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村简介
石虎村地处于大邑县新场镇,距离新场镇1公里,东面与桐林村、揭家村相接,南面与同心村相接,西面与出江河相接,北面与文昌社区相接,全村幅员面5778亩,全村辖21个农业合作社,截止2014年底,全村总人口4036人,总户数1151户,总劳动力2315人,耕地面积2287亩,人均耕地0.57亩,人均收入6106元,党员78人,目前本村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区域内有天府牡丹园和爱尚草莓基地两个观光农业项目、清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稻田蘑菇种植合作社及泓源家庭农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10129103 | 611330 | 028 | 查看 石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文昌社区 |
文昌社区位于大邑县新场镇境内,环绕集镇,南面与石虎村相接,西面与邛崃市茶园乡相接,北面与头堰村相接,东面与王泗镇丰都村相邻,全社区幅员3.7平方公里,辖27个居民小组,1800余户总人口7000余人,其中流动人口2000人,暂住人口1200人。党员人数为102人,流动党员30人,人均纯收入13713元。农用地面积共950亩,其中:耕地面积620亩,园地230余亩。本社区共有3个集中居住点,分别是双福堰、清源半岛和邛名高速安置点,共安置农户478户。新场古镇属于社区核心区域。社区内还有:1所学校、1所公立医院、2所标准化幼儿园。现社区古镇核心区共有铺面1182间,人口2635人,社区内的产业分别为:餐饮业39家,休闲娱乐业74家,加工业36家,商业148,其他行业49家。 |
川王村 |
一、基本情况 大邑县新场镇川王村地处出江河畔,山、丘、坝皆有,全村幅员面积9.8平方公里,距新场镇3公里,东与本镇双井村交界,南与邛崃茶园乡一河相隔,西与出江镇宝珠村交界,北与本镇双井村相连。 全村辖2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22户,总人口2731人,其中劳动力1433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398人。全村有贫困户55户,五保户15户,低保户35户。 二、地理条件及基础设施现状 新场镇川王村地处出江河畔,是一个有山有坝的丘林山区。全村23个农业合作社,除1、2、4、5、6、7、8、12、14、15、16、17、21、23社外还有3、9、10、13、19、20、22社的道路需要维修和硬化(打水泥路)。1、2、3、4、5、6、7、8、9、10、11、12、13、14社靠美饰电力抽水和山上接水,水管年久失修,多处漏水。15、19、20、22社地处山区人畜饮水十分困难。 三、经济现况及收入状况 全村有耕地面积1478亩(其中水田700亩,旱地778亩),人均占有0.54亩。主要种植油菜制种、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等;经济作物以食用菌、蔬菜为主;畜牧业以小型家畜、家禽饲养为主。2010年人均收入4850元。 |
双井村 |
一、概况 双井村地处大邑县新场镇,距新场镇12公里,全村幅员面积12.4平方公里,占新场镇总面积三分之一,海拔最高1100米。总人口1549人,503户,常住人口[土地整理、垃圾填埋场搬迁双福堰安置小区共187户(含货币安置25户,垃圾填埋场搬迁21户)],2012年和2013年报名参加土地整理195户(其中缴纳保证金131户),全村有特困户70户,低保户48户,五保户7户。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增收渠道窄,村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户近100余户,其中年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贫困户有55户90余人。村基础设施相当落后,两个村民小组还没通公路,村里目前还有4个社80多户村民饮水困难,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劳务输出,目前村特困户较多,大都靠政府提供每月120元低保金过日子,住房、生活、卫生条件相当差,部分村民还住土坯房,四面通风、室内破烂不堪,目前村里面老弱病残多、光棍多、贫困户多,是新场镇最贫困的村。 二、贫困原因 一是本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偏低,人口老龄化,缺乏就业技能和竞争力,就业渠道不广,转移就业困难,影响村民增加收入,经统计,全村大学文化以上的仅20人,且毕业后大都留在了城市,回村发展的意向不强,其余大部分都是初中文化以下,接受农业专业技术培训较少,致富的愿望和能力之间矛盾突出。全村1549人,外出务工共325人(主要是年青劳动力),还有部分是附近打工,留守的主要是老人和儿童。 二是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双井村主干道(2组、3组、19组、20组、17组)道路损毁严重,共4.5公里,急需修缮。双井村16、4、20组共210人群众出行难,共有8公里水泥路硬化。因路长工程资金缺口较大,筹资难度大。2002年蒋市长挂双井村时将土岗片道路基本硬化完成,但是由于当时资金不足,道路较窄,目前待解决道路加宽问题。 三是村、组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实际优惠扶持政策仍缺乏,见效不明显,招商引资缺乏更多的主动权,软硬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解决对策 一是利用村公资金和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推进其余9个村民小组道路和饮水工程的建设步伐,逐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进一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招商引资硬件环境。 二是通过民政部门和社会各渠道等救助力量解决贫困户基本生活问题。 三是积极抓好本村招商引资工作,争取引进一家项目落户本村,促进村民增收。 四是继续做好土地整理项目,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增强群众就业。 五是针对双井村贫困人口多的问题,我们准备加强对村民的专业培训增加他们的生产技能,提高生活水平。 六是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解决难以脱贫群众生产生活长效机制。 |
同心村 |
同心村地处新场镇,位于大邑县西面,距县城14.5公里。东与王泗镇、南面与邛崃桑园机场、西面与茶园出江、北面与石虎村相邻。全村幅员面积2.72平方公里,农用地面积约169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511亩,辖13个村民小组,农户总数779户,农业人口共2596人,人均纯收入8500元。截止2012年底,党员49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村民议事会成员共35人。 村服务场所具备的服务功能: 一. 便民服务 二. 远程教育 三. 农家书屋 四. 健身娱乐 |
石虎村 |
石虎村简介 石虎村地处于大邑县新场镇,距离新场镇1公里,东面与桐林村、揭家村相接,南面与同心村相接,西面与出江河相接,北面与文昌社区相接,全村幅员面5778亩,全村辖21个农业合作社,截止2014年底,全村总人口4036人,总户数1151户,总劳动力2315人,耕地面积2287亩,人均耕地0.57亩,人均收入6106元,党员78人,目前本村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区域内有天府牡丹园和爱尚草莓基地两个观光农业项目、清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稻田蘑菇种植合作社及泓源家庭农场。 |
桐林村 |
桐林村地处大邑县新场镇,距新场镇1.5公里,东西与揭家村相接,南面与石虎村相接,西面与文昌社区,北面与王泗丰都村村相邻。全村幅员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4.74亩,辖10个村民小组,截止2010年底,常驻人口1565人,党员45人,人均收入8531元。以务工、经商、种植为主,镇域内有桐林铸造、祥业铸造等企业。 桐林村与文昌社区、川王村、双井村、同心村、石虎村、头堰村相邻。 |
头堰村 |
头堰村简介 头堰村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古镇—新场古镇西北方向,与新场古镇紧紧相连,且具有不可分割性。幅员面积:6平方公里,本村15个村民小组,人口2458人,户数700户,属丘陵地区,粮田约1100亩,山地(狮子山)森林覆盖面积约2000亩。村内机耕道(水泥)4条,高级旅游公路安出路穿村而过,出江河、二堰河、头堰(古堰)穿村而流。文物古迹4处,A.碉楼B.何家大院位于3组C.何家大院位于原4组D.白云寺(降鹿寺)位于8、14组,另外临出江河8、9、15组河滩地约200亩。(粮田肥沃且具有层次感,山地清秀且具有形象美,村风淳朴且具有和谐美。) 全村中型企业1家——永东页岩砖厂;小型企业2家。种植大户5家,养殖大户10家。以农业为主,种养殖业为辅。全村0员34名,其中27人曾担任或现正担任村组领导干部;50岁以上党员占60%,在外务工人员占50%;致富能手占20%。 古村落头堰街简介 头堰街地处新场镇头堰村西面,整街含头堰村8、9、15三个农业合作社,村庄占地94亩(耕地除外)常住人户160户,540人,沿出江河北岸修造,古称半边街或扇子街。 头堰街始建于明代,它是根据出江河水流到此处,分为四条支堰(头堰、二堰、三堰、四堰)供新场、王泗、敦义以及邛崃茶园四乡镇的农田灌溉和人民生活用水,头堰街由此得名。修建初,一百多户人家沿出江河北岸约四米处顺河建房。上通双河、出江、三坝、太平以及邛崃的水口,大同等乡镇。从明代到解放初,西岭雪山以下百里之内的木材、山货,在这里形成新场地面重要的交易场所。在三四十年代,仍有三家生意火红的木厂。烟、茶馆,铁匠铺小摊贩十余家。头堰街的古建筑特点:三米宽的街面中间铺一行30厘米宽的石道。一公里长的头堰街房全是川西民居特色的木头穿斗排列房,临路全是铺面。古文物有关爷庙、王爷庙、倒座庙和街背后五十米的绛鹿寺(文革中被毁)顺河以下500米有二堰口、三堰河、四堰河,距新场古镇500米,古街以上200米有观音岩,古铁索桥(2011年7.3洪水中被毁),头堰古街往西五公里到川王宫,佛子岩。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