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毕节市 >> 赫章县 >> 兴发乡 >> 石板村

石板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石板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板村简介

  石板村位于兴发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3公里,平均海拔1980米以上,无霜期9个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村总面积19.8平方公 里:其中耕地面积720亩,林地面积10817亩,荒山草坡面积8654亩,其中可种牧草面积7200亩。居住着汉、彝、苗等民族,共201户609人,汉族人口占59%,苗族人口占20%,彝族人口占21%,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54人,低收入人口355人,人均年纯收入650元,人均占有粮食105公斤;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署、荞、麦、豆类为主;目前,还有茅草房户78户,涉及312人。贫困面极大,属于一类贫困村。村内辖一所村小学,有简易教室3间,共有4个班90人,其中女生41人,男生49人,有教师4人,全是代课教师。植被覆盖率达48%,一到夏季,呈现出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峡谷风光,高山深峡,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景色迷人;广阔的天然草场,适宜畜牧业的发展,全村有120户人可以专业养殖黑山羊,每户可以养30只,共计可养3600只,按照一只母羊一年一胎,成活率为50%计算,3年后,可为养殖户每年增加3万元以上的收入。
  石板村民族历史文化悠久,民风纯朴、民俗各异,各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但恶劣的生存条件,导致全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极端低下,大多数人还在生存线下苦苦挣扎。勤劳而善良的石板村村民,一直在努力地寻找一条致富之路。
  
  --人口总数:641人 农业人口:633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19.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回族,白族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石板,鱼鳃,发故 生产总值:368.4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署,荞,麦 办公所在地:石板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527202 553200 -- 查看 石板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板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石板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兴发村

  兴发村全村总面积为9.1平方公里,是兴发乡经济文化中心,辖海营、兴发二组、白石岩、望厂、迎春、板桥六个村民组。全村现有人口676户,4378人,主要居住着汉、回两种民族,其中汉族人口2731人,回族人口233人,汉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8%以上。现有耕地面积1800亩,荒山草坡面积约2000亩,森林面积3500亩。2010年粮食总产量为945200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30元。      --人口总数:4378人 农业人口:4089人 非农业人口:289人   --行政区面积:9.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386.0亩   --主要民族成分:白族,汉族,苗族,彝族,回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发二组,白石岩,望厂,迎春,板桥 生产总值:2357.6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煤矿,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玉米、小麦 办公所在地:兴发村   --自然条件:交通便利,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 资源:煤炭   

民族村

  民族村位于兴发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以上,总面积为18.5平方公里,居住着苗、汉两种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80%以上,是兴发乡苗族最多的一个村,辖马路、包包、落水、青杠、大麦、半坡等6个村民组,共423户1935人,其中贫困人口465人,低收入人口990人,贫困面极大,属于一类重点贫困村。村内土地贫瘠,粮食作物以玉米、洋芋、荞子为主,亩产量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小。群众经济收入少,生活水平低,大多数人口处于生存线和温饱线之间。村民勤劳,民风纯朴,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迫切。2007年,该村被列为草地生态畜牧业的项目村之一。2008年,该村“整村推进”项目正式实施。目前,该村群众住房和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改善,全村群众正借项目实施之机,勤奋创业,共奔小康。      --人口总数:2172人 农业人口:2166人 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18.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36.5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汉族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马路,包包,落水,青杠,大麦,半坡 生产总值:966.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玉米,洋芋,荞子,羊 办公所在地:民族村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较落后。 资源:草场   

栽根村

  栽根村位于兴发乡东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9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以上,居住着苗、汉两种民族(以苗族为主,占80%以上),是兴发乡苗族第二多的一个村,辖栽根、半冲、牛鼻、石丫4个村民组,共313户1613人,其中贫困人口527人,低收入人口51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7%和36%;贫困面极大,属于一类重点贫困村。村内土地贫脊,粮食作物以玉米、洋芋、荞子为主,亩产量低;整体交通不便,局部交通闭塞;农户住房条件差,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狭小。群众经济收入较少,生活水平低,大多数人口处于生存线和温饱线之间。村民勤劳,民风纯朴,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迫切,但因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制约,全村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该村因距离乡中心卫生院较远,群众看病极为困难。   --人口总数:1613人 农业人口:1607人 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16.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栽根,半冲,牛鼻,石丫 生产总值:477.2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玉米,洋芋,荞子 办公所在地:栽根村   

鹰嘴村

  鹰嘴村位于兴发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与本县古达乡接壤,全村总面积约20平方千米,所辖五个村民组(鹰嘴组、上游组、大寨组、永红组、箐口组)居住着汉、苗、蒙古三种民族。全村总人口490户,2315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786元,目前现状人多家穷,经济意识淡薄,思想闭塞,农户多以种养殖为主,别无经济来源,青壮年多外出打工。但该村自然条件良好,现没有被耕植的草坡草山约3.5万亩,纯属天然草坡,广阔优美,春夏芳草萋萋,生机盎然;秋冬空旷辽远,白雪覆盖。没有农户涉及到退耕还林,全靠天然林(草)养殖。现有250户农户养有牛羊,据统计共养有牛410头,羊2700只,草地中心有1980亩的种草面积属于该村地盘(约占草地中心目前总种草面积的38%)。   --人口总数:2315人 农业人口:2304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2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99.3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回族,白族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鹰嘴组,上游组,大寨组,永红组,箐口组 生产总值:2008.7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牛,羊 办公所在地:鹰嘴村   --自然条件:天然草坡,广阔优美,春夏芳草萋萋,生机盎然;秋冬空旷辽远,白雪覆盖。 资源:草场   

场坝村

  场坝村位于兴发乡东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地势较高点约为1920米,最低点约1780米,耕地面积1200亩,草山草坡面积9500亩以上,全村辖场坝、岩脚、岩洞、长棚、前进五个村民组,共有397户,共2087人,人均年收入950元,年降水量在960毫米上下。全村四周环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发展种养业,种植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养殖业以黑山羊、毛羊、生猪和黄牛为主, 2008年大牲畜存栏525头,该村属于二类贫困村,村内土地贫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狭小,亩产量低,群众生活条件较差,人民经济收入少,生活水平低,大多数人口处于生存线和温饱线之间。村民勤劳,民风纯朴,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迫切,但因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制约,全村社会经济文化仍相对落后。   --人口总数:2071人 农业人口:2065人 非农业人口:6人   --行政区面积:3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白族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场坝,岩脚,岩洞,长棚,前进 生产总值:1278.6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玉米,洋芋,荞麦,黑山羊,毛羊,生猪和黄牛 办公所在地:场坝村   --自然条件:全村四周环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发展种养业。 资源:草场   

摸嘎村

  摸嘎村位于在兴发乡的西南面,距离乡政府7公里,是进入铁柱片区的东大门,与兴发乡水库连接,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适合休闲度假。摸嘎村由朝阳组、东风组、三窝组、锅厂、马路5个村民组组成。全村共441户,2075人,其中男1083人,女992人,汉族人口占85%,1759人,少数民族以彝族、苗族为主,占15%,党员有31人。该村属于国家二类贫困村,山多地少,四处是山,中间是耕地,形成一个小盆地。总耕地面积1292亩,2008年粮食总产量525吨,人均年纯收入500元左右。荒山草坡面积600亩,林地面积6000亩,其中林权改制3000亩。今年,本村被县政府规划为“整村推进”项目村,县里借款50万元在村里发展黑山羊养殖,我村将利用这次大好机遇,养殖黑山羊,打造品牌,发展本村经济,改善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   --人口总数:2213人 农业人口:2201人 非农业人口:12人   --行政区面积:2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9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白族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朝阳组,东风组,三窝组,锅厂,马路 生产总值:1332.3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养殖业 名特产品:玉米,洋芋,荞麦,黑山羊,毛羊,生猪和黄牛 办公所在地:摸噶村   --自然条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适合休闲度假。 资源:草场   

小海村

  小海村位于兴发乡东南角,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与威奢乡接壤,全村总面积为19.8平方千米,辖高山、小海、以那、岔河、中山五个村民组。全村现有人口255户,1124人,居住着苗、汉、彝三种民族,其中苗族人口953人,汉族人口88人,彝族人口40人,苗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0%以上。现有耕地面积883亩,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亩,荒山草坡面积约4万亩,退耕还林54.8亩。当地群众经济文化意识落后,生活封闭,到现在为止,还保持着苗族传统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农户多以种养为主。2007年,该村被列为草地生态畜牧业的项目村之一。2009年该村“整村推进”项目全面实施。目前,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正在提高和改善中      --人口总数:1204人 农业人口:1196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19.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83.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高山,小海,以那,岔河,中山 生产总值:733.4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羊,中草药 办公所在地:小海村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较落后。 资源:草场   

丫口村

  丫口村位于兴发乡东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平均海拔1920米以上,年降雨量950毫米,无霜期7个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总面积为2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0亩,荒山草坡面积4500亩以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发展畜牧养殖业项目,境内蕴藏有大量的铁、锌等多种矿产资源,居住着汉、苗、彝三种民族,辖丫口、岩脚、核桃3个村民组,共254户1208人,其中劳动人口512人,占总人口42.38%,贫困人口612人,低收入人口596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66%和49.33%,2010年人均纯收入约620元;贫困面占全村的45%,属于二类贫困村。村内土地贫瘠,粮食作物以玉米、洋芋、荞子为主,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狭小,亩产量低;群众生活条件较差,人民经济收入少,生活水平低,大多数人口处于生存线和温饱线之间。村民勤劳,民风纯朴,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迫切,但因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制约,全村社会经济文化仍相对落后。   --人口总数:1217人 农业人口:1208人 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23.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白族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丫口,岩脚,核桃 生产总值:700.4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玉米,洋芋,荞子,核桃,板栗 办公所在地:丫口村   --自然条件:无霜期7个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资源:旅游资源   

丫都村

  丫都村位于兴发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11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全村总面积6.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28亩,林地面积2885亩,牧草地面积2400亩以上;丫都村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辖丫都、铜炉、厂上3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回等民族,共115户476人,其中彝族同胞341人,占总人口的72%。全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当地群众经济文化意识落后,到现在为止,还保持着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观念和习惯,严重制约着整个村群众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人均占有粮食210公斤,全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整体经济效益还有待提高。      --人口总数:564人 农业人口:559人 非农业人口:5人   --行政区面积:6.1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42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回族,白族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丫都,铜炉,厂上 生产总值:1638.4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锌矿,铝矿,铁矿 名特产品:黑头羊 办公所在地:丫都村   --自然条件:交通便利,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 资源:矿产资源   

营盘村

  营盘村位于兴发乡南部,距乡政府驻地2.5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以上,。全村总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00亩,林地面积1961亩,荒山草坡面积2800亩;全村辖营盘组、竹林组、坪子一组、坪子二组、坪子三组、箐口组6个村民组,居住着汉、苗、彝等民族;全村共377户1633人,其中苗族人口共625人,占总人口的38.27%,彝族人口125人,占总人口的7.65%,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署为主,全村种植马铃署800余亩,玉米1000余亩,但由于气候、土壤等的原因,粮食作物的种植属于广种薄收型。全村养殖猪共658头,养牛310头,养羊700余只   --人口总数:1652人 农业人口:1641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6.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回族,白族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营盘组,竹林组,坪子一组,坪子二组,坪子三组,箐口组 生产总值:1878.9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薯,玉米,猪,羊 办公所在地:营盘村   --自然条件:交通便利,风景优美。 资源:草场   

石板村

  石板村位于兴发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3公里,平均海拔1980米以上,无霜期9个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村总面积19.8平方公 里:其中耕地面积720亩,林地面积10817亩,荒山草坡面积8654亩,其中可种牧草面积7200亩。居住着汉、彝、苗等民族,共201户609人,汉族人口占59%,苗族人口占20%,彝族人口占21%,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54人,低收入人口355人,人均年纯收入650元,人均占有粮食105公斤;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署、荞、麦、豆类为主;目前,还有茅草房户78户,涉及312人。贫困面极大,属于一类贫困村。村内辖一所村小学,有简易教室3间,共有4个班90人,其中女生41人,男生49人,有教师4人,全是代课教师。植被覆盖率达48%,一到夏季,呈现出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峡谷风光,高山深峡,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景色迷人;广阔的天然草场,适宜畜牧业的发展,全村有120户人可以专业养殖黑山羊,每户可以养30只,共计可养3600只,按照一只母羊一年一胎,成活率为50%计算,3年后,可为养殖户每年增加3万元以上的收入。   石板村民族历史文化悠久,民风纯朴、民俗各异,各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但恶劣的生存条件,导致全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极端低下,大多数人还在生存线下苦苦挣扎。勤劳而善良的石板村村民,一直在努力地寻找一条致富之路。      --人口总数:641人 农业人口:633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19.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回族,白族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石板,鱼鳃,发故 生产总值:368.4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马铃署,荞,麦 办公所在地:石板村   

大山村

  大山村位于兴发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7.5公里,平均海拔1980米以上,无霜期9个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村总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0亩,林地面积3540亩,荒山草坡面积1400亩。居住着汉、彝、白族等民族大山村辖2个村民组,142 户,578人,汉族110人,彝族320人,白族148人,其中,党员12人;50岁以上的98人,青壮年107人(妇女150人)。目前,全村共有24人外出务工。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81人,低收入人口355人,人均年纯收入650元,人均占有粮食105公斤;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署、荞、麦、豆类为主;目前,还有茅草房户23户,涉及312人。贫困面极大,属于一类贫困村。村内辖一所村小学,有简易教室8间,共有5个班60人,全是代课教师   产业结构情况:大山村农户多以种植玉米、洋芋和荞麦;养殖以黑山羊、生猪和黄牛等小规模种、养殖为主要收入。近年,引进外资,矿山的大量开采,矿井新起,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推动了村级经济发展。      --人口总数:557人 农业人口:549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5.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4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白族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大山组,奢石组 生产总值:1537.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养殖 名特产品:玉米,马铃署,荞,麦,豆类 办公所在地:大山村   --自然条件:平均海拔1980米以上,无霜期9个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资源:铁矿,铅锌矿   

新营村

  新营村位于兴发乡北部,距乡政府驻地8公里,平均海拔2300米,整体地形是一条分叉的冲子,是个交通闭塞、偏僻落后的少数民族村。全村总面积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28亩,林地面积1961亩,荒山草坡面积2800亩;新营村辖陆家寨、高家寨、车落、联发4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苗、白四个民族;新营村共211户996人,其中五保户2人,享受低保35户112人。民族结构以彝族人数最多,少数民族人数共782人,占总人口的79.6%;全村18—45岁之间人群平均教育水平在小学以上,高中(中专)以上学历21人,在读大学生4人。2010年,全村有894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1%,切实解决了农民就医难的问题;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署为主,全村种植马铃署380余亩,玉米170余亩,但由于气候、土壤等的原因,粮食作物的种植属于广种薄收型;09年已种植中药材(龙胆草)15亩。全村养殖猪共300头,养牛230头,养羊360只,该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但当地群众文化素质不高,狭隘的民族意识在个别村民组还占有一席之地,制约着整个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矿山,在矿山秩序大力整顿之后,经济来源就只能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50元,仍处于贫困线以下,整体经济效益尚待提高。      --人口总数:1063人 农业人口:1054人 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5.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2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回族,白族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陆家寨,高家寨,车落,联发 生产总值:1007.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畜牧业,农业,彝族刺绣 名特产品:马铃薯,玉米 办公所在地:新营村   --自然条件:交通便利,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 资源:草场,旅游资源   

中寨村

  中寨村位于兴发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全村总面积8.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28亩,林地面积4885亩,牧草地面积3400亩;辖中寨、梨营、瓦厂、大寨、发冲、营盘、青山等7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回等少数民族,共437户2100人,其中回族同胞662人,占总人口的31.5%,全乡回族同胞均聚居于该村。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署为主,全村有脱毒马铃署种植基地1100余亩;养殖场一个,可养殖家禽6000多羽;中药村种植示范基地62亩。因整体土地广阔平坦,气候宜人,有利于农作物的生产,所以全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属兴发乡新农村示范村。但当地群众经济文化意识落后,生活封闭,不善于与其他民族交往,到现在为止,还保持着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观念和习惯,严重制约着整个村群众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200元,人均占有粮食不到300公斤,导致全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整体经济效益还达不到一定的水平。   --人口总数:2100人 农业人口:2127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8.1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42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回族,布依族,白族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中寨,梨营,瓦厂,大寨,发冲,营盘,青山 生产总值:1933.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畜牧业,中药材种植 名特产品:脱毒马铃薯,黑头羊,中药材 办公所在地:中寨村   --自然条件:交通便利,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 资源:草场,锌矿   

中营村

  中营村位于兴发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7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全村总面积1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28亩,林地面积28006亩,牧草地面积6000亩以上;辖中营、水营、石营、双河、岩营5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回等少数民族,共447户1968人,其中回族360人,占总人口的18.3%,彝族617人,占总人口的31.3%,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署为主,全村有脱毒马铃署种植基地800亩;养殖场一个,可养牛80多头;中药村种植示范基地200亩。全村土地广阔、平坦,气候宜人,有利于农作物的生产和畜牧业的发展。但当地群众经济文化意识落后,到现在为止,还保持着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观念和习惯,严重制约着整个村群众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全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整体经济效益还未达到上等水平。      --人口总数:2202人 农业人口:2193人 非农业人口:9人   --行政区面积:10.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32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回族,白族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中营,水营,石营,双河,岩营 生产总值:1602.9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畜牧业 名特产品:脱毒马铃署,黑山羊,牛 办公所在地:中营村   --自然条件:交通便利,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 资源:草场,韭菜坪旅游资源   

大街村

  大街村位于兴发乡东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以上,年降雨量950毫米,无霜期7个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总面积为1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0亩,荒山草坡面积4000亩以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发展畜牧养殖业项目,境内蕴藏有大量的铁、锌等多种矿产资源,居住着汉、苗、彝三种民族,辖大街、小街、瓦厂、亮岩4个村民组,共195户954人,其中劳动人口423人,占总人口的44.33%,贫困人口465人,低收入人口378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8.74%和39.62%,2010年人均纯收入约850元;贫困面占全村的34%,属于二类贫困村。村内土地贫瘠,粮食作物以玉米、洋芋、荞子为主,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狭小,亩产量低;群众生活条件较差,人民经济收入少,生活水平低,大多数人口处于生存线和温饱线之间。村民勤劳,民风纯朴,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迫切,但因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制约,全村社会经济文化仍相对落后。   --人口总数:1076人 农业人口:1068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19.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彝族 发展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   --所辖村:大街,小街,瓦厂,亮岩 生产总值:1667.8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矿产 名特产品:玉米,洋芋,荞子 办公所在地:大街村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发展畜牧养殖业项目,境内蕴藏有大量的铁、锌等多种矿产资源。   


石板村特产大全




石板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