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村是拿山乡最大的行政村之一,距乡政府所在地约0.7公里,离井冈山市新城区约1公里,拿山河贯穿全村而过。全村现有农户325户,人口1300余人,辖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耕地650余亩,山场面积4000多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有党员22人,预备党员3人。
胜利村党支部终把“真抓实干,服务群众”作为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的核心;始终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按照建设“富民支部”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一抓党内团结。“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为加强党员之间的交流,党支部制订坚持每月的12日为党员学习日,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科技知识,尤其是市场经济知识,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驾驭市场本领的技能。在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中,每个班子成员做笔记3000字以上,撰写心得体会3篇,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到外地学习和请专家到村里授课,不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几年来,先后办学习班10余期。二抓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胜利村制定了学习、工作、日常管理等一系列规范化制度,对各项工作提出目标,制定了计划和措施,建立了分片包干制度,同时建立了廉政制度,对财务严把“出口关”,实行统一做帐,按季公开。三抓监督落实。通过设立意见箱、设立监督专栏、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征求群众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促使他们更好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现建有250亩鱼塘和生猪养殖示范基地3个,1000羽的干鸭,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2012年,引进800亩的绿色玉米种植。依托城区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60881200 | 343000 | -- | 查看 胜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小通村 |
小通村位于拿山乡东南面,位于井冈山、泰和、遂川交界处,是一个四面环山,群山起伏峰峦叠秀的林木郁葱的美丽山村,全村有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76户,人口726人,党员30名,全村耕地面积1760亩,山场面积14000亩,果业面积1300余亩,有美国布朗系列十四大品种:江南一号桃、燕红桃、迎庆桃、甜油桃、红晶李、紫下珀、玫瑰皇后、黑宝石、梨、冬瑰杨梅、板栗、蜜柑、椪柑、天草等。小通气候怡人,各类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距井冈山火车站2.5公里,新城区5公里。近年来引进华富畜牧有限公司在下通村建成万猪场一个,引进福建客商在小通村种植红豆杉,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小通村党支部时时为民谋利、党员处处表率,极大地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了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小通村通过“协会+党小组”的形式做好果业文章,通过实践“活了一地经济,树了一方风气,聚了一群人心”,村民富了素质高了,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党支部、党员、协会、群众”四位一体,形成了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格局,党支部成为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
拿山村 |
拿山村是拿山乡最大的行政村,距乡政府所在地约2公里,离井冈山市新城区约1公里,拿山河贯穿全村而过。全村现有农户536户,人口1900余人,辖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耕地750余亩,山场面积5200多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党总支下设岩前、拿山、山陂楼3个党支部,有党员61人,预备党员3人,村党总支有总支书记1名,总支副书记2名,总支委员4名。 拿山村党总支始终把“真抓实干,服务群众”作为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的核心;始终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按照建设“富民支部”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一抓党内团结。“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为加强党员之间的交流,党支部制订坚持每月的15日为党员学习日,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科技知识,尤其是市场经济知识,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驾驭市场本领的技能。在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中,每个班子成员做笔记5000字以上,撰写心得体会2篇,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到外地学习和请专家到村里授课,不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几年来,先后办学习班20余期。二抓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拿山村制定了学习、工作、日常管理等一系列规范化制度,对各项工作提出目标,制定了计划和措施,建立了分片包干制度,同时建立了廉政制度,对财务严把“出口关”,实行统一做帐,按季公开。三抓监督落实。通过设立意见箱、设立监督专栏、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征求群众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促使他们更好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现建有50亩花卉苗木基地,150亩鱼塘和生猪养殖示范基地5个,1000羽的干鸭,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2012年,引进300亩的绿色玉米种植。依托城区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围绕新城区建设,组建了运输队伍和建材建筑队伍。目前全村有大小运输车辆达100余辆,建筑施工队3个,建材点达4个。鼓励农户在原有的基础上把餐饮业向城镇化、城郊化发展,不断壮大餐饮服务业。仅去年全村从事餐饮业、养殖业、运输业、渔业的个体私营业户达到86户,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胜利村 |
胜利村是拿山乡最大的行政村之一,距乡政府所在地约0.7公里,离井冈山市新城区约1公里,拿山河贯穿全村而过。全村现有农户325户,人口1300余人,辖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耕地650余亩,山场面积4000多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有党员22人,预备党员3人。 胜利村党支部终把“真抓实干,服务群众”作为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的核心;始终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按照建设“富民支部”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一抓党内团结。“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为加强党员之间的交流,党支部制订坚持每月的12日为党员学习日,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科技知识,尤其是市场经济知识,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驾驭市场本领的技能。在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中,每个班子成员做笔记3000字以上,撰写心得体会3篇,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到外地学习和请专家到村里授课,不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几年来,先后办学习班10余期。二抓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胜利村制定了学习、工作、日常管理等一系列规范化制度,对各项工作提出目标,制定了计划和措施,建立了分片包干制度,同时建立了廉政制度,对财务严把“出口关”,实行统一做帐,按季公开。三抓监督落实。通过设立意见箱、设立监督专栏、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征求群众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促使他们更好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现建有250亩鱼塘和生猪养殖示范基地3个,1000羽的干鸭,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2012年,引进800亩的绿色玉米种植。依托城区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
南岸村 |
南岸村位于拿山乡东南面,与泰和县相邻。全村共有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有农户数436户,人口1626人,现有耕地面积2300余亩,山场面积7000余亩。党员人数35人。 2012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南岸村发展起了玉米种植产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使玉米种植产业走上了特色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目前,在5户玉米种植大户的带动下,全村有1000余亩土地已经实现玉米种植产业化,并带动南岸村100余农民实现本地就业,促进了南岸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为南岸村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今年,吉安市光彩事业办为南岸村引入的安全饮水工程已全部完工,解决了南岸村五个村小组7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在教育投入方面,南岸村对村小教学楼、宿舍、校内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保障了村小正常的教学。 |
北岸村 |
北岸村隶属井冈山市拿山乡,是井冈山市的北大门,地处新城区边缘,321省道贯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1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现有党员25名,360户,1360余人口。有粮田1540亩,山场9800余亩。集体收入年均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120元。 近年来,在政府扶持农业发展致富的政策指引下,村委多方筹集资金,村民投工投劳,在原有的基础上,全村接通自来水,开发油茶1300余亩,引进蔬菜种植基地300亩,发展村级林场650亩。一年可为农户增收5-6万元,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为产业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村现有党员25人,两委班子成员7名,党员活动室进行了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添置了电教设备、电脑、科技书籍,极大地丰富了党员的文化生活。村党支部多年被评为井冈山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自2005年列为江西省精神文明创建示范村以来,北岸村把精神文明创建与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建设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现已成为井冈山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朵奇葩,2006年3月被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评为“文明村镇”。 村党支部一直重视平安创建工作,公安局也在北岸村建立了110服务点,村里治安形势良好,2006年以来,北岸村没有出现一例刑事案件和一例越级-事件。 |
江边村 |
江边村位于井冈山市拿山乡东南方向,东接泰和,距井冈山新城区5公理,系进出井冈山的咽喉之地,交通便利319国道、井泰泰高速、衡茶吉铁路穿境而过,辖4个别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农户236户、1050人;有农田1000亩,山场4000余亩。 历经千年沧桑的拿山河抚育着世世代代的江边村父老乡亲。解放前,江边村利用拿山河发展运输业、造船业等,其中造船业在方圆百里独占鳌头,村民大多以运输和造船业为生,江边村的码头成为关北地区的木材、茶油、粮食等货物的贸易集散地,富甲关亲地区,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江边村大力发展农业种植业、多种养殖,农民生活衣食无忧。改革开放以来,江边村历届村“两委班子”奋力拼搏,带领村民修水利、治水患,兴农业,推行田园化,发展蔬菜种植推广集约化、规模化的生态高效农业,植树造林治荒山,改善生态环境,集资修路、修桥,解决村民行路难;筹资办教育医疗发展村民公益事业,抓规范管理增强服务村民工作水平。目前,江边村人人有事做,户户有存款,家家建新房,村民生活节节攀升,户均年纯收入达12000元,人均平均收入达2500元,江边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培育新型农社,发展新型农业,开展新农村建设,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构建和谐农村。江边村的父老乡亲昂首挺进在和谐民展的康庄大道。 |
沟边村 |
沟边村是拿山乡最大的行政村之一,全村共有人口1567人,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4名党员,现有耕地面积940.97亩,山场面积2500亩。近年来,沟边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挂点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狠抓村支部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利用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村级经济,使村里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面貌。村党支部通过开展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党员网络号、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双诺双带两公开”党员承诺等活动,加强了对党员的管理教育,提高了党员素质。 2009年村两委新班子上任后,积极筹措130余万元资金建设新村部,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的办公条件。在建设好新村部的同时,村两委班子时刻不忘为民办实事,2009年向上争资40多万元硬化了322省道至洲头、云家组的村道,解决了困恼群众多年来出行难问题,2010年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接通了沟边村各组的自来水,使沟边村群众都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2011年初村里通过向上争资和村民自筹资金共28万元把沟边村4、5组的人行桥改建成人车两用桥,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在为群众做实事的同时针对新农村建设点资金不足的现状,村两委班子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10万余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促进了沟边村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为使农户增收,沟边村两委领导班子积极探索适合沟边村发展的产业道路,引进浙江萧山老板在沟边村落户种植花卉250多亩,促进了群众增收和富余劳动力就业,2010年注册成立666种植合作社,入股群众达100余户,合作社主要经营油茶和红心猕猴桃种植,现已开发种植油茶600余亩,红心猕猴桃200亩。在成立合作社的同时积极支持鼓励农户种植麒麟西瓜100余亩,一年可为该农户增收10余万元。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沟边村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为产业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贵溪村 |
贵溪村位于拿山乡北面,与永新县相邻,是拿山乡一个较偏僻的行政村,目前只有一条道路与外界相接,是典型的山区村。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分别是蒋家、彭家、宝石和栗田。全村有农户数212户,人口899人,现有耕地面积913.75亩,山场面积8226亩。党员人数30人。 2011年贵溪村被列为省重点贫困村,扶贫时间为三年期。2012年1月,又被列为国家重点扶贫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帮扶下,贵溪村努力发展以油茶种植、果业和花卉苗木为主的产业,现有油茶1100亩,井冈蜜柚150亩,花卉100多亩,药材50亩。有养殖场一个,占地17亩。 近两年,贵溪村对四个村小组进行了新农村建设,只剩两个村小组未定新农村建设点。蒋家已安置了36栋,危旧房改造工作已基本全部完成。 2009年,贵溪村动工建起了一栋村委办公楼,占地面积175平方米,目前已投入使用。 |
茶坪村 |
茶坪村是拿山乡行政村之一,地处新城区东北面,有8个自然小组,分别是:秧塘组、塘里组、下茶坪田心组、下茶坪田花组、上茶坪组、甲马塘组、头桥组及胜仙组。人口有965人,由于新城区建设的需要有6个自然小组的田地被征用,唯剩头桥组还有168亩水田,胜仙组58.9亩水田。 茶坪村秧塘组位于拿山乡圩镇后沿,黄洋界大道边上。社区占地约45亩,安置户建房59栋,总人口约200余人。规模较大,效果较好。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建设新型农村社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秧塘新型农村社区的目标是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打造出让群众满意的宜居生活环境,成为拿山乡乃至井冈山市的明星社区。秧塘社区围绕“五个创新”正积极开展工作。 一、迁村腾地,有效推进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 秧塘新型农村社区是拿山乡茶坪村原有村民小组响应支持新城区建设、拆迁安置重新组合的农村新村,广大农民按照新城区建设要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图纸,统一建筑风格进行建设。既推行整村拆迁、重新安置、统一规划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达到人口集中化安置目的,又腾出相应土地进行经济化规模化种植。同时以秧塘新社区作为示范点,周边蒋家组、老严家组等村组均可采取“迁村腾地”方式,未来形成一种“大社区”模式,以圩镇为中心纽带加速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社区综合管理。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为纽带,各类经济社会为补充的管理体系。尤其是要抓好社区党组织和服务中心建设,健全矛盾调处、群众自治等机构,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立体多元功能完善,高质高效的社区服务体系,让广大群众享受民主的管理优质的服务。将通过资源集中整合,将便民中心、医疗所、劳保所、社区书屋、广电网络系统、社区幼儿园等统一进驻社区公共服务大楼,形成社区功能一体化,从而管理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一体,带动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 三、垃圾及污水处理。党的-五次全会提出:要将我国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大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农民奔小康、享受现代化生活的重要举措。由于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是以有机物为主,其生化性较好,所以通常情况下生活污水的处理都是采用生物处理的方法。秧塘社区计划采用该种污水处理。通过模拟和强化自然湿地功能,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壤(填料)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且生长有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的土地上,污水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在耐水植物和土壤(填料)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下,污水中有机物通过过滤、根系截留、吸附、吸收和植物光合、输氧作用,促进兼性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四、与商贸相连,实现镇村联动。全面提升步行街,完善功能,以圩镇商贸活跃的优势,带动秧塘新社区发展,将集镇建设、步行街改造、秧塘新型农村社区提升有机结合,盘活资源要素,形成以“集镇带动步行街,步行街延伸入秧塘”的一体发展格局。实现城乡资源与资本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为城乡融合发展、加速发展打造平台,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以乡政府为中心的商贸、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等公共设施服务带,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五、强化产业支撑。茶坪村惠民蔬菜合作社在拿山乡打造“万亩连片蔬菜基地”,发展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能有效拉动茶坪村经济发展,拓宽茶坪村农户就业渠道,带动茶坪村农户致富。目前进展顺利,正在进行井冈玉米“绿标”品牌认证,并同步申报吉安市龙头企业; 在全乡全村干部的努力下,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展。但是在整个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部分问题。 1、环境整治工程难度大,部分村民配合度较差,乡领导干部多次串门入户的做工作,保证了工程的进度。 2、拆除牛栏、厕所等旁屋难度较大。乡领导干部和村理事会成员轮番上阵,全力保证工程进度。 3、部分村民对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的主题意识。 4、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总体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 不管困难有多难,茶坪村依然将紧紧围绕“五个创新”发展,以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为契机,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农业稳乡、工业强乡、商贸兴乡、靠城活乡”的发展战略不动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保障改善民生,优化生态环境,确保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并结合自身实际,精心谋划,真抓实干,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创新中寻出路,我们一直在努力。 |
长路村 |
拿山乡长路村毗邻井冈山市新城区工业园,全村共有人口1127人,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4名党员,现有耕地面积1090余亩,山场面积23000余亩。 长路村交通便利、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保留了大量的革命旧居旧址和红色标语群,是知青驻足地。为策应井冈山红色旅游,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目前长路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创建了中国井冈山知青文化园,不断延伸井冈山旅游的产业链,把知青文化园建设集知青情感交流平台、青少年教育基地、农事农活体验地、新型乡村旅游产业试验地、农民增收辐射源示范地为一体的井冈山旅游拓展区。目前,村两委班子已自筹资金35万余元用于知青文化园建设,发展花卉苗木、油茶各200余亩,麒麟瓜100余亩。与此同时,借助于紧邻城区的特点,加大了进城务工的步伐,群众收入得到不断提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