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西省 >>吉安市 >> 万安县 >> 窑头镇 >> 八斗村

八斗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八斗村谷歌卫星地图)


八斗村简介

  八斗村座落在万安县窑头镇南部,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典型的丘陵地形。全村总面积大约为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07亩,林果面积250亩,可养殖水面880亩,荒山荒坡面积14500亩。全村下辖17个村小组,13个自然村,650户2900人,党员65人。2012年人均收入为5720元。
  八斗村依托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油茶、水稻、水产、百合种植等特色产业,2013年引进百合种植产业,力争年内种植面积20亩以上,以点带面,以填补单一的水稻传统种植模式。积极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2013年成立了“芳辉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使产业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八斗村致力于以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发展活力。2011年,筹资新建了独立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解决了村级场所办公条件差,党员干部开展活动载体不优,群众办事不便等难题。同时,注重加强党员队伍教育,依托在村委会设立的“党的知识进农村教育中心”,大力开展党员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双推双培双建”活动不断培育新生力量入党,充分解决村党员队伍年龄结构不优、发展作用不充分问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60828103 343000 -- 查看 八斗村谷歌卫星地图

八斗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八斗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窑头村

  窑头村地处赣江边,全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848.48亩(其中:水田面积1932.68、旱地面积915.8亩、山场面积1200亩)。全村下辖14个自然村,14个村小组,有538户2178人,全村贫困人口164户604人,低收入人口91户364人。全村现有党员46人,外出务工党员16人。窑头村产业以富硒稻、蜜蜂养殖、果苗培育为主。2012年人均收入为5850元。   窑头村地处圩镇中心,充分发挥交通便利、人力资源丰富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工业、种养业等特色产业,工商业异常发达。圩镇上建有一个占地400亩的农贸市场,现有各类服装生产、电子加工等中小型企业共计10余家,有各类商店达100多间,有省级龙头企业万安伟星农业,有大型超市万佳超市窑头分店,有效解决就业问题300人。   窑头村2012年共有12个村小组被纳入杨万线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积极组织实施“六改四普及”和穿衣带帽等工程,使窑头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窑头村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通过田园化改善,耕作条件进一步改善,目前已建有“千亩富硒稻生产基地”一个,年产优质大米约80余万斤。  

夏坪村

  夏坪村位于万泰交界,是万安县北大门,距镇政府5公里,全村耕地总面积4067.86亩,其中旱地275.16亩,山林面积约4120亩,水面立体养殖面积810亩,是个农业大村。全村下辖24个村小组,568户,2329人,党员58人,设4个党小组。2012年,人均收入为5710元。   夏坪村以农业种植优质稻、花生、西瓜、芝麻、大豆等经济作物为主,历来有夏坪豆腐为名优特产闻名全省,现有烟叶种植和红薇花木特色产业基地2个,已建中塘、街的新农村建设点2个,2012年建夏坪口、大岭新农村建设点2个。   村庄的主要特色之一是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夏坪中塘是江西第一任省委书记张世熙的故居和中共万安县委会旧址所在地,中塘先后有200多人参加革命,至今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39名,张世瞻、张一道、张松游、张理景、张世纲等革命先贤的英雄事迹在这方热土上代代传颂。   村庄的主要特色之二是日新月异的产业特色。这里是窑头豆腐的真正发源地和传统工艺延续地,“窑头豆腐百加酒”说道的就是这里。这里是新产业的创新实践地,2011年,新建了“夏坪红薇花木基地”,现已建立成型苗圃面积3000亩,拥有樟树、桂花、罗汉松、紫薇、朱柏等多种类大型绿化树种;2012年,在全镇率先试种烟叶,目前已成规模种植195亩,并成立了夏坪“神叶烟叶合作社”,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2300元提高到现在的3500元。   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夏坪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带领和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下,经济和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通过大力推进杨万线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阳城村

  阳城村位于窑头镇东北部,东与麻源垦殖场接壤,南与八斗村相接,西靠田南村,北靠通津村。阳城村总面积为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49亩,林地面积8700亩,有效水面1400亩。辖区12个村小组,385户1427人,党员51名。   全村经济以粮食种植、花生、水果、肉牛、水产等农业为支柱产业,是典型的农村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外出务工、经商、养殖等。全村肉牛养殖发展迅猛,年出栏100余头,水面养殖户共有21户,养殖面积340余亩,果业种植500余亩。2012年人均收入为5963元。   近年来,阳城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不断强化“两委”班子建设,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扎实抓好基层建设。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产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科技在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农户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加快推进。  

通津村

  通津村地处杨万公路边,距窑头镇政府2公里,村庄三面环水,全村耕地面积3238亩(其中水田面积1090亩),可养水面1500亩,退耕还林面积1260亩。全村下辖12个村小组,480户,2080人,党员51人,设3个党小组,2012年人均收入为6010元。   近年来,通津村积极引导产业调整,提高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创业致富能力。村庄内主导产业为水果种植、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全村建有千亩西柚基地1个,面积为2000亩,建水产养殖基地1个,水面达到1000亩,建有生猪养殖基地5个,年出栏生猪10000头,建有万泉蔬果基地1个,面积600亩,成立了通津百灵水稻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万泉蔬果专业合作社、广通水果专业合作社3个。   近年来,通津村立足民生,着力改善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2011年,争取了省学骞基金会30万元捐建了通津春蕾小学,改善了办学条件,2011年,积极争取资金实施了通津下屋段除险加固工程和通津堤除险加固工程,2012年,文溪自然村被打造成杨万线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建设精品点,湖头、江夏背、桥上、严家等自然村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了整村推进,极大地改善了村庄面貌。  

鲁下村

  鲁下村位于赣江沿线,万泰公路边,紧靠圩镇,全村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836亩,全村下辖7个村小组,现有村两委干部5名,党小组4个,党员31名,农户294户,人口1138人,2012年人均收入为6020元。   村庄内主要产业为水产养殖、果业种植、生猪母猪饲养,村里现有果业种植大户20户、水产养殖大户30户、生猪养殖大户15户、水稻种植大户8户,还建立了一个县级果业种植示范点,拥有1家大米加工厂、1家砖厂、1家采砂场及数家餐饮门面及一个占地200亩的苗木产业园。   2012年鲁下村积极投入杨万线美丽乡村建设,李家背自然村被列为县级示范点,中南坪、上南坪、鲁下等自然村全线覆盖,实现了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新农村建设“六改四普及”要求,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实施改坡顶、黑改彩等工程,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突出小康目标与美丽乡村建设、庭院生活与环境美化、自我发展与整村推进和谐发展,大力引导支持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形成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良好格局。   2011年村党支部被评为“吉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庄内建有高标准市级综合示范点1个,该点松山坪2009年荣获“吉安市新农村建设优胜奖”、2010年荣获“江西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城江村

  城江村位于窑头镇背面、万泰交界处,全村总住户513户,总人口2056人,有20个村小组,村两委干部6人,共有党员63人,耕地面积4891亩,山场面积16142亩,水面养殖1220亩,2012年人均收入为5876元。   城江村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猪立体养殖,养殖户近50户,年出栏生猪近5千头。同时,引进了韩国香梨,建立了千亩香梨基地,目前已种植400多亩,预计规模达千亩。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帮扶下,城江村已建江口、沟溪湖两个新农村建设点,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使群众的出行更加便捷,优质农产品得以及时运出,同时,通过积极组织实施增减挂项目,新开发了40多亩良田,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拓宽群众致富渠道,城江村重点打造韩国香梨这一产业,积极做好山场流转,目前已流转出近千亩的山场,确保了这一产业得以不断壮大,同时,利用城江丰富的沼气资源,实行有机肥灌溉苗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保护了环境,依托这一种养模式力争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特色产业。  

坪头村

  坪头村位于窑头镇南面,东临田南村,南靠横塘村,西与百加镇接壤,北连窑头圩镇。全村耕地总面积3567亩,可养水面面积900多亩,林地面积3500多亩,全村共有19个村小组,村民总户数586户,总人口2568人,党员59人,全村困难户164户,666人,低保户48户,103人。坪头村位置优良,交通十分便利,距窑头圩镇1.5公里,是窑头镇经济重村,物产十分丰富,2012年人均收入为5730元。   坪头充分利用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条件,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生猪养殖、肉牛养殖、水产养殖、脐橙、花生等产业。省级龙头企业“伟星农业”就位于坪头村,年出栏生猪1万头,“一江秋”大米畅销各地,同时引进了规模达400头的肉牛养殖基地一个。   近年来,坪头村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百姓走科学发展、发家致富之路。种养业发展引领潮头。坪头村主要引导村民发展生猪养殖、肉牛养殖、黄羊养殖、富硒稻种植,涌现出成规模种养大户20余户,年出栏生猪3万余头,肉牛500头,黄羊400头,培植了1个千亩富硒稻基地。民生工作基础扎实。近年来,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及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已为全村90%以上的村组修通了水泥路,各村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提高。全村新农合参保率达100%,新农保参保率达80%以上,参保率在全镇都名列前茅。在村委干部的积极争取下,今年九店上村点成为窑头镇唯一一个新农村建设点,如今的九店上村点面貌有了一个巨大的改变。   坪头村田塘新农村建设点被评为2010年度“全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田南村

  田南村位于万安县窑头镇东部。全村有耕地面积2476亩,总人口1518人,村两委干部5人,村小组14个,党小组3个,共有党员38人,其中预备党员3人。2012年人均收入为5810元。   田南村主体是靠种养为生,目前全村生猪养殖发展发到近30户,年出栏1500余头,水面养殖户共有28户,养殖面积310余亩,发展50亩以上高产油茶种植户4户,果业种植500余亩,初步形成了立体养殖的规模。   近年来,田南村立足发展田南村经济、维护一方稳定,着力服务民生发展。在村主干道修通的基础上,着力于组组通公路,稳步推进组公路实施,目前尚差3个村小组公路未硬化,有望在年内实现组组通公路。着力争取田园化改造项目,全村耕地田园化改造已达到80%,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耕作效率。加强山塘水库排查,及时组织排查维修,确保水库安全渡汛及农田灌溉。村两委高度重视维稳工作,各村小组每月一次排查,每月一次村调度会,发现矛盾纠纷及时派人调处,村庄内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在稳定的基础上和谐发展氛围好。  

横塘村

  横塘村位于窑头镇东部,区域总面积为21000亩,耕地面积5157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190亩。全村总住户数683户,总人口2864人,全村共有27个村民小组,党员63名,2012年人均收入为5600元。横塘村主导产业为水稻、脐橙、葡萄种植,横塘脐橙。   横塘村重教尊贤,才人辈出。横塘村张鸣岗官至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张雨曾任云南道御史、甘肃、贵州按察史,著有《匏洲集》,村内轸塘自然村尚存有明代“两京上卿”、南京刑部尚书张鸣冈牌坊。   横塘村果业发展势头很好,以横塘为基地的脐橙先后于2001年和2003年荣获省农特产品博览会脐橙类银质奖和绿色食品称号。近年来,横塘村不断发展壮大脐橙产业,村民种植的脐橙漫山遍野,种植面积达800余亩,建有“横塘脐橙专业合作社”和“横塘果业协会”,年销售脐橙约70万公斤。横塘村葡萄种植面积达300余亩,葡萄一度成为省内外客商的-货。同时,大力发展井冈蜜柚,新增种植面积达300余亩。水果产业成为横塘村农民增收的活水源头。  

连源村

  万安县窑头镇连源村位于窑头镇东南面,距镇政府8公里。全村耕地面积2381.45亩,山场面积8300亩,旱地面积486.5亩,人均耕地和山场分别为1.6亩5.6亩,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1万元。全村下辖13个村小组,19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348户,1486人,劳动力868人,全村共有党员43名。2012年人均收入为5621元。   连源村利用交通便利和自然资源丰富的条件,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生猪养殖,水产养殖,井冈蜜柚等产业。   近年来,连源村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基,发展为要,引领全村百姓发家致富,安居乐业。着力改善基础设施,破除发展障碍。连源村被通津河阻断,远离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不优,交通难问题成为制约连源村村民发展的极大障碍,近年来,连源村以争资争项工作为主抓手,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先后修通了入村通道连源桥及村内主干道,硬化通组公路2200米,多年跟进桐口组桥梁的修建立项工作,着力改善村民出行条件;积极培育新产业,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连源村引导村民大力发展蜜柚产业,已发展种植大户3户,新增种植面积400亩,同时带动更多农户发展蜜柚产业。  

剡溪村

  剡溪村坐落于窑头镇与枧头镇交界处,剡溪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无污染,空气清新。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690亩、山场面积6780亩、林地面积14100亩,全村下辖13个村小组,农户450户,人口1800人,党员41名。剡溪村主导产业为水稻种植。2012年人均收入为5771元。   剡溪村移民工作基础夯实。剡溪村接收安置了较多移民,移民占全村总人口在13%。近年来,剡溪村积极争取移民扶贫项目,建立了移民新区,妥善为移民分配田土、山塘,修通入户路,极大地方便移民生活和生产发展,使移民住得开心,生活有盼头。同时,着力为移民排忧解难,帮助协调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使移民安心、放心。   近年来,剡溪村着力引导村民发展产业,着力改善民生。充分利用山场面积多的优势,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大力推进高产油茶发展,现已发展高产油茶300亩,初具规模。村两委班子紧紧围绕发展剡溪村经济,为村民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积极改善剡溪村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村交通和水利建设。近年来,争取小农水项目,实施高标准农田开改造200亩,硬化通组公路2、5公里。  

潭口村

  潭口村位于窑头镇东部,距镇政府13公里,至万安县城23公里。东邻泰和县,南连本县枧头镇,西接本镇剡溪村,北靠本镇流芳村。全村有耕地2586.76亩,其中水田面积2534.4亩。林地面积12000亩,下辖15个村民小组,村民有372户1582人,有党员34人,其中:正式党员32人,预备党员2人。2012年人均收入为5712元。   潭口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导农产品是水稻、油菜,另外有小面积的花生,西瓜、大豆、红薯,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   潭口村是一个移民大村。由于地处偏僻,耕地富有,解放前后,陆续迁入了湖南省、河南省以及本省的兴国、南康于都等地的移民。1984年以来,为了支持万安水电站建设,又先后接受了万安县库区移民702人,库区移民占全村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七。潭口村积极争取移民扶贫项目,设置了移民安置小区,妥善为移民分配田土、山塘,修通入户路,极大地方便了移民生活和生产发展,使移民住得放心,生活有盼头。   近年来,潭口村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不断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确保村民收入稳定增加,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目前潭口村有果林面积1500亩,主要种植板栗和井冈蜜柚。2012年度,潭口村还成立了生猪养殖合作社,有成员20户,年出栏生猪4500头,使村民人均增加收入140元。潭口村着力改善民生,大力推进村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为村民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2012年度为村民改厕40户,新开挖了潭口二组南坑水库,2013年的上半年新修了下侯和屋背坑通村水泥公路2公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流芳村

  流芳村距离县城近25公里,离镇政府12公里,东面靠泰和县上模乡,南面与本镇潭口村和剡溪村交界,西与本镇八斗村交界,北面与泰和县冠朝以麻沅交界。全村总人口2265人,总户数558户,18个村民小组,全村党员人数53人,移民人口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均纯收入2856元。全村总耕地面积4461亩,山场面积14000余亩,小山场水库面积650余亩。2012年人均收入为5895元。   全村产业发展以生猪养殖、油茶种植和优质稻种植为主。2012年,生猪养殖户发展到40户,年出栏3000余头,繁殖母猪千余头。水面养殖300余亩,现有农户水面养殖32户。油茶种植400余亩,现有18户,果业种植500余亩。水稻种植每年8千余亩,其中优质稻3千余亩,每亩产800余斤。花生种植每年800亩,亩产300余斤。油菜种植每年2千余亩。   近年来,流芳村不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积极引导党员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一个季度组织全村党员集体学习一次,加强对外出务工党员的教育和联系,近年来发展党员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2名。扎实为民办实事,2012年新修了大禾坑移民点水泥公路,2013年新修了锅口至黄泥坑及大禾坑至赤壁水泥公路,着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多数村民生活饮水差问题。  

八斗村

  八斗村座落在万安县窑头镇南部,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典型的丘陵地形。全村总面积大约为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07亩,林果面积250亩,可养殖水面880亩,荒山荒坡面积14500亩。全村下辖17个村小组,13个自然村,650户2900人,党员65人。2012年人均收入为5720元。   八斗村依托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油茶、水稻、水产、百合种植等特色产业,2013年引进百合种植产业,力争年内种植面积20亩以上,以点带面,以填补单一的水稻传统种植模式。积极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2013年成立了“芳辉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使产业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八斗村致力于以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发展活力。2011年,筹资新建了独立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解决了村级场所办公条件差,党员干部开展活动载体不优,群众办事不便等难题。同时,注重加强党员队伍教育,依托在村委会设立的“党的知识进农村教育中心”,大力开展党员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双推双培双建”活动不断培育新生力量入党,充分解决村党员队伍年龄结构不优、发展作用不充分问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八斗村特产大全




八斗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