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麻村被誉为鱼之乡。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面,由上寨、中寨、下寨组成,设为13个组357户,有1505人。全村国土面积为12.11平方公里。其中有田465亩,有林565亩。高麻村是刚边壮族乡的文化村,全乡本地老师有24人,其中高麻的有10人。高麻是鱼苗之乡,有用土法繁育鱼育苗的传统和习惯。全村有230多户留有母鱼,少的有60多尾,多的有500多尾。每年清明前后,村里的农民就在田间挖出一个个一米见方的小水塘,从山上采来小树枝和一种有利附着的小草置于塘中,再把自家母鱼放入其中产卵自然浮化。10天左右,鱼苗即可上市。1998年以前,大部分鱼苗都由村里的青壮年男子用特制的土质低沿桶,挑着到外村叫卖,每担有鱼苗500——1000尾,每尾5分到1角不等。2000年以后,大部分鱼苗都被批发商前来订购,每担50—60元,鱼苗远销广西三江、融水、环江和本省的荔波、三都一带。在鱼苗销售收入中,少的一年收入有700多元,多的一年有3000多元。高麻村是重点地质灾害区,1993年爆发的泥石流中,死4人,冲毁房屋9栋,冲毁农田130多亩,其中有50余亩永久性不能恢复。到现在,仍有爆发泥石流的隐患,在高麻村后坡,仍有一条裂缝宽2—3米,长200多米的裂缝带,是全省重点地质灾害预防点。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33204 | 557400 | -- | 查看 高麻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加么村 |
加么村位于刚边乡北部,距乡驻地13公里,全村国土面积9.84平方公里,海拔350米,辖7个村民小组,174户775人,均为壮族,全村农田面积212亩,土面积473.2余亩,山林面积1530亩,劳动力370人。人均占有粮食363公斤。有完小一所,儿童入学率99.8%,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以通人畜饮水,已通进村公路,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是省定二类重点扶持贫困村,也是刚边乡最贫困村之一。 |
高麻村 |
高麻村被誉为鱼之乡。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面,由上寨、中寨、下寨组成,设为13个组357户,有1505人。全村国土面积为12.11平方公里。其中有田465亩,有林565亩。高麻村是刚边壮族乡的文化村,全乡本地老师有24人,其中高麻的有10人。高麻是鱼苗之乡,有用土法繁育鱼育苗的传统和习惯。全村有230多户留有母鱼,少的有60多尾,多的有500多尾。每年清明前后,村里的农民就在田间挖出一个个一米见方的小水塘,从山上采来小树枝和一种有利附着的小草置于塘中,再把自家母鱼放入其中产卵自然浮化。10天左右,鱼苗即可上市。1998年以前,大部分鱼苗都由村里的青壮年男子用特制的土质低沿桶,挑着到外村叫卖,每担有鱼苗500——1000尾,每尾5分到1角不等。2000年以后,大部分鱼苗都被批发商前来订购,每担50—60元,鱼苗远销广西三江、融水、环江和本省的荔波、三都一带。在鱼苗销售收入中,少的一年收入有700多元,多的一年有3000多元。高麻村是重点地质灾害区,1993年爆发的泥石流中,死4人,冲毁房屋9栋,冲毁农田130多亩,其中有50余亩永久性不能恢复。到现在,仍有爆发泥石流的隐患,在高麻村后坡,仍有一条裂缝宽2—3米,长200多米的裂缝带,是全省重点地质灾害预防点。 |
银平村 |
银平村位于刚边乡的东北部,在公路沿线上,是进入刚边乡的第一村,北与雍里乡、下江镇接壤,距乡政府所在地良田村13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2.6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250—600米之间;辖2个自然寨:上银平和下银平,分12个村民小组,254户1122人,均为壮族;村有教学点,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耕地面积596亩,人均0.47亩,其中田面积401亩,旱地195亩,山林面积3291.6亩,劳动力698人。是省定重点扶持一类贫困村。 |
良田村 |
良田村是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国土面积15.6平方公里,海拔300—500米之间,辖3个自然寨,8个村民小组,203户958人,全部是壮族。劳动力566人。耕地面积516.6亩,林地面积1120亩,可开发利用荒地120亩,人均基本农田0.45亩。2007年,人均纯收入1732元,人均占有粮食389公斤,不通广播电视,村无教学点,儿童入学率为100%,农业生产以粗放式、农业结构单一的经营管理方式为主,现有贫困户45户156人,其中人均纯收入在683元以下的绝贫人口有25户,62人,人均纯收入在683-944元的低收入贫困户20户,94人,社会、文化、经济状况发展较为缓慢,现仍有小部份农户未能稳定解决温饱。板田是刚边壮族乡人民政府驻地良田村的一个自然寨。 板田乡场成立于民国34年(1945年),是平正乡第四保(板田)保长潘国态提议开场的。当时交易市场主要集中在河滩,还没有规范的市场交易场所,群众交易主要以物物交换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1991年9月,建成了长160米宽9米,设76个摊位的交易市场。2002年至2003年,又建成了长210米宽9米,设置120个交易摊位,至此,板田硬化交易市场3330个平方米,摊位196个。到2006年,已经发展成为畜禽、肉市、成衣、水果、饮食、百货等市场,场交易额100万元左右,特别是板田的细脚鸭、香猪等名声在外。客商主要是秀塘、宰便、加榜、下江、停洞、榕江和广西同炼、杆洞两个乡。是从江县较为有名的乡镇市场之一。 |
平正村 |
平正村位于刚边乡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全村国土面积6.5平方公里,海拔200—430米之间,辖3个自然寨,2个村民小组,76户378人,全部是少数民族,劳动力201人。耕地面积174.1亩,林地面积681亩,人均基本农田0.37。2007年,人均纯收入1481元,人均占有粮食447公斤,村有一所完小,儿童入学率为98.6%,农业生产以粗放式、农业结构单一的经营管理方式为主,社会、文化、经济状况发展比较缓慢。 |
刚边村 |
刚边村 刚边村居住在三百河畔,古榕树、铁索桥和别具一格的吊角楼,小桥、流水、人家,把刚边民族村妆扮得惟妙惟肖。刚边全村有277户,1368人,5个自然寨散落在清山秀水之间。刚边村待客的特产是香猪和煨酒。 刚边村有“超脱的刚边”之谓,这一带壮乡自称为太阳的儿女,有洗裸泳的习惯。每到夏季,三百河的傍晚,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人们,-全身在清澈见底的河边洗浴,玩水嬉戏。在20世纪50年代前,多为男女同池共浴,以后逐步改为男女分池塘洗浴,这在外人看来是稀奇和不可思议,但对乡亲们来说是很正常。他们认为,人的身体是上天赐予的,自己是太阳的女儿,为了人类的生存繁衍,分了男人和女人而已。对于一个健康的男人女人来说,裸体是人身的本性,人的美在于身体,属于自己的只有身体,功名利禄与人的身体无关。洗裸泳是人们每天因劳累而洗去附吸在身上的污气,人的身体没有阴暗的角落。他们认为裸泳是太阳对太阳儿女的阿护。所以沿河两岸的乡亲们对裸泳没有任何羞涩。人在世上都是互为欣赏的物体,太阳是光明的,所以他们的儿女没有什么遮掩。这就是刚边乡亲裸泳习俗的来源。 刚边民族村建筑别具一格。特别是宰鸭寨,整齐划一,引人流连忘返。房屋的雕刻:抬楼的雕刻象征一条龙,意味着龙吐珠宝入华堂。房屋四外八角,第一排方有四个雕刻的吊瓜,形象如圆圆的南瓜,是迎客瓜,代表客人进屋是团圆团聚。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