,一九五八年属宰便公社高沿工区,同年建下敖大队,一九六一年并秀塘公社,仍称下敖大队,一九八四年八月属秀塘壮族自治乡,改为下敖村民委员会,一九九二年属秀塘壮族乡,仍称下敖村民委员会。   下敖(Xiaao)壮语地名,壮语称“敖拉”“拉”是下,住在玉石岭东面小溪边,海拔650米,住壮族,有梁、莫两姓人家,梁姓从广西环江龙岩板银来定居,至今约有450年,有86户,403人。通公路、通国网电,有广播电视接收系统,有小学校。   寨内一九六八年秋发生一次特大火灾,烧毁全寨房屋;建国前办有国立小学,一九五三年到一九六0年是高沿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一九五六年高沿小学被省命名为“高沿民族小学”,寨内有雕刻基碑石匠,建国后到今,出三名副县级干部。   达机(Daji)壮语地名,达,是河,机,河名,住在玉石岭东北面河边,有三个自然寨,住着苗族,有王、吴两姓,一九六一年,吴姓从加榜污叶来定居,有14户68人,通国网电。   

打秀村

  打秀(Daxiu),位于乡驻地西北面约12公里处,村委会设在打秀寨,是省定二类贫困村。   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寨,住壮族,有125户,580人,年人均纯收入1360元,年人均占有粮370公斤,国土面积10.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0.9亩(田367.5亩,土73.4亩),退耕还林120.4亩,原始森林亩,种植杂交水稻、糯禾、油菜、杂交玉米、蔬菜和薯类农作物,山上有杉、松、竹、桐及阔叶树等木本、草本和芒、蕨、菌、等类植物,原始森林中有楠木、樟树、青岗树和九月笋竹,有麝香、穿山甲、野猪、黑熊、山羊等野生动物和爬行动物,地表有零星黄铁矿,是从江香猪能繁母猪饲养地之一。   建国前(初)属禹甸乡第八保和第八村,一九五三年建政时属尧贵乡,一九五六年合作化时建“秀星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七年属秀塘片,一九五八年属宰便公社秀塘工区,同年建打秀大队,一九六一年属秀塘公社,仍称打秀大队,一九八四年八月属秀塘壮族自治乡,改为打秀民委员会,一九九二年属秀塘壮族乡,仍称打秀村民委员会。   打秀(Daxiu)含纳络,壮语称“打秀”打意河,秀,河名,居住在打秀河畔,因河得名,海拔800米,住壮族,有蒙、欧、韦三姓人家,蒙姓从广西环江县明伦乡下尧屯先来定居,至今约500年;有72户,311人。一九七五年到一九七九年秀塘中学(五、七中学)设在本寨,建国后办有完小,一九九三年迁往打郎,现有教学点,一九六九年五月发生雷击一次,击亡1人,耕牛数头,一九八三年六月,遭受百年罕见洪涝灾,冲走房屋一幢,冲倒房屋数幢,沿岸农户迁居纳洛定居;国民初期,寨内遭受土匪抢劫一次,村-亡一人,受伤数人,寨内财主(地主)之子(蒙海锋当时3岁),被绑架到九万大山,后出1万两白银赎回;通公路、通国网电。   上羊洞(Shangyangdong),壮语地名,位于村驻地东南面,约1.5公里处,住在小溪边,住壮族,有韦、陈、王三姓人家,韦姓从塘洞先来定居,至今约有250年;有24户,113人。一九八四年至二00三年在寨内办小学校,通公路、通国网电。   下洋洞(Xiayangdong)壮语地名,位于村驻地东面约2公里处,住于小溪边,住壮族,有吴、李、莫三姓人家,吴姓从广西环江县驯乐先来定居,至今约300年;有29户,135人。寨内约在100年前遭受土匪抢劫一次。通公路、通国网电。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交顶村

  交顶(Jiaoding),位于乡驻地东面约5公里,村委会设在交顶寨,是省定三类贫困村。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有7个自然寨,有壮、汉两个民族,有72户,318人,年人均纯收入1410元,年人均占有粮360公斤,国土面积14.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3亩(田119.2亩,土23.8亩),退耕还林206亩,种植杂交水稻、糯禾、油菜、杂交玉米、蔬菜和薯类农作物,山上有杉、松、竹、桐、柑、栗等木本、草本和芒、蕨、菌等类植物。森林里有樟树、青岗和九月笋竹;有野猪、野羊、野兔、野鸡、蟒、蛇等野生动物,河溪有娃娃鱼两栖动物;饲养有黄牛、香猪、鸡、鸭等牲畜和家禽。地面上有零星的硅矿。   建国前(初)属嘉卢乡第七保和第七村,一九五三年建政时属南平乡,一九五六年合作化时与杆洞、塘洞合建“团结农业生产合作社”属第二分社,一九五七年属秀塘片;一九五八年属宰便公社秀塘工区,同年合建团结大队;一九六一年属秀塘公社塘洞大队,一九八四年八月属秀塘壮族自治乡,同年建交顶村民委员会,一九九二年属秀塘壮族乡,仍称交顶村民委员会。   交顶(Jiaoding),壮语称“节顶”是烂泥塘的意思,书写为“交顶”,含肯懂自然寨,海拔750米,住壮族,有梁、吴两姓人家,梁姓从广西环江广荣来定居,至今约有200多年,有89户370人。一九七九年至2000年寨内设有小学,现通公路、通电、有自来水。   纳琴(Nanqing),壮语“纳”是田,琴是田名,人来居住后为寨名;是吴、向家两寨统称,含纳浪寨,位于村驻地北面1公里,住汉族,有向、吴两姓人家,向姓从湖南龙山来定居,至今约200年,有24户,100人。寨内通国网电,通自来水。   孜德(Gongde)方言,壮语地名,含纳呵寨,位于村驻地西北面约1.5公里的孜德河岸上,住壮、汉两个民族,有黄、唐、向、吴、梁五姓人家,黄姓从广西同练来定居,至今约有250年,有18户,84人,通公路、通电、有自来水。   

塘洞村

  塘洞(Tgngdong),传说以前在上下塘间有一口烂泥塘,人住在塘里面,壮语称“而六”,而,壮语意“里”译为“洞”(下同)六,塘名,故名“塘洞”(上、下塘统称)位于乡东北面,村民委设在上塘寨,是省定二类贫困村。   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寨,有壮、苗两种民族,有198户,783人,居住有壮、苗两个民族。年人均收入1410元,年人均占有粮356公斤。国土9.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5.6亩(田254.8亩,土50.8亩),退耕还林176.5亩,原始森林亩,种植杂交水稻、糯禾、油菜、杂交玉米、蔬菜和薯类农作物,山上有杉、松、竹、桐、阔叶树等木本、草本和芒、蕨、菌等类植物,森林中在榉木、罗汉松,河溪里有娃娃鱼,地表上有零星黄铁矿,是从江香猪饲养地之一。   建国前属嘉卢乡第七保和第七村,一九五三年建政时属南平乡,一九五六年合作化时与交顶、杆洞、卡机合建,“团结农业生产合作社”属第一分社,一九五七年属秀塘片,一九五八年属宰便公社秀塘区,同年建团结大队,一九六一年属秀塘公社,更名为塘洞大队,一九八四年八月属秀塘壮族自治乡,改为塘洞村民委员会,一九九二年属秀塘壮族乡,仍称塘洞村民委员会。   上塘洞(ShangtangDong),位在唐一岭半山腰梯田里边,海拔722米。住有壮族,有韦、徐、黄三姓人家,韦姓从广西环江县龙岩乡雅龙屯先来定居,至今约有400年,有63户,288人。   一九五六年——一九九四年四月乡是驻地,设有乡人民政府、供销分社、粮点、信用社、卫生所。现寨内通公路、通电、通程控电话、有自来水。   下塘洞(XatangDong),位于乡驻地东面约300米处,住有韦姓人家,有39户,134人,住壮族,约在200年前,从上塘分来定居。寨内通电、通程控电话、有自来水。寨内村民韦国孟用在外打工赚的10万元在秀塘街建成一幢“打工楼”。   上加畜(ShangjiaXu)壮语地名,位于村驻地北面约3.5公里,居住有苗族,有潘、王、吴三姓农家,约在100年前由下加畜分来居住,有12户,50人,通电。   下加畜(XiajiaXu),位于村驻地北面约2公里,住有苗族,住有潘、王、吴三姓人家,潘姓从广西融水县同练乡平项屯来定居,至今约有200年。有18户,86人,通电,有自来水。   


打边村特产大全




打边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