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寨村位于河镇乡西北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土地总面积9.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962亩,林地面积5550亩,境内平均海拔2150米,无霜期275天,年降雨量910毫米,年均气温11.2℃。全村14个村民组460户1710人,其中:有贫困农户220户785人,属一类贫困村之一, 2009年人均占有粮食295公斤,人均纯收入1680元。
该村己于2003年架通高压输变线路,2004年解决饮水问题,2008年修通村级公路,但由于该村地形、地貌复杂,农户居住非常分散,村级公路难以惠及本村大部分农户,现仍有8个村民组近300户农户交通运输困难还未得到解决。通过乡人民政府初步勘测,需修通组公路20公里,才能基本解决该村交通运输问题。
由于历史、自然气候等多方面原因,农业生产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洋芋、玉米、豆类和经济作物——半夏;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农户产品、畜牧业产品和外出务工收入,是全乡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经济收入较差的村之一。
--人口总数:1710人 农业人口:1670人 非农业人口:40人
--行政区面积:5.00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96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四组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新寨村二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527211 | 553200 | -- | 查看 新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恒底村 |
恒底村位于河镇乡东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土地总面积9.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50米,无霜期 160天,年降雨量910毫米,年均气温11℃。全村13个村民组549户1689人,有耕地面积1821亩, 2009年人均占有粮食293公斤,人均纯收入1785元。 该村2003年架通输变电线路,解决了照明问题,河树公路从该村通过,但全村人蓄饮用水常年处于困难状态,绝大部分村民主要靠使用望天雨水和泥塘水,由于历史、自然气候等多方面原因,农业生产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洋芋、玉米、豆类和经济作物——半夏;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农户产品、畜牧业产品和外出务工收入,是全乡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经济收入较差的村之一。 --人口总数:1689人 农业人口:1630人 非农业人口:59人 --行政区面积:4.87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2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组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恒底村一组 |
双河村 |
双河村位于河镇乡北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30公里,土地总面积8.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795亩,林地面积5500亩,境内平均海拔2130米,无霜期245天,年降雨量910毫米,年均气温11.2℃。全村12个村民组445户1845人, 2009年人均占有粮食315公斤,人均纯收入1815元。 该村已于2009年底实现水、电、路、通信四通,但由于历史、自然气候等多方面原因,农业生产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洋芋、玉米、豆类和经济作物——半夏;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农户产品、畜牧业产品和外出务工收入。 --人口总数:1845人 农业人口:1800人 非农业人口:45人 --行政区面积:5.28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9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组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双河村二组 |
双乐村 |
双乐村位于河镇乡北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29公里,土地总面积8.5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120米,无霜期275天,年降雨量910毫米,年均气温11.2℃。全村10个村民组421户1674人,有耕地面积1818亩,林地面积5050亩, 2009年人均占有粮食293斤,人均纯收入1772元。 该村已于2003年架通输变线路,照明问题得到解决,2006已修通村级公路,但水源条件较差,人蓄饮用水相对困难。 由于历史、自然气候等多方面原因,农业生产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洋芋、玉米、豆类和经济作物——半夏;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农户产品、畜牧业产品和外出务工收入。 --人口总数:1674人 农业人口:1630人 非农业人口:44人 --行政区面积:4.578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1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组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双乐村一组 |
新营村 |
新营村位于河镇乡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27公里,土地总面积4.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30米,无霜期 280天,年降雨量905毫米,年均气温11.1℃。全村6个村民组234户895人,有耕地面积722亩,林地面积2780亩, 2009年人均占有粮食295斤,人均纯收入1678元。 该村己于2003年架通输变线路,照明问题得到解决,河树(河镇——树林)公路穿村而过,但人蓄饮用水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 ,农村人蓄饮用水全靠望天雨和泥塘水。 由于历史、自然气候等多方面原因,农业生产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洋芋、玉米、豆类和经济作物——半夏;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农户产品、畜牧业产品和外出务工收入。 --人口总数:895人 农业人口:865人 非农业人口:30人 --行政区面积:2.33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2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组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新营村二组 |
四方村 |
四方村位于河镇乡西北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21公里,土地总面积10.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256亩,林地面积7050亩,境内平均海拔2120米,无霜期275天,年降雨量910毫米,年均气温11.2℃。全村13个村民组568户2279人,其中有贫困户1025人,2010年人均占有粮食320公斤,人均纯收入1850元。 该村己于2003年架通高压输变线路,连接彝良县树林乡和赫章县河镇乡的“河——树”公路横贯全村,直接受益村民组11个。由于历史、自然气候等多方面原因,农业生产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洋芋、玉米、豆类和经济作物——半夏;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农户产品、畜牧业产品和外出务工收入。 --人口总数:2279人 农业人口:2220人 非农业人口:59人 --行政区面积:6.20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25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组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四方村一组 |
海雀村 |
海雀村位于赫章县河镇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海拔2300米,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之一。全村辖5个村民组209户812人,其中苗族199户762人,彝族10户50人。村党支部有党员26名,入党积极分子15名。农民人均纯收入3560元,人均占有粮食307公斤,森林覆盖率达67.3%。1985年5月,新华社记者刘子富在《国内动态清样》127期中这样描写海雀村:“在海雀村察看了3个村民组11户农户,家家断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一家4口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1986年4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同志到海雀村视察调研,为这里的恶劣生态和极度贫困所震动。1988年6月,-同志亲自倡导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海雀村也因此成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 近年来,海雀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中央、地委宣传部等部门的大力帮扶下,海雀群众苦干实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步步向贫困告别。先后被贵州省委、毕节地委和赫章县委命名为“五好”基层党组织,被评为毕节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区计生协会示范村”,被省妇联评为全省“巾帼示范村”,被国家绿化委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今年七月被中央组织部评为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被贵州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被赫章县委评为“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人口总数:812人 农业人口:790人 非农业人口:22人 --行政区面积:9.05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7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组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半夏,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海雀村一组 |
河坝村 |
河坝村位于河镇乡北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22公里,土地总面积9.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241亩,林地面积5270亩,境内平均海拔2150米,无霜期275天,年降雨量930毫米,年均气温11.2℃。全村12个村民组462户1882人, 2009年人均占有粮食288公斤,人均纯收入1660元。该村已于2008年修通村级公路,但由于历史、自然气候等多方面原因,农业生产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洋芋、玉米、豆类和经济作物——半夏;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农户产品、畜牧业产品和外出务工收入,是全乡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经济收入较低的村之一。 --人口总数:1882人 农业人口:1830人 非农业人口:52人 --行政区面积:5.007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24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组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河坝村一组 |
龙塘村 |
龙塘村位于河镇乡东北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29公里,土地总面5.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556亩,林地面积3500亩,境内平均海拔2150米,无霜期255天,年降雨量910毫米,年均气温11.2℃。全村5个村民组279户1265人, 2009年人均占有粮食295公斤,人均纯收入1775元。 由于历史、自然气候等多方面原因,农业生产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洋芋、玉米、豆类和经济作物——半夏;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农户产品、畜牧业产品和外出务工收入,是全乡生产生活条件最差,经济收入最差的村之一。 --人口总数:1265人 农业人口:1230人 非农业人口:35人 --行政区面积:3.370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5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组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龙塘村二组 |
红房村 |
红房村位于河镇乡西北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土地总面积11.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530亩,林地面积6890亩,境内平均海拔2110米,无霜期275天,年降雨量910毫米,年均气温11.2℃。全村16个村民组547户2317人,2009年人均占有粮食289公斤,人均纯收入1760元。 该村己于2003年架通高压输变线路,照明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09修通村级公路,但人蓄饮用水常年处于困难状态。 由于历史、自然气候等多方面原因,农业生产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洋芋、玉米、豆类和经济作物——半夏;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农户产品、畜牧业产品和外出务工收入。 --人口总数:2317人 农业人口:2280人 非农业人口:37人 --行政区面积:6.94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5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二三四五六组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红房村一组 |
老街村 |
老街村位于河镇乡政府北部,与安乐溪乡青山村接壤,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全村总面积1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02亩,林地面积5860亩,境内山高坡陡,冷雨、低温、霜冻灾害较为频繁,平均海拔2150米,无霜期210天,年均气温11℃,年降雨量910毫米,全村辖13个村民组,589户1927人,2009年人均占有粮食298公斤;经济总收入595万元,其中,纯收入338万元,人均纯收入1755元。 该村已实现水、电、路三通。村内有完全小学1所,农村集贸市场1个,连接彝良县树林乡的“河—树”公路从村中心横穿而过. 由于历史、自然气候等多方面原因,农业生产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洋芋、玉米、豆类和经济作物——半夏;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农户产品、畜牧业产品和外出务工收入。 --人口总数:1927人 农业人口:1880人 非农业人口:47人 --行政区面积:5.24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0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组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老街村二组 |
舍虎村 |
舍虎村位于河镇乡南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赫章至河镇的公路从村中心所在地通过。土地总面积4.1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090米,无霜期250天,年降雨量920毫米,年均气温12℃。全村4个村民组192户875人,有耕地面积887亩,林地面积2400亩,主要种植包谷、洋芋和春荞等杂粮。2009年人均占有粮食305斤,人均纯收入1820元,是全乡生产生活条件和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的村之一。 该村是河镇乡人工种植半夏的发源地之一,种植半夏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乡人民政府和省科技厅等单位联合在该村建有150亩半夏种植试验示范基地,所生产出来的半夏销往周边县市,供不应求。从2007年开始,乡人民政府已将该村纳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该村倮依组的新农村建设工程已于2010年1月全面启动,年底工程结束,该村民组将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人口总数:922人 农业人口:880人 非农业人口:42人 --行政区面积:1.36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8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要想百姓进快富,半夏种植是好路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半夏,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半夏 办公所在地:法冲村 |
新寨村 |
新寨村位于河镇乡西北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土地总面积9.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962亩,林地面积5550亩,境内平均海拔2150米,无霜期275天,年降雨量910毫米,年均气温11.2℃。全村14个村民组460户1710人,其中:有贫困农户220户785人,属一类贫困村之一, 2009年人均占有粮食295公斤,人均纯收入1680元。 该村己于2003年架通高压输变线路,2004年解决饮水问题,2008年修通村级公路,但由于该村地形、地貌复杂,农户居住非常分散,村级公路难以惠及本村大部分农户,现仍有8个村民组近300户农户交通运输困难还未得到解决。通过乡人民政府初步勘测,需修通组公路20公里,才能基本解决该村交通运输问题。 由于历史、自然气候等多方面原因,农业生产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洋芋、玉米、豆类和经济作物——半夏;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农户产品、畜牧业产品和外出务工收入,是全乡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经济收入较差的村之一。 --人口总数:1710人 农业人口:1670人 非农业人口:40人 --行政区面积:5.00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96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四组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新寨村二组 |
河边村 |
河边村位于河镇乡西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土地总面积10.1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080米,无霜期275天,年降雨量930毫米,年均气温13.5℃。全村12个村民组453户1936人,有耕地面积1688亩,林地面积5790亩, 2009年人均占有粮食275斤,人均纯收入1795元。 该村已实现水、电、路三通,但由于历史、自然气候等多方面原因,农业生产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洋芋、玉米、豆类和经济作物——半夏;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农户产品、畜牧业产品和外出务工收入。 --人口总数:1936人 农业人口:1880人 非农业人口:56人 --行政区面积:4.958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6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组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河边村一组 |
板底村 |
板底村位于河镇乡西南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土地总面积6.9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100米,无霜期280天,年降雨量920毫米,年均气温12.8℃。全村9个村民组322户1309人,有耕地面积1345亩,林地面积4690亩, 2009年人均占有粮食302斤,人均纯收入1755元。 由于历史、自然气候等多方面原因,农业生产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洋芋、玉米、豆类和经济作物——半夏;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农户产品、畜牧业产品和外出务工收入。 --人口总数:1309人 农业人口:1270人 非农业人口:39人 --行政区面积:4.0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4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组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板底村二组 |
油房村 |
油房村位于河镇乡西北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土地总面积9.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254亩,林地面积6170亩,境内平均海拔2120米,无霜期255天,年降雨量910毫米,年均气温11.2℃。全村7个村民组456户1495人, 2009年人均占有粮食315公斤,人均纯收入1855元。 该村2004年全面架通输电线路,移动通讯覆盖全村7个村民组,2009年修通法冲经油房至四方村级公路,但核桃、大寨、瓦厂三个最大的村民组还未修通组公路,200余户人的生产生活物资、建筑材料、农副产品等还需人背马驮,交通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由于历史、自然气候等多方面原因,农业生产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洋芋、玉米、豆类和经济作物——半夏;畜牧业生产主要养殖猪、牛、羊等畜禽,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农户产品、畜牧业产品和外出务工收入。 --人口总数:1495人 农业人口:1445人 非农业人口:50人 --行政区面积:5.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25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组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半夏,马铃薯 名特产品:半夏 办公所在地:油房村一组 |
法冲村 |
法冲村是河镇乡政府机关所在地,土地总面积8.3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247亩,林地面积6070亩,境内平均海拔2110米,无霜期235天,年降雨量910毫米,年均气温11.2℃。全村9个村民组521户2080人, 2009年人均占有粮食287公斤,人均纯收入2230元。 法冲村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乡中心小学一所,职业技术中学一所,变电站、信用社、医院等乡机关单位和法冲集贸市场均在该村,交通相对便利,经济文化相对发达,是全乡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经济收入较高的村。 --人口总数:2080人 农业人口:2000人 非农业人口:80人 --行政区面积:4.86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4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组 生产总值:4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半夏,马铃薯,玉米 名特产品:半夏 办公所在地:法冲一组 |
发开村 |
发开村位于河镇乡西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土地总面积8.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470亩,林地面积5562亩,境内平均海拔2000米,无霜期275天,年降雨量910毫米,年均气温11.2℃。全村11个村民组412户1800人, 2009年人均占有粮食275公斤,人均纯收入1720元。 由于历史、自然气候等多方面原因,农业生产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洋芋、玉米、豆类和经济作物—半夏;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农户产品、畜牧业产品和外出务工收入。 --人口总数:1800人 农业人口:1770人 非农业人口:30人 --行政区面积:4.66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放,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组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发开村二组 |
发达村 |
发达村位于河镇乡东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公里,土地总面积5.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151亩,林地面积2990亩,境内平均海拔2000米,无霜期275天,年降雨量910毫米,年均气温11.2℃。全村7个村民组262户1130人, 2009年人均占有粮食288公斤,人均纯收入1790元。 由于历史、自然气候等多方面原因,农业生产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洋芋、玉米、豆类和经济作物——半夏;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农户产品、畜牧业产品和外出务工收入。 --人口总数:1200人 农业人口:1150人 非农业人口:50人 --行政区面积:2.66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5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组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马铃薯 办公所在地:发达村二组 |
以则村 |
以则村位于河镇乡西南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土地总面积9.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122亩,林地面积5420亩,境内平均海拔2000米,无霜期275天,年降雨量910毫米,年均气温11.2℃。全村12个村民组526户1754人, 2009年人均占有粮食315公斤,人均纯收入1830元。 以则是河镇乡人工种植半夏的发源地之一,全村每年种植半夏近千亩,人工种植半夏收入近千元,所生产出来的半夏良种销往周边县市,深受欢迎。 由于历史、自然气候等多方面原因,农业生产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洋芋、玉米、豆类和经济作物——半夏;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农户产品、畜牧业产品和外出务工收入,是全乡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村之一。 --人口总数:1800人 农业人口:1750人 非农业人口:50人 --行政区面积:4.6666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2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半夏,马铃薯,归当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十一,十二)组 生产总值: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半夏,马铃薯 名特产品:半夏 办公所在地:法冲村 |
花泥村 |
花泥村位于河镇乡北面,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3公里,土地总面积7.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821亩,林地面积3870亩,平均海拔2220米,无霜期 270天,年降雨量910毫米,年均气温11.2℃。全村8个村民组363户1364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47户510(极贫户21户78人),2010年人均占有粮食352斤,人均纯收入2910元。 该村2005年架通输电线路,2009年修通村级公路,但由于历史、自然气候等多方面原因,农业生产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洋芋、玉米、豆类和经济作物——半夏;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农户产品、畜牧业产品和外出务工收入,是全乡最贫困、生产生活条件最差的村之一。 --人口总数:1364人 农业人口:1320人 非农业人口:44人 --行政区面积:3.127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21.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组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 名特产品:玉米 办公所在地:花坭村一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