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坎村位于312国道以北3公里处,西干渠以渠代路横穿而过,交通便利,旱涝保收。村委会下辖25个村民组,农业居民968户3478人。全村共有党员51人,其中流动党员23人,现有村干部5人。
全村耕地面积6803亩,林地面积1245亩属于浅山丘陵地质地茂,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养殖业主要以养猪、养鹅、养鱼、养虾等。种植业以茶叶为主,菜农张玉成成立了”“泌香园”茶叶合作社。种植茶叶面积300多亩,带动肖坎村贫困户增加收入,为贫困户早日脱贫提供经济条件。
今年肖坎村村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家家户户实行稻虾共养模式全村发展小龙虾养殖面积3568亩,户增加收入近万元。
参加2018年居民医疗保险缴费人数达到3215人,交费金额578700元。1255人缴费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389位60岁以上老人享受每人每月78元的基础养老金。低保户133户134人,五保户18户75岁以上老人户73人,残疾人46人,学生378户523人,危房户4户患大病户20人。
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116人,其中一般贫困户6户13人,低保贫困户29户79人,五保贫困户15户19人,贫困发生率1.8%,2018年预脱贫35户85人,因病因残因学占据脱贫原因65%。
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村两委成员5人,在肖坎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李剑武装部长的指导下,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李庭明同志的带领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组织召开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学习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课,以十九大精神统领各项工作,不断提升肖坎村党建水平。激发党员队伍活力,以“支部主题党日”为主要载体,将脱贫攻坚政策宣讲,改善人居环境环保攻坚等纳入组织生活,持续开展党员与支部、支部与党委双向互评等做法,切实提高对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同时注重从致富能力强,-,返乡创业人员,青年农民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力度。优化农村党员结构,大力支持党员创办致富项目,鼓励党员带头学习技术,带头发展产业,带头致富作示范。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加强,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526109 | 464000 | -- | 查看 肖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黄岗社区 |
黄岗社区位于312国道沿线,黄寺岗镇首集,东接史寨村,西接油坊村,南接桥梁村,北接肖坎村。全村耕地面积3495亩,属于浅山丘陵地质地貌,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小麦和油菜为主,养殖业主要为养鸭、养猪、养鱼,外出务工居民较多。居委会下辖16个村民组,农业居民户858户,总人口3154人、党员70人,现有村干部5人。全村有分散供养的五保户13人,低保户11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153人。全村有规模大米厂1个,规模羽绒厂1个。青壮年大多数外出务工。生产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收入,缺少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人均收入低。 黄岗社区党支部现有党员70名,在职村干部5名,分别是党支部书记李庆有,村委主任成正海,村监委主任王文玉,村委委员王文洲、刘长国。 全村已通路、通电、通电话、宽带,建有幼儿园一所、小学两所、中学一所,卫生室一个。 黄寺岗镇黄岗社区卫生室位于新街,交通十分方便。该卫生室离乡镇卫生院1.5公里,服务范围5平方公里,16个村民小组,卫生室的周边林地茂盛,空气清香,阳光透地,适于老年人或妇儿保的健康体查或健康服务。辖区服务人口3154人;卫生室各项制度健全现有乡村医生5人。 黄岗社区卫生室功能定位是为辖区村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初级诊治等工作,工作中坚持“安全、有效、便民”的服务理念。 黄寺岗镇中心小学建于1952年年2016年9月1日经县政府、教体局批准搬迁到潢川县原第一职业高中兴办黄寺岗镇中心小学校本部学校,原校本部兴办黄寺岗镇中心幼儿国,现占地面积2358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268平方米,现有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09人,平均班额44人。教职工55人,学历达标示率100%其中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6人。学校综合楼里功能室齐全。图书藏量达21196册,生均21册,实验仪器、体、音、美器材均达到一类标准。 潢川县黄寺岗镇中学,始建于1984年,占地面积27600平方米,服务于本镇10个行政村。优雅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浓郁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阊的空间。设施建设学校校舍布局合理,分有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三大功能区。拥有教学楼、综合实验楼、男、女生宿舍楼个一栋,食堂及餐厅已完成改造,硬化篮球场3个及300米跑道建有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体音美器材室、多媒体电教室、微机室等,电教设备达一级标准绿树浓荫,鸟语花香,是一所现代化的花园式学校。 黄岗社区幼儿园位于黄寺岗镇的312国道旁边,现有12个教学班,260名学生,幼儿教师21人,其中户外活动场所及草地面积达600平方米,小朋友在这里可以享受到天然健康的绿色生态环境。 2016年以来,黄岗社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县、镇关于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为主线,以增强内生动力为关键,以发展致富产业扶贫为重点,以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为核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贫困人口的内在发展活力,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建设经济强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
史寨村 |
史寨紧邻“312”国道,地处黄寺岗镇首集东,与桃林镇接壤,素有黄寺岗镇东大门之称。史寨村地理位置优越,“312”国道贯穿史寨村北半部全境,得天独厚;村辖区最南端与桃林杜寨毗邻,桃林15支渠宽阔、平整、美观、漂亮的水泥路直达季大营村民组与从黄寺岗镇首集到季大营村民组村村通水泥路交叉相汇,直达桃林、张集两镇境内,再加上从我们村最南端的季大营开始的村村通水泥路向北直达村部与“312”国道回合,形成了南北平行的两条主干道与纵贯南北的村村通公路交叉的交通网络,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村下辖16个村民组,782户2814人。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100人,村党支部现有中共党员53名.史寨村南部有汪桥水库,中间有贯穿全村的一条土堰,北有贺堰水库,水利条件优越,加上史寨村属于丘陵地块,保水性能特别好,和适合种植水稻和当前盛行的虾稻混作模式及种植水中作物鸡头籽,所以作物以水稻、养殖龙虾、种植鸡头籽产业为。 |
马大塘村 |
马大塘村位于黄寺岗镇东北部,南接史寨村,西接肖坎村和白露河村,东北部与桃林铺镇接壤,距离312国道3公里,距离镇政府6公里,丘陵地形,农作物以水稻、小麦和油菜为主,下辖25个村民组,816户3694人。全村有分散供养的五保户18人,低保户13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127人。全村有规模养猪厂2个,规模养鸭场1个。青壮年大多数外出务工。生产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收入。 马大塘村党支部现有党员76名,在职村干部5名,分别是党支部书记汪进贵,村委主任李明库,村监委主任任彦庆,村委委员周金华,村支部委员喻明合。 全村已通路、通电、通电话、宽带,建有小学1所、标准卫生室1个,村级活动场所、村文化广场正在建设施工中。 马大塘小学始创于1967年1月,学校占地4.85亩,建筑面积1065平方米(含教学楼370平方米,食堂167平方米),环境怡人。学校现有7个教学班,136名学生,14名教职员工,7个专用教室。近年来,学校多次被评为黄寺岗镇先进单位,多次获得黄寺岗镇教育系统教学目标管理一等奖等荣誉称号。2016年以来,马大塘小学严格遵守上级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发放补助。 马大塘村卫生室座落于村部东部,紧邻马大塘-白露河村村通水泥路,交通方便。该卫生室离乡镇卫生院6.5千米,服务范围9平方千米,25个村民小组,卫生室的周边林地茂盛,空气清香,阳光透地,适于老年人或妇儿保的健康体查或健康服务。辖区服务人口3694人;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150平方米,内设诊查室、治疗室、预防保健室、药房布局合理,各项制度健全,现有乡村医生2人。村卫生室自2010年以来,按照要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900份,规范管理孕产妇17人、0-6岁儿童232人、60岁以上老年人402人、65岁以上老年人136人,高血压患者199人、糖尿病患者33人、重性精神病患者6人,并进行了登记管理和定期随访。每年组织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到卫生室进行免费体检。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 2016年以来,马大塘村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县、镇关于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为主线,以增强内生动力为关键,以发展致富产业扶贫为重点,以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为核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贫困人口的内在发展活力,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建设经济强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
肖坎村 |
肖坎村位于312国道以北3公里处,西干渠以渠代路横穿而过,交通便利,旱涝保收。村委会下辖25个村民组,农业居民968户3478人。全村共有党员51人,其中流动党员23人,现有村干部5人。 全村耕地面积6803亩,林地面积1245亩属于浅山丘陵地质地茂,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养殖业主要以养猪、养鹅、养鱼、养虾等。种植业以茶叶为主,菜农张玉成成立了”“泌香园”茶叶合作社。种植茶叶面积300多亩,带动肖坎村贫困户增加收入,为贫困户早日脱贫提供经济条件。 今年肖坎村村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家家户户实行稻虾共养模式全村发展小龙虾养殖面积3568亩,户增加收入近万元。 参加2018年居民医疗保险缴费人数达到3215人,交费金额578700元。1255人缴费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389位60岁以上老人享受每人每月78元的基础养老金。低保户133户134人,五保户18户75岁以上老人户73人,残疾人46人,学生378户523人,危房户4户患大病户20人。 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116人,其中一般贫困户6户13人,低保贫困户29户79人,五保贫困户15户19人,贫困发生率1.8%,2018年预脱贫35户85人,因病因残因学占据脱贫原因65%。 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村两委成员5人,在肖坎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李剑武装部长的指导下,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李庭明同志的带领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组织召开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学习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课,以十九大精神统领各项工作,不断提升肖坎村党建水平。激发党员队伍活力,以“支部主题党日”为主要载体,将脱贫攻坚政策宣讲,改善人居环境环保攻坚等纳入组织生活,持续开展党员与支部、支部与党委双向互评等做法,切实提高对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同时注重从致富能力强,-,返乡创业人员,青年农民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力度。优化农村党员结构,大力支持党员创办致富项目,鼓励党员带头学习技术,带头发展产业,带头致富作示范。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加强,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
白露河村 |
白露河村属于潢川县黄寺岗镇,位于黄寺岗北部,距离镇政府10公里。东临桃林镇,北靠上油岗乡、西边与谈店乡接壤。一条白露河贯穿白露河村南北,故此得名白露河村。白露河村下辖31个村民组,1246户,4442人。全村耕地面积5829亩,人均耕地不足1.5亩。全村经济结构单一,基本以第一产业为主。在第一产业中以种植业为主,以养殖业为辅。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村里种植经济作物很少。白露河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种植业。以种植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为主,以种植蔬菜、畜牧养殖为辅,农民收入的80%来源于种植粮食、蔬菜生产作物。二是养殖业。全村具有一定的养殖业基础,主要是甲鱼和小龙虾养殖,此外,全村农户还养殖一些生猪、羊、鸭等牲畜,畜牧养殖业占全村农民收入的15%左右。三是外出打工。 白露河村党支部现有党员78名,在职村干部6名,分别是党支部书记徐贵发,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简加奇,村支部副书记、副主任夏照华,村监委主任马国林,、村委委员马耀成,村委会委员吕建忠。 全村已通电、通电话、路、宽带、自来水。建有小学一所、标准卫生室一个,村级活动场所、村文化广场1000平米已经投入使用中。 白露河小学位于黄寺岗镇的最北部,创建于1949,坐落在白露河村南刘营组,在白露河村部西南处,学校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现有7个教学班,186名学生,教师15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9人,大学本科学历4人,专科学历9人。2016年以来,白露河小学严格遵守上级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发放补助。 黄寺岗镇白露河村卫生室座落于白露河村居民聚集点,交通十分方便。该卫生室离乡镇卫生院10公里,服务范围5平方公里,31个村民小组,卫生室的周边林地茂盛,空气清新,有利于老年人和妇幼健康体检和治疗。辖区服务人口4442人;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共150平方米内设诊查室、治疗室、预防保健室、药房。布局合理,各项制度健全,现有乡村医生3人。村卫生室自2010年建成以来,按照要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900份,规范管理孕产妇17人、0-6岁儿童232人、60岁以上老年人402人、65岁以上老年人136人,高血压患者199人、糖尿病患者33人、重性精神病患者6人,并进行了登记管理和定期随访。每年组织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到卫生室进行免费体检。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 2016年以来,白露河村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县、镇关于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为主线,以增强内生动力为关键,以发展致富产业扶贫为重点,以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为核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贫困人口的内在发展活力,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建设经济强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长堰村 |
长堰村属于潢川县黄寺岗镇,位于黄寺岗西北部,距离镇政府6公里。东临李店沟,北靠白露河村、西临白露河。南靠官渡村,境内有一条南北长胡长泊堰。长堰村下辖28个村民组,827户,3862人。全村耕地面积6630亩,人均耕地不足2亩。全村经济结构单一,基本以第一产业为主。在第一产业中以种植业为主,以养殖业为辅。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村里种植经济作物很少。长堰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种植业。以种植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为主,以种植蔬菜、畜牧养殖为辅,农民收入的80%来源于种植粮食、蔬菜生产作物。二是养殖业。全村具有一定的养殖业基础,主要是生猪和小龙虾养殖,此外,全村农户还养殖一些甲鱼、羊、鸭等牲畜,畜牧养殖业占全村农民收入的10%左右。三是外出打工。 长堰村党支部现有党员71名,在职村干部5名,分别是党支部书、村委主任罗高峰,村监委主任周玉辉,、村委委员汪伟,陈希洲,罗涛。 全村已通电、通电话、路、宽带、自来水。建有小学一所、标准卫生室一个,村级活动场所、村广场已经投入使用中。 长堰小学位于黄寺岗镇的偏北部,因历史原因撤师并校。无学生上课。 黄寺岗镇长堰村卫生室座落于长堰村居民聚集点,交通十分方便。该卫生室离乡镇卫生院5公里,服务范围5平方公里,21个村民小组,卫生室的周边林地茂盛,空气清新,有利于老年人和妇幼健康体检和治疗。辖区服务人口3600人;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共130平方米内设诊查室、治疗室、预防保健室、药房。布局合理,各项制度健全,现有乡村医生3人。村卫生室自2010年建成以来,按照要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800份,规范管理孕产妇11人、0-6岁儿童121人、60岁以上老年人310人、65岁以上老年人110人,高血压患者76人、糖尿病患者21人、重性精神病患者5人,并进行了登记管理和定期随访。每年组织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到卫生室进行免费体检。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 2016年以来,长堰村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县、镇关于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为主线,以增强内生动力为关键,以发展致富产业扶贫为重点,以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为核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贫困人口的内在发展活力,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建设经济强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
油坊村 |
油坊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3公里处,312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村委会下辖15个村民小组,共有居民629户、2240人,党员52人,现有村干部4人,农村五保对象13人,农村低保对象69户71人,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7户720人,其中2017年已脱49户205人,2018年预脱40户91人。已参加“产业+金融”分红户70户,兜底对象1人。全村共有耕地3871亩,属于浅山丘陵地质地貌;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养殖业主要为养鸭、养猪、养鱼,外出务工村民较多。 因地制宜,全面做好农业保障工作,不断拓展林业产业链:1、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发展蘑菇种植,2017年底从原来的70亩增加到150亩。2、2017年在镇领导的帮助下,引进莲藕种植90亩,发展小龙虾养殖410亩,其中贫困户18户养殖小龙虾150亩,非贫困户养殖小龙虾260亩。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村项目建设顺利完成:1、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文化广场1000平方米、建文化活动室4间,安装健身器材10副,安装6盏太阳能灯,篮球架1副等。共计投资28万元。2、建设垃圾池15个,共计投资6万元;清理了几十年的积存垃圾,改善了人居环境。3、对村部进行了整修,共计投资10万元。4、争取上面项目资金,投资150万元对村部至林楼、村道至大张营组3.53公里的道路进行了硬化,前马营至小张营1100米道路进行了硬化,共投资35万元,村道至周营组500米道路进行了硬化,共投资15万元;对前马营水渠411米进行硬化,共投资15万元。 下一步,油坊村坚决贯彻执行好上级部署,着力在压实责任、做大产业、做细工作上下功夫,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核心,以扩大莲藕、鸡头米、小龙虾产业效益为抓手,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政策落实,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
官渡村 |
官渡村位于312国道沿线,距镇政府首集5公里处,交通便利,村委会下辖31个村民小组,农业居民1219户、4318人。全村共有党员76人,流动党员38人,现有村干部6人。 全村耕地面积4418亩,属于浅山丘陵地质地貌,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养殖业主要为养鸭、养猪、养鱼,外出务工居民较多。全村已通路、通电、通电话、宽带,建有中学一所、小学一所、标准卫生室一个。 参加2018年度居民医疗保险缴费人数达到3931,缴费金额707580元。1766人缴费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568位60岁以上老人享受每人每月78元的基础养老金。17人获得特困人员补助资金。低保户166户,五保户17户,75岁以上老人户91人,残疾人116人、学生414户688人,危房户6户、患大病户50人。 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110人,其中一般贫困户2户9人,低保贫困户25户101人,贫困发生率1.9%。2017预脱贫5户24人,2017年底新增5户25人,2018年未脱贫22户86人。因病因残因学占致贫原因的55%。 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村两委成员6人,在官渡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胡浩冉副镇长的指导下,在村支部书记杨正学、村主任刘运虎两位同志的带领配合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组织召开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学习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课,以十九大精神统领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官渡村党建水平。激发党员队伍活力,以“支部主题党日”为主要载体,将脱贫攻坚政策宣讲、改善人居环境环保攻坚等纳入组织生活,持续开展党员与支部、支部与党委双向互评等做法,切实提高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同时,注重从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青年农民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力度,优化农村党员结构。大力支持党员创办领办致富项目,鼓励党员带头学习技术、带头发展产业、带头致富作示范。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和加强,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
白术村 |
白术村位于黄寺岗镇西南角,东连高店村和新建村,南与传流店乡接壤,西临白露河,北靠官渡村,距离312国道5公里。农作物以水稻、小麦和紫云英为主,一年两季收成,夏收麦子,秋收水稻;近年逐渐兴起甲鱼、生猪养殖。村内有一所小学,目前在校老师16名(聘用5名),在校学生351人,分为学前班及小学部一至六年级。新农村合作村卫生室两个;农业合作社两个。村下辖34个村民组,1123户5499人,常驻人口2347人。村支部现有村干部7人,镇派驻村第一书记1名,现有党员90名,1名预备党员(2018年10月份转正)。全村有分散供养的五保户23人,低保户21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125人。 |
新建村 |
新建村位于黄寺岗镇最南部,距镇政府首集9公里处,交通便利,村委会下辖15个村民小组,农业居民540户、2340人。全村共有党员47人,流动党员26人,现有村干部5人。 全村耕地面积3333.62亩,属于浅山丘陵地质地貌,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养殖业主要为养鸭、养猪、养鱼,外出务工居民较多。全村已通路、通电、通电话、宽带,建有小学一所、标准卫生室一个。 参加2018年度居民医疗保险缴费人数达到2339,缴费金额421020元。1100人缴费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260位60岁以上老人享受每人每月78元的基础养老金。17人获得特困人员补助资金。低保户88户,五保户14户,75岁以上老人户48人,残疾人81人、学生210户378人,危房户18户、患大病户8人。 建档立卡贫困户128户、478人,其中一般贫困户2户9人,低保贫困户25户101人,贫困发生率1.9%。2017预脱贫61户272人,2017年底新增3户12人,2018年未脱贫67户206人。因病因残因学占致贫原因的55%。 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村两委成员5人,在官渡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刘伟副镇长的指导下,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易士荣同志的带领配合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组织召开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学习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课,以十九大精神统领各项工作,不断提升新建村党建水平。激发党员队伍活力,以“支部主题党日”为主要载体,将脱贫攻坚政策宣讲、改善人居环境环保攻坚等纳入组织生活,持续开展党员与支部、支部与党委双向互评等做法,切实提高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同时,注重从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青年农民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力度,优化农村党员结构。大力支持党员创办领办致富项目,鼓励党员带头学习技术、带头发展产业、带头致富作示范。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和加强,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
高店村 |
高店村位于镇政府南六公里处;东与邓寨相接;西是白术村;南部是新建村,北接桥梁村。丘陵地形。东西长4.5公里,南北2公里,656户,2058人,全村有“五保”户13人,低保8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105人,主要生产水稻、小麦、油菜,兼生产豆类杂粮,水产较丰富,主要是白鱼、甲鱼、小龙虾,养殖势头强,收益好,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经商是村民第一大经济收入。 高店村党支部现有党员29名,预备党员2名,“村两委”干部3名,分别是村支部书记马培军,村委会委员胡家东、蔡力。 全村已通电、通电话、通宽带、通道路,部分通自来水,有古老小集市一个,购物较方便,建有标准卫生所一个,中心小学一所。 高店学校(高店小学)始建于1950年,发展好的时期有小学和初中,占地15亩,现有一个学前班和1—6年级,有学生230人教师15人,是连片中心小学校,2016年以来学校遵守上级精神精准扶贫政策,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学生发放补助。 村卫生所建在老街上,距镇卫生院7公里,现有医生3人,内设诊查室、治疗室、预防保健室,药房布局合理,按照要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350人,18岁以上1531人;0—6岁儿童165人;60岁以上老人287人,高血压122人、糖尿病16人、精神病14人,定期随访规范管理,免费为老人体检。 2016年以来高店村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镇关于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为主线,以增强内生动力为关键,以发展致富产业扶贫为重点,以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为核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贫困人口的内在发展动力,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建设经济强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
邓寨村 |
邓寨村位于黄寺岗镇东南部,南接朝坊村,西接高店村和新建村,东北部与桃林铺镇杜寨村接壤,距离312国道9公里,距离镇政府9公里,丘陵地形,农作物以水稻、小麦和油菜为主,下辖21个村民组,523户2646人。全村有分散供养的五保户21人,低保户9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127人。青壮年大多数外出务工。生产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收入,缺少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人均收入低。 邓寨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8名,在职村干部4名,分别是党支部书记蔡正国,村委主任蔡正国,村监委主任徐正发,村委委员王法伟,村支部委员杨宗保。 全村已通路、通电、通电话、宽带,建有小学一所、标准卫生室一个。 邓寨小学始创于1965年1月,学校占地5.25亩,建筑面积1265平方米(含教学楼350平方米),环境怡人。学校现有4个教学班,53名学生,8名教职员工,4个专用教室。近年来,学校多次被评为黄寺岗镇先进单位,多次获得黄寺岗镇教育系统教学目标管理一等奖等荣誉称号。2016年以来,邓寨小学严格遵守上级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发放补助。 邓寨村卫生室座落于村部东部,紧邻邓寨村村部,交通方便。该卫生室离乡镇卫生院10千米,服务范围5平方千米,21个村民小组,卫生室的周边林地茂盛,空气清香,阳光透地,适于老年人或妇儿保的健康体查或健康服务。辖区服务人口2646人;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150平方米内设诊查室、治疗室、预防保健室、药房布局合理,各项制度健全,现有乡村医生2人。村卫生室自2010年以来,按照要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421份,规范管理孕产妇15人、0-6岁儿童178人、60岁以上老年人412人、65岁以上老年人218人,高血压患者139人、糖尿病患者22人、重性精神病患者16人,并进行了登记管理和定期随访。每年组织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到卫生室进行免费体检。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 2016年以来,邓寨村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县、镇关于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为主线,以增强内生动力为关键,以发展致富产业扶贫为重点,以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为核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贫困人口的内在发展活力,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建设经济强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
桥梁村 |
桥梁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向南沿西干渠3公里处。村域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村风民风淳厚,属于浅山丘陵地质地貌,农业耕地面积4704亩,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宜养水面丰富,素有“豫南甲鱼养殖第一村”之荣誉。以甲鱼和生猪养殖业的兴起,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并带动全体村民发展致富创造条件。利用40万元的村集体发展资金,成功与信谊驾校签约,每年为村集体带来4.8万元的收益,为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全村沿纵灌南北的西干渠成为村主要通行道路,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新建了1000平米的文化广场;农业合作社四个,村民组21个,797户2878人。 桥梁村党支部现有党员51名(含一名预备党员),在职村干部5名,分别是党支部书记兰祥,村委主任徐久宇,村监委主任兰仲文,村委委员邓林辉、张顺正,村支部委员兰仲文。 全村已通路、通电、通电话、宽带,建有小学1所、标准卫生室1个,村级活动场所、村文化广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桥梁小学始创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学校占地10.2亩,建筑面积1088平方米(含教室370平方米),环境怡人。该校由于生源少,被合并。 桥梁村卫生室座落于村部北部,紧邻西干渠村通水泥路,交通方便。该卫生室离乡镇卫生院近3千米,服务范围覆盖全村21个村民小组,卫生室的周边林地茂盛,空气清香,阳光透地,适于老年人或妇儿保的健康体查或健康服务。辖区服务人口2878人;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150平方米,内设诊查室、治疗室、预防保健室、药房布局合理,各项制度健全,现有乡村医生2人。村卫生室自2010年以来,按照要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800份,规范管理孕产妇57人、0-6岁儿童374人、65岁以上老年人228人,高血压患者227人、糖尿病患者95人、重性精神病患者13人,并进行了登记管理和定期随访。每年组织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到卫生室进行免费体检。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 自2014年来,桥梁村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县、镇关于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为主线,以增强内生动力为关键,以发展致富产业扶贫为重点,以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为核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贫困人口的内在发展活力,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建设经济强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截止目前,桥梁村尚有贫困户38户81人.全村贫困发生率2.81%。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