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村位于井冈山市厦坪镇西南面,离井冈山市新城区3公里,龙厦公路穿村而过,市规划的鹅岭景区就座落在复兴村,全村辖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人口1248人,耕地1740亩,山地面积7000余为亩,其中一个镇联营林场面积1300亩,年间伐量300方,年人均纯收入2180元,村有党员30名。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结合新城区下迁的契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招商引资工作,现引进了年总产值100多万元的石料厂1个和年生产红砖500万块的机砖厂1个,建立种植面积达50亩花卉苗木示范服务基地1个,培养发展多种专业户50余户,有力地发展了村级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且做到了户户通有线电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公路,在挂点单位的帮助下,创建了复兴新村生态家园富民项目建设示范村和创建精神文明小康示范村,在沼气建设中,已通过农业部验收,并作为示范点在全国推广,得到中央领导视察高度的评价。村组有50多平方的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内部设施比较完善,干净整洁,并涌现了一批农村致富能手,曾荣获吉安市委、井冈山市授予“双带”标兵的称号,复兴村多次获得了市镇表彰的“井冈之星”双文明村组、“村民自治模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种荣誉称号。虽然村里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两委班子坚信,复兴村的明天会更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情况是:根据镇党委、政府的要求以及复兴村的实际,经村委调查研究决定设点在坑埔、下焦塘两个村小组,其中:坑埔22户,人口106人,耕地面积98亩;下焦塘24户,108人,耕地面积147亩,山场面积300余亩。两个村小组的特点是:都是以种植粮食为主,以养殖种猪和生猪为辅,并以种花卉苗木、大棚蔬菜辅助,另外外出务工也是一条很好的发家致富的途径。
下焦塘坑埔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思路是:首先在充分认证后,制定全村组的整体规划,对现有村门口的机耕道进行水泥硬化,两边把水沟砌好,同时进行村内巷道硬化,巷道硬化后的余地栽种果树,实现村内村外,林果成荫;二是实施通自来水工程,使广大农户逐步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并在通水的基础上改厕,力争使农民用上水冲式厕所,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添置太阳能式燃气热水器等洗浴设施;三是在现有的有线电视进村的基础上,实现广播电视信号到村入户率达90%以上,实现户户通电话。四是复兴村自2001年开始发展沼气,目前全村建有沼气池160座,“三改”60户,使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发挥着较大的能源经济、社会效益。首先,大部分农户使用上了清洁高效的能源——沼气,减轻了农村妇女的炊事负担,改善了生活质量,使炊事方便快捷;其次改善了农村的环境卫生,人畜粪便全部流入沼气池无害化处理,不再是粪尿遍地流,蚊蝇满天飞。同时结合沼气池建设实行改栏、改厕,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再次农户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减少了化肥、农药开支,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是依据建设规划组织,拆旧建新,改造“空心村”,对牛栏、厕所进行统一改造,严格控制无序建房,搞好“三清、三改”使村庄建设一个“净化、美化、绿化”相结合,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有序的生态农村。
主要发展亮点是:
1、组建创办一个300亩的花卉苗木基地,结合新城区下迁,正处在绿化阶段,需要大量的大、中、小花卉苗木,市场前景很好,现已有一个初具规模的苗木场,现经营状况良好,现在其周围再扩大,实行“公司+农户”模式,统一规划,选树种,以户为单位进行种植,统一采购销售,在苗木场旁边在现有养殖规模的基础,扩建种猪养殖,使种养业联合起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创建50亩有机茶生产基地,结合现有的荒山没有种植有经济价值的树种,另外,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方面条件,适应种植茶叶,经营方式采取:农民出山场,投劳投入部分资金,村委和挂点单位出资购实茶苗,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沼液、菜籽饼、猪牛粪等来充分提高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统一经营和销售,产出的效率按投入的比例提成,这个项目的开发,一是充分利用荒山资源,二是利用了闲的劳力,达到理想的效果。
复兴村党支部、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带领下,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带领全村群众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60881100 | 343000 | -- | 查看 复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厦坪村 |
厦坪村座落在镇政府所在地,319国道贯穿全村,毗邻泰井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基本情况:全村部有人口1448人,耕地面积1655.77亩,总有山场1250亩(含插花山)有8个自然村,8个村小组,其中下陂跟柳山2个自然村共一个自然村,楼下自然村分成2个村小组。 村委组成情况:设有一个党支部,支委5名,党员39名,村委会由5名委员组成,其中妇女委员一名,设团支部、民兵连、妇联各一个。 村属企业:有鱼塘30亩,粮油加工厂1个。 可招商引资项目:村部门口有闲置空地一块,面积有1100平方米,极有开发潜力。 村集体经济:1万元。 |
口前山村 |
口前山村位于厦坪镇北大门,地处井冈山市新城区境内有市新城区工业园区的华安木业,鳄鱼生态村,多神福集团等多家企业,以及泉涌公司等市知名企业。 全村东西长4公里,南北长2公里,总面积6.5平方公里,共有11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人口共计1384人,现有耕地面积928.11亩,有共产党员34人,其中大桥、桥头店、年形、安定、段家等5个村民小组共计130户505人。由于新城区建设需要,耕地已被全部征用。 全村群众抓住新城区选址厦坪的机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大棚蔬菜、西瓜、玉米等特色产业,使口前山村成为厦坪镇的特色种植村。同时大量富余劳力到新城区从事第三产业,从事建筑、餐饮、建材、商贸等行业,既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就业难题,也繁荣了当地经济。 |
沉塘村 |
沉塘村地处井冈山市厦坪镇西北面,距集镇近2公里,距新市区近5公里。全村有1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346户农户,1360名农业人口,劳动力627人,其中男性308人,女性319人,大多数以务农为主,农闲时做点副业,全村约有120个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去向是广东、福建等地。全村有耕地面积1854亩,人均1.36亩,但近一半是梯田和山涧泠水田,产量较低,亩产不足500斤。全村有林地面积9201.5亩。 沉塘村属井冈山市厦坪镇管辖,沉塘行政村设有村级党支部和村委会,下设党小组和村民小组,全村有29名中共党员,分布在各自然村和村民小组,沉塘村专门成立了自愿者老年体协,村内有全日制小学一所。 沉塘村是以沉塘村最大的自然村“沉塘”命名的,“沉塘”名字的来源是出自沉塘村的一口大鱼塘(约27亩)的一个典故,大概意思是:相传这口大鱼塘原来是个居住10多户住户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财主得罪了一个上天假扮到人间讨饭的神仙,为惩罚这些势利、嫌贫爱富的财主,神仙把这个村庄下沉淹没成鱼塘而得名。村址造在沉塘村中心点新居小组。 沉塘村基础设施状况:1、沉塘村是距集镇较远的偏僻山村,依山傍水,厦坪镇的主要河流栗江河、禾桶山大江贯穿流经全村。由于河道疏于整治,每年汛期,沉塘村的村道和水利设施被冲地千疮百孔,破坏严重。两岸农作物损失严重,是农民减收的主要原因;2、沉塘村是一个面积较大的行政村,交通十分不便,严重制约了农民的经济发展,要致富先修路,2004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全体村民的努力,已修通了319国道至沉塘小组、桃林小组的水泥村道和319国道至新居小组(村部)的水泥村道。尚有岭背、井山、寨下、陂头四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未通水泥路;3、基本能保证全村农户用电,全村约有20%的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部分村民已用上了移动电话,全村有八个村民小组接通了有线电视。 沉塘村是我市农村题材的学农点和社会调查点,上海市委组织部从1996年开始连续下派了十批优秀青年干部来沉塘村进行学农锻炼和社会调查,经过他们牵线介绍,上海市的理工学院、交通大学和上师大附中相继在沉塘村挂牌作为学生锻炼的“三下乡”基地。这对沉塘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
复兴村 |
复兴村位于井冈山市厦坪镇西南面,离井冈山市新城区3公里,龙厦公路穿村而过,市规划的鹅岭景区就座落在复兴村,全村辖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人口1248人,耕地1740亩,山地面积7000余为亩,其中一个镇联营林场面积1300亩,年间伐量300方,年人均纯收入2180元,村有党员30名。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结合新城区下迁的契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招商引资工作,现引进了年总产值100多万元的石料厂1个和年生产红砖500万块的机砖厂1个,建立种植面积达50亩花卉苗木示范服务基地1个,培养发展多种专业户50余户,有力地发展了村级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且做到了户户通有线电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公路,在挂点单位的帮助下,创建了复兴新村生态家园富民项目建设示范村和创建精神文明小康示范村,在沼气建设中,已通过农业部验收,并作为示范点在全国推广,得到中央领导视察高度的评价。村组有50多平方的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内部设施比较完善,干净整洁,并涌现了一批农村致富能手,曾荣获吉安市委、井冈山市授予“双带”标兵的称号,复兴村多次获得了市镇表彰的“井冈之星”双文明村组、“村民自治模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种荣誉称号。虽然村里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两委班子坚信,复兴村的明天会更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情况是:根据镇党委、政府的要求以及复兴村的实际,经村委调查研究决定设点在坑埔、下焦塘两个村小组,其中:坑埔22户,人口106人,耕地面积98亩;下焦塘24户,108人,耕地面积147亩,山场面积300余亩。两个村小组的特点是:都是以种植粮食为主,以养殖种猪和生猪为辅,并以种花卉苗木、大棚蔬菜辅助,另外外出务工也是一条很好的发家致富的途径。 下焦塘坑埔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思路是:首先在充分认证后,制定全村组的整体规划,对现有村门口的机耕道进行水泥硬化,两边把水沟砌好,同时进行村内巷道硬化,巷道硬化后的余地栽种果树,实现村内村外,林果成荫;二是实施通自来水工程,使广大农户逐步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并在通水的基础上改厕,力争使农民用上水冲式厕所,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添置太阳能式燃气热水器等洗浴设施;三是在现有的有线电视进村的基础上,实现广播电视信号到村入户率达90%以上,实现户户通电话。四是复兴村自2001年开始发展沼气,目前全村建有沼气池160座,“三改”60户,使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发挥着较大的能源经济、社会效益。首先,大部分农户使用上了清洁高效的能源——沼气,减轻了农村妇女的炊事负担,改善了生活质量,使炊事方便快捷;其次改善了农村的环境卫生,人畜粪便全部流入沼气池无害化处理,不再是粪尿遍地流,蚊蝇满天飞。同时结合沼气池建设实行改栏、改厕,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再次农户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减少了化肥、农药开支,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是依据建设规划组织,拆旧建新,改造“空心村”,对牛栏、厕所进行统一改造,严格控制无序建房,搞好“三清、三改”使村庄建设一个“净化、美化、绿化”相结合,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有序的生态农村。 主要发展亮点是: 1、组建创办一个300亩的花卉苗木基地,结合新城区下迁,正处在绿化阶段,需要大量的大、中、小花卉苗木,市场前景很好,现已有一个初具规模的苗木场,现经营状况良好,现在其周围再扩大,实行“公司+农户”模式,统一规划,选树种,以户为单位进行种植,统一采购销售,在苗木场旁边在现有养殖规模的基础,扩建种猪养殖,使种养业联合起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创建50亩有机茶生产基地,结合现有的荒山没有种植有经济价值的树种,另外,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方面条件,适应种植茶叶,经营方式采取:农民出山场,投劳投入部分资金,村委和挂点单位出资购实茶苗,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沼液、菜籽饼、猪牛粪等来充分提高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统一经营和销售,产出的效率按投入的比例提成,这个项目的开发,一是充分利用荒山资源,二是利用了闲的劳力,达到理想的效果。 复兴村党支部、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带领下,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带领全村群众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
菖蒲村 |
一、基本概况 菖蒲村位于井冈山市厦坪镇东南面,距井冈山市新城区4公里,总面积16.3平方公里,村辖1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计370户人家,总人口1700人,08年人均总收入为6425元。 境内耕地面积1500亩,山林面积126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79%,矿产有石灰石、铁、瓷土等,动植物种类繁多。多山地和丘陵,地势南高北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有井冈山红旗标志、古祠堂、古徽派民居建筑、农家乐旅游等一系列丰富的旅游资源。 而今泰井高速公路穿村而过,水泥道路贯通全村,交通极为便利,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村内主干道全面硬化、自然村及入户便道硬化率80%,全村100%通电、通水、电话、有线电视。全村共有5个文化活动中心,设有农家书屋、万家书库、有图书杂志5000册,DVD等碟片1000余盒,有古村文艺宣传队、老年体协组织。 2009年1月25日,农历大年三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来到古村与村民共度春节,参观了菖蒲古村,并饶有兴致的在古村磨豆腐、炒板栗,和乡亲们一起准备年事。-高度称赞古村的人居环境,鼓励村民要充分利用古村资源努力提高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村庄整治 以前,菖蒲村可用“脏、乱、差”来概括,全村呈现出一幅破败零乱不堪的忧人景象。新农村建设开展后,村内共投入资金300余万元,群众义务投工投劳3800余天,自愿捐资备料折合人民币近百万元,拆除违法违规建筑4栋,1500平方米,拆除牛栏、猪圈、厕所、残垣断壁5000平方米,清理整治坟墓200余座,硬化主干道3000米,铺设鹅卵石巷道6000平方米。新建沼气池180座,粉刷墙壁22700平方米,修建水沟5000米,种植桂花、樟树、果树等4000余株,兴建活动中心7处面积2000余平方米,修建休闲场所小公园5处,新建垃圾池5座,实现了“五通一气”、“三清三改”。全村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三、经济发展 菖蒲村作为近年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村庄一是凭借菖蒲古村的区位优势,共享井冈山旅游资源,打造了以农家餐饮为主,农事体验为辅的农家乐旅游产业。二是利用拿山河道的水利优势,开发了水上旅游休闲项目。三是利用村庄耕地的连片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定单农业模式,以示范带动为原则,以旅游观光与种植销售相结合,引进资金在古村创办了井冈山金葡萄有限公司,逐步形成农业特色产业带。四是利用气候环境的天然优势,在市科技局的鼎力扶持下,村民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以低洼田及浅水塘相结合为主攻方向,种植优质太空莲350株,现示范点太空莲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五是依托泰井高速的地理优势,在菖蒲村境内全线4公里高速公路沿线连片种植优质“双低”油菜1460亩,大力开展“百里金花长廊”项目建设,给菖蒲村的旅游业发展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给农户增加了一条创收渠道。 四、民主管理 菖蒲村民是一个民主治理的村落。村两委由村民投票选举产生,当选的委员均是在村内拥有较高威望的人员。年纪轻、脑子活、不仅较好的配合了镇开展了中心工作,同时带动全村人进行新农村建设工作,集思广益、寻找致富之路。古村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两委委员和共产党员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创新型党建工作为古村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委员们发展创建的古村农机合作社、葡萄协会、餐饮协会等民间组织,通过完善各项管理功能,扩大建设规模,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引领群众共奔小康路。在村庄管理上,镇党委、镇政府与村两委、全体村民共谋发展,逐步探索和建立完善以“三个结合三个重点”为主要内容的长效管理机制,突出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重在日常管理,事后治理与源头预防相结合,重在源头预防,外部管理与自治管相结合,重在自治管理。并根据村民自治的原则,成立了村落社区,下设一会六站,逐步实现人居环境整治由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依法民主管理为主的转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古村得以充分体现。 2009年初,菖蒲古村聘请省内专家对菖蒲古村的旅游发展重新进行了总体规划,如今的菖蒲村,牢记总书记视察时的讲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井冈山精神,继续加大发展力度,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相信不久的将来,菖蒲村这个恬静而秀美的古老村落,一定会成为井冈山旅游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