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信阳 >> 潢川县 >> 伞陂镇 >> 古西村

古西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古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古西村简介

  古西村概况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位于伞陂镇政府驻地西北6.5公里,邻近邬堰村、古城村、长青村,西与谈店乡长岗村隔河相望,通村公路至此。
  【历史沿革与人文】古城因古时有一座小城市而得名古城,现在有一条老街,1897年建村,1991年在又自然分为古东和古西两个村,2016年9月份经河南省民政厅正式批准为古城村和古西村,但在国务院扶贫开发系统中仍是一个村。全村有农民党员21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8人,占党员总数的8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人,占党员总数的14%;60岁以上党员10人,占党员总数的48%,35岁以下党员10人,占党员总数的4%;常年外出的党员6人,占党员总数的28%。从党员文化结构来看,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从党员年龄结构来看,青年党员较少,而且青壮年党员外出谋生较多,与党支部联系不密切,后备力量明显不足。农闲时,全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赚取收入,补贴家用,老人和妇女在家照顾子女就近入学;民风淳朴,常年没有违法犯罪及治安案件发生。
  古西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391人。其中:五保户2户8人,低保贫困户28户143人,一般贫困户49户246人。2014年脱贫16户75人,2016年脱贫50户261人,2016年未脱贫13户55人。
  【村落与居民】耕地面积1930亩,14个村民组,全村人口1286人,276户。
  【气候与物产经济】年平均气温18-21摄氏度,降雨量1200毫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传统以种植业为主,现芡实种植和小龙虾养殖是古西村特色产业。
  【交通运输】古城—古西村村通道路是全村对外交通的主要道路。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1526102 464000 -- 查看 古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古西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古西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伞陂村

  伞陂村位于伞陂镇中心,是首集所在地,面积6.8平方公里,东临陈集村,西至紫泥河,南至余营村,北至万大桥村。全村15个村民小组,459户,总人口2431人,46名党员,劳力人数1862人,全村耕地面积2061亩。   伞陂村地理位置突出,312国道穿境而过,紫泥河、双轮河流经境内,全镇最大的水库古塘水库座落在村东南。村内有大型肉鸽养殖场2座,花木种植基地4处。拥有中心小学1所、幼儿园4所,大型购物中心2座,文化广场3处,镇级医院1所,卫生室2所,银行、大型菜市场、自来水厂各1座。   近年来,伞陂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立足农业,开展技术培训,努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142元。一是推广新品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伞陂村大力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全村2000多亩良田全部种植优质稻,人均增收400多元。二是抓农业科技推广,提高社会化服务。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优良的品种和优良的种植方法,而优良的种植方式就是机械化作业。全村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机耕机整机收率均达到95%。三是抓技术培训,发展“打工经济”。积极鼓励村里的年青人外出学技术、学特长,拓宽就业渠道。为使村民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就业技能,村党支部多次邀请有关专家为村民培训实用技术。为确保村民能顺利外出,主动为他们代办相关证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全村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760余人,每年打工经济收入过800万元。四是开展“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带领全村党员,按市、县、镇要求,重点抓好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活动建设、制度建设、保障建设。先后投资42万余元建设了村办公场活动场所;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党员活动日”,认真落实党员责任,开展党员与困难户结对帮扶活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办事。   几年来,伞陂村“两委”带领广大村民,坚持党的领导,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生产,实施乡村振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得到上级肯定和群众拥护,多次被县、镇表彰。面对现实,勤劳智慧的伞陂人毫不满足于现状,一如既往地走“经济强村、科学兴村、文化活村”的强村富民之路,为开创伞陂村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陈集村

  陈集村位于伞陂镇东部,面积17.5平方公里,东临黄岗镇,西依伞陂村,南至林寨村,北接邬堰村。全村34个村民小组,1126户,总人口5108人,劳力人数2496人,全村耕地面积5825亩。68名党员,其中女党员10名,35岁以下党员16名,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   陈集村地理位置突出,312国道穿境而过,白露河、双轮河流经境内,泥巴塘水库座落在村西南部。境内交通便利,修有通村组水泥路10余公里,有老河口提灌站一座,可让30个村民组受益。村级卫生室1所,小学1所,幼儿园1所,文化广场1处。   全村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导产业,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现以发展两处小龙虾养殖基地,面积超千亩,芡实种植面积超千亩,生猪养殖29户,甲鱼养殖10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已流转土地200余亩。   今后,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走群众路线,畅通民情渠道,倾听群众呼声,按照群众的意愿办实事。结合“七五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人,培育新型农民,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全村群众脱贫攻坚奔小康步伐。  

邬堰村

  邬堰村概况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邬堰村位于伞陂镇北部,东与白露河黄寺岗镇交界,南与陈集村毗邻,西与谈店乡紫泥河交界,北与古城村接壤,双轮河干渠横贯南北,辖区内有十二连塘水库。   【历史沿革与人文】1976年成立行政村。   【村落与居民】全村总面积约6.37平方公里,耕地3822亩,辖22个村民小组,631户,总人口2991人,党员39人,现有一个党支部、一个村委会,有村民代表44人,设有书记1人、支委2人,村委主任1人,村委委员2人,监委主任1人,监委委员2人,村“两委”班子团结稳定,战斗力号召力强,是伞陂镇老牌红旗村,是全镇有名的强而有力的战斗堡垒,是伞陂镇村级组织工作的一面旗帜。现有党员38人,   邬堰村地处平坝,长久以来靠天吃饭,贫困人口数量多、发生率高。2018年,全村贫困户251户,1044人,脱贫攻坚以来,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邬堰人自强不息、砥砺前行,2014年邬堰村整村推进脱贫181户。   【交通运输】镇村主干道是全村对外交通的主要道路。近年来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邬堰村22个村民组已经全部铺上水泥路,极大的方便了村民出行。   【社会经济】年平均气温18-21摄氏度,降雨量1200毫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以生猪、小龙虾养殖、水稻和芡实种植为主。多年来,邬堰村致力于发展外出务工经济,积极扶持当地种养业,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实现了集体经济的持续增长。近年邬堰村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主要道路硬化率达100%。   邬堰村为促进社会稳定,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良好家风、村风、民风的进一步形成,群众安居乐业。另外,为了加强村治安环境建设,邬堰村加强村警备室的建设,并加强电子监控的建设。配备了联防队员及设施,进一步提高了警务室对村中重点部位的防范能力,减少了各类犯罪案件的发生,促进了社会治安稳定,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日常生活秩序环境。同时,还针对热点社会问题,成立帮教小组,督促教育,关心下一代成长,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经济的发展,邬堰村开始注重村民的素质提高。全村深入开展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以环境改造和文化建设为载体,抓好邬堰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为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邬堰村加大各种投入,务求通过完善各种文化设施的建设,从而带动和鼓励村民积极参加各种健康的文化活动,努力提高村民的思想觉悟水平及道德文化素质。   邬堰村一直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把发展当作第一要务,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务实发展,致力建设富裕、文明、平安的和谐新农村,为建设美丽伞陂贡献力量。  

古城村

  古城村位于伞陂镇东北6公里处,属贫困村,全村分为10个村民组,总人口1318人,党员21名,村干部4人(其中支部委员3人)党务工作由支部书记支部委员主抓,耕地面积1366.66亩。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364人,2014年脱贫21户90人,2016年脱贫46户213人,2017年脱贫8户29人,现有未脱贫户10户29人。其中兜底户2户5人,五保户1户2人。低保贫困户23户25人。古城小学一处,基督教堂一座,其中五个村民组集中在古城新街居住,其它五个村民组仅靠古城村居住南部与无延迟接壤,北与长青村接壤,东沿白露河,西与古西村接壤,   由于国家扶贫力度加大,新建村部360平方米,文化广场1100平方米,修建村组路5.4公里,提灌站一座,极大改善了办公条件,群众出行难问题和农田灌溉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的整治改善了村容村貌。   古城村主要以种植水稻和外出务工为主要产业,水稻种植技术的掌握成效逐渐提高,有帮扶责任人介绍和自主创业古城村外出务工人员在40%以上,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在家人员由致富带头人,古城村成立了潢川县古城芡实协会,引进技术免费培训、免费芡实种苗多措并举,引导芡实种植400多亩,下龙虾养殖500多亩,效益非常显著,给农民带来增收,芡实和下龙虾连片种植、养殖成为古城村的一个亮点,也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古西村

  古西村概况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位于伞陂镇政府驻地西北6.5公里,邻近邬堰村、古城村、长青村,西与谈店乡长岗村隔河相望,通村公路至此。   【历史沿革与人文】古城因古时有一座小城市而得名古城,现在有一条老街,1897年建村,1991年在又自然分为古东和古西两个村,2016年9月份经河南省民政厅正式批准为古城村和古西村,但在国务院扶贫开发系统中仍是一个村。全村有农民党员21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8人,占党员总数的8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人,占党员总数的14%;60岁以上党员10人,占党员总数的48%,35岁以下党员10人,占党员总数的4%;常年外出的党员6人,占党员总数的28%。从党员文化结构来看,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从党员年龄结构来看,青年党员较少,而且青壮年党员外出谋生较多,与党支部联系不密切,后备力量明显不足。农闲时,全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赚取收入,补贴家用,老人和妇女在家照顾子女就近入学;民风淳朴,常年没有违法犯罪及治安案件发生。   古西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391人。其中:五保户2户8人,低保贫困户28户143人,一般贫困户49户246人。2014年脱贫16户75人,2016年脱贫50户261人,2016年未脱贫13户55人。   【村落与居民】耕地面积1930亩,14个村民组,全村人口1286人,276户。   【气候与物产经济】年平均气温18-21摄氏度,降雨量1200毫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传统以种植业为主,现芡实种植和小龙虾养殖是古西村特色产业。   【交通运输】古城—古西村村通道路是全村对外交通的主要道路。  

长青村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位于伞陂镇政府驻地北7.5公里,邻近伞陂古城村、谈店乡毛集村、黄寺岗镇长堰村,通村公路至此。   【村落与居民】耕地面积3996亩,林地430亩,28个村民组,全村人口3913人,831户。   【气候与物产经济】年平均气温18-21摄氏度,降雨量1200毫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以水稻、猫爪草和芡实种植为主。   【交通运输】312国道——长青、长青——潢上公路是全村对外交通的主要道路。   【基本情况】长青村位于伞陂镇北部,辖28个村民组,78个自然村。农户831户,总人口3913人,全村耕地面积3996亩,传统种养殖业是全村的主导产业。长青村位于潢川县中心,距离县城23公里。   全村基础设施完好,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主要产业为水稻种植业、猫爪草和小龙虾、生猪养殖。粮食种植面积达3996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20亩。种植业以猫爪草最为有名,行销区内外,种植面积达340亩。全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村通水泥路达100%。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稳步发展,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300元。   近年来,村三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驾驭全局、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全力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提升领导班子凝聚力和号召力,强化了党员和群众对基层组织的监督作用,也增强了农村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晋位升级和“五个一”帮联行动,积极协调上级部门,完善了村级阵地设施,充分利用村级活动场所开办远程教育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文化娱乐活动,切实增强阵地的学习、服务和文化功能。不断增强村“两委”班子议事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提高了农村党务和村务管理水平。强化基层党员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发展党员,全村党员37人,优化了党员结构,提高了党员素质,为基层党员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通过依法民主选举,把一批政治素质好、廉洁奉公、年富力强、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党员群众选进村级领导班子,优化了两委班子结构,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镇党委和各支部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结合“十个全覆盖”、产业结构调整、基层组织建设农业农村三项重点工作及精准扶贫、领导干部驻村包村等工作,积极协调解决排水灌溉、水电管网铺设、危房改造、道路硬化、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环境治理等群众关心关注的生产生活问题,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变化,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同时以加快发展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发展,扩大开放,优化环境,积极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林寨村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林寨村位于伞陂镇政府驻地东南4.5公里,邻近黄堰村、陈集村、古塘村,通村公路至此。   【历史沿革与人文】1980年成立行政村。   【村落与居民】耕地面积4200亩,林地200亩,31个村民组,有村级小学1所,共有师生40余人。有村级卫生室1个。2017年全村修通到组水泥路,全村通安全自来水。全村人口653户,3119人,贫困户190户840人。贫困户属性分为低保户54户238人、五保户1户1人、一般户139户649人。其中,致贫原因:因病53户232人、因残14户48人、因学20户84人、因灾3户14人、因缺技术30户152人、因交通落后64户289人。2016年脱贫73户,366人,2017年脱贫25户,128人。2018年末,计划减贫76户313人,2018年全村整村退出贫困村。   【气候与物产经济】年平均气温18-21摄氏度,降雨量1200毫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以生猪养殖、水稻、小龙虾和芡实种植为主。林寨村以种植业、生猪养殖业为主,养猪户127户,年存栏母猪1100头,年出栏24000头。小龙虾养殖498.8亩,芡实种植465亩。

黄堰村

  一、基本情况   黄堰行政村隶属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伞陂镇人民政府,位于伞陂镇东南部,距镇中心集镇7.2公里。地势呈平原、丘陵状,东依白露河、西邻伞陂镇杨集村、南邻传流店乡肖寨村、北与伞陂镇林寨村相连。   辖黄营等21个村民小组,农产563户,人口2524人,其中女性人口1112人。耕地面积为2843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13亩。2017年人均收入6852元,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种植、生猪养殖和劳务输出。   二、基础设施   黄堰村村组路硬化5.66公里,解决了杨营组等9个村民小组村民的出行,基本实现水、电、网络覆盖。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36户,自来水安装使用176户。村民住房主要为砖混和砖木结构,日常做饭主要以沼气、液化气和电为主。   三、农村经济   黄堰村2017年底经济总收入为1729.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42.15万元,生猪养殖收入800万元,务工等收入为787.35万元。种植业主要种植作物为水稻和小麦,优质水稻种植面积为2624亩,生猪年出栏量为2.7万头。转移就业人口为938人,主要为农村青壮年人口。   四、人口卫生   黄堰村现有农户563户,人口2524人,其中女性人口1112人,农业人口2398人,劳动力人口1161人,黄堰村村民均为汉族。2017年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699人,占人口比例为67.3%,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为1843人,参合率为73%。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口51人,五保供养12人,其中集中供养3人,其他9人均为分散供养。村内有卫生所一座,面积为178平方米。乡村医生有3人,方便了村民的就医、保障了村民的健康。   五、文化教育   村域内建有办学点一所,学校占地面积为7000平方米、教师为8人、在校学生51人。村室和文化活动场所正在扩建,建成后将会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六、阳光三务工作   黄堰村设有村支部委员会、村名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党员42人,其中女性党员2人。下设4个党小组,定期开展党员活动日、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三会一课”等活动。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了党员干部的自身素质,提高了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全村实现了党务、政务和村务的公开,公开主要以粘贴公告版面和民主议事会的形式。建立了村民公益事业建设制度,坚持“四议两公开”长效机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村级财务由镇“三资”管理中心托管,村级财务员报账制度。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真正实现了公开、公正、公平。   七、工作重点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设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全村党员干部全面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环境治理攻坚战。关注贫困人口、弱势村民的诉求,引导村民改善种植、养殖结构,增加村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以党建引领发展,逐步实现农村振兴。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古塘村

  古塘村位于伞陂镇东南部,面积66平方公里,东临林寨村,面临瓦岗、余营村,南临黄堰、杨集村,北临伞陂、陈集村。全村19个村民组,463户,总人口2210人,劳动力人数1680人,全村耕地面积3052亩,全村43名党员,其中女党员6名,35岁以下党员8名,党支部委员3名,村委委员3名,村监委委员3名。   古塘村境内有自来水厂一座,镇政府敬老院,全镇最大水库古塘水库坐落在村内,卫生室一个,小型超市一个,家庭养殖场80户。   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养殖业、种植业和劳务输出。2015年、2016年、2017年人均收入分别是5600元、6800元、7800元。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村“两委”带领全村农民大力推广新品种,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提高社会化服务。近年来古塘村“两委”带领广大村民坚持党的领导,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永科学观指导生产。面对现实,村“两委”带领全村农民一如既往地“经济强村、科学兴村、文化活村”的强村富民之路。为开创古塘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瓦岗村

  瓦岗村位于伞陂镇南部,东与古塘村交界,南与杨集村毗邻,西临余营村,北与伞陂村接壤,双轮河干渠横贯全村。   【历史沿革与人文】1980年成立行政村。   【村落与居民】全村总面积约6.37平方公里,耕地3346亩,辖18个村民小组,574户,总人口2860人,党员52人,现有一个党支部、一个村委会,有村民代表44人,设有书记1人、支委2人,村委会干部3人,村“两委”班子团结稳定,战斗力号召力强,是伞陂镇老牌红旗村,是全镇有名的强而有力的战斗堡垒,是伞陂镇村级组织工作的一面旗帜。   瓦岗村地处高岗,长久以来靠天吃饭,贫困人口数量多、发生率高。2014年,全村贫困户130户,550人,脱贫攻坚以来,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瓦岗人自强不息、砥砺前行,2015年全村脱贫76户,2016年有37户贫困户退出贫困序列。   【交通运输】红旗路是全村对外交通的主要道路。近年来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瓦岗村18个村民组已经全部铺上水泥路,极大的方便了村民出行。   【社会经济】年平均气温18-21摄氏度,降雨量1200毫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以生猪养殖、水稻和芡实种植为主。多年来,瓦岗村致力于发展外出务工经济,积极扶持当地种养业,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实现了集体经济的持续增长。近年瓦岗村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主要道路硬化率达100%,村内主要干道全面种植绿化大树;村内建有全镇3大集市之一的综合农副产品市场1个,小学和幼儿园各1个,配有文娱广场和老人活动中心、休闲公园、停车场等。   瓦岗村为促进社会稳定,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良好家风、村风、民风的进一步形成,群众安居乐业。另外,为了加强村治安环境建设,瓦岗村加强村警备室的建设,并加强电子监控的建设。2014年村投入资金6万多元,安装9个视频监控探头,并连接到设立在村警务室的视频监控中心,进一步提高了警务室对村中重点部位的防范能力,减少了各类犯罪案件的发生,促进了社会治安稳定,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日常生活秩序环境。同时,还针对热点社会问题,成立帮教小组,督促教育,关心下一代成长,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经济的发展,瓦岗村开始注重村民的素质提高。全村深入开展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以环境改造和文化建设为载体,抓好瓦岗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为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瓦岗村加大各种投入,务求通过完善各种文化设施的建设,从而带动和鼓励村民积极参加各种健康的文化活动,努力提高村民的思想觉悟水平及道德文化素质。   瓦岗村一直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把发展当作第一要务,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务实发展,致力建设富裕、文明、平安的和谐新农村,为建设美丽伞陂贡献力量。  

唐庙村

  唐庙村位于伞披镇西南部9公里处,东西跨2.5公里,南北跨2公里,属丘陵地带,全村耕地总面积4228亩,全村共778户,2897人,农业生产以小麦水稻种植为主,仅10余户从事生猪养殖业,青壮年以外出务工为主,2016年全村共23户贫困户,贫困人口64人。基础设施方面,交通条件落后,村内主干道多以水泥硬化为主,组组通路为泥土路,现有村部五间两层,卫生室一座,全村尚未饮用安全用水,生活用电,宽带网络,电话,广播电视已接通。产业发展: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养殖规模小,特色产业尚未规模发展。人口结构:全村群众文化素质偏低,高等教育接受率低,全村具有大学学历不足100人。社会事业:全村义务教育率100%,养老保险参保率95%以上,目前全村共五保户9户,109人享受低保。

贺堰村

  贺堰村现有人口2097人、465户,耕地3375亩,年产水稻300万斤,属旱涝保收村。另养殖业有:生猪养殖户有13户,鸽子养殖户有3户。   我们村水利资源丰富,因紫泥河从贺堰村南北穿引,我们1985年在县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发动群众建成了340米长、10米高的滚水蓄水坝,安装了两级30千瓦的提水站,93年改为电灌站,1977年为防大旱,贺堰村群众自己动手,又开挖了引东干渠水的2800米渠道,从而改变了大旱欠收的局面。  

苏大塘村

  苏大塘村位于伞陂镇西南方向,西与弋阳王香铺村搭界,北与弋阳七里岗村搭界,南与白店乡搭界,东与伞陂贺堰村搭界。东西最长跨度4公里,南北最长跨度2.5公里,总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4亩,总人口2078人,劳力人数852人,设党支委1个,43名党员,其中女党员7名,35岁以下党员12名。1976年前属伞陂寺人民公社王香铺大队,1976年春,王香铺大队分为王香铺大队和苏大塘大队,苏大塘因大队部所在地叫苏大塘,因此而得名苏大塘。1984年更名为苏大塘村。   苏大塘村地理位置突出,东干渠从境内穿过,京九、西宁1号、西宁2号线从境内穿过。村内有黄庄水库和汪坎水库面积均在30亩左右,村内养殖场原有24家,后通过环境治理关停11家,现有养殖场13家。原有村小学一所,由于政策原因与2008年学校并入贺堰小学,后苏大塘小学停校。现有村卫生室1所。   近年来,苏大塘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立足农业,开展技术培训,努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426元。其中做出的努力有,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花木种植、养鱼、养小龙虾等经济效益较好的种植养殖业,有效的增加了农民纯收入,2017年人均纯收入增加至10638元。二是抓农业科技推广,提高社会化服务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优良的品种和优良的种植方法。而优良的种植方式就是机械化作业。全村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机耕机整机收率均达到95%以上。三是抓技术培训,发展“打工经济”。积极鼓励村里的年青人外出学技术、学特长,拓宽就业渠道,为使村民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就业技能,村党支部多次邀请有关专家为村民培训实用技术。为确保村民能顺利外出,主动为他们代办相关证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全村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20余人,每年打工经济收入增收超过300万元。四是开展“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带领全村43名党员,按市、县、镇要求,重点抓好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活动建设、制度建设、保障建设。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党员活动日”,认真落实党员责任,开展党员与困难户结对帮扶活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办事。   近几年在村两委及其他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做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2014年协调修建黄东东干渠生产桥,2015年协调修建关庄东干渠生产桥,2016年春夏协调修建汪坎生产桥。2016年识别贫困户18户61人,并责任到人进行帮扶,现已落实产业扶贫贷款17户,其他相关的扶贫政策也都得到很好的落实。对低保户多次进行清理整顿,现有低保户65人,五保户7人,也均已落实国家五保政策,生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总之,苏大塘村“两委”带领广大村民,坚持党的领导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产,进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得到上级肯定和群众拥护,经济有所发展,生活水平也有一定地提高,但是由于京九铁路和宁西铁路从我境内穿过,阻断了对外交通的主干道,道路交通严重不便且路况较差,严重阻碍苏大塘村的经济发展。在以后的工作中,苏大塘村将努力向上级有关部门协调解决道路交通问题、群众出行难问题,同时努力改善苏大塘村的公共设施,以此来进一步促进苏大塘村的经济发展。  

万大桥村

  万大桥位于县城东部5公里,东部与伞陂村、西部与弋阳办事处罗新楼村、南部与余营村、北部与邬堰村接壤,辖20个村民组小组,全村总人口3164人,党员45人,村两委成员6人。   万大桥村总面积6.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532亩,万大桥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村主导农业产业为小麦和水稻,全村有农业合作社2家,农民经济收入以养殖、产业务工、外出打工收入为主,外出务工比例占全村人口的26%,2018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在11260元左右。   全村低保户96户、五保户8户、残疾人67人,贫困人口分布在崔营等10个村民组,全村贫困发生率0.012%。   截至目前,万大桥村以实现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宽带,全村道路硬化6.3公里,标准卫生室1个,小学1所。  


古西村特产大全




古西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