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济源 >> 王屋镇

王屋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王屋镇谷歌卫星地图)


王屋镇简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16万人 251.8平方公里 419001109 454600 0391 查看 王屋镇谷歌卫星地图

王屋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王屋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沁园街道

  简介   沁园办事处是济源市政治文化中心,辖 3 个社区, 12 个居委会,人口 4.8 万人,总面积 13.6 平方公里,是济源市发展中最璀璨的明珠,城市区域得天独厚,世纪广场、济源市篮球城、文化城、济源新一中、综合行政中心、国电豫源 2 × 13.5 万千万机组项目、济钢 200 万吨轧钢扩建、科技工业园区、济水苑住宅区等十项重点工程在辖区兴建,境内九条城市主干道纵横交错,学苑路连接济源大道直通高速,天坛路直连小浪底专用线,焦技铁路穿境而过。  因溴水河上并列两桥通其辖区而得名。1992年12月成立。1997年,面积13.8平方千米,人口2.6万人,辖东留村、御驾庄、河合、东夫人头、南夫人头、屯写头、西留村、东马蓬、西马蓬河东、西马蓬河西10个居委会。2006年,双桥街道辖2个社区、12个居委会:西马蓬河西居委会、西马蓬河东居委会、东马蓬居委会、西留村居委会、东留村居委会、屯军头居委会、南夫人头居委会、东夫人头居委会、御驾庄居委会、河合居委会、沁源社区、世纪苑社区、马庄居委会、小韩村居委会。2007年末,双桥街道更名为沁园街道。   发展   沁园办事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正在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目前,辖区初步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商贸市场、中高档餐饮、房地产、休闲娱乐等四大产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目前,建成投用的住宅区有华新住宅区、世纪花园、济河苑住宅区、济水苑住宅区、沁源住宅区等;正在建设中的有喜洋洋住宅区、豫光花园、沁源花园、未来花园等。人气集聚带来良好商机。丹尼斯、万家福等一批现代化连锁超市,生意火爆。御香苑肥牛济源店、京福华肥牛济源店、万盛庄绿色餐饮公司、上岛咖啡、岳阳楼湘菜食府等中高档餐饮宾客盈门。中盛商贸假装材料市场、沁园春服饰广场、东马蓬有色金属交易市场相继开业,长-际广场、御驾步行街建设正如火如荼。  

济水街道

  济水街道办事处地处我市经济、金融、商贸中心,面积5.2平方公里,辖西关、西街、南街、北街、东街、东庄、东园、狄庄等8个居委会,滨河社区、周园社区、源园社区、玉仙社区等4个社区,总人口6.5万。    办事处机关设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办公室、老干部办公室、经济贸易办公室、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社区服务管理办公室、宣教文卫办公室、纪检信访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服务中心、居委会财务代理中心等11个职能科室,编制人数40人。根据工作需要,2004年设立了巡逻队,现有9名人员,隶属综治服务中心管理,2006年,增设创建办,现属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2009年3月,办事处成立了城管队,4名队员。    办事处现有国际时代广场、建业新天地步行街等大型商贸设施;有南街集贸市场、南街商贸市场、西街水果批发市场、西关装饰材料市场、东街恒泰建材市场、家和电器城、五马摩托城等专业市场。个体工商户3100多户,个体私营企业150余家,其中清源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高新互感器有限公司、锦华成套电器有限公司、新兴彩印包装有限公司、矿用电器有限责任公司、集光矿灯厂等13家限上工业企业,基本形成了以机电、化工、建筑、建材、商贸、文化娱乐等六大支柱产业。       组织情况:共有党总支1个,党支部27个,党员506人。其中居委会党支部8个,党员240人;社区党支部4个,党员178人;直属企业党支部3个,党员28人;私营企业支部3个,党员18人;学校党支部7个,党员117人;直属单位党支部3个,党员50人;机关党支部1个,党员51人;老干部党支部1个,党员48人。    两委成员38人,其中党员31人,占81.6%。    “双强”党支部-4人,占50%;“双强”党员79名,占39%;“双强”居委会干部14名,占38.9%。    老干部情况:现有退休人员30人,离休干部1人,其中副科级以上21人(副处1人)。    机关人员情况:公务员31人,事业人员11人,工勤人员4人,社区人员24人,家家乐公司人员9人,城管人员4人,巡逻队人员9人,工业公司不在岗人员7人(其中返聘1人)。    教育情况:共有中小学9所,167个教学班,9034名学生,452名在职教师,57名退休教师。中学高级教师9人,中学一级教师36人,小学高级教师73人。其中初中1所,40个教学班,2981名学生,155名教师。小学8所,127个教学班,6053名学生,297名教师。    宣传工作情况:目前辖区共有省级文明单位1个(济水一中);省级卫生先进单位2个(办事处机关、西街居委会);地市级文明单位4个(济水派出所、南街学校、北街学校、东园学校)。有团员950人,团委2个,团支部20个。    社区工作情况:辖区设4个社区,每个社区都建立了警务室、劳动就业保障站,三个社区建立了医疗康复中心。目前,辖区共有残疾人164人,享受40%救济人员9人,一般救济人员2人:享受低保501户,1731人。    计划生育情况:辖区共有已婚育龄妇女14607人,康检对象4340人,应持婚育证明的流动人口1015人,年出生134人,实施节育措施220人,人口出生率5.64‰,人口自然增长率3.96‰,男女比例107:100。   

北海街道

  北海办事处位于市区北部,面积10.9平方公里,辖13个居委会和3个社区,人口6万人,其中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居委会回汉聚集地庙后居委会和全市最大的回民居住区下街居委会位于境内。近年来,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主题,坚持“好中求快、以好促快、又好又快”的原则,强力抓好工业经济、商贸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促进辖区面貌改善和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年底,办事处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399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达到44700万元,工业规模投资完成18100万元,商贸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800万元,招商引资达到28300万元。办事处先后获得“全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工委”、“河南省基层政权建设先进办事处”、“河南省老龄工作先进办事处”等荣誉称号。  

天坛街道

  济源市天坛街道办事处是济源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成立于1992年11月25日。地处济源市区西部,总面积10平方公里,辖11个居委会和1个社区。常住人口5万余人,流动人口1万余人。   天坛街道办事处通讯设施先进,电力供应充足,淡水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公路纵横交错,焦枝铁路、侯月铁路、济钢专用铁路相互贯通,东西南北,凡所能达,无所不达。   天坛街道办事处是济源市的“工业走廊”,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奔月浮法有限公司、太行水泥有限公司、鑫源铝业有限公司、巨康陶瓷有限公司等10余家大中型企业云集于此,已形成了钢材、玻璃、水泥、玻纤、陶瓷、岩棉、耐火等为主的建材基地和以全国文明市场“商业城”、丹尼斯量贩天坛店为龙头的市场服务体系,正在开发建设的天坛工业区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2003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8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918.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719.4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两项主要指标顺利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为到2007年翻两番,率先在济源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玉泉街道

  玉泉街道办事处(图)位于河南省济源市东郊,是市区向东延伸的繁华地,总面积 31.6 平方公里,辖 23 个行政村, 3 万余人口,耕地面积 26670 亩。玉泉街道办事处先后荣获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文化百强乡镇、河南省科普示范乡、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济源市经济发展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2003 年,跻身河南省综合实力百强乡镇, 2004 年,再次进入河南省乡镇社会经济综合实力 100 强行列。  近年来,玉泉街道办事处党委0突出“以人为本、强乡富民、开放带动、争创一流”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与时俱进,抢抓机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005 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完成 5.38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1392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380 元,人均指标均居全市前列。   农业发展   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辖区内水资源丰富,珠龙河、漭河、二干一、二、三支渠呈网状分布,地下水稍加开发即可喷涌而出,不老泉等六处泉眼一年四季清水常流,水味甘甜,矿物质含量丰富。境内土地肥沃,农业基础优势明显,适宜种植粮食和蔬菜,素有“种粮大乡”、“蔬菜之乡”之称,“庙街红蒜”、“水屯大米”等曾名燥一时。济晋、济洛、济焦、济运高速公路, 207 国道、新济线等重要公路,环城公路、济渎大道、北海大道、愚公路、文昌路等城市干线,在玉泉境内纵横交错,形成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络。  特色农业灿若繁星。 以全市第一家智能化植物克隆基地为主的高科技农业,以省级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为主的绿色农业,以健康神奶业、诚德禽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正在筹建的投资 2000 万元、占地 300 亩的济源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使玉泉街道办事处农业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步入辉煌。 白云公司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开发的生物杀虫剂、天泰公司的聚芳硫醚系列产品、上海三槐公司的铝塑复合材料、中原防爆公司的氧化铝陶瓷造粒粉、北京金贝迪公司的贝迪能地温空调等高新技术项目,使玉泉逐渐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中原辊轴、移山动力、清源机械、马头电热设备等大型机械加工企业,有力地推动了玉泉工业的发展。   城市建设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指导思想,投资 2 亿元,规划建筑面积 4 万平方米的济水大街东段街景改造工程已经全面动工,建成后,将成为集商贸、物流、景观、娱乐于一体的繁华商业街,拉动城东区经济发展,扮靓城市东大门。   第三产业   沿济新线两侧精心打造的济源市汽车港,绵延 1.5 公里,已有汽车经营性公司 40 余家,分别经营大众、解放、东风、昌河、长安等国内多家知名品牌汽车,年营业收入超亿元。投资 3000 万元的顺达汽车城正在建设,投资 2000 万元的汽车配件大市场已完成设计,建成后,将使玉泉街道办事处成为晋东南、豫西北最大的汽车销售、装饰、配件、服务中心。  

克井镇

  克井镇位于济源市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接壤,南与市区相连,辖51个行政村,110个自然村,面积220平方公里,总人口6.6万。克井镇经济基础较好、发展势头强劲,是济源市的工业重镇,经济强镇和经济发展极具活力的城镇。克井镇交通发达便利,晋煤外运主干道济阳公路、勋阳公路,侯月电气化铁路、焦枝铁路横穿全境,沿济阳路形成了河南省最大的煤炭批发运转市场,侯月铁路在境内设有盘古车站,焦枝铁路济源车站位于克井镇柿槟村南,全镇境内有4个铁路转运货场。   2006年,镇经济发展再次提速,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7.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近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98元。先后荣获“中国乡镇之星”、“中国乡镇投资环境300佳”、“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三年跻身“全国重点镇”,连续四年跨入“全省百强镇”,2006年名列 第6名;2006年,被中央组织部、河南省委分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被省老龄工作委员会授予“全省老龄工作先进单位”,被河南省体育局授予“河南省全民健身周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首次跨入了“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行列,位列827名。   -自然资源   克井镇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煤炭、耐火粘土、石英砂、钾长石、砚石、水泥灰岩、白云石、石灰石等20余种,储量可观,水资源充裕,是天然的地下水汇集盆地,是济源市城市用水水源地,境内有沁河、漭河和修建于60年代的人工天河引沁济漭渠。集防洪、灌溉、发电、旅游于一体总库容4.3亿立方米的河口水库和漭河水库,即将开工兴建。   -交通便利   克井镇交通发达便利,晋煤外运主干道济阳公路、勋阳公路,侯月电气化铁路、焦枝铁 克井镇   路横穿全境,沿济阳路形成了河南省最大的煤炭批发运转市场,侯月铁路在境内设有盘古车站,焦枝铁路济源车站位于克井镇柿槟村南,全镇境内有4个铁路转运货场。   -农业产业   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奠定克井的基础。现已形成以煤炭开采加工转运、化工、冶炼、耐火、建材等为主综合发展的工业体系。克井农业正在由传统耕作向园区化、公司化、基地化、标准化高效农业转变,初步形成了新庄30万只蛋鸡生产基地、塘石生态养殖园区、阳光牧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养殖龙头和千亩优质核桃、千亩大枣、万亩山萸茱等一批高效农业园区,建成省级5000亩无公害林果基地和2万亩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建成东许村阳光牧业公司、塘石生态养殖园区和南凡养殖园区等3家省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   -风光旅游   克井镇风光秀丽、风景怡人,修建于北魏大合三年的盘古寺,景色雄奇秀丽。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一文使盘古寺名噪天下,乾隆皇帝《盘古考证》后钦定为名山胜迹, 沁河、漭河流经克井境内30多公里,两岸峡谷幽深、山壁陡峭,三国时期“石门魏碑石刻”、“古栈道遗迹”、“司马懿藏兵洞”等一处处古迹,诉说着一个个古老动人的故事。位于该镇西北部的蟒河森林生态旅游区、集山、水、森林、猕猴、溶洞多种要素于一体,总面积1000余公顷,景区内山势雄伟,沟壑纵横,群峰峥嵘,峭壁林立,森林茂密,坡陡谷深,风光秀丽,呈现出雄、秀、险、奇的壮美景观。  

五龙口镇

  五龙口镇座落在巍巍太行山脚下,悠悠沁河水之滨,这里风景秀丽、资源独特、经济发展,人文和谐。唐代诗人白居易曰:“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说的就是济源市五龙口镇沁河流域。五龙口镇之名源于古代枋口引水工程。沁水发源于山西,是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穿越太行山,在五龙口出山东流。秦代在此开山凿渠,引沁灌田,以枋木为闸,故称枋口。枋口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同属于一个时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枋口经多次扩建,到明代共开挖了利丰、广惠、广利、永利、永兴等五条引水渠,呈“五龙分水”之势,因此得名“五龙口”。    五龙口全镇总面积127平方公里,耕地3.63万亩,辖31个行政村,总人口4.9万人。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20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0元。先后被列为河南省50个综合改革发展建设试点镇之一,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镇,入选河南省100个重点镇。境内的五龙口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    一、便利、优越的地理位置    五龙口镇地处中原城市群西北部重要的支点城市——河南省济源市的东北部,连接河南、山西两省和焦作、洛阳、晋城三市,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因其地处山西与河南两省交界地带的特殊位置,成为山西进入中原的重要出山口,是晋煤外运、南货北进的重要通道。境内焦克公路、焦枝铁路横穿东西,207国道、济晋高速、二广高速贯穿南北,构成了井字形交通框架。境内有莲东、尚庄两个铁路车站和裴村铁路货场,高速公路在镇区有出入口,快捷便利的交通将晋城、焦作、洛阳及济源市区紧密相连,五龙口镇已经成为上述四城市半小时济圈的交汇地带,使该镇成为物流和人流的汇集地,具备了承接上述城市梯次经济分工,发展相应产业的便利条件。    二、特色、经典的旅游景观    五龙口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景区内有生存于我国北方纬度最高的猕猴3000余只,九大群。它们善于攀援,模仿性强,出没于丛林山水之间,经人工驯化能招之即来,同游人玩耍嬉戏,平添无限乐趣。中华猕猴园集猕猴观赏、科研、表演为一体,特别是猕猴憨态可拘的表演让人大饱眼福,抬花轿、算算术、找篮球、认地名等经典节目百看不厌,新推出的谈恋爱、放鞭炮等节目令人忍俊不禁,山水同笑、人猴同乐,“猕猴王国”天天都是欢乐谷。    景区形如孔雀开屏,区内山清水秀、温泉喷涌,猿声回啭,景色迷人。景区内共有自然和人文景观68处,是一个以自然景观为主,以猕猴和温泉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桃都山桃花娇艳,金鸡岭金鸡报瑞;香炉峰奇峰耸立,双峰如纽;画屏峰壁立千刃,怪石嶙峋,形成了“十里画廊”美景。此外景区内还有山鹰、绵鸡、野山羊、野兔及各种山雀、鸟类等其他动物景观。植物景观主要是由刺槐、栋树、香椿、侧柏、黄荆、黄栌、连翘、山葡萄等构成的原始次生林。景区内有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的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华夏第一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荆浩展馆、香岩寺以及五龙大型群雕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精品景点。五龙口风景区曾荣获河南省“十佳风景名胜区”和“十佳旅游景区”的美誉。    五龙口温泉是我国内陆水温最高、水质最好的的医用地热矿泉,最高水温达到101℃,平均水温76.8℃,年开采量可达120万立方米,富含钾、钠、钙、镁、铵、锂、氟、氯等30余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化合物,对美容、养颜、保健等具有良好的功效,是我国少有的温泉资源。依托沁河水资源和温泉资源规划牛王滩沁水湾温泉综合开发项目,计划引温泉水进入风景优美的牛王滩沁水湾,重点开发汉汤酒店、沁园温泉谷、温泉小镇等项目,将逐步形成具有国际水平,以温泉养生、商务会议、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复合型旅游度假区。    五龙口镇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太行山如屏障巍然屹立,沁河水如玉带龙蛇蜿蜒。五龙口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3℃,无霜期平均260天,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五龙口镇为太行山前天然汇水盆地,地表水径流和地下水储量十分丰富,有北方少有的高热优质温泉;有丰富的石灰岩和较丰储量的铁矿等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在人文资源方面,有“沁园东郭外,鸾驾一游盘”的沁园遗址,著名词牌“沁园春”就发源于此;是中国水墨山水画大师荆浩、唐代名相与高僧裴休的故里;曹魏时期的沁河古栈道遗址虽已不存,但栈道壁孔仍历历在目。沁河出山口孔山一带奇峰矗立,悬泉高挂,是历代诗人穷尽佳句的山水美景。这里有“抚竹沁园好,吹箫铁岸清”的风光旖旎的沁河;有山势雄壮的太行山系及已成型的五龙口风景区等,具备做精做大旅游产业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特别是近期河南省重点水利工程河口村水库的开工建设和温泉资源综合开发工程的全面实施,为五龙口旅游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五龙口历史悠久,文化蕴涵十分丰厚,是黄河流域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方富丽堂皇的神话世界。《棋盘山和金鸡顶的传说》、《孔山太行比高低》、《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曹娘娘的传说》等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故事情节都和当地一些地名和现象相吻合,瑰丽多彩,韵味隽永。    三、强劲、蓬勃的社会经济    五龙口镇是一个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开发潜力无限的魅力城镇,是一座充满希望的现代化城镇。近年来,五龙口镇充分利用3000余亩山前相对平缓的砂砾荒坡的有利条件,境内先后布局建设了豫光电锌、联创化工、太行水泥及沁北电厂等大型工业企业,全镇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五龙口镇拥有各类企业1096家,其中:集体企业35家,私营个体企业1061家,企业从业人员1.3万人。主要有电力、冶金、化工、建材、造纸等五大行业。面对新形势,五龙口镇党委、0立足实际,提出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努力打造工业旅游名镇”的工作思路,确定了地方财政收入较上年翻一番、增长率保持全市第一的奋斗目标。登高眺望,在孔山南麓,豫光锌业、太行水泥、联创化工、沁北华能电厂等一座座大企业依山而建,焦克公路、太澳高速公路蜿蜒而行,绵伸到大山深处,蓝天、白云、塔吊、彩旗,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活力迸发的画卷,一个新崛起的工业旅游特区正以涌动的热情吸引着人们惊喜的目光!    五龙口有3万余亩土肥水丰的良田,曾经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全镇种植有小麦、水稻、玉米、苹果、酥梨、乌克兰大樱桃、杏李、花生、药材以及各种蔬菜。全镇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6个,无公害农产品认定4个,绿色产品认定1个。近年来,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全面展开,镇党委、0围绕区域优势和特色品牌,着力打造沁园生态农业观光园和稻米高效农业带、酥梨果品产业带,大力开展田园生态游,重现五龙口镇鱼肥米香的“小江南”风光。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村镇建设也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镇规划全面展开,在总体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镇区详细规划和旅游景观等具体功能性规划。以镇区为载体,打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加大镇区基本设施建设,实现道路镇区路路通、农村村村通;改善群众饮水条件,全镇3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自来水户户通,全镇实现通邮、通电话。2008年全镇电话装机达到2万部,电话人均普及率25%。镇域内现有辛庄和尚庄两个邮电所,35kV变电站1座,220KV变电站一座,卫生院3个,全镇29个农村医疗点建立了“三室一房”,并全部通过了省卫生厅验收,实现了村村建立标准化卫生所的目标,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五龙口镇现有普通高中1所,初中2所,山口村实验小学更是河南省示范性学校。    农村全面整治上档升级,成立专业环卫队伍,制定长效保洁机制,确保垃圾不落地;成立城管队全面整治镇区的卫生和市场经营秩序,为农家乐旅游提供了良好载体;2008年全镇已完成树木围村和生态村8个,全镇森林覆盖率为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5m2。    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的条件的不断优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旅游服务行业也花开不败,争齐斗艳。温泉宾馆内干净整洁,卫生舒适,设施齐全,四季如春。景区附近经济型旅馆和餐馆备有白蒿、沁河小鱼等各种山野菜和土特产,品种丰富,香鲜美味。    旅游开发亮点不断,五龙口温泉度假山庄全面开工,化城寺复修工程进展顺利,客商投资牛王滩项目兴趣浓厚;旅游景点不断丰富,旅游内涵不断提升,旅游效益不断增多,旅游名气不断扩大。2008年我镇风景区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收入4000万元,吸引本地劳动力就业明显,新增加旅游就业人员100余人,超过300人。    五龙口,一个充满生机、魅力无限的新兴工业旅游名镇正在中原大地迅速崛起!  

轵城镇

  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坐落在历史悠久的古轵国遗址上,总面积 147.6 平方公里,辖 72 个行政村, 8 万余人,是该市第一人口大镇。东与孟州市搭界,西与济源市承留镇接壤,南与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相望,北与济源市区融为一体,镇区距市委、市0行政区仅 2 公里。境内丘陵和平原面积各半,耕地面积 11 万亩。焦枝铁路、 207 国道、济焦、济洛和正在修建的济运高速路、小浪底专用线等交通干线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   据史书和《济源县志》记载:轵城春秋时期为轵国,战国时期先为韩都,后为魏之重镇,乃“天下名都”之一。秦置轵县,西汉至南北朝曾四度封为候国。境内古迹颇多,如大明寺、聂政墓、关帝庙、轵国古址等,其中大明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社会事业】   近年来,轵城镇坚持“农业抓调整,工业上规模,城镇大发展”的发展思路,切实加快农业科技大镇、工业强镇、特色城镇建设,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2 轵城镇   005 年,目前,全镇限额以上企业达到 9 家,各类企业 1200 余家,形成化工、建筑建材、机械制造、造纸包装、铅深加工等五大产业;农业正迅速形成全省最大的鲜切花基地、全市最大的优质粮基地、全市最大无公害蔬菜基地、全市最大的优质林果基地、全市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和全市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赵礼庄商贸楼和留养商贸区的兴建,使全镇初步形成轵城、留养、礼庄、天江四个商贸区,商贸业进一步繁荣;实施镇区北移战略,打通镇区与市区的主干道——沁园路,完成旧镇区改造、镇区河道治理等工程,投资 2000 余万元的新行政区正在兴建,城镇建设迈开新的步伐。全镇经济活跃,政通人和,社会和谐,社会经济发展走在全市各乡镇前列。  

承留镇

  承留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民勤劳、经济发展。   承留镇因镇0所在地为承留村而得名,位于济源市西南8公里处;西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王屋山,南望国家重点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东临焦枝铁路,北依豫晋公路;全镇区域面积196.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区面积约占全镇面积的80%。耕地面积约42502亩(有效灌溉面积3.6万余亩)、山林面积76000余亩。   历史沿系   经考古考证: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0000年前),人类就已在此繁衍生息。漫长的岁月、悠久的历史给承留镇不仅留下了如麻姑庙、商山寺、灵都庙、赵家坟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文化遗址,同时也留下了如商山四皓、麻姑成仙、虎岭面叶、刘秀插枝等许多引人向往的历史传说。时至今日,承留镇现辖48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总人口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979人),形成赵、孔、成、周等几大姓氏文化,民俗为鲜明的北方传统而又独具特色。   自然资源   承留镇山水相间、风光别有一番特色。境内南山、西山、玉阳山(均为王屋山余脉)等大山环立、起伏不定,山中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洁净;虎岭河、商河、大沟河、五指河等五条河流由西向东横贯全境,人工天河—“愚公渠”沿西山、南岭环包全镇,更有水域面积达1000余亩、璀璨夺目的曲阳湖如明珠般镶嵌在承留镇中心区域。高山、河流、天渠、湖区交相辉映,不仅十足体现了承留自然风光的大气,更为承留增添了无限灵气。   经多年的地质普查与勘探,现已查明承留镇主要有煤、银、磷、铝矾土、耐火土、云英石、石灰石等20多种,藏量丰富,易于开采;由于山林教多,承留镇植被十分丰富,有各种植物1700余种。其中,主要树种有:刺槐、泡桐、栗、榆、杨、椿、楝、山楂、苹果、李子、柿子、核桃、桃、枣等30余种;与此同时,承留山区中药材资源也比较丰富,除野生品种:防风、连翘、金银花、枸杞子、冬凌草、何首乌等30余种外,目前人工种植有:党参、川贝、山芋肉、藏红花等10多种;茂密的森林为动物的栖息繁育生长也提供了天然场所。全镇有各种动物600余种,其中有20余种列入国家动物保护行列。   社会经济   近些年以来,承留镇坚持“工业立镇、工业强镇”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一方面大力支持自主创业、另一方面积极招商引资,现已初步形成了以铅锌加工、机械加工、防爆电器、建筑材料、农产品加工为基本框架、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境内现有中原特钢等大型军工企业和豫港焦化、金马焦化等多家济源市重点企业,拥有以金利铅业集团为首的镇辖企业150余家,2008年全镇完成企业总产值90.9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6.7亿元,完成限上工业总产值80.1亿元,完成全口径财政税收2.6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税收73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49元。2002年起承留镇连续进入河南省百强乡镇。   与此同时,承留镇科教文卫事业同步发展,群众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农村合作医疗、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等工作也都取得新的成绩。   

邵原镇

  邵原镇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部山区,东与王屋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毗邻,西与山西省垣曲县接壤,南傍黄河小浪底水库与洛阳新安隔河相望,北依华北仅有的原始森林与山西阳城山脉相连,自古以来是辐射晋东南、豫西北四县八乡的经济文化中心,被省0授予“中州名镇”,素有“河南西大门”之称。   邵原镇辖50个行政村,385个居民组,农业人口3.7万人。全镇农用地面积16774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273公顷,林地面积14667公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气候条件,孕育了邵原丰富的生物群落。烟叶产量、产值连续九年夺全市之冠,被省定为优质烟叶生产基地;林果发展迅猛,种类齐全,名、优、特新品种居多,邵原果品因其质地酥脆,味醇甘甜而享誉省内外,并获取“无公害标志证书”,注册“邵州”牌商标;有人参、灵芝、丹参、防丰、紫胡、鹿茸、牛黄等植物、动物资源460余种;蜂蜜、猴头、木耳、黄花菜、杏红、生漆等土特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水利条件便利,镇区地下水位高、储量大。镇东有东阳河,西有西阳河,南临黄河,北有黄背角、布袋沟两大水库,总库容280万立方米。18千米东、西干渠,120公里支渠及35个蓄水池,3200蓄水窑,机井43眼,似长藤开花,遍地结果,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  近几年来,镇党委0,立足邵原实际,因地制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现已形成以西南部山岭区为主的万亩烟草,东西干渠沿线以苹果、桃、李、杏为主的万亩鲜果,沿黄移民区以花椒、柿子、核桃为主的万亩干果,东、西阳河流为主的8000亩制种基地。全镇粮经比例4.3:5.6,农民收入逐年稳步提高。   -经济社会   全镇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50余公里,总面积337平方公里, 邵原镇   辖50个行政村,4万口人,耕地面积5.1万亩,平均海拔500—7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4.3度。境内沟壑纵横,河流交错,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充足,自然隔离条件好,红粘土土质含铁量高,适宜生产优质林果及优质烟叶,培育良种繁育基地;矿产种类多、品位好、储量大,有煤炭、长石、铜、粘土、梅花玉、玛瑙、云母等矿产22种,矿产地14处,年产值5000余万元;  

坡头镇

  坡头镇位于愚公家乡河南省济源市南部,东临洛阳石化城,南隔黄河与洛阳市相望,北距济源市区20公里,是济源的“南大门”。全镇总面积137平方公里,共2.6万人。境内有举世瞩目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和国家重点工程——西霞院水库,有全国“留庄英雄民兵营”,享誉全国的“杜八联”革命纪念地,有极具考古价值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近年来,坡头镇党委、0坚持实施“大开放、大搞活、大旅游、大招商”战略,深入贯彻市委、市0确立的“133”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发扬“落实就是创造一流业绩”的作风,开拓创新,勇于奋进,初步形成了“七色”旅游、化纤、轻纺、电子加工等特色经济,成为黄河北岸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坡头是魅力独具的北国水城。亘古不息、涛涛不止的万里黄河在坡头镇穿境而过。世界水利工程的杰作、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竣工投用,留下了270平方公里烟波浩淼的水面,也为改善库区周围的小气候、提高地下水位和发展引黄工程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西霞院水库工程的兴建,在我镇形成了38平方公里的宽阔水面。港湾交错造就了岛屿林立,滩涂绵延形成海滨风情,《坡头镇及西霞院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顺利通过,“董永岛”成功筑成,为西霞院到小浪底区域综合旅游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和力量建成的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杜八联革命纪念地、济源南县委旧址,顺着黄河的走势一字铺开,让人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历史对话,是接受爱国主义、国防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好去处。大面积的退耕还林,以及万亩优质薄皮核桃基地、泰山农业观光园、万佛山等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的实施,打造了济源南部的绿色生态屏障,为“七色”旅游的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坡头是新型工业产业的理想聚集地。 坡头镇历届党委、0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的指导思想,强力发挥紧邻洛阳炼油厂和大化纤的优势,实现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在泥留路和渠马线两侧,调整规划土地2000余亩,新建规模工业园区3个,先后投入15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园区发展规划,目前已有济源市小浪底无纺布有限公司、福州华泰电子实业公司济源分公司、宏发光电有限公司、济源市济郑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入驻园区,成为化纤、轻纺、电子加工等支柱产业,为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空间。    坡头是黄河岸边的耀眼明珠。 坡头镇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我镇坚持“用城市管理理念管理城镇”、“用城市建设标准建设城镇”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完善供排水系统和通讯设施,拉开了“三纵三横”的城镇发展框架,成为济源市的一个闪亮窗口。投资300万元建成占地60亩的大河文化广场,投资2000万元建成济源市南部最大的综合性市场——西霞湖市场,投资2000余万元高标准建成了坡头初级中学,新建“水城花园”、“宝岛家园”别具一格。近年来,坡头先后荣获中州名镇、河南省先进镇、河南省千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等荣誉称号。    坡头是交通便利的动感地带。坡头公路、铁路四通八达,距离镇区半径10公里之内有连接黄河南北的通道7条,其中铁路桥两座(焦枝复线)、公路桥3座(小浪底公路桥、洛阳黄河桥、济洛高速黄河桥)、大坝两座(小浪底水库大坝、西霞院水库大坝)。济洛公路纵贯南北,小浪底专用公路横穿东西,年吞吐量400余万吨的二级货运站焦枝铁路留庄站距镇区仅2.5公里,二广、连霍、长济高速滑境而过,通往连霍、长济高速仅20分钟车程,二广高速仅10分钟车程,同时到新郑机场也仅40分钟车程。济洛高速的道路只有10余公里。便利的交通进一步拉近了与郑州、洛阳、焦作等中心城市的距离,同时使坡头成为出入豫西北、晋东南的重要门户。    坡头是有识之士的创业乐园。小浪底工程、西霞院水库在坡头境内的相继兴建,不仅集聚了大量的人气和财气,而且也极大改善了坡头的各种环境。全镇人民发展经济和服务经济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电力和水利资源充沛;劳动力富余;荒坡地面积较大;且与洛阳石化、大化纤等能源基地近在咫尺,公路、铁路运输方便。近年来,坡头镇不遗余力地坚持扩大开放、对外搞活的主战略,修订和完善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外来投资企业在财政扶持、税金返还、土地供应、项目审批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除推行济源市对外来投资企业的一切优惠政策外,强化镇领导联系外来投资企业制度,实行主要领导定期到企业征求意见,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为外来投资企业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如今,坡头已成为客商投资兴业的乐园。    开放的坡头是一方生态的净土、文化的厚土、投资的沃土、安居的乐土,民风纯朴、热情勤劳的坡头人民始终坚持“敞开大门、广交朋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宗旨,热诚欢迎国内外客商到坡头参观考察、洽谈合作、共创辉煌!   

梨林镇

  梨林镇位于济源市东部,有济源“东大门”之称,距市区12公里。西边与济源市亚桥乡相邻,北边与五龙口镇相连,南与孟州市毗邻。新济公路横贯东西,207国道贯穿南北,济焦、济洛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   镇域呈桑叶形,总面积67.2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42000人,其中有1个回民村,1400口人。全镇地域平坦,丘陵、沙滩、平原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9.5%、6%、84%,主要河流有沁河、蟒河、大运河。气候属于北温带,半干旱气候,平均气温14.3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635毫米,全镇耕地总面积47024亩,滩地6000亩。   -经济发展    梨林镇   近年来,确立的工作思路是工业强镇、农业富镇、小城镇建设兴镇。农业上逐步形成了畜牧业和种植业两大板块经济,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粮食有优质小麦、玉米、大豆;畜产品主要有生猪、活鸡、禽蛋、兔毛等;果品以苹果、酥梨、水蜜桃为主。镇村企业发展迅速,拥有济源市兴达纺织有限公司、济源市荣昌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等全市叫得响的乡镇企业,主要产品有棉纱、皮鞋、面粉等,其中棉纱、皮鞋销往全国。集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绿色文化广场已经建成,小城镇建设框架已具雏形。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1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90元,增幅居全市第一,来自畜牧业的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547元,绝对值居全市第一。   -工业经济    梨林镇   工业经济成效初显。我镇立足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培育大块头支撑企业的思路,先后引进了7个项目,其中,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到3个。立足农业大镇这一优势,围绕“农”字做文章,增强农业产业化后劲,在原有纺织、皮革加工、屠宰等传统产业基础上,新上的结晶葡萄糖项目、皮革加工扩建项目都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奠定了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聚集区的基础。新上的纳米分散剂、净水剂等项目都是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必将拉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坚守东大门这方净土,严把项目环保关,新上的7个项目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都是绿色环保项目,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项目建成后,可新增产值4亿元,利税6000万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   -农业大镇   农业大镇特色突出。农业生产以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建设为重点,突出畜牧、蔬菜、林果主导三大产业,在基地规模、产品质量、产业特色上均取得了新突破。新建、改造各类温室大棚220座,全镇各类大棚达到800个,同时积极引进无土栽培等新技术和新品种,棚均增加效益在2000元以上;新增露地蔬菜1680亩,露地蔬菜面积达到5000亩;新培育裴城、西湖2个蔬菜专业村,各类专业村达到13个;继 梨林镇   续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年粮食产量达2800万公斤,产值达3000万元,粮食产量和产值均创历史新高;梨林裴城“食用菌”品牌进一步打造,梨林作为济源的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基地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加大。按照“优质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积极推进旧养殖小区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全镇养殖小区达到85个,其中标准化养殖小区达到6个,标准化改良站点达到4个。全镇养殖大户突破1000户,生猪存栏达到56678头,畜牧业产值达到10827万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7%。立足打造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基地镇的目标,进一步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全年又完成了桃和番茄等无公害产品的认证,完成了赵庄生猪养殖场区无公害基地认定,全镇无公害产品认证和基地认定达到12个。新注册了裴城现代农业开发中心等7个农业组织,“支部+合作社(协会)”模式日益规范,作用日渐显现,为促进我镇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荣获了市农业标准化先进乡镇。  

大峪镇

  大峪镇位于济源市西南部,黄河北岸小浪底水利工程腹地,全镇辖30个行政村364个居民组共计2.9万人。陆域面积26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48平方公里。2000年9月撤乡建镇,新镇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镇区与小浪底大坝及附属建筑群相映衬,形成黄河明珠之壮观。  新镇区域以黄河风景为主线,共有旅游景点10余处。小浪底大坝的雄、明珠岛的秀、大峪湾的幽、龙潭沟的奇都蕴藏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产业优势。  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位于济源西南部,黄河北岸小浪底工程腹地。全镇辖30个行政村364个居民组共计2.9万人。区域面积22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0平方公里。   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图1)   二000年九月撤乡建镇,新镇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镇区与小浪底大坝及附属建筑群相映衬,形成黄河明珠之壮观。  新镇区域内以黄河风景为主线,共有旅游景点10余处。小浪底大坝的雄、明珠岛的秀、大峪湾的幽、龙潭沟的奇都蕴藏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产业优势。  大峪镇初步形成了年规模网箱养鱼6000箱的水产业,年规模种植无公害大葱4000亩、中药材2500亩、小杂粮2000亩的种植业,以20个小区规模养殖黄牛、生猪等的畜牧业,以千亩白杨、千亩核桃、柿子等为主的林果业,呈现了具有山区生态绿色农业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将产生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行政区划    陆域面积:260平方千米 水域面积48平方千米 人口:2.9万人 代码:410881107   位于济源市西南部。2000年9月撤乡建镇。2006年,辖30个村委会:桥沟村、乱石村、三岔河村、砚瓦河村、陡沟村、召庄村、槐姻村、仙口村、薛寨村、栗园村、东沟村、寺郎腰村、陡岩沟村、林仙村、曾庄村、方山村、反头岭村、偏看村、王坑村、鹿岭村、朝村、董岭村、大奎岭村、草沟村、上寨村、冢崮堆村、王拐村、小横岭村、堂岭村、桐树岭村。(364个居民组)   辖区代码      410881107:~201 桥沟村 ~202 乱石村 ~203 三岔河村 ~204 砚瓦河村 ~205 陡沟村 ~206 召庄村 ~207 槐姻村 ~208 仙口村 ~209 薛寨村 ~210 栗园村 ~211 东沟村 ~212 寺郎腰村 ~213 陡岩沟村 ~214 林仙村 ~215 曾庄村 ~216 方山村 ~217 反头岭村 ~218 偏看村 ~219 王坑村 ~220 鹿岭村 ~221 朝村 ~222 董岭村 ~223 大奎岭村 ~224 草沟村 ~225 上寨村 ~226 冢崮堆村 ~227 王拐村 ~228 小横岭村 ~229 堂岭村 ~230 桐树岭村    历史沿革      1958年建大峪公社,1983年改乡。1997年,面积219平方千米,人口4.2万,辖大峪、良安、西坡、东坡、乱石、柏圪塔、涧新、三岔河、砚瓦河、陡沟、召庄、槐姻、仙口、薛寨、栗园、东沟、寺郎腰、陡岩沟、林仙、老坟沟、反头岭、偏看、王坑、鹿岭、朝村、董岭、大奎岭、草沟、交兑、陆家岭、白沟、张岭、井沟、刘庄、洛峪、关阳、竹峪、王拐、小横岭、大横岭、冢崮堆、堂岭、上寨43个行政村。2000年9月撤乡建镇。2006年辖30个行政村:桥沟村、乱石村、三岔河村、砚瓦河村、 陡沟村、召庄村、槐姻村、仙口村、薛寨村、栗园村、东沟村、寺郎腰村、陡岩沟村、林仙村、曾庄村、方山村、反头岭村、偏看村、王坑村、鹿岭村、朝村、董岭村、大奎岭村、草沟村、上寨村、冢崮堆村、王拐村、小横岭村、堂岭村、桐树岭村。    自然资源    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图5)   新镇区域以黄河风景为主线,共有旅游景点10余处。小浪底大坝的雄、明珠岛的秀、大峪湾的幽、龙潭沟的奇都蕴藏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产业优势。  

思礼镇

  思礼镇位于济源西郊,东与市区天坛办事处接壤,西北与山西省阳城县桑林搭界,北与克井镇相连,南与承留镇毗邻,全镇总面积69.7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总人口27000余人,耕地面积22450亩,镇0所在地距市区中心7公里。  思礼镇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先进、快捷,济邵公路、荆华路横穿东西,马三路、北阳路纵贯南北,北阳路(北石—水洪池—山西阳城)为济源第三条济阳路,全镇平原区村村通油路,5000门程控电话遍布各村,通达四海。  近年来,思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工业建支柱,农业抓调整,城镇树形象,社会求和谐,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穷镇变成了全市的工业大镇、经济强镇,综合实力一举跨入了河南省百强镇镇行列。   -经济发展    思礼镇   思礼镇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先进、快捷,济邵公路、荆华路横穿东西,马三路、北阳路纵贯南北,北阳路(北石—水洪池—山西阳城)为济源第三条济阳路,全镇平原区村村通油路,5000门程控电话遍布各村,通达四海。  近年来,思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工业建支柱,农业抓调整,城镇树形象,社会求和谐,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穷镇变成了全市的工业大镇、经济强镇,综合实力一举跨入了河南省百强镇镇行列。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实施工业建设项目55个,完成投资5.1亿元,其中外资4.5亿元。目前全镇共有工业企业73家,限额以上企业10家,2006年全口径收入完成58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50万元。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先后以奖代补300万元,建成了涧南庄科技养殖园区、黄庄百座蔬菜大棚和洛峪科技示范园区等高标准示范性工程。全镇建蔬菜大棚300座,养殖专业户500多户,林果面积达到5000亩。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四年来,共计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构筑了“四纵二横”的道路网络,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的目标;建成了高标准的镇0综合办公楼和计生办公楼,修建了多功能的绿色文化广场。   -农业结构    思礼镇   调整稳步推进。先后以奖代补300万元,建成了涧南庄科技养殖园区、黄庄百座蔬菜大棚和洛峪科技示范园区等高标准示范性工程。全镇建蔬菜大棚300座,养殖专业户500多户,林果面积达到5000亩。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   -社会事业    思礼镇   四年来,共计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构筑了“四纵二横”的道路网络,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的目标;建成了高标准的镇0综合办公楼和计生办公楼,修建了多功能的绿色文化广场。  全面进步。完善镇一中内部设施,改造三河、思礼、庆华小学D级危房,新建农村文化大院7个,率先在全市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有线电视入村率达97%;完成牛湾、洛峪、涧南庄沼气示范村建设。解决了6个村的安全饮水工程。几年来,先后荣获“河南省六好先进党委”、“河南省科普示范乡”、“河南省税费改革先进集体”、“河南省城乡基层政权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王屋镇

下冶镇

  位于济源市西南部,北依国家级著名风景名胜区王屋山,南临举世闻名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辖38个行政村、3.3万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   唐朝时称玉阳镇,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地形以丘陵为主,为中条山和王屋山余脉。气候温和,雨量较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药王胜地      逢石河、梦柏河、东河三条河流贯穿全境。气候温和,雨量较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全乡林木覆盖率22.1%,2002年被河南省林业厅命名为“造林绿化百佳乡镇”。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芝麻、花生、油菜、棉花、烟叶、柿子、核桃、石榴等农林产品,是全省优质小杂果生产基地和河南省无公害家产品基地,朱庄石榴、韩彦红果久负名盛。药材众多,冬凌草、板蓝根、金银花、茵陈、防风等达100余种,药用价值极高,故有“药王胜地”之称。  


王屋镇特产大全




王屋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