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村地处淮河南岸,地势较低,平均海拨31米。淮河大堤将村境分为堤内和堤外两大部分,土壤多为灰砂土和两合土。农业种植堤内以水稻和小麦为主,兼种花生、油菜;堤外以林间茶叶为主,兼种花生、油菜、芝麻、红署。
淮南村地处亚热带北部边缘,为亚热带向北温带过度季风温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冷暖适中,雨热同期,无霜期长。
淮南村有菜园、腰西、腰东、南余庄、李庄、李大营、肖台、东张台、牛西、牛东、肖沟、北张台、郭寨、西郭庄、新庄、前尧湾、中尧湾、后尧湾、北余庄、姜前、姜后21个村民组。总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80亩,其中堤外1800亩,堤内2980亩,户数918,人口3943。截至2017年底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8户,840人。其中未脱贫户113户,363人,含低保户71户,79人。巳脱贫户135户,477人,含低保户86户,94人。
淮南村有中共党员83人,村干部7人,女性1人,中共党员7人,平均年龄51岁。村部位于潢踅路北边与西郭庄组之间,建于1993年,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现有办公房屋18间。2014年淮南村被县定为贫困村,2015年根据(潢办27号)文件精神,明确淮南村为潢川县精准扶贫贫困村,2015年6月30日(潢办30号)文件明确县人大、县建设银行为淮南村帮扶单位,华新商砼为淮南村帮扶企业。2017年4月,县脱贫攻关指挥部办公室为淮南村新增帮扶单位县卫生监督所。各单位帮扶人及村两委班子成员通过大量核查走访,严格按照程序最终确定淮南村现有贫困户171户,597人,结合现有政策,通过产业发展本地经济,辐射周边,带动贫困户早日脱贫,打赢脱贫攻关战。
淮南村经济发展,多年来主要以农、林、茶等第一产业为主,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简单的初加工(板材压缩),和茶叶加工、销售,农业条件较好,属高效农业村。但工业发展非常缓慢滞后,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薄弱。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技术指导下,淮南村充分发挥特色产业淮南茶的优势,通过品种改造,业务指导,大大提高了淮南茶的质量和知名度。2018年在中国信阳茶业节上,淮南茶获得金奖,2017年被农业部评为“一村一品”,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淮南茶的积极性。现在淮南村茶叶种植面积1320亩,年产值396万元,带动贫困人口务工就业100多人,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淮南村特色产业——淮南茶的发展提升,为淮南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526107 | 464000 | -- | 查看 淮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踅孜社区 |
踅孜居委会位于踅孜镇中心,东与淮南村毗邻,西与胜淮村接壤,南与八里村交界,北邻淮河与淮滨县隔河相望。辖区10条街,分别是北环街、东环街、东大街、中心街、西大街、政府街、迎河街、潢踅街、环镇街与西环街。全居委会总人口2482人,总户数580户,党员49人,居委会两委班子成员6人。居民经济收入以务工、经商和外出打工收入为主,外出务工比例占居委会人口的20%,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花生、茶叶等。踅孜居委会是踅孜镇非贫困村,有低保户84户,五保户2户,残疾人32人。贫困户30户105人,分布在10条街中,其中北环街6户21人,环镇街2户5人,西方环街1户4人,潢踅街2户13人,迎河街3户12人,西大街4户19人,中心街7户20人,东大街3户8人,东环街1户2人,政府街1户4人。全居委会贫困发生率4.8%,其中因残致贫7户,占贫困人口的24%,因病致贫18户,占贫困人口的62%,因缺土地致贫3户,占贫困人口的10%,五保户2户,占贫困人口的2.7%,因学致贫的1户,占贫困人口的1.8%,因缺技术致贫的1户,占贫困人口的1.8% 截止目前,居委会已实现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宽带,全居委会道路硬化8公里,有标准卫生室1个,小学1所,目前义务教育在校学生689人。 |
踅孜村 |
踅孜村位于踅孜镇东部,地处首集,潢踅公路穿境而过,东部与淮南村、西部与胜淮村、南部与八里村交界、北部濒临淮河,与淮滨县接壤,辖九村民组小组,分别是一至九村民组,全村总人口2509人,党员59人,村两委成员7人。 踅孜村共有耕地面积1359.33亩,林地面积100余亩,水域面积200余亩,踅孜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村主导农业产业为小麦和水稻,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淮南茶”、花木种植等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增收全村有农业合作社2家,农民经济收入以小商品经营、外出打工收入为主,外出务工比例占全村人口的40%,2016年全村人均年收入8000元。 全村共有低保户108户、五保户8户(其中分散供养5户,集中供养3户,)、残疾人49人,贫困人口九个村民组均有分布,共24户46人(其中:一组3户8人;二组3户5人;三组3户3人;四组6户12人;五组1户2人;六组1户1人;七组2户4人;八组3户7人;九组2户4人)。全村贫困发生率1.83%,其中因病致贫11户22人,因残致贫6户15人,因灾1户3人,缺劳动力5户5人,缺土地1户1人。截止目前,踅孜村已实现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宽带,全村道路硬化7公里,标准卫生室1个,小学1所,目前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16人。 |
两河村 |
两河村位于潢川县东部,距县城33公里北临淮河与淮滨县隔江相望,东临小潢河与上油岗毗邻,距镇政府3公里。 全村辖20个村民组,农业人口2976人,726户,耕地面积3450亩,其中林地1050亩,大部分地处淮河冲积平原地区,地势低洼易涝,平均海拔为30米左右,为全县最低。整村分为堤内与堤外两大部分。村党支部在全村中心地带现有党员57名,2016年全村共识别贫困户78户,贫困人口196人。全村享受低保人员135户,139人,五保14户,14人,全村75岁以上的老人80人,共有残疾人口数量,81人。 整村位于淮河与小潢河交汇处,淡水资源丰富,绝大部分水质可达到二级水平标准,适应农田灌溉,土壤内地表水宜于鱼类生长,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为主,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大豆等。全村蔬菜种植面积150亩,有传统的蔬菜种植,其种植户200多户。蔬菜种植面积约300多亩,尤其是信阳著名商标“縻马桩”萝卜的种植,种植面积800余亩。生态养鱼面积1000多亩。小型养猪场20户,散养黄牛现已成效。 两河村现有村级小学一所,共有教师9人,入校适龄儿童156名,全校共有教室8间,办公室教学设备都配备齐全。 村级卫生室处在潢踅路沿边,有村医一名,每年给予年满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体检两次,为全村人群的疾病防治和身体健康提供了“早发现早预防”的有力保障。 全村现有潢川县两河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村级家庭农场有三处,以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为主体,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农户养殖模式。已完全走向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截至目前三家农业经营主体共流转农户的耕地面积800多亩,初步形成产业化经营模式,为建设新型农业转型打下良好的基础。 |
淮南村 |
淮南村地处淮河南岸,地势较低,平均海拨31米。淮河大堤将村境分为堤内和堤外两大部分,土壤多为灰砂土和两合土。农业种植堤内以水稻和小麦为主,兼种花生、油菜;堤外以林间茶叶为主,兼种花生、油菜、芝麻、红署。 淮南村地处亚热带北部边缘,为亚热带向北温带过度季风温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冷暖适中,雨热同期,无霜期长。 淮南村有菜园、腰西、腰东、南余庄、李庄、李大营、肖台、东张台、牛西、牛东、肖沟、北张台、郭寨、西郭庄、新庄、前尧湾、中尧湾、后尧湾、北余庄、姜前、姜后21个村民组。总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80亩,其中堤外1800亩,堤内2980亩,户数918,人口3943。截至2017年底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8户,840人。其中未脱贫户113户,363人,含低保户71户,79人。巳脱贫户135户,477人,含低保户86户,94人。 淮南村有中共党员83人,村干部7人,女性1人,中共党员7人,平均年龄51岁。村部位于潢踅路北边与西郭庄组之间,建于1993年,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现有办公房屋18间。2014年淮南村被县定为贫困村,2015年根据(潢办27号)文件精神,明确淮南村为潢川县精准扶贫贫困村,2015年6月30日(潢办30号)文件明确县人大、县建设银行为淮南村帮扶单位,华新商砼为淮南村帮扶企业。2017年4月,县脱贫攻关指挥部办公室为淮南村新增帮扶单位县卫生监督所。各单位帮扶人及村两委班子成员通过大量核查走访,严格按照程序最终确定淮南村现有贫困户171户,597人,结合现有政策,通过产业发展本地经济,辐射周边,带动贫困户早日脱贫,打赢脱贫攻关战。 淮南村经济发展,多年来主要以农、林、茶等第一产业为主,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简单的初加工(板材压缩),和茶叶加工、销售,农业条件较好,属高效农业村。但工业发展非常缓慢滞后,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薄弱。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技术指导下,淮南村充分发挥特色产业淮南茶的优势,通过品种改造,业务指导,大大提高了淮南茶的质量和知名度。2018年在中国信阳茶业节上,淮南茶获得金奖,2017年被农业部评为“一村一品”,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淮南茶的积极性。现在淮南村茶叶种植面积1320亩,年产值396万元,带动贫困人口务工就业100多人,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淮南村特色产业——淮南茶的发展提升,为淮南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 |
胜淮村 |
胜淮村位于踅孜镇西北部,北邻淮河,西邻张湾村,南邻八里村,东邻踅孜政府,距踅孜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距潢川县城30公里。 胜淮村属非贫困村,由19个村民组957户人口3941人,现有贫困户57户,(其中死亡2户),共188人,其中兜底户4户,低保户157户,五保户14户.残疾人84人。村级组织,村支部5人,村委会3人组成,驻村工作对3人,镇分管领导2人,市派驻村领导一人。共有中共党员64人,(其中外出党员24人)。 总面积6000亩。耕地面积3285亩,其中缇外11个村民组2585人,耕地面积1807亩,提内8个村民组2095人。耕地面积1478亩,一些自然村存在的空心村现象严重。 目前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种植业以小麦,水稻,花生,红薯,大豆,为主。养殖业主要以养牛,养羊、羊鸽、小龙虾。特别是小龙虾养殖发展快,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明显,为胜淮村稳定脱贫奠定了基础,特色产业:千亩生态绿色茶园,每亩2000元的纯收入,绿色优质葡萄园近30余亩年收入近5万元。 |
张湾村 |
张湾村位于踅孜镇西北3公里处,北靠淮河大堤,南接八里村,西与来龙乡刘小集村隔邻。辖张湾、薛营、杨寨等4个自然村,25个村民组,1087户,5189人。耕地面积3995亩。低保户200户,五保户37户。 2017年以来,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4户,245人。年度脱贫14户,44人。主要致贫原因是因病、因残、因学。2017年危房改造6户,2018年度已申报25户。 全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群众从事传统农业种植,主要资金来源于外出务工和村内打零工,花木、茶叶、桃子是近年来新兴产业,虾稻共作发展势头良好。 村内有13条“一事一议”和扶贫办整村推进加个人捐资修建硬化道路贯穿全村,拥有便利的交通网络,标准化卫生室一个,小学一所,个体工商户5户男,大型养殖场2个,有通往镇区的村村通公交车1辆,负责村内卫生保洁员8人,全村实现水通、电通、网络通、文化娱乐广场正在兴建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全村共有正式党员75人,8名女性党员,分9个党小组,“三委”班子共有9人组成,党支部委员5人,村委会7人交叉,2018年计划发展党员2名。 |
八里村 |
八里村位于踅孜镇南部,东部与胜淮村、西部与龙港村、南部与胡棚村、北部与张湾村接壤,辖19个村民小组,分别是喻营村民组、唐营村民组、肖寨村民组、余营村民组、北毛营村民组、毛寨村民组、廖寨村民组、宋北村民组、宋南村民组、王庄村民组、南毛营村民组、田楼村民组、高庄村民组、田庄村民组、关东村民组、关西村民组、南台村民组、后庄村民组、付寨村民组全村总人口3586人,党员66人,村两委成员6人。 八里村总面积4.2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4199亩,林地面积29亩,水域面积1600多亩,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村主导农业产业为小麦和水稻,全村有农业合作社6家,农民经济收入以产业务工、外出打工收入为主,外出务工比例占全村人口的60%,2016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在10351元左右。 全村低保户159户、五保户15人、残疾55人,全村贫困发生率19%,其中因病致贫143户,因残致贫37户,因学致贫1户,因缺资金致贫28户,因缺劳动力致贫1户。 截止目前,八里村已实现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宽带,全村道路硬化14公里,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个,标准卫生室1个,小学1所,目前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2人。 |
宋大桥村 |
一、自然地理位置 宋大桥村位于踅孜镇南部,东邻罗港村,西连来龙乡胡棚村,北与淮南村相接,南隔小潢河与谈店乡相望,是传统农业大村,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距潢川县城35公里。 二、人口土地状况 宋大桥村辖22个村民组,户籍856户,共计3780人,现有耕地5032亩。 三、基层组织状况 全村共有村干部7名,组干部38名,党员75名。村小学共有在校生320名,教师17名,其中特岗教师3名。 四、精准扶贫工作 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2户707人。截止2017年底,未脱贫42户128人,兜底3户。2018年预脱贫30户,贫困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现有低保户155户,五保户19人。全村共有低保贫困户69人,残疾21人,大病22人,智残2人。 五、项目推进 1、新建村部和文化广场,2017年5月8日开工,2018年5月1日投入使用,总投资100余万元。 2、安全饮水全覆盖。 3、一期二期项目全部竣工,新建排涝闸和路桥各两座,整修万方大塘一个,农业灌溉有保障。全部实现组组通水泥路。 4、危房改造基本清零,2017年危改9户,2018年危改12户,已竣工11户,剩余1户正在施工。 5、贫困户小五改61户。 6、广播电视户户通实现贫困户全覆盖。 六、存在的困难 1、村经济条件薄弱,无集体经济收入,属于经济空壳村。 2、虽然村内林地、水资源丰富,但没有形成规模种养基地,农业产业结构不优,农民致富渠道不宽。 3、村民有强烈的致富愿望,但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等困境,成为制约着村民创业致富的瓶颈。 七、今后发展方向 一是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不断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强和发展能力强的“双强”村干部,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是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村内水利设施建设,提升水利灌溉条件,确保农田实现旱涝保收。 三是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以“三治”(治脏、治乱、治差),“三化”(美化、绿化、净化),“三改”(改水、改厕、改圈)为突破口,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打造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居住地。 四是加快产业发展。充分结合村内实际,发展桑黄种植项目,力争扩大规模,形成产业化。同时发展“虾稻共植”、麻鸭养殖、瓜蒌种植等相关种养植业,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引进生态农业相关项目落户宋大桥村,力争实现全村脱贫,共同富裕。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罗港村 |
罗港村位于踅孜镇东南部,东与上油岗乡隔河相望,西与宋大桥村接壤,南与谈店乡村隔河相望,北与淮南村接壤,是个传统农业大村。小潢河大堤和罗踅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 罗港村辖23个村民组,耕地面积4906亩,总户数969户,现有人口358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贫困人口164人。历史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底子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色产业以小规模、低附加值的畜禽养殖、小麦水稻种植为主,群众生活较困难。 罗港村处于小潢河岸边,地势较低,平均海拔31米左右。小潢河大堤将境地分为堤内和堤外两大部分,堤外以林间茶为主,堤内以种植小麦和水稻为主。罗港村地处亚热带北部边缘,为亚热带向北温带过度季风温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冷暖适中,雨热同期,无霜期长。罗港村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花生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花卉、杨树、油料、茶叶等。常见家禽牲畜有:鸡、鸭、鹅、猪、牛、羊。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