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西省 >>赣州市 >> 石城县 >> 小松镇

小松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小松镇谷歌卫星地图)


小松镇简介

  小松镇是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绿色名镇,2013年列入全省百强中心镇、全市示范镇,2014年列为全国重点镇。位于石城县西北部,国土总面积167平方公里,辖14个村3个居委会267个村小组共3.8万人8789户,其中农业人口3.5万人7289户,中-员625人。全镇耕地面积2.5万亩、山地面积17.9万亩。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水稻、白莲、烟叶为主,油茶面积达2.6万亩,大棚蔬菜2000亩。2014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3.16亿元,增长30%;财政总收入1284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0元,增长23.4%;其它各项经济指标均有较大提升。
   自南唐保大11年(953)石城升场为县后,小松地区一直隶属石城县管辖。清代以前,小松镇现有地域分属长松乡之长上里、丰上里和石上里。民国时期为石城县第二区。苏区时期,小松地域分属小松区、木兰区、坝口区和广昌县之驿前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在小松设立第二区,下辖小松、石田、桐江、丹溪公社并入桐江公社。1968年,桐江公社并入小松公社。1984年,小松公社改建为小松乡,乡下设村,村下设村民小组。1989年,小松镇改为镇建置。
   境内西北崇山峻岭,东南丘陵起伏,中部河流纵横交错,主河道石田河由西北而东南纵贯全境。最高点是镇西北部的灵华山,海拨991米,最低点是耸冈村境内的沙溪上,海拨255米。.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8万人 167.13平方公里 360735101 341000 0797 查看 小松镇谷歌卫星地图

小松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小松社区 ·石城县旅游·石城县特产·石城县十大特产·石城县十景·石城县 0

----

查看 小松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胜和村 ·石城县旅游·石城县特产·石城县十大特产·石城县十景·石城县 0

----

查看 胜和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华村 ·石城县旅游·石城县特产·石城县十大特产·石城县十景·石城县 0

----

查看 新华村谷歌卫星地图
罗溪村 ·石城县旅游·石城县特产·石城县十大特产·石城县十景·石城县 0

----

查看 罗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桐江村 ·石城县旅游·石城县特产·石城县十大特产·石城县十景·石城县 0

----

查看 桐江村谷歌卫星地图
许坊村 ·石城县旅游·石城县特产·石城县十大特产·石城县十景·石城县 0

----

查看 许坊村谷歌卫星地图
江口村 ·石城县旅游·石城县特产·石城县十大特产·石城县十景·石城县 0

----

查看 江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蜀口村 ·石城县旅游·石城县特产·石城县十大特产·石城县十景·石城县 0

----

查看 蜀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耸岗村 ·石城县旅游·石城县特产·石城县十大特产·石城县十景·石城县 0

----

查看 耸岗村谷歌卫星地图
瑶上村 ·石城县旅游·石城县特产·石城县十大特产·石城县十景·石城县 0

----

查看 瑶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田村 ·石城县旅游·石城县特产·石城县十大特产·石城县十景·石城县 0

----

查看 石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迳里村 ·石城县旅游·石城县特产·石城县十大特产·石城县十景·石城县 0

----

查看 迳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罗源村 ·石城县旅游·石城县特产·石城县十大特产·石城县十景·石城县 0

----

查看 罗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小松村 ·石城县旅游·石城县特产·石城县十大特产·石城县十景·石城县 0

----

查看 小松村谷歌卫星地图
丹溪村 ·石城县旅游·石城县特产·石城县十大特产·石城县十景·石城县 0

----

查看 丹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小松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琴江镇

  石城县琴江镇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县城所在镇。自公元953年设立石城县以来,琴江镇一直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全县地域、人口大镇和经济、文化重镇。琴江镇辖27个村,11个居委会,375个村小组,27711户,人口10.2万。国土面积2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233亩、山地面积610500亩。   ——区位优势显著。琴江镇位于石城县的腹地。素有“闽粤通衢”之称。其地埋位置在赣州、抚州、三明、龙岩四个中等城市的中心点上,承东接西。鹰瑞高速、206国道贯穿全境,宁(化)兴(国)公路横贯东西,由琴江镇通往全县各乡镇公路已全部硬化,交通十分便捷。    ——人文景观奇特。琴江镇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素有客家摇篮之称。自古以来,琴江镇就有“塔影江心,琴泉雅奏”的美妙景观,境内有保存完好的宋代江南名塔和古城墙,五龙岩摩崖题刻和通天寨丹霞地貌风景区。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自题写寺名的佛教胜地如日山普照寺,享誉海内外,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福贵囚室,桂花屋和沙段客家民居群,石马寨古战场,“闽粤通衢”古栈道等人文景观,处处都透出一股古色古香的神奇,诱你穿过时光的隧道去探寻那古代的文明。作为“中国灯彩之乡”,石城花灯更是国内闻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可以尽情欣赏颇具特色的茶篮灯、气势磅礴、声势浩大的龙灯、船灯、鲤鱼灯、模拟动植物灯共一百余种。   ——物产资源丰富。琴江镇有储量丰富的竹木资源。还有130多种野生中药材,所开发的茵陈保健茶市场前景广阔,琴江镇是石城县(“中国白莲之乡”、“中国烟叶之乡”)白莲、烤烟集散地。由琴江镇武夷山白莲食品厂生产的白莲系列产品荣获江西省“三新”博览会金奖,琴江镇是省烟草公司定点扶植的国际型优质烟草生产基地。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琴江镇还开发建设了以杉柏、沙段为中心的万亩脐橙基地。汉坑牛心柿、坵坊米粉、通天岩茶等土特产品在省内外也有极高的声誉。    ——旅游资源丰富。琴江镇群山耸立,森林茂密。尤其是大畲村峰峦叠幛、岩洞遍布、苍松翠竹、山水奇特。方圆27.1平方公里的通天寨景区,是久负盛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区,石笋干霄是古今同时入选琴江八景的独特景观。通天寨主峰海拔601.7米,大畲荷花观光园、古民居南屋、通天岩、玉盂寺、净土岩、试剑石、石笋干霄、仙人犁田、钟鼓石、生命之门、菩萨坐禅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等40余处主要景点都在琴江镇内。寨上怪石如林、犹如丹霞横空;满寨龟裂石板,美称仙人犁田;寨中清泉四季流淌,竹木青翠如海;寨下碧水环绕,四周青山连绵。奇特的山水,秀美的风光,构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人间仙景。是江西省省级森林公园,赣州市首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2011年,通天寨景区正式被命名为国家4A级景区。且琴江镇内温泉资源丰富,在何坑白水村屋旁,沔坊河东岸的温泉,平均水温39℃,储量极其丰富,另在大畲首塅新探明大量的可直接开发利用的温饱泉资源。   近年来,琴江镇始终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导向,结合镇情特点,紧紧围绕镇党委制定的“1666”工作思路,坚持“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落实“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对接“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战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力把琴江镇建设成责任琴江、高效琴江、开明琴江、法治琴江、幸福琴江、美丽琴江。  

小松镇

  小松镇是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绿色名镇,2013年列入全省百强中心镇、全市示范镇,2014年列为全国重点镇。位于石城县西北部,国土总面积167平方公里,辖14个村3个居委会267个村小组共3.8万人8789户,其中农业人口3.5万人7289户,中-员625人。全镇耕地面积2.5万亩、山地面积17.9万亩。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水稻、白莲、烟叶为主,油茶面积达2.6万亩,大棚蔬菜2000亩。2014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3.16亿元,增长30%;财政总收入1284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0元,增长23.4%;其它各项经济指标均有较大提升。    自南唐保大11年(953)石城升场为县后,小松地区一直隶属石城县管辖。清代以前,小松镇现有地域分属长松乡之长上里、丰上里和石上里。民国时期为石城县第二区。苏区时期,小松地域分属小松区、木兰区、坝口区和广昌县之驿前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在小松设立第二区,下辖小松、石田、桐江、丹溪公社并入桐江公社。1968年,桐江公社并入小松公社。1984年,小松公社改建为小松乡,乡下设村,村下设村民小组。1989年,小松镇改为镇建置。    境内西北崇山峻岭,东南丘陵起伏,中部河流纵横交错,主河道石田河由西北而东南纵贯全境。最高点是镇西北部的灵华山,海拨991米,最低点是耸冈村境内的沙溪上,海拨255米。.  

屏山镇

   屏山镇位于石城县境内西南部,距县城17千米,东连珠坑乡,南与横江镇、龙岗乡、大由乡相接,西邻宁都县固村乡,北靠琴江镇,琴江河自北向南贯穿全镇,地形狭长,地势北高南低,中部平坦,南北长17千米,东西宽11千米,总面积119.58平方千米。最高点为页背村的高寨子,主峰海拔559.6米,最低处为南面的秋口村,海拔185米。   1984年机构改革,屏山公社改为屏山乡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改为村民小组。1989年3月,上级批准屏山乡改为镇建制,称屏山镇,辖区范围不变。1990年5月,经县政府批准,坳头村更名为万盛村。至2014年,全镇辖1个居委会,12个村,208个村民小组,338个自然村。   2014年,全镇总户数11885户,总人口36799人。全镇共有70余种姓氏,主要的姓氏有陈、赖、黄三姓,陈姓占总人口的34%,赖姓占总人口的31.4%,黄姓占总人口的21%。    屏山镇境内土壤划分为4个土类,5个亚类,10个土属,25个土种,水稻土为屏山主要耕作土壤。全镇耕地总面积1356.53公顷,占总面积的11.34%;山地9487.2公顷,占总面积的79.34%;水域面积119.07公顷,占总面积的1%;其他995.2公顷,占总面积的8.32%。境内主要矿产有页背村石咀头的磷矿、功塘箭鼓岭的钨矿,欺子岭的铁矿,但都含量较少,没有开采价值。   屏山镇属亚热带季风润湿气候区,热量资源丰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温和润湿,无霜期长。由于受季风和在陆性气候的交替影响,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冷暖交往频繁,春夏之交阴雨霏霏,夏季降水集中,伏秋期间太阳辐射量大增,时有干旱发生,秋季时有寒露风出现,冬季不严寒,但亦有霜冻发生,部分年度会下雪。四季日照充足,夏季最多,为683.3小时,秋季次之,冬季最少,为351.9小时;年平均气温在18~19℃之间,最热7月,平均气温28.8℃,最冷1月,平均气温7.2℃;镇境内年平均自然降水量在1600~1700毫米之间,冰冻期多为1~2月份,最长有霜日数为33天,最短的只有3天。   屏山镇为农业区域,以种植业为主,兼营畜牧渔业,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兼种大豆、红薯、花生、油菜等作物,白莲、烤烟为该镇产业支柱。2014年,水稻种植面积35155亩,水果种植面积6300亩,蔬菜种植面积2894亩,渔业养殖面积8065亩,烟叶种植面积2600亩,收购烟叶72万斤。有镇办企业86户,户办企业441户,固定资金4316.7万元。2014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4208元。   2014年,全镇有9所小学,59个班级,2028名学生,130名教师。屏山初中有18个班,980名学生,72名教职工。   该镇的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来, 全镇的文化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在文学创作、音乐、书法美术、舞蹈及灯彩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影响度较高的人有:陈逸荪,中华文诗记词学会会员,江西诗词、赣南诗词会理事,曾任琴江社社长及主编,代表作有《七厕楼诗草》共有诗词248题,607首,其诗巧用比兴手法,含意深刻。曾小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论文近百万字,并且多次获奖。屏山依托深厚的民间音乐土壤,涌现出了一大批较好的群众歌曲,如《迎灯接福》戏剧音乐,参加江西省舞蹈调演获创作二等奖;《赠别》发表于《鹃花》歌刊; 《花灯仙子》音乐,融茶腔、灯腔、杂调于一体,多次在省、市获奖,并在北京演出后,受到全国有关名人专家好评。屏山镇境内乡村崇尚书画,20世纪90年代,该镇成立了书法学会,县文化局命名屏山镇为“书画之乡”。屏山书画人才辈出,代不乏人,如陈逸荪,擅长书法,尤其是他的蝇头小楷,刚柔相济,倍受书法爱好者赞赏。赖振疆,学柳公权、王羲之字体,擅行书,作品多次在省、地展出并获奖,并在参加中华书画艺术促进会、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5周年当代艺术精品博览展”中获二等奖,并荣获“翰墨中国”金奖。赖德廉,擅长山水画,其国画《通天胜境》荣获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赛世界国际荣誉金质奖。赖俐华,擅长行书,其作品也多次在省、市中获奖。赖德廉于1991年发掘了开创干北宋失传于清代的江西石城砚,将画室更名为《龙砚斋》,对石城砚进行研制开发,以诗书画入砚,砚作依石成形,其砚作多次在国家级、世界华人艺术大赛中获奖。  

横江镇

  横江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东南部,东邻福建宁化,东南抵福建长汀,西南与本省瑞金接壤,西毗本县龙岗,西北与该县屏山交界,北靠本县珠坑。坐落于闽赣交界之武夷山西麓,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武夷山脉,山势逶迤,群峦叠嶂,自然资源丰富,交通发达,赣江源头,林竹并茂,文坛玉纸,久誉闻名,远销中外,是赣江源头第一镇,距县城24公里,有国土面积307.4平方公里,辖区内有2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分别是横江村、烟坊村、齐贤村、姑溪村、张坑村、诸玑村、平阳村、丹阳村、罗云村、友联村、秋溪村、洋和村、洋地村、瑞坑村、泮别村、桃花村、石溪村、赣江源村、迳口村、小姑村、罗家村、开坑村、和平村、横江居委会。总人口4.4万人,有耕地面积2.86万亩,山地面37.3万亩。主要手工业产品有南金纸加工为龙头企业,农业以烟莲种植为支柱产业,是江西省百强镇之一。   横江镇境内通行客家话(宁龙片),客家文化浓郁。   基本概述   横江镇为原苏区革命时期太雷县县府所在地,后复为横江区,归石城县管辖,位于石城县县城东南部27公里处,面积307.47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达4.4万,现在的横江镇由2001年前的原横江镇、小姑乡、洋地乡合并而成。横江自古至今人才辈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活跃。镇内206国道贯穿全境,有公路可通福建宁化及长汀,交通发达。江西母亲河--赣江的源头就在镇内上段村,赣江源自然保护区更是古木参天,是避暑观光的旅游胜地。横江自古手工业发达,横江重纸更是享誉海内外,为历代朝廷贡品,境内林木资源丰富,有3个国家林场,5万亩的毛竹林,4万多亩的油茶林。   历史沿革   以驻地横江圩命名。   1933年8月16日,划属太雷县,横江圩为太雷县治所在地。   1934年红军长征后复属石城县,为横江区。解放初设横江区(四区),1958年设横江公社。   1960年分为横江、罗家、珠玑、珠坑4个公社,1966合并仍称横江公社。   1968年划出罗家公社,1972年划出珠坑公社。   1984年改横江乡,1989年改横江镇。   1997年,面积145平方千米,人口2.7万,辖横江街居委会及洋和、友联、秋溪、罗云、平阳、丹阳、横市、烟坊、横江、沽溪、齐贤、廖三、珠玑、张坑1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横江圩。   2001年,撤销小姑乡、洋地乡,划归横江镇。   附:洋地乡位于石城县南部,武夷山脉西北部,距县城32千米。县主要林区。境内鸡公岽,海拔1389.9米,为县内最高点。1951年设洋地区(八区),1958年为洋地垦殖场,1964年改洋地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115.8平方千米,人口0.8万,辖洋地、石溪、瑞坑、泮弼、径口、三坑、上段、桃花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洋地圩。   附:小姑乡位于石城县东南部,距县城21.5千米。1956年为小姑乡,1958年属横江公社,1961年析置罗家公社,1984年复置小姑乡。1997年,面积46.4平方千米,人口0.6万,辖小姑、罗家、和平、开坑4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小姑圩。  

高田镇

  一、概况   高田镇(含原岩岭乡)位于石城县境内东北部,距县城27千米。西北部靠木兰乡,北接广昌县塘坊乡,东临福建省宁化县河龙乡,西南毗丰山乡和福建省宁化县济村乡。全镇总面积23780公顷。镇境内地形东北高西南低,成倾斜状,最高点为牙梳山,海拔高度为1387.3米,最低处为窑口,海拔高度为280米。境内中部高山多,丘陵多,谷地和平地穿插相间,山势逶迤,为武夷山脉中段主脉,从东北与广昌、福建、宁化交界处入境,绵延于东部,为闽赣两省天然屏嶂。境内有6条小河流,主要河流是高田河和岩岭河。   1984年6月,建乡换届,分别更名称为高田乡和岩岭乡。1997年4月高田乡改为镇建制,称高田镇。2001年,原岩岭乡划入高田镇。2014年,该镇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76个村小组,总户数为5018户,总人口为25093人。镇内有54种姓氏,以温姓分布最广,占人口总数的60%以上,多数姓氏聚族而居,唯高田街为姓氏杂居之地。主要姓氏有温、陈、吴、齐、张、许、曾、周等。人口中绝大多数为汉族,另有畲族人口9人,其中男5人、女4人。   2014年,全镇有耕地面积1653公顷(其中水田1603公顷),占总面积的6.9%;山地面积19481公顷,占总面积的81.9%;水域面积474.4公顷,占总面积的2%;其他2304.73公顷,占总面积的9.7%。该镇境内主要矿产有:金,主要分布在各条河流,据说含金量较高;铁,主要分布在麻石岭到馒头窝一带的山上;钨,分布在高田街背和官仓下的白砂岭;锡,分布在礼地坳上岭;铜,分布在礼地青岗寨;白泥,分布在礼地水口;青石,分布在高田大山,石质坚硬,是优质建材;稀土,主要分布在高田、湖坑、岩岭、堂下、大秀等村。   高田镇境内主种水稻,盛产烤烟、白莲。2014年,全镇粮食总产6607吨,烟叶产量798吨,白莲产量186吨,农业总产值8900万元,烟、莲、稻是高田三大农业支柱产业。   2014年,小学教育方面,全镇共有3所完小、3个村级小学,10个村级教学点,共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1296人,教职工108人。附设开办了3个学前班、3个私立幼儿园,幼儿教师8人,在校幼儿213人。高田初中有教学班12个,学生710人,教职工35名。   二、特殊民情风俗   新春闹花灯是高田镇境内的传统习惯,1986年, 境内特别盛行。一般正月初就筹集经费,请巧匠扎制样式繁多的花灯数百余盏,耗资甚巨,热闹非凡,还有采茶戏随同演出,组成长龙的庞大舞灯队伍。灯光辉映,景若长虹,笛吹奏,锣鼓喧天,走街串巷,博得观众的欢迎掌声。花灯经过时,各家都要焚香鸣炮,以示恭迎。在高田街舞完后就游乡串村,接灯的村庄要设宴款待,一直延续元宵日谢灯。除上述花灯外,还有龙灯、狮灯、秆龙灯等舞灯队伍也纷纷出动,游村串户进行耍灯表演,接灯主人应奉赠礼金(红包)。正月十五大闹花灯,而后备筵聚餐,设供敬神,焚卸花灯,名曰“谢灯”。是晚,多有为头年结婚户送花灯(俗称打甑盖)、闹元宵习俗,接灯者备筵席谢亲友。   高田镇境内的上柏村每月正月初七至十五都有舞花灯的习俗,种类有花灯、排灯、鼓子灯、八角灯等十余种。舞灯时兼放花筒(即烟花),全村八房轮流出灯,每房舞灯一夜,花灯伴随锣鼓锁呐,家家户户舞去,热闹非凡。   过漾节,是当地的一个传统祭祀节日,也是庙会。“过漾”,是当地的方言,意思是人来人往,水波荡漾,很是形象。有过漾节习俗的村有上柏村、大秀村、郑里村、遥岭等村。例如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是上柏村是过漾节,这天是关公云长的生日,为纪念关云长这个忠义的化身和山里人的保护神而设立。就在离上柏不远的岩岭大秀村,他们的过漾节是八月十五,供奉的是华光菩萨。   三、特色工作   圩镇建设 进一步完善圩镇管理机制,理顺高田城管中队(内设环卫所)管理体制,投资11万多元新购置垃圾清运车2辆,对圩镇清扫实行群众评议评比,奖优罚劣,破解管理难点和薄弱环节。投入资金对“天网工程”进行全面改造升级,镇政府院内、高田初中、岩岭中小学、大秀村、琴生村道路出口视频监控系统全面完成,有力提升了高田治安防控水平。对高田老街、高田村赖田组、田心村太阳组等予以亮化,共计新安装路灯80余盏,对老的线路进行了全面整修,安装时控通宵LED大灯5盏,打造“不夜”高田。新建鳌峰小区与豆山上新村点,新增圩镇面积1.4万平方米,新增圩镇人口600余人,对全镇街道进行了标准化划线,街道秩序、圩镇环境大有改观。   文化教育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理事会运作”的模式,筹资50余万元对原高田大礼堂、岩岭农民戏场和堂下礼堂等农民文化活动场所进行了全面修缮,活跃了农村文化阵地,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启动了公立幼儿园建设等28个教育项目,投资资金1066万元,教育条件明显改善。   工厂企业 解放前,该镇境内没有工矿企业,解放后,先后建起了各种工厂企业,此后有新开设也有因市场竞争的原因而停产的,其中经营效益较好,至2014年还在运行正常的有:1、岩岭电站个:位于石城境内北部约15千米的莲花寺附近,系贡江支流,琴江上游开发的龙头工程。该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养鱼等综合效益。该电站含岩岭水库、岩岭一级站和二级站 。2000年,岩岭电站改为股份制企业。2、其它电站:全镇共有其它小型电站10个,总计员工40余人,除小坪湖电站为高田镇政府所属外,其它9个均为私人电站。3、国营石城县金华山林场:1985年从高田林站分拆成立,场址设在高田村丰坪小组境内,编制25人。2005年企业改制,目前有编制36人,实有职工5人。林场总面积6.3万亩。全场有活林总蓄积18万立方米。4、石城县鸿顺手套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9月,在高田与县城各设1厂,高田厂址设高田粮管所院内,有员工105人,年产值近1000万元。   四、扶贫开发工作   1、移民搬迁建新家。2010年开始实施,在高田、岩岭集中安置点有6个,至2014年共移民搬迁171户799人,其中分散安置22户96人,深山区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变。   2、项目扶贫同致富。2010年前在扶贫重点村零星实施,2010年以后普遍推进,至目前共实施扶贫开发项目92个,投入资金790.4万元,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3、农业产业促发展。在发展烟莲的基础上发展了槟榔芋、苗木、蘑菇种植、肉牛养殖等产业,组建烟叶、白莲、苗木、茹业、肉牛等合作社23个,新建家庭农场5个,有力带动了群众致富。   4、旅游开发强后劲。编制完成了《高田镇旅游开发创意策划方案》。启动了八卦脑景区开发建设,全面完成了新坪村店下至尽食下征地拆迁工作,加强新坪、田心、高田及圩镇的环境及村庄整治,开展丰山至高田、高田至尽食下、高田至野鹅墩公路的征地拆迁前期工作,为高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增添了强大后劲。  

木兰乡

  "木兰乡位于武夷山西麓,距石城县县城31公里,东于高田接壤,南与小松、丰山交界,北与广昌县驿前、杨溪、塘坊相邻。木兰乡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5公里,全乡总在面积105平方公里。木兰乡下辖小琴、木兰、田江、杨坊、新河、陈联、东坑7个村委,85个村小组,总人口11960人,人口由汉畲两族组成。   木兰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境内最高峰王贯头、主峰海拨940.2米,位于木兰乡东北部50公里,东坑与广昌县塘坊交界处。木兰境内地质由花岗岩和石英风化发育而成的土壤,土质贫,沙质较多,多为红壤和黄红壤。矿产资源主要有云母片、石英石、石材等。境内北高南低,四面山高苍松碧翠,中间矮山起伏,绵亘不断。其中小溪两条,蜿蜓曲折,自北向南,流入琴江,木兰地形成为南北上下各一盆地。   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农业又以生产粮食为主。经济作物有白莲、烤烟、西瓜、泽泻、芝麻、花生、油菜、荸荠、果蔗、凉薯等,粮食作物有水稻、红薯、大豆。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   木兰民间文艺活跃,“木兰板桥灯”是石城民间灯彩之一,1997年春节,“木兰桥灯”搬上了中央电视台屏幕。   木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革命老根据地,清咸丰至同治年间,公元1853-1864年,太平军曾在木兰乡东坑村塔灯岭,仙人井和新河村古岭脑多次作战,写下了历史篇章。苏区时期(1930-1934),毛泽东、-、-、-、贺龙等国家伟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多次来到木兰境内,组织群众闹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木兰自古风光秀丽,宜垦地多,民风淳朴,古建筑有陈联围屋、下联坑温氏牌坊、田江土楼、木兰“万安寺”、杨坑玉皇坛革命旧址。.  

丰山乡

  丰山乡位于石城县境内东北角中部,距县城17千米,东邻福建省宁化县济村乡,北接高田镇、木兰乡,西毗小松镇,南连琴江镇。全乡总面积约119.2平方千米,南北相距约12.5千米,东西相距约15.1千米。境内多山,中部岗峦起伏,山地、丘陵约占全乡总面积的89.5%。地势由东向西倾斜,最高点是沿沙村的杨梅嵊,海拔1350米。支流遍布全乡,河流所过,形成一串串葫芦状河谷盆地,其间多为农田,农田约占全乡总面积的10%,河流、水库约占总面积的4.9%,其余道路、村落约占5.1%,山地面积为10145.2公顷,占地面积76.4%,是典型的东南丘陵山地区。   1984年6月建乡换届,丰山公社改为丰山乡,各大队改为村,小队改为村小组,村和村小组均按原辖区划未动,全乡辖9个村、1个居委会,128个村民小组。   丰山乡人口绝大部分为汉族。2014年,全乡总户数56417户,总人口18563人(其中男9823人、女8740人),农业人口12817人,非农业人口746人,其中畲族人口70余人,约占总人口的0.11%,其余为汉族,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9%。丰山姓氏,居住比较集中的有陈江、大琴陈姓,其次丰山许姓,福村、下湘刘姓,下坑温姓,沿沙张姓、杨姓,上坑周姓。   全乡耕地面积1047.93公顷,占全乡总面积的11.2%,其中水田938.7公顷。境内主要矿产有:1、金矿。分布于大琴河内,每年都有外地人来淘金,金砂粒大者有绿豆大,小者有油菜籽大;2、铜矿。位于福村岩泉岭一带山上,但含量少,暂无开采价值;3、莹石矿。分布在下湘村里小组新屋背、上湘寒脑山等地,该矿于1998年7月开始开采。另有钨矿、钾长石矿、石英石矿等,但暂无开采价值或未开采。   丰山乡所辖村落,各有特色。位于丰山乡政府驻地的东部福村,主产粮食,素有“石城粮仓”之称;南部的沿沙村,盛产竹木,不仅质量好,而且产量多,源源运销宁都、赣州、南昌、上海等地,该村的周边山上还盛产山珍红姑、冬笋、闻名遐迩,有温泉免费的天然的水浴场,石英石矿品质高,有待开采;北部的大琴、棉迳两个村的河中藏有金沙,年年都有外地人来淘金;西南部下湘、河田两个村分别有琴溪河、丰山河贯穿其间,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村民农闲时节从事养殖和捕鱼生活。下湘屋背及寨脑等地,已经发现蕴藏丰富的莹石矿,正在开采。   1986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为220元 ,后每年逐渐增加。2014年,全乡人均收入3500元 ,95%的农户住上了砖混结构房屋。20世纪90年代 ,电视机、洗衣机、冰箱、摩托车、液化灶等开始进入农民家庭,群众的生活大大提高。   至2014年,全乡有5所幼儿园,入学幼儿380人,有幼儿教师5人。有小学8所,在校生963人,老师71名。有初中1所,开设16个班,在校学生总数438名,教师36名。全乡有卫生院1所,有医务人员14人,另有18名村级医生。另有农民业余剧团1个,至2015年,该剧团曾与于都、宁都剧团联合演出。   丰山乡2013年评为省级生态乡镇,2014年通过了国家级生态乡镇公示,并被评为全省“产业发展好又快乡镇”。   

大由乡

  大由乡位于石城县西南部,距县城30公里。地理位置在东经116.10o北纬26.05o之间。从东北(水南秋口排)至西南(罗田羊谷)长20公里。从东南(兰田磜下风雨亭)至西北(下埠老官亭)宽11.5公里,全乡总面积123.894平方公里。东北与屏山镇的页背村、亨田村的秋口村小组相连,东南与龙岗乡的下迳村、绿水村相接,西南与瑞金市壬田镇大川村接壤,西北与宁都县固村乡老禾、王坊、团溪3个村为邻。大由地处山区,全乡最高点为西南部的莲花山,主峰海拔698.7米,最低点(亦为全县最低点)为西北部的大由村告尾小组,海拔190米,全乡平均海拔为415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琴江河流经大由乡的4个村,至下埠村小组的龙头潭入宁都县境。.   大由乡境内通行客家话(宁龙片),客家文化浓郁。  

龙岗乡

  龙岗乡位于石城县南偏西,北接屏山镇,东邻横江镇(含洋地管理区),西北靠大由乡,南毗瑞金县壬田镇,东南多山,坑垄交错,西北及中部丘陵起伏,兼有小片平原。最高点柏上 ,海拔516.4米;最低点下迳村的下村,海拔210米。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85320亩,占总面积的79.22%,南部山地植被较好,东部次之,土壤多为红壤与酸性紫色土。2003年耕地面积7878.7亩,占总面积的7.3%,多为紫泥田和黄沙泥田。水域面积3500亩,约占总面积的3%。其他1873.5亩,占总面积的10.48%,是个典型的东南丘陵低山地区.   龙岗境内,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是古越人生息繁衍之地。自汉代以后龙岗先后隶属于于都、揭阳、陂阳、虔化等县。隋开皇年间,石城设场,南唐保大十一年(953)石城升场为县,从此,龙岗一直为石城县辖地。直至1933年8月,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决定在横江增设太雷县,龙岗划归属之,至次年10月撤销,仍属石城县辖。   自宋、元、明、清至民国初年,龙岗一直划属陂阳乡之龙上里和礼上里。   民国十八年(1929),龙岗属屏山区辖。   1931年至1933年8月苏区时期,龙岗属于大由区辖。   1933年8月后,龙岗为屏山区十三保联。   民国二十八年(1939)二月,与大由合并称龙由乡。   1949年10月至1950年5月,先后增设新龙、下迳、绿水、新南、合计5乡属第七区(大由)辖。   1958年8月,原龙岗、新龙、下迳、绿水、新南合并成立龙岗红星人民公社。下设5个生产大队。   1968年8月,龙岗公社并入大由公社,1972年10月又从大由公社析出,成立龙岗人民公社。   1973年3月,原洋地公社卫东大队划归龙岗公社。自此,龙岗公社下辖6个生产大队,89个生产队。   1984年6月建乡换届,龙岗改为乡建制,下辖6个村民委员会,89个村民小组。   龙岗人口变动较大。1950年总户数(不含水庙村)951户3419人;1972年总户数1312户,人口数增至6622人;1990年总户数(含水庙)1823户9064人;2000年总户数2193户,人口数已达10143人;2003年总户数2265户,总人口数为10838人。   1952年全乡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8‰,1968年上升到36‰,后通过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2003年为7.8‰。   龙岗人口由2个民族构成。至2003年,全乡有畲族人口13户70人,其余均为汉族。   龙岗境内无高山大岭,海拔高度均在500米以下。山脉皆源于武夷山的竹篙岭支脉,山势东西走向。主要山脉有马鞍寨,为瑞金、石城的天然界山,海拔高度430.2米;老虎岽,是宁都、石城通往长汀的隘口之一,海拔高度425米;清山岽,海拔高度387米,山上悬崖壁立,险峻奇特。   龙岗境内无大川大河,水流量小,水力资源很不丰富。主要河流有龙岗河、新龙河、下迳河、绿水河、水庙河、黄沙坑溪。   龙岗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9.1℃,1月平均气温7.3℃,7月平均气温29.5℃,≥5℃积温6554℃, ≥10℃积温5816.8℃。无霜期约283天,年降水量1660.6毫米,雨量多集中在春夏之交。由于境内水资源较缺,秋后易受干旱。   地表资源除耕地外,森林资源比较丰富,还有优质的地下矿泉水资源,质地细腻、匀称的龙砚石资源和少量的铁矿资源。  

珠坑乡

  珠坑乡位于石城县东南部,国土总面积63.2平方公里,乡政府驻珠坑圩,地势由东向西倾斜,最高点塘台村-------龙华峰,海拔625米,最低点是竹溪村,海拔220米,耕地面积8763亩(其中水地8473),人均0.57亩,山地69780亩,水域面积3039.6亩,属典型的东南低山丘陵地区,主要有水稻土、红壤和紫色土。    全乡总人口15587人。其中畲族14人,全乡7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12个党支部,44个党小组,304名党员,其中农村党支部7个,农村党小组31个,农村党员235个,现有乡机关干部37人,村干部31人,村支委委员31人。    境内交通发达,206国道和县入闽通道石(城)宁(化)公路从本境通过,村通公路已全面实现水泥化,并修通了珠坑至宁化淮土公路。水力资源不很丰富,目前,全乡有水库5座,塘坝219座,有各类大小水利工程315座。粮食作物有水稻、红薯、大豆等,经济作物有白莲、烟叶、花生、油菜、西瓜等。农业产业以稻谷、白莲、烟叶为主。    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工业有较快发展,全乡有工业企业9家,特别是南金纸加工已形成规模,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纸业加工和生产。    现在全乡有初中一所,1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在800以上,完校5所,村校2所,41个教学班,有卫生院一所,卫生所7个。.  


小松镇特产大全




小松镇景点大全